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讲义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0讲_第1页
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讲义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0讲_第2页
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讲义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0讲_第3页
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讲义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0讲_第4页
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讲义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0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试说明考查角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的儒学思想2.(2015·课标全国Ⅱ,40)孟子的法制观念及价值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6·课标全国Ⅰ,24)《论语》与汉代“五经”2.(2015·课标全国Ⅰ,40)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3.(2014·课标全国Ⅰ,40)政治统治与君权神授4.(2014·课标全国Ⅱ,2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材补充『历史概念』“仁”与“礼”(1)“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仁是内在的美德和修养,强调自律。(2)“礼”从狭义上说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从广义上说,礼就是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史论观点』“士”的崛起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教材补充『历史概念』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神学术语,源于《尚书·洪范》。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在中国古代君主施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史论观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影响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巧学妙用]【形象记忆】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图解历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深化理解】道家学派的“积极无为”哲学观“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易错提醒】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易错易误】“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图示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士”②学在民间③吸收、融合④思想解放⑤思想文化⑥“仁”⑦“克己复礼”⑧“仁政”⑨“道”⑩“无为而治”⑪相对的⑫以法治国考点二①中央集权②国家统一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君权神授”⑤太学⑥传统文化考法1史论阐述类——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考题1】(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方法突破』★明立意从儒家思想政治诉求的角度考查历史解释。★抓关键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者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清误区本题属于史料论证型选择题,难度较大。多数考生对儒家称颂“三代”之美的真实意图理解错误,儒家只是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而并非恢复先代政治。『史论链接』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3)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考法2史料主旨类——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题2】(2014·课标全国Ⅱ,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D『方法突破』★明立意从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影响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注意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和关键词。句中的分号之间是递进关系,关键词“变化”体现了养子名份的变化。★清误区本题属于史料主旨型选择题,难度很大。考生解答此题时易犯偷换概念的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史论链接』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2)对民族精神: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另一方面,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考法3史料主题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演变及价值内涵史料一所谓民本思想,就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安邦治国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它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进步性。回首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史,大凡民本思想独树一帜的时候,就会出现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大凡民本思想偃旗息鼓的时候,便是政治黑暗、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时候。民本思想不但没有撼动专制政治,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天爱民,并把履行爱民的任务交给了地上的君王;君王是天的代表,是“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君主要实现对全民的统治,就必须建立严密的等级制。君本民末是实实在在的,民贵君贱则是虚幻缥缈的。——摘编自《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等史料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早期的孙中山对“民”的认识,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救民。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把以“民”为主体的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政治理念上也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在“民有”方面,孙中山认为:民有是指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民是民国的天子;“当今之国家,非一人之国家,乃我人民之国家”。因此,新建的共和国,应该是“专恃民力,使吾民能人人始终负责”。在“民治”方面,是指人民理应拥有四项基本政治权力: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孙中山说:“共和国家,重在民治。民之自治,基于自觉,欲民之自觉,不可无启导诱掖之方。”在“民享”方面,是指人民享有作为国家主人的自由平等的一切权利。“共和国,人民是主人,国家为人民的所有物;国内的事情,要人民去管理;国内的幸福,也是人民来享受。”——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读史用史』(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主张,并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12分)提示主张:孔子的“为政以德”(德治);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轻徭薄赋;荀子的“君舟民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朱熹的“正君心”;顾炎武的“众治”;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评价:①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从道德上约束君主专制权力;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②局限性:民本思想为专制统治服务,君本民末为实,民贵君轻为虚。(2)根据史料一、二,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的两个方面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13分)提示不同:①权利主体:古代民本思想把君主作为权利的主体;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的统治。②价值目的:古代民本论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巩固封建专制政权;孙中山民本思想则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实现个人的真正价值,实现民有、民治、民享。