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菁优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山东卷)_第1页
2024年菁优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山东卷)_第2页
2024年菁优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山东卷)_第3页
2024年菁优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山东卷)_第4页
2024年菁优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山东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山东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1.梁启超认为,兴民权、开民智最切要者莫过于“开官智”。他曾说:“绅权固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即今日欲开民智,开绅智,而假手于官力者,上不知凡几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这一主张()A.勇于突破君主体制束缚 B.切实体现出资产阶级的民权民主思想 C.旨在提高官员政治素养 D.试图通过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变革2.1873年,日本成为最早接受格列高利历(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制定的历法)的非基督教国家,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宣布接受格列高利历,但是法国在大革命时期曾废除格列高利历推行共和历,1929年苏联也曾用新的历法取代格列高利历。这说明()A.各国历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宗教深刻影响各国历法选择 C.格列高利历精确性仍有待提高 D.历法改革易受政治因素影响3.1895年之前,自然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社会科学书籍占25﹣30%。到1895年以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且以政治法律书籍为主,自然科学书籍占25﹣30%。这一变化反映了()A.近代知识分子真正觉醒 B.国民民族意识显著提高 C.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增强 D.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4.在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中,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中国都能成为一个统一和集权的君主制国家,面积不大的古希腊地区却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城邦制道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导因素是()A.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B.政治需要和主导力量 C.外部环境和文明交流 D.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5.东汉继承西汉制度,分封诸侯。但东汉的诸侯王亦多滞留京师,不治民,甚至久不就国,诸侯王国成为诸侯王租税收入的计算单位。这一现象有利于()A.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强化皇室宗族血缘纽带 C.地方世家大族势力滋长 D.减轻地方百姓经济负担6.以下为明太祖在其所编定的《皇明祖训》中对历史上对外关系所作的经验总结。据此可知,明朝对外关系()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A.倡导平等交流 B.维护朝贡体系 C.讲求礼法秩序 D.体现睦邻友好7.下表为北宋政治家有关商业的部分言论。据此判断,他们的相似主张是()范仲淹“有逐处富实之家,不为商旅者,必须以利劝之……二万贯者于上佐官,三万者京官致仕。”欧阳修“夺商之谋益深,则为国之利益损。”“大国之善为术者,不惜其利而诱大商。此与商贾共利、取少而致多之术也。”王安石“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夫聚天下之众者,莫如财。”A.重商富国 B.与商争利 C.以商富民 D.农商并重8.周灭商之后,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后又“以微子开(帝纣之庶兄)代殷后,国于宋”。西周褒封古帝王后代和夏商宗室后裔的深层用意是()A.强化血缘等级关系 B.建立贵族联合统治 C.彰显天下共主地位 D.安抚潜在敌对势力9.欧洲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提出:生产受供需法则的限制,但商品的销售不受此限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穷人;公用事业,如铁路、煤气和给水设备是当然的专利事业,应归国有;用所得税和遗产税作为经济平衡的杠杆。这一思想针对的社会问题是()A.重商主义下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B.工业时代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 C.经济自由主义下政府职能削弱 D.垄断资本家对国计民生的操控10.18世纪,欧洲兴起了批判《圣经》的热潮,如德国语言学教授雷马勒认为,圣经中描述的奇迹和展现神力的事件都是想象出来的或者虚构和夸大的描述,历史上真实的耶稣不过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这反映出欧洲社会()A.推进科学革命的愿望 B.倡导严谨的学术风气 C.推崇批判和探索精神 D.追求信仰自由的思潮11.下文出自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的报告:“我们过去的政府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那么,从现在起,应当改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这一“改变”是为了()A.推动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B.顺应革命形势和任务的变化 C.建立联合政府实现国内和平 D.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12.14世纪末16世纪,英国出现了出租自营地的高潮,庄园主将土地出租给较为富裕的农民或包买商经营农场,在这一进程中,农场规模、租期和承租人权限日益发展,并有农场主买下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A.