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阅读真题(解析版)_第1页
《三峡》阅读真题(解析版)_第2页
《三峡》阅读真题(解析版)_第3页
《三峡》阅读真题(解析版)_第4页
《三峡》阅读真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三峡(2022·天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面小题。三峡郦道元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 B.则素湍绿潭

湍:急流C.良多趣味

良:甚,很 D.林寒涧肃肃:严肃,严厉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 B.至于夏水襄陵 C.清荣峻茂 D.空谷传响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出了三峡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B.第②段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C.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D.文章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答案】1.D2.A3.D【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D.句意: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肃:寂静、幽静。故选D。2.本题考查通假字辨析。A.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意思是空隙、缺口。故选A。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本文第②段开始写水。作者按照自然时令,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第③段写春冬三峡之景。“春冬之时”“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清荣峻茂”蔚为奇观。第④段写秋天三峡之景,“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秋季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故文章第②~④段依次写出了三峡夏、春冬、秋各个季节的自然景象。选项中“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表述错误。故选D。【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023·重庆潼南·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三峡郦道元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B.哀转久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C.良多趣味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D.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出了三峡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B.第②段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C.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D.文章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7.本文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写出了山连绵不断的特点,请找出链接材料中描写山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链接材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答案】4.B5.(1)到夏天水浸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6.D7.①句子是“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②特点是高耸、陡峭、崖壁平整。【解析】4.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日:名词,太阳/名词,时间,时日;B.绝:都是动词,“消失”;C.良:副词,甚,很/形容词,善良;D.属:动词,连接/同“嘱”嘱咐;故选B。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襄(冲上、漫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绝(断)”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清(水清)、荣(茂盛)、良(甚,很)”几个词是重点词语。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D.本文是按照水的荣枯,依夏——春冬——秋的顺序来描绘三峡的,不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故选D。7.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链接材料】中的“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的意思是: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从中可以看出,陆游笔下三峡的山具有高耸、陡峭、崖壁平整的特点。【参考译文】【链接材料】二十六号,我从大溪口出发,进了瞿塘峡。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再向前走,水位已经落下去了,看起来犹如油盎。经过圣姥泉,发现大石上有一个豁口,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的喊就不停的流,真是奇怪啊。傍晚,到了瞿塘关,这里在唐朝时也叫夔州,与白帝城是相连的。关口的西门正对着石头堆,是碎石累积的结果,其高出水面二十余丈。当地人说:“到夏秋季水面暴涨之时,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了。”(2023·重庆·重庆八中校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三

