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写作指导【知识精讲精研】多元关系型作文之逻辑关联与读写融合_第1页
高考写作指导【知识精讲精研】多元关系型作文之逻辑关联与读写融合_第2页
高考写作指导【知识精讲精研】多元关系型作文之逻辑关联与读写融合_第3页
高考写作指导【知识精讲精研】多元关系型作文之逻辑关联与读写融合_第4页
高考写作指导【知识精讲精研】多元关系型作文之逻辑关联与读写融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南安高中语文送教下乡暨省级课题研讨活动--多元关系型作文之逻辑关联与读写融合

国光中学

陈守旭

【近几年高考作文原题再现】1.(2019年全国卷I作文):热爱劳动A不热爱劳动(学习忙、人工智能、花钱请别人)B2.(2021年全国乙卷作文):修身A,矫思B,立义C3.(2022年新高考I卷):本手A、妙手B、俗手C4.(2022年全国甲卷):移用A、化用B、独创C5.(2023年全国乙卷):吹灭、阻挡、一花独秀A(不吹灭、不阻挡)百花齐放B6.(省质检1)物有本末A事有终始B7.(泉州质检3):“情以物迁”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8.省质检2:“我不行”A“我本可以”B“我也曾想过”C

【多元关系型作文无处不在】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新课标I卷)

暗含多元素,多元关系隐含其中!!!

一、多元关系型作文写作存在的三个典型问题1.审题问题?:没有整体把握材料,不是多元审题思维,只选择某一元素(某一关键词、观点、做法)进行写作。2.构思立意问题?:虽知道存在多元,但不理解多元之间存在什么逻辑关系;不会关联多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割裂多元之间的逻辑关系。3.论证问题?:缺乏有效的关联论证。

二、解决多元关系型作文写作的三个问题

审题、构思立意、论证

即多元的审题思维、构思立意能明确多元关系并进行逻辑关联、论证过程能运用逻辑关联进行有效论证。

问题一

✬审题:辨明多元关系型作文

命题特点:给考生一段或几节材料,材料主体同时呈现多个元素,即多个概念、多种做法、不同观点或态度等,多个元素构成作文材料主体。

命题形式:

直接表明比喻类比(象征寓意)

题中暗含

命题意图:

增加思维含量,考查考生综合辨析复杂层次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思维品质、思辨能力。(命题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观照)

注意:审题时要把握多元关系型作文的命题特点、形式,整体把握材料(多元),否则立意时候就会离题、偏题,没能完成写作任务。

问题二

✬构思立意(逻辑关联)

两个关键:

辨析多元之间的逻辑关系

关联多元之间的逻辑关系

问题二✬构思立意:辨析多元关系类型

1.对立排除关系(是非取舍、权衡选择关系)型

2019年全国卷I作文:热爱劳动A---不热爱劳动B(学习忙、人工智能、有钱)

2023年全国乙卷作文:吹灭、阻挡、一花A--(不吹灭、不阻挡)百花B

A与B是对立排除关系(是非取舍、权衡选择关系)。

2.组合关系型:并列、顺承、递进、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的组合

2021年全国乙卷作文:修身A、矫思B、立义C

2022年新高考I卷:本手A、妙手B、俗手C

2024年省质检1:“物有本末A,事有终始B”

A、B、C……之间构成或并列或顺承或递进或因果或条件或假设、或主次等多重关系,往往以多种关系组合的形式出现!

3.对立统一关系型2022年全国甲卷:移用A、化用B、独创C

2024年泉州质检三:“情随物迁”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A、B、C……之间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4.综合关系型

前三种关系类型的混合

注意:关系类型的划分依据是多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相对而言的,标准不是唯一的。

问题二

✬构思立意

【关联多元之间的逻辑关系】

1.对立排除关系(是非取舍、权衡选择关系)型

A与B是对立排除关系(是非取舍、权衡选择关系)。

2019年全国卷I作文:热爱劳动A---不热爱劳动B(学习忙、人工智能、有钱)

2023年全国乙卷作文:吹灭、阻挡、一花A---不吹灭、不阻挡、百花B

关联(构思立意)方法:肯定A,反对B。承认B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反对B,支持A。以立为主,以驳为辅,驳立结合。

关联(构思立意)步骤及方法:1.关联(构思立意)步骤:

先辨析关系类型,再确定相应的逻辑关联,后形成关联(构思立意)提纲

2.关联(构思立意)方法:

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模式

引论:总说多元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论:分层具体、细化多元之间的逻辑关系

结论:总结多元之间的逻辑关系

引论

:个人追求的实现、家国的复兴都要热爱劳动。(肯定A(否定B))

|(一)现实生活对劳动的言论是错误的(反对B)

(二)有关劳动的言论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错误的(承认B的合理性,但反对B,

本论

:{支持A)

(三)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倡议(支持A)

|

结论:

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热爱劳动。(支持A,否定B)

问题二

✬构思立意

【关联多元之间的逻辑关系】2.组合关系型:并列、顺承、递进、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组合

2022年新高考I卷:本手、妙手、俗手

2024年省质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A、B、C……之间构成或并列顺承、或递进、或因果、或条件等关系

