世界地理复习资料_第1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_第2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_第3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_第4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9第一章1、海陆比例关系:陆地占29%,海洋占71%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2、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七大洲分界线(1)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2)北美洲和南美洲:巴拿马地峡(运河)(3)亚洲与非洲:苏伊士地峡(后开凿了运河)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的洋界:(1)太平洋和大西洋通常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所处的67ºW线为界;(2)太平洋和印度洋通常以通过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147ºE线为界;(3)大西洋和印度洋则通常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ºE线为界;(4)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是一个寒冷的海洋。4、全球海陆分布特点(1)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2)陆地主要集中于东半球(3)陆地主要集中于陆半球水半球:它是以新西兰的东南角(东经178°28′,南纬47°13′)为中心画出的包括太平洋为主体在内的半球。水半球海洋占90.5%,陆地占9.5%.陆半球:它是以法国西部的南特(法国罗亚尔河河口)(西经1°32′,北纬47°13′)为中心画出的半球。陆半球海洋占52.7%,陆地占47.3%。(4)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5)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6)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的走向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两岸大陆能够拼合起来;地球陆地系统的形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亚欧、非洲、北美和南美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5、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m,陆地的高差约为9240m。(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常态地形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平原分布于大陆中部和亚、欧高山带两侧高原的分布有分布于地台区或地盾区的高原和位于褶皱带中部的高原或褶皱带之间的山间高原(3)地形结构因洲而异。亚洲大陆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欧洲大陆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平原;非洲是个古老高原大陆,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南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则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元,即大陆中部是平原,其东西两侧为山地或高原。6、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分为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太平洋板块板块间的性质:(1)亚欧、非洲:汇聚型板块边界(2)亚欧、美洲:汇聚型板块边界(3)亚欧、印度洋:汇聚型板块边界(4)非洲、美洲:离散型板块边界(5)非洲、印度洋:离散型板块边界(6)非洲、南极洲:离散型板块边界(7)印度洋、南极洲:离散型板块边界(8)印度洋、太平洋:汇聚型板块边界(9)太平洋、美洲:汇聚型板块边界(10)太平洋、南极洲:离散型板块边界(11)南极洲、美洲:汇聚型板块边界7、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纬度对气候的影响(2)大气环流的影响A、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①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②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③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B、季风环流的影响①季风的概念: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方向交换的风。②季风的成因:海陆势力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高大地形的影响(3)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4)洋流对气候的影响(5)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①随海拔的增高,气温下降②山地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背风坡形成少雨区③阻挡不同性质的气团运行8、全球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1)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又称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º~10º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气候特点: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多对流雨,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2)热带干湿季气候分布:又称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º左右,也可伸至25º左右。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荒漠气候)分布: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º~30º之间。典型的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玛沙漠;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气候特点:热带干旱气候区内终年降水量少(不足125mm)且变率大,气温高,气温年、日较差大,云量少,日照强烈,蒸发强,相对湿度小;热带半干旱气候区内气候有短暂雨季,年降水量250~750mm。(4)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出现于纬度10º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分布于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和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气候特点:本区水气充足,全年气温高,长夏无冬,年平均温超过20℃,最冷月平均温一般在1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500~2000mm,集中在夏季,有干、湿季存在。