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上)段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上)段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上)段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上)段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上)段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上)段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较早谈论这一问题的是古罗马批评家、修辞学家朗吉努斯。他在《论崇高》中提出:“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20世纪以来,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以说,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了规范性语言,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把俄罗斯文学引上了民族化道路,而且创造了崭新的俄罗斯文学语言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述水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德国诗人歌德主张“每天保持和伟大艺术品的接触”,还说自己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同经典的密切接触使歌德不仅成为著名诗人,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无独有偶,他每年秋季都要重读一遍查普曼的《荷马史诗》英译本。而与拜伦、雪莱齐名的英国诗人济慈的《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已成传世之作,博尔赫斯则在他的《诗艺》中引用过济慈这首诗的诗句。事实上,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材料二: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首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原始宗教、神话传说、社会语境、个体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生成渊源,厘清外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发展的来龙去脉,更能凸现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也在一定意义上映衬了外国文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其次,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文学翻译研究转向翻译文学研究。这一转向,使“外国文学”不再是“外国的文学”,将外国文学从文学翻译研究的词语对应中解救出来,从而审视与反思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中的精神基因、生命体验与文化传承。再次,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纸质文本的单一媒介流传转向音乐美术、影视动漫、网络电子的复合型的跨媒体流传。文学经典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在其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历经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纸质文本和纸质文献难以适应时代进步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研究外国文学经典,介入新的外国文学经典传播载体的研究,既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最后,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外向型”研究转向关注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与民族形象重塑。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的传播,目的不是单纯地引进外国文化,根据国家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学科原有的基础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发扬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中国精神”,在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占据重要的位置,赢得世界学界的尊重。(摘编自吴笛《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就是外国文学研究。B.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普希金的诗歌,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C.外国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不但难以对其进行学术研究,也会影响自己学术话语的规范化和完善化。D.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只有转向和拓展,才能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我们才能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经典作品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所以文学研究者必须重视。B.若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文学研究者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因为文学经典中的语言是典范的文学语言。C.歌德能够成为著名诗人和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与他阅读经典和创作经典作品是密不可分的。D.外国经典文学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应绕开与经典文学生成有关联的原始宗教、社会语境等因素。(3)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文本研究的一项是A.雨果《巴黎圣母院》社会背景的研究。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表现手法的研究。C.歌德《浮士德》主、次要人物的研究。D.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思想价值的研究。