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Ⅱ卷1)(全解全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Ⅱ卷1)(全解全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Ⅱ卷1)(全解全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Ⅱ卷1)(全解全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Ⅱ卷1)(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1

语文(新高考II卷),全解全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陶瓷艺术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内续的表达特征与外延的形象表现之中。就内续表征而言,不同的艺

术作品表现出的内在情感不尽相同,不仅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图像及形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与期盼,更呈现出对美表达切入点不同而形成的多重视角。就外延形象而言,则传递出雄浑、典雅、洗练

的传统审美旨趣和民族情怀,是时代背景下对审美理念的延续、择取及阐释。特别是彰显时代特征的景德

镇陶瓷艺术,是以艺术为形式对文化属性的深刻呈现,是传统审美思想的复读与时代表达,以此进行深层

次引导,促使观者得以感受到美,明确文化美与艺术美之间相互包容与促进的关系,形成美学心理的定向

感知方向。

陶瓷文化与艺术形式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审美旨趣与内涵。正如克罗齐说的“一切历史都是

当代史”,通过品味陶瓷艺术可以感受到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语境与民族共性。翻开中国陶瓷史不难发现,

中国传统陶瓷器物的每一次进阶,器型、纹饰、材质的创新与发展,都与历史诸阶段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

从陶瓷器物的造物理念来看,早期的陶瓷造型追求“大巧若拙、大匠不雕”的审美境界,不追求过多的雕

饰与设计,符合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追求中庸之

道,其反映在陶瓷造物上就是工匠精益求精的心态与中庸之道的融合,这一理念推动着中国古代陶瓷器物

逐渐发展成为和谐对称的器物体系。至明清时期,景德镇作为全国制瓷中心,所产陶瓷的器型构造讲求圆

润感和无违和感,特别强调去棱角的造型设计理念。由此可见,传统技艺不仅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及传统

审美旨趣的内涵,更在延续中华美育精神的同时,展现出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

(摘编自成珊珊《论陶瓷艺术的美育特性——以景德镇为例》练崇潮《传统陶瓷器物的民族文化基因

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餐与玉之间存在着无可置疑的隐喻关系。景德镇瓷器的四大特点中,“白如玉”被列在第一位。国人

对玉的喜爱折射出儒家学说的价值取向。瓷与玉本属一家,其原料皆为山中之矿,景德镇瑶里一带所产的

釉石,外表看来犹如淡绿色的美玉。如果说两者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玉为大自然用亿万年地火冶炼出来的

“餐;”,餐则是人类模仿大自然用短暂时间烧制出来的“玉”,人类对前者只能作外形上的打磨削剔,对

后者却可以在质地、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随心所欲地创造。然而瓷器在硬度上不如玉石,任何鲁莽的摆

放与碰撞都可能使之破碎,因此它比玉器更难于长期保有。从这个意义上说,瓷的易碎性增加了它的珍稀

性。由于四时温差和内应力的影响,有的瓷器上会出现被称为“开片”的细碎裂纹,后来人们发现一些裂

纹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于是在烧制时有意为之,这方面的追求以宋代哥窑为最。碎裂本是瓷器的灾难,

哥窑碎瓷却能以其“似碎非碎”的“碎裂美”,触动国人心灵深处的悲恫情怀,这是古代哲学残缺之美的

体现。

美瓷如玉实属难得,但瓷的原料易得,制瓷工艺早已成熟,古代也不缺乏劳动力,这些都为大规模生

产奠定了基础。据统计,中国在17、18世纪期间销往西方的瓷器“达到好几亿件的数额”,“直至今日,

景德镇每天仍生产大约一百万件瓷器”。这样的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使得景德镇瓷业无复往日的荣光。当

下的瓷器制作还有一个“大”的毛病。大件瓷器烧制不易,“美的对象是小的”,“巨无霸”般的瓷瓶瓷

碗并不能唤起我们心中的美感,那些摆在国内外地摊上降价出售的大缸大盆,给人以暴殄天物之感。

“如玉”的瓷还具备“超玉”的可能,关键在于它能承载如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在西方,

