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1834-2013 公路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和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规范_第1页
DB13T 1834-2013 公路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和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规范_第2页
DB13T 1834-2013 公路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和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规范_第3页
DB13T 1834-2013 公路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和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规范_第4页
DB13T 1834-2013 公路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和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3.080P

66DB13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13/T

1834—2013前言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照辉、吕世玺、马焱、苏丹、武伟、董俊华。IDB13/T

1834—2013公路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和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规范1

总则1.0.1

为适应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使沥青路面更好地满足社会要求,保证路面工程安全、耐久,提高行车安全性,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规定了公路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和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的设计方法、配合比设计、排水设计、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控制等。1.0.3

1.0.4

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修订版本)适用于本文件。JTG

D30 JTG

D50 JTG/T

D33—2012 CJ

137

城市道路排水设计规范JTG

E20—2011 JTG

F10JTG

F40JTG/T

F50—2011 JTG

H10

JTJ

073.1 公路水泥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2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DB13/T

1419—2011 公路路面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施工技术规程DB13/T

1506—2012 DB13/T

1790—2013公路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设计规范2

术语、符号下列术语和符号适用于本文件。2.1

术语2.1.1调平嵌实层形成的沥青混合料层。1检测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调平嵌实层应力吸收层针入度(25℃、5

mm20~4020~4030~5030~50T0604-2011软化点(T),℃

不小于gc+35gc+32gc+25gc+30T0606-201160℃动力粘度,Pa·s

不小于30000200002000030000T0620-2000布氏旋转粘度(

不大于2.52.52.52.5T0625-2011溶解度,%

不小于99999999T0607-2011闪点,℃

不小于250250250250T0611-2011储存稳定性离析,

48

h软化点差,℃

不大于1.51.522T0661-2011弹性恢复(

不小于90908585T0662-2000粘韧性(

不小于22201020T0624-2011韧性(

不小于1110510T0624-2011DB13/T

1834—20132.1.2功能磨耗层由改性沥青、集料和掺和物,经热拌、摊铺、压实形成的具有多孔、连通孔的沥青混合料表面层。2.1.3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2.2

符号——项目所在地十年一遇的最高气温值,℃。——项目所在地十年一遇的最低气温值,℃。V——年最低气温时基层或旧路面裂缝的最大宽度,mm。3

路用材料3.1 沥青各层位沥青混合料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见表

3.1。表3.1

表3.1

检测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调平嵌实层应力吸收层与粗集料粘附性,级

不小于5555T0616-2011低温柔性,℃

无裂纹dcdc+2dc+5dc+5DB13/T

506-2012附录

ATFOT(或留物

不大于±1.0±1.0----T0609-2011或

T0610-2011

不小于7070----T0604-2011项目材料要求功能磨耗层矿粉、Ⅰ级粉煤灰、石棉粉防水抗裂层矿粉、Ⅰ级粉煤灰、石棉粉调平嵌实层矿粉、Ⅰ级粉煤灰、水泥应力吸收层矿粉、Ⅰ级粉煤灰、石棉粉DB13/T

1834—2013表

3.1(续)表

3.1(续)应符合JTG F40和DB13/T

1790—2013的要求。3.3

掺合物3.3.1

各层位沥青混合料采用的掺合物,见表

表3.3.1

3.3.2

表3.3.1

3.3.2

JTG

1506—2012

的相关要求。收层的掺合物不应采用矿粉。4

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及厚度设计4.1 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结构复合类型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结构分两层、三层和四层复合三种类型,见表

4.1。3项目依据条件最大粒径最小厚度推荐厚度功能磨耗层干旱区9.52020~30半干旱区、湿润区13.23030~40潮湿区164040~601950防水抗裂层下承层最大粒径≤16

mm4.751010>16

mm4.751515调平嵌实层下承层最大粒径19

mm9.51515~2026.5

mm13.22020~25≥31.5

mm162525~30复合类型沥青面层组合两层功能磨耗层+应力吸收层三层I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应力吸收层II功能磨耗层+调平嵌实层+应力吸收层四层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调平嵌实层+应力吸收层DB13/T