(4)请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文学经典”所具备的四个条件。(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大禹的寂寞何向阳时隔几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轩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下传说,一半被压成纸形,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散落在如空气般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面对巨大的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寂寞的。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有个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迎面扑来,相比“开九州,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水行乘船,泥行乘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终于“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那就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仍不能抹去寂寞吗?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最终没有止住水而失败时,“功用不成”是小事,而民生之事重大。《史记》中那一句“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让人看了心悸,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用人情释解的苦痛,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当时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禹治鸿水,通輮辕山,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见禹方作熊,惭而去,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这则故事一波三折,写得太生动,还有启之生,也十分扑朔迷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午,峭壁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历史传说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而是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大禹怎么不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会遗忘。他们忘记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阳光灿烂,歌舞升平,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轩辕关的地貌写起,然后转入对大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B.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且对大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C.鲧用堵的方法最终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用导的方法治水成功而被人纪念,体现了个人功绩事小D.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引发读者深入思考。(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的“一半被压成纸形……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与结尾的质问遥相呼应,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发人深省。B.文章大量引用《史记》中的句子,既写出了治水的难度,表现了大禹的辛劳与忙碌C.作者认为“不敢入”体现的是责任,“不入”体现的是忘我精神,作者更欣赏大禹将国之大事扛于肩上的担当与责任。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写出了大禹的勇往直前,实干笃行(3)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大禹”式人物。请结合作品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大禹”式人物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配义与道;无是,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揠苗者也,非徒无益“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曰:“姑舍是。”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治亦进,乱亦进,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B.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C.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D.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恶!是何言也”中的“恶”为语气词,与《兼爱》中“恶施不孝”的“恶”意思不同。B.“姑舍是”中的“舍”指舍弃、抛开,与《劝学》中“锲而舍之”的“舍”意思相同。C.“非其君不事”中的“事”指职务,与《论语•阳货》中“迩之事父”的“事”意思相同。D.“治则进”中的“治”指国家治理得好,与《大学之道》中“家齐而后国治”的“治”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举出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说宋人这样做不仅耗费了自己的力气,反而使禾苗受到损害B.孟子善于剖析的“言”的范围包括偏颇的、浮夸的、邪辟的、搪塞的言辞,这些言辞如果用来施政的话,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C.公孙丑一直纠结于孟子是不是称得起圣人这一问题,而孟子则举出子贡和孔子的对话给以回答,并明确地将这一话题岔开。D.孟子认为伯夷、伊尹、孔子虽然在出世和入世的态度上并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而自己还是愿意向孔子学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②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5)从节选部分看,孟子的浩然之气有什么特点?请用四个字概括。