原因: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及启蒙思想的影响;孙中山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注意吸收西方历史的经验教训。『方法突破』评价古代民本思想,“积极性”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回答,“局限性”要点出古代民本思想的本质,如史料“君本民末是实实在在的,民贵君贱则是虚幻缥缈的”。古代民本与孙中山民本思想存在质的区别,权利主体体现在“君本”与“人民是主人”;价值目的体现在“将民众视为安邦治国根本”与“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原因”可从孙中山自身所受的思想教育、经济发展和政治革命去考虑。『史论链接』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1)内涵: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2)发展历程: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一发展历程。①夏朝,事无巨细,每事必卜,宣扬“有夏服天命”的天命观。西周提出“敬德保民”,“德”包括敬天、敬宗、保民三方面,尤其要“怀保小民”。②春秋战国的动荡,彰显了民心向背的力量。孔子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孟子继而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秩序理论,建立“恒产”的产权制度保障民生。荀子则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立君为民权力观,先秦民本思想基本形成。③董仲舒指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君权神授”原则基础上的民本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本思想进入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君主集权制民的基石,也派生出“爱民如子”的廉政蕴含。④明末清初,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指责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这种社会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3)评价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存在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但“民本”思想中却揭示了深刻的执政规律,并发挥了客观的历史作用。其一,顺应了民意,约束了专制权力。其二,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稳定。其三,加强了文化认同,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统一。

考法4开放探究类——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史料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读史用史』史料主要反映了先秦儒法之争到汉代儒法合流的思想发展历程。概括上述史料观点,并做简要评述。(12分)提示观点:先秦到汉代经历了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的历程。理由: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侧重于“如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法治侧重于“如何立国”。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的两大政治问题。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政治的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法合流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方法突破』☆某重点中学考生答题示例(1)提炼观点:抓住史料主旨句,史料第一句属于主旨句,论述的核心是儒法之争,而争论的结果是汉代儒法合流。上述考生观点概括不够全面。(2)评述观点: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儒法之争的实质或主要分歧是什么;另一方面可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演变分析出现儒法合流的原因。(3)升华观点:归结出主流思想的演变取决于社会潮流的变化。『史论链接』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②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③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学科素养19从家国情怀角度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命题专家史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中国梦”必不可少的内生驱动力,是形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蕴含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这种“民族魂”需要我们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文化瑰宝,反映和体现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时代价值,是我们展示东方魅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繁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软实力,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精粹不仅属于中国,也是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今我们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中国精神与世界精神、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契合点,是用东方价值理性克服西方工具理性弊端的利器。战国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素养解读』就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政治是容貌,经济是体态,文化是内涵。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对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典型的家国情怀。“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是比“修身齐家”更大程度的价值实现。将个人的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考题例证』(2018·河南驻马店模拟)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答案B『命题突破』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建构现代文明秩序的过程,是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一方面,中国要以开放的态度,通过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文明成果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中国还要对自身传统文化进行“提纯”和“提炼”,使之与当代中国国情相适应,实现自身的创新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反对狂热崇新,也要反对狂热迷古。(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陕西师大附中模拟)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解析从材料中祭孔之礼既是国典又祭祀祖先,可知是利用伦理礼制巩固国家统治,故C项正确。据材料“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可知孔庙“祭祀之礼”具有利用礼仪教化维护政治的作用,故A项错误;据材料“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可知凸显宗族和亲族关系不能体现出祭孔之礼作为国典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祭祀祖先和天神,不能反映出祭孔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故D项错误。答案C2.(2018·广东汕头模拟)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A.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B.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C.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D.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儒学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故A项正确。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儒家并没有提倡思想自由,而是主张人要有独立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3.(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学期期初考试)《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繁荣、人口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做)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A.体现了孔子劝谏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B.