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期末复习
语文学科试题卷(二)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让我们取丁香或其他任何一种灌木的一个嫩枝来作为例子。在每片叶子和这个嫩枝的交角
处,你将会看见一个芽。它注定要变成又一个嫩枝从第一个嫩枝上长出来,就像其他的那些芽一
一水蜿或珊瑚虫的躯体上瘤一样的东西一样,在原来的生物身上分别变成新的水蜿或珊瑚虫。芽
以及随后由它变成的嫩枝和作为一个整体的树的关系,就好比珊瑚虫和被看成一个整体的一块珊
瑚的关系。它只是一个芽,更确切地说是处于正在成形的过程中。它不会参与树的一般活动,必
须等到下个春天长成嫩枝的时候才可以。在那之前它只是一个“婴儿”,必须依靠群体生存。
树的全部工作都落在当年生长的众多的带叶的嫩枝或嫩茎上。这些嫩枝是群体的“养父母”,
它们从土壤里吸收养分,又借助树叶从空气中汲取养分。到了第二年,可以说此刻如此勤劳的新
生的嫩茎就退休了,它们将进入休息阶段。然而,此刻新长的芽将会发育成嫩茎,它们将会忙于
执行这项共同的工作,直到其他的芽来代替它们。带叶的嫩茎代表的是当前的世代,植物的活动
就落在这一世代上,不久后代表将来世代的芽将会出现。正是因为它们,此时的树才处在生长状
态。最终,树干、大枝和它们的分支,乃至带叶的嫩枝将会变成过去的各个世代。这些老去的世
代将不再活跃,有时甚至会死掉。可以说,它们构成了植物附着基。
我们有充足的数据证明植物不是个体而是集体,是一起生活的个体的集合,把树比作珊瑚虫
的附着基远远不单是一种措辞方式,还是对这个事实的精确表达。
根据语源学,“个体”指的是不可分割的。当然,这里不存在科学或物理意义上的物质的个
体和强行分割的问题,它的意义包含把一个整体分割成或大或小的部分,而不考虑生命的维持那
个微妙的问题。我们所说的个体是指可以形成一个活个体的,并且被分割后就会死去的任何生物。
绝大多数情况下,分割动物就等于毁灭它,分割植物就等于让它繁殖。
葡萄农假如想在山坡上新开垦的耕地种植葡萄,他将会用修枝砍刀从一棵葡萄树上砍下和他
想得到的葡萄树的数量一样多的树枝。当今欧洲的每个地方能找到的大量的垂柳中,全都是通过
插枝一代又一代地繁衍而成的,源自于某个贵族十字军战士从巴比伦带回家并种在他的庄园的护
城河边的树。
从这两个例子和其他许多的例子得出的结论很明显:葡萄树、垂柳,任何种类的树或植物不
是个体,被芽包裹的枝条也不是个体,因为要繁殖这种植物只要从这个枝条上截取一个插枝就足
够了。成功种植的唯一条件就是插枝必须至少带一个芽,严格来说的话,用分枝进行繁殖只要一
个芽就足够了。有些新植物不是被种植到地里,通常必须被绑到一个树枝上,利用这个树枝来给
它提供树液。这种从一种植物到另一种植物的芽移植或枝移植的方式就叫做嫁接——我们发现一
棵树可以被再分成和它的树枝一样多的新的独立的植物,而它的每个树枝又可以提供和它的芽一
1
样多的植物,但是这时候的芽不再是可分割的,把它分割就等于摧毁了它。因此,植物的个体是
芽。
如果我们给一棵树嫁接另外一棵树的芽的话,那么原来的群体是不会受新来者的影响的,不
管原来的还是新来的都会按照它们各自的方式开花结果。我想提的是一棵梨树,通过嫁接的方法,
所有梨的种类才得以在同一棵梨树上呈现。甜的、酸的、干的、多汁的,所有这些梨都在同一棵
树上结成,忠实于它的种类特征,不是养育它们的树的特征,而是被转移到这个共同支撑体的各
类芽的特征。
我想我的观点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了。我将用杜邦•德•内穆尔的初始定义下结论:“植物
是一个家庭,一个共和国,一种活的洞穴,它的居民是在公共食堂里被公共储藏的食物养大的。”
(摘编自法布尔《植物记》)
材料二:
到过森林里的人就会知道,那里浓荫蔽日,因为树木都相距不远。如果是在杉树林,它们就
更是相互紧挨着,它们挤在一起不是为了暖和,而是为了大家都能快快活活地成长,这叫做“共
生效应”。共生效应的结果是共同繁荣,对大家都有好处。同种的植物可以有共生效应,不同种
的植物也有共生效应。生物学所说的共生含义,主要是指不同种的两个个体在生活中彼此相互依
赖的现象。
不过,正如达尔文所说的,大自然在表面看来,似乎和谐而喜悦,实际上却到处都在发生搏
斗。植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它们之间的斗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如果说亲善是植物之间相互生存手
