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考查要点】最新课标要求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2、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3、丰富自己的积累。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4、学习经典的思辨性文本(包括短小的文言经典),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考查要点1、把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熟练处理文言文的停顿、断句。2、了解和掌握古诗文有关的文体和文学知识。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4、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5、了解和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尤其要注意文言文特殊现象: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6、能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语句。7、能够正确分析判断文言文常用的写作方法(正侧结合、对比、衬托等)及其作用。8、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9、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考点分布】2022年浙江省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布表一:2022浙江省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布一览表2022年浙江省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布省市篇目作者原题再现考点分布杭州市范仲淹《舟中》张唐英《范仲淹传》)王称《范仲淹传》9.阅读《舟中》一诗,完成(1)(2)题。(1)同样写月,“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将月影比作玉璧,本诗将月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意境幽美,请加以赏析。古诗鉴赏10.《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宥”有四个义项(下图),丙文中“仲淹欲宥之”“宥”的意思是__________(填序号)。词义推断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上嘉而从之虽有嘉肴B.具牛酒百废具兴C.贼悦,径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仁宗从之战则请从文言实词12.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1)乙文中“贼闻之”的“之”指哪件事?(2)丙文中,富弼为何提议诛杀晁仲约?文章内容理解13.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范仲淹的认识。人物形象分析宁波市沈括《活板》4.请解释下面“原文例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文言现象原文例句解释加点字释义方法(供参考)一字多义持就火炀之(1)__【查阅字典】①接近,靠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瞬息可就(2)__词类活用火烧令坚(3)___【课内迁移】石青(用石青)糁之通假字已后典籍皆为板本(4)__【指出通假】故不错(同“措”)意也文言实词通假字5.下面是“毕昇科学精神”探究单,请你根据要求补充完整。(1)毕昇制字可能经历的实验过程制字尝试制作木活字,发现木活字的缺陷是:①_____(摘录原文)↓尝试制作泥活字,对比发现泥活字的优势是:②__________(摘录原文)(2)毕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问题:遇到生僻字,没有现成的字模,该怎么办?解决办法:______________(根据原文回答)(3)毕昇的实验发现原文语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用现代汉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4)探究小结毕昇就地取材,不断尝试,对比实验,这种科学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信息筛选概括6.本文有些语句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活字印刷的特点,请找出一处,仿照示例加以说明。【示例】“薄如钱唇”,写出了活字字模薄的特点。词句赏析温州市《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卷三·美芹十论》)《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丑奴儿》)《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4.根据要求,完成任务。(1)补全材料(二)(五)中的甲、乙画线处。(2)阅读材料(一),解释加点词。语句方法释义①事未至而预图结合语境②臣子思酬国耻查阅词典:A.赏赐;B.应合;C.报复(《古代汉语词典》)③屯聚蜂起联系课内:斗折蛇行(《小石潭记》)(3)你从材料(一)中读出了青年辛弃疾怎样的形象?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联读辛词诗文默写文言实词人物形象分析15.材料(三)(四)表现词人心境的手法有何不同?借助集录,加以赏析。表现手法16.依据你的阅读体验,概括辛词豪放风格的特色。豪放派17.辛弃疾词风特色的形成,是否受其人生经历的影响?根据集录,结合探究过程,发表你的看法。材料探究嘉兴市舟山市顾炎武《与人书(六)》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复书曰_____②未尝一日忘天下也________③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文言实词(2)小嘉与小舟在理解《与人书》中“拙诗”一词时有了困惑,请你参与讨论。小嘉:“得拙诗”的意思是“赤豹读了一首拙劣的诗”。小舟,我感觉不对,“拙诗”在这里不应该这样理解。你:是的,“拙诗”不是指“拙劣的诗”,理由是_______。词语含义(3)[甲][乙]两文主旨都是劝学,两文劝说方式各有特点,请简要分析。劝学方式(4)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你汲取了那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验,谈谈你的阅读感悟。文章观点启示和感悟湖州市《儒林外史》赵翼《消夏绝句》陈鳢《赠苕上书估》缪荃孙《云自在龛随笔》牧斋遗事》)11.有一位同学对材料二、三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理解,请你帮他解答。(1)均欲以新者相易(2)牧翁宝之如拱璧(3)遍属书贾欲补其缺文言实词12.材料一中,哪位诗人对“买书”的热衷,和王冕相似?请简述理由。人物形象对比分析13.另一位同学对材料一《消夏绝句》中“逸篇”的“逸”不理解。下面对“逸”字的解释,你觉得哪一项是最合理的?结合材料二或材料三证明你的选择。A.释放B.安闲,安逸C.通“佚”,亡失,散失词义的理解14.你认为,上面材料能帮助同学们获得对“书客”职业及意义的哪些认识?文章内容理解15.恰逢湖州市举办“宋韵流芳书香湖州”古籍文化艺术展,展示湖州自南宋以来的珍贵古籍、雕版真迹、有趣的书船等。为了增强“书船”板块的吸引力,请你根据上面材料,为“书船”板块拟一条宣传语(不超过20字),并说明其吸引力。拟写宣传语16.假如长大后的王冕从书客那里买的书中包含了以下作品,你认为王冕可能会喜欢哪一篇?结合你对这篇作品和小说中王冕的认识加以回答。A.《爱莲说》(周敦颐)B.《饮酒(其五)》(陶渊明)C.《陈涉世家》(司马迁)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的分析绍兴市[明]陈继儒《胜游记》4.根据语境推敲加点词的意思。①方眺览间()②诚葛天民之民也()③忽一童子把竿垂钓()④主复延余就席()文言实词5.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断三处)。主席陪话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筹交错。文言断句6.阅读文章,完成鉴赏。“茅屋疏篱一径深,门无车马绿苔侵”一句,让我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1)“①______,______”,还有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②______,______”。这些联想到的诗文,可以帮助我们读出陈继儒这两句诗的意境特点:(2)______。作者用词也很精妙,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如“茅屋疏篱一径深”的“深”。作者说“爰成四韵以纪胜概”,可见这四韵是对前文潇溪游的记录。所以鉴赏这个“深”字、除联系诗句外,还可结合前文的相关描写。我来鉴赏“深”:(3)____________。诗歌鉴赏7.“潇溪”因何被陈继儒视为“胜地”?