(5)热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分布于南、北纬10º~25º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包括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南美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地带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等。气候特点:全年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温在25℃以下,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全年降水多,夏秋季节相对集中,但无明显干季。(6)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º~35ºN的地带和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在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积较小。气候特点: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风区均匀;冬季温带气旋活动频繁,冬雨可占年降水总量的40%。(7)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纬度25º~35º间,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气候特点: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最热月均温一般高于22℃,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年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夏半年降水量通常占全年的70%。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8)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又称地中海式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º~40º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沿岸及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最冷月气温在4~10℃左右,年雨量约为300~1000mm;贴近大洋沿岸有冷流经过的地区,最热月均温不足22℃,为凉夏型地中海气候,夏季凉爽多雾,日照不强且干燥少雨。(9)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分布于南北纬25º~35º间的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和西岸。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南美的格兰查科、墨西哥北部、阿根廷的潘帕和巴塔哥尼亚、澳大利亚南部。气候特点:亚热带干旱气候是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延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它分布在亚热带干旱区外缘,夏季气温稍低,冬季降水量稍多。(10)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包括在35º~55º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即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和北美大陆100ºW以东大约在40º~60ºN的地区等。气候特点:气温、降水状况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寒冷干燥,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11)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的大陆西部。包括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气候特点:终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最热月均温在22℃以下,全年有降水,秋冬季雨量稍多,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较少;年降水量700~1000mm,迎风山地可达2000mm以上。(12)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分布在35º~55ºN左右的东亚地区。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年降水量500~600mm,6-8月降水量超过全年的70%;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最热月均温超过22℃。(13)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又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分布在35º~50º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和潘帕斯等地。气候特点:亚洲的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温带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50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mm。(14)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分布:一般分布于50º~70º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º~70ºN之间,包括北亚大部,欧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气候特点: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绝对最低气温-73℃,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年较差曾达101.8℃,成为全球气温年较差最大之地。(15)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分布: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º~75ºN之间。气候特点: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10℃,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16)极地冰原气候分布: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长年处在极地高压控制下,为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因长年积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极地区是全球的寒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9、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从赤道到极地,可以依次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等几个基本的气候带。