段的话,那么,斗争就是植物最常使用的求生办法了。
有一种名叫铃兰的花卉,若同丁香花放在一起,丁香花就会因经不住铃兰的毒气进攻而很快
凋谢。既然植物间有亲善和斗争,我们不妨利用这一点,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例如,棉花的
害虫棉虾虫害怕大蒜的气味,将棉花与大蒜间作,可使棉花增产。棉田里配种小麦、绿豆等作物,
也有防治虫害,促进棉花增产的作用。
(摘编自何水明《植物:草木是有情感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用确的一项是()
A.“婴儿”指的是植物的芽,它处于成形的过程中,等它成为嫩枝的时候,才能参与植物的一
般活动。
B.作为“养父母”的带叶嫩枝承担了树的全部工作,它们为树提供养分,让其处于生长状态。
C.对于动植物的“个体”我们都要考虑生命的维持这一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把一个整体分割成
或大或小的部分。
D.植物为了自身生存,首先会采取共生的方式,这种''共生效应”可以发生在同种植物或不同
种植物之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近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一棵树来说,带叶嫩茎是当前的世代,芽是未来的世代,植物附着基是老去的世代,这
些活跃的世代构成了当前完整的具有生命力的树。
B.树枝可以提供和它的芽一样多的植物,葡萄树和垂柳的普遍存在,正是因为它们可以被不断
分割,然后通过插枝一代代繁衍下去。
C.虽然嫁接的芽是被“公共食堂里公共储藏的食物”养大的,但它们保留了各自的种类特征。
2
D.亲善与斗争都是植物求取生存的方法,杉树互相紧挨着,是以亲善求生存的体现,铃兰毒死
丁香花是以斗争求生存的体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小频的一项是()
A.当年生长的嫩枝或嫩茎承担了树的全部工作,到了第二年,嫩茎还要继续发光发热,为植物
获取更多的营养。
B.珊瑚虫是个体,附着于珊瑚之上,用这个事例可以精确地说明一个芽与作为整体的树之间的
关系,即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C.插枝和嫁接都是使植物进行繁殖的方式,插枝和嫁接的前提是被使用的分枝上至少带有一个
芽,或者说,只要一个芽就足够了。
D.植物共生并获得好处、树是各个独立单位的附着基,这些现象都与杜邦•德•内穆尔“植物
是一个家庭”的说法在本质上一致。
4.材料一为什么说“植物的个体是芽”?作者强调“植物的个体是芽”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
析。
5.材料通过论述梨树的嫁接以及不同植物之间的关系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红旗下(节选)
老舍
假若我姑母和我大姐的婆婆现在还活着,我相信她们还会时常争辩:到底在我降生的那一晚
上,我的母亲是因生我而昏迷过去了呢,还是她受了煤气。
幸而这两位老太太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到时候就被亲友们护送到坟地里去;要不然,不论我
庆祝自己的花甲之喜,还是古稀大寿,我心中都不会十分平安。是呀,假若大姐婆婆的说法十分
正确,我便根本不存在啊!
似乎有声明一下的必要:我生得迟了些,而大姐又出阁早了些,所以我一出世,大姐已有了
婆婆,而且是一位有比金刚石还坚硬的成见的婆婆。是,她的成见是那么深,我简直地不敢叫她
看见我。只栗她一眼看到我,她便立刻把屋门和窗子都打开,往外散放煤气!
还要声明一下:这并不是为来个对比,贬低大姐婆婆,以便高抬我的姑母。那用不着。说真
的,姑母对于我的存在与否,并不十分关心;栗不然,到后来,她的烟袋锅子为什么常常敲在我
的头上,便有些费解了。是呀,我长着一个脑袋,不是一块破砖头!
尽管如此,姑母可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我大姐的婆婆进行激辩。按照她的说法,我的
母亲是因为生我,失血过多,而昏了过去的。据我后来调查,姑母的说法颇为正确,因为自从她
中年居孀以后,就搬到我家来住,不可能不掌握些第一手的消息与资料。我的啼哭,吵得她不能
安眠。那么,我一定不会是一股煤气!
