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2024届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导向模拟试题
语文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请用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
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了更丰
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
道德的深刻认知。
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
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
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
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
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山水文明关乎人的生活方式。居游于山水之间,人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获得更多人生智慧;
人与山水在生活的精神层面相遇,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
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
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
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
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
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山水之间
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
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
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HN2024YW|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
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
会与个人。
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
为人精神秩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
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
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涧,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
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
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
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
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智者所以乐水也”的感
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水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特点相
接近。儒家和道家在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上虽各有偏重,却异曲同工。
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很多军事家都在用水之道上大做文
章,如《孙子兵法》中就有“激水之疾,所以漂石者,势也”的说法;而“水滴石穿”激励着无数仁
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示历代统治者要处理好与人民的关
系;水的无穷力量又是双刃剑,洪水泛滥带来灾难,于是有了大禹治水、李冰造都江堰,这一切都是
人们认识水、利用水,从而趋利避害的智者所为。
相对于水的柔、动、善变,山则是刚、静、恒定的。人类对于山的崇拜与敬畏始于上古,《诗经
小雅•车辖》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山还有对“仁”的道德比
附意义,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胸怀,是故“仁者所以乐
山也”。登山也能给人带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可以获得更宽、更广、更远的视域。孔子曾“登东
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寇准”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境界又是何等惬意和畅快,而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十六字
令''山,刺破青天铐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又以革命的浪漫主义赋予了山登天扶危的特性。
(摘编自佚名《探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山水中融入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后,山水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
B.与西方的组合逻辑不同,中国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如山水分别配对恒常与变化、
阴阳等概念。
C.山水可滋养人的心性,稳定人的精神,经过山水滋润,人可以从辛劳中获得解脱。
D.虽然作为孔子的思想核心的“智”和“仁”有所不同,但孔子用“乐水”“乐山”把这两者和谐
地统一了起来。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HN2024YW|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说“上善若水”,他们都肯定了山水文明对人生活的积极影
响,都以此来称道道德完美的人。
B.古人不仅有对水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用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有善于利用水的智慧,趋利避害。
C.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
者胸怀。
D.两则材料在阐释中国山水文明的内涵时,都使用了引证和例证的论证方法。
3.下列选项,没有展现中国山水文明的一项是(3分)
A.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B.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白居易《长恨歌》)
C.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蕴含了哪些有关山水文明的内涵。(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围绕“中国山水文明”的话题展开,就内容而言,两则材料有哪些相同之处,请
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彼此
林徽因
朋友又见面了,点点头笑笑,彼此晓得这一年不比往年,彼此同增了许多经验。综合地说,这许
多经验是一整片仿佛同式同色、同大小、同分量的迷惘。
经过炮火或流浪的洗礼,变换又变换的日月,难道彼此脸上没有一点记载这经验的痕迹?但是当
整一片国土纵横着创痕,大家都“离散而相失……去故乡而就远"巴自然''心婵媛而伤怀兮,吵不
知其所跖”②,脸上所刻那几道并不使彼此惊讶,所以还只是笑笑好。何不默认这一点:在迷惘中人
最应该有笑。这种笑,虽然敛住神经,敛住肌肉,仅是毅力的后背,却是必需的,如同保护色对于许
多生物是必需的一样。
那一晚在XX江心,某一来船的甲板上,他记起他那时的困顿,旋绕在他头上的是敏捷而近代型
的飞机:美丽得像鱼像鸟。这里黯然的一掬笑是必需的,因为另外一个人同样懂得那恐怖。他也正在
想那时他在XX车站台上露宿,天上有月,左右有人,他零落得如同被风雨摧落后的落叶,瑟缩地蜷
伏着。他们心里都在回味那一天他们初次所尝到的敌机的轰炸!谈话就可以这样无限制地延长。随便
提起一个地名,如大家所熟悉的都会或商埠,大家随着全会涌起怎样的一个最后印象!
