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在全球化浪潮汹涌冲击、西方价值观受到追捧以及国人普遍感到精神无根的当今社会,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幸福观问题上的思想和观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儒家对幸福观提出了新的理解,儒家把寿命、富贵等幸福的要素看成是外在的,是由上天或命运决定的,能够通过人的努力而获得。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把幸福看作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贵贫贱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论语•述而》)吃粗粮,喝生水,乐在其中,不正当的财富和官职就像过眼烟云。在孔子看来,如果采取“不义”即不道德的方法获得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德福一致,认为道德与幸福内在融于一起。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而为了修炼美德,即便是“一箪食,一瓢饮”,这样的苦行精神也是值得赞颂的。在儒家那里,幸福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一个人有了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西方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康德有着与儒家德福一致相同的思想。道德和幸福是康德伦理学中的一组范畴,道德不可化约为幸福,幸福包括“使自己幸福”与“使他人幸福”两个方面,尽管德福一致实现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但人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追求德福一致。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仁爱幸福。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仁就是恩及四海,就是博爱,要对他人施与善心,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人,实行仁爱的方法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儒家幸福观不同,道家主张合于自然的幸福,认为万物的本然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不是看他是否拥有财富、地位和知识,也不在是否具有他人所尊崇的德行,如果顺应自然之性,就能得到最大幸福,谓之天乐”。道家告诫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必太在意一件事情在当下来说是祸或是福,一种因素中往往潜伏着对立的另一因素,祸与福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老子进一步阐述道:“祸福无门,但可以依靠人的努力去转化和维护,从而在祸福面前形成更为平和的心态,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对于人的行为而言,“无为”并不是不行动,“不争”亦不是不行动,而是回归事物的自然本性,在这种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产生幸福感。道家把幸福理解为一种运动的过程,在运动中把握幸福道家并不否认人的需要或欲望,认为人的需要或欲望都不是确定不变的,而人产生正常的需要和欲望也是可以理解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常足矣。”罪过没有比填不满的欲望更大,祸害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所以,一个人懂得满足而感到心满意足而墨家认为,幸福的获得除了需要“强”“力”之外,还必须以“义”为其做合理性辩护。“万事莫贵于义”,与“明天志”一脉相承。“天志”表现在人间就是“义”,求利而思义,追求幸福生活实际,即幸福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义力行事,即努力劳动并持之以恒地践行道德行为就可以得到幸福。因而,它对老百姓的幸福观影响更为直接。由于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占有主导的重要地位,所以,尽管出现了如道家、墨家这样的与儒家不同的幸福观流派,对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影响最为深远。(摘自蒋颖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材料二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就不会被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马克思在此阐述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通过细致的社会分工和密切合作形成既定的社会关系,彼此依存、共同发展。一个人离开其他社会成员是不可能孤立生存的马克思既充分肯定物质生活对幸福的重要性,还特别注重精神生活对幸福感的作用。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同时他还指出:“人的需要绝不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感性层次,而是立足感性达到理性,人的真正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人的幸福才能够真正实现。”他还指出,而是“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马克思在此阐明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当前幸福与长远幸福的统一。人类要获取幸福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除了物质需要以外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幸福应该是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充实精神世界,不断提升享受的层次,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幸福感。(摘编自赵军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幸福与物质没有关系,只追求富贵B.传统儒家幸福观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C.“与天和者,谓之天乐”道家主张合于道或自然的幸福,如果顺应自然之性D.