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GBT 41368-2022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_第1页
(高清版)GBT 41368-2022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_第2页
(高清版)GBT 41368-2022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_第3页
(高清版)GBT 41368-2022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_第4页
(高清版)GBT 41368-2022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CSA40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2022-03-09发布I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缩略语 3 36结构组成 46.1一般规定 46.2遥测站-中心站组成结构模式 46.3遥测站-中继站(集合转发站)-中心站组成结构模式 46.4遥测站-分中心站-中心站组成结构模式 56.5多目标并行组网组成结构模式 66.6扁平化组网构成互联网模式 67技术要求 67.1一般规定 67.2遥测站 77.3中继站 9 97.5通信组网 7.6信息流程与工作模式 7.7数据传输规约 7.8系统联网 7.9软件系统 7.11供电电源 7.12土建 8设备要求 8.1一般规定 8.2传感器 8.3遥测终端机 8.4中继机及集合转发终端 8.5通信设备 Ⅱ8.6供电设备 9安装、考核和运行维护 9.1安装调试 9.2测试考核 9.3运行维护 附录A(规范性)系统建设前期工作要求 A.1前期工作总体要求 A.2前期工作报告编制要求 附录B(规范性)仪器选型 B.1雨量计和雨雪量计选型 B.2水位计选型 B.3闸门(泵阀)开度计选型 B.4流速流量传感器选型 B.5水面蒸发传感器选型 B.6土壤墒情传感器选型 B.7其他监测传感器选型 附录C(规范性)系统通信电路设计规定 C.1适用范围 C.2共性要求 C.3无线通信电路设计步骤 C.4路径损耗测试方法及要求 C.5无线通信电路设计要求 C.6设计报告的审定 附录D(资料性)系统数据通信规约示例 D.1报文帧结构示例 D.2要素(参数)编码示例 D.3报文正文基本结构示例 参考文献 Ⅲ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水利部信息中心、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北京大学、水利部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李承。水利工程工况要素等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和应用的智能化信息系统。随着以智能化为重要标志全、旱情、节水农业、智能电网、智慧水务、城市管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显著的决策支持效用,也是一种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统一标准指导其建设和应用,因此提出编制本文件。本文件在编制时,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水文自动化方面的技术文献资料以及相关标准,吸纳了当前业领域成熟应用的成果,对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组成的拓扑结构、系统技术要求、硬件设备(包括传感器)要求、安装调试、试运行考核及运行维护管理、前期建设、数据传输规约等作出统一规定,对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的全过程环节进行了规范,综合考虑了系统建设的目的性、先进性、技术的前瞻性、标准的实用性和协调性,对规范全国范围内自动测报技术的应用具有积极影响,对提升国内外自动测报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件在编写时,结合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根据工程建设的要求,在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统一规定;对于其应用的设计合理、技术先进的新产品、新装备,在保证系统可靠性的前提下,鼓励进行现场考核应用,使用成功后进一步推广。1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装调试、测试考核和运行维护。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1828.2水位测量仪器第2部分:压力式水位计GB/T11828.4水位测量仪器第4部分:超声波水位计GB/T15966—2017水文仪器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GB/T21327水面蒸发器GB/T21978.2降水量观测仪器第2部分:翻斗式雨量传感器GB/T21978.6降水量观测仪器第6部分:融雪型雨雪量计GB/T30950闸位计GB/T35138—2017封闭管道中流体流量的测量渡越时间法液体超声流量计GB/T50095—2014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138水位观测标准GB50179河流流量测验规范CJ/T364—2011管道式电磁流量计在线校准要求JJG(气象)005自动气象站雨量传感器检定规程NY/T1782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技术规范NY/T3180土壤墒情监测数据采集规范SL/T21降水量观测规范SL/T364土壤墒情监测规范SL537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规范SL588水利信息化项目验收规范SL630水面蒸发观测规范SL/T651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3术语和定义GB/T50095—201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应用遥测、通信、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完成水文要素的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的信息系统。注:包括各类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为满足行业内涉水业务工作需要而进行水文信息采集的区域。注:涉水业务工作包括但不限于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文应急监测和涉水工程运行管理等。遥测站remotetelemetrystation为收集监测数据而在特定场所设立的,能按照预设指令或响应远程控制指令自动完成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及传输等功能的设备集合的总称。自报式selfreportingmode遥测站在被测要素值发生变化或定时等事件触发条件下,主动发送数据的工作模式。查询-应答式inquire-answermode遥测站响应查询指令发送数据的工作模式。