在陶瓷上绘制“柳树图案”大为流行。柳树图案最初在1849年的英国杂志《家庭朋友》上出现,后来在欧

洲被广泛翻制,最多时有二百多家瓷厂烧制这种图案。柳树图案时至今日在美洲和澳洲等地也颇为流行。

为什么柳树图案在西方陶瓷艺术中传播广泛?有学者认为,陶瓷主要栖身于餐厅、厨房和卧室之中,中国

文人雅士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与日常生活距离太远,而“安详而美丽”的柳树图案故事更有利

于营造平和的家庭氛围。此外,柳树图案上不仅有故事,英国人还为其创作了一首世代传唱的儿歌,柳树

图案的消费,不仅诉诸瓷具使用时的视觉欣赏,还伴之以听觉渠道广为流传,这种老少咸宜、视听兼具的

娱乐方式,让餐绘艺术产生类似综合性艺术的效果。

(摘编自傅修延《瓷的叙事与文化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瓷艺术文化表现出的内续表征和外延形象,反映了文化美与艺术美之间相互包容与促进的关系。

B.早期的陶瓷造型不追求雕饰与设计,体现了“大巧若拙、大匠不雕”和“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

C.景德镇瓷器要想恢复往日荣光,必须推除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的状态,符合人们内心的审美需要。

D.瓷兼具“如玉”和“超玉”的特质,其中“超玉”是指瓷比玉更能直观地表现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早期的陶瓷造型不追求雕饰与设计”错误。由原文”早期的陶瓷造型追求'大巧若拙、大匠不雕'的

审美境界,不追求过多的雕饰与设计,符合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

的思想”可知,原文说的是“不追求过多的雕饰与设计”,而不是“不追求雕饰与设计”。故选B。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克罗齐的话是为了说明陶瓷文化与艺术形式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审美旨趣与内涵。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审美旨趣对陶瓷发展产生的影响,但材料一侧重从历史的不同阶段进行阐

述。

C.“瓷”与“玉”的打磨,“玉”只能是外形上的加工,而“瓷”可以根据匠人的喜好随心所欲地创

造。

D.绘制“柳树图案”的陶瓷在西方大为流行且主要用于餐厅和厨房中,足见这些陶瓷功能指向日常生

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根据匠人的喜好随心所欲地创造”错误。由原文“人类对前者只能作外形上的打磨削剔,对后者却可

以在质地、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随心所欲地创造”可知,是根据匠人在质地、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喜好

随心所欲地创造。故选C。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碎裂美”的一项是(3分)

A.在《论语•子罕》中,孔子与学生对谈中提出“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

B.郁达夫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写到''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C.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梦中游山时写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D.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到“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塞窣片刻不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未成一簧”体现做学问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B.“清、静、悲凉”是北国秋天独有的特点,悲凉意味可以体现“破碎美”。

C.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山泉水势浩大的样子;

D.表现的是在寂静的园子里亦有生命的萌动。

故选Bo

4.明清以来景德镇民窑大量生产的“青白相间,青花缠枝莲图案瓷”颇为流行。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

加以分析。(4分)

【答案】①瓷由青色和白色构成,它代表了明清时期素雅的审美旨趣和审美理念,是陶瓷艺术的外延形象

表现。②瓷的图案由青花、莲组成,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清白廉洁的文化表达,是陶瓷艺术的内续表征。(每

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对材料进行运用的能力。

由原文“就外延形象而言,则传递出雄浑、典雅、洗练的传统审美旨趣和民族情怀,是时代背景下对审美

理念的延续、择取及阐释。特别是彰显时代特征的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以艺术为形式对文化属性的深刻呈

