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县202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惠东县202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惠东县202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惠东县202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惠东县202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惠东县202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

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工(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80年代中后期的文艺理论百花园里,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最终成为了最绚

烂夺目的那一朵,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即“文学审美反映论”这一理论

命题本身的提法并非“无懈可击”。有学者认为,若只把文学理解为对现实的一

种反映,无论增加“形象’还是“审美”等修饰词,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

的全面把握。受限于时代境遇、学术视野等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

未能有机融入到文学反映论之中,到90年代才有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这个

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80年代中后期得到的新发展是深化性而不

是突破性的。

诚如马克思所讲,问题意识、现实情怀永远是话语重塑、范式革命、体系构建

最根本的内驱力。诸多新思想、新方法于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或形成,但只有其

中一部分经过岁月洗礼后还能够被认可、被传播,而文学的审美反映论恰好是

“流传至今”的理论资产之一。无论留下了多少遗憾,它们都是一代学人在这一

阶段勤于思考、不懈探索的思想结晶。

(摘编自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

化》,有删改)

材料二:

文学虚构世界的建构是作家面临的基本问题。作家如何看待与处理他在现实世

界中经历的人物和事件,如何建立文学虚构世界的模型,体现了他的本体论诉

求。

非虚构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科幻文学似乎都与“现实”有关,但是再现的层次

以及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非虚构类作品依托现实世界,如传记、回

忆录、日记、书信、纪实文学等,虽然不排除各种讲故事的技巧,它的基本要

求是“写世界”“坚持事实……不要凭空捏造”。现实主义文学分明是一种虚构,但

是它追求文学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构关系,或者说,它追求文学本体论与

认识论的一致性。科幻文学兼有认知性与实验性,即科幻文学建构的幻想世界

虽然是指向未来的,具有乌托邦性质,却也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类比与隐喻。

可对作家来说“现实”只是一个表象,它存在于作家的意识之中。不同的作家对

“现实”有不同的理解,而文本对“现实”又有不同的处理,因而形成不同的文学世

界。

文学现有的存在方式、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的变化使得文学研究需要从先前对

“文学是什么”的本质追问走向“文学怎样存在”以及“文学可能是什么”“文学应该是

什么”的多重思考。文学活动涵盖了作者、读者、语言、作品、世界、媒介等各

个环节,形成不同的叙事模型、精神模型及语言模型。文学是人的一种超越性

的活动,表达了人们超出现实状况的构想与目标。

越来越多的虚构世界也会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精神活动方式的一部分,进而成

为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理解的一部分。因此文学本体论不仅包含了对文学存在

方式的思考,也是对文学应然如此的期待与观照,因而也可以说是对文学作为

人类的一种超越方式的反思。

(摘编自汪正龙《论文学本体论建构中的“世界”维度》,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非虚构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潮流,正在形成多种向度的跨域“凝

视”。一方面中国当代作家重审中国现实,聚焦于“中国故事”,以“吾乡吾土”的

情怀关注变动中的中国现实。另一方面,还有一批美国记者撰写非虚构的“中国

故事”值得我们关注,他们以西方人的眼光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

记录下了大时代洪流中微观个体的生命体验,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也使得他们

的观察难免偏颇。而海外华文的非虚构写作则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视角。海外华

文的写作者重新“凝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探索自己家族和民族的传统与根

脉。他们的写作较少“东方主义”式的民族偏见,又有跨文化的广阔视角,呈现

出在海外的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对历史的深情凝视。

海外华文非虚构与国内文坛的非虚构存在诸多差异。海外华文作家在跨域行走

中对故国和居留国的社会现实、文化体验都有更深的了解,也更容易从跨文化

的边缘地带展开调研和写作。这种主体性也使得海外华文非虚构中“自我”非常

突出,形成一种从个体出发审视现实与历史的眼光。在写作客体上,国内文坛

非虚构写作的视野主要在国内,常见的题材诸如城乡对比、底层写作、关注边

缘群体等,海外华文非虚构的写作则偏于一种跨域视野。海外华文非虚构更具

有特稿风格,在“真实性”与“审美性”的平衡、叙事策略的多样尝试等方面,都有

比较鲜明的美国新新闻主义的纪实主义风格和写实主义倾向。在写作受体上,

更具有家族个人自传和个体记录的色彩,文学性相对较弱,纪实性较强。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影响了海外华文写作者的思想与创作。