兼容式compatiblemode同时具有自报和查询-应答两种功能的工作模式。集合转发站collecting,consolidatingandtranspondingstation系统中对若干个遥测站数据具有接收处理、合并转发、信道和协议转换功能的数据中转站。为解决信道组网时因路径损耗太大或地形影响造成传输误码率超标,而在遥测站与中心站之间设立的用于转发中心站指令和遥测站数据的接力站。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负责实时数据收集、处理和发布,并根据需要能对遥测站进行遥控/遥调的总(分)控制中心。遥测站以逐级上传或集中分发同时向2个以上分中心站或中心站发送信息的互联模式。3遥测站和中心站作为对等的通信终端接入自动测报系统通信网络的互联模式。月平均畅通率dataaccessiblerateofamonthlyaverage每月系统所有站点数据正确传输到目的地次数统计值与中心站每月应收到系统所有遥测站定时自报或定时召测数据的次数总和之比。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symmetricDigitalSubscriberLine)APN:一种网络接入技术参数(AccessPointName)BDS: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DDN:数字数据网(DigitalDataNetwork)DTU:数据传输单元(DataTransferUnit)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MSTP: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ulti-ServiceTransferPlatform)MTBF: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eanTimeBetweenFailure)NB-IoT:窄带物联网(NarrowBandInternetofThings)PPP:点到点协议(PointtoPointProtocol)PSTN:公用电话交换网络(PublicSwitchedTelephoneNetwork)RJ-45:标准8位模块化接口的俗称(RegisteredJack-45)RS-232C:一种串行通信传输接口的俗称(RecommendedStandard-232C)RS-485:一种串行通信传输接口的俗称(RecommendedStandard-485)RTU:远程终端单元(RemoteTerminalUnit)SDH: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SDI-12:1200波特数字串行接口(SerialDigitalInterface—12)SSI:同步串行接口(SynchronousSerialInterface)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TTL:逻辑门电路(Transistor-TransistorLogic)UDP: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DatagramProtocol)VPDN:虚拟专用拨号网业务(VirtualPrivateDial-upNetworks)WMMP:无线机器通信协议(WirelessMachine-to-MachineProtocol)5总体要求5.1系统建设应根据业务应用需求开展前期工作。前期工作应包含基本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整理、现场查勘、站网布设等步骤,具体要求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45.2系统建设考虑到信息采集源的唯一性等问题,应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5.3系统建设应选用由国家或行业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检验合格的定型设备。5.4系统建设期间应制定系统测试考核方案,并按照测试考核方案对系统进行测试考核,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5.5系统组成结构应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并按照系统的性能、功能、可靠性等指标要求,合理配置各项5.6系统应具备实现与外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接口,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等标准。5.7系统应配备技术人员、维护经费、备品备件等运行保障条件。6结构组成6.1一般规定系统应由遥测站、中心站、中继站(/集合转发站/分中心站)组成,应采用专用信道、公用信道或混合信道组网。系统组成结构应选用下列模式:a)由遥测站和中心站构成的逐级上传模式;b)由遥测站、中继站(集合转发站)和中心站构成的逐级上传模式;c)由遥测站、分中心站和中心站构成的逐级上传模式;d)多目标并行组网构成的集中收发模式;e)扁平化组网构成的互联网络模式。6.2遥测站-中心站组成结构模式由若干遥测站和中心站构成的逐级上传模式应按图1构建。监测站中心站监测站云平台中心站监测站图1遥测站和中心站组成结构模式6.3遥测站-中继站(集合转发站)-中心站组成结构模式由若干遥测站、中继站(集合转发站)、中心站构成的逐级上传模式应按图2构建。5GB/T41368—2022监测站监测站中心站监测站中心站监测站云平台图2遥测站、中继站(集合转发站)和中心站组成结构模式6.4遥测站-分中心站-中心站组成结构模式由若干遥测站、分中心站和中心站构成的系统,其中信息逐级上传模式应按图3构建,信息集中收发模式应按图4构建,其信息流向应为全系统的遥测站数据直接发送到中心站,再由中心站分发到各相关分中心。监测站监测站中心站监测站中心站监测站云平台图3遥测站、分中心站和中心站组成结构模式(信息逐级上传)遥测站1遥测站1分中心站1~n中继站或集合转发站遥测站n通信信道通信信道通信信道避测站2中心站图4遥测站、分中心站和中心站组成结构模式(信息集中收发)66.5多目标并行组网组成结构模式多目标并行组网系统应按图5构建。监测站监测站监测站云平台中心站中心站图5多目标并行组网组成结构模式6.6扁平化组网构成互联网模式扁平化组网构成的互联组网模式应按图6构建。险测站监测站监测站云平台中心站中心站注:遥测站和中心站或分中心站作为对等的通信终端接入系统通信网络(如:物联网数据中心或通信中心)的互联组网模式。图6扁平化组网构成互联网模式7技术要求7.1一般规定7.1.1功能7.1.1.1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a)准确、及时、可靠地采集和传输水文信息及设备工况信息;b)将数据以被行业认可的规范格式写入数据库,并实现信息资源报送功能;c)重要遥测站配置相互独立的主、备数据传输信道,并具有传输信道的主、备模式选择设置和主备信道数据传输自动切换功能;7d)远程或现场设定及修改各类运行参数;e)采用同一个基准时钟自动校时;f)对于有水文预报要求的系统其数据采集处理满足水文预报的相关要求。7.1.1.2结合系统建设管理应用的需要,条件具备时,系统应具有但不限于下列功能:a)对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处理,生成相应的报表和处理结果;b)根据业务需求,提供符合整编要求的水文资料;c)分中心(或中心)站与中心站之间互联配置信息传输主、备用信道,并能相互切换。