再说初入一个陌生城市的一天——这经验现在又多普遍——尤其是在夜间,在大家心底曾留下的
还不是一剂彼此都熟识的清凉散?苦里带涩!他说他在那夜进入某某城内时,看到小店门前一列凄惶
的灯,黄黄的发出奇异的晕光,使他嗓子里如梗着刺。你所记得的却是某一号车站后面黯白的煤气灯
射到陌生的街心里,使你心里好像失落了什么。
那陌生的城市,在地图上被指出时,你所经过的同他所经过的也可以有极大的距离,你同他当时
的情形也可以完全不相同。但是在这里,个别的异同似乎非常之不相干;相干的仅是你我会彼此点头,
彼此会意,于是也会彼此地笑笑。
【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HN2024YW|
七月在卢沟桥与敌人开火以后,纵横中国土地上的脚印密密地衔接起来,更增加了中国地域广漠
的证据o每个参加过这广漠地面上流转的大韵律的人,对于尘土和血,都有了莫大亲切的认识。每一
寸土,每一滴血,这种话,已是可接触、可把持的十分真实的事物,不再是一句话一个“概念”而已。
在前线的前线,兴奋和疲劳已掺拌着尘土和血另成为一种生活的形体、魂魄。睡与醒之间,饥与
食之间,生和死之间,距离短得几乎不存在!生活只是一股力,死亡是一片沉默的恨,事情简单得无
可再简单。尚在生存着的,继续着是力,死去的也继续着堆积成更大的恨。恨又生力,力又变恨,惘
惘却勇敢地循环着。
在后方,事情却没有如此简单。食宿生死间的距离恰像黄昏长影,长长的,尽向前延伸,像要扑
入夜色。生之穿插零乱而琐屑,完全无特殊的色泽或轮廓,更不必说英雄气息、壮烈成分。斑斑点点
仅像小血锈凝在生活上,在你最不经意中烙印生活。
如果你有志不让生活在小处床败,逐渐减损,由锐而钝,由张而弛,你就得更感谢那许多极平常
而琐碎的摩擦。口边那酸甜的纹路是实除哀乐刻画而成,是一种坚忍而有韧性的笑。因为当生活不是
简单的火焰时,它本身是很沉重的,需要韧性的支持,需要产生这韧性支持的力量。
这种力量的源泉在哪里?决不是凭着平日均衡的理智——那是不够的!尤其是在这时候!现在后
方被缓的生活和紧的情感两面摩擦得愁郁无快,每个人都可以苦恼而又热情地唱“终长夜之曼曼兮,
掩此哀而不去"®,或''宁造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之常愁”久支持这日子的主力在哪里呢?
我认得有个人,很寻常地过着国难日子的寻常人,写信给他朋友说,虽然他的嗓子总是那么干哑,
他却要哑着嗓子私下告诉他的朋友:在这时候,他为这可爱的老国家带着血活着,或流着血或不流着
血死去,他都觉得荣耀,异于寻常地,他现在对于生与死都必然感到满足。我常思索这简单朴实的情
感是从哪里来的。信念?像一道泉流透过意识,我开始明了在理智同热血的冲动以外,还有个纯真的
力量的出处。信心产生力量,又可储蓄力量。
信仰坐在我们中间多少时候了,你我可曾觉察到?信仰所给予我们的力量不也正是那坚忍而有韧
性的倔强?我们都相信,只要我们都为它忠贞地活着或死去,我们的大国家自会永远地向前迈进,由
一个时代到又一个时代。现在生活既这样的彼此患难同味,这信心自是我们此时最主要的联系,不信
你问他为什么仍这样硬朗地活着,他的回答自然也是你的回答,如果他也问你。
信仰坐在我们中间多少时候了?那理智热情都不能代替的信心!
此时我拭下额汗,差不多可以意识到自己口边的纹路,我尊重着那酸甜的笑,因为我明白,它是
力量。
当前的艰苦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充满整一个民族,整一个时代!