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内容理解分析衢州市[清]张潮《幽梦影(第二二则)》8.仿照示例,对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进行解释和品评。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示例]艺花可以邀蝶:艺,意思是种植,但又不止于种植,还包含插花、赏花等意思,让人联想到花引蝶、蝶恋花等养花带来的乐趣。古文炼字9.仿照张潮写七件事的句式,续写一件事。提示:你可以从李白、柳宗元、苏轼、李清照等文人的作品中得到灵感。故事仿写10.文中朋友的评点各见性情,请你从曹秋岳、崔莲峰、陆云士、庞天池中选一位品评。赏析句子11.古人读书追求雅趣,阅读此文时适宜做下列哪件事?请说明理由。A.品茶B.听雨C.焚香D.____(自定)拓展阅读12.从“风”“雨”“柳”“水”中选两个,分别写出含有此物的古诗句(各连续两句)。名句默写金华市[明]叶盛《卢重斋遗事》[明]卢儒《送徐子春往四川》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项是()A.或请文稿或异二者之为B.然其为人吴广以为然C.手读此文不已慎其不已也D.不复顾也三顾臣于章庐之中文言实词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每部分限断一处)①博学能文善笔礼②文学韩柳书法欧颜文言断句7.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集》中记载:上尝命作《雪赋》,项刻立就,尽屈其同事者。作《雪赋》一事,卢儒是如何让他人受屈辱的?请从选文中找出相应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理解分析8.联系选文,体会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遽答之曰:“尔何知被曾读何书来!”词语表达效果9.阅读诗歌后,诗中熟悉的意象引发同学们热烈的讨论,请补全对话。补全对话10.假设选文中“往候之”的不是乡里显宦,而是诗中的徐子春,卢儒仍会“久不出”吗?请结合诗歌和选文内容推断,并简述理由。个性化阅读有创意解读观点阐述丽水市[明]汤显祖《与袁六休》[明]袁宏道《与汤义仍书》10.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章·推新文言词句方法解释应与深谭查阅词典法:①延伸,延及。②扩展,扩大。③同“谈”,谈论。(1)____长林丰草课内迁移法(2)____又何厌焉语境推断法(3)____文言实词11.袁宏道在信中称汤显祖为“知己”,汤显祖也视袁宏道为“知己”吗?请结合《与袁六休》一文加以分析。内容理解分析文学·推想12.文中画线句中的“鹏”,有的版本写成“雕”,你认为写成“雕”可以吗?请结合语境阐述理由。个性化阅读有创意解读文化·推求13.尺牍渐行渐远,却弥足珍贵。小组成员阅读两则尺牍后拟写了一篇读后感,请你帮他补全空缺的内容。尺牍者,代言之书也。而言为心声,对人言必发自肺腑也。汤义仍问“(1)____________”,袁中郎言“作吴令,备诸苦趣”,皆诚挚之语也。凡尺牍之道、婉曲详尽,惟以与朋友,同为尺牍,然汤、袁大异其趣。《(2)__________》奔腾似万丈倾泻之瀑布,而《(3)_______________》深沉如千里绵长之涓流。尺牍多而千言,约而数语,真情时时流诸字里行间,正可谓(4)_____________(用四字短语总结)。内容理解分析台州市《宋史·列传·卷一百四十七》《嘉定赤城志·卷五》)5.为了译好史料,请解释下面加点词。(1)台有五邑,尝摄其三()(2)上谓近臣曰()(3)处之泰然()(4)小大之狱必以情()文言实词6.为了读通史料,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橐博学刚介不事产业先世田庐悉推予兄弟文言断句7.同学们发现史料为了突出陈囊的形象,多处用了侧面描写手法。请摘录其中两处。侧面描写8.同学们打算将搜集到的名人按品行分为“仁爱”“廉俭”“孝悌”三类,在公众号上推送。你想把陈橐归于哪一类?请结合以上史料说明理由。人物形象分析【命题规律】1.顺畅朗读文本,掌握文本的句读,用“/”标出句中停顿或正确断句,主要考查学生朗读的能力。2.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重点考查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3.翻译句子。重点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4.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5.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命题趋向】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题型、内容和难度等向高考靠拢,重视语法学习,逐步和高考接轨。2.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来考查的越来越多。3.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试题越来越多,难度加大了。4.此外,文学文化常识也悄悄地进入试题,不少地方还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难点内容列为考点进行考查,应该引起重视。【考点突破】一、文言现象文言文现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现的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学生和相关研究者通过对文言现象学习可以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也可以迅速提高学习成绩。而文言现象也是中高考必考考点。(一)古今异义1、基本词:这类词古今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容易理解。如人、马、日、月、山、水等。2、一般词(这是记忆的重点)(1)变词。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当下叫“帽子”;古时叫“牖”,当下叫“窗”。(2)半变词。这类词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词义不同或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另一种情况是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①古今词义不同的。如“走”“劝”等。②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的。如“购”“沐”“浴”等。③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如“克——克服”“固——坚固”“衣——衣服”等。(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再引申为“军队”,又引申为“兵权”,进一步引申为“战争”,还引申为“战略战术”。有时一个词的几个意思并存于一篇文章中,给我们阅读造成了困难。(三)假借义(通假字)1、音同形似。如“直→值”“禽→擒”等。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如“内→纳”“见→现”等。3、音同形不同。如“要→邀”“裁→才”“有→又”等。注意:通假字是单向通,不是双向通。如“要通邀,邀不通要”。(四)词类活用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军”,“互相轩邈”的“轩邈”等。2、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等。3、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的“异”等。4、名词作状语。如“横柯上蔽”的“上”等。5、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的“险”等。6、其它。“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词“专一”,“以乘为先”的“乘”用作数词“四”,“驽马十驾”的“驾”用作量词等。(五)虚词分清虚实文言虚词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包括代词。某个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是动词“探望”的意思,是实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顾”是“难道”的意思,是虚词中的副词。辨明词义虚词很多是多义的,要看它在句子里的作用确定它的词义。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代苏迈。“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一个“为”是介词“给”“替”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出”“作”的意思。通晓古今词义变化1、有些文言词语已经完全消失。如“夫”盖”等。2、有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里表示原因,当下表示结果了。3、有些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当下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了;结构助词“之”,改用“的”等。(六)特殊句式判断句文言文主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1、……者,……也。