培养这种浩然之气的原则和方法分别是什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田家三首(其三)柳宗元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①。今年幸少丰,无厌饘②与粥。[注]①原陆:高而平的地面。②饘(zhān):稠粥。(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用“古道”“古城”“蒺藜”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古朴自然的画卷。B.“被”字化静为动,再现了蓼花绕堤的秋景,奠定了全诗寥阔萧瑟的基调。C.“榆柳”是田园诗中常见风物,陶渊明《归园田居》也以它描写田园生活。D.“迷”字颇耐人寻味,既可指迷失了方向,又可指行人迷醉在田园美景中。(2)诗中描写的田家生活,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借用琵琶女的动作以及擅长弹奏的名曲来表现她有高超技艺的句子是“,”。(2)韩愈《师说》中,认为老师的职责是“”,在解说人们应从师的原因时,认为“”,不可能没有疑惑。(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天和冬天的情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短文,完成问题。ㅤㅤ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塑造了一系列劳动人民的正面形象,如佩葛蒂先生。他是一位渔民,收养了两名孤儿,纨绔子弟史蒂尔福斯竟诱骗艾米丽与他私奔。佩葛蒂先生在大卫的带领下来到史蒂尔福斯家,问他的母亲。在她看来,他儿子娶渔家女为妻,不但有辱门楣,想拿钱了事。佩葛蒂先生愤怒地拒绝并斥责了这个阴险的女人。他担心艾米丽,就立即出发的孩子找回来,他的心充满博爱与宽恕。上流社会所谓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心自私冷酷,而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心善良自尊,二者的对照使小说体现出鲜明的民主精神。ㅤㅤ亚摩斯海滨船难是小说的高潮。一艘从外国归来的船在暴风雨中即将沉没,渔民海姆③地下海救人。当他游近时,认出挣扎求生的人正是在船上的史蒂尔福斯,史蒂尔福斯尽管诱骗了他的未婚妻正当他即将抓住船桅时,一阵大浪把他俩都淹没了。海姆为人木讷憨厚,没念过书,然而,他的胸怀比海洋更博大。这是狄更斯对劳动人民高尚品质的最高赞美(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几个句子改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小说”为主语,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个别词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①_____,还拥有另一个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2)文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统编本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关辉;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做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致知在格物。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解答】(1)A.偷换概念,“外国文学研究”应为“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漏掉“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解读与阐释,作出历史的。B.“唯一范本”表述绝对化,材料一原文为“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D.“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错,材料二原文为“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我们认为,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故选C。(2)C.妄加条件,没有“创作经典作品”,强调反复阅读莎士比亚,还说自己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故选C。(3)A.作品的“社会背景”属于文本之外的范畴。故选A。(4)相关信息为“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根据上述信息概括作答。(5)第一段“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作出历史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指出文学经典作品和语言话语体系之间的关系密切。第二段开头一句“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表明,第二段重在阐释“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第三段围绕“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展开论述。第四段“由此可见,标准、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每一位真正有成就,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答案:(1)C(2)C(3)A(4)①广受读者喜爱;②拥有审美力量;④具有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往往表达,切中时代又超越时代。(5)①首先从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谈起,引出文学现象中的重要概念经典作品,然后对经典作品这一概念进行阐释;③最后论述作家或研究者阅读经典作品以加强语言修养的重要性。【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分析】(1)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3)本题考查对叙述方式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可从内容、人物形象、读者感受、主旨等方面入手。(4)本题考查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大禹是什么样的人,可通过文章中作者对大禹的相关描写来整理思路。【解答】(1)D.“愤懑之情”错,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嗟叹。故选:D。(2)C.“作者更欣赏大禹将国之大事扛于肩上的担当与责任”错,根据原文第三段中的“较之,作者更欣赏的是大禹的忘我精神。(3)从内容上看,本文将史料和现实交织穿插,灵活地使用大量史料、丰富,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从人物形象上看,使大禹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现实中轩辕关的荒凉和史料记载相互印证,能够引发读者思考,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叙写大禹治水的经历和不幸遭遇。