促进了封建关系的解体 B.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对立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导致了土地市场的混乱13.1967年在美国安娜堡召开了第27届东方学术会议,美国官方和民间对于此次会议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美国的“区域研究”新范式逐渐占领主要学术场域,掌握东方研究话语权,更加关注目标区域的“当下”问题。这反映了当时()A.战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 B.美苏两国的竞争领域不断拓展 C.美国重视东方地区文化研究 D.冷战背景下美国争夺知识权力14.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中央副主席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并得到中共八大肯定和接受。这一经济思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点的补充。我国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附有一定范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朴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A.客观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实际 B.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C.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D.孕育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15.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A.印支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碍 B.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 C.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D.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二.材料题(共4小题)16.20世纪初,近代知识阶层改变了传统的“家—国一天下”空间观念,以全新的空间观念来编纂乡土史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新观念与新史志材料一国之存亡,要以能群不能群为断,而欲成大群,又必集合小群以相联结。故各省团体不固,不独无以联情谊,抑亦何以立自治之本,以战胜于生存竞争之域。——《江苏》第1期,1903年4月27日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幕,增长志气者为之解说,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尤当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材料二湖北之在今日,固中国之中心点也。……天津之条约成,而西方诸大邦又逐逐焉逼处于此。日本于马关约后,亦得染指焉。……航路上抵川蜀,下达淞沪,铁路北走豫蓟,南通湘粤……在昔日为长江上游之重镇者,在今日则为世界竞争之聚点也。——《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材料三省籍联会斐然纂述,提倡本省风气,固然可敬……但省界甚严,此省不能参与他省……同是中国人,同有亡国之忧,乌可严限界线(省界),自相孤折,以召侮亡。——据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1905年等广东地区族群冲突不断,尤其是纷争百年的“土客之争”,双方积怨甚久。客家人的乡土史志,突出自己是“中原衣冠旧族”的汉种;广府人的乡土史志则把客家视为“外来诸种”,或称为“匪”。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广东省教育主管机关在1910年明令各地停止乡土史志书写。——据《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等整理(1)概括20世纪初知识阶层形成的“新空间观念”,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空间观念”下的乡土史志编写对当时产生的影响。(3)你认为乡土史志的编写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对话一部法国共和革命辞典记述了发生在大革命时期的一场对话。有一天,一位无套裤汉(城市平民),决定用“你”称呼一位大贵族,争论由此展开:大贵族:你胆敢如此和我说话?无套裤汉:平等允许我这么做。大贵族:什么平等?你应该始终尊重你所没有的,我的出身。无套裤汉:什么!如果我没出生,我就不会存在,也就不会和你交谈了。大贵族:你胆敢将你的出生同我的出身相比较?无套裤汉:它赋予你什么权利,让你认为你的出生比我的优越?大贵族;我的家族有着高贵的出身,而你的没有。无套裤汉:你已经错到极点了。我知道你降生在平原上,而我却出生在一座高山上。大贵族:相信我,如果你不改变你的思考方式,你将走向一条死胡同。无套裤汉;我无法对你的预言不表示关心。我的母亲经常和我说,一位占星家看我的生辰时,说过我会有好运。但是,当我看着你,我能从你的脸上看出你将以上断头台结束你的生命。——张凤阳《科塞勒克概念史方法论旨趣的政治哲学释读》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对话进行评析。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化殖民与民族文化复兴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前后,总督威廉•本廷克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深受“安立甘派”的影响。“安立甘派”认为印度文化是迷信粗野的,必须让英国文化取而代之。“安立甘派”的托马斯•B•马考莱在其1835年的《印度教育备忘录》中主张在印度大力推行英语教育,认为“必须尽最大努力,在我们和被我们统治的亿万印度人之间造就一个中间阶层,这些人的血统和肤色是印度的,但其品味、观念、道德和才智却是英国式的,再由他们用印度的语言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传播给最广大的普通民众。”——摘编自莫传笈《英国19世纪中叶至一战前的帝国形象》材料二提拉克(1856﹣1920)曾接受英式教育,创办宣扬民族主义的报刊。他继承了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以来的历史神话,把雅利安的文明推远几个世纪,把英国统治以前的时代描写为一个神光朗照的、统一的黄金时代。