如“亚父者,范增也。”2、……,……也。如“我,子瑜友也。”3、……者,……。如“博鸡者,袁人。”4、……,……者也。如“牡丹,花之高贵者也。”5、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6、用“乃”“即”“为”“皆”“则”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我为赵将。”“环村居民皆猎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如“斯是陋室。”省略句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1、省略主语。“(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3、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4、省略介词。“亮躬耕(于)陇亩。”倒装句1、宾语前置(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如“大王来何操”的“何”。(2)在否定句中,带有否定词“不”“未”“莫”时作宾语的代词要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余”。“臣未之闻也”的“之”。2、定语后置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人马烧死者甚众。”3、状语后置“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通常有三种情况: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③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被动句1、形式上有表被动的标志(介词“于”,动词前用“受”“见”“被”“为”“为……所”)。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受制于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等。2、形式上没有被动的标志,只能从意念上去理解。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以被镂刻空。)“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兵受挫,地被削。)这就是你所说的“文言现象”,这些知识是要记忆、积累的。每学一篇文言文,就把这篇文章的上述“文言现象”整理出来,进行记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积累,你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很快提高的。二、文言实词词义巧推断文言文阅读材料篇幅虽不长,但内容丰富,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因此,在答题时就要有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力。基本方法:1、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例(1)径造庐访成。造:到例(2)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造”形旁为“走”,而“庐”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造”字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等)显然与句义不符合。“觐”的形旁为“见”,“归”是回家,故而可判断“觐”释为“拜见”是正确的。2、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例(3)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例(4)伯王之业,不从此也。“翼”与“翌”字形相似,读音相同,“翌”的含义是“次于今年、今日的”,则“翼日”就是“翌日”,即“第二天”。“伯”与“霸”声母相同,古音接近,本句中的“伯”就是“霸”的通假字,“伯王之业”即称霸称王的功业。3、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例(5)在官清恪,未尝闻私。恪:谨慎而恭敬。例(6)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副:符合例(7)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给:满足自己。例(8)善才绳之。绳:捆绑。今有成语“恪遵功令”,“名副其实”,“自给自足”“绳之以法”。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平时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以做出判断:例(5)、例(6)、例(7)正确;例(8)对“绳”的解释有误,应释为“依法处置”。4、借助句内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例(9)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例(10)其罪当与童贯等。等:(童贯)等人。例(11)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例(12)登辞疾不受。疾:急速“信”可以作名词(如释为“信用”)、动词(如释为“相信”),也可以用作副词(如释为“确实”)。分析例(9),句中“难求”是谓语,而“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再结合语境就容易判断“信”是“确实”、“实在”之义。分析例(10),句中主语为“其罪”,“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再看例(11)句中的“樵”作“取”的宾语,应该是名词,所以解释为“打柴”明显有误。同样的道理,例(12)中的“疾”也是名词,应释为“疾病”,“辞疾”即“称病”、“托病”。5、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古人为文讲究铺陈对偶,注意节奏和谐,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把握住相关句子的结构特点,推测词义的准确性就会明显提高。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对文、互文来释词。例(13)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解释:“圣君治国”,必须发现它与“亡国破家”之间的对应关系,弄清它们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才能明确这不是主谓短语,而是并列短语,才能准确地回答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亡国破家”与“圣君治国”是对文。另外,文言文中互文也很常见。互文多为的近义词并用,前后联系起来考虑,可以顺利地理解词义。例(1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本句中的“以”字本来较难理解,但借助与之对应的“用”字,我们可以推知“以”也作“被任用”讲。6、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即“因文定义”例(15)得全首领以没。全首领:指保持高位。例(16)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绝食;断绝饮食。例(15)前文写“开封仪同三司高俅死”,尽管此人罪大恶极,但并没有被砍头,他得以保留全尸,所以“全首领”当指“保全头颅”。例(16)考查对“绝食”的理解,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坑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三、文言虚词的作用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以下几个虚词“之、其、而、以、为、于、乎、焉”等。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1)以:可译为“凭借、因为、用来、来、用、把、以致、相当于‘而’、认为、如”。(2)之:主要作用是助词、代词、介词。(3)其:主要作用是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视具体语境而定。(4)而:主要作用是表示顺承、并列、转折、修饰。(5)为:用作动词的基本词意是“做”,其它意思视具体语境改变;用作介词时译为“为了”。(6)于:可译为“对、对于、从、在、到、向、比、给”。(7)乎:可译为“呼、吗、于、对”。(8)焉:主要作用有语气词,代词、兼词。四、文言文停顿断句技巧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流畅的朗读,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学习还有所差别,大家对于陌生的文言文句子读起来也比较拗口,所以如果能够对文言文句子有合理的划分,不仅能够帮助大家更好更快的朗读,更有利于大家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含义。在文言文考试中也有考察文言文断句的考题,所以大家对于该题型一定要掌握好划分方法和朗读节奏,让你的文言文学习事半功倍。首先要理解句意。