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散文 【知识精讲精研】 鉴赏标题意蕴与作用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 【知识精讲精研】 鉴赏标题意蕴与作用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 【知识精讲精研】 鉴赏标题意蕴与作用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 【知识精讲精研】 鉴赏标题意蕴与作用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 【知识精讲精研】 鉴赏标题意蕴与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鉴赏散文标题意蕴与作用散文是表达真感情的文体,标题往往质朴纯真,但也往往意蕴深厚。所以阅读散文时,要仔细品味耐人寻味的标题。链接高考1.(2016年高考上海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2.【黄毅《负重的河流》】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①联系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体会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中义等,往往是感情和态度、主旨或哲理、线索和结构思路。标题意蕴(含义)【例】《江南是一口深井》

用了比喻义,把江南文化比喻成一口深井,表现文化底蕴的厚重。(2015福建)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纸上故乡》【问题】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分)答案: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字面义字面义主旨(1)在结构上,是文章线索,是行文思路的体现,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的作用。(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背影》(2)在内容上:很多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概括或暗示文章的内容,奠定情感基调;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荷塘月色》(3)在主题上,揭示情感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孤独的日子里》《根河之恋》标题作用(4)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标题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1.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2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3以景物为题,主要有线索、表情、暗示主旨的作用。《记念刘和珍君》(5)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后文揭开谜底。《她给了我温暖》《谁是最可爱的人》(6)修辞作用:(修辞及效果,一语双关,象征意味、寓意深刻等)生动形象、新颍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等。《海燕》《爸爸的花儿落了》标题作用景物描写作用题(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1.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2.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3.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4.象征、暗示作用。(2017年高考四川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锦”的作用。答案:①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结构)。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内容)②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主旨)烟雨浮梁余江作为茶和瓷器同时盛名天下的地方,恐怕非江西省浮梁县莫属了,其实茶和瓷器从出生起就是形影不离的,而浮梁一直是绝美地匹配了它们。如果说对宋人彭汝沥送友人的咏瓷诗句“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不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白居易的名篇名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一定让我们会想起这个千年古镇。“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这是诗仙他们描写精美的瓷碗里浸泡着茶香的美文,更有婉约词人秦少游“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把茶、瓷和诗文写在一起,美得遍地。这些都是浮梁留在历史里隽美的文字,所以汤显祖盛赞它:“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浮梁之瓷,莹如水玉。”浸泡在这样的字里行间、浸泡在天青雨疏的江南,我竟也有写几句的冲动,感觉再也仅有像在这样春夏之交的雨季,落脚于浮梁,更合我意、更令人心醉的了。一个人,漫步在江南第一县衙的府前,行走在千年以来的雨巷,穿梭于浮梁的青山绿水之间。雨,一半落在了浮梁,一半落在我身上;烟雾弥漫起。模糊了这山这水,也模糊了我的思绪。浮梁的雨如晶莹剔透的瓷,瑶里的风似山间清新的茶,一阵风雨。山河静默。就成了一段往事,如烟,悠悠。走进浮梁县瑶里古镇,首先看到的就是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河的瑶河。千百年以来,瑶河穿城而过,清澈透亮,人们至今依然临河洗衣洗菜。两岸的民居大多是白墙灰瓦,也有不少是红砖黑瓦。这些红砖因年代久了,历经风吹雨打,已经被岁月冲淡成斑驳的浅黄,而且很不均匀,甚至墙角上还苔痕累累,散发出老旧的气息。如果说浮梁以及瑶里古镇是瓷窑的历史存档,那么走出古镇,那青山碧水里就是浮梁山茶的天地了。其实都无需进山,即使在省道的两侧,就可以看到整片的茶园,那种整齐有序就像是植被,茂密地覆盖着山体;那些从半山腰一层又一层落下来的水稻梯田,是山区特有的风景。浮梁的山区,到处都是勃勃生机,一年四季大多是山峦滴翠,云雾缭绕,在这春风夏雨之中,那更是令人流连忘返的。细雨绵绵之中,满山遍野都罩着薄雾,整个山湿漉漉的,草木茶林也湿漉漉的,青翠欲滴。置身其中,你会觉得光阴都带着雨滴。古人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所以浮梁拥有江南最大的古茶树群落,原始森林里的古茶树,年年岁岁,青翠不改。难怪远在宋代,就有近百家茶行,户户门庭若市,车马不绝。现在许多人知道瓷都是景德镇,茶也盛名在西湖龙井、太湖的碧螺春等等。其实民国景德镇建市之前叫昌南镇,是浮梁县下辖的一个镇。民国十五年景德镇立市以后才反过来把浮梁县下辖于市。因此瓷器更早的发源地就是浮梁。浮梁东邻浙闽,西靠湖南,北连安徽,南下广东,我总感觉是江南的尽头,最内陆最南线的江南了。因为古代这里再南再西就是蛮夷之地了。王勃那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放在浮梁实在是再确切不过了。人们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认为,历史的才是永恒的。浮梁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千百年来日久弥新,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氛围,让深山茶、瓷、布艺、木雕等走出大山深处。新建的牌楼、祠堂仍保持过去统一的风格。在浮梁在瑶里,我们看到的是茶与瓷绝美的匹配。大与自然,历史与当下的和谐发展,秀美的自然风光,朝代各异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些组成了一条文化之河,同样也浩浩荡荡,千年以来一直流淌在浮梁人的心田。如今也流进了大江大河,带着瓷和茶闪亮的文化符号流向了世界文明之海。不记得谁说过:“美,是不能造作的。”烟雨浮梁告诉我们,美,也需要自然生长,人工斧凿的痕迹过重就不美了,也经不住历史沧桑的考验。当下太多的地方在打造文旅产业,那些投入巨资凭空人造的景点,那些挖空心思臆造的历史故事,如何留得住千年?如何经得起历史的验证?甚至,我们一方面在造“古”,另一方面又在毁迹,凡十年上百年的老街、民居、校园被随意拆迁,难道北京元城墙拆除教训还不深刻吗?在人类传统文化面前,我们需要学养和情怀,少一点急功近利;在厚重的历史面前,我们首先需要停下来思考,然后再来发展。这些似乎正飘散在烟雨朦胧的古镇天空。(节选自《江河文学》2021年第5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浮梁的茶和瓷器同时盛名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地位逐渐被景德镇所取代。B.浮梁的青山碧水、独特的气候条件、拥有古茶树群落等因素共同成就了浮梁茶的好品质。C.瑶里古镇瑶河两岸民居斑驳的红砖和苔痕累累的墙角,突出了现今浮梁一带经济的落后。D.浮梁的美自然不造作,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因而能经得住历史沧桑的考验,存留至令。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着“烟雨浮梁”,描写了浮梁茶和瓷器的文化及浮梁的自然风光等内容,充分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B.文中画线句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浮梁瓷器和茶文化历史悠久、环境静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浮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C.文章先由茶和瓷器引入对浮梁的介绍,然后引用诸多古诗文来印证浮梁茶的芬芳和瓷器的精美,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D.文章语言优美,自然流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文中多处采用长短结合的句式,形成参差错落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6.CA.“其地位逐渐被景德镇所取代”错误。由原文“现在许多人知道瓷都是景德镇,茶也盛名在西湖龙井、太湖的碧螺春等等。其实民国景德镇建市之前叫昌南镇,是浮梁县下辖的一个镇。民国十五年景德镇立市以后才反过来把浮梁县下辖于市。因此瓷器更早的发源地就是浮梁”可知,原文说的是瓷器地位逐渐被“景德镇”取代,茶的地位没有被取代。