1834—2013表

4.1

4.1

4.2 沥青面层组合设计应依据使用要求、公路等级、基层种类、最低气温值等综合分析确定。4.2.2

4.1

中的任意一种沥青面层复合类型。4.2.3

I)或四层复合类型。4.2.4

I

19

用三层()或四层复合沥青面层时,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粒径不小于

19

。4.3 厚度设计层位设计最小厚度与推荐厚度见表

4.3。4.4 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设计典型示例见附录

A。表4.3

表4.3

各层位设计最小厚度与推荐厚度

单位:mm项目依据条件最大粒径最小厚度推荐厚度应力吸收层0

℃以上13.22525~30冬温区

℃~0

℃164040~70冬冷区

-21.5

℃~-9

℃197070~90冬寒区

℃~-21.5

℃26.59090~120冬严寒区

-37

℃以下31.5100100~12037.5110110~120注:气候分区条件见JTG

结构层抗压回弹模量

(20

℃)功能磨耗层1400~2400应力吸收层800~2000DB13/T

1834—2013表

4.3(续)4.5表

4.3(续)4.5 各层位沥青混合料抗压回弹模量参考值见表

表4.4

各层位沥青混合料抗压回弹模量参考值

单位:MPa4.6 桥面铺装5

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设计5.1 一般规定应依照JTG

H10-2009的相关规定,对旧路面进行调查、分析、计算。调查中应测量旧路面裂缝最大宽度(年最低温度时)、路面弯沉值、车辙深度。5.2 旧路面状况分类按照以下标准对旧路面状况进行分类。

深度<

B类:沥青路面在年最低气温时裂缝的最大宽度在

8mm~之间,实测计算弯沉值<

45(0.01mm)。C类:沥青路面在年最低气温时裂缝的最大宽度>

15

mm,实测计算弯沉值<

裂缝的最大宽度≤

15

mm,实测计算弯沉值

45~100

(0.01

D类:沥青路面车辙深度>

20

mm,且路面局部翻浆或路面破损严重;或年最低气温值时裂缝的最大宽度>

15

mm,且实测计算弯沉值>

45

100(0.01

E类:水泥混凝土路面,具体分类见表

F类:水泥混凝土桥面。5气候条件分类结构组合推荐厚度0

℃以上湿润区,潮湿区裂缝宽度<

5

mm,实测计算弯沉值<

25

(0.01

mm),相邻板最大错台<

5

的。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见表4.3-9

℃以上裂缝宽度<

8

,实测计算弯沉值25~45

(0.01

mm),或相邻板最大错台

5

mm~10

mm。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应力吸收层-37

℃以上裂缝宽度≥8

mm或最大错台>

mm,或实测计算弯沉值>

45(0.01

mm)。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调平嵌实层+应力吸收层-37

℃以下除以上路面状况外旧路面状况分类沥青面层组合结构A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B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应力吸收层C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调平嵌实层+应力吸收层D铣刨、挖补,补强旧路面+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调平嵌实层+应力吸收层E见表

5.2F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DB13/T

1834—2013表5.2

5.3 表5.2

5.3 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沥青面层组合设计表

5.3

5.4 5.4 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沥青面层厚度设计路面功能和承载力要求及各层位混合料的特性、能力,设计各沥青面层厚度。5.4.1 依据旧路面状况分类,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沥青面层推荐设计厚度见表

6类型沥青面层厚度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调平嵌实层应力吸收层A40~6010~15----B30~40C20~256V

40~60D6V

50~80E6V

(如果有)F----DB13/T

1834—2013表

单位:mm5.4.2 旧路面补强厚度计算A、B、F类路面不再进行厚度补强计算,其设计厚度直接采用表

5.4.2 旧路面补强厚度计算类路面,应按照JTG

F50的规定进行路面补强计算。当计算补强厚度小于表

中的厚度时,按表5.4.1

中的厚度时,采用计算值进行设计。5.4.3 路面补强通过应力吸收层厚度调整。5.4.4 各层位沥青混合料的抗压回弹模量见表

4.4。5.5 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设计典型示例见附录

B。5.6 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沥青面层宽度设计。5.6.1 无拦水带的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各层位设计宽度与旧路面相同。5.6.2 设置拦水带的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功能磨耗层的设计宽度在拦水带侧比防水抗裂层减少