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我们在读古诗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或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然后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这样,就能基本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其次要借助语法知识。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这样也能把握古诗文句子的自然停顿。(一)主谓之间要停顿。如:1、一狼/洞其中。2、君之病/在肌肤。3、宋/何罪之有。(二)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如:1、忘/路之远近。2、恐/前后受其敌。3、衔/远山,吞/长江。(三)动词与后面状语(它的补语)间常常要停顿。如:1、骈死/于槽枥之间。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句中转折连词前一般要停顿。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鸣之/而不能通起意。(五)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如:1、尝/与人佣耕。2,俄而/百千人大哭。(六)有些议论、推断、反问、总结等语气句子,若前面有“顾、夫、盖、其、且、至若”等词领起,在该词后面应稍加停顿。如:1、且/人患志之不立。2、其/真无马邪?3、至若/春和景明。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七)句子中间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1、问/(渔人)所从来。2、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八)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如:1、泉香/而酒洌。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3、斗折/蛇行。4、属予作文/以记之。(九)骈句排比句的朗读节奏上下、前后句是相同的。如: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个雨/山前。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十)古词句一般还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如: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七言诗句一般按“2、2、2、1”或“2、2、1、2”的音节划分。如: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总之,能否准确地给古诗文划分朗读节奏,关键在于对句意及层次结构的理解。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古诗文就会变得好读好记好理解了。五、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文言文翻译不易,也算是高考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其中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考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容易得多;否则,就会捉襟见肘,甚至难以完成。(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例8: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六字诀。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举例简述如下:(1)“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例9: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叟”换成“老人”,“识”换成“知道”,“意”换成“心思”,“怀”换成“揣着”。(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如例5中的定语后置,例6中的状语后置,例7中的宾语前置。(3)“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例10;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4)“增”。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宾语,例2中的省略主语,例6中的介词省略,例7中的动词省略等。(5)“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部分补充出来。(6)“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如例9中的“也”“而”。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六、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1.文意理解(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题干所问问题。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和态度,这项考查要求比较高,试题难度比较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析意图有关历史的文献,大多有明显的倾向性,归纳起来有三种说法:其一立场说,如晋代魏,统一天下,陈寿写作《三国志》时,明显站在魏国立场上;其二借鉴说,如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的写作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其三家谱说,如梁启超认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一家谱而已。”可见,有关历史的著作或多或少带着作者或朝代的烙印,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受写作意图影响。而文中有关注解、人物、朝代等信息,对我们理解意图、把握内容会有帮助。(2)看写法“写法”就是写作方法。一篇历史文献材料,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议论上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看这些写法,抓住文章形式上的显著特点,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由现象到本质分析文章内涵,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整篇文章的观点态度。(3)抓关键古代历史文献中,大多有对人物的评价语、对人物行事的归结语以及一些点到即止的抒情议论语等。抓住这些围绕中心分散在各处的关键语句,是我们领会作者观点态度的重点。(4)查语境语境即具体的语言环境。阅读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句子的多元性,单独看某句话是一层意思,把它放入全文又是另外一层意思。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要从语境的角度去考虑,切忌孤立生硬地理解。(5)手法的混淆人物传记的文章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往往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叙述描写,评议抒情。描写又有直接、间接、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而题干中有时指定筛选某种手法,审题时就要仔细推敲、不能混淆,把那些虽能表现人物的某种品质却与题干所表示表现手法不符的项排除。(6)“品行”的误读人物传记中,作者往往会横向罗列多个细小事件来反映主要人物多方面的品质或成就,命题人就会在其中一处采点设题,学生答题时如果不细心分析,就会落入陷阱,失去分数。【考点定位】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3.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4.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6.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真题过关】【1-2022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古诗文阅读为进一步了解范仲淹。同学搜集了以下材料。请你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甲舟中【宋】范仲淹珠彩耀前川,归来一扣弦①。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乙宝元初,元昊②叛,时延安新被围,朝廷袶帅,皆畏不行。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上嘉而从之。