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维持的,任何政治行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达摩罗阁”亦即神法或宗教法则的统治,所谓爱国主义、民族自治等都是宗教达摩(即神圣的宗教职责)的应有之义。提拉克强调在殖民统治面前无所作为就是背弃自己的达摩,就是怯懦行为,这是神所不齿的。——摘编自欧东明《浅论印度民族主义意识的确立》指出马考莱与提拉克对待印度文化的不同态度,并予以阐释。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折页:英国对美技术封锁材料一从18世纪90年代工业革命起步之初,美国便有了可供效仿的对象,具备了天然的后发优势。但在此前的殖民时代,它长期充当的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制成品销售场所的角色。一位曾游历美洲的瑞典旅行家这样写道:“为了宗主国的贸易和富强,英国便禁止各殖民地开设那些会跟英国竞争的手工工场,除了少数规定的地方外,各殖民地不得在不列颠领土之外贸易,外国人也不得和美洲各殖民地贸易。”——摘编自李荣健《美国的“拿来主义”与早期工业革命》材料二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议会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禁止工业机器、设计图纸或相关模具出口。一旦有人违反禁令,则要面临巨额罚款乃至入狱等刑罚。随后,政府还对民众移居美国采取大量限制措施,如限制航船所载移民数量,明确禁止工匠移民美国,尤其是纺织业主和熟练工人,后来进一步拓展到禁止钢铁业和煤炭业工人移民。从1795年起,外国船主被要求向英国提交乘客的名单及年龄、职业、国籍等相关信息。向美国移民的工匠和制造业主一经发现即予逮捕,被剥夺公民权和财产或者送进监狱。180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旅客法》,进一步阻止熟练工匠和产业工人移居美国。与此同时,英国人极少同意外国人参观本土的纺织设备,并将盗窃蒸汽纺织机器设计图纸认定为严重的犯罪行为。——摘编自秉泽《技术暗战:英国的技术封锁是如何失败的》材料三1824年,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迫使政府废除了1719年和1750年关于禁止熟练技工出境的禁令;1825年又迫使政府废除了1774年、1781年、1785年禁止工具、机器图样和机器出口的一系列禁令,取消了对外国雇主招聘英国技术工人的限制,解除了对国内技术工人移居国外的禁令。这使得英国输出的机器不断增多,机器制造已成为英国重要的出口工业部门之一。到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万国工业博览会,反而向各国极力推销包括各种机器在内的英国新技术、新产品。——据《人类经济万年史之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初英国对美实施技术封锁的显著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2)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你对1820年代英国取消机器等出口禁令的认识。

2024年菁优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山东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1.梁启超认为,兴民权、开民智最切要者莫过于“开官智”。他曾说:“绅权固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即今日欲开民智,开绅智,而假手于官力者,上不知凡几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这一主张()A.勇于突破君主体制束缚 B.切实体现出资产阶级的民权民主思想 C.旨在提高官员政治素养 D.试图通过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变革【分析】本题考查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梁启超认为,兴民权、开民智最切要者莫过于‘开官智’”“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和所学可知,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梁启超主张通过开启“官智”的方式来推进政治改革,即试图通过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变革,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开官智”的方式进行改革,非勇于突破君主体制束缚,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改革的方式,非体现出资产阶级的民权民主思想,排除B项;提高官员的政治素养是手段,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1873年,日本成为最早接受格列高利历(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制定的历法)的非基督教国家,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宣布接受格列高利历,但是法国在大革命时期曾废除格列高利历推行共和历,1929年苏联也曾用新的历法取代格列高利历。这说明()A.各国历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宗教深刻影响各国历法选择 C.格列高利历精确性仍有待提高 D.历法改革易受政治因素影响【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解题关键信息是“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宣布接受格列高利历,但是法国在大革命时期曾废除格列高利历推行共和历,1929年苏联也曾用新的历法取代格列高利历”。【解答】A.材料国家都利用了受格列高利历,不能体现民族特色,排除;B.材料不涉及宗教改革,排除;C.材料强调这些国家都采用受格列高利历,不能看出其精确性有待提高,排除;D.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历法改革与明治维新、辛亥革命、法国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相关,因此可知,历法改革易受政治因素影响,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3.1895年之前,自然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社会科学书籍占25﹣30%。到1895年以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且以政治法律书籍为主,自然科学书籍占25﹣30%。这一变化反映了()A.近代知识分子真正觉醒 B.