有利于儒家思想在当时得到统治者的推崇C.表明“富民和教民”是孔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D.主张有利于租佃制经济的高度发展解析据材料“富之”、“教之”,孔子用简单的语言,强调了富民与教民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富之”、“教之”,与仁政、以德治国无必然关联,故A项错误;B项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受统治者重视程度不符,故B项错误;租佃经济是土地私有的产物,故D项错误。答案C4.(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解析据材料“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可以得出韩非子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故C项正确。答案C5.(2017·重庆一中诊断)《孙子兵法》强调,对于战争“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又说“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这说明()A.先秦兵家反对不义战争 B.先秦军事理论趋于成熟C.春秋时期兼并战争频繁 D.先秦兵家具有慎战思想解析据材料“明主虑之,良将修之”、“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得出先秦兵家具有慎战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兵家对于战争和用兵的思想,并未提到对不义战争的看法,故A项错误;并未进行比较或看出此时的军事理论趋于成熟,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兵家思想,并未提到此时的社会背景,故C项错误。答案D6.(2018·河南驻马店模拟)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解析材料体现了儒、墨、法三家对士子的道德规范,而非入仕的政治参与意识,故A项错误,B项正确。伦理道德思想是儒家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儒家和墨家的主张一定程度体现了胸怀宽容博大的特点,而法家并未提及,故D项错误。答案B7.(2018·云南昆明模拟)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而他们都在“中国”(指华夏地区)行仁政,都成了圣人。孟子认为()A.以夷变夏是历史发展趋势B.文化是区别夷夏的关键C.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民D.仁政主张源于舜和文王解析“他们都在‘中国’(指华夏地区)行仁政,都成了圣人”可知虽然其原籍夷人,但因为在华夏地区传播儒家文化,故被认为是圣人,如果其没有学习传播儒家文化,其夷人依然是夷人,故B项正确。答案B8.(2017·山西孝义摸底)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C.糅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解析董仲舒继承发展儒学,推行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迎合统治者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强调前后矛盾,西汉董仲舒只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而非颠覆,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对诸子百家的糅合,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汉代儒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9.(2018·河南郑州一中入学考试)西汉流行的儒家经典是靠经师口授,用隶书写成,被称为“今文经”;后来在孔府旧宅等处发现的使用前代文字书写的经书,被称为“古文经”。但古文经在汉代一直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其主要原因是()A.秦代焚书,古代典籍真假难辨B.时代变迁,阅读隶书已成习惯C.传承断绝,五经内容差异甚大D.儒学独尊,利禄之争日趋激烈解析西汉儒学是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形成的新儒学体系,与先秦孔孟的儒学有所不同,为保证新儒学的正统地位,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古文经在汉代一直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8·湖南长郡中学选拔考试)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中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这说明汉代()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的结合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解析材料中“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儒家治国之道运用到君主政治之中,故A项正确。从材料数据可见,君主的政治举措不都发自经典本义,故B项错误;从材料数据可见,君主施政不都来自儒学的基本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中“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儒学服务于专制皇权,并没有制衡专制皇权,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8·广东惠州一模)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代()A.倡导愚孝思想 B.强化宗法伦理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文化教育解析材料强调汉代统治者大力倡导以“以孝治天下”,使孝道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孝道不仅仅局限在宗法伦理领域,还延伸、渗透到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强化成为社会伦理和政治宗法伦理,故B项正确。答案B12.(2018·辽宁丹东模拟)《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这说明当时()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 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 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解析根据材料“……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可知,儒家所倡导和注重的孝道已经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和司法判决,故A项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湖南高考考前演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和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如射、御都带有军事训练性质,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昔日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之局,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宋学、汉学、文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士人阶层的社会贡献,并加以简要评价。(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此时的‘士’……,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可得出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据材料一“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如射、御都带有军事训练性质,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得出士人类别由文士、武士并存到以文士为主,据材料“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昔日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得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据材料一“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得出逐渐形成新的官僚阶层;第二小问,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来作答,如政治上分封制走向崩溃,等级观念破坏,经济上封建经济开始形成,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出现,春秋争霸战争中新兴的地主阶级统治者对人才的重用等。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得出打破传统界限,拓宽学术视野,据材料二“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宋学、汉学、文学和格物致用”得出他所代表的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据材料二“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得出领导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联系近代发展的史实,民族资产阶级也用实业救国来践行这一观点;第二小问,根据其贡献来说明,据“打破传统界限,拓宽学术视野”得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担当社会道义责任,据“‘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得出积极学习西方,据材料二“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得出对近代化的推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