寒带与温带:森林分布界线10℃最热月温带与热带:热带植物分布界线15℃(18℃)最冷月冰原与苔原:最热月的0℃等温线温带最热月18℃亚热带最冷月0℃10、火山喷发活动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即分布在板块的边缘地带地震发生集中分布在板块俯冲或碰撞的边缘地带以及板块内部的一些地区。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印度尼西亚带是地球上两个最主要的地震带,第二章1、促进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⑴西方国家向海外扩张,为取得更多的财富,促进了地理大发现⑵在小亚细亚地区以及其它东方贸易要道都被阻碍,这样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便急于探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⑶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为了获得比较充裕的东西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交换手段黄金,促进了地理大发现⑷西方科技已有了很大进步,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可能2、地理大发现的主要史事⑴新航线的转折点1487年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到达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为探寻新航路的一次重大突破,成为了从西方到东方新航线的一个转折点。⑵新航路的发现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奉国王之命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缘非洲东海岸北上,之后由阿拉伯水手马季得领航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的西海岸卡理库特,次年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象牙等返抵里斯本。这是第一次绕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人们称之为新航路的发现。⑵新航路的发现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奉国王之命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缘非洲东海岸北上,之后由阿拉伯水手马季得领航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的西海岸卡理库特,次年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象牙等返抵里斯本。这是第一次绕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人们称之为新航路的发现。⑷麦哲伦的环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从巴罗斯港出发,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3、地理大发现的影响(a)结束了新、旧大陆相互隔绝,各自孤立发展的局面,开始把世界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加强了商品流通的种类,扩大了世界经济联系的范围,出现了世界市场。(b)开始了世界范围的殖民地争夺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从美洲掠夺金银和从非洲贩卖黑人奴隶运往美洲成了可能,从而为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开辟了新的和主要的源泉。(c)促进了工业与商业的发达海上航线与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使航线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中来,如贸易中心从威尼斯和热那亚转移到了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伦敦。先是里斯本代替了威尼斯成为了欧洲和国际贸易中心这后,里斯本的商业地位又被安特卫普所取代。(d)促进了新旧大陆的物产品、畜产品和家禽种类的交流如美洲原产的玉米、可可、蕃茄、向日葵、马铃暑、烟草、木暑、火鸡等。4、地理大发现后政治、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1)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殖民时期(2)荷兰商业资本殖民时期(3)英国工业资本对世界的统治5、地域系统形成发展条件的新变化具体表现为:(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在地域系统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削弱,但是,它们在经济地域与经济系统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则不断降低,保护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和开辟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则是重要课题;(2)位置、交通、信息条件和科技条件在世界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增强,现代交通与现代通讯设施是地域系统发展的重要条件;(3)经济地域的主体人的作用,尤其是知识的作用日益提到首要地位;(4)资金条件与资金流动成为地域系统形成发展的刺激剂;(5)市场的主导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对地域系统形成发展给予重要影响;(6)地缘政治,尤其是地缘经济对经济地域系统的影响俞来俞大。6、产业结构变化的新特点(1)新兴工业获得迅速发展(2)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3)产业转移与资金流动速度加快(4)知识经济开始取代工业经济第三章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比较⑴从劳动生产率看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高,农业人口少,而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人口多。如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能养活50多人仍有大量的农产品出口,而我国一个农业劳动力仅能养活3-5人。⑵从技术水平看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技术先进,而发展中国家以传统农业为主,技术比较落后。如在发达国家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化学化、集约化、使用农药、化肥以及改良品种,使得产量大大的提高;而发展中国家则往往以传统的手工农业的主,技术落后。⑶从农业部门构成看,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一般高于耕作业,而发展中国家则以种植业为主。⑷从产品种类和消费看发达国家肉类产量较大,消费量也较大,而发展中国家则农业原料、热带农产品产量大,但粮食不能自给,粮食消费量较大。2、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和分布(1)小麦的生产和分布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占粮食播种面积1/3)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小麦产量约为6亿T小麦的生产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区,尤其集中在北纬27-57度和南纬25-40度的温带地区。