关联(构思立意)方法:首先判断由几种逻辑关系组合,后依据各种逻辑关系类型,选择恰当的句式,使用正确的关联词关联其之间逻辑。1.并列---不仅要A,而且也要B或C2.条件、递进、顺承--只有A,并且B,才能C3.假设、顺承、因果--假如没有A,就不会有B,没有A、B,终究会C4.……

3.对立统一关系2022年全国甲卷:移用、化用、独创

2024年泉州质检三:“情随物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B、C……之间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关联(构思立意)方法:三步走

A与B(或A、B与C)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相伴相生,合而为一;

肯定A,批判-A,也支持B;肯定B,批判-B,也支持A;

归结,强调应A、B一体相辅相成。

2021全国乙卷

追求理想,永不言弃

古人有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诚如斯哉,当今青年追求理想亦是如此,如雕刻一般,孜孜以求,永不言弃,磨石以修身,润色以矫思,方可成立义之金石,实现梦想。(不仅A,而且B,才能C条件、递进、因果)

追求理想如雕刻,修身以为磨石,以此为基,大义金石方可成。(A是C的基础

条件关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君子立身之原则。其中修身放在第一位,正如雕刻将磨石放在第一位,追梦的起点在修身,修身使心静,心静则事成。忆往昔,曾国藩修身以追梦,闭门修炼心性,悟出倔强乃成大事之道,助力国盛;看今朝,李子柒修身以追梦,于乡村间养成静气,助力文化之传承,实现自己梦想,从不言弃……

磨石为雕刻之基,正如修身为立义之基,我辈青年也应如此磨练自己的心性,修炼自己品质,以此追梦,永不言弃。

追求理想如雕刻,修身是基础,矫思以为润色,以此为路,立义金石方可成。(不仅A,而且B,才能C。

条件、递进、顺承关系)

那是风雨飘摇、山河血染的时代,在枪林弹雨中,在强抵外辱的逼扼下,陈乔年陈延年两兄弟及时矫正思想,由无政府主义的信徒转变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者。他们的梦想是为保国泰民安,而他们追梦的关键正在于思想认识的正确选择,走在信奉马克思主义的路上,他们如雕刻般追梦,润色自己的思想,成为优秀共产党员,永不言弃……

润色为雕刻必由之路,正如矫思为立义之路。哀鸿遍地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我辈青年也应如二陈兄弟一样,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在修身的基础上润色自己的思想,将民族复兴之梦,人民美好向往扛至肩头,永不言弃。

青年李大钊修身以磨石、矫思以润色,立义金石方实现。他高声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崇高的品德、深邃的家国情怀,并将行大义作为自己的追梦目标,争做新青年,培养新青年,雕刻之金石方可见,李大钊实现了人生理想。……(强调只有A、B,才能C)

成金石为雕刻之目标,正如立义为追梦之目标。我辈青年当如大钊先生一样,将一腔大爱撒遍天下,追民族复兴之梦,永不言弃。

“青年一代更应如此,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蔡元培先生斯言不谬,青年追梦当如雕刻一般,修身以为磨石,矫思以为润色,立义以为雕成金石,为己为家为国谱就华章。(总结:只有A,并且B,才能C递进、条件、因果关系)

引论

:追求理想如雕刻,修身是磨石,矫思是润色,方可成立义之金石。(不仅A,而且B

才能C)

|(一)修身如磨石,以此为基,立义金石方可成(只有A才能C)

(二)矫思如润色,以此为饰,立义金石方可成(只有B,才能C)

本论

:{

(三)在修身基础上矫思,修身、矫思,立义金石方可成(只有A、B,才能C)

|

结论:

修身以为磨石,矫思以为润色,立义以为雕成金石。(

只有A、B,才能C)

情感宛如溪水,悠悠流淌,随着外物的转换而波澜起伏。外物犹如明澈的玉镜,纤毫毕现地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情感景致,其间交织着欢愉与忧愁。然而,在心灵的幽深之处,又隐隐回荡着一缕清音,它告诫我们:“勿为物喜,勿为己悲。”此言实乃劝勉世人超脱外物羁绊,探寻内心更为深邃的静谧与自在。(A与B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相伴相生,合而为一)

在这纷繁喧嚣的尘世间,如何巧妙平衡情感与外物关系,已成为我们亟待解答的命题。

世间万物皆有其独特韵致,轻轻拨动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琴弦。美好之景令人心生欢喜,宛若漫步于绚烂多姿的花海,细品那馥郁芬芳;而丑恶之状则使人避之不及,犹如触及荆棘丛生之地,感受着刺痛与不安交织于心。此情此感如清泉般自然流淌,难以遏制。(肯定A)

情随物转,心自守恒

然而,若我们沉溺于外物的纷扰之中,任情感如洪水猛兽般泛滥无度,则生命之舟恐将偏离其应有航向。昔日项羽因沉溺于虞姬之美,终至四面楚歌、自刎乌江;唐玄宗李隆基因痴迷杨玉环之貌,终致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故而,对于随物而动的情感,我们必须加以适度调控,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以免陷入过犹不及的窘境。(批驳-A,支持B)