海外华文作家在海外的生活与命运依然与自己的故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尝

试用介入性的姿态进入历史的缝隙,通过对海内外漂泊的生命个体的记录,呈

现出真实的社会图景,在更具有跨域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同时,形成对中国历史

的另一维度的叙述。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其题材很

难拉开与生活的距离,容易让读者怀疑其客观性,在史料文献的运用上,如何

把握好文学、历史、资料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难平衡的难题,海外华文写作群

体较为分散,写作质量稳定性不强,缺乏具有高度艺术水准的代表作等,这些

都制约着新移民文学非虚构写作的发展。海外作家身处国际交流的融合地带,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海外华文写作应肩负更重要的文化传播使命。

期待海外华文的非虚构写作,能够以其独特的域外视角和跨域身份,与国内外

非虚构写作一起,用文学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们呈现更为广阔的世界

百态与精神图景。

(摘编自张娟《跨域“凝视”:新世纪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的困境与出路》,有

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限于时代境遇、学术视野等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在80年代中

后期未能融入到文学反映论之中。

B.文学世界里对“现实”的理解,既有不同作家的不同理解,也有不同文本的不

同处理,这些也可能成为人们对现实世界理解的一部分。

C.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虽然有跨文化的广阔视角和凝视历史与现实的眼光,

但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写作已经摆脱了“东方主义”式的民族偏见。

D.与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相比,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更倾向于在跨域视野中

展现多元的社会图景和文化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关于文学本质的探讨,但是材料一侧重于理论的发展

与局限性,材料二则侧重于文学本体论构建的多重维度。

B.非虚构文学依托现实世界要求坚持事实但并不排除叙事的技巧,现实主义

文学则强调在认知层面要与现实世界同构。

C.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在写作主体、客体、受体等方面与国内文坛非虚

构写作存在差异,制约了其稳定、高质发展。

D.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一些美国记者以西方人的观察视角写的“中国故事”虽

有鲜明的纪实主义风格,但仍难免偏颇。

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阐释分析,不合理的一项

是(3分)()

A.夏衍的《包身工》真实地记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文中虽穿插了不少富

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和饱含情感的议论,但仍具有典型的非虚构文学特征。

B.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大卫一生的遭遇有融入作者本人的生

活经历,虚构与现实交融,多层次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C.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写未来人类实施流浪地球计划寻找新的家园的故

事,恢弘想象背后是对现实世界人与人、人与家园关系的深刻思考。

D.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虚构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迷乱疯狂的主人公

以各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凸显出小说的非现实性。

4.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结合

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5.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海外华文写作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中更好地肩

负起文化传播使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山地回忆

孙犁

阜平①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

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

两天。

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登

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

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

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

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

篮子水讴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

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

菜!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

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

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

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

也尿尿,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

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①“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

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可是②不管三年五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

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

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嘛,什么卫生!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

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

“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儿,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

冻得发黑的脚,③一时觉得我和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五天后,我穿上了新袜子。女孩子用给她父亲做袜子的布,先给我做了穿上。

女孩子的父亲,现在地里没活儿了,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

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

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

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

“等赚了钱,给我买张织布机子!”

大伯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半个月后,在曲阳,大伯买了

架好织布机,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以后,女孩子就学习

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

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

回来,在磺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

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

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1949年12月

(有删改)

注释:阜平①,河北省保定市所属县城。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血腥,而是描写饶有趣味的日常生活场景,表现

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的军民鱼水深情。

B.袜子在小说中成为了“我”和妞儿之间感情的纽带,妞儿给“我”做袜子,表达

了情窦初开的少女对“我”的爱慕之情。

C.一篮子水近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

期的人民的苦难和艰辛,也交代了故事的大背景。

D.小说语言自朴素清新,如话家常,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对话,都充满

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妞儿是一个善良、勤劳、乐观、好学上进的女孩,她的形象体现了在战争

时期,人民群众的坚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妞儿对八路军战士说:“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

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妞儿的这番话表明了军民之间的隔膜。

C.这篇小说通过战争时期的军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对

善良人性的赞美。

D.从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冀中人民的生活的艰辛,也看到了冀中人民在极端困

难的条件下支持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

8.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根据文本内容加以概括。

(4分)

9.请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文中划线部分人物的心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

(吴王)寿梦病将卒。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日季

札。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让,曰:“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

子之私乎?”

