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二中等四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

中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设人工智能的技术“奇点”真的来到,那是福音还是噩耗?一种回答是:它是福音。

首先,在它来到之前,它将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越来越方便。我们将吃惊于人

类越来越多的技术发明和创新。其次,即便在它到来之后,我们也许还能控制它们,

我们不用太多劳作也能过很好的物质生活,或许就像《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所说,

人类将致力于长生不老和更加持久、强烈的快乐体验,机器还能听我们的话,做我们

的忠实仆人。它只是在物质上为我们服务,我们将获得许多的闲暇,像乐园里的人一

样生活。人类终于可以有极大的物质财富,完全不担心衣食住行,所有人都可以按需

分配,也就达到了一种完全的、实质性的平等。大同社会终于有望实现,它的物质基

础牢不可破。我们甚至还可以随时“死去”,又随时复活。我们有办法将自己的身体

“冷冻”起来,选择在未来适当的时候重新“活”过来。我们甚至不再需要自己的身

体,我们不仅可以不断更换自己的身体器官,最后索性就将自己的肉体换成金属或新

的永不腐蚀和毁坏的躯体,我们可以以这样的钢铁般的“硅晶躯体”永远地“活着”,

或者定期维修。我们将不再害怕风餐露宿,不害怕在任何极端条件下生存,也可以开

始在宇宙空间里的“长征”,能够在任何星球上生存。我们可以将自己扩大成巨人,

也可以缩小到无形。我们在摆脱空间的约束的同时,也使时间对我们失去意义。我们

或许还可以将我们个人独特的“人生”记忆完整地保存,隐退或者说冬眠一段时间,

再以自己想要的形式重新“活着”出来。这世界满是各种各样“时空穿越”的“人们”。

我们将获得绝对的自由。没有任何必然性能够束缚我们。我们将不再理解“命运”和

“悲居这样一些词。这就是“绝对平等与自由的王国”的来临。

(摘编自何怀宏《奇点临近:福音还是噩耗——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最大挑战》)

材料二:

ChatGPT的到来在极短时间内成为现象级的社会事件。人类需要怎样的能力或技能才

能保住自己的工作?

通过与ChatGPT交流,ChatGPT认为有一些技能,机器会胜过人类,会取代人类。

如:数据输入和记录保存任务、简单的财务分析和报告、基本的客户服务、重复性体

力劳动、电话营销和电话销售等。有一些相对复杂的工作,也可能受到自动化和人工

智能的影响,如高级数据分析和建模、高级财务分析和报告、先进的质量控制检查和

产品测试等。

归纳ChatGPT列举的职业,笔者认为,第一,ChatGPT(至少当下)不会占据一份人

类职业,但却会占据人类职业的一部分工作。第二,ChatGPT擅长的是具有稳定关系

模式的工作,且是人类不擅长的工作,模式化的、可迭代的工作是典型代表。换言之,

ChatGPT不是替代人类的职业,而是提高人类职业效率,特别是提高人类职业质量。

如此,也为人类职业的转向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归纳ChatGPT列举的能力,笔者认为,有三类能力是ChatGPT暂时不具备且需要人

类自己掌握的。

第一,在与人的互动中驾驭情绪的能力。驾驭情绪是人类的特征之一,尤其是在变化

的场景中驾驭情绪、是人类的重要能力。人类追求的快乐或幸福感,在本质上是人类

的积极情绪。换句话说,如果说ChatGPT的目标是高效(不一定高质量)地生产,

人类的目标便是通过高效且高质量的生产,以体现人的社会价值,进而让人产生积极

情绪,呈现人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适应变化的能力。这包括学习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

解决能力等。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类面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技术创新

的发展而在加速变化。如果我们也把ChatGPT的挑战理解为变化世界的一部分,则

适应能力才是应对未来强人工智能冲击的能力。

第三,在技术不断触及人类伦理边界时,坚守人类价值观和设定人类伦理边界的能力。

人类的价值观和伦理标准始终在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变化。变化的方向从宗

教主导、社会主导、经济主导,在转向人类福利主导。如何在不断可能和可行的技术

世界里坚守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和伦理底线甚至设定人类的伦理底线,是人类具有且必