我们今天所叫作生活的,过后它便是历史。客观无疑的是,我们彼此所熟识的艰苦正在展开一个
大时代,所以别忽略了我们现在彼此地点点头。且最好让我们共同酸甜的笑纹,有力地、坚韧地横过
历史。
(有删改)
【注】①“离散而相失……去故乡而就远”:屈原《九章•哀郢》有“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
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句。②“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屈原《九章•哀
郢》中语句。③“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屈原《九章•悲回风》中语句。④“宁盗死而
流亡兮,不忍为此之常愁”:屈原《九章•悲回风》中语句。
【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HN2024YW|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善用比喻手法,如以“落叶”喻“另外一个人”,形象地表现了他零落无助之态;以“清凉
散”喻陌生城市,形象地表现了陌生城市给逃亡者的第一印象。
B.文本表现了“前线的前线”的将士的生活、战斗状态和后方人民的生活状态,两个区域的人对食
宿、生死等的感受存在较大差别,但他们都有面对苦难的勇气。
C.引文“离散而相失……去故乡而就远”与文本的写作背景非常契合,引文“宁滥死而流亡兮,不
忍为此之常愁”与后方人民面对苦难时的苦恼和无奈高度契合。
D.“信仰坐在我们中间多少时候了”中的“坐”字将信仰人格化,可谓巧妙;这一问句的答案是对
民族、国家的信仰早已有之,其潜藏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心中。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处画横线句子的意思是,大家都知道所熟悉的都会或商埠遭到了日军的轰炸,损毁严重。
B.第二处画横线句子的意思是,人们长途跋涉躲避战乱,一路上与尘土相伴,见了太多的伤亡。
C.第三处画横线句子的意思是,战士的选择很简单,要么回后方努力过活,要么决心战死沙场。
D.第四处画横线句子的意思是,对于为什么仍硬朗地活着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都是“我们”
有信心。
8.“彼此”实际上是你我他,是大家。文本写“彼此”,点面结合。“点”是具体的,能展现具体的人,
能增强文本的真实性、可读性。请简要概括这些“点”。(4分)
9.文本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
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职其民者也。孔子日: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日:“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
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
对目:“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日:
“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日:“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
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匕,匕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
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诚信,因人之心,去其
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日:“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
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
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识此心。”
【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HN2024YW|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日:“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
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
身,恒令腹觉,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日:“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仁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饬兵国备寇团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叵]卿司等回存心理道冏务尽忠贞回使百姓安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与“所以遣将守关者”(《鸿门宴》)中“所以”含义不相同。
B.“贼其民者也”与“故贼人以利其身”(《兼爱》)中的“贼”含义不相同。
C.“比观百姓渐知廉耻”与成语“比比皆是”中的“比”字含义不相同。
D.“正由仁义不修”与“句读之不知”(《师说》)的句式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分析总结了唐以前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认为诚信和仁义是君王治理国家的正道,有助
于铲除虚伪之风。
B.王珪赞赏唐太宗谈到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提出施行仁政的关键是要任用贤能的人才,而人才也
随时等候君王的任用。
C唐太宗改变了原来对风俗习惯的看法,认为用仁义诚信治国,顺应民心有助于使社会安定。
D.唐太宗为了说明多施仁义的意义,采用了比喻论证法,强调要坚持推行仁义,就像饮食需要持
久饱腹一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4分)
(2)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4分)
14.材料二中,唐太宗选择“仁”作为治国之道的原因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睢阳学舍书怀
范仲淹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巴簿才犹可赋鸨鸦久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领何必怨山苗。
【注】①楚狂接舆曾劝孔子避世,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②
晋代张华初未知名,著《鹘鹦赋》以自寄。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③西晋诗人左思《咏史》: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涧底松:比喻才
高位卑的寒士。
【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HN2024YW|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望着天空中“无赖”的白云,思绪万千,缥缈不可期的“帝乡”和“汉苑”让作
者神往不已。
B.诗人自谦才华不高,但也可以写出张华《鹏鹦赋》那样的作品,并相信上天不会让有才华的人
永远被埋没。
C.颈联写诗人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但心中还有遗憾,于是期望能够遇到知音,得到赏识,从而
去施展抱负。
D.此诗写于诗人求学阶段,首句“帝乡遥”既指仕途遥,也指志向远,后文以“琴遇钟君”“涧松”
与此相呼应。
16.本诗多处用典,哪些典故作者是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借这些典故表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
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的“,”两句形象地描述时间不等人,
从而表达了诗人要实现理想的紧迫感。
(2)古人创作时,常常借鉴前人妙语,写出自家新意,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就借用了《荀
子》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阐明“,”的治国道理。
(3)正像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说的那样,“,”,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中国崛起势不可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
们更应该庆幸A,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
作。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
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
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
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
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缆护套工主管竞选考核试卷及答案
- 井筒掘砌工理念考核试卷及答案
- 宠物驯导师设备维护与保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有线电视技术试题及答案
- 应聘会计面试题及答案
- 银行中层面试试题及答案
- 银行业务风险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银行行政考试试题及答案
- 银行信息技术试题及答案
- 公路专业试题及答案
-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课件
- 传热学全套PPT完整教学课件
-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5课《国家机构有哪些》优秀课件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北师大版高二全册第6课《温故知新》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 瑞美检验医生工作站操作手册
- 欧美电影文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智慧树知到】网课章节答案
- 双人心肺复苏
-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大纲
- T-GDPA 3-2021 奥利司他胶囊质量标准
- GB/T 42061-2022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
- 枸橼酸血液透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