现,是传统审美思想的复读与时代表达”可知,明清以来景德镇民窑大量生产的“青白相间,青花缠枝莲

图案瓷”颇为流行是因为瓷由青色和白色构成,它代表了明清时期素雅的审美旨趣和审美理念,是陶瓷艺

术的外延形象表现。

由原文“儒家追求中庸之道,其反映在陶瓷造物上就是工匠精益求精的心态与中庸之道的融合,这一理念

推动着中国古代陶瓷器物逐渐发展成为和谐对称的器物体系。至明清时期,景德镇作为全国制瓷中心,所

产陶瓷的器型构造讲求圆润感和无违和感,特别强调去棱角的造型设计理念”可知,明清以来景德镇民窑

大量生产的“青白相间,青花缠枝莲图案瓷”颇为流行是因为瓷的图案由青花、莲组成,体现了儒家思想

中清白廉洁的文化表达,是陶瓷艺术的内续表征。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新时代如何扩大中国陶瓷艺术在西方的影响。(6分)

【答案】①既要坚守传统审美思想,也要有时代表达。②拒绝批量生产,应精制惜售。③摒弃“以大为美”

的思路,陶瓷制作应以精巧灵动为主。④在瓷绘上加入中西方都认同的内容与形式。(每点2分,答对3

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传统技艺不仅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及传统审美旨趣的内涵,更在延续中华美育精神的同时,展现

出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可知,中国瓷器既要坚守传统审美思想,也要有时代表达。

由原文“这样的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使得景德镇瓷业无复往日的荣光”可知,中国陶瓷要拒绝批量生产,

应精制惜售。

由原文“当下的瓷器制作还有一个“大”的毛病。大件瓷器烧制不易,'美的对象是小的‘,‘巨无霸’

般的瓷瓶瓷碗并不能唤起我们心中的美感,那些摆在国内外地摊上降价出售的大缸大盆,给人以暴殄天物

之感”可知,中国陶瓷要摒弃“以大为美”的思路,陶瓷制作应以精巧灵动为主。

由原文“在西方,在陶瓷上绘制‘柳树图案’大为流行”“柳树图案时至今日在美洲和澳洲等地也颇为流

行”可知,中国陶瓷要在瓷绘上加入中西方都认同的内容与形式。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写家

刘建超

老街把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之为“家”。在老街,你字写得好,写家;你戏唱得好,唱家;你武艺

练得好,练家……能被冠之为“家”就是最高的赞誉,说明你手艺活做得好,为人处世德行还高。高德位

就是老街的写家。

高德位自幼酷好书法,三岁跟着爷爷练习书写,八岁便“正草隶篆”四体皆能,年方二十就已在老街

成名。

时年,老街人众筹资金,重修千年古寺清凉寺。耗时两年,清凉寺修葺一新。寺庙征集“清凉寺"题

字,便在寺门口处,立下巨型空白石碑,备足笔墨。但凡写家皆可来题字,只要题写的寺名,满月无人擦

去重写,即可入选。

每日,文人墨客乡绅贤达都会聚于寺庙碑前,对碑上的题字评头论足。碑上写家所题之字,大都过不

了两天就被替换。

有人请出“李半街”。“李半街”在老街可是大名鼎鼎,老街有半条街的商铺牌匾,都出自他的手。

“李半街”提笔写下“清凉寺”后,便无人再来抹碑题字,转眼半月过去。

五月十五,高德位陪母亲来寺庙烧香拜佛。高德位看到石碑前围了许多人,问清缘由,也凑近看宇。

他边看边自语,字是磅礴,少些隽永。

毛头小子竟然敢对“李半街”的字评头论足,有人揶榆地说:“别光说不练啊,有本事你也来两笔。”

高德位年较气盛挽起袖子说:“也不是不可啊。”

他拿起抹布,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擦净石碑,提起毛笔,饱蘸墨汁,略微思索,笔走龙蛇,写下“清

凉寺”三个字,扶着母亲离去。

有人把高德位“胡闹”清凉寺的事传给“李半街”。他也很是诧异,来到寺庙石碑前,端详着石碑上

的字,足足有半个时辰,留下四个字:后生可畏。

高德位题写的“清凉寺”被寺庙制成金匾,悬挂在山门殿上。

老街人把写家戏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没有人要也给写,刚琢磨出些门道,迫不及

待要显摆,见到熟人就主动给人家写字,先混个脸熟也很重要啊;中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有人要了才给,