须具备的能力。在人工智能发展已经在触及人类价值观和伦理底线的环境里,如何守

住底线不只是一种坚守和价值观,更是一种把人类组织起来形成共识的能力。

(摘编自邱泽奇《"ChatGPT,你怎么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的技术“奇点”来到后,人类将拥有极大的物质财富,人人都按需分配,

大同社会终于实现。

B.人工智能的技术“奇点”来到后,人类可不断更换自己的身体器官,变换自己的大

小,甚至舍弃肉体。

C.ChatGPT认为有一些技能,机器会胜过人类,甚至会取代人类,比如具有稳定关

系模式的可选代的工作。

D.ChatGPT不是直接替代人类的职业,而是通过占据职业的部分工作来提升人类职

业产出的效率和质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的技术“奇点”来到后,人类可以穿越时间,跳跃空间,在任何星球上生

存,人类将不再需要地球。

B.人工智能的技术“奇点”来到后,人类将不再理解“命运”和“悲居/这样的词,也不

再需要感情维系生活。

C.通过高效但不一定高质量的生产,ChatGPT可以创造人的社会价值,让人产生积

极情绪,呈现人的价值和意义。

D.面对ChatGPT的挑战,人类必须适应新的变化,否则就会面临被不断变化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淘汰的格局。

3.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上面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装置,只保留在领航员号上,

同时所有人工智能做出的决策都要经过安理会确认。(《流浪地球》)

B.这是BNL(大买家集团)的太空之星真理号,为您提供舒适豪华的导航体验,我

们自动化的机组人员,将提供每天24小时周到的服务。(《机器人总动员》)

C.实验发现人工智能对威慑所面临的复杂情况做出正确判断的几率比人要低许多,

因为这种判断本身所要求的不仅仅是逻辑推理能力。(《三体》)

D.机器在向下挖掘,躲避我们的防御系统,它们一定会占领某些管线的交汇处,以

便控制管线……这是我们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威胁。(《黑客帝国》)

4.材料一的逻辑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法学、医学、心理学被多家机构评选为未来颇有发展前景的专业。请结合材料二,

分析它们入选的理由。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铺前

茅盾

东方刚刚发白,那呜呜的小火轮的汽笛声就从村外的小河里送到村里来了。小火轮在

这河里行驶,总也有五六年了;河道是很狭的,小火轮经过时卷起了两股巨浪,豁剌

刺地冲击着那些沿河的“田横城”,叫乡下人叫苦。

所以村里的农民一听了那汽笛声就发恨。发大水的时候,他们想过许多方法不许那小

火轮行走这条河道,他们到十几里路外的轮船局里闹过,他们又听了什么人的指教到

镇上那“区公所”里递过禀帖,然而都没有效果;后来他们就直接行动了。可是第三

天,区公所派了人下乡来,说要严办指使暴动的人。乡下人自然懂得枪弹比石子厉害,

而况区公所又要抓人,只好忍气吞声天天把冲坏了的田横壤修整加高。

现在的情形又不同了。那柴油轮船走过的时候总在快天亮,那呜呜的叫声也恰好代替

了报晓鸡,——开春以来就把杂粮当饭吃的村里人早就把鸡卖得精光,所以这一向听

着可恨的汽笛声现在对于村里人居然有点用处了。

村东头的一间矮屋里闪着灯光,寸半长的铜元圈儿那么粗的白烛头在悄悄地滴着蜡泪。

这矮屋的居住者王阿大当汽笛叫了第一声时就像被人家打一棍似的从床上跳起身来,

现在他匆匆忙忙地在烛光下打叠一个小包袱。他们要不是万分紧急,怎么肯点这宝贵

的烛头。这还是三个月前王阿大到镇上一家做丧事的人家“吃饭白相帮”做了三天临

时工役带回来的宝贝。村里人到现在还常常讲起,夸羡他的好运气。何况还带来了这

么一个粗大的蜡烛头。

王阿大迟疑地打开了那包袱,把一叠旧衣服一件一件看了又看,手指头把不住发抖,

这里的每一件衣服都是一个伤心的故事。那蓝布夹袄上的几点血迹,他是去年跟村坊

里的人到那轮船局里去吵闹被人家一拳打破了鼻子的时候沾上去的;那花洋布的女裤

又是老婆大前年做奶妈的时候向女主人讨来的,——老婆为的想做奶妈挣几个钱帮家

用,还债,硬着心肠溺死了自己第二胎的女孩子,她到现在看见这花洋布裤子就要掉

眼泪;还有,还有一身蓝绵绸的棉袄裤,是从死了的十三岁大女儿招弟的尸身上剥下

来,招弟是前年水灾的时候活活饿死的。……

这一个小小的包袱就是王阿大夫妻俩惨痛的生活史!