10cm。5.7 旧路面处理5.7.1 对旧路面的破损及坑槽等病害,应先进行挖补,并对原有路面进行铣刨后再进行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5.7.2 依据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设计厚度,结合旧路面允许高程,综合分析是否通过铣刨降低旧路面度(如果有)以及周围环境衔接等因素。5.7.3 旧路面铣刨处理:a)

A、B、C、F

类路面,铣刨深度应大于车辙深度

2

b)

D

类路面的铣刨深度,依路面设计厚度和允许高程确定;c)

E

类路面应依照

JTG

的要求处理。7DB13/T

1834—20135.7.4 原有路面经过挖补、铣刨等处理后,应满足

JTG

F40

基层技术指标要求。6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6.1 一般规定6.1.1 根据不同地域最高(低)气温值和沥青面层各层的服务功能,其混合料应采用相应技术要求的改性沥青及掺和物。6.1.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遵循

JTG

试铺验证三个阶段进行。6.2 各层位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6.2.1 各层位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见表

6.2.2 各层位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见表

6.2.3 防水抗裂层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符合

1506—2012

的要求。6.2.4 各层位沥青混合料推荐配合比见表

8项目矿料级配通过各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结构层最大粒径(mm)5337.5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功能磨耗层9.510095~10050~7010~20------3~713.210095~10011~3010~20--------3~71610095~10056~7412~2812~24-------3~71910095~10052~7430~5010~2810~20--------3~7防水抗裂层4.7510090~10070~9040~8030~5020~4010~308~20调平嵌实层9.510090~10035~6510~355~222~160~120~90~613.210090~10050~8020~458~284~202~160~100~80~61610090~10060~8545~6818~406~253~181~140~100~80~5应力吸收层13.2100----016100----019100----026.5100----031.5100----037.5100----0DB13/T

1834—2013表

6.2.1

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调平嵌实层应力吸收层孔隙率%20~25≤18~2020~35T0705T0707T0708劈裂强度MPa≥0.65≥0.60≥0.45--T0716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90≥90--≥80T0729马歇尔稳定度kN≥5.0≥6.0≥3.5≥3.5T0709低温抗冲击性dc--无裂纹----DB13/T1506-2012附录

D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90≥85≥85≥85T0709肯特堡飞散损失%<20------T0733动稳定度次/mm≥3000------T0719结构层占总质量的百分数(%)粗集料细集料掺合料沥青用量矿纤维用量(占矿料总质量)功能磨耗层70~8510~255~104.3~5.0--防水抗裂层--70~9010~3012~150.35~0.45调平嵌实层40~6033~573~72.5~3.0--应力吸收层90~95--5~102.5~3.0--DB13/T

1834—2013表

6.2.2

各层位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表

6.2.2

各层位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表

6.2.4

各层位沥青混合料推荐配合比7.1 新建排水式沥青面层1项目结构层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调平嵌实层应力吸收层拌和温度160~180180~195150~170150~170摊铺温度150~170170~185140~160140~160压实温度80~120120~18070~12060~100DB13/T

1834—2013除满足JTG/T

间留有

10

的相关规定。7.2 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7.2.1 分散排水方式的路面,路缘石及路肩应使用多孔排水结构或将路缘石开孔并沿路缘石的外侧设置盲沟,将水排出路外。7.2.2 集中排水方式的路面,按照

进行设计。7.2.3 排水设计还应满足

D50、JTG/T

D33-2012

8

施工技术8.1 一般规定8.1.1 下承层应符合

JTG

要求。8.1.2 雨季施工应备足防雨篷、防雨布,当摊铺过程中遇有突降雨水,能迅速遮盖未摊铺及摊铺中的混合料,防止降温过快影响摊铺质量。8.1.3 每层施工前均应铺筑试验路段,长度不少于