国民民族意识显著提高 C.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增强 D.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题意可知,近代中国翻译的外国书籍,从侧重自然科学到侧重社会科学,这说明从注重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注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增强的表现,C项正确;这一变化反映的是社会政治变革愿望的变强,并无法说明近代知识分子真正觉醒和国民民族意识显著提高,排除AB项;“成为社会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在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中,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中国都能成为一个统一和集权的君主制国家,面积不大的古希腊地区却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城邦制道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导因素是()A.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B.政治需要和主导力量 C.外部环境和文明交流 D.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分析】本题考查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大河流域的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中国都建立了君主专政,但海洋文明的古希腊地区并未实现政权统一,而是发展出了城邦,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了文明的发展,大河流域农业相对发达,农耕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的经济,古希腊的平原范围小,农耕文明发展空间小,容易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所以,生产方式的差异也是重要因素,D项正确;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是文明之间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导致材料中的这一现象,形成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需要和主导力量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文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内因而非外因,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生需了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的过程。5.东汉继承西汉制度,分封诸侯。但东汉的诸侯王亦多滞留京师,不治民,甚至久不就国,诸侯王国成为诸侯王租税收入的计算单位。这一现象有利于()A.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强化皇室宗族血缘纽带 C.地方世家大族势力滋长 D.减轻地方百姓经济负担【分析】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本题材料“东汉的诸侯王亦多滞留京师,不治民,甚至久不就国”可知,有利于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东汉诸侯王滞留京师,不治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且诸侯王不全是皇室宗族,排除B项;这一现象说的是诸侯,与地方世家大族势力无关,排除C项;据材料“诸侯王国成为诸侯王租税收入的计算单位”可知,百姓仍要交税,经济负担没有减轻,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学生需归纳东汉光武帝的统治措施,掌握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的表现,分析其与黄巾起义的内在关系。6.以下为明太祖在其所编定的《皇明祖训》中对历史上对外关系所作的经验总结。据此可知,明朝对外关系()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A.倡导平等交流 B.维护朝贡体系 C.讲求礼法秩序 D.体现睦邻友好【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可知,明太祖是告诫子孙后代不要轻易对周边国家挑起战争,所以这体现了睦邻友好的特点,D项正确;明太祖告诫子孙后代不要轻易对周边国家挑起战争,体现的是睦邻友好,而不能体现平等交流、维护朝贡体系和讲求礼法秩序,排除AB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下表为北宋政治家有关商业的部分言论。据此判断,他们的相似主张是()范仲淹“有逐处富实之家,不为商旅者,必须以利劝之……二万贯者于上佐官,三万者京官致仕。”欧阳修“夺商之谋益深,则为国之利益损。”“大国之善为术者,不惜其利而诱大商。此与商贾共利、取少而致多之术也。”王安石“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夫聚天下之众者,莫如财。”A.重商富国 B.与商争利 C.以商富民 D.农商并重【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时期的改革家,他们对于商业的言论都是希望通过理财实现国家富强;根据“大国之善为术者,不惜其利而诱大商。此与商贾共利、取少而致多之术也”可知,欧阳修认为商业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也是为了国家富强着想。所以他们的相似主张都是重商富国,A项正确;他们的主张是重商以富国,而不是为了与商争利和以商富民,排除BC项;材料内容并没有体现农业的内容,不能说明农商并重,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学生需掌握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内容。8.周灭商之后,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后又“以微子开(帝纣之庶兄)代殷后,国于宋”。西周褒封古帝王后代和夏商宗室后裔的深层用意是()A.强化血缘等级关系 B.建立贵族联合统治 C.彰显天下共主地位 D.