B.“突出了现今浮梁一带经济的落后”错误。结合“这些红砖因年代久了,历经风吹雨打,已经被岁月冲淡成斑驳的浅黄,而且很不均匀,甚至墙角上还苔痕累累,散发出老旧的气息”可知,应该是表现历史的厚重。D.“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错误。结合“新建的牌楼、祠堂仍保持过去统一的风格。在浮梁在瑶里,我们看到的是茶与瓷绝美的匹配,人与自然,历史与当下的和谐发展,秀美的自然风光,朝代各异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些组成了一条文化之河,同样也浩浩荡荡,千年以来一直流淌在浮梁人的心田”可知,新建的牌楼、祠堂仍保持过去统一的风格,所以应该是没有过重的人工斧凿的痕迹。7.B

B“借代”错,“浮梁的雨如晶莹剔透的瓷,瑶里的风似山间清新的茶”是比喻;“山河静默”是拟人,赋予“山河”人的情态“静默”。但没有借代。8.文章以“烟雨浮梁”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9.这篇散文的思想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6分)8.①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的对象为浮梁,交代了当时下雨且烟雾弥漫天气情况;②在结构上,以题目“烟雨浮梁”为线索,贯穿全文,描写了浮梁茶和瓷器的文化及浮梁的自然风光等内容;③在表达效果上,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生动地写出了浮梁瓷器和茶文化历史悠久、环境静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浮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点2分,答对任意2点得5分。)8.文章以“烟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