200

m。8.1.4 沥青面层的施工应符合

JTG

的要求。8.2 沥青混合料的拌合、运输、摊铺、压实8.2.1 沥青混合料施工,宜根据改性沥青的粘温关系,确定混合料的拌和、摊铺、压实温度和施工工艺。8.2.2 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摊铺、压实推荐温度见表

沥青面层各层混合料施工温度推荐值

直、坚硬,斜面处松散料应清理干净。8.2.4 纵向集水槽施工,备好与功能磨耗层设计等厚的

10

宽的木条或槽钢,安放在纵向集水槽位置,再摊铺沥青混合料。压实成型后,取出木条或槽钢,形成整齐完整的纵向集水槽。2结构层技术指标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调平嵌实层应力吸收层试验方法压实度(%)

不小于97----97T09243----5T0931宽度

不小于设计宽度设计宽度设计宽度设计宽度T0911横坡度(%)±0.3----±0.5T0911厚度(设计值的,%)不小于-10-10-10-10T0912纵断面高程(mm)±10----±20T0911纵横接缝差(mm)

不大于3----5T0931外观质量无缺陷无麻面、无渗水点、无坑槽拉痕平整平整目测注:压实度是指与试验室标准密度的百分比。DB13/T

1834—20138.2.5 防水抗裂层沥青混合料运输时,应对车辆采取保温措施。摊铺速度≥

4

路机快速碾压,碾压四遍后再找补缺陷。不宜采用胶轮压路机碾压。8.2.6 应力吸收层的压实采用双钢轮压路机,通过试验段确定压实温度。推荐双钢轮压路机初压温度不宜高于

4

70℃~60℃时终压两遍。8.2.7 除本规范要求外,沥青混合料的拌合、运输、摊铺、压实应符合

F40

的要求。8.2.8 沥青面层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控制标准见表

JTG

1506—2012

执行。表

8.2.8

8.2.8

8.3 路缘石及路肩施工合

DB13/T

1419—2011

15

MPa,孔隙率>

23

10

MPa,孔隙率>

23

%。8.3.2 透水路缘石或路肩,可采用多孔结构预制块安装,也可采用现场浇注施工。8.3.3 除满足上述规定外,路缘石及路肩的质量应符合

JTG

F40、JTG/T

D33—2012

的要求。9

施工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9.1 一般规定本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是公路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和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依据。9.2 施工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3DB13/T

1834—2013量检查与验收,按照JTG

F40、DB13/T

管理。4DB13/T

1834—2013AA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排水式沥青路面组合设计典型示例A.1 两层复合A.1.1.1 条件a)

项目地极端低气温值在

-9

℃以上;b)

基层为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且为基层排水方式。示例1:极端低气温值在

0

℃以上地区,图A.1.1-1。图

A.1.1-1示例2:极端低气温值

-9

℃~0

℃的地区,图

5DB13/T

1834—2013图

A.1.1-2A.2 三层复合A.2.1.1 条件a)

基层为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且为基层排水方式;b)

极端最低气温值在

-9

℃以下。示例3:冬冷区,极端最低气温值

-21.5

℃~-9

℃,图A.2.1-1。图

A.2.1-16DB13/T

1834—2013示例4:冬寒区,极端最低气温值

℃~-21.5

℃,图

A.2.1-2。图

A.2.1-2示例5:冬严寒区,极端最低气温值

-37

℃以下,图A.2.1-3。图

A.2.1-37DB13/T

1834—2013A.2.2 条件a)

基层为无机结合料半刚性基层;b)

极端最低气温值在冬温区

-9

℃以上。示例6:极端最低气温值在

0

℃以上,图

A.2.2-1。图

A.2.2-1示例7:极端最低气温值在

-9

℃~0

℃,图

A.2.2-2。图

A.2.2-28DB13/T

1834—2013A.3 四层复合A.3.1 条件a)

基层为无机结合料半刚性基层;b)