王阿大鼻孔里呼噜了两声,忍住了眼泪,抖着手指,再拿起老婆撩给他的半新的棉袄

来。棉袄上还留着老婆身上的热气和那特别的汗臭,王阿大猛觉得心里像刀割似的,

抱住了那棉袄,就哭起来了。

守在当铺门外的穷人队伍,时时刻刻在增加,把那一段街道挤得没有空隙。他们都望

着那一对乌油大门,他们都想挤到门前。王阿大挟着他的衣包也在人堆里挤。在他旁

边,有一个红眼睛的老太婆,抱着一卷土布,瘪嘴唇翕翕地动,好像在那里念佛,也

想挤到前面去。

忽然一个鱼贩子挑着一担鱼,远远地吆喝着来,要穿过这当铺门前的密集队伍。人堆

里起了扰动了。那红眼睛的老太婆,一心想挤上当铺门前去,不防斜刺里冲出那鱼贩

子的扁担来,一头撞着,就跌倒了。木桶里的水泼了满地,川条鱼在石板上跳。

老太婆却已经爬起来,拍着手骂那鱼贩子“瞎了眼”。一会儿她记起了她的布,慌忙

在地上捡起来,那白布却已变成灰布了。老太婆的骂就也变成了哭。然而人们依然挤

紧来。老太婆没有工夫尽哭,夹在人堆里再向前挤,一面慌慌忙忙把泥污了的一段布

在她的破衣服上揩擦。

王阿大好容易挤到了那一对乌油门前。他一身臭汗,肚子里只管咕咕地叫。背靠着那

门,坐在地下的,有一位脸色青白的青年女人,仰起一对惊惶的眼睛朝天空看。女人

的旁边有乡下人,也有镇上人,都把身子贴在那门上。“哎!施粥厂门外也没有这般

挤呀!”有人在王阿大耳朵边叹着气说。“荒年荒时,哎!——几时开门呢?”

王阿大松一松腰,也叹口气,好像是回答那耳边的人。“说是要到九点才开哪!——

喂,不是已经九点了么?”坐在地下的年青女人接口说,眼睛看着王阿大。“暧,喔

啊,喔嘀!”

那青年女人忽然咬紧着牙关哼起来了,两手捧着肚子。等待着的人们只是呼噪着“开

门”,谁也没有注意这女人。

王阿大因为是面对面站着,只他看清了那女人的惨痛的挣扎有点异样。女人哼了一会

儿,便也不作声,她慢慢地抬起头来,额角上是青筋直爆,黄豆大的汗珠,嘴唇上两

个深深的齿痕,眼睛里充满了惊惶。

但此时人们突然发一声喊:开了!王阿大面前的两扇乌油门闪开一条缝。人们又一声

喊,王阿大再也站不稳了,昏头昏脑撞了几步,身子已经在乌油门内了,却又听得一

声刺耳的惨叫,接着是男人的声音狂喊道:

“不好了!踏倒一个女人了!一个大肚子的女人!”

王阿大就像浸在冰水里冷的浑身战抖。他想站住,可是不行。人们像潮水似的涌来,

将他直推到那高高的柜台前面,将他挤在柜台边,透不过气。

柜台边是无数的手,各式各样的旧衣服,小包袱。这是雪白光亮的一车丝。朝奉拿在

手里搠了一撷,喝道:“一块钱!”

丝的主人略迟一些回答,那朝奉早就撇下丝。王阿大乘这机会把自己的包袱凑上去,

心里把不住卜卜的跳。

“什么!你来开玩笑么?这样的东西也拿来当!”