寿梦乃命诸樊曰:“我欲传国及札,尔无忘寡人之言。”诸樊曰:“周之太王知西

伯之圣,废长立少,王之道兴。①今欲授国于札,臣诚耕于野。"王曰:“昔周

行之德加于四海,今汝于区区之国荆蛮之乡,奚能成天子之业乎?且今子不忘

前人之言,必授国以次及于季札。”诸樊曰:“敢不如命?”寿梦卒,诸樊以嫡长

摄行事,当国政。

吴王诸樊元年,已除丧,让季札,曰:“昔前王未薨之时,尝晨昧不安,吾望其

色也,意在于季札。又复三朝悲吟而命我曰:‘吾知公子札之贤,欲废长立少。’

重发言于口。虽然,我心已许之然前王不忍行其私计以国付我我敢不从命乎?

今国者,子之国也,吾愿达前王之义。”

季札谢曰:“夫嫡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

诸樊曰:“苟可施于国,何先王之命有!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入荆蛮,遂城为

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札复谢曰:“昔曹公卒,庶存嫡亡,诸侯与曹人不义而立于国。子臧闻之,行吟

而归。曹君惧,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之道。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之

义。吾诚避之。”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不受而耕于野,吴人舍之。诸樊骄恣,轻慢鬼神,仰天求

死。将死,命弟余祭曰:“必以国及季札。”乃封季札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

(节选自《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

材料二:

吴子诸樊既除丧,将立季札。季札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

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弗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君,义嗣

也。谁敢奸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于子臧,以无失节。”固立

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注】①周太王古公亶父为了传位给孙子姬昌(西伯),将王位传给小儿子季

历(姬昌之父),长子次子迁至楚地定居,季历去世后姬昌即位,周王朝治国

之道得以兴盛。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

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我心已A许之B然C前王不忍D行E其私计F以国付我G我敢不从H命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在文中意为“凭……身份”,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

主”的“以"词义不同。

B.“城”,在文中为动词,指“修筑城墙”,与《过秦论》中“然后践华为城”中的

“城”词义用法不同。

C.“习”,在文中意为“学习”,与《师说》中“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的“习”含义

相同。

D.“既”在文中意为“已经”,与《赤壁赋》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的“既”含义相

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王寿梦欲废长立幼传位给贤明的幼子季札,即使被拒,依然把此愿托付

给了诸樊。

B.寿梦欲立季札,季札推让的理由主要是不能让父子之间的私情超越了先王

传下的礼法制度。

C.诸樊没能实现先王的遗愿,心怀憾恨而哀痛过度,临终之际依然令二弟传

位给季札。

D.周太王废长立幼而王朝兴盛,诸樊借此以表示对父王的理解,也引此例以

劝说季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季札谢曰:“夫嫡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

(2)吴人固立季札,季札不受而耕于野,吴人舍之。

14.季札答复诸樊让位的言辞,《吴越春秋》与《左传》的记载有什么不同?

依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猬虎

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

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此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

胜利。②猬虎,猬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开头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虽不如苏词的

气势雄伟,但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却也自然轻快。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写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刻画出波澜

壮阔的中流水战,与“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C.“今如许”三字陡然转折发问,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表现了词人对朝廷偏安

一隅、腐败无能的失望和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全词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结尾,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

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6.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

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两句用粮仓中的粮食衬托钉头之多,

表现阿房宫殿宇众多,批判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2)《书愤》中“,”两句以典明志,表明自己爱国热情至老不

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常常出现在唐诗

宋词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工(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从西周时代开始,“诗”就成为“六经”之一,它是贵族君子必修课之一。孔圣人教

训他儿子孔鲤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不仅具有工具性,可以用

来侍奉父母和君王,而且它还能成为个人的精神支柱,“兴、观、群、怨”就是

指诗歌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的力量。一句话可以概括,那时,A,因此,学

诗、用诗是一体的。

①那时学诗要学到什么地步呢?②用过去的老话说,就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融

化在血液中”,③这个“行动”孔子特别解释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

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④意思是说,学了诗,做外交,能够答

对如流(主客之间常常通过诵诗与对方沟通);对内要能够处理国家大事,在

外交场合不至于丢丑。⑤春秋时代在外交场合还保持着贵族的肃肃雍雍的礼仪

风度,利益要求,⑥往往不会赤裸裸直说,经常用诗曲折表达。⑦这在《左

传》《国语》常有记载。⑧用诗呈现了人们的教养与风度。

我们考察先秦典籍,可以看出不惟贵族君子,甚至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都邑居

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会说出绝妙的诗句,比如《诗经•氓》中那位

不知名的女性在诉说自己的辛勤劳作时,就首创了“夙兴夜寐”等流传至今的佳

句,从而,我们感到那时的人行事有规范,Bo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章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这家人口不多。他家当然是姓赵。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两个女儿,