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中国、俄罗斯和美国世界上已形成了四大小麦地带:⑴西起西欧平原、经中欧平原、东欧平原的南部至西伯利亚平原的南部向东到达我国的三大平原⑵西起地中海沿岸,向东经土尔其、伊朗、至印度河恒河平原⑶北美中部大草原这三带分布在北半球,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0%左右。⑷南半球不连续的小麦带。包括南非向东经澳大利亚的南部到南美潘帕斯草原,呈不连续的地带。世界商品小麦产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以、旧大陆的法国(2)玉米的生产和分布玉米产量也较大约为4.8亿T,播种面积占世界粮食播种面积的1/5,产量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多集中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世界上有三大玉米产区:⑴美国的玉米带:生产了世界40%左右的玉米。⑵我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四川盆地:占1/6。⑶欧洲的南部平原地带:西起法国,经意大利、原南斯拉夫、匈牙利至罗马尼亚。世界五大玉米生产国:美国、中国、巴西、罗马尼亚和墨西哥主要玉米出口国:美国、阿根廷、法国(3)水稻的生产和分布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占世界的1/5和1/4,从分布上看主要种植在高温多雨的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亚洲稻谷产量占世界90%。中国和印度是世界最大的稻谷生产国,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泰国、日本、越南、缅甸。亚洲以外的稻米生产国主要有美国、巴西、西班牙、意大利、法国世界稻米产量虽大,但在国际贸易中比重则较小,只占粮食出口量的4-5%,一般以自消为主。3、造成粮食问题的原因⑴自然条件不同造成粮食生产的地区不平衡⑵发展中国家无力改变落后的生产状况,农业生产水平低、单产低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自然灾害频繁⑷亚非拉某些单一经济作物输出国生产农业原料、热带农产品,但又没有足够的外汇进口粮食⑸粮食问题的实质是贫困问题,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侵略造成的恶果的遗毒,是剥削制度和旧经济秩序还没有彻底改变;⑹分配不合理,发达国家有粮食过剩,大量积压而销售不出去4、粮食问题的解决途径⑴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⑵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⑶改变南北贸易的不合理现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贸易方面采取平等政策⑷运用和推广新科技,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人口增长与粮食增产和消费保持协调和平衡5、当前影响粮食生产的许多不利因素⑴长期殖民统治造成的贫困落后,阻碍着亚非拉国家粮食生产以更快的速度增长⑵发达国家,特别是主要出口粮食国,大量生产粮食并不是为了满足世界缺粮的需要,而是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扩大还是限制生产取决于保持最优价格,因此这些国家生产粮食潜力虽大,但并不能充分发挥。如美有1/3的农田闲置。⑶粮食生产受自然影响大,产量不稳定⑷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粮食的消费量日益增加⑸世界可开垦的土地虽多,但肥沃而便于耕作的土地不多,大规模垦殖需要大量资金,这是经济实力不足,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很难短期实现的。6、世界著名的两大蕴藏带:(1)一是亚欧大陆煤田带:东起中国东北、华北煤田,延伸到俄罗斯煤田、哈萨克煤田(卡拉干达)和乌克兰的顿巴斯煤田,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尔区、再向西到英国的中部;(2)二是北美中部:7、集装箱运输的特点(1)便于港口作业机械化,从而提高装卸效率。(2)大缩短船舶在港时间,加快船舶周转率,(3)能节省包装费用(4)减少货损,(5)有利于不同交通线路和运载工具的衔接,开展门到门运输8、海洋运输具有运量大、运费低、占地相对较少等优点,加之其自身又是一种无形贸易,且具有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倍受各国重视。商船海运业的新特点:(1)商船的大型化、高速化、自动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明显(2)商船队规模不断扩大,“方便旗船”日益增多(3)国际航运市场重心日渐向亚太地区转移世界四大航区:(1)太平洋航区(2)大西洋航区(3)印度洋航区(4)北冰洋航区9、国际多式联合运输它是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运输方式,是指按照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接受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的交货地点所进行的一种货物运输。多式联运一般以集装箱为媒介,把海洋、铁路、航空、公路、内河等传统的单一运输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跨国界型的高级组成形式。它汇总了各种运输方式的特长,可收到相当完美的运输效果,同时由于有统一的承运人,统一运价,手续简便,又能做到安全迅速,并且可以及早结汇实现门到门的合理运输,因而具有极大的优越性。10、大陆桥运输及主要线路它是国际多式联运的一种特殊的联合运输方式。是指利用横贯于大陆的铁路(或公路、航空运输)系统作为中间桥梁,通过诸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把大陆两端的海洋(港口)连接起来的一种多式联合运输方式,即海-陆-海的连续运输。世界主要大陆桥运输有:①西伯利亚大陆桥:它是太平洋远东地区同波罗的海、黑海沿岸及西欧大西洋沿岸连接起来的世界上最长的大陆桥运输线。②新亚欧大陆桥:从中国连云港(石臼港)上陆,主要经陇海、兰新两条铁路,直抵中哈过境铁路,然后再接西伯利亚铁路西行至欧洲,远达鹿特丹,所以也称“新海大陆桥”。③北美大陆桥:它是由美国和加拿大境内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两条大致平行的大陆通道组成。11、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特点(1)世界贸易增长率持续快于世界产出增长率(2)以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为契机,全球进入管理贸易的新时代(3)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承担者和促进国际贸易增长的“推进器”(4)世界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出现许多新的贸易形式,贸易领域空前扩展(5)“象征”经济飞速发展,成为推动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前进的飞轮(6)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总体地位上升,增长最具活力,新兴市场正成为发达国家激烈争夺的“主战场”第四章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规模国际人口移动具有一些新特点:移民规模没有以前那样大,对移民的选择性尤其是对文化技术水平的要求加强了。劳动力输出即外籍劳工,这样一种新的移民形式发展很快。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第五章1、亚洲的洲界为:西部: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流、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土尔其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西南:亚洲与非洲的洲界是苏伊士运河、红海。