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篇一」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学到了三首古诗,分别是什么
呢?(生答)这三首古诗,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一一天真无邪的童年时
光。但是,你可曾想过,在这种和平宁静生活的背后,有边关塞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
战。(我们把表现这些内容的诗,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
《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齐读三首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交流识字,轮流读词,师正音。
⑵注意区分形近字“摩”和“磨”。
3.分小组再次齐读三首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三首古诗,再与前面我们所学的三首关于童年的古诗相比较,你
感受到了什么?(没有轻松愉快的感觉,语言比较严肃,注重环境描写。)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从军行》,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吧!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王昌龄。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题“从军行”,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3)(齐读古诗第一、二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诗的第一、二句,集中写
了边塞之景,诗中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这
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奇丽壮阔,苍凉雄浑)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
么?(讨论探究:抓住重点词“暗”“孤”)这两句诗突出了什么呢?(环境恶劣;战争
惨烈;戍边将士的孤立无援)现在我们已经抓住了这两句的主要情感,谁能说说这两
句诗的意思?(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使大雪山都变暗了,从这座孤城可以远远
望见玉门关。)
(4)如果你是戍边将士,此刻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想些什么?(快点回家)那
么,诗中的‘将士又在想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齐读第三、四句)第三句主
要写了什么?(战士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然而,即使战争如此惨烈,他们
还是在心中暗暗发誓一一(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打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突出了戍
边将士为了保家卫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大敌当前时决心奋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四、小结。
诗人在描写战争时,先描绘边塞风光以渲染战争气氛,再集中概括戍边战士长期
战斗的艰苦生活及誓死破敌的豪情。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将士们杀敌卫国的英雄
气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军行》,在那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中,感受到了戍边
将士誓死破敌的决心和爱国热情。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背诵这首诗,体会将士们的英
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接下来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首诗一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
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出示资料)了解诗人陆游。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内容。
3.这首诗的诗题很长,它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时间:秋夜将晓。地点:篱门
外。事情:迎凉有感------阵凉风吹来,心中产生一阵伤感。)所以简单来说,题目交
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景?(漫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巍峨的华山直上云
天。)从句式上看,你发现这两句诗有什么特点?(句式一致。)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对
偶)。除此之外,这两句诗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2.这两句诗写了奇伟壮丽的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美丽。然而,如此大好河
山,却沦于敌手,于是诗人笔锋一转,写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结合
注释,说说你的理解。(宋朝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满怀希望地望着
南方,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如此一年又一年。)
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人民的伤心欲绝?(泪尽)大好河山,沃土千里,人民渴望(和
平安定的生活)。然而,他们的愿望却一次次落空,这是多么令人心碎啊!
4.自由读诗,体会其中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L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诗,一首写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另一首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现在,我们来学习最后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看
看这首诗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吧。(板书课题)
2.(出示资料)了解诗人杜甫。
3.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763年春天。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
反叛,史称“安史之乱”。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流落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
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消息,想到终于可以返回日思夜想的家乡,不禁满怀欣喜。于是,
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4.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1)感悟“悲喜交集”。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被迫流落他乡,艰苦备尝。而这时突然传来捷报,诗人
回想自己漂泊辛苦和黎民疾苦,不禁“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逼
真表现。让我们试着体会这种情感,再读诗歌。
(2)探寻“喜欲狂”。
师: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
生1:他“漫卷诗书”,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师:杜甫是一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
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啊。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中,能感受到诗人的“喜
欲狂”。
生2:从“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师:杜甫当时已经52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歌唱,又要开怀畅饮,
真是“喜欲狂”呀!
师:诗人是为何事、何人而“喜”呢?