大英子、小英子。老两口没有儿子。因为这些年人不得病,牛不生灾,也没有

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得很兴旺。他们家自己有田,本来够吃的了,又租种

了庵上的十亩田。自己的田里,一亩种了季葬,——这一半是小英子的主意,

她爱吃羊葬,一亩种了茨菇。家里喂了一大群鸡鸭,单是鸡蛋鸭毛就够一年的

油盐了。赵大伯是个能干人。他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通,还

会罩鱼、洗磨、凿碧、修水库、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蔑、绞麻绳。他

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一天不声不响。赵大伯

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

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

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她腌的咸萝卜干

非常好吃,春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筐。

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磁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

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

“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

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清

亮。不论什么时候,头梳得滑溜”,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21.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用法相同的是()(3分)

A.“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流传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

烟海的古代典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B.阐明自己的观点,首先得把观点想清楚,“想”是“写”的前提。

C.集体讨论,形成演出本,演出本又叫“台本”,是经过处理,补充适当内容后

作为演出依据的剧本。

D.网络信息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

22.文中带点的词语“摇钱树”“聚宝盆”很有表现力,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和

作用。(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下面为中央电视台2024年龙年春晚标识,是“蠡上面一个“熊”字,下面两

个靖t”字)的九叠篆体的图案。对于这个标识,有的说:看到金属质感的色彩

光泽(原图为金色)和联通的线路,想到金榜题名之梦或想到芯片及国家的科

教兴国蓝图;有的说:看到或曲或直的线条,想到冲刺高考有弯路有直路,有

曲折有顺境;有的说:看到向上的龙头坚实的龙身有力的龙爪,想到巨龙腾飞

的实力和昂扬精神或群龙共舞的和谐之美;有的说:看到多线条如同多桥梁,

想到高考如桥梁,连接此岸和彼岸;有的说:看到迷宫,想到……你还可以补

充所见所想……

龙年新学期伊始,年级拟举行以“龙行疆疆,冲刺高考”为主题的励志演讲活

动,请你以一班李强的身份,结合春晚标识的图形、内容、含义(含合理联

想),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注解疆疆dada:龙或群龙腾飞。)

参考答案

1.A【解析】A项曲解文意。受限于时代境遇、学术视野等因素,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实践观未能有机融入到文学反映论之中。(原句“未能有机融入”)马克

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80年代中后期得到的新发展是深化性而不是突破性的。

(原句’得到新发展”)由此判断,A项中“未能融入”理解错误,在80年代中后

期是有所融入的。

2.C【解析】C项的表述是一个隐藏的因果关系,即“因为存在差异,所以制约

发展”。从文本中制约发展的原因是‘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其题材很难拉开

与生活的距离,容易让读者怀疑其客观性,在史料文献的运用上,如何把握好

文学、历史、资料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难平衡的难题,海外华文写作群体较为

分散,写作质量稳定性不强,缺乏具有高度艺术水准的代表作等”是它本身的缺

陷,而不是存在差异才导致制约发展。

3.D【解析】D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无论哪种文学作品(非虚构、现实主义、

科幻……)似乎都与现实有关”,所以D错在“非现实性”。

4.①白居易的观点是认为文章应该为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反映现实而

作,属于文学反映论的思想。

②白居易的观点强调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

映。现实情怀永远是文学发展的根本内驱力。

③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观,文学作品似乎都与现实相关,诗歌和文章

营造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同构的。

(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结合材料并言之成

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

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白居易认为,文学创作不仅要反映社会生活,还

要和当前的政治斗争相联系,积极干预生活,“时”与“事”实际上指的是国家和人

民,强调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本题难度不大,结合两个文本的出处

和材料观点进行解读即可。

5.①树立问题意识、培植现实情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有机融入到对

文学的理解之中,不懈探索文学审美理论;