东部:亚洲与北美以白岭海峡为界(白岭海峡86km宽)南部:与大洋洲相望。2、亚洲大陆之所以打上典型季风性和典型大陆性的烙印,与亚洲大陆地理位置、广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等密不可分。3、地形的基本特征(1)地势高峻。平均绝对高程为950m、以地貌单元来看,以山地高原为主,占3/4,其中高于1000m的面积占1/3、它有世界最高的高原、最高的山脉、最高的山峰。(2)地势起伏极端。从相对高差来看,相对高差最大,有世界最高珠峰、有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低于海平面(392m)400m(湖底在海平面以下792m)。(3)地形结构中高周低以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为核心,分布在亚洲的中部,而中低山、丘陵、平原等分布在外围。山地成列分布。以帕米尔高原为核心放射出许多山脉、亚洲东部边缘有一些东北西南向的山脉,围成许多边缘海、亚洲山地的外围是平原4、西西伯利亚平原:俄罗斯境内。亚洲第一大平原。位于乌拉尔山脉与叶尼赛河之间,南接哈萨克丘陵,北濒喀拉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北部乌连戈伊因盛产天然气面著名;鄂毕河中游的秋明油田世界著名大油田。特点:a、地势极为低平的广阔平原。b、平原上沼泽广布。c、平原北部(60°N以北)有冰碛地貌。d、具典型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自北而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景观平行分布,5、图兰低地(土兰平原)位于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又称土兰平原。在伊朗高原以北,哈萨克丘陵以南,介于里海与帕米尔高原之间。是一个广大的内陆盆地,面积约150万k㎡。特点:a、地势低洼,绝大多数地区低于100m,有的还在海平面以下。b、平原上多大型的海迹湖,有咸海、巴尔喀什湖、里海等。c、风沙地貌广泛分布。有克齐尔库姆沙漠(克孜勒库姆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占了平原的大部分,这是中亚两大沙漠。成因:土兰平原原属于海西褶皱带的下降区域,第三纪以前尚是古地中海海水淹没的地区(即曾是古海盆),到第三纪中新世的时候,海水西退形成低洼的陆地,在平原的最低处遗留下了过去海侵的痕迹,即海迹湖。今日的里海和咸海就是海侵的遗迹。由于周围都是高山,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地区,故气候干旱,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有大面积沙漠分布。6、气候(一)气候的基本特征1、强烈的大陆性气候(1)年较差大。与同纬度的美洲、欧洲同海陆位置比,年较差大,季节分布极端。(2)降水少而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一般都占一半以上,其中7月降水比1月降水多数十倍至数百倍。(3)气候要素变化极端。亚洲有世界最冷、最热、最干、最湿的地方之一。(4)大陆性气候区面积广(5)多数地区大陆度一般都大于502、典型的季风气候(1)受季风控制的地区最广亚洲东部、南部、东南部是世界季风最发达的地区。(2)季风的强度最大冬夏风向有明显转变,1月、7月主要的风向频率超过40%。(3)特征典型。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季风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改变,降水发生明显变化。(4)季风气候的类型最多。有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此外还有大陆性的季风气候,也有海洋性的季风气候。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1)从气候带来看,有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气候带齐全。(2)从干湿状况看: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3)从气候类型来看,只缺少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和典型的极地冰原气候,其它的气候都有。(4)此外还有较为完整的垂直带谱。(二)气候的形成因素1、地理位置的影响(1)纬度位置的影响(a)亚洲纬度介于11°S~81°N,所跨纬度最多,具有各种热量带,这是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一大因素。(b)亚洲大陆的主体位于30~60°N之间,以温带为主,所以其气候类型以温带气候面积最广。(c)亚洲在北纬30°以南的陆地面积与北美相比要宽得多,从行星风系来看,属南北位移最大的地区,这与亚洲热带季风发育有关。(2)海陆位置的影响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最大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陆热力差异大,在亚洲东部、南部、东南部季风盛行,这种海陆位置分布是亚洲季风形成的根本原因。2、面积与轮廓的影响从面积上讲,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加之西连欧洲,东面又是太平洋,使海陆热力差异很大,季风气候典型,加之亚洲大陆轮廓较完整,所以亚洲有广大的内陆区,中心距海2500km,这样亚洲的干旱区面积也广大,所以其季风性和大陆性都较突出。3、大气环流的影响(1)冬季气压分布和风(a)气压分布冬季亚洲大陆由于大陆的辐射冷却,在低空大量的冷空气冷而重,密度大,所以冬季就成为冷源和高压区。西伯利亚和蒙古西北部上空,冷空气大量堆积,形成冷高压中心,整个大陆都在蒙古高压控制之下。在海洋上冬季相对是个热源、低压区,此时阿留申低压强盛。由此可见,气压梯度是由大陆指向海洋,其中东海岸梯度最陡,等压线最密,冬季风最强盛。从水平方向看,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副高西部连成一片,高压势力较强,控制整个亚洲。高压中心等压线略成三角形,分别指向西、东北和东南方:东北延伸可达新西伯利亚群岛以东;向西可达第聂伯河下游,形成著名的冬季亚欧大陆高压轴。向东南伸向我国大陆东南部。在西伯利亚高压区对流层高空(500mb以上)相应存在一个干冷低槽区,即东亚大槽,位于140°E附近。由于温压场不对称,低层是冷高,中高空是冷低槽,位于槽后是干冷的西北下沉气流。由此可见,从垂直结构看,中上层的气流对下层起引导作用,在500mb西风带上,常有短波槽发生,当其发展成长波槽就可引导极地冷空气爆发南下,发生寒潮,气温迅速下降。(b)各地的风向及天气状况东亚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具体说在秦岭淮河以北为西北风,带动的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所以形成晴朗干冷的天气;在长江以南,风向为东北季风,带动的气团是西北风经暧海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形成阴暧或小雨天气。日本列岛内侧,西北季风经日本海(冷海)的冷海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气流抬升形成大风雪天气。东南亚和南亚:东南亚和南亚处于低纬的热带地区,冬季为东北风盛行,它实际上是大陆上来的东北风和副热高压带和赤道吹的东北信风合二为一的风,因此笼统地称东北风,它的势力不如东亚的风力强,这主要是由于它远离大陆高压区,气压梯度没有东亚陡,加之南亚有喜山阻挡,不易越过喜山进入南亚,它所带动的气团是热带大陆气团,天气为干、暧天气,但在东岸的迎风地带,所带的是热带海洋性气团,形成热带季风的海洋型,降水丰沛,气候暖和。中亚地区:位于西伯利高压西侧、南侧,为偏东风,带动的气团是源于西伯利亚高压的极地大陆性气团,出现晴寒天气。西亚:位于地中海的东侧,地中海式气候受西风控制,降水主要是气旋带来,因此在小亚细亚和伊朗的一部分地区,冬季西风从西向东经过本区,随西风而来的是过境气旋影响,影响的气团主要是极地大西洋气团,因而天气温和、降水较多。