我也调查清楚:自从姑母搬到我家来,虽然各过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义支使我的
母亲给她沏茶灌水,擦桌子扫地,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她的确应该心安理得,我也不便给她造
谣: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
在我降生前后,母亲当然不可能照常伺候大姑子,这就难怪在我还没落草儿,姑母便对我不
大满意了。不过,不管她多么自私,我可也不能不多少地感激她:假若不是她肯和大姐婆婆力战,
甚至于混战,我的生日与时辰也许会发生些混乱,其说不一了。我舍不得那个良辰吉日!
3
那的确是良辰吉日!就是到后来,姑母在敲了我三烟锅子之后,她也不能不稍加考虑,应否
继续努力。她不能不想想,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括着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
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降生的呀!
在那年代,北京在没有月色的夜间,实在黑的可怕。大街上没有电灯,小胡同里也没有个亮
儿,人们晚间出去若不打着灯笼,就会越走越怕,越怕越慌,迷失在黑暗里,找不着家。有时候,
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一直转一夜。按照那时代的科学说法,这叫作“鬼打墙”。
可是,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全北京的男女,千真万确,没有一个遇上“鬼打墙”的!当然,
那一晚上,在这儿或那儿,也有饿死的、冻死的,和被杀死的。但是,这都与鬼毫无关系。鬼,
不管多么顽强的鬼,在那一晚上都在家里休息,不敢出来,也就无从给夜行客打一堵墙,欣赏他
们来回转圈圈了。
大街上有多少卖糖瓜与关东糖的呀!天一黑,他们便点上灯笼,把摊子或车子照得亮堂堂的。
天越黑,他们吆喝的越起劲,洪亮而急切。过了定更,大家就差不多祭完了灶王,糖还卖给谁去
呢!就凭这一片卖糖的声音,那么洪亮,那么急切,胆子最大的鬼也不敢轻易出来,更甭说那些
胆子不大的了——据说,鬼也有胆量很小很小的。
再听吧,从五六点钟起,已有稀疏的爆竹声。到了酉时左右(就是我降生的伟大时辰),连
铺户带人家一齐放起鞭炮,不用说鬼,就连黑、黄、大、小的狗都吓得躲在屋里打哆嗦。花炮的
光亮冲破了黑暗的天空,一闪一闪,能够使人看见远处的树梢儿。每家院子里都亮那么一阵:把
灶王像请到院中来,燃起高香与柏枝,灶王就急忙吃点关东糖,化为灰烬,飞上天宫。
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这不能不叫姑母思索思索:“这小子的来历不小哇!说不定,
灶王爷身旁的小童儿因为贪吃糖果,没来得及上天,就留在这里了呢!”这么一想,姑母对我就
不能不在讨厌之中,还有那么一点点敬意!
灶王对我姑母的态度如何,我至今还没探听清楚。我可是的确知道,姑母对灶王的态度并不
十分严肃。她的屋里并没有灶王龛。她只在我母亲在我们屋里给灶王与财神上了三炷香之后,才
搭讪着过来,可有可无地向神像打个问心。假若我恰巧在那里,她必狠狠地瞪我一眼:她认准了
我是灶王的小童儿转世,在那儿监视她呢!
说到这里,就很难不提一提我的大姐婆婆对神佛的态度。她的气派很大。在她的堂屋里,正
中是挂着黄围子的佛桌,桌上的雕花大佛龛几乎高及顶棚,里面供着红脸长髯的关公。到春节,
关公面前摆着五碗小塔似的蜜供、五碗红月饼,还有一堂干鲜果品。财神、灶王,和张仙的神龛
都安置在两旁,倒好像她的“一家之主”不是灶王,而是关公。赶到这位老太太对丈夫或儿子示
威的时候,她的气派是那么大,以至把神佛都骂在里边,毫不留情!“你们这群!”她会指着所
有的神像说,“你们这群!吃着我的蜜供、鲜苹果,可不管我的事,什么东西!”
