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
材料一:
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
不断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
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
音。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
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要哽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
声响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
诗人的审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
"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
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
无确切含义。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
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
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
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
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
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
很生动,乐调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
大体可见。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
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
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
前的梧桐树叶作响,过了一会儿,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雨滴梧桐,"一叶
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
综合存在条件,成为了一种听觉意象。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
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
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
(取材于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
材料二:
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
听觉信号旋生即灭,看不见摸不着,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
细节,这些在听觉信号那里通常都难以实现。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
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
常有的"打梦柜筛面",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
因此,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
有不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喈喈,逐黄鸟之声,’嘤哽,学
草虫之韵"。汉语中有些象声词还有表意作用,如古人常把杜鹃、鹏鸿的啼鸣听成“不如
归去""行不得也哥哥"。英语中也有许多诗歌因鸟鸣而发,如雪菜《致云雀》以四短一
长的诗行模仿四短一长的云雀啼鸣,这已属于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模仿。
用语言表现声音的手段有限,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
声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如李白《听蜀僧溶弹琴》的“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等。然而,仔细琢磨
这些听琴诗,其中可供驱驭的听觉意象实在不多。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
挥笔的自由度骤然间增大,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更
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如《老残游记》第二回“白妞说书":几唯之
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声,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
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
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登山者不断向
峰顶攀登的情景,让人惊叹作者的"听声类形"与白妞说书一样神奇莫测。再如雨果《巴
黎圣母院》中对钟声的摹写:你突然会看见一一有时耳朵似乎也有视觉你会看见各个钟
楼仿佛同时升起了一股声音的圆柱,一团和声的烟雾......你可以看见每组音符从钟楼飘
出,独立地在和声的海洋里蜿蜒游动……你可以看见八度音符从一个钟楼跳到另一个钟
楼,银钟的声音像是长了翅膀,轻灵,尖利,直冲云霄;木钟的声音微弱,蹒跚,像断
了腿似地往下坠落。
文学世界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它的丰富性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创作的功力,
也考验着读者的感知力与想象力。从听的角度关注文学叙事中的声音可以唤醒人们遗忘
或忽略的感知,并激发人们对感知新的理解。
(取材于傅修延《听觉叙事研究》)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声响均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这与人展现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B.音乐的声音不直接塑造形象,但表达情感的功能较其他艺术有优越性。
C.声音具有色彩感,所以生活中人们会用灰暗、明亮等词语来形容声音。
D.听觉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
2.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表现声音手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中部分象声词具有表音、表意的双重功能。
B."听声类声"通过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听觉感受。
C."听声类形”提升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与表现力。
D."听声类形〃是东西方作家摹写声音的有效手段。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运用了"听声类形"手法描写声音的一项是()
A.飞湍瀑流争喧魅,眯崖转石万壑雷。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D.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4.人们常说"着色的听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纸上有声”是前人对《红楼梦》中大量声音描写的形象概括。请结合下面文段中的
画线句,根据材料分析这处声音描写的方法和效果。
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
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
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
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答案】LA