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③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贼闻之,第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大范老子”谓范雍也。又城青涧,开营田,招属羌,及请戒诸路养兵蓄锐,以据贼冲。(张唐英《范仲淹传》)丙会盗起淮南,知高邮军④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贼悦,径去。事闻,富粥⑤时在枢府,议欲诛伸约,以正军法。仲淹欲宥之。粥曰:“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又不能守,而使民醵钱⑥遗之,法所当诛也。”仲淹曰:“今高邮无兵无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仁宗从之,仲约由此免死。(王稱《范仲淹传》【注】①扣弦:手击船边,用作歌吟节拍。②元昊:人名,即李元昊。③俾(bǐ):使。④知高邮军:掌管高邮军。⑤富弼:洛阳人,时任枢密使。⑥醵(jù)钱:筹钱。14.阅读《舟中》一诗,完成(1)(2)题。(1)同样写月,“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将月影比作玉璧,本诗将月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意境幽美,请加以赏析。1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宥”有四个义项(下图),丙文中“仲淹欲宥之”“宥”的意思是__________(填序号)。1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上嘉而从之虽有嘉肴B.具牛酒百废具兴C.贼悦,径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仁宗从之战则请从17.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1)乙文中“贼闻之”的“之”指哪件事?(2)丙文中,富弼为何提议诛杀晁仲约?18.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范仲淹的认识。【2-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真题】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新增《活板》一文,下面是课文及部分注释。请你自读,了解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完成下面小题。活板①沈括板印②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③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④。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⑤之。欲印,则以一铁范⑥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⑦之,药稍镕⑧,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⑨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⑩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⑪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⑫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⑬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注释】①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②板印:指雕版印刷。③冯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④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⑤冒:覆盖。⑥范:模子。⑦炀:烘烤。⑧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⑨自:另自,另外。⑩韵:指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⑪奇字:生僻字。⑫燔:烧。⑬殊:根本。4.请解释下面“原文例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文言现象原文例句解释加点字释义方法(供参考)一字多义持就火炀之(1)________【查阅字典】①接近,靠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瞬息可就(2)________词类活用火烧令坚(3)________【课内迁移】石青(用石青)糁之通假字已后典籍皆为板本(4)________【指出通假】故不错(同“措”)意也5.下面是“毕昇科学精神”探究单,请你根据要求补充完整。(1)毕昇制字可能经历的实验过程制字尝试制作木活字,发现木活字的缺陷是:①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尝试制作泥活字,对比发现泥活字的优势是:②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2)毕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问题:遇到生僻字,没有现成的字模,该怎么办?解决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原文回答)(3)毕昇的实验发现原文语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用现代汉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探究小结毕昇就地取材,不断尝试,对比实验,这种科学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6.本文有些语句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活字印刷的特点,请找出一处,仿照示例加以说明。【示例】“薄如钱唇”,写出了活字字模薄的特点。【3-2022年浙江省嘉兴市、舟山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甲】与人书(六)①顾炎武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赤豹②,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③之叹乎?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④,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注释]①选自《亭林文集》。《与人书》是一组顾炎武与友人讨论治学方法、文学、历史等的学术短札。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②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③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④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复书曰________②未尝一日忘天下也________③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2)小嘉与小舟在理解《与人书》中“拙诗”一词时有了困惑,请你参与讨论。小嘉:“得拙诗”的意思是“赤豹读了一首拙劣的诗”。小舟,我感觉不对,“拙诗”在这里不应该这样理解。你:是的,“拙诗”不是指“拙劣的诗”,理由是_______。(3)[甲][乙]两文主旨都是劝学,两文劝说方式各有特点,请简要分析。(4)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你汲取了那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验,谈谈你的阅读感悟。【4-2022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陈继儒漫游潇溪(今嵊州下王镇小溪村)所作《胜游记》,完成后面小题。胜游记[明]陈继儒余癖于山水之趣。戊辰春暮,拟为石梁、雁荡之游,道经于剡,将览右军之池,并康乐覆卮所。清妙秀异,杜工部之语不虚也。行一舍许,见其峰峦叠翠,涧水潆回,乔松壮谷口,古柏郁溪头,依稀盘谷,仿佛辋川,徘徊久之,不忍离去。方眺览间,遇一矍叟,黄发台背,逍遥山径,诚葛天氏①之民也。余揖询其地,知是潇溪。居虎豹,偃虬龙,佳哉胜地。忽一童子把竿垂钓,余私计曰:“是儿器宇不凡,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也②。”童子罢钓揖予,登堂洗爵、奠斝③,宰鸡款予。主席陪话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筹交错。觌④其貌,骯髒⑤矍铄;味其语,正大光明;论世则议切事务,谈道则奥彻玄微。猗欤休哉⑥!真世不易觏⑦者也。尔时夜分就寝,余思良士不寐,爰⑧成四韵以纪胜概⑨,云:茅屋疏篱一径深,门无车马绿苔侵。云山纵意权⑩为主,富贵惊人懒挂心。珍馔饷宾情已厚,交情一面意何深。葛巾野服蒲葵扇,自在溪边五柳⑪阴。韵成东白,主复延余就席,载续四韵:风尘鞅掌⑫最羁人,谁更清闲憩此身。梦醒北窗书千卷,兴饶东郭酒三巡。谢安门外春常静,五柳庭中月自新。