7.1.2主要技术指标7.1.2.1系统一次完成测区内遥测站实时数据收集、处理和转发的时间不应超过10min,系统实时数据上报国家级系统平台的时间不应超过20min。7.1.2.2主要通信方式信道误码率P。应符合表1的要求。信道误码率P。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调整组网方案或通信方式。表1主要通信方式信道误码率P。规定信道“超短波通信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DDN、SDH、ADSL、MSTP移动通信组网时,站点位置的选择应保证移动通信信号的强度较好;选择卫星通信组网时,若是定向天线系统,应避免其天线指向的前方有遮挡物影响;若是全向天线系统,应避免天线周边有树木、高压线、房屋等影响其信号传输。7.1.2.3系统可靠性指标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a)可靠性主要用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数据收集的月平均畅通率来衡量。系统数据收集的月平均畅通率不低于95%,其中重要控制站的月平均畅通率达到98%以上;b)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数据的月平均畅通率达到99%以上;c)系统各类设备的可靠性指标选用能保证单站综合MTBF达到以下要求:1)遥测站MTBF不低于8000h;2)中继站MTBF不低于16000h。7.1.2.4系统监测要素的分辨力、测量误差等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a)根据业务应用需求确定系统各监测要素值或量的分辨力、测量误差,所涉及监测要素传感器的选择满足附录B的要求;b)测量误差采用对应的监测要素传感器测量误差来衡量。7.1.2.5系统基准时钟应采用GNSS授时系统,应采用BDS授时系统作为系统时钟同步时钟源。7.2遥测站遥测站应包括传感器、遥测终端、通信等主要设备及防雷、供电电源等辅助设备,组成框图应符合图7的规定。8通信设备防雷等辅助设备遥测终端机供电电源注:图中的通信设备,在以超短波为通信信道的系统中是超短波电台;在以移动通信为信道的系统中是移动通信单元(DTU);在以卫星通信为信道的系统中是卫星小站(卫星通信终端)。图7遥测站构成框图7.2.2.1遥测站应具有下列功能:a)根据业务需求自动采集水文要素等数据,并实现要素数据的现地存储;b)测试数据不存入现地数据存储器;c)具有不同工作模式设置功能;d)具有多信道互为备份的传输方式,并具有传输信道自动切换功能;e)根据工作模式向一个或多个分中心或中心站发送数据以及设备运行工况信息的功能;f)遥测站数据发送或上报频率能根据业务需要设定;g)实现超阈值加报;h)具有现场和远程读取以及修改遥测站参数的功能,参数包括监测要素范围、报信阈值、测量时间间隔和定时发信时间间隔等;i)获取基准时钟实现自动校时功能。7.2.2.2根据系统建设管理需要,具备条件时,遥测站应具有但不限于下列功能:a)实现存储历史数据的现场和远程提取,提供现场数据、站点参数显示功能;b)雨量数据实时采集并超阈值加报,水位数据定时采集并超阈值加报;c)具有信道恢复数据补发功能,补发数据的时间段可根据业务需求确定,最长可补发15d内数据;d)具有图像采集传输功能;e)具有视频监控以及辅助监测功能;f)数据传输协议符合SL/T651的规定,必要时也能通过设定参数按照其他协议进行数据传输。7.2.3主要技术指标遥测站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a)供电电源:1)直流电压在标称值的90%~120%范围内,交流电压为(1±20%)220V;2)浮充供电条件下,设备长期可靠工作;无浮充条件下仅用蓄电池供电,保证设备连续正常供电不低于30d;9b)遥测站MTBF符合7.1.2.3c)的规定;c)工作环境条件:1)温带地区使用环境温度-10℃~+55℃;2)高寒地区使用环境温度-30℃~+55℃;3)相对湿度不大于95%(40℃)。中继站或集合转发站应包括中继机或集合转发终端、通信、供电等设备。注:集合转发站是一种功能更强的中继站。中继机只完成数据的转发任务,集合转发终端除实现中继机的功能外,还能实现将若干遥测站数据重新打包、传输或在本地提取并应用。在移动通信信号不好或未覆盖的测区,通常选用集合转发的工作方式。7.3.2.1中继站可兼有遥测站的功能,中继站或集合转发站应具有下列功能:a)能转发中心站的指令和遥测站的信息;b)具有发送本站信息和识别是否由该站转发信息的功能。7.3.2.2根据系统建设项目设计及实际应用需求,集合转发站应具有完成隶属各遥测站数据汇集处理、存储和展示等功能。7.3.3主要技术指标中继站或集合转发站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a)供电电源符合7.2.3a)的要求;b)中继站MTBF符合7.1.2.3c)的要求;c)工作环境条件:1)中继站使用环境温度-10℃~55℃,相对湿度不大于95%(40℃);2)集合转发站使用环境温度5℃~40℃,相对湿度不大于90%(40℃)。中心站(分中心站)应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其他配套设备;b)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其中系统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软件,应用软件主要包括数据接收处理以及其他应用支撑软件。中心站(分中心站)应具有但不限于下列功能:a)通信控制与数据接收、发送;b)数据处理;c)数据共享;d)信息查询;e)自动预警;f)数据管理;g)配置管理;h)安全管理。7.4.3主要技术指标中心站(分中心站)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a)供电电源:直流电压在标称值的90%~120%范围内,交流电压为(1±20%)220V;b)工作环境条件:温度为5℃~40℃,相对湿度不大于90%(40℃);c)中心站分为有中心机房和无机房中心站两类,没机房时设备使用环境符合7.3.3c)1)。7.5通信组网7.5.1数据通信组网系统通信组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根据测区通信资源、系统规模、信息流程、信息交换量等条件和要求,合理选择通信组网信道;b)在满足数据传输可靠性和速率的前提下,选择公用通信网和已建专用通信网;c)重要站点采用主、备信道的组网方式;d)中心站及集合转发站的通信信道能满足系统最大数据量的传输要求;e)从充分提高通信资源利用率角度进行组网设计。7.5.2通信方式7.5.2.1系统通信方式应在移动通信、卫星、超短波、光纤通信等数据通信传输方式中选用。7.5.2.2通信线路的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通信质量检测和方案比选,并符合下列规定:a)采用移动通信组网时应符合:1)信号强度满足通信误码率要求,个别测站信号强度达不到要求,站点位置不能改变时,通过自建短距离信道将测站信息传至移动通信信号符合要求的地点,再采用移动通信信道,自建短距离信道选用超短波、传感器网络、无线网桥或光纤等;2)传输速率由实际使用需求确定,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效性;3)对移动通信服务商提出通信可靠性等服务技术指标的要求;b)采用卫星信道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列指标:1)卫星通信终端的工作体制和工作频率;2)工作频段的雨衰特性;3)传输速率和时延;4)卫星天线的仰角及信号强度;5)现场站点的卫星波束覆盖情况;6)通信数据的安全性;c)采用超短波通信电路时,按附录C的规定进行设计;d)采用光纤通信时,根据建设要求、网络结构、规模容量,制定合理的通信组网方案。