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教考衔接,文学短评进作文
典例:(2023新课标I卷第9题)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
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
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参考答案:
甲组: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
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
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作伴;③那么河流究竟
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
着人的思索。
文学短评范文:
透过那轮月亮,我们能看见什么
“孤篇压全唐”。这是后人对它的评价。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按照初唐习作传承南朝的时代背景,它应该
是华美的、艳丽的、辞藻俯仰皆是的。春、江、花、月、夜。每个名词背后都有
大把的旖旎风情可供采撷。可这些,我们在张若虚的诗作里都没有看见。
我们看见的是rr的春意,涌涌的流江,艳艳的花朵,漫漫的长夜,最重要
的是,看见了一轮照了许久的月亮。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从这里出发,海上的初生明月让我
们看见了天涯般悠远的情思。张若虚起笔不凡,墨水刚落在纸上就到了天边,直
接点明“春江”“夜月”,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十四个字完美地营造出了静夜
的律动感。月出是一首蓝色的诗,潮汐为它谱上了曲。千万里的激涌流进了每个
后人的梦里,于是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虽远犹邻。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从这里出发,亘古的月色启迪了哲
人对人生的思索。与前文情感澎拜的月出不同,此时一轮皎皎的明月静静地悬于
天空,苍白的月光极容易勾起中国人内心的悲哀与迷茫,最后引起对生命的追问。
何人初见月?何月初照人?长久留存的东西最是无情,无论沧海桑田怎样辗转万
千,它依旧在。无悲无喜,冷眼旁观。”抱明月而长终”,与月偕老,终归只是不
切实际的愿望;“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看得足够释然,“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常怀千岁忧的我们,透过这轮月亮,看明白了“此事古难全”。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从这里出发,柔美的月色勾起了我
们的绮念与思慕。既然生而渺小的我们无法与时间的铁律相对抗,那便用心恋着
我们所生活的每一寸人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扁舟上的游子恋着家乡
的每一杯泥土;“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情窦初开的少女恋着“皑
如天上雪,皎若云间月”的少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守着家园的妇孺
恋着扛着生活希望的一家之主。月是具象的思念,是一种浓而不烈,哀而不伤的
牵挂。早在张若虚的笔下,“月色”这一感情符号就已被锤炼出许多层张力。
由此可见,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孤篇冠绝”不是没有道理的。在
初唐这一时间节点上,张若虚写出了极富张力的月色,几乎包括了所有值得来拿
色铺陈的场景。尽管没有后来者的千古名句那样动魄惊心,但他提供了大量可供
抒情的方向,垫下了一块又一块供人站立咏叹的基石。
怎一个“忙”字了得
——解读《林黛玉进贾府》的“忙”字
随着后院传来的一阵笑声,满面春风、珠光宝气的王熙凤出场了。在这段略
显简短的文章中,作者却不厌其烦,连用了五个''忙”字。这不得不让人寻思:
他们是否多余?是否只是曹雪芹的无心之笔?如果不是,那其中又有何深层含义
呢?
让我们先看看黛玉的“俩忙”。一见到熙凤,黛玉“连忙”起身接见;听罢
贾母和众姐妹的介绍,有“忙”陪笑见礼。我们仿佛看见了黛玉略带紧张的举止
和不太自然的微笑,而这一切又恰恰表现了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小心与
谨慎。因为,从作者对熙凤服饰和外貌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了她的美丽华贵,而
“三角眼”与“吊梢眉”又隐藏着一丝刁钻,贾母的言谈则流露出对她的宠爱。
敏感的黛玉自然觉察到了这些,加之自己此刻是寄人篱下,所以,便忙不迭地接
见、陪笑、唯恐怠慢得罪了这位贵妇。一个“忙”字,将黛玉的生动形象地刻画
出了她的内心世界。
再看众姐妹,当黛玉不知如何称呼熙凤时,“忙”告诉她这是琏嫂子。这个
“忙”字折射出她们的三重心理。一是对黛玉的爱。黛玉生得娇柔可人,似“娇
花弱柳”,见她为难,众姐妹赶紧帮忙。二是对贾母的讨好。黛玉是贾母的外孙
女,又是初来乍到,被视为心肝宝贝,争着为黛玉解围,无疑会赢得老祖宗的好
感。三是对熙凤的巴结。熙凤在贾府可谓是八面玲珑,很有势力,又是老祖宗面
前的大红人,众姐妹对他当然会“忙”着竞相介绍了。
最后看熙凤,她也很“忙”。先是“忙”转悲为喜,后又“忙”携黛玉之手。
熙凤一见黛玉便赞不绝口,表面上是称赞黛玉的气派,实则是奉承贾母,讨她欢
心,还安慰了迎春等嫡亲的孙女儿,真可谓一箭三雕,面面俱到!提到黛玉母亲
的去世,熙凤立即装哭,但一听贾母责备,泪水聚收,“忙”转悲为喜。瞬间的
变化,生动地表现出了她的善于迎奉和圆滑做作,我们似乎看见了这富于戏剧性
的面部特写。接下来,熙凤“忙”携黛玉之手,对她问长问短。这一则是通过热
情的表白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另一则是凭借对黛玉的关切赢得贾母的好感。
这看似简单的动作隐藏了熙凤的几多心计与狡黠!
