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新探 论文_第1页
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新探 论文_第2页
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新探 论文_第3页
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新探 论文_第4页
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新探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摘要:目前我们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常只关注所教阅读文本,而忽略了其与单元其他内容之间的关联。本文基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所提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课程内容六要素整合,以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为前提,结合具体课例,阐述了如何在新课标的理论引领下,通过抓大放细,前“铺”后“垫”;充分发挥拓展性阅读与主阅读的关联性作用;结合思维导图践行PBL教学法等方法来探索阅读课教学新模式。关键词:单元教学;Reading板块;PBL教学法;思维导图引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了“关注主题意义,制定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教学建议,强调了单元教学目标要以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围绕主题语境整体设计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充分了解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应认真分析所教单元教学整体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斟酌教学重难点,统筹安排单元教学。以多元视角的语篇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拓展主题意义,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主题意义,进行深度学习。语篇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载体。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4Exploringliterature主阅读Thewonderofliterature为例,在单元整体教学新视角下,立足单元整体,探索阅读课教学新思路,以期凸显阅读实效。一、以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为导向的阅1.抓大放细,前“铺”后“垫”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初看需要处理的内容很多,如研读语篇的主题意义、文体特征、语言特点;学习重点词汇、句型、语法;体会语篇所承载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对此,在阅读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例如,有些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对学生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因此,在阅读课教学中,他们主要关注的是文中词汇意义、词组搭配、语法知识等细节知识的讲解和练习。而另一些教师,为了面面俱到地处理阅读课相关语篇内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往往设定众多教学目标。这不仅需要花费过多的课时来完成阅读课的教学任务,也难以突出重点,难以实现阅读课教学的真正意义。实际上,众多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应仅依赖于单纯的阅读课教学,而是要立足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阅读课教学应做到有的放矢,学会“抓大”——抓语篇主题意义;学会“放细”——放下部分不影响理解主题语境的细节信息。在此,笔者要强调的是,此处所说的”放细”,有些只是暂时放下,待后续板块学习时再处理。比如,部分语法知识、特殊句型等,可在语法板块再施处理;文学体裁及文体特征相关知识,可稍加引导,到Integratedskills板块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巩固、运用。如此,既有助于实现语篇教学过程的相对完整性,亦有助于学生深入研读语篇,实现深度学习。再者,利用新教材每单元中的Welcometotheunit版块,做好“前铺”,再利用单元其他板块教学做好“后垫”。例如,Thewonderofliterature第四段描述的是优秀文学作品的三大特点之一,即“让读者产生共鸣并激发想象”。为了论证这一特点,该段落采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原句为:WhenChristopherMarlowe’sDoctorFaustusasksinthepresenceofHelen,“Wasthisthefacethatlaunchedathousandships?”。这句话选取自经典文学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若学生没有相关阅读背景铺垫,很难理解该部分。对此,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备课过程中,应有相关预测,继而可以在Welcometotheunit板块文学作品欣赏部分的教学设计中,提前分享这一片段,为随后的阅读课教学做好铺垫。又如,通过阅读课的学习,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三大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而后Grammarandusage板块关于“如何选择书籍”及Integratedskills板块向图书馆推荐书等相关任务设计,都是对语篇话题的进一步探讨。在这些单元板块的学习中可做好“后垫”,实现主题意义的拓展。总之,要学会给阅读课教学“减压”,使得阅读课教学在“前铺”“后垫”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有重点、突成效。2.充分发挥拓展性阅读与主阅读的关联性作用在以往的阅读课教学中,多数教师只关注所教阅读语篇,忽略了其与单元其他教学内容的紧密关联,甚至将单元教学课时大部分都安排在阅读课教学,而忽略了单元整体主题语境所承载的重要意义和对单元主题意义的探索、深化。换句话说,即是“仅为教阅读文本而上阅读课”。在这样的阅读课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读通了文本,了解了一些浅表性的文本信息,而缺乏了对信息的整合、主题的挖掘和对单元整体意义的深入思考,也不足以实现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这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幸,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引下,译林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增加了Extendedreading板块,为进一步提高阅读课教学效率、实现阅读课教学意义提供了又一素材和有利途径。因此,教师因积极实践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拓展性阅读与主阅读的关联性,促进对主阅读的深入理解。本课例单元主题为“文学欣赏”,主阅读Thewonderofliterature部分描述了优秀文学作品的三大特点。在该部分迁移创新活动部分A3有如下问题设置“JudgeyourfavouriteChineseworkofliteraturebythethreequalitiesinthearticle.Howdoesitmeasureup?”通过主阅读课的学习,学生只是初步感知了文学作品的魅力,有了一些阅读兴趣和动力。但此时,如若让学生反思自己喜爱的文学著作是否具有这三大特点并分享观点态度,还是很有难度的。对学生文学鉴赏力的培养似乎还不够,学生很难在本阶段较好地完成这一学习活动,不妨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出发,将这一任务置于拓展性阅读之后。本单元的拓展性阅读为经典名著TheOldManandtheSea节选。该主阅读语篇与拓展性阅读语篇在内容上呈现出知识介绍与知识应用的关系。教师应将主阅读语篇中相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作为拓展性阅读语篇教学的主线,将主阅读中所学的有关文学知识应用在拓展性阅读篇章的鉴赏中。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本信息,赏析文本的语言和修辞,发现语言、情感和写作手法的美,领略文学的魅力,体验文学阅读的快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加深理解Reading板块中谈及的文学作品的三个特性(转引自何峰,2020)。基于此,在Extendedreading板块之后,学生才能更好、更恰当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评价和鉴赏自己最喜爱的文学作品。总而言之,新课标引领下的新教材教学设计应是单元整体设计下,循序渐进地教与学的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造学习英语、运用英语表达观点和态度的机会,才使主题语境下的深度阅读成为可能,也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方式,提高思维品质,增强学习能力。