7.5.2.3通信数据传输速率应依据通信方式按下列要求选择:a)超短波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1200bps,接口速率选择9600bps;b)采用移动通信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接口速率)选择9600bps以上,NB-IoT窄带通信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接口速率)选用9600bps;c)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根据系统数据传输要求以及通信资源本身的传输能力来确定;d)有图像传输要求的系统选用可提供较高通信速率的移动通信和光纤通信等信道,其传输速率不低于1Mbps。7.6信息流程与工作模式系统信息流程应在逐级上传、集中分发、多目标并行组网或云平台模式中选用,并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a)逐级上传模式符合:1)按图1、图2或图3模式构建;2)采用遥测站发送信息至分中心站,再由分中心站向中心站转发的信息流向。b)集中分发模式符合:1)按图4模式构建;2)采用遥测站发送信息至中心站,再由中心站向分中心站转发的信息流向。c)多目标并行组网模式符合:1)按图5模式构建;2)信息流向满足:遥测站通过逐级上传或集中分发模式同时向2个以上分中心站或中心站发送信息。d)云平台模式符合:1)按图6模式构建;2)信息流向为由遥测站发送至云平台,中心或分中心站从云平台查询读取所需信息。注:云平台是指数据中心或通信中心。应根据业务工作需求,同时考虑管理维护、供电、交通和可利用的通信信道以及信道质量等条件,确定选用自报式、查询-应答式或兼容式工作模式。工作模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a)中心站仅需要获取测站数据变化情况时,采用自报式,并配置定时自报;b)中心站需要主动随时取得测站数据时,采用查询-应答式;c)以上两种需求都需要,在兼容式、自报式和查询-应答式混合组网工作模式中选用。7.7数据传输规约7.7.1系统应执行统一的数据传输规约。7.7.2系统数据传输规约制定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a)统一规定传感器至遥测终端机、遥测站至中心站的数据传输规约,遥测站至中心站的数据传输规约示例见附录D;b)规定数据传输链路规程;c)规定统一的要素或参数编码结构、报文正文结构、报文帧结构;d)报文帧正文中含遥测站号或地址、监测数据以及表征数据属性的标识符、测量时间等信息;e)报文帧包括报头、传输功能码、报文正文及校验码等单元。7.7.3具有信息传输安全保密要求的系统,应在统一数据传输规约基础上增加信息加密传输编码或技术措施。信息传输加密应选择采用对报文正文加密或对整个报文帧加密等方式。7.8系统联网7.8.1系统应具有与其他应用系统或数据资源平台进行数据交换的联网接口,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机制应按照实际业务需求进行单独设计。7.8.2系统联网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选用已建的网络通信资源进行联网;b)联网信道根据信息量和传输速率要求选择带宽,并配置备用信道;c)明确数据交换范围与权限,保证数据传输安全性,并保证各系统或平台数据同步和可扩展性;d)数据交换执行统一标准,并明确数据交换流程与频度。7.8.3联网信道可以选择一种通信方式,也可以采用多种通信方式混合组网,通信方式及其指标应符7.9软件系统7.9.1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a)根据服务器配置要求以及应用软件需求,选择稳定可靠、多用户、多任务、性能优良、被广泛采用、符合安全要求的操作系统;b)根据中心站数据应用规模,选择适用的并具备可扩展性、安全性、稳定性的数据库系统软件。7.9.2应用软件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a)根据系统的规模、用户数量、性能要求等,确定中心站计算机设备选型和外围设备的配置方案;b)采用开放式架构,进行标准化设计,符合国家和行业规范;c)根据系统的功能要求,进行应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逻辑结构和数据流程设计;d)7×24h稳定运行;e)兼容常用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系统;f)根据系统规模设计响应速度及并发性的性能需求,并留有一定裕量,在系统规模不发生数量级变化的情况下,不出现明显的性能下降;g)进行容错处理设计,能对由非正常因素引起的运行错误给出适当的处理或信息提示;h)留有升级接口和升级空间;i)进行安全性设计,不出现由于应用软件运行不安全而导致的系统安全性事故。7.9.3系统应用软件主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a)通信控制与数据接收。根据通信方式和数据通信规约的要求,实现遥测站数据的实时接收。b)数据处理。能将接收到的报文按照通信规约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出的数据经过合理性检查后分类写入数据库。c)信息预警。根据设置的数据阈值、传感器测量范围、报警阈值、设备工作条件、通信频率等信息,实现监测信息、设备信息、通信状态等非正常状态的告警功能。d)信息查询。能完成以交互方式查看各类监测信息、系统运行状态、测站以及系统的运行配置参数等功能,对各类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按照预定的项目和图表格式实现信息的显示和打印。e)配置管理。实现中心站软件系统内各参数的配置等功能。7.9.4系统应用软件拓展功能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规定:a)实现对各类监测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导入、导出等功能,并具有保证数据库安全和数据的一致性的功能;b)在信道条件允许时实现远程读取和修改遥测站参数的功能;c)软件具备外部接口、指令、内容、流程的配置及应用功能;d)根据应用要求,提供身份鉴别、数据加密存储、用户角色与权限管理、系统日志等安全管理功能;e)通过接入因特网/企业内部互联网(INTERNET/INTRANET)等方式,提供Web信息服务;f)与GIS相结合,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查询功能;g)提供移动终端数据查询功能;h)提供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功能;i)建立和管理历史水文数据、基本资料数据库等;j)按照水文资料整编格式的要求,提供数据格式转换功能;k)进行水文预报作业功能。7.10防雷7.10.1系统各类站点应配置防雷设施,并符合下列相应规定:a)各类站点根据现场情况布设防雷设施,包括避雷器、防雷接地、设备接地和交流供电的电源接地等,其中防雷接地包括防雷接地体(网)、避雷针和避雷器接地等;b)野外遥测站防雷接地电阻小于10Ω,对于交流供电的野外遥测站防雷接地电阻小于4Ω;中心站的防雷接地电阻小于4Ω;c)太阳能电池供电的野外遥测站,设计防雷接地措施或采用悬浮避雷方式;采用悬浮避雷方式时,满足以下特定条件之一:1)主要设备安装在室内,无天线类室外设备或无室外设备,且设备用金属外壳封装,设备内部电子单元与外壳无电气连接;2)一体化金属外壳设备,设备内部电子单元与外壳无电气连接;3)室外设备全部在独立的避雷针防护范围内,设备内部电子单元与外壳无电气连接;d)中心站和交流供电的野外遥测站设计防雷接地、设备接地,交流供电的电源接地;e)交流电源接地、防雷接地和设备接地各自单独引线接入地网,并采用同一个接地网等电位连接,其防雷接地电阻小于4Ω,当三个接地分别接入各自的接地网时,三个接地体之间间距不小于20m;f)安装在室外的设备,且未采用悬浮式避雷方式时,设备外保护箱有可靠的接地。