安抚潜在敌对势力【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周朝统治者之所以分封商朝和先代贵族的后裔,主要是为了体现周王室是这些先代贵族的共主,从而彰显天下共主的地位,C项正确;周王室和这些先代贵族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因此并不是强化血缘等级关系,排除A项;这一做法是为了彰显天下共主的地位,而不是为了建立贵族的联合统治以及安抚潜在敌对势力,排除B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欧洲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提出:生产受供需法则的限制,但商品的销售不受此限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穷人;公用事业,如铁路、煤气和给水设备是当然的专利事业,应归国有;用所得税和遗产税作为经济平衡的杠杆。这一思想针对的社会问题是()A.重商主义下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B.工业时代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 C.经济自由主义下政府职能削弱 D.垄断资本家对国计民生的操控【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商品的销售不受此限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穷人;公用事业,如铁路、煤气和给水设备是当然的专利事业,应归国有;用所得税和遗产税作为经济平衡的杠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穆勒是强调要保护穷人,强化国家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控制,从而缩小贫富差距。由此可推知这一思想针对的是工业时代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B项正确;重商主义下政府并没有对经济进行主导,排除A项;这一思想针对的是阶层分化,而不是政府职能削弱,排除C项;这一思想是要缩小贫富差距,而不是针对垄断资本家对国计民生的操控,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18世纪,欧洲兴起了批判《圣经》的热潮,如德国语言学教授雷马勒认为,圣经中描述的奇迹和展现神力的事件都是想象出来的或者虚构和夸大的描述,历史上真实的耶稣不过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这反映出欧洲社会()A.推进科学革命的愿望 B.倡导严谨的学术风气 C.推崇批判和探索精神 D.追求信仰自由的思潮【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圣经》中描述的奇迹和展现神力的事件都是想象出来的或者虚构和夸大的描述”“历史上真实的耶稣不过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影响解答。【解答】依据材料“《圣经》中描述的奇迹和展现神力的事件都是想象出来的或者虚构和夸大的描述”可知,是对《圣经》的批判;依据材料“历史上真实的耶稣不过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可知,把耶稣包装成为一个革命者,体现了对于耶稣新形象的探索,由此可知,材料反映出欧洲社会推崇批判和探索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推崇批判和探索精神,并不是在推崇科学革命和追求信仰自由,故AD两项错误;耶稣的形象并不一定是革命者,这一说法只是德国语言学教授雷马勒的个人观点,并不一定正确,因此不能体现严谨的学术风气,故B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1.下文出自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的报告:“我们过去的政府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那么,从现在起,应当改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这一“改变”是为了()A.推动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B.顺应革命形势和任务的变化 C.建立联合政府实现国内和平 D.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从现在起,应当改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毛泽东主张吸收一切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民族革命指的是反对外来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铸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所以,这一“改变”是为了顺应革命形势和任务的变化,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斗争的对象是列强和军阀,排除A项;解放战争时期,建立联合政府实现国内和平,斗争的是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排除C项;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12.14世纪末16世纪,英国出现了出租自营地的高潮,庄园主将土地出租给较为富裕的农民或包买商经营农场,在这一进程中,农场规模、租期和承租人权限日益发展,并有农场主买下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A.促进了封建关系的解体 B.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对立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导致了土地市场的混乱【分析】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农场规模、租期和承租人权限日益发展,并有农场主买下土地所有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农场规模、租期和承租人权限日益发展,并有农场主买下土地所有权”可知,这表明14世纪末16世纪的英国出现了土地农场,表明庄园经济逐渐瓦解,其有利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A项正确;这一现象主要是促进了封建关系的解体,而不是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对立,排除B项;这一现象促进了封建关系的解体,不利于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C项;这一现象与土地市场的混乱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中世纪西欧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13.1967年在美国安娜堡召开了第27届东方学术会议,美国官方和民间对于此次会议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美国的“区域研究”新范式逐渐占领主要学术场域,掌握东方研究话语权,更加关注目标区域的“当下”问题。