可是,姑母居然敢和这位连神佛都敢骂的老太太分庭抗礼、针锋相对地争辩,实在令人不能
不暗伸大指!不管我怎么不喜爱姑母,当她与大姐婆婆作战的时候,我总是站在她这一边的。
你看,我只顾了交待我降生的月、日、时,可忘了说是哪一年!那是有名的戊戌年啊!戊戌政变!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牛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从姑母和大姐婆婆争辩写起,交代姑母和大姐婆婆的矛盾,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吸引
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
B.“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表达了我对
姑母做法的认同。
C.老舍在作品中大量选用一些极富表现力的口语词汇,使作品的语言具有了浓郁的北京风情和
韵味,感染力强。
D.结尾强调故事发生于戊戌年,把重大历史事件与深刻思想化入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中,增强了
作品的历史厚重感。
7.关于文中“送灶王”情节的描写,下列说法不不确的一项是()
A.文本在叙述“送灶王”故事时,灵活使用对比手法,如姑母对“我”的厌恶与敬意的对比,
大姐婆婆敬佛与骂佛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
B.“你们这群!吃着我的蜜供、鲜苹果,可不管我的事,什么东西!”直接抒发了大姐婆婆对
佛祖、灶神不能改变自己悲苦命运的极度失望之情。
C.“放鞭炮”“请灶王像”“燃高香与柏枝”“卖糖”等送灶王风俗的描写,丰富了文章的内
容,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学价值。
D.在众人欢送灶王爷时,“在这儿或那儿,也有饿死的、冻死的,和被杀死的”,营造出悲欣
交集的氛围,预示着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的风云走势。
8.姑母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虽然出自长篇小说,但结构毫不松散,非常严谨,试分析其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
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日:“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
母邪?”比竺,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冬郢。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
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
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丽旦夜丕止轼庐于
其上过家丕△便宜更殳堵必守至全其城.。一一一、
过拿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
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日:“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
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
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日:“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又日:“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
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日:“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
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5
乙
f尊目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
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耳频的一项是()
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干承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
D.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词也称为曲子词、诗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下用项的一项是()
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
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
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破官场,言辞
激烈,不欢而别。
D.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
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14.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栗概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对流萤作
韦应物
月暗竹亭幽,萤光拂席流。还思故园夜,更度一年秋。
自惬观书兴,何惭秉烛游。府中徒冉冉①,明发②好归休。
【注】①冉冉:匆忙貌。②明发:黎明;平明。
6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近辎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出一幅月光昏暗、竹亭幽寂的清冷画面,为全诗奠定伤感悲凉的基调。
B.次句中“流”字生动地刻画出萤火虫飞行迅疾、行迹不定的特点,富有动态美。
C.尾联中“徒”与“好”两个虚词表现力很强,在对比中流露出诗人的情怀志趣。
D.诗人夜对流萤,触景生情,在对月夜景与事的描写中寄寓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两句,表明向他人学习重栗的是学习道理,不必在意对
方年龄。
(2)秦观《鹊桥仙》中,认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胜过人间长相厮守的两句是“,
(3)小刚在学习古代诗歌时,体会到古人一种爱屋及乌的恋爱心理,《邺风•静女》的一次“赠
送”完全能诠释,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围炉煮茶,乍看十分新颖,其实①。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专门记
录煮茶过程。炎炎夏日采撷的露珠,凛凛冬天刚落下的新雪,都是煮茶的佳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把饮茶及其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描写的。他通过写煎茶用水、
饮茶用具以及茶祭祀等,展现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红搂梦》第四十一回中妙玉取雪烹茶,
别有一番超凡脱俗的味道,只是“可怜金玉质,落陷污泥中”。天上太虚幻境,喝的是仙花灵叶
“千红一窟”茶,用宿露烹制;人间富贵贾府,喝的是枫露茶、老君眉等。因人而异,因时不同。
以茶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在品茶中品出每个角色的人生情境,也是曹雪芹②的笔法。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人更多追求“围炉煮茶”带来的独特体验;古色古香的院子,营造