曹雪芹是何等才华!他通过“忙”字一一这个小小的窗口,向我们展示了众
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丰富的内心世界、细微的感情变化。倘若没有它,人物便会
少了一些活力与灵性。“忙”字像一片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人物的大门,以小见
大,窥一发而动全身,其中的深意与内涵,又怎一个“忙”字了得?
简评:这是笔者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后的学生习作,小作者敏感地捕捉课文《林
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出场的一个“忙”字,独辟蹊径,选点小而具体,继而深
入探究,洞悉了“忙”字透出来的“众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丰富的内心世界、细
微的感情变化”,赏析得合情合理,让人佩服。这一个由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到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地自主赏析过程,能真正体现赏析文章的水平,
和目前的湖南高考题型来比,更向前一步,更能体现新课标精神,真正在“注重
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或许是湖南高考文章赏析的一种前进方向。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
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提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
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
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
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
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在诗中的音乐描写中,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瑟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
化。用许多有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
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
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
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
“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
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拔时
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语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
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
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
(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
体验。如果说琵琵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
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
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
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
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
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
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己。
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
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总的来说,《琵瑟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
的创作手法,它表现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的对音乐的透彻的理
解,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点评:本篇文学短评有如下亮点:一是精心选点,以小见大;二是切口虽小,
挖掘颇深;三是论据充分,评论深刻。同时能够做到“叙”“议”有机结合,是一
篇规范的、有深度的、有见解的文学短评。
K链接高考I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吴妈是个寡妇,在赵太爷家帮佣。她对阿Q先生,平时并无大恶感,一边在
灶间煮饭,一边同老Q谈天,便是个例证。可是,当阿Q春心大动,用过于鲁直
的话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却恼了,还向赵太爷打了“小报告”。事后又哭天