而阿拉伯半岛为副高和东北信风控制,带动的是热带大陆气团,天气干燥暖和。北亚:位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北侧,在北冰洋岸多为西南风,带来的极地大陆性气团,多晴朗干冷的天气。(2)夏季气压和风(a)气压分布夏季亚洲大陆相对大洋是热源、低压区,西伯利亚高压消失,低压中心在印度西部、伊朗南部和阿拉伯半岛,从中心向东北方向扩展,可到整个亚洲地区;在海上相对于大陆是一个冷源和高压区,阿留申低压较弱不明显,而东边的大洋上北太平洋副高到达最强盛阶段,分为两个单体,对亚洲影响最大的是西太平洋副高。在夏季鄂霍次克海的冰块融化,加强了亲潮寒流的势力,于是就形成了暂时的鄂霍次克海高压。在印度洋上,南印度洋副高较强。总的来说,海上为高压,大陆为低压,同时热带辐合带移到12°~15°N,此时气压梯度是由海指向陆地,海洋气流就顺势由海进入大陆,形成夏季风,其中,南亚的气压梯度最陡,所以它的夏季风势力最强。在对流层高空,夏季东亚大槽东移,而亚欧大陆西风带上有两个高压脊,即乌拉尔高压脊和鄂霍次克海高压脊,它们之间有一个低压槽,它对西风有阻挡作用,但有利于低层气流的发育,东亚处于槽前暖平流区,引导太平洋上来的北上暖湿气流;另一方面,槽后为冷平流,北方来的冷空气南下,形成极锋,给东亚地区带来较为丰富的降水,在夏初,鄂霍次克海高压阻挡极锋北了,使极锋停留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梅雨天气。在南亚高空300~100mb面,为亚洲季风高压,从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青藏高原,存在一个闭合的暖性高压,称为亚非季风高压区;高空为辐散作用,对下层气流起引导作用,下层为印度低压,下层辐合来补充,有利于热带夏季风的发育,引导印度洋气流北上带来降水。(b)各地的风向及天气状况东亚地区:风向为东南季风,带动的气团为热带海洋性气团,发育于西太平洋副高,经过黑潮暖流,给东亚地区输入大量的水汽。气团遇到东岸山地抬升产生丰富的降水;平原地区,热带海洋性气团与北方来的极地大陆性气团相遇形成极锋,产生丰富的降水。在东亚极锋往返有5~6个月(4~9月)时间,这是东亚夏季高温多雨的原因。在40°N以北的地区,海上为鄂霍次克高压,大陆为低压,因此极地太平洋气团登陆后流行于俄罗斯东部、我国的东北地区、日本北部一带。风向多以东、东北风为主,带来丰富的降水;当极地海洋性气团(极地太平洋气团)越过山地到东北平原时,地面为热地面,气团不稳定产生热对流,从而产生降水。极地太平洋气团的内侵始于6月,终于9月,为期甚短。此气团高度不到2km,其上且有热带太平洋气团上驶,造成半静止锋,伴有昏暗细雨天气,日本初夏长期梅雨即由此形成。东南亚、南亚:主要为西南季风,带动的气团是赤道海洋性气团,它是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的西南季风。与此同时,热带锋也迅速北上,形成南亚、东南亚的雨季。西南季风有两个源地:一是南印度洋副高东北缘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的西南季风,经南亚、中南半岛、我国海南岛,前锋一般很少超过长江,一般以南岭为界,最远可过日本南部沿海。二是源于澳大利亚大陆冷高压的东北缘的东南季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的西南季风,主要影响到北太平洋的西部。北亚地区:夏季在北冰洋地区为高压,北亚地区为低压,为偏北风,带动的是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性气团,由于气团不稳定产生对流性的降水,因而暖湿。北亚虽然冬、夏也有明显的风向变化,但由于性质相差不大,因此北亚地区一般不称为季风。西亚地区:在地中海地区,受副高控制,气压梯度由西指向东,盛行西北风,带动的气团为热带大陆性气团,或下沉的热带海洋性气团,在它的控制下炎热干燥。而阿拉伯半岛为副高控制,带动的是热带大陆气团,天气干燥暖和。中亚地区:夏季为偏北风,带动的气团是发育于中亚内陆的局部地区热带大陆气团,仍然干燥、炎热。4、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面积广大,本身就形成了特有的天气与气候,还与亚洲的季风气候有密切联系。青藏高原加强了季风环流,扩大了季风区的范围。在青藏高原低层(600mb)冬季为冷源,夏季为热源,它与同高度的大气相比具有明显的热力差异,形成高原的季风环流。冬季高原面上为冷高压,气流为辐散的反气旋,这时在东侧的东亚地区的冬季盛行偏北气流,与高原的冷气流汇合在一起,并且高原本身阻挡了北面的冷空气,堆积起来,结果加强了在东亚的季风势力,如果没有高原则为西风(3000m)。夏季高原为气旋环流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为热低压,有对东侧气流吸引,特别特别是使西太平洋西侧的气流西伸,另一方面,又破坏了副高的连续性,因而在南亚不是副高控制而是热低压在控制,吸引西南季风北上,使南面的热低压能稳定存在。此外,青藏高原除热力作用外还有机械作用的影响。亚洲东西向的山地对南北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南北冬季气温相差较大,南北向或东北—西南向的山地对气流主要是阻挡了西北气流南下和太平洋气流向西北运行,从而降水不均,由于山地较多,使气温与降水发生再分配,从而使亚洲的气候更加复杂。小结:1、亚洲季风性气候较典型。①海陆面积配合海陆分布所引起的热力差异大是亚洲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②高空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是形成季风气候的原因,特别是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③青藏高原的影响,如果没有它,东亚3000m高空为西风。2、亚洲大陆性气候强烈。①亚洲面积大,内陆距海较远,干旱区大,气温冷热极端,大陆性气候强烈。②亚洲冬季风势力强盛,使冬季气温低,夏季较高,年较差大。③亚洲季风区的面积大,降水集中在夏季,其它非季风区降水也主要集中在夏季。④亚洲的大陆轮廓完整,海洋气流也易进入内陆。⑤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三)气温和降水1、气温⑴冬季气温分布特点:(1月为例)A、冬季亚洲大陆为北半球最大的冷源,大陆东北部成为北半球的寒极。B、1月0°C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C、1月0°C等温线大致经过黑海南部,通过北高加索,里海中部,一直向东,沿着秦岭淮河再折向东北通过朝鲜南部、日本中部,进入太平洋。D、在1月整个西伯利亚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下,特别是在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56℃,为北半球的寒极。E、20℃等温线大致在北回归线附近,25℃等温线在10°N附近。由此可以看出在冬季,亚洲等温线密集,气温梯度陡,南北温差大,从新加坡(25.5℃)到奥伊米亚康(-56℃)南北相差81℃。从等温线形状来看等温线向南突出。成因:整个北半球受热减少,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很难受到西风暖流的影响,加上大陆幅员广大,高纬地区较广,北部地势向北冰洋敞开,直接受到北冰洋气团侵袭,而南部则有高山屏障阻挡暖湿气流北上。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七月为例)A、七月等温线较稀疏,夏季大陆南北温度梯度小,大陆普遍增温。B、20℃等温线经北纬55~60°N的地区,亚洲大部分地区气温在20℃以上(1/3以上)C、30℃等温线经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印度河平原、土兰平原南部,气温最高在阿拉伯内部,在35℃以上,最低在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成因:太阳直射北移,受热增多,亚洲面积大,内陆区、干旱区广,热能主要用于增温,用于蒸发的少。⑶气温年较差年较差一般由低纬到高纬、由沿海到内陆增大,寒极绝对最大年较差达101.8℃。2、降水(1)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风向由海到陆,降水较多。而冬季大部分地区都较干旱,降水较少。因冬季受陆上干冷的气团控制,只在局部的地方有降水,如:日本群岛西岸、我国东南沿海、中南半岛东岸等。