朝奉刚打开了包袱,立刻就捏住了鼻子,连包袱和衣服推下柜台来,大声喝骂。

王阿大像当头吃了一棍子,昏头昏脑地不知道怎样才好。他机械地弯着腰在人脚的海

里捞他的几件宝贝衣服。同时他的耳朵里呜呜地响:他听得老婆哭,孩子哭;他听得

自己肚子叫。

(原载1933年7月1日《现代》第3卷第3期,有删改)

【注】①茅盾小说《春蚕》中有“小火轮”“小轮船”的相关叙写。“老通宝向来尤恨小轮

船这一类洋鬼子的东西!,,“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

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小火轮”,乡下人起初是“恨”,接着奋起抗争,后又忍气吞声,最后觉得有

用而欣然接受,这体现了阿Q式的健忘。

B.王阿大在镇上“吃饭白相帮”三天并带回烛头,就让大家很羡慕,可见其他农民家

境同样糟糕,这说明王阿大家的贫穷具有普遍性。

C.王阿大拿的包袱里还有他老婆现脱下来的棉袄,还带着热气和汗臭,这个他们视

若性命的包袱在朝奉眼里却一钱不值。

D.老太婆被撞倒却没有工夫哭,孕妇快要临产也早早地赶到当铺前,甚至被挤倒踩

踏,都是因为想要尽早当东西换活命钱。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小火轮”在小河里横冲直撞的情景,为作品定下了沉重压抑的基调,

也为读者展开社会画卷。

B.小说先描写王阿大一件一件看旧衣服的过程,展现他们夫妻俩惨痛的生活史;又

借他的眼睛呈现其他人悲惨的故事。

C.通过去当铺、等待开门、当东西未果,王阿大的形象逐步丰满,从普通农民成长

为悲天悯人的觉醒者,具有典型意义。

D.文章着力描写“当铺前”这一场景,通过“老太婆”“青年女人”等的遭遇体现人群的

挤和乱,反映广大贫民在饥饿线上挣扎的现实。

8.茅盾擅长“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请简

要分析王阿大一家悲剧的社会原因。

9.下面一段文字选自茅盾散文《故乡杂记》,作者在此基础上加工成小说《当铺前》。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加工的文学效果。

早晨七点钟,街上还是冷清清的时候,那当铺前早已挤满了乡下人,等候开门。这伙

人中间,有许多是天还没亮足,就守候在那里了。他们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身上

刚剥下来的棉衣,或者预备秋天嫁女儿的几丈土布,再不然----那是绝无仅有的了,

去年直到今年卖来卖去总是太亏本因而留下来的半车丝。他们带着的这些东西,已经

是他们财产的全部了,不是因为锅里等着米去煮饭,他们未必就肯送进当铺,永远不

能再见面。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晴江讳方膺,字虬仲。父玉缩,官福建按察使,受知世宗。雍正七年入觐,上惘其老,

问:“有子偕来否?”对目:“第四子方膺同来。”问:“何职?且胜官否?”对日:

“生员也。性慧,不宜官。"上笑日:“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即召见,交河南总

督田文镜以知县用。八年,知乐安。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

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叙东郡川谷疏渝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十年,调兰山。当是时,总督王士俊喜言开垦,每一邑中,丈量弓尺,承符、手力之

属麻集,晴江不为动。太守驰檄促之,晴江遂力陈开垦之弊:虚报无粮,加派病民,

不敢粉饰,贻地方优。王怒,劾以他事,狱系之。民哗然目:“公为民故获罪,请环

流视狱。”不得入,则担钱贝鸡黍,自墙外投入,瓦沟为满。今天子即位,乾隆元年,

下诏罪状王士俊,凡为开垦罢官者悉召见。诏入城已二鼓,守者即夜出君于狱。入都,

立军机房丹墀西楔树下。大学士朱轼指示诸王大臣曰:''此劝停开垦之知县李兰山也。”

愿见者或挤不前,则额手睨目:“彼顾而长,眼三角芒者,是耶?“奉旨发安徽,以

知县用。晴江乞养母家居。四年,服阕,补潜山令,调合肥,被劾去官。

睛江仕三十年,率以不能事太守得罪。初劾擅动官谷,再劾违例请累,再劾阻挠开垦,

终劾以赃:皆太守有意督过之。

晴江有士气,能吏术,岸然露圭角,于民生休戚、国家利病、先臣遗老之嘉言善政,

津津言之,若根于天性者然。性好画,画松、竹、兰、菊,咸精其能,而尤长于梅。

权知滁州时,入城未见客,问:“欧公手植梅何在?”目:“在醉翁亭。”遽往,铺

黜锯再拜花下。罢官后得噎疾,医者曰:“此怀奇负气,郁而不舒之故,非药所能平

也。”竟以此终。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李晴江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世宗:清雍正皇帝的庙号。②弓尺:文量土地用的工具。③承符、手力:均