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8.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B.沿溯阻绝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C.良多趣味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不知天上宫阙9.翻译下列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10.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第1段,总体描绘了三峡的地形与地貌,写其高度又写其广度,为概貌性描写。B.选文2、3、4段抓住季节特点分别写出夏天、春冬之时和秋天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C.选文语言简洁凝练,句式骈散结合,韵律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来有抑扬顿挫之感。D.选文尾段写高山上猿猴长啸和渔人歌谣,不仅突出秋天的凄凉又照应开头写山高水急。11.选文多认为是为盛弘之《荆州记》做注(见材料一),结合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探究选文评价极高的原因。材料一:盛弘之《荆州记》:峡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一声泪沾裳。材料二:古人作文作诗,多仿鉴前人而作,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朱熹辞句要精当……笔气要接顺,此行文要务。——崔学古《少学》【答案】8.B9.(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属引凄异;哀转久绝。10.D11.(1)选文借鉴前人作品/“多仿鉴前人”,如选文借鉴材料一盛弘之作品,“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借鉴了“属引清远”(举出例子,例子还可以是“自三峡七百里中”、“猿鸣三声”、对三峡山高加入了侧面描写);(2)用词精炼恰当/“辞句精当”,如原文“属引凄异”比起“属引清远”,更加突出猿鸣的凄婉悲凉,从而突出三峡秋天的特色(例子,如仅仅指出原文何处精炼恰当,也可,如“清荣峻茂”四字,高度精炼概括地写出三峡春冬时节山水植物的特点);(3)注意文脉贯通/“笔气接顺”,如原文写了山雄伟高峻后,打破了盛弘之接着写“高猿长啸”,而是紧接着写夏水峻急,文脉连接(例子,可以不和材料一比较)。【解析】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在/连词,如果;B.动词,逆流而上/动词,逆流而上;C.副词,甚,很/形容词,肥沃;D.名词,同“缺”,空隙,缺口/名词,宫殿;故选B。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日月。(2)属引:接连不断;凄异:凄惨悲凉;响:回声;哀转:声音悲凉婉转;绝:消失。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不仅突出秋天的凄凉又照应开头写山高水急”表述有误。依据“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知,这是烘托了三峡秋季凄凉的季节特点,烘托了人的悲凉心境。依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上述内容突出了三峡两岸山高岭连,峡谷连绵狭长,中间狭窄的地理特征,并不能突出三峡之水的湍急的特点。故选D。11.本题考查理解写法和语言特色得的能力。依据《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等语句内容可知,上述内容是由材料一盛弘之《荆州记》所描绘的内容转化而来的。两文均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烘托了三峡两岸的山高峻耸立、陡峭笔直的特点,使描写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而“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也是从盛弘之《荆州记》相关内容转化而来的均烘托了三夏秋季的凄凉寂寥的环节氛围,侧面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境。同时依据材料二“辞句要精当……笔气要接顺,此行文要务”来分析郦道元的《三峡》全篇内容可知,《三峡》一文多用骈句,而且用词精炼,表现力强,充满生气。例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语言虽精练,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冬之时三峡之水的清澈透明的特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参考译文】材料一:盛弘之《荆州记》:峡谷长七百里,两岸山连着山,毫无空隙,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声音凄清,传向很远的地方,(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材料二:古人写文章做诗,大多是模仿前人的作品而做出的,(向前人)学习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达到熟练的程度了。——朱熹言词要精确恰当……文章的风格气概要与内容衔接顺畅,这是写文章最重要的事情了。——崔学古《少学》(2023·云南昆明·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①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②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停③。