范仲淹有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语道出了一种超然于世俗纷扰之上的情感境界。无论外物如何变幻莫测,内心始终如一池静水,波澜不惊。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唯有坚守信念、不为外物所动摇者,方能成就一番伟业。试看苏武于北海之上牧羊时,虽遭严寒与孤独之侵袭,仍矢志不渝、坚韧不拔;再观文天祥被俘之后,面对威逼利诱而毫不动摇、英勇就义。他们情感之坚定,犹如磐石不可撼动,任尔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肯定B)

情随物转,心自守恒

然而,若我们过分执着于内心的静谧,而忽视外物的激荡,则恐将情感磨砺得麻木不仁,失去对生活本真的敏锐感知。故而,在追寻内心宁静之余,亦须适度留意外物的变化,使情感在生活的洗礼中得以提炼与升华。唯其如此,我们的情感方能既保持灵动流转之姿,又不失张弛有序之道;既能随物宛转,领略生活美妙多姿,又能坚守内心信念与追求,不为世俗纷扰所摇撼。(批驳-B,支持A)

因此,我深信:处理情与物的关系时,宜既随物宛转又不失本心坚守。诗仙李白,乃我辈楷模。他既能深情地沉醉于山水间,挥毫泼墨将内心情感幻化为灵动文字;又能在权贵之前傲然屹立,以不屈精神彰显其独立风骨。他精妙驾驭情感,既能随外界风物变化而自然流淌,领略生活点滴美好;又能不失本心清明与执着追求;既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每一瞬间,又恒情随物转,心自守恒常保持对理想的热忱;既能于各种境遇中灵活应对,又不失内心宁静与和谐;真正达到了张弛有序之境界。此乃我们所当汲汲追求的情感境界与人生真谛也。在此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征途上,愿我们皆能怀无畏勇气与坚定信念,不断求索前行,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绽放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愿我们在处理情与物关系时,皆能随物宛转又不失本心坚守,共创出精彩纷呈、绚烂多姿的人生篇章!(归结:强调应A、B一体。)

情随物转,心自守恒

引论

:“情随物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立而又统一,要平衡好关系。(A与B对立而又统一)

肯定A

|(一)肯定“情随物迁”,反对沉溺外物,肯定内心清明坚定{反对-A

肯定B

肯定B

(二)肯定超然物外,反对麻木不仁,肯定情感灵动流转

{反对-B

本论

:{肯定A

(三)既能随物流转有不失本心,既能超然物外又能自然流淌(A、B对立而又相辅相成)

|

结论:

处理自身情感与外物时,皆能随物宛转而又不失本心坚守。(

总结:A、B对立统一)

情感温度的敏感波动与内心世界的澄澈坚守水乳交融。“情随事迁”是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纵情山水、感叹死生之大的人生感悟,是陶渊明寻壑经丘、登皋临清的自在怡然。人当面对良辰美景,便会“情”随之而“迁”,感受世间斑驳多彩,进而获得人生感悟、引发事理思考,这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然,王羲之也好,陶渊明也罢,“情”随事“迁”的背后,却是始终坚守一份魏晋文士不悲不喜的旷达与善思,彰显独有的魏晋风骨。人生,既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亦应有心中不变的价值取向与追求。

问题三

✮论证:读写的巧妙融合

【逻辑关联论证的有效途径--读写融合】

主次意识与全程意识不可偏废。为何古诗中常见“木叶”而不见“树叶”或“落叶”?现代诗人林庚从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追溯“木”在诗歌中具有暗示性艺术特征这一根“本”,用丰富的诗歌素材为依据贯穿说理“始终”,为我们解答并理清古诗何以只见“木叶”而少见“树叶”之怪象。由此可见,秉持舍末求本的主体意识及从始至终的全程意识,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可或缺的两个法宝。

【逻辑关联论证的有效途径--读写融合】

语段的读写融合途径

思路:总---分---总

途径:紧扣写作关键词(概念)→选择文本(能与主题关联的课文,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古文等)→提取、化用元素(语句、事例、事理等)→依据逻辑关系,使用正确的句式形成语段。

【逻辑关联论证的有效途径--读写融合】

【逻辑关联论证的有效途径--读写融合】

课堂训练:运用读写融合进行关联论证【省质检2作文】

课堂训练:运用读写融合进行关联论证【省质检2作文】

1.列出构思立意提纲:辨明关系类型,进行逻辑关联,形成提纲2.运用读写融合方法进行关联论证。

课堂训练:运用读写融合进行关联论证【省质检2作文】

“我不行”A

“我本可以”B“我也曾想”C

↓↓

放弃追求

有条件但气馁

想过,但还是放弃机遇、没去努力

↓↓

我能行-A我可以-B我不驰于空想-C

↓↓

主动追求

勇气、自信

抓住机会,去努力、要坚持

A与B、C构成并列关系,B、C构成递进关系:人生的遗憾是不在A,而在B、C。成功的人生,我们少说A而多些-A,更不应B、C,-B是基石,-C是关键,只有-B且-C,方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