出“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的闲适氛围;自己动手煮茶,品味“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的意境
如今,围炉煮茶③,相关的娱乐项目越来越多。或许,感受如何,关键并不在于流行
什么娱乐项目,而在于体验者的心境。与好友一起,煮茶也好,闲坐也罢,都自有一番趣味。
18.请在上文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选项中词语“瑟瑟”与文章“看煎瑟瑟尘”中“瑟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B.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C.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D.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而巡巡。
20.围炉品茶,尝出人生百味。“以茶为祭”,也是我国一种民俗文化。《红楼梦》中宝玉以“枫
露之茗”祭奠丫鬟晴雯。请简要分析宝玉此举的意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洁白硕大的花球,却有着腥臭难闻的味道,石楠花可谓是花界色香“表里不一”的典范。一
时间,一言“楠”尽等评论冲上热搜,有人为它制作了一套表情包。
7
石楠花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专家指出,石楠花散发的固精氨酸氧化导致的气球的主要
旦的建.吸引毒-欢臭味的携类和里杰-娄麦帮助宜们-传荏授粉。-―完成这一过程后,石楠便可
以结成果实进而繁育下一代。虽然石楠花刺鼻难闻,①,对人们无害。石楠树的花期
并不长,半个月左右就会凋谢,花谢后就不会有这种刺鼻的味道了。
尽管石楠花被人们嫌弃,但是石楠的用途可不少。首先,石楠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中医上会
将石楠花当作排毒的药材。其次,石楠树抗病虫害较强,将它们和其他树木混种在一起,能够有
效阻挡病虫害的传播,②。最重要的是,石楠是典型的抗污染植物,③,
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21.“表情包”,是一种用来表达感情方式的图片。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用四字词语给三
张不同的石楠花“表情包”,各配一组文字。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
原意。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2个字。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以先辈先烈为镜、以反面典型为戒,不断
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
2021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栗带头坚定理想信念,从理想信念中获得察大势、
应变局、观未来的指路明灯,获得奋斗不止、精进不怠的动力源泉,获得辨别是非、廓清迷雾的
政治慧眼,获得抵御侵蚀、防止蜕变的强大抗体。”
2019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
迷失方向、在泰山压顶的巨大压力下退缩逃避、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缴械投降。”
看了以上材料,作为一名高中生,你有哪些感悟和思考呢?请就此写一篇文章。栗求: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
高一年级期末复习语文(二)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2.A3.B4.【参考答案】①个体是指可以形成一个活个体的,并且被分割后就会死
去的任何生物,个体的特征是不可再被分割,植物的芽如果被分割,就会被摧毁。所以说,植物的个体是芽。
②强调“植物的芽”是个体,描述植物生长和繁殖的过程,说明作为个体的芽与作为群体的植物之间的关系。
5.【参考答案】①不同梨树的嫁接,被嫁接的梨树结的果实保持属于它种类的特征,而不是养育
它们的树的特征;
②不同的植物可以通过共生效应达到共同繁荣,也会为保护自己而互相争斗。
6.B7.B
8.①实事求是。和大姐的婆婆激辩,认为母亲是因为生“我”而昏迷过去。②自私自利。支使“我”的母亲
给她沏茶灌水、擦桌子扫地,心安理得。③执着好辩。敢和连神佛都敢骂的大姐婆婆分庭抗礼、针锋相对地争
辩。④欺软怕硬。因疑“我”是“灶王爷身旁的小童儿”,对“我”心生敬意。9.①前后照应。小说开头
提及姑奶奶与大姐婆婆时常争辩,结尾进行呼应。②主线突出。小说以“我”的所忆所感来串联全文,回忆
“我”的出生情形,写姑母、大姐婆婆对“我”的态度及“我”对她们的评价,主线突出,脉络清晰。③情节
集中。小说情节围绕“送灶节”展开,写了“我”出生在这天、姑母和大姐婆婆对“灶王爷”的态度对比、送
灶节的各种习俗等内容,情节集中,结构紧凑。
10.A11.C12.C13.(1)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全
力(抗洪)。
(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不是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的礼数吗?
14.①20岁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
②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对义”一文名列第一;
③被举荐深得欧阳修赏识;
④宋仁宗夸赞其知政方略;
⑤宋神宗夸赞他的文章。
15.A16.【参考答案】①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时光易逝、一年又过的怅惘之情;②月夜观书、自得其乐以
及秉烛夜游、珍惜美好时光之情;③厌倦烦琐忙碌的仕宦生活,盼望早日辞官归家之情。
17.【参考答案】(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3)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8.【参考答案】①源远流长②别具匠心③风靡一时19.B20.【参考答案】①茶祭作为一种民俗文
9
化,茶祭亡灵,表达宝玉的悲伤及怀念之情。②“枫”是红色,点点滴滴枫叶上的露水皆成血泪。“露”是“朝
露”。譬如朝露,形容短暂。表达宝玉对晴雯短暂生命、悲惨命运的同情。③宝玉是主,晴雯是仆,主祭仆,
表达宝玉的平等意识。
21.知“楠”而退/“楠”舍“楠”分/左右为“楠”
22.①石楠花散发出一种“臭味”②这种气味是因精氨酸氧化导致的③蝇类和甲虫类喜欢这种“臭味”④
散发这种味道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它们来帮助石楠花传花授粉。23.【参考答案】①但其气味没有毒
性②从而保护其他树木的安全③可以吸附有害气体和颗粒
24.【参考例文】
扎实干之土壤,开理想之花
国家领导人曾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理想信念不仅关乎
个人发展,更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一代代青年的理想与抱负造就了今日之中国。没有五四青年的理想,就没有民众思想
的觉醒;没有青年革命战士的报国理想,就没有今日和平的环境;没有改革先锋敢闯敢拼的理想,就没有今日
经济的腾飞;没有刘永坦、南仁东等科学家永不言弃的理想,就没有今日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时代变迁鼓
舞着青年树立远大的理想,而理想的实现又不断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眼看步入成年生活的日子即将到来,心中难免有迷茫和无助。但若是我们静下心来,拨
开眼前重重的迷雾,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聆听时代的声音,我坚信,你会找到答案。这个理想,
当是对社会有进步意义的,当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或许你会说,理想太远大,与生活太遥远。可若
是连远大的理想都不曾拥有,以何作为前行的目标和动力呢?理想信念的缺失,必然导致坠入虚无的深渊。何
况,万一实现了呢?