(2)地区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东北递减,湿润的东南部、干旱的西北部、最干旱的是中亚和西亚。赤道多雨区: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南部、马来群岛的大部分,斯里兰卡岛。这些地区受赤道气团控制,另一方面在赤道附近气流辐合上升,降水一般大于2000mm。但与其它地区不同的是:其降水没有两个高点,降水的高点要看它面临的风向。东亚、南亚、东南亚夏季多雨区:降水50%以上在夏季,年降水量平原在600~1000mm,山地迎风坡在1000~1500mm。东亚主要是受热带海洋性气团和极锋的影响带来降水;东南亚与南亚受赤道海洋性气团和热带锋的影响带来降水。北亚少雨区:在北亚降水由西向东减少,最少在东北部,西部降水可达300~600mm,到东北部降水只有100~200mm。从降水的时间来看,东部降水夏季降水较多,而西部降水冬季降水较多,(主要是在冬季时侵入到亚洲西部的大西洋气旋因遇到亚洲高气压阻挡分为南北两支,北支进入到西伯利亚带来降水,南支进入小亚细亚、伊朗、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中亚山地山麓等地区形成冬季降水。西南亚、中亚少雨区: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位于信风带,降水多在150~200mm以下;在小亚细亚沿海及地中海东岸,冬季多雨;在中亚远离海洋,多为闭塞的高原和盆地,且东南方面多高山环绕,海风不能深入,因此降水一般都在400mm以下,有的不足100mm。(3)降水的变率大特别是在西南亚、中亚和南亚等地雨量变率很大,降水变率大的原因与副高强弱和夏季赤道气团的盛衰有密切关系,雨量变率大给农业带来很大的危害。7、亚洲著名的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长江、珠江、黑龙江、黄河、湄公河、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锡尔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约旦河亚洲著名湖泊:贝加尔湖、里海、死海8、石油:亚洲石油矿藏与地质构造联系起来可分为三大储油带⑴中部山地高原两侧储油带①北侧储没油带:北侧西起高加索山脉北麓、里海西岸的巴库、里海沿岸和恩巴河,经伊朗高原北缘、中亚锡尔河、阿姆河上游,费尔干纳盆地,东至我国新疆、甘肃、陕西和四川。②南侧储油带:南侧西起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波斯湾海底和沿岸,经伊朗高原的南缘(伊朗西南部),印度西北部和恒河下流,东至缅甸西部,并延伸到苏门答腊东北部和爪哇北部。⑵东部边缘山脉内侧,新华夏系沉降带储油带北起萨哈林岛西侧,经日本北海道西部,本州岛西北部,我国东北、华北、东南沿海、台湾东部,南至加里曼丹东部和西北部。⑶西伯利亚鄂毕河中、下游储油带主要是秋明油田,它与伏尔加—乌拉尔油田不同,它主要中生代白垩纪的生产层。9、朝鲜半岛的过渡性的季风气候①气候南北差别较大,是日本海洋性气候向蒙古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较强。从气温来看:气温最高值南部出现在8月,而北部出现在7月;气温最低月均出现在1月。气温的年较差由南向北增大。从降水来看:南部降水丰富,在1000~1500mm,东北部降水则少于500mm。从总的来讲,朝鲜半岛的气候具有从日本海洋性气候向蒙古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点。②季风性冬季寒冷,夏季较热,降水集中在夏半年,4月~10月降水占全年的85%。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带动的气团为极地大陆气团,较干燥;夏季为东南气流,主要为热带海洋性气团,降水较多。③成因:a、中纬度大陆东岸的半岛位置是其形成过渡性气候的根本原因;b、地势北高南低;c、纬度;d、洋流:南部对马暖流,北部亲潮。10、日本的经济特点(1)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过度(2)资本集中与垄断不断加强(3)原料、燃料和市场严重依赖国外(4)产业结构调整与高层次化趋向(5)经济地域差异显著11、日本工业分布地域的临海性①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②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形成因素第一、日本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绝大部分靠从海外输入,而工业品大部分又依赖国外市场,这是日本战后工业布局的基本出发点。第二、充分发挥岛国地理位置条件优势第三、填海造陆加以解决用地和降低地价第四、三湾一海地区也是人中集中的地区,也正是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第五、政府在沿海地区修建公用设施,从而布局新厂提供各种方便条件第六、历史因素第七、自然因素12、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13、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处在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介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扼守亚洲、非洲、大洋洲之间的交通要冲。整个海峡西北部较宽,东南部较窄,犹如一个向西北敞开的大喇叭,这里是世界交通最繁忙的海峡之一。另外,超过25万吨级的大型巨轮则要由龙目海峡和望加锡海峡进入太平洋14、新加坡:(1)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2)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3)投资和金融中心(4)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15、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16、泰国的橡胶产量居世界第一17、椰子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是:18、南亚次大陆:又叫印巴次大陆。北部有高大的山脉同亚洲其它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南亚次大陆与南亚地区有一些区别。次大陆是限于大陆部分,而南亚地区则包括大陆及其附近印度洋中的岛屿共同构成,范围则更大一些。19、印度经济发展条件及其评价自然条件:(1)地形。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发。(2)土壤。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3)气候。热量丰富,降水虽多,但不稳定。(4)水文。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大。(5)矿产资源。部分矿产储量很大,但缺门也不少。人口劳动力条件: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属成年型,15岁以下、15~65岁和65岁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35%、60%和5%,因此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密度高且分布不均衡、劳动力素质分化明显。社会文化条件: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熟练劳动力和科技人员;至今仍保存着森严的种姓制度;印度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种姓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条件:政治上——印度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政局基本稳定。长期实行公务员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有关法规并善于理政的国家公务员,但封建官僚主义仍有深厚的影响。