人类要获取幸福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所以当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时就不必再追求精神需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康德讨论了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他认为“使他人幸福”比“使自己幸福”更具有道德意义。B.在阐述儒家幸福观时,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出了实行仁爱的方法。C.马克思指出青年应该在工作和创造中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整体提升。D.“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所以人们只要努力去转化和维护,就能达到一种坦然和谐的幸福状态。(3)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我们在分给他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B.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煮茶。C.通往幸福的最错误的途径,莫过于名利,宴乐和奢乐生活。D.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幸福观,请简要分析其侧重点有何不同。(5)习主席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幸福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看座(节选)相裕亭某一年,小麦扬花、青杏挂枝的时候,盐河口捕鱼的汪福,河对岸,一辆马车“吁—”的一声当时,汪福认为是过路的商客,停下来观看他如何捉鱼呢。所以,只顾忙于扳罾、收鱼。等看清楚河对岸那个身着长袍的老人,是沈家的老太爷沈万吉时,他赶忙扔下手中的罾网,抱起刚刚捕捉到的一对大白萝卜似的鲢花鱼,硬将那一对尚在拧滚、打挺的鲢花鱼,塞到沈老爷的马车上。汪福所扳罾的那个小岛,坐落在沈万吉沈老爷家的地头,谁能说那个河中的小岛,扯起网绳,坐收“鱼”利呢?显然是不合章法。汪福下意识地给沈老爷作揖、求饶说:“托沈老爷的福,小民汪福,在此混口饭吃。”沈老爷支吾了一声,好像没当回事情。沈老爷或许就是一时兴起,想停车看看风景。刚才,若不是汪福那一番作揖求饶的话语汪福看沈老爷不言语,他心里越发紧张了。误认为沈老爷要拿他是问。汪福当即表示收网走人,言外之意,求沈老爷宽容他这一次。以后哪知,沈老爷看汪福那副惊慌惊恐的样子,如同说笑一般,送给你啦!”说完,沈老爷登上马车汪福却愣在那儿,瞬间不知所措。马夫看汪福半天没醒过神来,便回头大声告诉他:“沈老爷发话,那个小岛送给你啦!”汪福这才“扑通”一声,跪在沈老爷马车后面的烟尘里,接连磕了几个响头这以后,汪福的日子愈发充实了,他拆掉岛上那个临时搭建的小草棚,他一边打鱼,一边铲除岛上的杂草、芦柴,种上了辣椒、茄子、韭菜、洋芋,入秋以后,随着秋后河水变少,水面变瘦,汪福又把小岛周边的泥土挖起来,堆积到小岛上汪福守着小岛,打鱼、种菜、卖菜,又喂养了一大群水上凫游的白鹅、花鸭此时,汪福没忘沈老爷的恩德。开春的头刀韭、挂花的脆黄瓜,乃至市面上尚无出售的紫茄子、青辣椒,他自个儿都舍不得上口,总要抢个头水印象中,汪福头一回到沈家去时,是个清晨。汪福手提一篮子圆溜溜的鸭蛋、鹅蛋,肩挑两筐碧绿的青菜来到沈家。沈家没有人认识他,拦他在大门外,与大太太说了来龙去脉,汪福这才有幸见到沈家的大太太。当时,大太太正在小餐厅里等候沈老爷一起用餐。汪福去见大太太时,他看人家窗明几净,尤其是大太太那身宽软的绸缎,汪福忽而感觉自己身上的鱼腥味、鸭屎味太重了,他没敢踏入大太太就餐处的门槛儿。大太太身边的小丫鬟,礼节性地搬把亮锃锃的小椅子放在他跟前。汪福担心自己身上太脏了,没敢坐,听大太太问话。后来,汪福再到沈家去时,就先把青菜、鱼虾啥的送到后厨去,以讨沈老爷、大太太的欢喜。当然,汪福也想利用那个时机,大太太高兴了,还赏了他一撂“哗铃铃”的钢洋。汪福有了钱,便注重穿戴,去沈家前,他还要在河中洗个澡,换身干净的衣服呢。尽管如此,汪福每次见到沈老爷时,还是畏畏缩缩地不敢靠得太近。大太太在屋里与他说话时,不好意思去碰沈家那油光锃亮的椅子。后来,沈老爷在城里娶了四姨太,汪福便很少见到沈老爷。沈老爷喜欢在四姨太那边过夜。但是,此时的汪福,仍然把他种植的蔬菜瓜果送到沈家。沈家大太太对他不薄。汪福挑去青菜、萝卜,大太太还把沈老爷穿过的一件灰棉袍赏给了他。那时间,汪福与沈家人已经混熟了。他到沈家去时,无须下人通报,直奔后院去见大太太。说不清是哪一天,汪福在门外听候大太太问话时,情不自禁地摸过门口那把原本是让他观看的椅子坐上了。当时,大太太就觉得汪福气度不凡呢。回头,汪福走后,大太太好像忽然间想起什么事似的,说:“去把汪福开垦的那块荒岛收回来吧,省得他以后再往这边跑了。”就此,汪福断了财路。但,汪福到死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招惹大太太不高兴的。(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汪福下意识地作揖,并求饶“托沈老爷的福,小民汪福,一下子灵动起来。B.沈老爷施舍般地说了一句:“那个小岛,送给你啦!”这漫不经心的一句话,让河心岛的“主权”有了不言而喻的意味。由此可见C.起初沈家的显贵,让汪福没敢坐椅子。到后来,他与沈家人混熟,这前后的行为反差,表现了汪福身上反抗意识在苏醒。D.文中汪福的卑微低下、小心翼翼,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了旧时代的社会现实和鲜明的阶级形态。(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旺福和沈老爷一家的交往,暗线是沈老爷和大太太的家庭矛盾。B.汪福忘形地坐到椅子上的行为,让大太太觉得其“气度不凡”。运用了反语,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现有等级秩序的挑战。C.作者善于用细节雕刻人物,文中多处的动作描写以及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让小说充满戏剧化的张力。D.从看椅到坐椅,这一人物行为方式的转换,带来了故事情节的突变,结尾耐人寻味。(3)根据两处划线句子,分别分析人物“紧张”和“不知所措”的原因。(4)文章多次提到“椅子”,请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我安適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於首阳山。由此观之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及至西伯A卒B武王载C木主D号E为文王F东G伐纣(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在古文中常见的意义有三,分别是“兄弟排行中最为年长者”“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和“一方的首领”。文中“伯夷”“西伯”中的“伯”意义不同。B.“用”在文中是“因为”的意思,与《劝学》中“用心一也”的“用”词义相同。C.“干戈”文中指“战争”,与“化干戈为玉帛”中的“干戈”意义相同。D.