当然,理想信念并不仅仅是冲锋陷阵,捐躯报国,而且也是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可以是成为一
名敬业负责的教师,让知识之美代代相传;可以是投身科研,助力科技发展;也可以是坚守基层,为民服务,
热心奉献。理想信念可以有很多,只要是为社会奉献,就是崇高的!
理想信念的实现,需要实际行动的护航。在这个最适合竭尽全力顽强拼搏的青春年华,吾辈着实应当脚踏实地、
努力奋斗。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大事,必作于易。”将宏伟的理想转化为一点一滴的具体行
动并矢志不渝的坚持,那么日积月累,理想之光离我们就不远了。追寻理想的道路必然会有荆棘和风雨,但只
要我们不怕吃苦,永不言败,如同女排队员一般“拍拍身上的尘土,依然眼中坚定",星辰大海触手可及。
当前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更需要青年一代接过接力棒。没有理想、无所谓目
标的逃避态度不可取;空有理想、不知奋斗、坐等成功的投机思想也不应有。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明确理想,坚定信念,扎实肯干,实现价值!鲁迅有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
10
萤火一般,不必等候炬火。”愿我们都能拥有“肯做工夫的庸人”精神,以理想和实干作为两翼,助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
加油奋斗吧,吾辈青年!
【解析】
1~5.1.【试题分析】D选项“首先会采取共生的方式”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二“它们就更是相互紧挨着,它
们挤在一起不是为了暖和,而是为了大家都能快快活活地成长,这叫做‘共生效应’”“植物为了自身的生存,
它们之间的斗争也是非常激烈的”等内容可知,“首先会采取共生的方式”于文无据。
2.【试题分析】A选项“植物附着基是老去的世代,这些活跃的世代构成了当前完整的具有生命力的树”说法
错误,“这些活跃的世代”不包括“植物附着基”,因为它是“老去的世代”。
3.【试题分析】
A选项“到了第二年,嫩茎还要继续发光发热”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到了第二年,可以说此刻如此勤劳的
新生的嫩茎就退休了,它们将进入休息阶段”可知,第二年,它们将进入休息阶段。
C选项“只要一个芽就足够了"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成功种植的唯一条件就是插枝必须至少带一个芽,严
格来说的话,用分枝进行繁殖只要一个芽就足够了"可知,“只要一个芽就足够了”指的是插枝这种方式。
D选项“在本质上一致”说法错误,杜邦・德・内穆尔“植物是一个家庭”的说法是要说明一种植物中各个个体
之间的关系,不包含植物之间“共生”的关系。
4.【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一“根据语源学,‘个体'指的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所说的个体是指可以形成一个活个体的,并
且被分割后就会死去的任何生物。绝大多数情况下,分割动物就等于毁灭它,分割植物就等于让它繁殖”“我
们发现一棵树可以被再分成和它的树枝一样多的新的独立的植物,而它的每个树枝又可以提供和它的芽一样多
的植物,但是这时候的芽不再是可分割的,把它分割就等于摧毁了它。因此,植物的个体是芽”可知,个体是
指可以形成一个活个体的,并且被分割后就会死去的任何生物,个体的特征是不可再被分割,植物的芽如果被
分割,就会被摧毁。所以说,植物的个体是芽。
作者强调“植物的个体是芽”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即“我们有充足的数据证明植物不是个体而是集
体,是一起生活的个体的集合”“我想我的观点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了。我将用杜邦・德・内穆尔的初始定义下
结论:'植物是一个家庭,一个共和国,一种活的洞穴,它的居民是在公共食堂里被公共储藏的食物养大的'”,
所以作者强调“植物的芽”是个体,描述植物生长和繁殖的过程,是为了说明作为个体的芽与作为群体的植物
之间的关系。
5.【试题分析】
材料通过论述梨树的嫁接以及不同植物之间的关系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11
根据材料一“我想提的是一棵梨树,通过嫁接的方法,所有梨的种类才得以在同一棵梨树上呈现。甜的、酸的、
干的、多汁的,所有这些梨都在同一棵树上结成,忠实于它的种类特征,不是养育它们的树的特征,而是被转
移到这个共同支撑体的各类芽的特征”可知,论述梨树的嫁接得出的结论是:不同梨树的嫁接,被嫁接的梨树
结的果实保持属于它种类的特征,而不是养育它们的树的特征。
根据材料二“共生效应的结果是共同繁荣,对大家都有好处。同种的植物可以有共生效应,不同种的植物也有