好歹混得小有名声,写了不能白写,可以有润格贴补家用;高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要了也不给写,书法

作品金贵了,不会轻易出手,也颇为爱惜名声。

高德位的书法在老街是哪个阶段还真不好定性。

他家境并不富裕,幼年练习书法,笔墨纸砚是供给不及的,只能蘸着水在石板上写字。上了中学,他

将木炭磨碎,过细萝,兑水调制成墨汁。他去搜集包装纸、旧报纸等装订成练习册。即便如今他在老街已

经成名,依然拮据节俭。

老街人厚道,不会当面送他文房之物。他早上打开大门,门墩上经常有街坊四邻送来的笔墨砚台,从

不留姓名。

高德位出名后,每年过春节,他都要在大门外,支起个书桌,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从不间断。老街

不少的写家就是靠过节写对联,赚俩钱贴补家用。

高德位的行为,自然遭到不少写家议论:你高德位也是老街名家,支摊儿写对联与你身份不符,还不

收费,这不是惹同行吗?高德位笑笑说:“老街人待我厚道,逢年过节给街坊写个对联,添点福气,增加

点喜气。我也就写写字这点能耐,计较啥啊?"你说高德位不计较?他还真是计较。

毕伍是洛城一位要员的儿子。他有几位富家子弟的朋友,听说高德位是老街出名的写家,便携礼来到

老街,上门求字。毕伍见到高家破落,高德位衣衫褴褛,面色饥黄,他的言行便骄横轻慢。

高德位也不言语,将毕伍所送礼品掷之门外,转身进里屋,不再搭理。

毕伍没求到字,灰溜溜返回洛城,向他父亲告状。他父亲说,早就听说高德位为人耿直,他给乡邻所

书,历来分文不取,必是你造次骄横。毕伍低头不再言语。

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那年,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到年三十,还是摆出桌子,拿出笔墨为街坊四

邻写对联,他从白天写到黄昏。

风冷天寒,排在后面等待写春联的乡邻,看他身体虚弱,不忍打扰,便散了回家,他们把空白对联贴

在大门上。

老街把空白对联叫贴“甜对子”,这个“甜”不是蜜糖的意思,而是清淡无味之意。写了字的对联叫

“咸对子”,意思是有了滋味。

暮色四合,天空飘下片片雪花。高德位喝了点热汤,就让儿子搀扶着,打着油布伞挨家挨户去寻找贴

了“甜对子”的人家。他一手掌灯,一手挥毫,认真地把一家一家的“甜对子”写成“咸对子”。

大年初一,看到自家大门对子由“甜”变“咸”的乡邻,心有感激,相约来到高家府上,给高德位拜

年。

高德位已在睡梦中仙逝。老街大雪皑皑。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画线句有点题作用,既肯定了高德位的技艺和人品,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张本。

B.“李半街”在高德位题字的石碑前端详了半个时辰,并称赞其“后生可畏”,体现了长者的谦逊。

C.小说插叙高德位成名前的生活经历,意在解释其书法在老街三个阶段不好定性。

D.高德位在毕伍求字时的“计较”,与上文的“不计较”形成反差,突出其自尊自重的高尚人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谦逊”错。“李半街”称赞“后生可畏”,体现他对高德位书法的认可、肯定。故选B。

7.关于高德位逢年过节义务为乡邻写对联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德位破坏行业规则,引起同行不满,但他不以为意,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乡邻。

B.以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先写“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意在引出他带病为乡邻写“咸对子”的情节。

C.老街百姓把没有写字的空白对联叫作“甜对子”,暗含了他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D.“搀扶”“打着油布伞”“一手掌灯,一手挥毫”等动作描写,细腻感人,进一步升华人物形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以及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C.“暗含了他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错。"这个‘甜’不是蜜糖的意思,而是清淡无味之意”,可

见“甜对子”与人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无关。故选C。

8.文章最后一段颇有韵味,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①“仙逝”一词交代人物结局,含有对高德位的敬重与尊崇,与上文春节的喜庆氛围形成落差。