资金方面——资金短缺是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措施:建立完善的税收征管体制和银行金融系统,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建10亿卢比的IT发展风险基金基础设施——水、电、通讯、道路和港口等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条件:印度的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和海洋工程等高技术在世界均居重要地位,但是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则比较落后,束缚其经济发展。20、印度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主要特性:(1)经济增长率较高。(2)人均收入水平低。(3)二元结构明显。(4)生活质量较低。(5)贫困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十分严重。21、印度钢铁工业的主要分布区: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及北侧的达莫德尔河谷地22、乔塔那格浦尔高原区是印度的鲁尔区23、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第六章1、位于中高纬度大陆西岸,这样的地理位置有何意义?在大气环流系统中属于西风带,因此,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吹拂西风,各地深受大西洋的影响。2、地形的基本特征:(1)平原面积占优势①平均海拔为世界最低的洲:平均海拔300m左右,海拔不到200m的约占60%。②地貌以平原占约对优势:(2)冰川地形广布:一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中心的大陆冰川二是以阿山为中心的岳冰川,(3)地形结构大致呈东西向排列。北部为平原,中欧为块状山地,南部为阿尔卑斯山系,3、中欧块状山地范围:政区上于中欧,具体讲德国中南部,捷克西部,波兰南部,总称德波捷古山地。包括的地形区有孚日山、黑林山、莱茵片岩山(莱茵高地)、哈茨山、提林格林山、捷克高原及其周围山地,以及施瓦本—弗兰康盆地、提林格盆地、上莱茵低地等山间盆地,或山间平原。地形特征是:以中山型的块状山为主,一般不超过1500m,其间有地沟陷落盆地的分布,是属海面褶皱构造,久经侵蚀后呈准平原,以后受阿尔卑斯运动影响重新抬升,并且断层发达,成组断层与构造线方向正交或近于正交,将准平原分割成块状,所以,这里的山不呈脉状,而是成块状,顶部一般较平缓,高度一般不大。总之,中欧海面山地是一片范围相当大的中山型的块状山地,山不成脉,各山的走向也不尽相同,不大的山间盆地镶嵌其间。4(五)、气候(一)气候的基本特征1、气候的海洋性显著①具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其特征典型。a.冬暖夏凉,年较差小。b.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大部分地区无干湿季之分,冬秋降水稍多,从降水来看,除南欧外无明显干湿季,而亚洲降水则主要集中于夏季。c.温带海洋气候区面积最大。②海洋影响的范围最广在各大洋中,欧洲海洋对它影响的范围最广,这主要是由其地理因素所决定的,这在后面讲气候成因时要单独讲到。2、地中海式气候特征典型,面积最大。它主要分布于南欧。冬季温和5~10°,降水占全年降水的50~70%,7月20~28°,降水较少只占10~20%,地中海式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较广,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其它各大洲都较少。3、气候类型单调,以温带气候占优势,是世界上有人定居的大洲唯一没有热带类型的一洲。4、是世界上几乎没有沙漠的一大洲,只有在里海沿岸有很少一点。(二)气候成因:A.地理因素①地理位置从纬度位置看欧洲大陆大部分位于36°~71°N之间,连同周围岛屿则大致在35°~80°N之间,全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范围内,所以温带气候占优势,寒带气候的范围很有限,没有热带,这种纬度位置从行星风系来看,主要属西风带。从海陆位置看,欧洲又位于欧亚大陆的西部,面向大西洋,背靠亚欧大陆腹地,因此,大西洋上的空气可随西风深入内地,使全洲各地都不同程度地都受海洋影响,这就为欧洲气候的海洋性奠定了基础。实际上,欧洲气候的特点虽是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产生的,其中地理位置所起的作用最大。②地形结构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山脉一般也不很高,而且地形结构基本上是东西走向,对从西向东运行的气流不起阻挡作用,为西风从西向东运行敝开了通道,有利于气团移动,所以,海洋性气候特征典型,成了世界上干旱和半干旱面积最小的洲,同时也决定了欧洲气候类型比较单调。③洋流的影响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气候有显著影响,是欧洲一个重要的热源,使欧洲西部的冬季气温远远地高于同纬度平均气温。这对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做加强作用。同时,由于暖流在较高纬度都能保持较高的温度,所以能使地处北极圈内的巴伦支海的西南部终年不冻,如摩尔曼斯克就为终年不冻港。④大陆轮廓的影响a.欧洲的大陆轮廓大致是以南欧为底边的略呈三角形的水平轮廓,高纬度面积少,减少了受寒冷的北冰洋影响的范围。b.欧洲大陆轮廓破碎,海与海洋伴入到了大陆内部,既调节了沿海地区的气温,也利于气旋向内地深入(主要是由于海水温度高,有利于引导气旋伸入大陆),加深欧洲气候的海洋性。总之,欧洲所处的地理位置为欧洲气候的海洋性创造了前提条件,而洋流、水平轮廓和地形等因素则对欧洲气候的海洋性起着促进和加深作用,使得欧洲具有世界各洲中面积最广和最典型的海洋性气候。B.环流因素气压系统①冰岛低压:属于付极地低压的一部,冬季强盛中心为998mb,夏季较弱。②亚速尔高压:位于北大西洋亚速尔群岛附近,属于副热带高气压的一部分,夏季较强,冬季较弱。③西伯利亚高压,西伸到欧洲东南部第聂伯河下游,冬季存在,夏季消失。④南亚低亚。气团:①冰洋海洋性气团:源于格陵兰向东到达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一带,经过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地区主要是欧洲西北部,多阴雨天气,当到达东欧平原时,地面更冷一些,反而形成逆温层,气温反而暖和。②大陆性冰洋气团:源于喀拉海、新地岛地区,属于寒冷干燥的气团,主要影响东欧北部(除7、8月外)带来寒冷干燥或寒潮天气。③极地大西洋气团:它是最重要的气团(也叫温带海洋性气团,源于冰岛的南部,性质是温暖湿润,全年都有影响,是属西风带动的气团。④极地大陆气团:是变性的极地海洋气团,在东欧南部也可生成,主要影响中欧、北欧的东部,以及东欧地区。⑤热带海洋性气团:源于亚速尔高亚西北缘和北缘,主要影响西南部的一些地区。⑥热带大陆性气团:源于北非的撒洽拉沙漠、巴尔干半岛的南部和西亚地区,主要影响欧洲东南部。2、冬季气压形势、风向、气旋和天气在冬季,冰岛低压强盛,可达998mb,它从北大西洋向东北伸到欧洲西北部,直到北冰洋,南部亚速尔高压退缩在北大西洋上,仅影响西南一隅,但此时蒙古高压势力都十分强盛,向西伸到欧洲的东南部即第聂伯河下游,与亚速高压一起形成横贯亚欧大陆的高压轴,因此,在冬季,地面气压场总的趋势是南高北低,等压线呈西南西——东北东方向延伸。一般来说是欧高压轴作为冬季气流的分界。在高压轴的北面,由于冰岛低压的强烈影响,高压线呈西南西——东北东方向延伸,气压梯度大,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多为西风或西南风,带动的气团为极地大西洋气团(温带海洋性气团),它经过北西洋暖流,把热量和水汽输送到欧洲,带来丰富的降水。另一方面,极地大西洋气团和源于亚速尔高压西北的热带大西洋气团交汇,形成大西洋极锋(即北支极锋),在极锋上发育的温带气旋随西风从西向东移动,给欧洲大部分地区带来温暖多雨的天气。在欧洲气旋路经有三条:北路:是冰洋锋发育的气旋,经过地区是冰岛—挪威北部向东到巴伦支海,主要影响西北欧地区。中路:源于不列颠群岛附近大西洋上空,是大西洋极锋上发育的气旋经波罗的海到东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