根据上述分析。(4)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大禹是什么样的人,可通过文章中作者对大禹的相关描写来整理思路、第四段中的“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可知、勇于奉献;根据文章第五段中的“最亲密如妻子的人……回心转意”和第六段中的“这个英雄,却还要永担背后的冷嘲热讽,他们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他们是寂寞的,能够耐得住寂寞,并且有着勤劳刻苦的崇高品质,也会因随时随处而改变心境、忆念,或者祭奠,他们只是被历史,却没有进入人们的内心深处,他们在后世仍然是寂寞的,分点作答即可。答案:(1)D(2)C(3)①在叙写现实中灵活地使用史料,使内容更加真实,增强说服力和作品的厚重感;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使大禹这一历史形象更加丰满;③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引发读者思考,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禹的崇敬和叹惋之情。(4)①他们一心为公,勇于奉献自我,他们的精神是可贵的,不在乎世人的看法,勤劳刻苦。③他们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他们于彼时是寂寞的,走进了文字,他们没有被后世铭记。【点评】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子贡说:‘学习不厌烦,是智慧,是仁德,夫子已经是圣人了,孔夫子都不自居?”根据“仁且智”可判断“仁”“智”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应分别断开、C两项,“仁且智,而“不居”是孔子的自我评判,排除D项。故选A。(2)C.“非其君不事”中的“事”意思是服侍、侍奉。故选C。(3)A.“旨在强调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分析错误,孟子用这一寓言故事旨在批判那些急于求成而不注意长期坚持培养浩然正气的人。故选A。(4)①“闵”,担心;“揠”;“芒芒然”。译文:不要像宋国人那样(蠢笨):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庄稼不生长而去拔高它。②“之”,代词;“辞命”;“然则”。译文:孔子兼有这些特长,就不擅长,那么夫子您称得起是圣人了吗?(5)孟子的浩然之气的特点可以根据原文中的“其为气也……则塞于天地之间”来概括,即刚强且伟大。至于培养的原则可以根据孟子的话语“其为气也……馁也”来归纳,关键是要正确理解“义”与“道”的含义,所以培养的原则就是始终将“浩然之气”与“义”和“道”结合起来。而培养的方法也可以结合孟子的“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和“必有事焉而勿正,勿助长也”这两句话得出,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答案:(1)A(2)C(3)A(4)①不要像宋国人那样(蠢笨):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庄稼不生长而去拔高它,疲倦地回到家。②孔子兼有这些特长,却说:“我在辞令方面。”既然这样?(5)特点:伟大刚强。培养原则:要始终与正义和道德联系起来。培养方法:要长久地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参考译文:(孟子)说:“我善于剖析言辞。”(公孙丑问道):“冒昧地请教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很难说啊,最伟大,用正直去培养它而去不妨害它。它作为一种气;没有这正义和道德。这气是积累了正义才产生的。做一件问心有愧的事。所以我说,因为他把正义看成是心外之物,但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不能帮助它生长,疲倦地回到家!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了,庄稼苗都枯槁了。认为集义养气没有用而放弃它的人;促使它生长的人,这不仅没有益处。”(公孙丑问):“怎样才算是剖析言辞呢?”(孟子)说:“偏颇的言辞能剖析它的片面因素,邪辟的言辞能剖析它的狡辩因素。从心里产生;用它来处理政务。(假如)圣人再诞生出现。”(公孙丑说):“宰我,冉牛、颜渊善于论述道德修养,却说:‘我在辞令方面。’既然这样?”(孟子)说:“啊?从前子贡问孔子说:‘夫子是圣人了吗,我只不过是学习不会厌烦。’子贡说:‘学习不厌烦;教人不厌倦。又有仁德又有智慧!’圣人,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呢?”(公孙丑说):“我私下曾听闻过:子夏、子张都各有孔圣人的一部分优点、闵子,请问您属于哪一种人?”(孟子)说:“姑且抛开这个话题吧。”(公孙丑)说:“伯夷?”(孟子)说:“并不相同,不是他(理想)的百姓就不去召唤,社会动乱就要隐退。什么样的君主都可以侍奉;局势稳定可以做官,这是伊尹,该隐退就隐退,该迅速果断就迅速果断。都是古代的圣人。至于我的个人愿望。”【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地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再结合相关诗句详细分析。【解答】(1)B.“奠定了全诗寥阔萧瑟的基调”不当,全诗情感并不显得凄凉伤感,所以不能说奠定了全诗寥阔萧瑟的基调。(2)诗人在城外游走,关注百姓疾苦,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注,昏黑慎原陆”写的是诗人天黑快要迷路了,表现对田家老翁的感谢。最后写到“今年幸少丰,说幸好今年收成好,虽是丰年,表现了诗人对百姓贫苦生活的同情。答案:(1)B(2)①在城外游走,关注到秋收结束后田家大多在砍柴,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关注和热爱,幸得田翁相留。③虽家中“少丰”,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同情。译文:路上蒺藜满眼生,弯曲缠绕古城壁。蓼花覆盖塘堤岸,池中之水更清绿。此时秋收已完毕,樵夫牧童日暮归。寒风劲吹柳叶稀,霜下梨枣已透熟。行路之人迷归路,野鸟竞相寻归宿。田家老人笑留我,黑夜原孤独谨慎。幸亏今年收成好,不用担心没得粥。赏析:诗歌前八句写郊游所见景物、古道,野花开满堤岸,“饶”、“寒”三字足见此地原始荒凉却又纯朴自然,霜露重重,夕阳西下,这里实在不是什么旅游胜地,诗人还是毫无目标地漫游原野以消解心中苦闷无奈。诗人迁谪离京以来,何事无成,以至打柴的,百鸟竞相归巢之时竟迷失了回去的路径,须小心,一碗粥总还是有的,在此住一晚吧,同时也暗喻当时社会政治风云。你就住我们永州吧!果然,征召的诏书传到永州,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回到长安,皇上不召见,元和十一年三月十四日。郊游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古道、霜重”,又无不体现了诗人孤独烦闷。所以苏东坡曾有评语说,忧中有乐;认为“柳子厚南迁后诗,大率此类”(《东坡题跋》)。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巧,然而字里行间又隐含着无限孤独烦闷与忧愤之情,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随景寓情,写得平淡简朴而又蕴味深长,乍看似有自得之趣。