②从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展开对现实世界的多维度理解,以文学作为人类超越

性活动的理念进行反思和创作;

③正视文化差异,摒弃民族偏见,重新审视中国历史和现实,呈现真实的社会

图景;

④以海外华文独特的域外视角和域外身份,用文学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

⑤加强与国内文坛的交流协作,重视作品的客观性,合理运用史料文献,努力

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

(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三点中需兼顾理论①②和实践③④⑤,意思对

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结合材料并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解答本题务必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理论”“实践”。具体答案分布见文

本分析。

6.B【解析】这篇小说主题表现的军民鱼水情,妞儿给“我”做袜子是出于对八

路军战士的关心爱护。

7.B【解析】这番话体现了妞儿泼辣率真的性格,她刀子嘴豆腐心,言语看似

刻薄内心其实是为他人着想,以进攻的姿态表现亲密感情。

8.①增强代入感:通过“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更容易将读者代入到抗战那个

特殊的岁月发生的故事中,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情节和情感。

②增加真实感:“我”与妞儿河边“冲突”,妞儿给我做袜子,贩枣子,这些情节以

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使读者感觉更加真实和亲切,好像是讲述者亲身经历

过,从而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③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我”的视角,一个口齿伶俐、生性泼辣而又热

情善良的女孩子如在眼前,使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妞儿的内心世界,人物形

象更加丰满。

④突出主题:通过“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可以更直接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

度,比如“一时觉得我和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直接抒

发内心的情感,从而突军民鱼水情的的主题,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

想要传达的信息。

(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只要结论与文本内容有

关联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表明妞

儿对打败鬼子的期盼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②“不管三年五年,我们总是要打

下去”表明“我”对抗日的坚定意志和抗日必胜的信心。③一时觉得我和面前这

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表明“我”被妞儿的关心感动,这是人民

子弟兵离不开人民的写照,抒发了“我”内心的真挚的情感。(每点2分,意思

对即可)

10.BFG

我心里已许诺他了,但是父王不忍心按他个人的打算来办事,仍然把国家托付

给我,我敢不服从命令么?

11.C(含义不同,在文中指“熟悉”,《师说》中指“学习”)

12.C(“心怀憾恨而哀痛过度”是对原文的误解,于文无据。)

13.(1)季札推辞说:“嫡长子主持国家政权,不是父王的私意,是国家的制

度,怎么能改变呢?”

(“谢”,推辞,谢绝;“当”,主持、执掌;“乃”,表判断,是。各1分,大意1

分,共4分。)

(2)吴国的人民坚决拥立季札当国君,季札不接受而到野外种地,吴国人这才

放弃这个打算。

(“固”,坚决;“舍”,舍弃、放弃。各1分,“耕于野歌语后置句1分,大意1

分,共4分。)

14.《吴越春秋》:强调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国家制度不可改变(1分)。

《左传》:引古之君子称赞子臧的话语(1分),强调自己效法子臧坚守名节

(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寿梦病重将死。他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叫诸樊,

第二个儿子叫余祭,第三个儿子叫余昧,第四个儿子叫季札。季札有德才,寿

梦想让他继位。季札推让说:礼制有成规,怎么能废弃从前帝王的礼制而根据

父子之间的私情来办事呢?”

寿梦于是命令诸樊说:“我想把国家传给季札,你不要忘了我的话。”诸樊说:

“周国的太王古公亶父知道西伯昌的圣德,便废弃了大儿子而让小儿子继位,于

是周王朝的治国之道得以兴盛。现在您想把国家交给季札,我一定心甘情愿地

到野外种地。”寿梦说:“过去周王施行的恩德加给了普天下的民众,现在你住

在一个小小的国家里,处在少数民族的区域中,哪能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呢?