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断腭④。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节选自柳宗元《游黄溪记》)【注释】①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②略:大约,大致③黛蓄膏渟(tíng):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④颇(kē)颔断(yín)腭(è):均指人类面部嘴唇以下的部位。颏,两腮和嘴下面部位;颔,下巴;断,牙根;齶,牙床。12.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3)如丹碧之华叶骈植()

(4)自是又南数里()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14.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三峡?请结合【甲】文的具体内容说明理由。15.两文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水。请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答案】12.同“缺”,缺口奔驰的骏马并列这里13.(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初潭的大概轮廓像一个剖开的大瓮,侧壁高达千尺。14.示例一:夏季,从“夏水襄陵”“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能看出水势浩大、水流迅疾、景色壮观。示例二:春冬,从“清荣峻茂”能看出水流和缓从容,景色优美雅致。示例三:秋季,从“林寒洞肃”能看出山林肃杀凄寒,景色悲凉。15.【甲】文写春冬之水时,既写了绿潭倒影的静景,也写了瀑布飞漱的动景:【乙】文写黄神祠之水时,既写了来若白虹,水流发出声响的动景,也写了潭水平静如油膏的静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解析】1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1)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缺。(2)句意: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奔:奔驰的骏马。(3)句意:犹如两面站立的高墙,山上并排生长着红花绿草。骈:并列。(4)句意:从这里再往南数里。是:这里。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太阳和月亮。(2)其,它的。略,大概轮廓。若,好像。侧,侧壁。14.考查内容理解。开放类试题,结合文本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可以喜欢夏天的三峡。从“夏水襄陵”中可以看出三峡夏天水势盛大。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看出江水的水流湍急。可以喜欢春冬之时的三峡。从“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以看出,此时的三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可以喜欢秋天的三峡。从“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可以看出此时的三峡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景色凄清。15.考查写作手法。甲文:“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句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乙文:“水之中皆小石平布”句写石头,是静景;“溪水积焉,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句写水流,写游鱼,是动景,动静结合,描写了黄溪之景的美丽。【参考译文】乙:黄溪距离永州城约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就到达黄神祠。黄神祠后面的高山陡峭险峻,犹如两面站立的高墙,山上并排生长着红花绿草,这些花花草草顺着山势蜿蜒起伏,或升或降,或沉或浮。那些没有花草的地方,则是悬崖峭壁和各种岩洞。黄溪水底铺满了小石头。过了黄神祠,提起裤脚涉水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的景致)新奇美丽,美得几乎让人无法形容。初潭的大概轮廓像一个剖开的大瓮,侧壁高达千尺。溪水汇聚在这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水流疾速,像一道白虹,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有数百尾鱼儿游来游去,相聚在石头底下。又往南走百步,来到第二潭。周边的岩石高峻耸立,靠近激流,(山石的形状)像猛兽龇牙咧嘴,参差不齐。潭下散落着许多平整的大石块,可以当桌凳坐下来畅饮。(石上)有一种红头黑翅膀的鸟,大的像天鹅、朝东面站立。从这里再往南数里,地貌变化不大,树木茂盛,山石清瘦,流水锵然有声。再往南行一里,来到一片广阔幽深的平野,这里依山傍水,山路平坦,水流舒缓,有土地田园。(2022·宁夏·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①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注:①洒然:潇洒脱俗的样子。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略无阙处