2.B
3.C
4.①"着色的听觉"指的是声音有色彩感。②材料中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的
事例介绍可以印证,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
觉,佐证了声音有色彩感特点。
5.①"呜呜咽咽”使用了听声类声的方法,用哭泣的声音写出了笛声低沉凄凉的特点;
②“袅袅悠悠"使用了听声类形的方法,以袅袅悠悠摆动的状态写出了声音细长,从远处
飘摇而至的特点。③笛声的凄凉激发了贾母和众人的凄凉寂寞之感,暗示了贾家日暮
途穷的结局,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引发读者更好地感知贾府的衰亡之音。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二)
材料一:
在儒家的理想结构中,国与家是同质的。家是国的微型形态,国是家的扩大形态。
由家到国是有一段距离的,既有地理的距离,又有制度的距离。由家走向国,一方面须
士人努力追求,另一方面要由朝廷来决定是否录用。家国的距离要经过一个"游"的过程。
先秦的士基本上是游士,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四处奔走,游说诸侯。唐代的求仕者明确地
自名为“宦游人"。游,处于家国之间,它包含着两种可能性:进入政治层和进不去。这
里暗伏着产生多种悲剧意识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滞
他乡,满怀羁旅之愁。儒家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
想对士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国与家之间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
宦游。就整个文化而言,还有其他各种事游:商贾、行役、战争、公事、私事等。游子
之心都深受儒家伦理情感的影响。"游"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呈现出
"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
儒家理想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血缘宗法制上的以伦理为中心的人生理想,它要实现的
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这个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
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人的内在
要求。它明显地忽视了爱情的重要性。爱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
题。对追求安定、和平、持久的中国文化来说,则必须用礼规范住爱情的破坏性冲动。
由修身马上进入齐家,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
识。但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变形的方式冲冒出
来,形成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追求者与礼冲突的悲,被追求者在恋人与礼之间的选择
之悲。
(摘编自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材料二:
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建基于柏拉图的"理念说"。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
在着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理念是人认识的目标。这开启了
"主一一客"式思想的先河,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主客二分成为西方哲学的主导。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世界是完美的、整一的、绝对的善,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
在笛卡尔看来,"我思"的背后还有一个"上帝",上帝是更完善的、无限的观念,是不可
怀疑的,"我"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我的完善依存于上帝本身。从西方传统哲学的发
展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是不可能把握真理的,人类永远处于通向真理的途中,只有无限
的接近真理而不可能占有真理。人因自身的有限而对无限产生渴望;因自身的不完善而
向往完善的世界;因希望超越变动不定的现实世界而渴求进入永恒的理念世界。然而,
人类自身的不完善却使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
反差。悲剧意识就源于这种对立和反差之中。
在这种哲学思想支配下的希腊人,不怕神谕,不怕超越人世法则的惩罚,不把自己
融和于自然之中,不去欣赏那和谐的秩序;反而是去颠覆这种和谐,为了征服自然,为
了获得“美",他们宁愿冒死一试。这样面对苦难、正视自我困境的人生态度演变成为了
改变境遇的行动;这样悲剧意识成为了可能,行动成了古希腊悲剧的核心。这样,在古
希腊的悲剧意识中体现出的是“人的自觉",在"我是什么?""我该怎么做?""世界是什
么?"这样一系列形而上学的追问思考中,形成了自我的心路历程。至文艺复兴,歌德
的《浮士德》体现了欧洲人不断上升追求的历程,正如浮士德所说:"只要我一旦躺在
逍遥榻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已算完。"应该说,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
程就是悲剧意识不断显现的过程,而这多是外在的压力。
基督教文化把古希腊以来悲剧意识的外在性转向了内在性。早期的基督教是认可自
由意志和选择善恶的能力,亚当偷吃禁果正是自由意志的体现,仍然可以获得上帝的救
赎。问题是自由意志可能背离善而趋向于恶,它可以入天堂也可以下地狱。在基督教看
来,人的自由意志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人要获得永生只能信仰基督。这样基督教就
内在地具有了否定现存秩序和世界合理性的因素,这与悲剧意识源于现实的缺陷与不完
善就具有某种同构因素。这样,莎士比亚悲剧中充满的道德情感和对自由意志的质问,
就内蕴了道德的悲剧意识。反观上帝缺席的西方大地,人性被物化,个人失落于荒原之
中。焦虑与恐惧成了现代人的病症。
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悲剧意识在人性的丰富性中得以完整的展现,人与神、人与
道德、人与存在的冲突不仅内在于悲剧意识中,并且超越了自身,发展了中国文化所缺
乏的悲剧精神。
(摘编自张黎明《西方文化与悲剧意识》)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游"是由"家"到"国"所需经历的过程,既包括宦游,也包括商贾、行役、私事等
事游。
B.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发展愿望相互对立,生成了儒家的人生
理想。
C.柏拉图的"理念说"在西方哲学中具有开创先河的作用,确立了西方文化的悲剧意
识。
D.西方传统哲学的哲学家认为,悲剧意识产生于人类自身的不完善所带来的落差和
对立。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求仕者进入仕途后,仕途顺畅,欲进则进,欲退则退,中国文化独有特色的
悲剧意识也可能产生。
B.柏拉图认为,现实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
人不可能占有真理。
C.古希腊的悲剧意识之所以能体现出"人的自觉",与西方哲学中的“主一一客"式哲
学思想不无关系。
D.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会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这一认识对西方悲剧意
识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8.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诗句不属于中国文化独有特色悲剧的一项是()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C.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D.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9.如何理解文中加点词“外在性"和"内在性”?