“报”有“报答、酬谢”的意思,与“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中的“报”词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叔齐又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不敢违背父亲的遗命,于是逃走了。B.伯夷、叔齐二人来到西伯封地,见武王不埋葬父亲且欲出兵讨伐商纣,遂叩马上谏,只有姜尚称赞两人为“义人”。C.武王平定战乱,天下都以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却创作歌曲,他们三者的命运都很衰微。D.有人将伯夷、叔齐、颜渊的所做所得与盗跖对比,表达了对于天道不公的困惑和愤慨。(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②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5)天下宗周后伯夷叔齐是如何保持自己志节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郭给事王维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①天书拜琐闱。强欲从君无那②老,将因卧病解朝衣。【注】①奉:“捧”的本字。②无那:无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运用象征手法形象地写出郭给事上承皇恩,下受门生拥戴。B.诗的颔联“省中啼鸟”以动衬静,说明门下省环境清静、衙内清闲。C.诗人感慨自己老病,无法追随郭给事,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D.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对郭给事的颂扬之情(2)全诗颂扬了郭给事的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强调践行仁德从自我做起,继而自然博得天下人的称赞的一句是:,。(2)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写出了恋人间极为感人的款款深情,历来为人所称道,。”(3)“楼”在古诗文中是常用的意象,文人们借楼表达或喜或悲或闲适或忧愁或思念或激愤等复杂情感。借“楼”表达作者怀远伤感之情的句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7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老油条”,不一定和年龄直接挂钩,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处世、做事的心态。虽然表现不尽相同,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能干多少干多少。必须干的活能拖就拖,其追求是宁可无功但求无过;责任和担当,借助“油”的属性,让人无可奈何。一个团队里,有一个“老油条”倘若混日子,就会像是一碗清水里滴入了一滴墨水,不良后果持续扩散。互联网上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毁掉一个年轻人,就让他迅速变成职场‘老油条’。”青年,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黄金时期,平平淡淡并非碌碌无为,主动沉淀不是浑浑噩噩。有人说,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没去做,而是“我本可以”。时代的发展为个人成长提供了无限机遇和广阔舞台,摒弃消极糊弄心态,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绘就属于自己人生的高光篇章。(1)下列句子中的“多少”与文段中的“能干多少干多少”中的“多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老张说:“你也别生气,老王的话多少有点道理。”B.夏天到了,许多时髦的年轻人能穿多少穿多少。C.在我们的一生里,有多少人,多少事D.对于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我知道多少说多少。(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7.(13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不得不说,新型污染物——微塑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之一。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们可能来自于塑料废弃物的分解、洗涤剂中的微塑料颗粒、工业排放等。①,但它们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却可能是深远的。研究显示,如今,②。譬如,公民科学家在北极沿岸发现了大量的零碎微塑料;国际知名期刊报道,近80%的瓶装水含有微塑料;研究者甚至在接受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脏组织中发现了微塑料。铺天盖地的骇人听闻的报道,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微塑料这一议题并采取“全球战塑”行动,为生态,为地球,也为了人类自身。长期以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海洋与湿地保护,③。然而,受到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中国绿发会成立了红树林专项基金,设立了许多传播平台(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C.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D.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3)请根据文段,给“微塑料颗粒”下定义。四、作文(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自嘲》)(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yuè欣赏音乐)乐(lè)(齐宣王)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孟子》)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和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需要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圈出关键词句;然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按照题目整合信息。(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解答】(1)A.“幸福与物质没有关系”错,材料一原文是“幸福与物质的丰裕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不是真正的幸福。