任尔纷嚣当面起,斟瓢仙子正颐神。主宾话别,束装就道。主君谓谁?徐君以圣也。童子谓谁?其孙佩元也。良辰难得,胜地不再,乃记之以志不忘。【注释】①葛天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他的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②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也:语出《晋书·王衍传》,“宁馨儿”后为小孩的美称。③爵、斝jiá:古代酒器。④觌dí:见;⑤骯髒kǎngzǎng:刚直,不屈不挠。⑥猗yī欤休哉:多么快乐啊。⑦觏gòu:见,看见。⑧爰yuán:于是。⑨胜概:优美的景色,美好的境界。⑩权:姑且,暂且。⑪五柳:陶渊明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⑫鞅掌:繁忙,劳累。4.根据语境推敲加点词的意思。①方眺览间()②诚葛天民之民也()③忽一童子把竿垂钓()④主复延余就席()5.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断三处)。主席陪话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筹交错。6.阅读文章,完成鉴赏“茅屋疏篱一径深,门无车马绿苔侵”一句,让我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1)“①______,______”,还有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②______,______”。这些联想到的诗文,可以帮助我们读出陈继儒这两句诗的意境特点:(2)______。作者用词也很精妙,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如“茅屋疏篱一径深”的“深”。作者说“爰成四韵以纪胜概”,可见这四韵是对前文潇溪游的记录。所以鉴赏这个“深”字、除联系诗句外,还可结合前文的相关描写。我来鉴赏“深”:(3)____________。7.“潇溪”因何被陈继儒视为“胜地”?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2022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真题】班级公众号打算推送“名人在台州”系列专题,同学们找到了有关陈素的两则史料,请你完成以下任务。【史料一】陈橐①,字德应,绍兴余姚人。入太学有声,登政和上舍②第,教授宁州。以母年高,乞归养,诏橐善抚字③,移知台州。台有五邑,尝摄④其三,民怀惠爱,越境欢迎,不数月称治。母丧,邦人巷哭,相率走行在所者千余人,请起橐。诏橐清谨不扰,治状著闻,其敕所在州赐钱三十万,橐力辞。上谓近臣曰:“陈橐有古循吏⑤风。”终丧⑥,以司勋郎中召。橐博学刚介不事产业先世田庐悉推予兄弟。在广⑦积年,四方聘币一不入私室。既谢事归剡中,侨寓僧寺,日籴⑧以食,处之泰然。王十朋为《风士赋》,论近世会稽人物,曰“杜祁公⑨之后有陈德应”云。(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四十七》,有删减)【史料二】德应尝假黄岩、临海令,遗爱户有之。曹事礼微,小大之狱必以情。台人德之甚,饮食起居必为之祷,惟恐其去也。(选自《嘉定赤城志·卷五》)【注释】①陈橐(tuó):人名。②上舍:宋代太学中的最高级别。③抚字:安抚体恤百姓。④摄:管辖。⑤循吏:守法循礼的好官。⑥终丧:服丧期满。⑦广:广州。⑧籴(dí):买进粮食。⑨杜祁公:北宋名臣。5.为了译好史料,请解释下面加点词。(1)台有五邑,尝摄其三()(2)上谓近臣曰()(3)处之泰然()(4)小大之狱必以情()6.为了读通史料,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橐博学刚介不事产业先世田庐悉推予兄弟7.同学们发现史料为了突出陈囊的形象,多处用了侧面描写手法。请摘录其中两处。8.同学们打算将搜集到的名人按品行分为“仁爱”“廉俭”“孝悌”三类,在公众号上推送。你想把陈橐归于哪一类?请结合以上史料说明理由。【最新模拟】一、(2022年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古诗文联读甲寻隐者①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乙韩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从康买药,康守价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韩伯休那?乃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乃遁②入霸陵山中。博士公车连征,不至。桓帝乃备玄纁③之礼,以安车④聘之。使者奉诏造康,康不得已,乃许诺。辞安车,自乘柴车,冒晨先使者发。至亭,亭长以韩征君当过,方发人牛修道桥。及见康柴车幅巾,以为田叟也,使夺其牛。康即释驾与之。有顷,使者至,知夺牛翁乃征君也。使者欲奏杀亭长。康曰:“此自老子与之,亭长何罪!”乃止。康因中道逃遁,以寿终。《后汉书·逸民传·韩康》【注】①隐者:一般指隐居山林,不愿做官的贤人。②遁:逃避,躲避。③玄纁(xūn):君王用作聘请贤士的礼品。④安车:供年老的高级官员乘坐或官府用来征召有名望的人。9.甲诗藏问于答,诗人省略了自己的询问,使诗歌语言简练,画面也更富想象空间,诗人情感也在问答中有变化,请完成下面填空。10.下列对乙文中词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公车连征”中的“博士”,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可解释为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本句话意为朝廷多次派官员来征召韩康。B.“造”常见的解释有“制作;成就;培养;前往,到”等,“使者奉诏造康”中“造”前有使者后有韩康,推断此处可解释为“前往、到”,即“造访,拜访”。C.“冒晨先使者发”、“方发人牛修道桥”两句中的“发”,前者解释为“出发”,后者解释为“发现”。D.“乃”在本文中多次出现,“知夺牛翁乃征君也”中的“乃”解释为“是”,不同于其它几处。11.对乙文中韩康的两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我本来是想躲避点名望,现在连一个小姑娘都知道我,我还凭什么卖药?话语中表达出对小女子的两句质问内心很恼怒。B.“此自老子与之,亭长何罪!”这头牛是我自己给他的,亭长有什么罪!自称“老子”,体现了韩康对使者要奏杀亭长很是愤怒,质问使者,语气强烈。12.甲诗中诗人笔下的这位隐者并没有直接现身,但形象却让人充满想象,与乙文中韩康的某些行为品质相似,请简要写出你的发现。13.两位同学读了以上诗歌和文章,有了争论,请按你的理解帮忙补充。二、(2022·浙江·温州市第十二中学二模)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摩诘辋川图跋①(北宋)秦观②余曩③卧病汝南,友人高符仲携摩诘辋川图过直中相示,言能愈疾。遂命童持于枕旁阅之。恍入华子冈,泊文杏竹里馆,与裴迪④诸人相酬唱,忘此身之匏系⑤也。因念摩诘画,意在尘外,景在笔端,足以娱性情而悦耳目。前身画师之语非谬已。今何幸复睹是图?仿佛西域雪山,移置眼界。当此盛夏对之凛凛如立风雪中觉惠连⑥所赋犹未尽山林景耳。吁!一笔墨间,向得之而愈病,今得之而清暑,善观者宜以神遇而不徒目视也。五月二十日,高邮秦观记。【注释】①摩诘辋川图:即王维隐居辋川时所作壁画。跋:书画、碑帖后的文字,是中国画构图的组成部分。②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少时聪颖,抱负远大,但两次科举均名落孙山。后因党派之争,多次受到迫害,萌生出退隐之意。③曩(nǎng):从前。④裴迪: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共同隐居辋川。⑤匏(páo)系:语出《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意思是“我难道是匏瓜吗?怎么能挂在那里不被人吃呢?”这里比喻怀才不遇,赋闲在家。⑥惠连:南朝宋文学家,有名篇《雪赋》。(1)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文言字词方法提示解释足以娱性情而悦耳目①词类活用法②组词法③课内迁移法④……①______前身画师之语非谬已②______向得之而愈病③______(2)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当此盛夏对之凛凛如立风雪中觉惠连所赋犹未尽山林景耳(3)以下是组员在欣赏《摩诘辋川图跋》书法时所作批注,正确的一项(
)A.作品开头运笔轻盈,字形圆润,字距统一,想必秦观对自己生病一事十分积极乐观。B.“耳”字出现两次,相较第一个“耳”字,第二个“耳”字笔法更加随性洒脱,可以感受到作者逐渐沉醉画中,内心自适舒畅。C.作品每列字数不一,字体有大有小,时粗时细,可见秦观下笔时心情的跌宕起伏。D.整幅作品愈趋恣意狂放,笔势自由飞动、充满激情,颇有张旭、怀素的狂草之风。(4)结合两次观画思考,秦观如何完成与王维的“神遇”?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三、(2022·浙江嘉兴市南湖区·二模)了解嘉禾地,学习《纪程》,完成下面学习报告。谈迁游记学习报告学习背景:游记是作者在旅途中记录所见所闻所感的一种文体。阅读游记,可以体会作者情感,也可以领略时代风貌。学习方式:实地考察、文献研读、主题访谈文史调查:谈迁,海宁人,史学家,历时二十余年修撰明史《国榷》。1653年,谈迁应朱太史之邀赴京,途中访问前朝遗老,考察遗迹,查阅档案,并将此经历写成游记《纪程》。下文为《纪程》嘉兴段节选。文献资料:纪程(节选)癸巳(公元一六五三年)闰六月甲子朔,客嘉兴。先是夏四月,义乌朱梅麓太史弘文院编修服阙①,有长安之约。因会武林,请俟于橘李。而太史未至。门人包令孺家甪里街之东偏。下其榻数夕矣。宿澹永斋。己巳②,朱太史泊嘉兴北门。庚午,薄暮,太史以柬至。辛未,昧爽③入东门。别梅溪李楚柔。沐我饭我。返包氏。酒数巡。以轻舫登北门之舟,如浮屋。则访朱方庵于楞严寺,值海盐俞君升,共携饯太史舟中。烛跋而别,仍作家报,不胜黯然。大史赠三十金,托方庵为邮。夜热,不甚寐。壬中,辰刻解维④。五里杉青闸。其右羞墓。为汉未买臣妇。买臣墓在向里街东塔寺内。又夏邑县东南三十五里亦有墓。二十七里至王江泾。旧巨姓王氏、江氏居此,其丝衣被天下,大贾鹜集。阻风而泊。夜改榻始安。(选自谈迁《北游录》)【注释】①服阙:守丧期满除服。②已巳:是天干地支纪年法,此处指农历闻六月初六。下文的“庚午”“辛末”“壬申”分别指初七、初八、初九。③昧爽;拂晓;黎明。④解维;解开缆索,指开船。学习成果◎知文意2.根据语境,为加点词选择正确义项。(1)闰六月甲子朔(选项见下图)()(2)因会武林()A.趁,乘