(2)素湍绿潭

(3)良多趣味

(4)草树众而泉石嘉

17.翻译下面的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18.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19.【甲】【乙】两文都写了山,分别说说它们是如何表现山的特点的。【答案】16.同“缺”,空隙、缺口白色甚,很美好17.(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2)于是心胸潇洒脱俗而清醒通明,更加想要长久地留在此地,忘记了回去。18.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19.甲文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广度),高大雄伟(高度),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乙文写出了群山环绕的样子,直接写出了山的特点。【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字词。(1)略无阙处: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2)素湍绿潭: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素:白色。(3)良多趣味:确实趣味无穷。良:确实。(4)草树众而泉石嘉: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嘉:美好。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以下字词的含义:(1)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2)洒然:潇洒脱俗;醒:清醒通明。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句子的含义可以进行断句。含义为“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林寒涧肃”描写了山林中的环境;“常有高猿长啸”秋季山中特有的景象;“空谷传响”和“哀转久绝”句式相同;由此可知断句应该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19.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正面描写山的连绵不断、高大雄伟;“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通过写曦月来侧面描写山的高大雄伟。综上可知是正侧面相结合写山的特点;由乙文“以见夫群山之相环”可知这是运用的正面描写,写出山的高大众多。【参考译文】乙文: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2022·海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20.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素湍绿潭(duān) B.飞漱其间(sù)C.饮少辄醉(zhè) D.觥筹交错(gōng)21.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1)①沿溯阻绝()

②绝𪩘多生怪柏()绝:A.隔断

B.独一无二

C.极(高)

D.气息中止(2)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临溪而渔()临:A.到

B.居高面下

C.将要

D.照着字画模仿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3.【甲】【乙】两文同属山水散文,都有动静结合的写法,请各举一例。【答案】20.D21.①A②C①B②A22.(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2)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23.【甲】示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示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字音。A.湍(duān)——(tuān);B.漱(sù)——(shù);C.辄(zhè)——(zhé);D.觥(gōng)正确;故选D。21.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1)①句意,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都被阻隔。绝,隔断;故选A。②句意,江岸的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绝,极高的。故选C。(2)①句意,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临,居高面下;故选B。②句意,到溪边钓鱼。临,到。故选A。2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注意:(1)御:驾着,驾驶。不以:不如。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2)“也”用于表肯定的判断句。“不在……在……”,前半句作否定,后半句作肯定,确切地说是个选择判断句。23.本题考查对动静结合写法的概括。在《三峡》中:“素湍”即为白色的急流,为动态,“绿潭”则是静态,“回清”回旋的清波是动态描写,而“倒影”又为静物,动静彼此交叉结合,有张有弛;《醉翁亭记》中,从第一句可以看出,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参考译文】乙: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2023·广东云浮·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4.解释下面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1)沿溯阻绝(2)良多趣味(3)属引凄异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①。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澦堆②。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①罅:裂缝