②“大雪皑皑”既描写了环境,又暗示高德位如“雪”一般美好崇高的美德,增添小说的含蓄美。(每点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第一句“高德位已在睡梦中仙逝”“仙逝”交代人物结局,与上文“大年初一,看到自家大门对子由‘甜'

变'咸’的乡邻,心有感激,相约来到高家府上,给高德位拜年”写过年的喜庆氛围形成反差,凸显人们

对高德位的敬重与尊崇。

②第二句“老街大雪皑皑”是一句景物描写,为高德位的仙逝营造了洁净的环境,皑皑白雪也具有象征意

味,引发读者的联想,暗示高德位如“雪”般美好崇高的美德,小说情节在景物描写中结束,增添一种含

蓄蕴藉的美感。

9.小小说往往注重表现“特定环境里生存的市井人物风情”。请简要分析文中“老街”这一特定环境的特

点。(6分)

【答案】①老街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把各行各业手艺精湛、德行高尚的人称为“家”。②老街民风淳朴,

乡邻悄悄给高德位送文房之物,做好事从不留名。③老街人彼此关爱、知恩图报。乡邻不忍打扰身体虚弱

的高德位,贴空白对联;高德位在遭受质疑、身体虚弱的情况下,坚持义务为乡邻写对联,反哺乡邻。(每

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①结合“老街把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之为‘家'”“手艺活做得好,为人处世德行还高”可知,老街把

各行各业手艺精湛、德行高尚的人称为“家”,“写家”“唱家”“练家”……“家”带有一种赞誉之美,

这种称谓弘扬了一种传统文化,使小说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②结合“老街人厚道,不会当面送他文房之物。他早上打开大门,门墩上经常有街坊四邻送来的笔墨砚台,

从不留姓名”可知,老街民风淳朴,高德位家境并不富裕,乡邻悄悄给高德位送文房之物,做好事从不留

名,还能充分尊重对方。

③老街人彼此关爱、知恩图报。“风冷天寒,排在后面等待写春联的乡邻,看他身体虚弱,不忍打扰,便

散了回家,他们把空白对联贴在大门上”乡邻不忍打扰身体虚弱的高德位,贴空白对联;“高德位出名后,

每年过春节,他都要在大门外,支起个书桌,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从不间断”,高德位出名后知恩图报,

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遭受质疑也从不间断;”高德位喝了点热汤,就让儿子搀扶着,打着油布伞,挨家

挨户去寻找贴了‘甜对子'的人家。他一手掌灯,一手挥毫,认真地把一家一家的‘甜对子‘写成'咸对

子'”高德位在身体虚弱情况下,冒雪深夜坚持义务为乡邻写对联,反哺乡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

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

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

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②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

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到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

和者,道其埋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西调,为尉于剑浦,日玲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

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

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另八

(节选自欧阳修《赠杨真序》)

材料二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

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辨矣。夫正

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伤感;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

听之,则敛容庄谨。是以动人心、感神明者,无以加于琴。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

杂音悦乐为贵,而琴为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

(节选自薛易简《琴诀》)

【注】①雍雍:鸟和鸣声。②伯奇: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儿子,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言将他驱逐,他

因悲愤投河自尽。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操A弦B骤C作D忽E然F变G之H急I者J凄K然L以M促N缓。者P舒Q然R以S和

【答案】D、H、N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

很舒畅。

“操弦骤作”,省略了主语,“操弦”“骤”是状语,谓语为“作”,应在“作”后断开,即D处断开;

“忽然变之”,省略了主语,“忽然”是状语,“变”是谓语,“之”是宾语,应在“之”后断开,即H

处断开;

“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结构一致,应在“促”后断开,即N处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之怨刺无以异”和“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中的“刺”字含义相同。

B.”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和“榆柳荫后檐”(《归园田居》)中的“荫”字的含义不相同。

C.“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和“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的“区区”的含义基本相同。

D.“而琴见轻矣”和“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字的含义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讽刺”。句意:《诗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