【点评】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故答案为:(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重点字:霓(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重点字:受)(3)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重点字:洁)【点评】《陈情表》理解性默写1.李密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来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同时为《陈情表》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2.《陈情表》中总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的两句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3.《陈情表》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两句表现他孤独的长大成人。4.《陈情表》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晚得儿子。5.《陈情表》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两句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短句变长句的能力。首先将其中一句确定句子主干,然后将其他几句变为句子的定语,改写成一个单句。(3)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解答】(1)①处,语境强调富家太太对待佩葛蒂先生等人的态度冷酷无情。尖酸刻薄:说话有刺。②处,前文有“纨绔子弟史蒂尔福斯竟诱骗艾米丽与他私奔”,可用“误入歧途”。③处,语境有“艘从外国归来的船在暴风雨中即将沉没”,可用“奋不顾身”,不顾个人安危。(2)复句变为单句,首先确定一个句子作全句的主干句,那么。然后把其它句子都变为偏正短语:把“上流社会所谓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心自私冷酷”改为“上流社会中所谓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自私冷酷”,把“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心善良自尊”改为“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自尊”。再将偏正短语分别化为主干句的修饰语:把上面两个短语化为“对比”的定语,“通过……的对比”化为“体现”的状语。最后按照句子逻辑梳理语序,完整连贯表述即可。(3)原句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当他游近时,可改成“当游近时;二是语序不当,“在船上”应放在“挣扎求生”前面;三是语序不当,主语不同。答案:(1)①尖酸刻薄;②误入歧途。(2)小说通过上流社会中所谓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自私冷酷和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自尊的对比体现出了鲜明的民主精神。(3)当游近时,他认出在船上挣扎求生的人正是史蒂尔福斯,但他仍尽力救史蒂尔福斯。【点评】短句变长句:首先,应明确几个短句的内在联系,即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话题,从中提炼出或组合出一个句子,作为长句的主干。其次,将其他语句中与主干句中心语搭配的成分变成主干句的修饰成分,按照一定的语法和语意关系合理地嵌入主干句相应的位置。最后,检查变换后的句子是否为一个单句,信息有无遗漏,语意有无改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分析】(1)本题考查语段的补句能力。答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括号前后的语句,做到瞻前顾后。通过分析定出主语和句意,再根据要求作答即可。(2)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正确判断文段中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语句修辞手法的构成,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解答】(1)①根据后文“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可知填空内容体现人们首先拥有的是现实世界。②根据后文所列举的例子可知都在论述读书给人们的精神滋养,应填“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③根据前文雨果的名言,可知应填“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2)首先确定划线句子的修辞为比喻,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突出了读好书的益处,形象生动,更容易让人接受。答案:(1)①还拥有现实的世界外②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③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2)比喻,表达效果:突出了读好书的益处,更容易让人接受。【点评】“语句衔接题”常用的几个解题方法解答语句衔接题,应按照“瞻前顾后,上联下串”的基本思路,多角度思考分析,使话题一致,事理相通,情景和谐,音韵协调,结构严谨。常用的几个解题方法如下:第一、把握语法结构的一致性(句式的一致性)。一个连贯的长句子,往往由几个分句来组成,在组合过程中,为陈述相关内容,或使语气顺畅、音节和谐,往往运用同一种语法结构的句式。惟其如此,才能保持句子的和谐连贯。第二、把握叙述主体的一致性(主语一致)。在语法中,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是句子的主体。同样,一个长句或句群或语段也是围绕一个主体展开的,这就决定了叙述主体前后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句意连贯、集中、明确。第三、注意上下文的照应(前后照应)。为保持文句或文段的一致性、严密性,使语意一脉相承,表意集中凝练,必须注意上下文的照应,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四、写作(60分)8.【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引言式的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从所引语句中任选其一,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本题材料共七则名言,考生要认真研读每则引言,理解其蕴含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第一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由此可以从“梦想与责任”进行立意。第二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自己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