生1:他为战争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2: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师:他为战乱平息、国家安定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
业而喜。在这“喜”中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五、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看到了古代边关的烽烟四起,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
的情怀,体会到了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教学反思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容,在学最后一首诗
时,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并体会情感,做到读
思结合。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篇二」
第一课时
《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和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
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
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
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
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
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
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同学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同学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同学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同学闭目想象。
2、同学反馈:
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同学配乐朗读:
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
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竞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
《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
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小朋友,而这首诗中
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
板书课题:
舟过安仁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小朋友,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
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
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同学描述画面,引导同学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同学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小朋友说的话
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小朋友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同学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
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
用投影仪展示局部同学的画,并让同学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小朋友的
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小朋友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
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同学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
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清平乐”的“乐”要读成“yu©”,清平乐原本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
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同学读准:
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录U。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身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同学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相互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
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青丝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
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同学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同学发表自身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同学闭目想象画面。
2、请同学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同学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同学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定、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
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
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
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
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
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
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
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
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他们肯定会
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紧进入第二
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达到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
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到底
准不准确,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行: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
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
地背诵下来。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
六、课外拓展
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比如:
《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
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
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
“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
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K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工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
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
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K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K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
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
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
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
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
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野》、《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
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篇三」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
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
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
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
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
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
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一一《宿新市徐公
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
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
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
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
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
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
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
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
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
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
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
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
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
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
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
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
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篇四」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
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
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
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
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
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勤县知县任满
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
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
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
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
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
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
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
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
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
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
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
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
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
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
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
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
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
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
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
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
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
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
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
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点评: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
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
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
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
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
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
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
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
字,境界全出。)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
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
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
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
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体
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
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道理?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
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C: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
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
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4、参照,《登鹳雀楼》,深化感悟。
学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引读:欲
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首是学生的必备古诗篇目)
是啊,同学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的全面呀!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也
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首诗《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读古诗。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
吗?
读一、二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
各不相同。
先想像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风景,再观赏庐山图片。思考此时此刻游
历在庐山之中的苏
轼有什么感慨?(移步换形、庐山的风景千姿万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
起伏的大山,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读前两句。
3、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时此刻作者会想什么?
读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
丘一壑,局部而已。
(点评:设计此环节,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
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你从这两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动画: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壶。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
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
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
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如果怎样看待身边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
(进行人文渗透,渗透做人的道理。)
5带着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
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语言积累。
1、填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上面填的四句诗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检查背诵两首诗。召开小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赛诗;同位赛诗;以小组位单位进行赛诗等。
(设计此环节,让每一个孩子动起来,因为竞赛可以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积
累的激情)
我们再想想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又想起了那些诗?咱们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谁平时积累的诗多!
A想起了登高诗:杜甫的《望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B想起了诗人的其他诗篇:如学生学过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过本课两首古诗这个点引导学生回忆思考一个面)
二、课外拓展,补充哲理诗。
1、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
转而喜欢谈哲理。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
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下买我们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发给学生
阅读。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简单了解: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读书本是
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
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二句借
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
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
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点评:这首诗亦理趣诗,以理语成诗,补充给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
面,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宋朝哲理诗的感悟。)
三、作业设计:
1、抄写、背诵本科所学的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诗写一篇读后感。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
,,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
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
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
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rAr--J'4-
第一、二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
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
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
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10: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
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
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聚硅氧烷纤维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考核试卷
- 外贸英语专业课件
- 四年级学习月报
- 外贸英文函电课件unit12
- 山东中医药大学《生物制药大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二学期调研考试(物理试题)试题含解析
-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学术论文写作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重点达标名校2025届初三5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深圳市育才中学2025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 吉林省通化一中2024-2025学年5月月考试卷数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学校食堂设备故障应急预案
- 国开(湖北)2024年秋《国学经典选读》形考作业1-4答案
- 药企与医疗机构合作协议书范文
- 高空作业安全技术交底范本模板
- 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指导手册
- 幼师毕业证明书样本
- 2024年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 环卫车辆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管材管件采购方案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JCT 841-2024《耐碱玻璃纤维网布》
- 私人用电合同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