B.就,于是
C.依照,根据(3)大贾鹜集()A.野鸭
B.游水
C.像野鸭一样(4)其丝衣被天下()A.介词,表被动
B.及,遍及
C.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通“披”◎晓其人3.从《纪程》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谈迁?请结合内容分析。◎明特色4.栏目组举办了“禾城特色”主题访谈,请结合“文献资料”,从地理、人文等角度谈谈你的发现。◎解文风5.《三峡》与《纪程》同为游记,但由于作者身份、经历不同,两文风格迥异,请从写法、语言等角度加以分析。◎资料链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幕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儆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三峡》)四、(2022·浙江台州·二模)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送朱字绿序戴名世岁在甲子,余浮江往金陵,舟次旧县,登岸与舟子相与语。有两生携手立江干,闻余言,前问曰:“子得非桐县人乎?”余曰:“是也。”一生曰:“桐有某秀才,子岂尝识之?”盖余姓名也。余曰:“足下何郡人,乃识秀才?”生曰:“吾宿松人也,素知秀才,故问之。”余曰:“足下家宿松,亦知宿松有朱字绿者乎?”生曰:“我是也。”余曰:“戴秀才即我也。”因相视一笑。至余舟趺坐,各道平生,则皆大喜过望。盖余与字绿同郡,而又同受知于学使者刘公①。庚申之秋余谒刘公于句曲刘公数为我言朱生。公好士,士苟能文者,辄时时记忆之,而尤笃念字绿不置。余为字绿道刘公语,字绿未尝不感叹流涕也。余自识字绿姓名并其文章,而至今凡四五年,以未一见字绿为恨,字绿之于余亦然。今者江皋②孤艇,荒烟落日,邂逅一遇,而相与问姓名,欢然抵掌,岂不快哉。(选自《戴名世集》有删节)【注释】①刘公:山东诸城人安庆府学宪刘木斋,单名果。②江皋:江滨。皋,沼泽。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括号中的任务。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暮春,桐城秀才戴名世从安庆乘船沿江而下,赶赴南京参加乡试,沿途乘坐的船①____(解释文中加点字“次”的意思)在繁昌城外的旧县港口。此时,戴名世伫立船头,极目远眺:②______(想象“江皋孤艇,荒烟落日”之景,并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戴名世上岸,看到两个书生翩然携手立于江③____(解释文中加点字“干”的意思)。一书生闻戴名世与船夫叙话,便主动上前寒喧。于是中国清初的两位文化名人——桐城戴名世与宿松朱字绿,便戏剧性地会面了。两位新友在他乡相遇,“相视一笑”,“④____”,“⑤____”(从文中摘录两个表达喜悦的词语),欢然定交。事后,戴名世作序,朱字绿写诗,记录了此次会面,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交往。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素知秀才/流血五步,天下缟素B.字绿未尝不感叹流涕也/独怆然而涕下C.士苟能文者/苟富贵,无相忘D.以未一见字绿为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8.用“/”给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庚申之秋余谒刘公于句曲刘公数为我言朱生9.下面句子重在写刘公,还是写朱字绿?请结合加点词简要分析。公好士,士苟能文者,辄时时记忆之,而尤笃念字绿不置。10.从这篇序文中,你读出了一种怎样的友情?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说。专题11:文言文阅读(解析版)【考查要点】最新课标要求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2、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3、丰富自己的积累。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4、学习经典的思辨性文本(包括短小的文言经典),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考查要点1、把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熟练处理文言文的停顿、断句。2、了解和掌握古诗文有关的文体和文学知识。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4、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5、了解和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尤其要注意文言文特殊现象: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6、能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语句。7、能够正确分析判断文言文常用的写作方法(正侧结合、对比、衬托等)及其作用。8、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9、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考点分布】2022年浙江省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布表一:2022浙江省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布一览表2022年浙江省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布省市篇目作者原题再现考点分布杭州市范仲淹《舟中》张唐英《范仲淹传》)王称《范仲淹传》9.阅读《舟中》一诗,完成(1)(2)题。(1)同样写月,“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将月影比作玉璧,本诗将月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意境幽美,请加以赏析。古诗鉴赏10.《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宥”有四个义项(下图),丙文中“仲淹欲宥之”“宥”的意思是__________(填序号)。词义推断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上嘉而从之虽有嘉肴B.具牛酒百废具兴C.贼悦,径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仁宗从之战则请从文言实词12.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1)乙文中“贼闻之”的“之”指哪件事?(2)丙文中,富弼为何提议诛杀晁仲约?文章内容理解13.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范仲淹的认识。人物形象分析宁波市沈括《活板》4.请解释下面“原文例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文言现象原文例句解释加点字释义方法(供参考)一字多义持就火炀之(1)__【查阅字典】①接近,靠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瞬息可就(2)__词类活用火烧令坚(3)___【课内迁移】石青(用石青)糁之通假字已后典籍皆为板本(4)__【指出通假】故不错(同“措”)意也文言实词通假字5.下面是“毕昇科学精神”探究单,请你根据要求补充完整。(1)毕昇制字可能经历的实验过程制字尝试制作木活字,发现木活字的缺陷是:①_____(摘录原文)↓尝试制作泥活字,对比发现泥活字的优势是:②__________(摘录原文)(2)毕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问题:遇到生僻字,没有现成的字模,该怎么办?解决办法:______________(根据原文回答)(3)毕昇的实验发现原文语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用现代汉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4)探究小结毕昇就地取材,不断尝试,对比实验,这种科学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信息筛选概括6.本文有些语句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活字印刷的特点,请找出一处,仿照示例加以说明。【示例】“薄如钱唇”,写出了活字字模薄的特点。