②滟澦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一项是(

)A.入瞿塘峡/意隧入以攻其后也B.过圣姥泉/人恒过C.唐故夔州/公问其故D.方夏秋水涨时/今齐地方千里2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28.【甲】【乙】两个文段都写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结合文段,为三峡写一段导游词,字数在100字左右。【答案】24.(1)隔断(2)甚、很(3)延长25.(1)在三峡七百里中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2)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那么快。26.A27.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28.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跟随我一起游览三峡风光。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有着奇山异水的美称。夏季之水,水势浩荡,水流迅疾。在瞿塘关处,夏季的水位能够高出石头十几丈,奔放湍急,这是三峡之奔放美。这里还有更多优美的景色等着大家,我们开始神奇壮丽的的三峡之旅吧。【解析】2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1)句意: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绝:隔断。(2)句意:确实趣味无穷。良:甚、很。(3)句意:声音持续不断。引:延长。2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1)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略无:毫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空缺。(2)虽:即使。奔:奔驰的快马。御:驾着,驾驶。不以:不如。疾:快。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都解释为“进入”;B.经过/犯错;C.旧的,原来的/原因;D.当/方圆;故选A。27.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意思是:高高地插入云霄,石壁非常平整,就像用刀削成的。仰望天空,(天空)好像一匹白绢的样子。据此断句为: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28.本题考查拟写导游词。注意,导游词开头要有欢迎词,中间详细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最后再次点明欢迎来此地游玩。据此完成,注意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在介绍三峡风景特点时,要结合文言文内容回答。第一段作者先写山,写出了三峡山高岭连,雄伟峭拔;第二段写三峡的水,作者按照自然时令,写了夏水湍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最后写秋天三峡之景,“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结合以上对内容的分析,加上三峡的时代变化,组织语言,写出吸引游客的三峡景致,最后表达对游客的欢迎之情即可。如: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壮丽雄伟的三峡!这里的山又长又多,山峰高峻,山势陡峭。不同的季节景色自然不同,夏天的江水凶猛迅疾,十分壮美。春冬季节的江水灵动、优美,到了秋天,到处是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如今的三峡依然保持着昔日的雄伟,但随着三峡工程的建立更加闻名于世,并对如今的水利工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心动不如行动,快来参观一下吧!【参考译文】【乙】二十六日,从大溪口出发,进入瞿塘峡。两岸石壁对峙耸立,高高地插入云霄,石壁非常平整,就像用刀削成的。仰望天空,(天空)好像一匹白绢的样子。江水已经下落,峡中的水面平静,看上去就像一个口小肚大的油瓶。经过圣姥泉,那泉实际上是岩石上的一条裂缝,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晚上到达瞿塘关,唐代故郡夔州,与白帝城相连。瞿塘关的西门正对着滟预堆。滟预堆,由碎石堆积而成,高出水面几十丈。当地的人说:“在夏秋季节水涨的时候,水又高出滟澦堆几十丈。”(2023·江苏淮安·校考三模)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①,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②。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③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④,五鼓⑤,与子颍⑥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⑦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⑧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⑨,而皆若偻。(选自《登泰山记》,有删改)【注释】①中岭:即黄岘岭,又名中溪山。②天门:泰山峰名。③徂徕(cúlái):山名,在泰安城东南。④戊申晦: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⑤五鼓:五更。⑥子颖:朱子颍。⑦摴蒱(chūpú):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⑧正:纯,不杂。⑨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29.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30.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三峡》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词语古义今义至于①表示另提一事沿②③或④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3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②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32.郦道元在《三峡》中用精彩之笔描绘三峡景色,融情于景,有声有色,险峻中不乏清朗秀丽,情趣中又含肃杀凄冷。在情景交融中引用渔者的歌作结,这样设计文章结尾有什么好处?33.联系两则选段内容,说说文章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29.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30.到了顺流而下顺着有时31.(1)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2)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32.突出三峡峡谷悠长,烘托肃杀寂静的凄凉氛围。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33.《三峡》表达了作者郦道元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以及对三峡人民的同情;《登泰山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游玩时内心的喜悦、陶醉之情。【解析】29.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及既上”动宾结构,应在“上”后停顿;“苍山负雪”主谓结构,应在“雪”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30.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意思的能力。①空,“至于夏水襄陵”句意为: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据此可知,句中的“至于”是等到、到了的意思。②空,“沿溯阻绝”句意为: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据此可知,句中的“沿”是顺流而下的意思。③空,“沿”今天多指顺着(江河、道路或物体的边)。④空,“或王命急宣”句意为: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或”是有时的意思。31.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1)响,回响;哀转,声音悲凉婉转;绝,消失。(2)极天,天边;须臾,一会儿。32.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结尾“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意思是:巴东三峡以巫峡最长,猿鸣叫三声泪沾湿衣裳。结合上文“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意为: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诗人引用渔者的歌唱内容来衬托出三峡秋天的悲凉、萧瑟,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表达了因环境而产生的悲凉的情绪。33.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甲文作者从山和水两个方面来描写三峡,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将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描绘了出来,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喜爱之情,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乙文记叙了作者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在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抒发了作者看到美丽景象的喜悦之情。据此,作者的思想感情总结为: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喜悦之情。【参考译文】乙: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2023·河南南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唐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於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晚至瞿唐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杜诗云:“白帝夔州各异城”。盖言难辨也。关西门正对灔澦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於堆数十丈。”(陆游《入蜀记》)[注]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灔澦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3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哀转久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消散,消失/隔绝B.沿溯阻绝/溯游从之

