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究 论文_第1页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究 论文_第2页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究 论文_第3页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究 论文_第4页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究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究【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部分地区开始应用以时序为编写基础的历史教材。新教材和以往教材相比直观展现古今中外人类历史发展脉络,便于学生系统化学习历史知识。然而教材每个章节涵盖内容较多,如果历史教师依旧运用照本宣科方式开展教学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无法完成预期教学任务。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出现改变上述现象,即基于整体角度设置单元教学内容,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最重要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为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关键词】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新课程【引言】历史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提升综合素质学科,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中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尤其高中历史学科也相继引入以单元为主的新教材,正因如此为实施大单元教学提供契机。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最为显著的特征即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创造和加工,便于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并学会从宏观角度深入理解历史发[1]展脉络,从微观角度理解历史演变因素,提高历史学习效率。一、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价值与意义1.符合新课标要求标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需在认真且详细分析每个专题核心概念、重点内容以及关[2]键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必修模块教学,使学生在高效理解的同时认识整体专题。纵观高中历史新教材得知,以通史形式编纂教学内容并由专题单元形式构成,内容丰富且全面,如果历史教师依旧按照传统教学方式逐个讲述知识,必然无法在预期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对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充分把握单元重要史事的基础上梳理重难点问题,再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整合教学内容。上述教学建议明确体现单元教学设计理念,所以,在高中历史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推动学科快速稳定发展。2.有利于历史教师发展单元教学设计作为显著适的特征即全面且深入地分析单元内容,再结合单眼主旨内容设计难度逐层递增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学习单元知识。高中历史只有充分了解新课程标准、史学素养、学生学情、教学内容、教学理论等才能设计深入问题。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比以往更高地要求和标准,从另一角度分析得知,如果历史教师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能有利于拓宽知识视野,促进专业发展,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3.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由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组成。无论如何对五大核心素养排序,都需要在历史学科中长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技能。毫无疑问,一个课时无法完成五大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但教师需具备整体意识,即将五大核心素养放置较大范围内设计教学,例如将一个单元或多个单元放置一起教学,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合理设置核心素养,达到由浅入深的培育效果。4.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任何课程教学都要保证其有效性,高中历史课程也不例外。所谓有效性即教师和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达成既定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有效性需达到以下教学目标,其一教师充分把握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对单元内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明确教学内容间紧密联系,再以单元主题组织碎片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基于整体角度联结和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二、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1.提炼单元主题相关教育者认为,大单元设计基于学科大概念,正是在大概念引领下通过提炼单元主题呈现出涵盖史学关键能力和体现价值观的史学思想以及相关思维品格等育人目标。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即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主旨指导下选取典型教学资料,再基于设计链接性较强的问题和学习任务,使学生高效理解和掌握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核心素养。与此同时,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设计历史大单元教学和之前的单一章节教学相比,有利于独立构成学生所熟知的历史主题,为学生基于多角度认识历史发展局势中全局与局部关系做好铺垫。《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前四个单元为中国古代史,其中第二单元标题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脉络以及隋唐时期制度变化、民族交融与思想文化领域新成就等知识,涵盖社会生活多领域且涉及三国鼎立、贞观之治、孝文帝改革、安史之乱、科举制等知识,教师可通过提炼单元主题使课程内容条理化与结构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2.整合教材内容高中历史新教材知识容量大,故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需在合理分析课程结构基础上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实施整合的基础即新课程,在大单元教学牵引下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主题,再结合学情适当调整教材内容顺序和结构,从而建立全新且主题明确和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此同时,整合教学内容需做到有所取舍,在此过程中遵循学科逻辑与认知心理规律,所谓历史学科逻辑即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展现出的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再由表及里和由史到论的研究的历史逻辑,只有合理优化教学逻辑,才能使各环节与要素更为有序、顺畅且高效。以“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教学为例,该单元分别收录从明清建立到清朝统一、清朝的鼎盛与危机、明清经济与文化三个章节,体现较强的顺序性。从明朝至清军入关,再到清朝前中期,内容涉及制度变化、边疆经营、国家治理、对外关系等政治知识,更在此基础上体现该单元两大核心概念,分别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与中国社会变化与危机。历史教师可整合单元内容,凸显主题内容和目标任务。将13课与14课时主干知识整合为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版图奠定与对外关系,15课内容基本无变化,可为学生呈现“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受制”主题。在此过程中贯穿“盛世与危机”主题,需明确呈现封建专制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以及其制度建设、外交政策、版图扩张、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经济结构等创新与发展趋势,尤其重点强调在该阶段达到相应高度,称之为“盛世”。但万事有利皆有弊,受封建思想影响,清朝也在此过程中紧锁大门,中国逐渐脱离西方国家为之追随的大航海时代,其中文字狱、君主专制强化、闭关锁国政策、小农经济等均体现鼎盛时期中的“危机”。高中历史教师在上述设计中始终围绕大概念,引领学生根据认知了解封建王朝兴衰,体现较强的逻辑思维规律。在单元主题学习中分别从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多个角度依次展开分析,基于唯物史观下透过现象了解本质以及学会从辩证角度分析事物发展规律,逐渐推导出繁荣盛世背后的种种危机,达到正确认识和了解知识目的。3.设置探究问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不能单单依附于已形成的历史结论,需指导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深入理解历史,阐明自身解决问题依据的同时解释历史。对此,高中历史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逻辑层次科学合理设置问题并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历史教师普遍围绕教材设置问题和创设情境,然而却存在一定误区,即教师倾向于历史小概念或知识点设置问题,以致于问题过于分散零碎且有着较强随意性,整节课中有数十个问题,未给予学生充足思考问题时间,经常出现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囫囵吞枣现象,未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效果。与此同时,问题间缺乏递进性与关联性,无法形成证据链,或在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缺乏逻辑性思维。受教学时间影响,通常需围绕大概念设置探究问题,尤其在设置问题方面需体现教学主题和重难点,形成作为理想的问题链,体现系统化课程内容结构,为培养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以《辽宋今夏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为例,该章节教学目标即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建立、发展与制度建设以及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上述目标可看出知识点琐碎且跨度大。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或多或少了解相关知识,也初步认识民族交融与社会发展间关系,历史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可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概念知识点,促使学生高效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三、结语总之,基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转变师生角色,其中教师从教材应用者转为课程资源、教材加工以及学生学习的开发者、实施者与引领者。此教学方式改变以往照本宣科教育模式,教师从以往灌输式和照本宣科式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全面且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与立德树人任务,更在无形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欲望,实现真正意义层面的教学相长,对推动历史学科发展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杨进玲,陈新民.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探讨[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019(11):8-12.[2]杨敏.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中学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策略——以"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单元设计为例[J].现代教学,2020,No.467(21):59-60.[3]谭晓泽,卓恺返.基于"大观念,大概念,大问题"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从宁波市新教材单元说课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