词句赏析温州市《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卷三·美芹十论》)《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丑奴儿》)《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4.根据要求,完成任务。(1)补全材料(二)(五)中的甲、乙画线处。(2)阅读材料(一),解释加点词。语句方法释义①事未至而预图结合语境②臣子思酬国耻查阅词典:A.赏赐;B.应合;C.报复(《古代汉语词典》)③屯聚蜂起联系课内:斗折蛇行(《小石潭记》)(3)你从材料(一)中读出了青年辛弃疾怎样的形象?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联读辛词诗文默写文言实词人物形象分析15.材料(三)(四)表现词人心境的手法有何不同?借助集录,加以赏析。表现手法16.依据你的阅读体验,概括辛词豪放风格的特色。豪放派17.辛弃疾词风特色的形成,是否受其人生经历的影响?根据集录,结合探究过程,发表你的看法。材料探究嘉兴市舟山市顾炎武《与人书(六)》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复书曰_____②未尝一日忘天下也________③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文言实词(2)小嘉与小舟在理解《与人书》中“拙诗”一词时有了困惑,请你参与讨论。小嘉:“得拙诗”的意思是“赤豹读了一首拙劣的诗”。小舟,我感觉不对,“拙诗”在这里不应该这样理解。你:是的,“拙诗”不是指“拙劣的诗”,理由是_______。词语含义(3)[甲][乙]两文主旨都是劝学,两文劝说方式各有特点,请简要分析。劝学方式(4)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你汲取了那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验,谈谈你的阅读感悟。文章观点启示和感悟湖州市《儒林外史》赵翼《消夏绝句》陈鳢《赠苕上书估》缪荃孙《云自在龛随笔》牧斋遗事》)11.有一位同学对材料二、三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理解,请你帮他解答。(1)均欲以新者相易(2)牧翁宝之如拱璧(3)遍属书贾欲补其缺文言实词12.材料一中,哪位诗人对“买书”的热衷,和王冕相似?请简述理由。人物形象对比分析13.另一位同学对材料一《消夏绝句》中“逸篇”的“逸”不理解。下面对“逸”字的解释,你觉得哪一项是最合理的?结合材料二或材料三证明你的选择。A.释放B.安闲,安逸C.通“佚”,亡失,散失词义的理解14.你认为,上面材料能帮助同学们获得对“书客”职业及意义的哪些认识?文章内容理解15.恰逢湖州市举办“宋韵流芳书香湖州”古籍文化艺术展,展示湖州自南宋以来的珍贵古籍、雕版真迹、有趣的书船等。为了增强“书船”板块的吸引力,请你根据上面材料,为“书船”板块拟一条宣传语(不超过20字),并说明其吸引力。拟写宣传语16.假如长大后的王冕从书客那里买的书中包含了以下作品,你认为王冕可能会喜欢哪一篇?结合你对这篇作品和小说中王冕的认识加以回答。A.《爱莲说》(周敦颐)B.《饮酒(其五)》(陶渊明)C.《陈涉世家》(司马迁)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的分析绍兴市[明]陈继儒《胜游记》4.根据语境推敲加点词的意思。①方眺览间()②诚葛天民之民也()③忽一童子把竿垂钓()④主复延余就席()文言实词5.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断三处)。主席陪话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筹交错。文言断句6.阅读文章,完成鉴赏。“茅屋疏篱一径深,门无车马绿苔侵”一句,让我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1)“①______,______”,还有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②______,______”。这些联想到的诗文,可以帮助我们读出陈继儒这两句诗的意境特点:(2)______。作者用词也很精妙,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如“茅屋疏篱一径深”的“深”。作者说“爰成四韵以纪胜概”,可见这四韵是对前文潇溪游的记录。所以鉴赏这个“深”字、除联系诗句外,还可结合前文的相关描写。我来鉴赏“深”:(3)____________。诗歌鉴赏7.“潇溪”因何被陈继儒视为“胜地”?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内容理解分析衢州市[清]张潮《幽梦影(第二二则)》8.仿照示例,对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进行解释和品评。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示例]艺花可以邀蝶:艺,意思是种植,但又不止于种植,还包含插花、赏花等意思,让人联想到花引蝶、蝶恋花等养花带来的乐趣。古文炼字9.仿照张潮写七件事的句式,续写一件事。提示:你可以从李白、柳宗元、苏轼、李清照等文人的作品中得到灵感。故事仿写10.文中朋友的评点各见性情,请你从曹秋岳、崔莲峰、陆云士、庞天池中选一位品评。赏析句子11.古人读书追求雅趣,阅读此文时适宜做下列哪件事?请说明理由。A.品茶B.听雨C.焚香D.____(自定)拓展阅读12.从“风”“雨”“柳”“水”中选两个,分别写出含有此物的古诗句(各连续两句)。名句默写金华市[明]叶盛《卢重斋遗事》[明]卢儒《送徐子春往四川》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项是()A.或请文稿或异二者之为B.然其为人吴广以为然C.手读此文不已慎其不已也D.不复顾也三顾臣于章庐之中文言实词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每部分限断一处)①博学能文善笔礼②文学韩柳书法欧颜文言断句7.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集》中记载:上尝命作《雪赋》,项刻立就,尽屈其同事者。作《雪赋》一事,卢儒是如何让他人受屈辱的?请从选文中找出相应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理解分析8.联系选文,体会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遽答之曰:“尔何知被曾读何书来!”词语表达效果9.阅读诗歌后,诗中熟悉的意象引发同学们热烈的讨论,请补全对话。补全对话10.假设选文中“往候之”的不是乡里显宦,而是诗中的徐子春,卢儒仍会“久不出”吗?请结合诗歌和选文内容推断,并简述理由。个性化阅读有创意解读观点阐述丽水市[明]汤显祖《与袁六休》[明]袁宏道《与汤义仍书》10.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章·推新文言词句方法解释应与深谭查阅词典法:①延伸,延及。②扩展,扩大。③同“谈”,谈论。(1)____长林丰草课内迁移法(2)____又何厌焉语境推断法(3)____文言实词11.袁宏道在信中称汤显祖为“知己”,汤显祖也视袁宏道为“知己”吗?请结合《与袁六休》一文加以分析。内容理解分析文学·推想12.文中画线句中的“鹏”,有的版本写成“雕”,你认为写成“雕”可以吗?请结合语境阐述理由。个性化阅读有创意解读文化·推求13.尺牍渐行渐远,却弥足珍贵。小组成员阅读两则尺牍后拟写了一篇读后感,请你帮他补全空缺的内容。尺牍者,代言之书也。而言为心声,对人言必发自肺腑也。汤义仍问“(1)____________”,袁中郎言“作吴令,备诸苦趣”,皆诚挚之语也。凡尺牍之道、婉曲详尽,惟以与朋友,同为尺牍,然汤、袁大异其趣。《(2)__________》奔腾似万丈倾泻之瀑布,而《(3)_______________》深沉如千里绵长之涓流。尺牍多而千言,约而数语,真情时时流诸字里行间,正可谓(4)_____________(用四字短语总结)。内容理解分析台州市《宋史·列传·卷一百四十七》《嘉定赤城志·卷五》)5.为了译好史料,请解释下面加点词。(1)台有五邑,尝摄其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实践试题及答案分享
- 无人机项目申报流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一级建造师考试时间安排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民用航空器维修封闭测试试题及答案
- 无人机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总结
- 2024年高级审计师考题分享试题及答案
- 成加倍的努力2025年入团试题及答案
- 郊区墓地购买合同协议
- 路灯安装分包协议合同
- 2024年中级审计师考试的新理念与试题及答案总结
- 【中职】8完整版本.4.1-圆的标准方程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任务3)试题及答案
- DB13-T 5722-2023 医院感染应对策略与质量控制
- 2《归去来兮辞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道路交通设施红绿灯运维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人工智能基础》课件-AI的前世今生:她从哪里来
- 中国矿业大学《自然辩证法》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数独题目高级50题(后附答案)
- 西方经济学考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 口腔诊所消防安全工作管理制度
- 不定代词知识点综合讲解及习题专练(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