3.结合思维导图践行PBL教学法虽然目前的阅读课教学已有别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够,尤其是当他们遇到不太熟悉或不易理解的主题语篇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恰当的亦或新的教学方法。在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引领下,笔者试用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为基础,以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为依托,把两者相结合,鼓励学生结合单元主题语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语篇意识,把握语篇的结构特征,从而提高理解语篇意义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表达观点和态度。其中,思维导图主要有助于分析创建文本结构,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使阅读更有逻辑性,从而建立起学生的篇章意识;同时,通过多层次、多维度、高效的问题设置,从调动学生已有的基于该主题的经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新的知识结构,深化对主题意义的理解。此种阅读课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体教学设计将在如下教学案例中呈现。三、课例呈现与1.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是译林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必修二Unit4Exploringliterature的Reading板块Thewonderofliterature。必修二整本书的主题为Embracingtheworld,人与社会。所属主题群为“文学、艺术与体育”,主题语境内容为“小说、文学简史、文学名著等”。笔者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将PBL教学法与思维导图相结合,以探究主题意义为导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设计多层次,有针对性和连贯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活动,分析理解语篇在本单元学习中所承载的丰富意义和内涵,并给学生创设学习英语和尝试使用英语的机会,力求为实现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打好基础。图1必修二及Unit4教学板块内容图2阅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图3导入新课2.教学过程Step1LeadinShareapoemwithstudentsandaskthemtothinkaboutthefollowingquestions:Whatdidthepoetsee?Whatdidhethinkabout?设计意图:创设语境,激发兴趣。通过初步的问题设置和图片、诗歌展示,既能充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又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文学的魅力之处,萌发了对文学奇妙之处的好奇。为后面文本理解做铺垫。笔者先展示了一张“野火燃烧草地”的照片(如上图左下角),问学生,“你从这张图片看到了什么?”。对于这种开放性的小问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很高,回答也会各种各样,这也是本节课开始的一个小热身活动设计。当学生有了类似“Thefireisburningthegrasses”这样的回答时,笔者可顺势展示一首广为人知的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并追问诗人从这样的景象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注意力便很快被这首小诗吸引过来,继而说出诗人所见(如上图右下角)并初步尝试文学赏析。如,多数人看到的可能是“草儿被野火烧毁”的落败景象,而诗人看到的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美好意境。Step2Pre-readingWhatqualitiesdoyouthinkagreatworkofliteratureshouldhave?Prediction:whatmaythearticletalkaboutaccordingtoitstitle?设计意图:激活认知图式。学习理解:感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优秀文学作品的特点。预测文本主题,形成阅读期待。Step3While-readingReadforthestructureLeadstudentstoskimthearticleanddrawamindmaptopresentthemainpointsofit.ReadfordetailsPara1~2Whatdoestheunnoticedmusicoftheoldmean?What’syourunderstandingofthefirstsentenceofPara.2?WhatMindmapofPara.2WhyHowPara3~5(what?why?how?)Leadstudentstofindoutthesupportingsentencesofeachparagraphandtheusageofgivingexamples;Leadstudentstounderstand“whatitawakensinus”andgiveanexampletoexplaintheideaofPara.5Para6Askstudentstoreadthisparagraphtogetheraloud.设计意图:启动学习活动。学习理解: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1)速读课文,在问题设置的基础上画出“mindmap”第一步——知结构,把握语篇主要内容;自主学习,了解优秀文学作品的三大特点。(2)重点理解第2段。第3-5段结构明朗,而第二段内容看起来有些零散和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把握段落涵义,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在此,笔者设置了如下三大问题:“Whatisliterature?”;“Whyshouldweloveliterature?”;“Howtounderstandliterature?”,即“What?Why?How?”。学生以此问题为导向,进一步丰富之前的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获取、梳理信息的基础上,亦培养了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3)分析第3-5段,关注文体结构,了解写作手法。学生先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出第3段的文体结构为“Topicsentence-supportingsentences-examples”,且仍是What?Why?How?”三大导向,再自主学习分析第4段。继而,在分析第5段时,学生会”发现此段与前两段大体相同,但也稍有不一。此时,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分析该段落并概括出其结构为“Topicsentence-supportingsentences-analysis”,而该段未给出例证。那么,教师便借此鼓励学生尝试自行补充“examples”。通过这些阅读活动实践,学生逐步实现对知识的内化,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比如,为印证优秀文学作品的两大元素“universalinterestandpersonalstyle”,有学生就以《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充分阐释了该段主题。图4学生思维导图Step4.Post-readingLeadstudentstoconcludeintheirownwordsandshareingroups:What’syourunderstandingofliteratureanditswondernow?设计意图:促进学习活动。应用实践: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整个教学设计从激活已有知识出发,到语篇输入,再形成初步输出。通过设计“think-pair-share”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内在含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教师再在此基础上总结,并做一些拓展,以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拓展和理解能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本课例是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前提。笔者认为,这一阅读板块的学习虽有利于学生了解优秀文学作品的优点和思考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但仅凭这一板块的学习,还不足以真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对学生文学鉴赏力的培养也有待于在单元其他板块的学习中逐步实现。Step5Summaryandhomework1.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