为供官府使唤的胥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

叙东郡川谷疏渝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B.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

叙东郡川谷疏渝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C.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

叙东郡川谷疏渝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D.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

叙东郡川谷疏渝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员指在明清科举中尚未获得秀才称号的人,如《促织》中“操童子业”的成名。

B.服阕是古代的服丧制度,父母去世,通常为其服丧三年,期满,除去丧服,也说

服除。

C.督过是责罚的意思,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督过”含义相同。

D.竟是最终、终于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何竟日默默在此”中的“竟”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正皇帝很赏识李玉锭,又怜悯他年老,授予他的儿子李方膺一个县令级别的官

职,让李方膺在实践中历练。

B.李方膺认为弊政害民,拒不执行上级要求开展的土地开垦工作,因此触怒总督王

士俊,被以其他罪名弹劾入狱。

C.乾隆皇帝召见因开垦事被罢职的官员,在等候时,大学士朱轼向李方膺及诸王大

臣介绍了反对开垦的县令李兰山。

D.李方膺擅画梅花,在临时掌管滁州时,一到任就打听欧阳修任职滁州时亲手种植

的梅树,郑重拜于花下,可见其痴迷程度。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见者或挤不前,则额手睨曰:“彼顽而长,眼三角芒者,是耶?”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14.文中说李方膺有“士气”,结合全文说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七哀诗

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注】①曹植,曹丕同母弟。此诗作于黄初年间,曾丕为巩固政权,打击兄弟。②宕

子:荡子,指离乡外游之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借月起兴,描写月照高楼、月光流动的景象,营造凄清氛围,奠定悲伤的情

感基调。

B.诗人用白描手法点出抒情主人公,以问答的方式道出主人公的身份,直截了当,

明白如话。

C.“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采用借代和夸张手法,表达思妇心志,为感情升华的

重要语句。

D.全诗处处从思妇哀怨着笔,大篇幅独白抒怀,感情波澜层层迭起,音韵和谐晓畅,

笔致深婉。

16.中国古代诗歌常有“男子作闺音”的文学现象。在本诗中,诗人想借抒情主人公表

达哪些情感,试作具体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

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

(2)“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

中也有相似句子:"

(3)《兰亭集序》中,作者用“,”批判时人将生死、长寿短命等同

的错误思想,展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雷锋非凡的人格、不懈的奋斗,铸就了雷锋精神。“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

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日记里的一字一句,他立志“做

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在服务人民、助人为乐中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价值追求

;他甘当“一颗最小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雷锋精神跨越时空、——①__,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向上、忘我奉献。从“雷

锋式好战士”刘英俊到“八十年代新雷锋”朱伯儒,从坚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张

黎明到矢志不渝传承雷锋精神的郭明义;从把心血和汗水洒遍―②__、千家万户的

扶贫干部,到疫情防控一线的千千万万志愿者……一个个鲜活形象,书写着不同时代

的雷锋故事。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要大力弘扬雷

锋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丰厚道德滋养。从自己做起、

从点滴做起,传承弘扬雷锋精神,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__③__的磅礴力量。

18.请在文中横线出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

19.下列各句中,与画波浪线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不到一会儿,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圣路加济贫院。

D.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作“带工”的老板。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阳过了没”“阳康了吗”的问候,到如今恢复正常生活,除了依靠我们国家科学

有效的疫情防控政策外,①其根本就是人体的“自然力”。所谓“自

然力”。就是人与生俱来的、随着人生命的消长而消失的,保证生命健康。而医学的

最终目的,②。人类与疾病做斗争,不管是病毒、细菌还是肿瘤,都应

首先依靠人体的“自然力”,这是基础。

对于肿瘤患者,尤其是要面对手术、化疗、放疗等一系列治疗的中晚期患者,③

___就会每一步都举步维艰。其实,不管是肿瘤抑或是其他疾病,在面临健康威胁的

时候,我们都要依靠自身的“人体自然力”,再加上现代医学、传统医学的精准施治

与保驾护航,才能真正让我们的生命宁静致远。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2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八、名著阅读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庚辰本: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蒙府本: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识宝钗小惠全大体