10.中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6.A
7.B
8.C
9.①外在性是指,要颠覆和谐秩序,征服自然,改变境遇,不断追求,不断发现、认
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这些都是外在压力。②内在性是指,要克服把人引向堕落
和罪恶的自由意志,反思道德,避免被物化,消除焦虑和恐惧,这些都是内在的压力。
10.①儒家思想培养了人对家的深厚感情,也对士人提出了终极要求,这种思想让士
人在家国之间进退两难,从而让中国文化产生独具特色的悲剧意识。②儒家思想要实
现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要求征服和规范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从而让
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主一一客''式思想引导人们
认为人类自身是不完善的,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
立和反差,这种反差导致了悲剧意识的产生。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三)
材料一: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让文物修复师这个有点冷门的职业突然成
为大家推崇的对象。儒雅睿智的钟表修复师王津喜提"故宫男神"称号,吸引越来越多的
网友想去故宫拜师学艺。
2020年8月30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古钟表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王津在成都参加
活动,分享故宫修钟表的那些事。当他展出一小段宫廷钟表修复完成之后的视频时,清
脆悦耳的报时声音,潺潺流水的仿真造型,让全场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向大国工匠致
敬。
1977年,王津来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从事文物钟表修复与保护工作,站在第二
代钟表修复师徐芳洲先生的工作台前,摸索着使用对方留下的工具,王津静下心来,对
抗时间在钟表上留下的痕迹,成为一个“修复时间"的"魔法师"。
择一事,"钟"一生。王津在多个演讲中这样概括自己的职业生涯。工艺繁复的钟表,
钟爱一生的职业,同时,用坚持、匠心和技艺与时光抗衡。用43年的岁月,坚持做一
件事一一修复钟表,传承技艺。王津的工作是与时间为友,静下心后,慢慢就不觉得枯
燥了。"透过文物,你可以看见前人的匠心精神,也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兴衰更迭。"王
津说。
从事钟表修复工作39年之后,2017年,因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
儒雅睿智的王津突然“走红”,不仅出门经常会被人认出,还收到了录制综艺节目的邀约。
不过,王津对自己的“走红"非常淡然:"谢谢大家的喜爱,故宫的文物比我更加吸引人,
吸引大家的是我手里的钟表,那是几代人修复的成果。〃
43年来,王津修复的各类文物钟表多达300多件,其中馆藏钟表一级文物数十件。
在王津看来,钟表修复比较枯燥,要想修好一件馆藏古钟,耗时少则两个月,多则一年,
只有真正喜爱这项事业的人,才可能耐得住寂寞。"首先要热爱这份工作,其次就是要
心细。我们特别想做得精益求精,把文物恢复到最好的状态,清理到最干净,让它延年
益寿,再过200年还能看到它。"这是王津对自己的职业要求。打碎的齿轮要一点点组
装,锈住的零件要用煤油一点点浸泡,把每一道工序、每一次修复都做到极致,让时光
留下痕迹的钟表重新绽放光彩。王津和他的徒弟们用时光对抗时光,用极致、坚守致敬
前辈的工匠精神。
英雄关羽还有败走麦城的时候,修复大师是否有修复不成功、很挫败的经历呢?王
津回答"目前还没有",隔着屏幕都能想象到他自信的微笑。有人这样形容王津看着钟表
跳动时的笑容:那是一个人看着丰收的稻田时的喜悦。
(摘编自曾洁《故宫男神王津:"修复时间"的"魔法师"》)
材料二: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
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
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
有力的人才保障。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
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这些年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
共同发力,不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从“嫦娥"奔月至『'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
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科技成就、大国
重器、超级工程,离不开大国工匠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干,刻印着能工巧匠一丝不
苟、追求卓越的身影。从焊接大师艾爱国到精密加工大师刘湘宾,从无线通信射频电路
设计大师张路明到航天科技特级技师徐立平,一位位高技能人才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不
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共
同培育形成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
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
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高技能人才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他们身上蕴藏的
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需要褒扬工
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引领劳动者在本行业和本领域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
功。“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
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
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人民日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材料三: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
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
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
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
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
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
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标题"故宫男神王津:’修复时间,的,魔法师,",既生动形象地点明了王津的
职业,也突出了他的卓越贡献。这体现了通讯标题重视价值性消息的特点。
B.材料一最后写王津没有失败的修复经历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为了多角度塑造
王津的匠人形象。
C.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高技能人才
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决定力量,他们身上蕴藏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
泉。
D.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疗治社会的浮躁风气、短视心态,有利于推动我国从制造
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王津热爱自己的工作,他特别想做得精益求精,把文物恢复到最好的状态,清理
到最干净,让它延年益寿。
B.王津的突然走红,直接原因是他手里的故宫钟表,那是几代人修复的成果。
C.劳动者需要在长期学习中,培育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
匠精神。
D.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注重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和技进乎道、超然达
观的人生信念,更注重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
13.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材料二观点的是()
A.百年老店同仁堂的先人们为后人留下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