如果你不忘记父亲的话,就一定要把国家的政权依照兄弟的次序传给季札。”诸

樊说:“我敢不服从您的命令么?"寿梦去世,诸樊便以嫡长子的身份代理操办

国事,主持国家的政权。

吴王诸樊元年(公元前560年),已经脱下丧服后,便把君位让给季札,说:

“过去父王在世时,曾经从早到晚坐立不安,我观察他的脸色,知道他的希望全

在于季札。接着他又在内朝悲叹,并且告诉我说:‘我知道公子季札贤能。’他想

废弃大儿子而让小儿子继位,只是难以把这话说出口,即使这样,我心里已许

诺他了,但是父王不忍心按他个人的打算来办事,仍然把国家托付给我,我敢

不服从命令么?现在这个国家,实是您的国家。我希望能实现父王的意愿。”

季札推辞说:“嫡长子主持国政,不是父王的私意,是国家的制度,怎么能改变

呢”

诸樊说:“如果可以在国家的政事中实行的话,又有什么古代帝王的成命呢?太

王把继承人改成了季历,两位兄长便来到楚地,筑起城墙建立了国家,周王朝

的治国之道取得了成就。前人称颂他,赞不绝口,这也是您所熟悉的啊。”

季札又推辞说:“从前曹宣公死后,公子负刍自立为国君,嫡长子却被杀死,诸

侯和曹国人民都认为负刍在国中立为国君是不合乎道义的。子臧听说了这件

事,一边走一边叹息地回到曹国。曹成公也害怕了。诸侯要拥立子臧为曹君,

子臧逃离了曹国,以此来成全曹国的治国之道。我季札虽然不成器,却愿意奉

行子臧的为人之道。我真的要避让君位。”

吴国的人民坚决要拥立季札当国君,季札不接受而到野外去种地,吴国人这才

放弃这个打算。于是诸樊恣肆放纵,怠慢鬼神,抬头仰求老天给他一死。临死

时,他命令弟弟余祭说:“一定要把国家传给季札。”于是就把季札封在延陵,

称他为“延陵季子”。

材料二:

吴子诸樊已经免除了丧服,打算立季札为国君,季札辞谢说:“曹宣公死的时

候,诸侯和曹国人认为曹成公不合乎道义,打算立子臧为国君。子臧离开了曹

国,曹国人就没有按原来的计划去做,以成全曹成公。君子称赞子臧说‘能够保

持节操君王是合法的继承人,谁敢冒犯君位?据有国家,不是我的节操。札

虽然没有才能,愿意追随子臧,以不失节操。”诸樊坚决要立他为国君,季札丢

掉了他的家产而去种田,于是吴人就放弃这个打算。

15.C(“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无中生有,全词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

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词人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

句中,感慨苍茫,意味深厚。故选C。)

16.①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

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

事不振、国势哀颓,怀古是为讽今。(每个要点3分)

【解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出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再具

体描写壮丽奇险的赤壁古战场,最后由江山引发思考: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

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结合“多情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分析,应笑我多愁善

感,过早地生长出花白的头发。怀古是为伤己。

《满江红•赤壁怀古》,“万骑临江新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

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

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

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

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

茫,意味深厚。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

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

谁摇动金色的柳条。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自己再也无心观赏了。以

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怀古是为讽今。

17.(1)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示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高频错字(1)磷,庾,粟;(2)名,载;(3)回,圆。

18.A处:诗是人们的生活准则(或“诗指导着人们的生活”)

B处:出言有文采(或“说话有文采”)

19.②改为“用过去的老话说,就是要“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解

析】不合逻辑。任何事情首先是学习“融化”,然后才能“落实(实践)”。

④改为“意思是说,学了诗,对内要能够处理国家大事;做外交,能够答对如流

(主客之间常常通过诵诗与对方沟通),”

【解析】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第三句先说“授之以政,不达”,然后才说“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第四句后半部分紧跟着又强调“对内要能

够处理国家大事,在外交场合不至于丢丑”,内在逻辑顺序为先言内政,后谈外

交,第四句的语序应和第三句保持一致。

⑧改为“用诗体现了人们的教养与风度”,

【解析】动宾搭配不当。“呈现”的意思是“显出、露出"往往与景象、景色搭配,

不能支配“教养与风度”。

(答出序号给1分,修改正确给1分。)

20.①“清”指“清澈”;“亮亮”指十分(非常)明亮。“清亮亮的”形容赵大娘虽然

已经五十岁了,但还十分精神;一个“还”字,说明赵大娘眼睛里丝毫没有岁月

留下的痕迹,眼睛还有青春的影子,从侧面烘托了赵大娘精明干练的形象,从

中更可以看出(反衬)赵大娘家幸福、和谐、惬意的生活状态;而“两个眼睛清

亮”只是对赵大娘眼睛的一般描写,缺乏更深层的意蕴。(2分)