抹泪儿,仿佛真的被阿Q玷污了一般。阿Q当然受到了赵太爷、假洋鬼子及其奴
才们的痛打。
吴妈,为阿Q走向死亡,推了一把力,不管这力是多么小。她得到了什么呢?
连一块贞节牌坊也没捞到。得到的反而是小D这类人物的嘲笑:“瞧,这就是阿
Q想同她困觉的吴妈!”这是吴妈的悲剧!
进一步想,吴妈嫁给阿Q,有何不好?无非阿Q头上有点癞疮,平日里不着
三不着两,有点儿二流子气。但是,阿Q式的造反一旦有点小小的收获,必定不
会亏待吴妈。吴妈是阿Q造反的受益者,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当然,政治不能
替代爱情。吴妈不爱阿Q,谁也没办法强迫。
然而,吴妈不爱阿Q,似乎与造反,甚而与癞痢头都没关系,是浸淫了吴妈
内心的某种传统观念在作怪。爱上阿Q,是丢人现眼,是大逆不道。赵太爷们的
是非观俘虏了吴妈的心,使她忘了她与阿Q是同类。
造反的受益者反对造反。这是历史上经久不衰的悲剧。辛亥革命者的血,变
成了药,为那些可怜的愚民吃下去。吴妈则更甚,成了赵太爷间接的助手,加速
了阿Q的死。她的愚昧,使她成了阿Q的“敌人”。
今天有没有吴妈这样的人,我不敢妄说。
(摘编自苏叔阳《说“吴妈”》)
材料二:
《说“吴妈”》一文对《阿Q正传》里吴妈其人颇多都揄。我想于此为吴妈
一辩。
阿Q求爱被吴妈拒绝,这是千真万确的。但说吴妈向赵太爷打了“小报告”,
似乎与事实不合。《阿Q正传》里写得明白。当阿Q突然跪倒向吴妈求爱时,“一
刹时中很寂然”,接着是吴妈的一声“阿呀”,之后她就“大叫着往外跑,且跑且
嚷,似乎后来带哭了”。可见,问题一经发生,吴妈便呼天抢地,惊动四围,不
由得把事情公开了。
吴妈是赵府的女佣,阿Q是赵府的雇工,二者属于“同类”。然而不要忘记,
阿Q是那个时代的阿Q,吴妈也是那个时代的吴妈,这就使本属“同类”的他们,
在心灵上有所通又有所不通。譬如,阿Q为饥寒困顿所迫,后来终于神往于革命,
一心想投奔“革命党”;吴妈却不曾有过这样的觉悟。
自然,倘若为阿Q着想,吴妈即使不同意他的要求,亦当不张扬。可惜,此
乃强人之难。我想,对于这个辛亥时期寄人篱下的乡间寡妇说来,这里确有“某
种传统观念在作怪”,大概还可能有怕伤“风化”而失掉饭碗的顾忌吧。受传统
观念的影响也好,虑及生计问题也好,吴妈的一言一动,都是合乎情理的,别样
的种种设想,反倒不符合生活的真实。这就说明,吴妈是一个被压迫被奴役、挣
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其悲苦境遇和精神创伤,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强加给
她的。明乎此,我们就应该把愤怒的谴责集中指向戕害吴妈的吃人的旧社会,而
把同情给予这个卑微而不幸的女人,就像我们同情阿Q一样。
《说“吴妈”》一文中还说,吴妈嫁给阿Q,其实很好,阿Q造反若有所获,
必定不会亏待吴妈,而会使她成为“造反的受益者”。这些推论固然也算一种看
法,但阿Q的造反毕竟没有成功。我们姑且假设阿Q造反成功了,他还会不会喜
欢吴妈呢?这恐怕也武断不得。《阿Q正传》“革命”一章,生动地描述了阿Q
对于革命成功的美妙憧憬,其中就有一句值得注意的涉及吴妈的话——“可惜脚
太大
阿Q式的造反尽管失败了,他的革命要求确实代表了吴妈的利益。吴妈不爱
阿Q虽然同造反无关,但她并非“反对革命”,实际是对革命不理解。而要说对
革命的近乎正确的理解,阿Q自己也差得远,于是就难免要“大团圆”。正暹丛
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软弱和不彻底性,使人振
聋发耳责。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阿Q们吴妈们共同悲剧的根由所在。不从《阿Q
正传》广阔而深邃的时代背景上认识其中的人物,说吴妈是''造反的受益者反对
造反”,这就是一种不很妥当的评论了。
我完全理解,《说“吴妈”》是一篇随笔杂感式的文字,其立意主要不在分析
《阿Q正传》的文学形象,而是着眼现实,借题生发,企望助力于正在进行的改
革大业。作者的这个初衷,当然是好的。但问题在于,文章对吴妈的评论欠准确,
它的说服力就不能不因此而减弱。杂文也是一种创作,可夸张,可想象,甚至允
许给旧典以新解。然而,对于名著如《阿Q正传》里的人物表示臧否,还是要注
意把握原作的基本精神;如果带上主观随意性,就可能影响立论的科学性。至于
说到当前的现实,应该承认,生活中确实存在改革的受益者不理解改革以至非议
改革的现象。不过我以为,对于这种现象,也要作具体分析,不宜一概视之为“反
对改革”。要促使这些人转变,离不开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最终还取决于改
革的实践。鲁迅不就说过,''冷笑家的赞成,是在改革见了成效之后”么?!
(摘编自孙士杰《为“吴妈”辩护》)
1.《为“吴妈”辩护》是一篇颇具说服力的驳论文,请简要分析其在说理上的特
点。(4分)
2.材料二最后一段透露出《说“吴妈”》一文的立意,请据此将材料一的结尾补
充完整,使文章语意连贯,主旨分明。100字左右。(6分)
1.(4分)①釜底抽薪,破而后立。文章逐一分析对方论据的不成立,最后证明
其论点不正确,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②一分为二,注意分寸,语言得体。文章
认可对方的初衷,而且在指出对方缺憾的同时,又客观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更
容易让人接受。(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理特点的能力,注意扣住题干中的“驳论文”“说
服力”,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6分)示例:但改革的受益者,因为习惯了旧的秩序,起而诅咒改革,甚至
幸灾乐祸地看着改革者倒霉的人,也许不是一位。阿Q时代的吴妈,可以宽宥。
倘使今日还有吴妈,那只好劝她老人家好好儿地想想,“三思而后行”了。(言及
“当前的现实改革”,1分;言及“吴妈是改革的受益者”,1分;言及“吴妈反