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

B.正确,分别是“荫庇”和“遮蔽”。句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生长茂盛的

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

C.正确,都表示小或者少。句意: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秦国凭借着小小的一个地方。

D.错误,“见”含义不同,分别是“表被动”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译为‘我'”。句

意:而琴被看轻。/慈爱的父亲离开了我。

故选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是一篇赠序,其内容往往是叙友谊、道别情、表祝愿,但这篇却写得别开生面,全文围绕“琴”,

款款叙述,情真意切。

B.有感于好友杨真的仕途坎坷、体弱多病、内心不快以及所在之地的缺医少药,作者直接表达了对杨

真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

C.材料一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联想等一系列手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抽象的琴声描绘

得可亲可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D.薛易简在《琴诀》中提出弹琴要心无杂念,奏出心灵之声,与人的内心深处相互沟通,这样的琴论

在今天仍能给人以多种启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直接表达了"错,应是借助“琴”含蓄表达。文章开篇后用较大的篇幅写作者自己学琴、爱琴的经历

以及琴声对自己性情的陶冶作用,文末叙述为好友杨真送行,委婉地表达了对杨真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

故选Bo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4分)

(2)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4分)

【答案】(1)药物的毒性,能治疗那些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不像这声音能抵达的地方,能抚平你心中的

幽怨不平。

(2)凭他多病的身体,怀有不平的心思,居住在风俗习惯不能适应的地方,怎能长期抑郁地生活下去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疾之聚”,定语后置句,“聚疾”,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至者”,能抵达的地方;“和”,抚

平。(每点1分,句意1分)

(2)“以”,凭借;“异宜”,不适应;“其”,难道、怎么。(每点1分,句意1分)

1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琴曲的作用,《琴诀》中薛易简的观点在材料一中有哪几方面表现?请结合材料

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表达演奏者各种情思,感染听琴者。②具有教化作用,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③能抚平内心

的紧张、烦恼和焦虑。(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在材料一的体现是“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表达演奏者各种情思,

感染听琴者。

材料二“可以观风教”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

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具有教化作用,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

材料二”可以静神虑”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能和其心之所不平”“道其埋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

有至者焉”,能抚平内心的紧张、烦恼和焦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

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疾病,是从忧愁当中产生的。药物的毒

性,能治疗那些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不像这声音能抵达的地方,能抚平你心中的幽怨不平。人心能够平

静下来,不和谐的和谐了,那么忘记了疾病也是理所应当的啊。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最低的声音,小的是最高的声音,按着

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

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像旷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

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

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

家的心弦;纯厚、古雅、淡泊的音色,却跟尧舜三代的语言、孔子的文章、《易经》所表现的忧患、《诗

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没有什么区别。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

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得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

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心里确实有不平的地方。

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凭他多病的身体,怀有不平的心思,

居住在风俗习惯不能适应的地方,怎能长期抑郁地生活下去呢?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

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并且邀请孙道滋参加,喝一杯酒,

弹一回琴,当做临别的纪念。

材料二:

弹琴的乐趣,可以查看风俗,可以调适心灵,可以辨别喜怒,可以愉悦心情,可以平静精神,可以壮

大胆气,可以断除杂念,可以感通鬼神,这是弹琴的好处。弹琴的人,内心沉静,气韵端正,那么听的人

就容易辨别;如果内心纷乱,神思浑浊,那么听的人就难以辨别。那正直勇敢的人听了,会更增加豪壮之

气;有孝行和节操的人听了,就会打动内心,触发伤感;贫穷孤苦的人听了,就会泪流满面;奸佞浮躁的

人听了,就会收敛容颜端庄严肃。因此能够打动人心、感动神明的,没有超过琴的。大概是琴声正直而不

乱,足以禁止邪僻,阻止过分的事情发生。今天的人大多把杂乱的音乐和欢快的音乐当做好的音乐,而琴

被看轻。弹琴的高士难得,而知音也难得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西塞山下作①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流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②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④。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这首诗约为韦庄舟行长江经过西塞山下时所写。②爨:烧火做饭。③紫蕨:采摘期在仲春时节。