这反映了当时()A.战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 B.美苏两国的竞争领域不断拓展 C.美国重视东方地区文化研究 D.冷战背景下美国争夺知识权力【分析】本题考查了美苏冷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时间1967年,可以判断为冷战时期,材料陈述了美国掌握东方研究的话语权,体现了对知识权力的争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对东方学术文化话语权的垄断,没有提到文化的多样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美苏竞争领域的拓展,排除B项;美国重视东方地区文化研究只是一中表象,体现的是一种文化霸权,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美苏冷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中央副主席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并得到中共八大肯定和接受。这一经济思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点的补充。我国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附有一定范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朴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A.客观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实际 B.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C.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D.孕育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共八大,解题关键信息是“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解答】A.据题意可知,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肯定了国有经济之外经济成分的作用,因此客观上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正确;B.当时主要是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只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不是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排除;C.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D.此时并没有要改革经济体制,这一经济思想孕育的也不是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共八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5.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A.印支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碍 B.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 C.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D.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殖民扩张的影响,解题关键信息是“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解答】A.材料中描述的是殖民政策促使民族觉醒,没有描述阻碍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描述殖民国家与殖民地文化的冲突,排除;C.材料的主旨是殖民政策促使民族觉醒,而非殖民统治方式多元化,排除;D.据材料可知,法国通过“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对印度支那进行殖民统治,但是却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据材可以判断,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殖民扩张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材料题(共4小题)16.20世纪初,近代知识阶层改变了传统的“家—国一天下”空间观念,以全新的空间观念来编纂乡土史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新观念与新史志材料一国之存亡,要以能群不能群为断,而欲成大群,又必集合小群以相联结。故各省团体不固,不独无以联情谊,抑亦何以立自治之本,以战胜于生存竞争之域。——《江苏》第1期,1903年4月27日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幕,增长志气者为之解说,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尤当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材料二湖北之在今日,固中国之中心点也。……天津之条约成,而西方诸大邦又逐逐焉逼处于此。日本于马关约后,亦得染指焉。……航路上抵川蜀,下达淞沪,铁路北走豫蓟,南通湘粤……在昔日为长江上游之重镇者,在今日则为世界竞争之聚点也。——《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材料三省籍联会斐然纂述,提倡本省风气,固然可敬……但省界甚严,此省不能参与他省……同是中国人,同有亡国之忧,乌可严限界线(省界),自相孤折,以召侮亡。——据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1905年等广东地区族群冲突不断,尤其是纷争百年的“土客之争”,双方积怨甚久。客家人的乡土史志,突出自己是“中原衣冠旧族”的汉种;广府人的乡土史志则把客家视为“外来诸种”,或称为“匪”。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广东省教育主管机关在1910年明令各地停止乡土史志书写。——据《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等整理(1)概括20世纪初知识阶层形成的“新空间观念”,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空间观念”下的乡土史志编写对当时产生的影响。