共生效应”“植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它们之间的斗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如果说亲善是植物之间相互生存手段的
话,那么,斗争就是植物最常使用的求生办法了”可知,论述不同植物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植物
可以通过共生效应达到共同繁荣,也会为保护自己而互相争斗。
6~9.1.【试题分析】
B选项“表达了我对姑母做法的认同”错,结合后文”在我降生前后,母亲当然不可能照常伺候大姑子,这就
难怪在我还没落草儿,姑母便对我不大满意了”可知,应是含蓄表达我对姑母的讽刺之意。
2.【试题分析】
B选项“大姐婆婆对佛祖、灶神不能改变自己悲苦命运的极度失望之情”错,根据原文“赶到这位老太太对丈
夫或儿子示威的时候,她的气派是那么大,以至把神佛都骂在里边,毫不留情”可知,是为了突出她的“气派
很大”。
3.【试题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
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根据原文“据我后来调查,姑母的说法颇为正确,因为自从她中年居孀以后,就搬到我家来住,不可能不掌握
些第一手的消息与资料”,可知姑母实事求是;
“自从姑母搬到我家来,虽然各过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义支使我的母亲给她沏茶灌水,擦桌子扫地,
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在我降生前后,母亲当然不可能照常伺候大姑子,这就难怪在我还没落草儿,姑母便
对我不大满意了”,可知姑母自私自利;
“可是,姑母居然敢和这位连神佛都敢骂的老太太分庭抗礼、针锋相对地争辩,实在令人不能不暗伸大指”,
可知姑母暴躁、固执;
“这不能不叫姑母思索思索:’这小子的来历不小哇!说不定,灶王爷身旁的小童儿因为贪吃糖果,没来得及
上天,就留在这里了呢!'这么一想,姑母对我就不能不在讨厌之中,还有那么一点点敬意!”“假若我恰巧
在那里,她必狠狠地瞪我一眼:她认准了我是灶王的小童儿转世,在那儿监视她呢”,可知姑母欺软怕硬。
4.【试题分析】
12
根据文章开头“假若我姑母和我大姐的婆婆现在还活着,我相信她们还会时常争辩:到底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
我的母亲是因生我而昏迷过去了呢,还是她受了煤气”,可知文章开头通过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
带入小说情境;结合尾段,“你看,我只顾了交待我降生的月、日、时,可忘了说是哪一年!那是有名的戊戌
年啊!戊戌政变”,可知首尾呼应,与选文结尾再次写到我的出生形成照应。所以,文章前后照应,结构毫不
松散,非常严谨。
根据原文“按照她的说法,我的母亲是因为生我,失血过多,而昏了过去的”“据我后来调查,姑母的说法
颇为正确”“我也调查清楚:”“灶王对我姑母的态度如何,我至今还没探听清楚。我可是的确知道,姑母对
灶王的态度并不十分严肃”“不管我怎么不喜爱姑母,当她与大姐婆婆作战的时候,我总是站在她这一边的”
等可知,小说以“我”的所忆所感来串联全文,回忆“我”的出生情形,写姑母、大姐婆婆对“我”的态度及
“我”对她们的评价,主线突出,脉络清晰。这也使得文章结构毫不松散,非常严谨。
根据原文第8-15段内容,如“她不能不想想,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括着皇上和文武大臣,
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降生的呀”“可是,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全北京的男女,千真万确,没有一个遇
上‘鬼打墙’的"“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她只在我母亲在我们屋里给灶王与财神上了三炷香之后,
才搭讪着过来,可有可无地向神像打个问心”“说到这里,就很难不提一提我的大姐婆婆对神佛的态度。她的
气派很大”等可知,小说情节围绕“送灶节”展开,写了“我”出生在这天、姑母和大姐婆婆对“灶王爷”的
态度对比、送灶节的各种习俗等内容,情节集中,结构紧凑。
10~14.1.句意: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
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轼”作“庐于其上”的主语,在前面断开,排除BD;
“过家”指路过家门口,“家”作“过”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应在宾语“家”后断开,排除C。
2.C选项“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错误,“京口”指的是现在江苏镇江。
3.C选项“不欢而别”错误。原文说的是“轼戏(开玩笑)曰……”“安石笑而不言”,可知二人并非“不欢
而别”。
4.(1)“害”,毁坏;“事”,情势;“虽”,即使;“且”,暂且。
(2)“所以",用来……;“非常”,非同寻常;“可以”,可以用;“岂……乎”,反问句式,难道……
吗?