④黄柑:采摘期在秋冬之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出句开门见山,照应诗题,描写西塞山前的江水呈现出蔚蓝的颜色。

B.首联对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澄澈江水之上满满倒映着云絮的美妙情景。

C.颔联直写行舟过程中眼前所见,“渐映”“斜生”暗示诗人行踪旅迹之变化。

D.尾联借往年驾舟离去之悔,表达对将来能回来依傍芦花结庵而居的期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尾联借往年驾舟离去之悔”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将来有一日能够独驾扁舟而来,最终依傍芦花结

庵而居。故选D。

16.这首诗的颈联构思精巧,历来为评论家所称赞,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颈联运用虚笔,想象与当时的“片月”时分并不相符的拂晓炊烟、清晨白露之景,与颔联的眼

前之景形成呼应;②同时合写本应分别采食于仲春时节、秋冬之际的紫蕨、黄柑,概括性地展现出西塞山

一带的丰富物产;③表达出诗人对西塞山一带景、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为尾联有朝一日归来定居的期待

作铺垫。(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意思是:清晨的炊烟飘散着烹煮蕨菜的清香味,带着霜露连着枝叶采摘黄熟了的香柑。

诗句内容并不是“片月”时分的景象,而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这些景象和颔联孤峰、片月的眼前之景

相呼应,丰富了诗歌内容。

烹煮蕨菜是仲春时节的活动,连着枝叶采摘黄熟了的香柑是秋冬之际的事情,但蕨菜和香柑都是产于西塞

上一带,诗句概括性地展现出西塞山•带的丰富物产。

尾联诗人说他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畅游春光。此处诗句表达出诗人对西塞山一

带景、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为尾联的情思作了铺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乡愁在文人墨客笔下经久不衰,而用叠字来表达乡愁亦是常见的现象,如当代诗歌中余光中的乡愁是

“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而《涉江采芙蓉》中“,”也

蕴含着浓烈的思乡之情。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援引“盘庚之迁”一事来表明,哪怕改革措施招致的“怨诽之多”也

要去做,因为“,”,表现出王安石力排众议、坚持改革,不为

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3)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古代文人有登山喜好,登上山顶在他们心里,是一种精神、

心理象征,如古诗词“,”。

【答案】(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3)会当凌绝顶

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每空1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漫、度、凌、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H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明确抵制违法失德人员,

坚决反对和抵制“唯流量论”、泛娱乐化、高价片酬,对于“流量至上”现象坚决说“不”,以期一①—,

净化行业生态。

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明星的生成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明星效应也会对作品的社会传播起到一定作用。

但如果以牺牲文化艺术品质为代价来追求明星效应,就是—②—了。如果任由这种“要阵容不要内容,

要颜值不要价值,要热度不要深度”的倾向泛滥,将导致创作背弃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脱离正确轨道。

流量明星本是商业逻辑运作,“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如果横行,影视剧集生产就容易演变为市场投机

丘为卫_一味追求通过明星展示、粉丝聚集等方式获得流量和收益,仅仅满足感官刺激而忽视观众真正的精

神文化需求,以—③—的心态进行创作生产,只会助长粗制滥造、畸形审美之风,长此以往,这种“劣

而驱逐良币”的恶性逻辑必然会严重阻碍行业的发展。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示例:①正本清源②舍本逐末(本末倒置)③竭泽而渔(急功近利)(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后文“净化行业生态”可见,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肃清风气,可填“正本清源”。正本清源:从根源

上加以整顿清理。

②语境要表达的是文化艺术品之最重要,明星效应应该只起辅助作用,而“以牺牲文化艺术品质为代价来

追求明星效应”是主次不分的行为,可填“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等。舍本逐末:比喻轻重主次颠倒,

做事不从根本的、主要的问题着手,而只在细枝末节上用力气。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