极端最低气温值在

-9℃以下。示例8:冬冷区,极端最低气温值在

-21.5

℃~-9

℃,图

A.3.1-1。图

A.3.1-1示例9:冬寒区,极端最低气温值

℃~-21.5

℃,图

A.3.1-2。图

A.3.1-29DB13/T

1834—2013示例10:冬严寒区,极端最低气温值在

℃以下地区,图

A.3.1-3。图

A.3.1-310DB13/T

1834—2013BB附 录 B(资料性附录)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设计典型示例B.1 A类旧路面示例11:降雨量为潮湿区,图

B.1-1示例12:降雨量为干旱区、半干旱区,图

B.1-2。图

B.1-211DB13/T

1834—2013B.2 B类旧路面示例13:见图

B.2。图

B.2B.3 C类旧路面示例14:图

B.3。图

B.312DB13/T

1834—2013B.4 D类旧路面,局部铣刨、挖补、补强完成后。示例15:图

B.4。图

B.4B.5 E类旧路面示例16:条件:在

0℃以上地区,裂缝宽度小于

5

25

(0.01

邻板间最大错台小于

5

mm,图B.5-1。图

B.5-113DB13/T

1834—2013示例17:条件:在

-9

℃~

0

℃地区,裂缝宽度小于

8

mm,实测计算弯沉值

25~45

(0.01

mm),且路面基本完好,相邻板间错台小于

10

mm,图

B.5-2。图

B.5-2示例18: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裂缝宽度大于

8

45

(0.01

10

mm的,图

B.5-3。图

B.5-314DB13/T

1834—2013B.6 F类旧路面示例19:干旱区、半干旱区、潮湿区,图

B.6-1。图

B.6-1示例20:潮湿区,图

B.6-215DB13/T

1834—2013B.7《公路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和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规范》(DB

13/T1834—)条

明16DB13/T

1834—20131

总则公路沥青路面行车舒适而被广泛应用多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沥青路面表面层多为密实型结构,吸收了国内外先进技术、深入研究总结大量实体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本规范。气候影响的能力,抗车辙、抗裂、抗水损害,粗糙的纹理深度可保持

10

年,明确了沥青面层厚度设计的依据,避免了浪费,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路质量的要求和经济性投资的愿望。JTG

D50)的细化和补充,对复合成沥青面层的每一层混的组合方式作出了规定,使沥青面层的组合和厚度设计有了科学的依据。种状况的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3

路用材料3.1

沥青用了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以满足不同层位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的要求。工艺要求。

25

(或RTFOT)后的残留情况。计实测表明,同一时间点的路表最高温度比大气温度高

31

℃~32

℃(见表

值出现在路表下

3

cm处,比路表温度高

2

℃。由此规定了功能磨耗层用改性沥青的软化点为最高气温值

(gc)+35

℃,以保证在最高气温值时,沥青胶体始终处在弹塑状态,维持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小车辙的发生;在大气负温情况下,路面温度与大气温度基本一致,路表温度一般偏高1

℃~2

℃(见表

17日期天气天气预报自测数据沥青路面与大气(天气预报)最高温度差

℃水泥路面与大气(天气预报)最高温度差

℃温度℃沥青路面路表温度℃水泥路面温度℃5.31多云32~1941.2-9.2-6.1晴33~2040.6-7.6-6.3晴38~2242.8-4.8-6.4晴34~2149.8-15.8-6.5晴33~2342.8-9.8-6.13晴30~1854.0-24-6.14晴29~1950.4-21.4-6.15晴32~2151.8-19.8-6.16晴34~2455.4-21.4-6.24多云35~2257.4-22.4-6.25多云35~2463.6-28.6-DB13/T

1834—2013规定了功能磨耗层用沥青的低温柔性指标,其试验条件为项目所在地十年一遇最低气温值。在负温下,低气温值提高了

5

℃。设定软化点和低温柔性这一对指标,实际上是把沥青在任何项目地的高低极端温度区间内,将沥青的粘弹性质控制成为弹塑性质,确保了路面的稳定性和抵抗自然气候的能力。求沥青胶体在160