5.由“比冠,博通经史”可知,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由此可
知,苏轼20岁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
由“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可知,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而以《春秋》对义
一文为第一。由此可知,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对义”一文名列第一。
13
由“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可知,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
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由此可知,苏轼被举荐深得欧阳修赏识。
由“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日:'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可知,宋仁宗初次读到苏轼、苏辙的治
政方略,下来后非常高兴,说:“我今天得到了两位可做宰相的谋士。”由此可知,宋仁宗夸赞其知政方略。
由“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可知,宋神宗更是喜欢他们的文章,在宫中不断品
读他们的文章,常常专研得忘了进食,称他们为天下奇才。由此可知,宋神宗夸赞他的文章。
参考译文:
甲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
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
“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
都很精通了。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而以《春秋》对义一文为第一。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
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被淹,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
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
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
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
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
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重大犯罪事件,您就
不说一个字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
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常理。皇上不按一般礼节对待您,您对待
皇上,怎么也可以用一般的礼节呢?”王安石大声说:“那我必须得要进言了。”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
嘴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人一定要明白每一个不正确的行为,
处死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的,直到天下人都不做(错误的事),才可以。”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当官的,
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宋仁宗初次读到苏轼、苏辙的治政方略,下来后非常高兴,说:“我今天得到了两位可做宰相的谋士。”宋神
宗更是喜欢他们的文章,在宫中不断品读他们的文章,常常专研得忘了进食,称他们为天下奇才。然而他们(苏
轼、苏辙)最后却没有得到重用。
14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乙
长短句虽然一直到本朝才兴盛起来,但是自从前朝的人所创立,就一直没有达到用真情去创作的阶段。东坡先
生并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偶尔作一首歌,却能指引出一条奋发向上的道路,让所有人都有新的认识,文
人才开始知道振奋自身。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15〜16.1.【试题分析】A选项“为全诗奠定伤感悲凉的基调”不正确,如颈联的情感并非“伤感悲凉”,而
是自得其乐。
2.【试题分析】
“还思故园夜,更度一年秋”写夜晚的流萤引发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时光易逝、一年又过的怅惘之情;
“自惬观书兴,何惭秉烛游”,自己在月下惬意地看书,为什么要惭愧秉烛夜游呢?表达作者月夜观书、自得
其乐以及秉烛夜游、珍惜美好时光之情;
“府中徒冉冉,明发好归休”表达作者厌倦烦琐忙碌的仕宦生活,盼望早日辞官归家之情。
17.【试题分析】易错字词:庸、逢、匪、贻。
18-20.1.
【试题分析】①根据后文“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专门记录煮茶过程”,说明围炉煮茶的历史非
常的久远,可填“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②本处是说《红楼梦》中以茶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在品茶中品出每个角色的人生情境,是曹雪芹独创的一种构
思,可填“别具匠心”。“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匠心:
巧妙的心思。
③本处是说如今围炉煮茶非常地盛行,可填“风靡一时”。“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
像风吹倒草木一样。
2.【试题分析】“看煎瑟瑟尘”意思是看着正在煎煮的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购销合同执行地范本
- 2025租赁房屋协议书合同
- 2025办公室短期租赁合同范本
- 鱼骨写生创意美术课件
- 2025中山市板芙镇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
- 小学二年级诚信课件
- 高级创意设计配色指南
- 老年高血压课件
- 2025年北京市海淀区九年级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鱼雕塑设计说明
- 巨量信息流广告(初级)营销师认证考试题及答案
- 《黄磷尾气发电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培训课件
- 医疗信息化与成本-洞察分析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7-0201)
- 2023年非车险核保考试真题模拟汇编(共396题)
-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英语期中考试英语卷
- 园林花卉 课件 第五章 室内花卉
- 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题库及答案(共200题)
- DB65-T 4751-2023 重大活动气象服务规范
- 水工维护高级工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