(3)你认为乡土史志的编写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史综合,第一问结合20世纪初知识阶层形成的“新空间观念”分析;第二问结合“新空间观念”下的乡土史志编写对当时产生的影响分析;第三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空间观念:根据材料“1903年4月27日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湖北之在今日,固中国之中心点也”“在今日则为世界竞争之聚点也”可知,乡土(或地方)—国家—世界”。成因:根据材料“国之存亡,要以能群不能群为断,而欲成大群,又必集合小群以相联结。故各省团体不固,不独无以联情谊,抑亦何以立自治之本,以战胜于生存竞争之域”“……航路上抵川蜀,下达淞沪,铁路北走豫蓟,南通湘粤”“同是中国人,同有亡国之忧,乌可严限界线(省界),自相孤折,以召侮亡”和所学可知,可从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阶层救亡运动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交通运输等发展进步及近代国人思想观念变迁等角度进行分析。(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国之存亡,要以能群不能群为断,而欲成大群,又必集合小群以相联结”“广东地区族群冲突不断,尤其是纷争百年的‘土客之争’,双方积怨甚久”和所学可知,可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进地方团结、增强爱国意识、部分地区出现地方孤立主义倾向,族群矛盾激化现象等角度进行分析。(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则: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如与时俱进原则,乡土史志编写要顺应时代,关注国家命运、世界潮流等。故答案为:(1)空间观念:“世界—国家—乡土(或地方)”或“乡土(或地方)—国家—世界”(或:学生从层进的逻辑角度表述空间的合理变化)。成因:从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阶层救亡运动推动的角度作答;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交通运输等发展进步的角度作答;从近代国人思想观念变迁的角度作答(如,民族国家观念的进步、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传统天下观的瓦解)(2)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进地方团结、增强爱国意识(或:有利于推动救亡运动发展、民族意识增强)的角度作答;从部分地区出现地方孤立主义倾向,族群矛盾激化现象的角度作答。(3)所提原则合理,符合唯物史观,解读正确即可得分。如,与时俱进原则,乡土史志编写要顺应时代,关注国家命运、世界潮流。【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史综合,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对话一部法国共和革命辞典记述了发生在大革命时期的一场对话。有一天,一位无套裤汉(城市平民),决定用“你”称呼一位大贵族,争论由此展开:大贵族:你胆敢如此和我说话?无套裤汉:平等允许我这么做。大贵族:什么平等?你应该始终尊重你所没有的,我的出身。无套裤汉:什么!如果我没出生,我就不会存在,也就不会和你交谈了。大贵族:你胆敢将你的出生同我的出身相比较?无套裤汉:它赋予你什么权利,让你认为你的出生比我的优越?大贵族;我的家族有着高贵的出身,而你的没有。无套裤汉:你已经错到极点了。我知道你降生在平原上,而我却出生在一座高山上。大贵族:相信我,如果你不改变你的思考方式,你将走向一条死胡同。无套裤汉;我无法对你的预言不表示关心。我的母亲经常和我说,一位占星家看我的生辰时,说过我会有好运。但是,当我看着你,我能从你的脸上看出你将以上断头台结束你的生命。——张凤阳《科塞勒克概念史方法论旨趣的政治哲学释读》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对话进行评析。【分析】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本题为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范围是18世纪末的法国社会。这段对话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观念冲突和权力斗争。回答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解析。首先,从社会下层人民追求平等与革命信心来分析,无套裤汉的观点体现了法国大革命中社会下层人民对平等的追求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他质疑大贵族出身的优越性,强调权利的平等。这种观点反映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其中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入人心。无套裤汉的预言,即贵族将走向断头台,反映了大革命期间社会下层对革命目标的坚定信念和对变革的迫切期待。其次,从法国社会旧势力的根深蒂固分析。大贵族的观点代表了法国社会中旧势力的立场,他们坚持自己的高贵出身和平民之间的不平等。这种态度揭示了法国大革命中旧贵族阶层对变革的抵制,以及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大贵族的言论反映了法国大革命中旧势力与新思想的冲突,展示了革命过程中旧社会结构的顽强抵抗。最后,从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与影响来分析。这段对话的产生背景是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和启蒙运动的广泛影响。法国大革命冲击了旧的等级制度,但进程曲折复杂,也为保守势力的存续提供了温床。这种背景下的对话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观念的冲突,说明了一定时期内观念冲突是社会现实变动的产物。同时,无套裤汉作为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力量,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进步中的关键作用。总结来说,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观念对立,也反映了大革命背景下的社会变革和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角色。通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法国大革命的社会背景和深远影响。故答案为:从提取信息并分析法国社会现实的角度作答。