7.10.2系统建设时还应根据现场情况相应采取下列避雷措施:a)对雷电多发区以及有室外设备或安装室外天线的站点安装避雷针,避雷针将被保护设备覆盖在其45°保护角之内,雷电多发区的防雷接地电阻小于1Ω;b)根据现场及通信设备型式等具体情况选择配置通信天线系统避雷装置;c)交流电源输入端设置电源避雷器、隔离变压器或其他防雷装置,在雷电多发区,直流电源也采用直流电源避雷装置;d)室外电缆采取加装防腐金属套管埋地或将金属套管一端良好接地等防雷措施,防止信号线引雷。信号线输入端应配置防浪涌设备或信号避雷器。7.11供电电源7.11.1供电电源应因地制宜地布设防雷设施,并按7.10的相关规定统一进行设计和配置。7.11.2应根据系统的建设需求,计算现场设备正常运行的功耗并采用合理的电源配置,保证现场设备连续可靠地运行。7.11.3野外遥测站或中继站(集合转发站)应采用太阳能板浮充蓄电池供电,电源配置应满足下列要求:a)采用浮充蓄电池供电方式,配置充电控制器,太阳能充电控制器可以采用RTU内置或外置方式;b)充电控制器满足充放电对额定电压、最大充电电流、低值守功耗、防过充电控制以及过放电报警等功能指标要求;c)根据当地日照条件和连续阴雨天数进行太阳能板和蓄电池的容量设计;d)从输出功率、转换效率、开路电压、短路电流等指标综合选用太阳能板或风能发电机,使其满足现场使用设备的电源需求;e)遥测终端机和站点监测要素传感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用独立供电模式或同一电源供电模式;f)蓄电池配置要求:蓄电池,选用密封免维护电池,根据现场需求及设备功耗情况选用铅酸、碱性或锂电池等密封免维护电池;2)蓄电池提供电流的能力能达到设备最大工作电流的1.5倍以上;3)蓄电池的容量配置达到7.2.3a)的要求;g)野外遥测站或中继站(集合转发站)采用交流供电方式时,配置低功耗交流充电控制器,并满足下列要求:1)符合7.11.3b)的规定;2)电源输入符合:单相交流电压(1±20%)220V、(1±2%)50Hz。7.11.4中心站应采用交流供电,电源配置应按下列要求进行:a)配备不间断电源(UPS),能维持主要设备运行4h以上;b)电源设备配置满足下列要求:1)选择的电源设备的输入特性能适应当地供电的电压、频率波动范围,电源设备的输出特性能满足其后端设备的电源输入要求;2)当供电电源质量不能满足UPS等电源设备的使用要求时,中心站采取稳压、滤波等措施,使电源质量符合UPS等设备的要求;3)稳压电源设备输入满足:单相交流电压(1±30%)220V、(1±2%)50Hz;4)中心站需要配置直流电源时,按照7.11.3的规定进行设计。7.12.1一般规定7.12.1.1应根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和安装方式进行土建设计。7.12.1.2遥测站设备的安装场地、防雷接地及辅助设施等土建工程应满足设备安装和防雷安全要求。7.12.1.3中心站机房的面积及结构、供电条件、温度、湿度、防静电和防雷接地等设施应满足中心站设备的安装要求和工作需要。7.12.1.4系统新建水位测井、遥测站房、中心站机房、设备配套设施等建筑物应符合抗震设计要求。7.12.2传感器安装场地7.12.2.1水位计安装场地设置应符合GB/T50138的有关规定,压力、超声波及雷达等水位计的土建安装应符合GB/T11828.2、GB/T11828.4等以及仪器使用条件要求。7.12.2.2雨量计、雨雪量计的安装场地选择设置应符合GB/T21978.2、GB/T21978.6等的有关规定。7.12.2.3流速流量监测设备安装场地应满足下列要求:面考虑,以保证其符合仪器使用要求,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采用流速仪法测流时测验断面的布设符合GB50179的有关规定;2)采用比降面积法测流断面无明显横比降,并在有一定水面落差的比降水位观测河段布设上、中、下三个比降断面,使上中断面间距与中下断面间距相等,且比降中断面与流速仪测流中断面重合;3)采用点流速仪和声学时差法、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法、电磁流速仪法测流的仪器安装位置的选择从安装位置的水流代表性等方面考虑,以保证其符合仪器使用要求;b)采用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时的安装场地设置符合SL537的有关规定;c)采用封闭满管道流量测量场合,其安装场地设置符合GB/T35138—2017、CJ/T364—2011的有关规定;d)采用其他测流方法的测验河段或渠系安装位置,满足仪器性能适用条件和资料整编要求。关规定。闸门(泵)开度传感器的安装场地设置应符合GB/T30950的有关规定。遥测蒸发传感器的安装场地设置应符合GB/T21327、SL630的有关规定。遥测土壤墒情监测传感器的安装场地设置应符合SL/T364、NY/T1782、NY/T3180其他水文要素传感器的安装场地选择设置应符合相关专业标准的要求。的有8设备要求8.1一般规定系统的主要设备应包括但不限于:传感器、遥测终端机、中继机(集合转发终端)、通信设备、供电设备等。8.2传感器8.2.1雨量计和雨雪量计8.2.1.1雨量计和雨雪量计工作环境条件应满足:a)雨量计:0℃~55℃;8.2.1.2雨量计和雨雪量计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a)承水口选择SU304不锈钢、HPb59-1铅黄铜(表面镀铬抛光)等坚实材料,其口缘呈刃口状,内b)刃口角度为40°~45°,进入承水口的降雨不反溅出承水口。e)适用降水强度满足:1)降雪:不大于5mm/h(最低工作环境温度下);f)当降雨强度在0.01mm/min~4mm/min范围内变化时,雨量计的测量误差按公式(1)计算。准确度等级要求符合表B.1的规定;对于雨雪量计,当降水量在10mm以下时准确度为±1.5mm;当降水量在10mm以上时准确度为±(1+总量×5%)mm。E测量误差,%;g)在满足仪器正常维护条件下,翻斗式雨量计的MTBF不小于25000h,其他类型的雨量计和雨雪量计的MTBF不小于8000h。8.2.1.3雨量计和雨雪量计输出特征应符合下列要求:a)开关量输出:雨量计通常为一组或多组接点通断信号输出,其接点允许承受的最大电压不小于24V,允许通过电流不小于50mA,输出端绝缘电阻不小于1MΩ,导通电阻不大于10Ω;当电流50mA,电压为12V时,接点工作寿命在5×10⁵次以上;c)串行输出:采用RS-485等通用接口标准,配置有抑制过电压(消浪涌)装置;数据传输协议符合b)雨量计及输出信号传输线具有防雷电和抗干扰措施;c)雨量计和雨雪量计的选型符合B.1的规定。a)温度:-10℃~50℃,被测水体没有结冰;b)相对湿度:不大于95%(40℃)。a)分辨力分为0.1cm、1.0cm,按业务需求选择;b)测量范围分为0m~10m、0m~20m、0m~40m、0m~100m;c)能适应的水位变率不低于40cm/min,对有特殊要求的不低于100cm/min;d)准确度按其测量误差的大小分为4级,符合表B.2的规定。其置信水平不小于95%,组建系统选用3级以上的设备。8.2.2.3水位计输出有全量输出、增量输出,应选用全量输出。输出插头应采用防水插座,输出特征应符合下列要求。a)增量输出满足下列要求:1)由一组或多组的接点通断或电平输出组成;2)接点通断输出其允许承受最大电压不小于30V,电流不小于10mA,输出端绝缘电阻不小于5MΩ,导通电阻不大于0.5Ω;电平输出其高低电平值符合CMOS电平。