B.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一原文“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仁爱幸福,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可知,主语是“美德”而不是“儒家幸福观”。D.因果关系不当,材料二原文为“人类要获取幸福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但绝不是人唯一的需要。故选:C。(2)D.“只要……就……”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可以依靠人的努力去转化和维护”。故选:D。(3)材料二的观点有:正确的幸福观应该充分体现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等方面的特征。B.侧重个人幸福。故选:B。(4)根据材料一“儒家对幸福观提出了新的理解,儒家把寿命,认为人的需要或欲望都不是确定不变的……”“而墨家认为,所以、墨家这样的与儒家不同的幸福观流派,对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影响最为深远”可知、道家,并且强调儒家的幸福观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二根据材料之出处“摘编自赵军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以及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二侧重强调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5)根据材料二“马克思在此阐述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在其现实性上。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彼此依存。一个人离开其他社会成员是不可能孤立生存的,还特别注重精神生活对幸福感的作用”“幸福应该是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充实精神世界,使物质和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幸福感”可知:正确的幸福观应该充分体现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当前幸福与长远幸福的统一。答案:(1)C(2)D(3)B(4)材料一着重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并且强调儒家的幸福观的深远影响。(5)①正确的幸福观应该充分体现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②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④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等方面的特征。【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原因的分析能力。可以依据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神态表情和行为动作的刻画、环境描写来分析。(4)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充当线索、寄托感情、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揭示主题等方面分析。【解答】(1)C.错在“反抗意识在苏醒”,汪福与沈家人已经混熟了,无须下人通报,直奔后院去见大太太”可知。故选C。(2)A.错在“明线暗线”。故选A。(3)①结合“汪福看沈老爷不言语,他心里越发紧张了,第一处汪福越发紧张,担心沈老爷要惩治自己。②结合“哪知,沈老爷看汪福那副惊慌惊恐的样子,告诉他:‘那个小岛!’说完,走了”可知,是因为沈老爷将小岛送给自己而感到不可思议。(4)①结合“大太太身边的小丫鬟,礼节性地搬把亮锃锃的小椅子放在他跟前,没敢坐,听大太太问话”可知,体现了他们虚伪的礼节。②结合“尽管如此,汪福每次见到沈老爷时。大太太在屋里与他说话时,不好意思去碰沈家那油光锃亮的椅子”可知,体现了他由开始的畏惧,到后来的忘却身份卑微的这一心理转变的过程。③结合“说不清是哪一天,汪福在门外听候大太太问话时,从看到坐,财路被断。④结合“回头,汪福走后,喊来管家,省得他以后再往这边跑了’”可知,从赏岛到收岛。答案:(1)C(2)A(3)①第一处汪福越发紧张,他认为自己未经沈老爷的同意私自在人家小岛上生活捕鱼。②第二处汪福发愣不知所措,是因为沈老爷将小岛送给自己而感到不可思议。(4)①老爷太太赏赐他座椅。②旺福从不敢坐到后来情不自禁地坐下,体现了他由开始的畏惧,到后来的忘却身份卑微的这一心理转变的过程。③从看到坐,旺福的这一行为导致了下文荒岛被收回,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从看椅到坐椅,从赏岛到收岛。【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武王”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表意完整,综上应在BDF三处断开,西伯昌已经死了,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2)A.“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有误,“伯”是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等、侯、伯、子、男。故选:A。(3)C.“他们三者的命运都很衰微”有误,从原文“神农、虞,我安適归矣,命之衰矣”来看,而是感叹自己二人命运衰微。故选:C。(4)①於是,这时,赡养老人;归;盍……焉。译文:这时、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②糟糠,粗劣的饭食;厌,饱;蚤,通“早”,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5)从原文“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隐於首阳山,天下宗周后,采薇而食;从原文“及饿且死。其辞曰:‘登彼西山兮。以暴易暴兮。神农、虞,我安適归矣,命之衰矣,他们作歌明志。答案:(1)BDF(2)A(3)C(4)①这时,伯夷,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②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5)①耻食周粟,采薇而食;③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参考译文:孔子说:“伯夷,因而怨恨也就少了,就得到了仁德?”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又感到很诧异、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等到父亲死了。