都是“逆流而上”的意思C.属引凄异/引喻失义

延长/拿来做凭借、理由D.发大溪口/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出发/兴起,被任用35.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6.作者写季节为什么先写夏天,是怎么描写的?37.两文的结尾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34.B35.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36.①因为三峡风景最突出的是水,三峡水势最大最急的是夏季。②作者先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接着又通过对比、夸张手法,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37.①都引用了当地人的谚语歌谣。②这样写形象生动,显得真实,内容丰富。③前者突出了三峡之长、猿声之哀和渔民生活的辛苦;后者突出了三峡夏秋涨水季节水势之大。【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B.“沿溯阻绝”含义: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溯”:逆流而上;“溯游从之”含义: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溯游”:顺流而下;两者含义不同;故选B。3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自非,如果不是;非,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36.本题考查文本理解。《三峡》出自《水经注》,而《水经注》主要是给江水作注,所以课文重点是写水。写水是按照水量由盛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顺序的,三峡水势最大最急的时候是夏季。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以看出,三峡夏天的水量最丰、水位最高、水流最急,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看出三峡夏天水流的湍急。由此可见,三峡的夏天最能表现水的特点,所以最先写。37.考查内容理解。甲文引用了渔者歌,乙文引用了土人的话,因此相同点都引用了当地人的谚语歌谣。引用歌谣谚语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使内容丰富,增加可信度。甲文结尾写渔歌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乙文“水又高於堆数十丈”凸显了三峡夏季和秋季时水势大。【参考译文】【乙】二十六日,我从大溪口出发,进了瞿塘峡。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再向前走水位已经落下去了,看起来犹如油盎。经过圣姥泉,发现大石上有一个豁口,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的喊就不停的流,真是怪啊。傍晚,到了瞿塘关,这里在唐朝时也叫夔州,与白帝城是相连的。杜甫有诗言道:“白帝城和夔州各有各的特点。”就是说语言也难以表达。关口的西门正对着石头堆,是碎石累积的结果,其高出水面二十余丈。当地人说:“到夏秋季水面暴涨之时,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了。”(2023·河南郑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乙】溪江平渡,二十里,望上虞①龙珠山,翠色扑人。三四曲(转),为金星吐月山。面前一山吐萼,树皆垂云。左一小山郁起,竹木森茂,而一小岗尾之。沿溪,山二十余,乍起乍伏。举头阙处,则有远岫②补之。水六七折,溪田绕其中,溪声如近,见树根浮面,宛若舣舟③其下。入画则摩诘,入诗则青莲。山不甚奇而峭,水不甚阔宽而秀,人家不多而山呼谷应。“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境亦不寥寂。(节选自陈仁锡《剡溪记》)【注】①上虞:地名,现隶属浙江绍兴。②岫(xiù):峰峦。③舣(yī)舟:停船靠岸。38.下列对两个语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水襄陵”中的“襄”为冲上、漫上之意,突出了夏季三峡水势之大。B.“素湍绿潭”的“素”是“白色”之意,它写出了三峡春冬时节水的宁静。C.“良多趣味”的“良”意为“确实、实在”,强调了“多趣味”绝非虚言。D.乙文中“翠色扑人”的“扑”化静为动,写出了龙珠山青翠逼人的感觉。39.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0.甲文选自地理著作《水经注》,乙文选自游记《剡溪记》,两篇选文都写景如画,但在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上显著不同。请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简要概括。篇目写景顺序写作目的语言特点甲文①整体呈现三峡雄奇壮美的风光,突出三峡的地理特征。④④乙文②③散句为主,描写细致生动。41.甲乙两文的最后都有引用,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答案】38.B39.参考答案: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40.①先总写三峡的山高峡深,再分写三峡不同季节的特点。②按游踪顺序(移步换景),写一路所见的风光。③具体描写出游途中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对剡溪美景的喜爱和出游的愉悦。④四字句为主(整句为主),简洁凝练。41.甲文借渔人歌谣,突出三峡(巫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和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乙文引用诗句描写牛羊在夕阳下牧归的景象,表现剡溪环境清幽但不乏生机的特点。【解析】38.本题考查文言词义。B.有误,“素湍绿潭”的“素”是“白色”之意,它写出了三峡春冬时节水的清澈。故选B。3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的理解。重点词:虽,即使;奔,这里指飞奔的马。以:及,比得上。4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①根据【甲】文内容可知,第一段是总写三峡的山,第二至四段分别描写夏季、春冬季节和秋季的水。因此,答案为:先总写三峡的山高峡深,再分写三峡不同季节的特点。②根据【乙】“溪江平渡”“龙珠山”“三四曲(转),为金星吐月山”“沿溪,山二十余”“水六七折,溪田绕其中,溪声如近,见树根浮面”等可知,作者按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描写了一路所见的风光。③根据【乙】文内容及句子“望上虞龙珠山,翠色扑人(远望上虞龙珠山,只见青翠的颜色扑面而来)”,“面前一山吐萼,树皆垂云。左一小山郁起,竹木森茂,而一小岗尾之(眼前一座山像吐露的花萼,树木参天直耸云天。左边一座小山,竹林茂密,而一个小山岗尾随其后)”可知,这是描写旅游途中所见的美景。根据句子“山不甚奇而峭,水不甚阔宽而秀,人家不多而山呼谷应。‘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境亦不寥寂(山不是特别奇异却陡峭挺拔,水不是特别宽广却清澈秀丽,人家并不多但是有山谷呼应。‘太阳下山了,牛羊都被牵回家中’,环境也不寂寥)”可知,这是作者抒发感受,表达对溪江平渡的赞美之情。④根据对【乙】文的语言特点“散句为主,描写细致生动”可知,要概括【甲】文句式特点。根据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知,【甲】文句式整齐,以四字句为主(整句为主),简洁凝练。41.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甲文引用了渔人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意思是“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这句话突出了三峡(巫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和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乙文引用诗句的意思是“太阳下山了,牛羊都被牵回家中”,描写牛羊在夕阳下牧归的景象,表现刻溪环境清幽但不乏生机的特点。【参考译文】【乙】从溪江平渡走二十里,远望上虞龙珠山,只见青翠的颜色扑面而来。转过三四个弯后,就是金星吐月山。眼前一座山像吐露的花萼,树木参天直耸云天。左边一座小山,竹林茂密,而一个小山岗尾随其后。   沿着小溪,山脉连绵二十多里,高低起伏。抬头看见山的缺口处,就会有远处的山峦来补充。溪水有六七道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