程乙本: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

材料二:

(探春理家做了两方面的改革,一是“节流”,严格财务纪律,禁止破例冒领;二是

“开源”,将大观园里的田地、苗围、花木等给专人管理,除了按规定上交的,剩下

的都归承包者所有。)……众婆子去后,探春问宝钗如何。宝钗笑答道:"幸于始者

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探春听了点头称赞……宝钗道:“断断使不得!你们这

里多少得用的人,一个一个闲着没事办,这会子我又弄个人来,叫那起人连我也看小

了。”……宝钗笑道:“不如问她们谁领这一份的,她就揽一宗事去。”……宝钗笑

道:“虽是兴利节用为纲,然亦不可太音。纵再省上二三百银子,失了大体统也不像……

凡有些馀利的,一概入了官中,那时里外怨声载道,岂不失了你们这样人家的大

体?……只叫他拿出若干贯钱来,大家凑齐,单散于园中这些妈妈们。他们虽不料理

这些,却日夜也是在园中照看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

入,抬轿子……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这园内既有出息,也是分内应该沾带些的。”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红楼梦》对于回目的用字颇为讲究。材料一中各版本对薛宝钗分别有“时宝钗”“识

宝钗”和“贤宝钗”三种表述。你认为哪一种最合适?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九、材料作文

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古代对经书的解读态度,大抵可分为“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两类。

近代有学者认为:“我注六经”强调尊重经典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加主观意图地还

原经典;“六经注我”强调尊重自我的主体性,创造性地理解文本,以阐发自己的思

想。

上述材料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

感悟。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2.D3.D4.①论证结构:总分结构,先总说人工智能技术“奇点”来到后

带给人类的是福音,然后从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物质财富、人类科技的进步三个

角度展开。

②论证语言:有逻辑,“首先”“其次”这样的词语使论证层次分明;用词准确、严谨,

如用“我们将吃惊于”“我们也许还能”“或许就像”等此类词语,描述人工智能技术“奇点”

来到后的乐观情形。5.①三个专业都需要极强的专业知识,并且它们的相关技术

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关系紧密,需要从业者有极强的适应变化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

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能力。

②三个专业都直接与人打交道,对工作对象和自己的情绪控制都要求极高,需要从业

者学会控制情绪,尤其是在变化的场景中驾驭情绪,让人产生积极情绪,解决问题。

③三个专业都需要很强的实践工作能力,都需要坚守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和伦理底线甚

至设定人类的伦理底线,把人类组织起来形成共识的社会实践能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大同社会终于实现“错误。由原文“大同社会终于有望实现,它的物质基础牢不可

破”可知,原文是说“大同社会终于有望实现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人类将不再需要地球”错误,于文无据。文中没谈及人类是否还需要地球的问题。

B.“也不再需要感情维系生活”错误。原文所说的将不再理解“命运”和“悲居『’这样一些

词,是说人类可以摆脱命运的束缚和悲惨的命运,并不是说不再需要感情维系生活。

C."ChatGPT可以创造人的社会价值”错误。由原文“换句话说,如果说ChatGPT的目

标是高效(不一定高质量)地生产,人类的目标便是通过高效且高质量的生产,以体

现人的社会价值,进而让人产生积极情绪,呈现人的价值和意义”可知,原文说的是“体

现人的社会价值",ChatGPT不能创造人的价值。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奇点”到来后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人类仍然可以控制人工

智能。材料二认为目前的人工智能ChatGPT不是替代人类的职业,而是提高人类职

业效率,提高人类职业质量。

A.人类可以控制人工智能,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

B.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提供更舒适的服务,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

C.人工智能对威慑所面临的复杂情况做出正确判断的几率低于人类,不能代替人类,

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

D.机器(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战争仍在继续,人工智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此项观点