b)全量输出分别满足下列要求:通断输出特性符合本条中a)2)的规定;2)串行输出:采用RS-485等通用接口标准,有抑制过压消涌装置;数据输误码率P。小于1×10-5,数据传输协议符合SL/T651的规定;3)模拟量输出:在4mA~20mA或0V~5V中选择采用。c)必要时,采用全量输出与增量输出相结合的输出方法。8.2.2.4水位计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采用直流供电,电源电压在标称电压的90%~120%间波动时,仪器正常工作;b)水位计输出接口有防雷电和抗干扰措施;c)浮子式水位计MTBF不小于25000h;其他类型水位计MTBF不小于16000h;d)水位计的选型符合B.2的规定。8.2.3.1闸门开度计应在光电式、磁电式或机械式系列编码器中选用,应根据闸门的型式和启闭方式外配匹配安装支架、联轴器或齿轮等联接件。8.2.3.2闸门开度计工作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a)室外部分:工作环境温度范围为-10℃~50℃,相对湿度不大于95%(40℃);b)室内部分:工作环境温度范围为-10℃~45℃,相对湿度不大于93%(40℃)。8.2.3.3闸门开度计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a)分辨力分为0.1cm、0.5cm、1.0cm,按业务需求选择;b)测量范围分为0m~5m、0m~10m、0m~20m、0m~40m、0m~80m;c)适应最大变率不低于10cm/s,对有特殊要求的不低于80cm/s;d)闸门开度计的准确度等级按误差大小分为3级,各个准确度等级的最大允许误差符合表B.3的规定,测量结果的合格率在95%以上;当测量误差扩大时,其最大允许误差均不超出闸门开度计全量程的0.1%;e)回差小于闸门开度计最大允许误差;f)在相同工作条件下及规定测量范围内,闸门开度计重复性标准差不超过最大允许误差。注:上述指标主要针对垂直位移或换算成为位移的闸门开度,而面对采用轴角传感器的闸门开度或泵阀开度对其分辨力、测量范围、准确度、适应最大变率等指标根据业务需要确定。8.2.3.4闸门开度计输出应在全量输出和增量输出中选择,输出特征应符合下列要求:a)全量输出分为并行、串行和模拟量三种,分别满足下列要求:1)并行输出:在格雷码和BCD码中选择使用,有电平输出或接点通断输出两类;等接口中选择使用,数据传输协议符合SL/T651的规定;3)模拟量输出:采用与闸门开度呈函数关系的电压、电流等模拟量信号输出,采用4mA~b)增量输出:具有接点通断或电平输出两类,其内部设置内置电池,在外部失电情况下具有对测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功能;c)在单一类型输出不能满足系统要求时,采用全量输出与增量输出相结合的输出方法,同时闸门开度计具备闸门启闭极限位置的报警信号功能并具有接点通断输出。8.2.3.5闸门开度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闸门开度计每变化一个规定值实时输出闸门开度数据;对于采用串行总线结构进行多个闸门的开度测量时,每台闸门(泵)开度传感器具有设址和选址响应功能;b)采用直流供电,电源电压在标称电压的±20%间波动时仪器正常工作;采用单相220V交流电供电时,电压在220V±20%内波动时仪器正常工作;掉电后具有位置记忆功能;c)闸门开度计信号接口、交流电输入端采取防雷隔离措施,闸门开度计具有抗电磁干扰性能;d)整机结构具有防潮、防尘、防电磁辐射及防盐雾措施;e)MTBF不小于16000h;f)选型符合B.3的规定。8.2.4流速流量传感器8.2.4.1流速流量传感器工作环境条件应符合8.2.2.1的要求。8.2.4.2流速流量传感器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a)流速测量分辨力分为0.01m/s、0.001m/s,按业务需求选择;b)流速测量范围为0.02m/s~9.99m/s(范围可扩展),按业务需求选择;c)系统误差满足不同资料用途控制指标要求;测验资料用于其他用途的单次流量测验允许误差,根据需要分析并符合表B.4的规定。8.2.4.3流速流量传感器输出应选用全量输出或增量输出,输出特征分别符合下列要求:a)全量输出采用串行RS-485等通用接口,有抑制过压消涌装置;数据传输协议符合SL/T651的规定;b)增量输出满足:1)一组接点通断信号输出;2)其接点允许承受的最大电压不小于24V,允许通过电流不小于100mA;3)输出端绝缘电阻不小于1MΩ,导通电阻不大于10Ω;c)对于带有计数器的电平输出,其内部设置内置电池,在外部失电情况下具有对测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功能。8.2.4.4流速流量传感器应符合下列要求:a)采用直流供电,电源电压在标称电压的90%~120%间波动时,仪器正常工作;b)传感器及其输出信号线有防雷电和抗干扰措施;c)水下设备的抗压、防水、防腐蚀等符合相应水深、水质使用要求;d)管道流速流量传感器MTBF不小于16000h,其他类型流速流量传感器MTBF不小于e)流速流量传感器的选型符合B.4的规定。8.2.5水面蒸发传感器8.2.5.1对于自动水面蒸发监测应注意量测装置工作温度是否能满足环境温度要求。对于具有较长冰期的区域,蒸发皿和蒸发桶的工作温度不能满足环境温度要求时,应采用称重式工作模式的仪器。水面蒸发传感器工作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a)蒸发皿和蒸发桶工作温度:-10℃~55℃;b)量测装置工作温度:-10℃~55℃(非冰期);c)相对湿度:不大于95%(40℃时,无凝露)。8.2.5.2水面蒸发传感器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a)自记/遥测水面蒸发传感器分辨力分为0.1mm、0.2mm、0.5mm、1.0mm;b)测量范围满足:2)自记/遥测水面蒸发传感器:0mm~100mm;c)自记/遥测水面蒸发传感器月蒸发量观测的相对误差在士3%范围内,日蒸发量观测的相对误差在±10%范围内,其置信水平不小于95%;d)在相同工作条件下及规定测量范围内,重复性误差不大于0.2mm。8.2.5.3水面蒸发传感器应采用RS-485全量串行输出,应有抑制过压消涌装置;数据传输协议应符合注:采用其他接口时,在产品使用说明书中作解释性说明。8.2.5.4自记/遥测水面蒸发传感器应符合下列要求:a)采用直流供电,电源电压在标称电压的90%~120%间波动时,仪器正常工作;b)传感器及其输出信号线有防雷电和抗干扰措施;c)传感器的输出稳定,必要时采取波浪及补排水抑制措施;d)在高寒地区,在规定工作环境条件下,器内水体冻结后,水面蒸发器不出现变形和冻裂;蒸发皿、蒸发桶的平均寿命不小于10年;e)MTBF不小于25000h;f)水面蒸发传感器的选型符合B.5的规定。8.2.6土壤墒情传感器8.2.6.1土壤墒情监测传感器工作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a)工作温度:-10℃~55℃(非冰期);b)相对湿度:不大于95%(40℃时,无凝露)。8.2.6.2土壤墒情传感器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a)分辨力为0.1%(m³/m³);b)测量范围为0~60%,按业务需求选择;注:对于不同原理土壤墒情监测传感器其测量范围是不一样的,根据系统要求选择。c)准确度符合SL/T364的技术要求。8.2.6.3土壤墒情传感器应采用全量输出,输出特征应符合下列要求:a)串行输出在RS-485、SDI-12等接口中选择采用,数据传输协议符合SL/T651的规定;b)模拟量输出采用与土壤含水率呈函数关系的电压、电流等模拟量信号输出,采用4mA~8.2.6.4土壤墒情传感器应符合下列要求:a)采用直流供电,电源电压在电压值允许标称电压的90%~120%间波动时,仪器正常工作;b)传感器及其输出信号线有防雷电和抗干扰措施;c)传感器的输出稳定,必要时采取土壤取样率定措施;d)仪器外壳具有良好的抗压、防水以及耐腐蚀性能;e)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计MTBF不小于25000h;f)土壤墒情传感器的选型符合B.5的规定。