对改革”,1分;言及“对待吴妈的态度”,1分;表达顺畅,2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及依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兼及写作
能力。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其立意主要不在分析《阿Q正传》的文学形象,
而是着眼现实,借题生发,企望助力于正在进行的改革大业”“至于说到当前的
现实,应该承认,生活中确实存在改革的受益者不理解改革以至非议改革的现象”
可推断《说“吴妈”》原作的立意。
二、写作。(60分)
材料一:李白的浪漫主义体现了盛唐气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既有神奇
高大的名山,又有富丽堂皇的仙境,更有不畏权贵的铮铮铁骨。诗人写得酣畅饱
满,逸兴遗飞,把那种浪漫主义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李白
身上所洋溢着的是盛唐充满活力的信心和气魄,是傲对权贵的抗争精神、超脱痛
苦的自由意愿。展现了“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的盛唐气象。可以说,“浑
厚”是盛唐气象的精神底蕴,“雄壮”则是盛唐气象的表现形态。请围绕“古典
诗词中的浪漫主义”这一主题,结合本课所学,选择一个小的切入点,写一篇不
少于800字的文学评论。
材料二: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请就
这一观点写一篇评论,不少于800字。
请你在以上两则材料中,任选一则材料进行作文写作。
范文:
意象与韵律一一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山高耸神奇,李白以优美雅致的意象、朗朗上
口的韵律,更显其传奇色彩,令人向往。以五岳为正衬,显天姥之高峻。李白先
写五岳之高,后又以“势拔五岳掩赤城。”来显示天姥山之高耸入云、神秘莫测
之景。
且以本身就极为高耸的五岳作为意象,更显天姥顶天立地。
画山水意象,现天姥奇景。梦中的李白飞度镜湖月,踏上天姥山,沿着山水
知音谢灵运的足迹游遍天姥山。“镜湖”、“炎U溪”、“深水”、“清猿”等意象以寥
寥几笔勾勒出了天姥山神奇幽静之景。李白的梦是那样幽美,笔下的意象拼接成
一幅天姥山景。诗人用词是那样巧妙,“深”、“清”二字便展现了天姥山凄清幽
静,这不正是人间美境,不正是李白心中所向往的山水之景吗?然而诗人笔锋一
转,以''栗深林兮惊层巅”展露出天姥山之震动,而后便是仙府的出现一一“日
月照耀金银台”。诗人笔下的天姥山,便从幽清之地转化为仙人所居之地,以“日
月”来照耀“金银台”,更是突出仙府之光明闪亮。天姥山在诗人笔下又多了一
层神话色彩,变得神圣而虚渺。驾云的神仙从天姥山下到凡间,来到诗人的梦中,
多么浪漫!然而世间美妙的事物终是昙花一现,诗人从浪漫神奇的梦中醒来,发
觉那些美好神圣的仙人意象都消失了,“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诗句
中饱含着诗人的失落与回味之情啊!醒来后的李白,忽然发现梦中浪漫的天姥山
如烟霞般逝去了,也会叹息感慨吧?
李白塑造这样一个浪漫奇幻的世界,不单单借助了优美的意象,更是借助了
朗朗上口、跌宕起伏的韵律。押种种韵律,谱朗朗诗句。诗人在第二段诗中转五
次韵,写七层景,层次分明,朗朗上口。诗人多次换韵,显出天姥山神奇多变的
特点。而第二段末尾处的“麻”、“霞”二字,以一个韵角写了梦醒前与梦醒后的
写法则是点睛之笔。诗人并不以换韵的方式来区分这两种层次,更是表现出了诗
人沉浸在神圣浪漫的梦中,身醒而神未醒的状态,突出了天姥山美景迷人的特点。
诗人对韵律的巧妙运用可谓是给这首诗锦上添花,使其朗朗上口,便于诵读。无
论是对韵角的变换,还是对押韵的方式,诗人都无疑做到了极致。
纵情于山水,不拘于权贵。诗人在最后一段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慨叹。此时的他正因受权贵排挤而被逐出京城,却不怨天
尤人,而是下决心要远离朝廷,甚至取“白鹿”为意象,把自己当作是神仙或隐
士。如此心态,古今又有几人有?诗歌中意象的铺垫,韵律的运用充分展现了诗
人的能力。李白在梦中见金银台,或许也把自己当作了仙人吧?意象的拼凑展现
了天姥山仙境一般的景象,这也正是李白所向往的仙境啊!李白对意象及韵律的
巧妙运用,不仅刻画出仙境一般的天姥山,更刻画出了向往山水之乐的诗仙形象。
天姥山神奇美丽之景,给读者以无限遐想与赞叹。
本心为歌,吟啸徐行
一一再读《归去来兮辞》有感
“采菊东篱下,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三年级英语下册期末试卷(PEP版)(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音频)
- 2025年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合同模板示例
- 2025年货物运输合同范本
- 2025网络维护及安全服务合同
- 2025园林景观施工合同样本
- 2025电商平台代理销售合同书范本
- 2025标准的企业租赁合同范本下「」
- 2025年工程合同价格条款解析(中英文对照版)
- 2025合作伙伴合同 独家代理合作协议
- 胆囊结石患者护理常规
- 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策略
- 非国有资金投资工程项目直接发包备案表
- 《拼多多运营方案》课件
- 常见肿瘤AJCC分期手册第八版(中文版)
- 委托第三方代收款协议书x
- 数字化人才管理
- 会计学-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以广州中大中鸣科技有限公司为例
-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信息平台解决方案
- W公司的客户满意度研究论文
- 西方近现代兴趣教学思想研究
- 公司电脑常见问题处理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