与两则材料相悖,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

6.A7.C8.(1)帝国主义经济入侵。小火轮开进了田间的水道,象征帝国主义

势力影响着江南乡村的家家户户。

(2)当地政府不作为。对外国势力不管不问,任其为所欲为;应对灾荒除了例行的建

粥厂,没有更有效的措施。

(3)有钱人趁机盘剥。当铺乘机压价,搜刮掉穷苦百姓最后一点值钱的东西。

9.(1)从社会环境上说,以点带面,反应更广阔的社会图景和广大农民的悲惨。

(2)从人物形象上说,通过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贫穷的农民形象,具有典型性和生

动性。

(3)从主旨表现上说,更深刻地表达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及对导致农民赤贫的势力的控

诉。

(4)从表达效果上说,通过形象细致的细节描写,用王阿大的视角展现当铺前悲惨场

景,让读者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三十年代生活的残酷。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欣然接受”“健忘”错误,“感觉有点用”不是说不恨了,而是无可奈何,也谈不上健

忘。

故选Ao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成长为悲天悯人的觉醒者”错误。王阿大并不是觉醒者,文章是把他作为一个贫苦

农民的代表性人物在写。

故选Co

8.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的能力。

①由“东方刚刚发白,那呜呜的小火轮的汽笛声就从村外的小河里送到村里来了。小

火轮在这河里行驶,总也有五六年了;河道是很狭的,小火轮经过时卷起了两股巨浪,

豁剌刺地冲击着那些沿河的‘田横展‘,叫乡下人叫苦”可知,王阿大一家悲剧的社会原

因之一是帝国主义经济入侵。小火轮开进了田间的水道,象征帝国主义势力影响着江

南乡村的家家户户。

②由“他们到十几里路外的轮船局里闹过,他们又听了什么人的指教到镇上那‘区公所’

里递过禀帖。然而都没有效果;后来他们就直接行动了。可是第三天,区公所派了人

下乡来,说要严办指使暴动的人”“施粥厂门外也没有这般挤呀”可知,王阿大一家悲

剧的社会原因之二是当地政府不作为。对外国势力不管不问,任其为所欲为;应对灾

荒除了例行的建粥厂,没有更有效的措施。

③由“柜台边是无数的手,各式各样的旧衣服,小包袱。这是雪白光亮的一车丝。朝

奉拿在手里搠了一撷,喝道:‘一块钱!’”“什么!你来开玩笑么?这样的东西也拿来当”

等可知,王阿大一家悲剧的社会原因之三是有钱人趁机盘剥。当铺乘机压价,搜刮掉

穷苦百姓最后一点值钱的东西。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从社会环境上说,小说主要写王阿大一家的悲惨命运,以点带面,反应更广阔的社

会图景和广大农民的悲惨。

②从人物形象上说,“王阿大鼻孔里呼噜了两声忍住了眼泪,抖着手指,再拿起老婆

撩给他的半新的棉袄来”“他机械地弯着腰在人脚的海里捞他的几件宝贝衣服”为动作

描写,“王阿大猛觉得心里像刀割似的”“王阿大像当头吃了一棍子,昏头昏脑地不知

道怎样才好”是心理描写,通过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贫穷的农民形象,具有典型性

和生动性。

③从主旨表现上说,由“这里的每一件衣服都是一个伤心的故事。那蓝布夹袄上的几

点血迹,他是去年跟村坊里的人到那轮船局里去吵闹被人家一拳打破了鼻子的时候沾

上去的;……还有一身蓝绵绸的棉袄裤,是从死了的十三岁大女儿招弟的尸身上剥下来,

招弟是前年水灾的时候活活饿死的”小火轮经过时卷起了两股巨浪,豁剌刺地冲击着

那些沿河的‘田横城‘,叫乡下人叫苦”“他们到十几里路外的轮船局里闹过,他们又听

了什么人的指教到镇上那“区公所里递过禀帖,然而都没有效果;后来他们就直接行动

了。可是第三天,区公所派了人下乡来,说要严办指使暴动的人”“什么!你来开玩笑么?

这样的东西也拿来当”等可知,更深刻地表达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及对导致农民赤贫的

势力的控诉。

④从表达效果上说,由“王阿大迟疑地打开了那包袱,把一叠旧衣服一件一件看了又

看,手指头把不住发抖”“王阿大因为是面对面站着,只他看清了那女人的惨痛的挣扎

有点异样”“王阿大就像浸在冰水里冷的浑身战抖。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