8.2.7其他要素传感器器除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a)由遥测终端机统一供电或独立供电,使用直流供电时,电压值允许为标称电压的90%~120%;使用交流供电时,电压值允许为(1±20%)220V;注:通常使用直流供电。b)在正常维护条件下,MTBF不小于16000h。8.3遥测终端机遥测终端机应具有7.2.2.1规定的功能,应选择满足7.2.2.2的功能要求。注:遥测终端具有测试功能,并能自动退出测试状态回到正常工作状态。在测试状态下,其发送到中心的数据为测试数据,中心软件只显示,不入库;此功能用于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遥测终端机应具有传感器接口和通信接口。接口包括增量型、全量并行、全量串行、模拟量等类型,接口配置应满足下列要求:a)雨量计、水位计的输入接口分别与8.2.1和8.2.2的规定相匹配;b)增量型输入接口满足:1)接插件使用5芯圆形防水插头座,其引脚定义按表2的规定执行;2)输入信号接口选用开关触点、TTL或CMOS电平的数字信号,并具有消除抖动与抑制过压保护;表2增量型接口插头座引脚定义引脚号12345符号定义信号信号状态状态信号地c)全量并行输入接口满足:1)接插件使用19芯圆形防水插头座,其引脚定义按表3的规定执行;2)输入信号接口选用开关触点、TTL或CMOS电平的数字信号,并具有消除抖动与抑制过压保护;表3并行输入接口插头座引脚定义引脚号格雷码低位—高位预留正码公共端预留预留电源反码公共端余三反射码低位—高位预留正码公共端预留预留电源反码公共端d)串行接口采用RS-485、RS-232C或SDI-12接口,并满足下列要求:1)满足传输线路或通信设备阻抗、电平等指标匹配要求;2)接插件使用9芯圆形防水插头座,其引脚定义和D形插座的引脚定义一一对应;需要时,对于RS-232C采用9芯D形防水插头座;3)接口具有过压和过流保护;e)模拟量接口输入为4mA~20mA或0V~5V的电信号,接插件使用5芯圆形防水插头座,其引脚定义按表4的规定执行;表4模拟信号输入接口插头座引脚定义引脚号12345符号4mA~20mA定义电流信号电压信号电源电源地信号地f)太阳能板或蓄电池接口的接插件使用4芯圆形防水插头座,其引脚定义按表5的规定执行。表5太阳能板接口插头座引脚定义引脚号l234符号V+GNDGND定义太阳能板正极电池正极地地8.3.3主要技术指标8.3.3.1工作电源应符合下列要求:a)直流供电时,使用9V、12V、24V,电压允许范围为标称电压的90%~120%;注:通常使用12V。b)交流供电时,电压、频率允许值分别为(1±20%)220V、50Hz±5Hz,并具有对蓄电池浮充控制功能;c)不含通信装置、12VDC供电时的设备功耗满足下列要求:1)自报式工作模式的静态值守电流不大于3mA;2)查询-应答和兼容工作模式的静态值守电流不大于15mA;3)工作电流不大于100mA;d)低功耗电源设计,具有遥测终端机内置电池供电模式。8.3.3.2工作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a)温带地区使用工作环境:2)相对湿度:不大于95%(40℃时);b)高寒或高原地区使用工作环境:1)温度:-30℃~60℃;相对湿度:不大于95%(40℃时);2)高原区使用大气压:60kPa~106kPa;3)高寒区使用大气压:86kPa~106kPa。8.3.3.3在正常维护条件下,MTBF不应小于25000h。8.3.3.4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a)室内使用防尘防水等级不低于IP65;b)室外使用防尘防水等级不低于IP67。8.4中继机及集合转发终端8.4.1中继机与集合转发终端应具有下列基本功能:a)中继机具有7.3.2规定的功能;b)中继机兼做遥测站时,与其他设备的接口满足8.3.2的规定;c)集合转发终端具有7.3.2规定的功能;d)集合转发终端具有一定的在站存储容量,对接收到的遥测站数据进行存储;能根据转发要求,重新打包,通过相同信道或其他信道与中心站进行通信,实现批量转发。8.4.2中继机与集合转发终端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b)值守电流:小于50mA(12V);d)在正常维护条件下,MTBF不小于25000h。8.5通信设备8.5.1通信设备包括收发信设备和天馈线等。8.5.2无线通信设备的使用应符合无线管理相关规定。8.5.3各类通信信道的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a)移动通信设备符合下列要求:1)外接数字设备接口类型:RS-232C,RS-485,以太网接口;2)接口速率:9600bps~115200bps;3)支持移动通信全网通网络,支持PPP、TCP/IP、WMMP、UDP等协议的选用;4)支持透明传输及通信设备管理协议,支持固定IP和动态域名数据中心,支持运营商的APN或VPDN专网;5)工作电源符合8.3.3.1a)、b)的规定,待机电流低于30mA;b)卫星通信设备技术指标除应符合与之对应的卫星通信系统的相关标准外,还符合下列要求:1)每次开机与卫星信号同步锁定时间小于5min;2)接口类型:RS-232C;或RS-485,RS-422;以太网接口;3)工作电源符合8.3.3.1a)、b)的规定,能低功耗运行;c)超短波收发信机配有调制解调器,接口的输入和输出阻抗、电平应相互匹配;内置调制解调器的外接数字接口采用RS-232C或TTL电平接口,工作电源应符合8.3.3.1a)、b)的规定。天馈线应符合下列要求:1)增益:全向天线为2dB~8dB,定向天线为6dB~12dB;3)电压驻波比:小于1.5;4)带宽:天线带宽覆盖收发信机工作频率范围;5)极化:选择垂直或水平极化方式;组网复杂时,使用极化隔离;6)使用同轴射频电缆SYV-50、SDV-50系列或其他型号的低损耗电缆。d)无线传感器网络用于遥测站信息的无障碍短传。传感器网络设备符合下列要求:1)低功耗,采用蓄电池浮充供电可长期工作,工作电源符合8.3.3.1a)、b)的规定;2)具有传感器网络协议转换功能;4)端口类型:RS-232C、RS-485,波特率:2400bps~115200bps;e)无线网桥符合下列要求:2)标准数据速率:11Mbps~54Mbps,实际数据速率:6Mbps~30Mbps;4)传输距离:无高大障碍条件下几百米到50km;7)工作电源符合8.3.3.1a)、b)的规定。8.6供电设备8.6.1系统的供电设备应选用蓄电池、太阳能板、充电控制器、不间断电源、交流稳压净化电源、电源避雷器等,情况特殊的站点应使用风能发电机。8.6.2系统供电电源的设备配置应符合7.11的规定。8.6.3太阳能板应选用单晶硅板,性能指标要求满足以下要求:a)输出电压与蓄电池组额定电压匹配;b)最大输出电流达到0.02C~0.05C(C为蓄电池容量)。8.6.4充电控制器应符合7.11.3b)的要求。8.6.5不间断电源选用应符合:a)选用在线式不间断电源;b)输入电压范围:优于标称值80%~120%范围;c)充电电流满足其后备电池容量要求。8.6.6交流稳压净化电源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a)输入电压:优于标称值70%~130%范围;b)输出电压:在标称值97%~103%范围之内;c)具有浪涌及尖峰脉冲吸收功能。8.6.7应视现场情况配置1级~2级电源避雷器,且应满足下列要求:a)第1级避雷器泄放电流大于或等于40kA(8/20μs),残压(3kA8/20μs)小于或等于600V;b)第2级避雷器泄放电流大于或等于20kA(8/20μs),残压(3kA8/20μs)小于或等于600V;c)最高工作电压大于或等于标称值的130%。