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

③从前句“追求通过明星展示、粉丝聚集等方式获得流量和收益”来看,表达的是只追求利益而忽视内在,

故而可填“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等。急功近利:指急于追求成效,贪图眼前利益。竭泽而渔:比喻做

事只顾眼前的利益,丝毫不为以后打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句子表达准确流畅。(4分)

【答案】流量明星本是商业逻辑运作的产物,如果“流量至上”的价值观横行,影视剧集生产就容易演变

为市场投机行为。(添加“的产物”得2分,改对关联词“如果”的位置得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语病有二,一为成分残缺,“流量明星”不是“商业逻辑运作”,二者无法搭配,应加上宾语中心

词“的产物”。二为语序不当,“'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如果横行,影视剧集生产就容易演变为市场投机

行为”中,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如果”应放在主语前。

应修改为:流量明星本是商业逻辑运作的产物,如果“流量至上”的价值观横行,影视剧集生产就容易演

变为市场投机行为。

20.“要阵容不要内容,要颜值不要价值,要热度不要深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

达效果。(4分)

【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句式整齐,有节奏感,通过“要…不要…”的格式,增强语言表

达的气势(1分),阐明只注重外在形式,不注意内在含量,以牺牲文化艺术品质为代价来追求明星效应,

是不可取的。(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句话采用三个“要……不要……”的句子,句式一致,是排比句,构成了整齐而有节奏感的句式。

排比句的作用是增强语势和感染力,本句通过商业资本在“阵容”“颜值”“热度”和“内容”“价值”

“深度”之间的选择,表达了对这种只注重外在形式,不注意内在含量,“以牺牲文化艺术品质为代价来

追求明星效应”的行为是荒谬可笑,不可取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红楼梦》人物的命名,①。它固然遵守了中国人命名的传统规范,但更彰显了作家艺术创作上的

匠心,二者相辅和成,相得益彰。

《红楼梦》人物命名与古代诗词密切关联,这是《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一大特色,小说中主要人物

的名字,②。如,宝玉之名现于岑参诗“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句,林黛玉之名取义于晏几道词“黛

含春怨,闲倚栏杆遍。自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宝钗之名取于李义山的“若但掩关劳

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贾府四位小姐之名也都取自诗词:“展礼肆乐,协此元春”“迎春且薄妆”“一

枝两枝梅探春”“长安豪贵惜春残”。史湘云之名取自张籍的“湘云初起江沉沉”。李纨之名也是诗词中

化出的,李白《拟古诗》中有“闺人理纨素”句,“理纨”恰谐李纨。

这些主要人物的命名,③。如林黛玉之名与她的身世飘零、以泪洗面、命同落花相一致;宝钗之名

与她婚后“独梦”,最终“金钗雪里埋”相关;为她们红颜薄命的预兆;湘云之名正是“水涸湘江,云散

高唐”的暗示;李纨之名是她年轻寡居的写照。

若将《红楼梦》取名的种种巧思细加梳理,简直可以写出一部内容翔实的“中国人命名艺术大观”。

21.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陈辰一会唱歌儿,一会跳舞,哄了半天,孩子这才不哭了。

B.老李说话这快,跟开机关枪似的,我们大部分时间只有听的份儿。

C.毕业二十年后再相聚,我们俩说这说那,聊了整整一个晚上。

D.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把握能力。

文中“这些”的“这”,是指示代词,指代较近的事物,修饰限制后文的“主要人物”。

A.“这”是这时候,指说话的同时。

B.“这",口语,这样,这么。

C.“这",是指示代词,泛指谈话的内容。

D.“这种”的“这”,是指示代词,指代较近的事物,修饰限制后文的“长幼分划”。

故选D。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6分)

【答案】①体现着中国人的命名艺术②大多可以在诗词中找到出典③多隐寓人物的命运结局(每

句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本处是说《红楼梦》人物的命名原则,既遵守了中国人命名的传统规范,也彰显了作家艺术创作

上的匠心,应填“体现着中国人的命名艺术”。

第二处,本处是说《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特色,结合下文举例“宝玉之名现于岑参诗……林黛玉之名取

义于晏几道词”可知,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