如,无套裤汉强调平等、权利,预言贵族将走向断头台,反映出社会下层人民追求平等的愿望和勇气,对革命充满信心;贵族强调自己出身的高贵,蔑视平民,反映出法国社会旧势力根深蒂固,革命前途任重道远。从分析此次对话产生背景的角度作答。如,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启蒙运动开展,进步观念广泛传播;法国大革命冲击了等级制度;但进程曲折复杂,也为保守势力的存续提供温床。从得出总结性认识的角度作答。如,此次对话是当时法国社会新旧交替、社会转型的典型反映,说明一定时期的观念冲突是社会现实变动的产物;无套裤汉是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力量,说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力量。【点评】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化殖民与民族文化复兴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前后,总督威廉•本廷克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深受“安立甘派”的影响。“安立甘派”认为印度文化是迷信粗野的,必须让英国文化取而代之。“安立甘派”的托马斯•B•马考莱在其1835年的《印度教育备忘录》中主张在印度大力推行英语教育,认为“必须尽最大努力,在我们和被我们统治的亿万印度人之间造就一个中间阶层,这些人的血统和肤色是印度的,但其品味、观念、道德和才智却是英国式的,再由他们用印度的语言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传播给最广大的普通民众。”——摘编自莫传笈《英国19世纪中叶至一战前的帝国形象》材料二提拉克(1856﹣1920)曾接受英式教育,创办宣扬民族主义的报刊。他继承了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以来的历史神话,把雅利安的文明推远几个世纪,把英国统治以前的时代描写为一个神光朗照的、统一的黄金时代。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维持的,任何政治行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达摩罗阁”亦即神法或宗教法则的统治,所谓爱国主义、民族自治等都是宗教达摩(即神圣的宗教职责)的应有之义。提拉克强调在殖民统治面前无所作为就是背弃自己的达摩,就是怯懦行为,这是神所不齿的。——摘编自欧东明《浅论印度民族主义意识的确立》指出马考莱与提拉克对待印度文化的不同态度,并予以阐释。【分析】本题考查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不同态度根据材料两则材料中的“度文化是迷信粗野的,必须让英国文化取而代之”“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维持的……爱国主义、民族自治等都是宗教达摩的应有之义”等信息对比分析归纳,然后结合所学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首先,阅读材料,概括马考莱与提拉克对待印度文化的不同态度,由材料一中“度文化是迷信粗野的,必须让英国文化取而代之”及“马考莱在其1835年的《印度教育备忘录》中主张在印度大力推行英语教育”可知,马考莱认为英国文化优越于印度文化,并试图用英国文化取代印度文化。由材料二中“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维持的……爱国主义、民族自治等都是宗教达摩的应有之义”可知,提拉克试图通过弘扬印度文化来复兴民族精神和国家统一。其次,结合材料和所学分别对马考莱和提拉克的态度进行分析。在具体分析他们的主张后,侧重对其进行评价,如马考莱的主张实际上是文化殖民的一种表现,旨在通过教育手段来推广人民接受英国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提拉克思想体现了对印度文化的尊重和自信,也反映了印度人民对于文化独立和民族复兴的渴望。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如文化殖民与民族文化复兴之间是对立和冲突。文化殖民试图通过推广外来文国家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而民族文化复兴则强调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故答案为:不同态度:马考莱认为英国文化优越于印度文化,并试图用英国文化取代印度文化。提拉克试图通过弘扬印度文化来复兴民族精神和国家统一。阐释:马考莱主张在印度大力推行英语教育,以培养一批既有印度血统和肤色,但品味、观念是英国式的人,再由这些人用印度的语言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这种政策实际上是文化殖民的一种表现,旨在通过教育手段来推广人民接受英国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是依靠一个古老的、统一的黄金时代来实现的。强调了印度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试图通过弘扬印度文化来复兴民族一。这种思想体现了对印度文化的尊重和自信,也反映了印度人民对于文化独立和民族复兴的渴望。综上,可以看出文化殖民与民族文化复兴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文化殖民试图通过推广外来文国家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而民族文化复兴则强调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点评】本题考查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考查了考生依据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折页:英国对美技术封锁材料一从18世纪90年代工业革命起步之初,美国便有了可供效仿的对象,具备了天然的后发优势。但在此前的殖民时代,它长期充当的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制成品销售场所的角色。一位曾游历美洲的瑞典旅行家这样写道:“为了宗主国的贸易和富强,英国便禁止各殖民地开设那些会跟英国竞争的手工工场,除了少数规定的地方外,各殖民地不得在不列颠领土之外贸易,外国人也不得和美洲各殖民地贸易。”——摘编自李荣健《美国的“拿来主义”与早期工业革命》材料二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议会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禁止工业机器、设计图纸或相关模具出口。一旦有人违反禁令,则要面临巨额罚款乃至入狱等刑罚。随后,政府还对民众移居美国采取大量限制措施,如限制航船所载移民数量,明确禁止工匠移民美国,尤其是纺织业主和熟练工人,后来进一步拓展到禁止钢铁业和煤炭业工人移民。从1795年起,外国船主被要求向英国提交乘客的名单及年龄、职业、国籍等相关信息。向美国移民的工匠和制造业主一经发现即予逮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