9安装、考核和运行维护9.1安装调试9.1.1安装调试包括遥测站和中心站设备安装与调试、联调两个部分,应包括下列技术环节:a)设备安装:设备的固定、设备间的连接、设备在土建设施中的匹配布设以及中心站软件安装等;b)设备调试:遥测站设备基本参数测试与配置、设备之间连接测试、整体模拟运行,中心站设备与应用软件的基本参数配置和主要功能检测等;c)联调:遥测站、中继站与中心站之间相关功能的联合测试。9.1.2设备安装调试前应具备下列条件:a)设备按设计及采购清单进行数量和品质的初验;b)检查关键设备是否具备必要的质量检验标志,遥测终端机、雨量计、水位计等仪器设备符合第7章的规定;c)安装设备的土建设施按设计通过初验;水位测井等与测验质量密切相关的土建设施,通过单项验收;d)系统设备完成集成与室内模拟拷机工作,模拟拷机时间不少于2周;部分传感器进行参数的率定;e)安装调试具备必要的安装测试工具、记录表格和交通条件;f)采用公共通信资源组网以及卫星组网的系统,提前开通相关的遥测站、中心站通信业务;g)蓄电池按规定程序完成充电和放电过程,并按规定充足电池;h)安装调试由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完成。9.1.3设备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a)预先制定设备安装调试计划,包括人员分组、安装顺序以及站码等信息分配、安装与调试技术细则等;b)按照中心站、遥测站的安装顺序,中继站与遥测站同时安装;c)设备安装严格按产品说明书和设计技术文档的要求进行,遥测终端机、传感器等设备按系统设计要求进行参数配置与模拟记录测试;d)对于需现场处理的安装工艺,如焊接、机械固定等,严格按相应的工艺要求执行,并进行必要的检验或测试;e)考虑到连接线的走线线路和安装方式,线缆要具有必要的护套等保护措施,做到线缆防水防水措施;f)做好安装调试记录,包括影像资料等。9.1.4遥测站设备安装完成后,应进行下列重点调试:a)蓄电池电压及充电电流是否符合要求;b)太阳能板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是否符合要求;c)分别模拟降雨、水位涨落,测试遥测终端与传感器之间的连接与工作状况;d)调试各类设备是否按预期要求工作,包括通信、显示、按键、存储等功能是否正常;e)调试完成后,重新核查遥测终端的配置、设置信息。9.1.5中心站设备安装调试任务包括服务器、工作站以及网络设备与各类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应用软件等的安装与调试、主要功能测试,并完成对遥测站管理等参数的配置。9.1.6中心站、遥测站等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应通过联调,完成系统整体衔接和配合。9.1.7联调完成后,应进入系统试运行考核。联调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a)按系统设计和软件要求,配置和设定各项参数进行系统功能联合测试,检测系统主要功能和指标是否达到预期结果;b)测试遥测站采集与传输功能,主要包括定时报、加报功能测试,检验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准确性;c)测试中心站远程控制功能,主要包括数据召测、时间校准、参数设置等功能测试;d)检测采集与存储的数据一致性;e)检测主备通信信道的自动切换功能;f)按照系统设计要求,进行“系统压力测试”,满足系统最大强度测试要求。9.2测试考核9.2.1系统建设完成后,应按SL588的规定投入试运行,试运行期应包括年度汛期月份。试运行期的主要任务应包括开展遥测站水位等参数的比测,解决仪器设备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中心站软件功能的优化与完善以及技术培训等。9.2.2在系统试运行阶段,应对系统主要设备(硬件和软件)性能、功能等进行全面测试,对系统主要指标进行考核。测试与考核结果形成报告,作为系统验收文件之一。9.2.3系统测试应包括传感器准确度测试、系统功能测试等,系统考核指标应包括数据准确度和月平均畅通率。9.2.4现场应复核传感器出厂的主要技术指标,传感器采集数据准确度现场测试应采用下列方法:a)雨(雪)量计达到出厂准确度要求并进行准确度试验,向雨量计按中雨强(1.5mm/min~2.5mm/min)注入清水,测试计数值不小于20mm;b)对于浮子式水位计,按20cm/min~40cm/min的变率使水位升降不小于50cm、不少于10个测点;其他类型水位计根据场地条件按相应的产品标准规定进行;c)对于闸门开度计,在其测量范围内,以规定闸位变率条件,由低向高往返一个行程,并选择不少于10个测点;d)对于流速流量监测传感器,在高、中、低不同水位条件下,每个水位级测量不少于三次;e)对于遥测水面蒸发传感器,进行不少于10日的连续比测;f)对于土壤墒情监测传感器,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对传感器的测量结果每月进行不少于3次、不少于连续3个月的比测、率定;g)其他传感器依据其产品标准的要求进行准确度检验。9.2.5系统功能测试应满足下列要求:a)按照系统设计要求拟定系统现场测试方案,分别对遥测站和中心站的各项功能逐项进行测试;b)遥测站测试采用抽查方式,数量包含不少于不同类型遥测站约5%的测站(根据系统规模确定),测试过程与结果形成报告;c)当系统规模超过200个遥测站时,增加中心站数据接收压力模拟测试,最大并发站点不小于遥测站数量的1.2倍。9.2.6数据畅通率考核应符合下列规定:a)月平均畅通率满足7.1.2.3的要求;b)在运行考核期内,分别统计每天中心站实际收到遥测站定时自报或定时召测正确数据的次数M;,每天统计数据的时段为上午08:00至次日上午08:00,随机自报的数据只作参考,不作统计考核;GB/T41368—2022c)月平均畅通率按公式(2)计算: 式中:P—-平均畅通率;M——中心站实际收到遥测站定时自报(或定时召测)数据次数之和;N——中心站应收到遥测站定时自报(或定时召测)数据次数之和;i——遥测站序号;n——参加考核的遥测站总个数。9.3运行维护9.3.1系统试运行结束并通过验收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行。9.3.2系统运行维护应满足下列要求:a)主要设备配备必要的备品备件,其中,遥测站设备按不少于系统遥测站相应设备总数的15%b)经培训合格的遥测通信、计算机及水文预报等技术人员不少于2人;c)必备的检修工器具和交通工具车。9.3.3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a)日常维护包括但不限于:值班跟踪系统运行状况;检查并清理淤积在雨量计承雨器中的杂物、水位测井进水口的水草、淤沙;清洁太阳能板;定期校核水位、雨量等数据准确度;保持中心站机房环境的整洁,维护系统正常的运行环境;b)汛前、汛后对系统进行定期全面维护;系统投运初期,根据运行状况增加检查次数;定期检查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全面检查测试,发现和排除故障,更换存在问题的零部件;对于使用3年以上的传感器,进行定期(每年不少于1次)的校准和率定;c)不定期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包括专项检查和检修、应急检查等;d)对系统出现的各类故障,分析原因,及时安排人员到现场检修或更换故障设备,核查参数信息,记录检修维护档案;e)设备连续使用3年以上,由于老化磨损等原因造成计量不准,进行计量、校准和率定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