收层的沥青混合料属于骨架结构,单一粒径应力吸收层混合料若在

℃时沥青胶体的粘度达不到要标。对沥青改性质量和稳定性的控制。韧性和粘韧性是反映改性沥青胶体高低温度时自身抗拉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与抗车辙有密切关系,也决定着沥青路面的整体强度。粘附性是沥青与粗集料在有水状态下的粘结情况,是抗水损害要求的一项指标。TFOT(或RTFOT)后残留物情况,是反映改性沥青抗老化的一项指标。混合料的主要路用性能和施工工艺的适宜性。表

3-1

年)日期天气天气预报自测数据沥青路面与大气(天气预报)最高温度差

℃水泥路面与大气(天气预报)最高温度差

℃温度℃沥青路面路表温度℃水泥路面温度℃6.27晴37~2469.4-31.4-6.28多云36~465.3-29.3--7.2晴32~2660.8-28.8-7.3晴37~2566.254.029.210.57.5晴36~2666.461.430.420.97.6晴37~2668.457.030.716.77.17晴32~2260.654.028.616.5注:选择测量路面温度地点条件为阳光直射、光照充足、无遮阴处,沥青路面为密级配结构形式。日期天气预报温度

℃自测数据沥青路面与预报最低温度差

℃水泥路面与预报最低温度差

℃沥青路面温度

℃水泥路面温度

℃1.21阴,无风-8~-3-4-4.5+4+3.51.22雾,无风-9~-2-5-5.5+4+3.51.23小雪-8~1-4.5-5+3.5+31.24雾,微风-6~3-4-4.5+2+1.51.25阴,有风-5~5-3-3.5+2+1.51.26阴,微风-5~5-4-4+1+11.28雾,无风-8~1-5.5-6+2.5+2注:DB13/T

1834—2013表

3-1表表

3-1表

3-2

年)给出了不同层位沥青混合料的掺合物。通过对改性沥青中掺加相同量的石棉粉、I级粉煤灰和磨细石灰岩矿粉的低温柔性试验对比,采用掺加I级粉煤灰和石棉粉的试件低温柔性好于掺加矿粉试件,表况采用;在

0

℃以上地区允许采用矿粉作掺合物。19层位名称功能缺陷层位缺陷弥补关系1功能磨耗层小,抗水浸,抗冻融封不住水22防水抗裂层封水,吸收少量温度裂缝,自身负温不裂受压、剪变形1、3、43调平嵌实层找平,弥补深度纹理,嵌缝,稳定下承层封不住水24应力吸收层吸收裂缝,抗车辙,提高承载力度过大2、3DB13/T

1834—20134

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及厚度设计4.1

沥青面层混合料分四种不同(级配)类型,有不同的功能和品质。在设计组合中可依照自然气候资和养护成本,给社会一个安全畅通、耐久性高的路面产品。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分三种复合类型:1

两层复合类型分为

2

在地的年最低温度在

0

18

0

℃以上地区,且裂缝较小,实测计算弯沉值<

2

三层复合类型分为

2

种方式。一种是针对新改建工程,年最低气温值在

℃以下地区,下承层为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结构,且为基层排水设计,采用三层复合Ⅱ,孔隙率均大于

18

%;另一种

好、裂缝稍大、实测计算弯沉值<

45(0.01mm)的项目,采用三层复合Ⅰ,在组合中必须有防水抗裂层和阻止裂缝反射的应力吸收层,阻断路面水渗入下承层。3

少的一层,是保障下承层不受路面水浸泡,确保路面安全的必要措施。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的各层位沥青混合料的功能、缺陷及层位缺陷相互弥补关系见表4-1。表

4-1

铺在防水抗裂层上,在

℃~170

℃的高温下,热料颗粒将防水抗裂层加热变软,在压路机的振动出现层间滑移,层间联系是稳定的4.2

厚度设计20DB13/T

1834—2013从设计理念上,在保证结构安全性的同时,必须兼顾行车的安全性和投资经济性。浪费。1

功能磨耗层。采用排水式沥青混合料,具有多孔、连孔构造,实现层内排水,减少雨天行车水漂滑移,使行车更安全。该层注重的是功能,其宏观纹理构造深度使路面的抗滑能力能持续保持十年,