②“滑”指“丝滑”,“溜溜”指“十分滑溜”,“滑溜溜的”不但写出了赵大娘头发好,仍

然浓密柔顺,同时又精干爱美的形象特征;而且也从侧面反衬了赵大娘超越常

人,卓然不群的性格特点。而“头梳得滑溜”只是对头发顺溜的一般描写,缺乏

更深层的意蕴。(2分))

21.C【解析】“全把式”是一种特定(殊)称谓,在文中指赵大伯不但精通农业

方面的活计,而且还会许多技术活。A项是直接引用前人的话,属直接引用;B

项是突出强调“想”的重要性;C项是特定称谓,是对演出剧本的别称;D项表示

特殊含义。

22.①好处,“摇钱树”和“聚宝盆”都属于农村常用口语,用这些词语与赵大伯,

赵大娘的身份相符,也使文章的语言和人物的身份保持了一致性。(1分)

②作用,“摇钱树”写出了赵大伯勤劳刻苦肯干的形象,与文中对赵大伯“能干人”

的描述一致;“聚宝盆”写出了赵大娘勤俭朴素精明(克勤克俭)的形象,与文

中有关赵大娘“她一天不闲着”的描述相符。二者结合起来,写出了赵家夫妇日

子之所以“过的很兴旺”的主观原因。(2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下面为中央电视台2024年龙年春晚标识,是“蠡(上面一个“熊”字,下面两

个“青t”字)的九叠篆体的图案。对于这个标识,有的说:看到金属质感的色彩

光泽(原图为金色)和联通的线路,想到金榜题名之梦或想到芯片及国家的科

教兴国蓝图;有的说:看到或曲或直的线条,想到冲刺高考有弯路有直路,有

曲折有顺境;有的说:看到向上的龙头坚实的龙身有力的龙爪,想到巨龙腾飞

的实力和昂扬精神或群龙共舞的和谐之美;有的说:看到多线条如同多桥梁,

想到高考如桥梁,连接此岸和彼岸;有的说:看到迷宫,想到……你还可以补

充所见所想……

龙年新学期伊始,年级拟举行以“龙行疆疆,冲刺高考”为主题的励志演讲活

动,请你以一班李强的身份,结合春晚标识的图形、内容、含义(含合理联

想),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注解醯疆d&d&:龙或群龙腾飞。)

23.作文分析

(一)材料解读

1.材料第一段,主要对中央电视台2024年龙年春晚标识“醯”字的解读。

五个“有的说”,从多方面对标识进行解读(包括合理的联想)。“你还可以补充

所见所想”引导学生还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2.材料第二段,提出几个写作的具体要求(任务要求)。

(1)演讲情景:新年新学期(也是最后一学期)在年级进行励志演讲,以一班

李强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写作时注意演讲情境和演讲稿格式。

(2)演讲主题:“龙行噩噩,冲刺高考”。

主题也即写作的中心,写对高三学子在龙年为高考冲刺而拼搏、腾飞(“醯

噩”)的见解、呼吁等。

(3)特别要求:结合春晚标识的图形、内容、含义(含合理联想)来写。

“春晚标识的图形、内容、含义(含合理联想)”即材料第一段中的五个“有的人

说……”,学生还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学生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春晚标识来写。“结合”也是相对的,相比较而言,主体

段落三个分点(一般议论文分三个分点)如果每一个分点都结合标识来写,显

然是最佳写法;如果三个分点中有两个点结合标识来写,为中上等写法;如果

三个分点中只有一个点结合标识来写,为一般写法;如果三个分点中基本没有

一个点结合标识来写,为偏题写法。

3.材料第三段,提出几个写作的一般要求。

这几个要求一般作文都有,不需更多解释。

(二)审题立意

1.符合题意:既结合“龙行矗噩,冲刺高考”主题,又结合春晚标识的图形、内

容、含义(含合理联想)来写演讲稿,且结合得自然合理,逻辑性强,视为符

合题意。

2.基本符合题意:部分分论点能结合演讲主题和春晚标识来写,部分分论点没

有结合主题和标识来写,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3.偏题:能围绕“龙行矗醯,冲刺高考”主题来写,但没有结合春晚标识来写。

或能结合春晚标识来写,但忽略“龙行疆疆,冲刺高考”主题。

4.离题:既没有围绕“龙行疆疆,冲刺高考”主题来写,也没有结合春晚标识来

写。

(三)评分说明

1.一类5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