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这时、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可是到了那里,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能说是孝顺吗,能说是仁义吗。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可是伯夷,他们坚持仁义,隐居在首阳山上。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以暴臣换暴君啊。神农、虞,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只有死啊!”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像伯夷,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保持高洁的品行!再说,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烤人的心肝当肉吃,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至于说到近代、专门违法犯禁的人,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而有的人,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不敢经由小路,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我深感困惑不解,那么这是天道呢?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假如寻求不到。”“到了严寒季节。”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首先理解诗歌内容,分析选项,看是否正确,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理解诗歌含义,再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答案。【解答】(1)C.诗人感慨自己老病,无法相从。故选:C。(2)诗的前两句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高阁”,“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是说郭给事桃李满天下。三、四句,官吏散去,他怡然自得地欣赏着鸟鸣。这里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使得衙内清闲。五,直接写郭给事本人,恭恭敬敬地去上朝面君。写出了郭给事兢兢业业的状态。答案:(1)C(2)①地位的显达。“洞门高阁”“余晖”写郭给事深受皇恩普照,而“柳絮飞”意指其门生飞扬显达。颔联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衙内清闲。颈联写郭给事早晨穿着盛装朝拜,兢兢业业。译文:门庭楼阁沐浴着夕阳的余晖。禁宫中官舍的晚钟稀稀落落。凌晨身佩玉饰进诣銮殿朝拜。我想随您进退无奈年迈体衰。赏析:这首酬和诗,也表达了诗人想辞官隐居的思想,诗人别出机杼,状物以达意,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上句写门下省门户重叠,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下句写暮春时节,柳絮轻扬,以“柳絮飞”喻指门生故吏个个显达。官禁里晚钟敲响,留下一片清静给郭给事。“疏”和“稀”。诗人描写“省中啼鸟”这个现象。一般说,人来人往,写出了郭给事为官的清闲,时世太平。颈联写郭给事本人,傍晚捧着皇帝的诏书回到门下省给官吏们宣读。尾联进行急转,无奈年老多病!这两句集中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重点字:礼)(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重点字:惟)(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重点字:扁)【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7分)6.【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解答】(1)文段中的“能干多少干多少”中的“多少”是名词,侧重的是“少”。A句中的“多少”是副词,表示“稍微”的意思。B.句中的“多少”是名词,侧重表示的是“少”的意思。C.句中的“多少”是代词,表示“许多”的意思。D.句中的“多少”是名词,表示不定的数量。故选:B。(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将“倘若”移到第一个分句的前面,“不良后果持续扩散”中主语“后果”和谓语“扩散”搭配不当。修改为:倘若有一个“老油条”混日子,就会像是一碗清水里滴入了一滴墨水。答案:(1)B(2)倘若有一个“老油条”混日子,就会像是一碗清水里滴入了一滴墨水。【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7.【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辨析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基本常用的标点符号,明确基本的用法。(2)本题考查句子连贯的能力。解答时注意六个一致:陈述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陈述逻辑一致、陈述句式一致、语言风格一致、内容衔接一致。(3)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下定义的能力。首先审读文段,找出关键句,进行分析,归纳答案。【解答】(1)原文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直接引用诗句。C.表示特定称谓。故选:C。(2)①语境前文说的是“微塑料”介绍,后文“但它们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却可能是深远的”。②语境“譬如;国际知名期刊报道,近80%的瓶装水含有微塑料,说明微塑料无处不在。③语境前文说的是海洋与湿地保护,可填:红树林是其重点关注对象。(3)根据“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们可能来自于塑料废弃物的分解、工业排放等……但它们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却可能是深远的”进行归纳,可能来自于塑料废弃物的分解、工业排放等。答案:(1)C(2)①尽管微塑料很小②微塑料似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3)微塑料颗粒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可能来自于塑料废弃物的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