85

%。雨量的多少进行厚度设计。厚度设计越厚,结构内部排水能力越大,反之则小。2

防水抗裂层。采用细集料并掺加矿纤维,孔隙率小于

1

%。该混合料在高温下不软化,负温下不脆、不裂,并有一定的抵抗上、下层裂缝的能力。采用热拌摊铺成型工艺,厚度为

10

mm,薄层设计是为防止该层产生变形引发车辙产生。

16

层的厚度为

10

mm,下承层的最大粒径>

mm时防水防裂层的厚度为

15

mm。一是因为防水抗裂层的混合料价格高;二是实际防水抗裂层的有效厚度

8

mm足矣,但对于下承层混合料粒径大的纹理,若凹

2

种厚度。3

和固定增强应力吸收层强度及稳定性的作用。4

应力吸收层。采用单一粒径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孔隙率大,形成多孔、连通孔,由于空洞的存在使混合料形成的结构层具备了有效阻止裂缝扩展延伸的功能,其厚度设计主要依据下承层

1

的应力吸收能力为

mm时,裂缝向上的扩展高度为

60

mm左右。为了便于

承载力。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抗车辙能力。4.3

桥面铺装在经铣刨的混凝土桥面上直接铺筑防水抗裂层,是因为桥面的裂缝一般很小,10

mm厚的防水抗裂层本身可以抵抗≤

8

mm的裂缝,保持封水功能,因此桥面铺装不再设置应力吸收层。需要注意的是防水抗裂层与泄水口的连接应平顺,保证功能磨耗层内部的水能顺利排出。5

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设计低维护费用。21DB13/T

1834—2013措施。强度。研究表明,排水式沥青路面与密实型路面相比,年交通事故率平均可降低

67

故率可降低

85

%。5.1

一般规定

4

车辙深度;③

实测计算弯沉值;④

1

旧路面经过多个春夏秋冬,路基路面已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路面裂缝该裂的已经裂开,进一步缝宽度作为设计的依据,是可靠的。2

20

mm深的车辙,采用工程结构补强措施。3

弯沉是反映路面整体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实测计算弯沉值<

25(0.01

mm),表明路面的整体强度不错,不考虑补偿措施。实测计算弯沉值为

25(0.01

mm)~45

mm),说明路面的整体强度偏弱,设计了固定加铺厚度补偿;对实测计算弯沉值

>45

mm)的路段需要补强,设计时依此做出了安排。5.2

旧路面状况分类类,是采用不同的工程措施的设计依据。分类原则源自于不同层位沥青混合料的功能和能力:1

防水抗裂层厚度

mm的情况下,可抵御下承层

8

mm的裂缝宽度而自身不断裂,保持完好的封

8

当裂缝宽度

为8

mm~15

mm时,必须有另外的结构层帮助减小或消除裂缝,因此设计

3

应力吸收层帮助消除裂缝;裂缝过大或强度不足时,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2

应力吸收层材料本身有很强的阻止裂缝反射的能力,设计原则为,所有下承层的裂缝不应穿透缝过大的路面,通过加铺应力吸收层厚度解决。3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改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既有路面强度的问题,又有裂缝大及错台的问度减去原切口宽度后的净宽度。在

0

25

(0.01

可不设应力吸收层,铣刨旧水泥路面后,可直接铺防水抗裂层+功能磨耗层。4

水泥混凝土桥面的车辙和裂缝微小,不再分类,铣刨后直接铺筑防水抗裂层。铣刨深度应依据桥梁允许静载、标高及与路基路面连接情况确定,允许铣刨混凝土桥面

2

mm,直接铺筑防水抗裂层,可确保水泥混凝土桥面不被冻融破坏。5.4

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沥青面层厚度设计22DB13/T

1834—2013

5.4.1中给出了推荐适宜厚度,可直接采用。当实测计算弯沉值>

45

mm)时,表明旧路面的整体强度不满足承载要求,应采取补强措施。当实测计算弯沉值<

25

mm)时,表明路面整体强度良好,仅需解决低温下裂缝,以防止水浸及冻融破坏。当实测计算弯沉值

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