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武城县实验中学2024届中考四模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
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初春,丁香花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依然挺立,
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
神风貌。__________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
妖姨。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A.“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她的芳香令人流连忘返啊!
B.她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团团,一簇簇,如海如霞。
C.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D.她外表柔媚,内心婉约,虽无牡丹之富贵,亦有别样之情怀,深得哈尔滨人的喜爱。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煲的一项是()
A.泰州举办老街旅游文化节,各地游客纷至奇来。
B.洪宗礼先生说,没有实践,教材编写便缺了源头活水。
C.诈骗分子鞋降出新,利用最新的市场漏洞,想出了新的诈骗手法。
D.《朗读者》《见字如面》《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如一股股清泉,沁人心睥。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趣电的一项是()
A.“五一”小长假第三天,外地游客陆续返程,武汉元素的商品受热捧。锁鲜系列的鸭脖、鸭锁骨、鸭翅成最受欢
迎的单品。”虽然家附近也有门店,但带回去很有仪式感。”有湖南游客说。
B.天气和风力对帆船比赛至关重要,没风什么都做不成,我们综合了近二十年东湖地区气象资料,将本次比赛选择
在四月底到五月初举行,这7天的比赛,有三个比赛日无风,不适合比赛。
C.兵兵的原型来自中华鳏,主要生活在长江流域,而在长江大桥上通过光影表演军运元素,让兵兵带着大家一起走
近军运,让世界目光聚焦武汉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风貌。
D.在故宫“疯了”的设计师和文案策划脑洞大开之下,一个个正襟危坐、君主无情的皇帝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
起来,那些冷冰冰地活在历史教科书里宫女妃嫔也重新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湍急派谴协奏曲翘首以待好事多魔
B.梗概丰硕博览会断章取意语无伦次
C.诚肯横幅和氏壁如数家珍风餐露宿
D.侥幸斑斓元宵节洗耳恭听冠冕堂皇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又称《水浒》,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
初小说家。
B.《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
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D.古时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左,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①读书是长期的一个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②因此,不能心浮气甲zho()、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
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③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不积三孽()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④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根据第②句中甲处的拼音写汉字,
给第③句中乙处加点的汉字填上拼音。
甲:乙:请解释第③句中“不积度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
上。
7.默写。
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诗经•关雎》)
⑵—,o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⑶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o(范仲淹《岳阳楼记》)
⑷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o(龚自珍《己亥杂诗》)
⑸陶渊明《饮酒》中,表明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体现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的诗句是:,
⑹李白《行路难》中,体现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的诗句是:
⑺苏轼《水调歌头》中,借明月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语句是:__o
⑻诸葛亮《出师表》中,体现其淡泊的人生志趣的语句是:,o
8.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林冲)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
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上述文字写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体现了林冲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
9.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题1)作品最能体现秋季特点的景物是,作品描写景物的方法,如果借用一个中国画技法术语,就是运
用了手法。
2.(小题2)作品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境?请简要概括。
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郑人爱鱼
郑人有爱惜鱼者,列盆庭中,且实水焉,得鱼即生之。鱼新脱网罟①之苦,惫甚,浮白而喝②。逾旦,鳍尾始摇。郑人
掬而观之,目:“鳞得无伤乎?”未几,移麦而食③,复掬而观之,口:“鳞得无伤乎?”人日:“鱼以江为命,今处
以一勺水,日玩弄之,而日'我爱鱼我爱鱼',鱼不腐者寡矣!"不听。未三日,鱼皆磷败以死。郑人始悔不用或人
之言。君子曰:“民犹鱼也,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①罟(gii):捕鱼的网。②唱(yong):鱼口向上,露出水面。
③夥(san)麦而食:喂食饭粒和麦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得鱼即生之(2)郑人掬而那之
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郑人开始后悔不应该听取有些人的话
B.郑人才开始后悔没有听取那个劝告人的话
C.郑人开始后悔不用或不听别人的话
D.郑人才悔恨听有些人的话是错误的
3.郑人哪些行为直接导致了“鱼皆磷败以死”的结局?作者借这则寓言想说的道理是什么?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离花近一些
侯利明
①祖母总能准确分辨出花中最美的一朵,步伐轻盈地走过去,弯下腰,陶醉在花的清香里。这时,她往往正挎着
一篮猪草刚从原野里归来,或是正在扶着竹帚打扫庭院。无论晨昏始终有一朵花开得正好,仿佛只为恭候这位鹤发童
心的老婆婆。我觉得惊奇,外出靠拐杖探路的祖母,“看”花的眼睛却分明是清澈明亮的,像夏日午后桐树下晾着的
一碗清水,净得能看到飘零的紫烟。
②祖母满头的发,是一夜之间彻底变白的,那年的我还不到五岁,仰头望见祖母脸上满布的寒霜,不由一阵阵打
颤。她哭得停不下来,直到双目失明。无法再去回忆年迈的祖母是怎样在黄昏里一步步蹒跚,摸索着为我做饭洗衣,
送我到村小上学。只记得一个周末,我在灯下写作业。柔风送来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她扶着桌沿
走到窗棍下,循着香来到院子中。“回来了,你们真的回来了……”祖母哽咽着,跟随着若有似无的花香来到墙边,
只见一簇簇鲜花在月光下美如仙子,婀娜多姿。这些花默默地发芽,拔节,直到缀满花苞,祖母虽然看不见却也不曾
错过花开。花香盈盈,勾勒出温暖,给了她一个满满的拥抱。淡淡清香扣开了祖母紧闭的心门,日子随着一朵花的盛
开渐渐有了颜色。侍弄了一辈子庄稼的祖母,能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每个节气里感知到每朵花的气息。天气慢
慢变热,花香愈加馥郁了,祖母在庭院里走动时甚至可以扔掉拐杖,被花香牵着悠然漫步。祖母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她
在花丛中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盛夏光影里她莹白的发犹如桅子花开。
③秋风扫,落叶忙。祖母也忙。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
豆、来年春天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他们从祖
母安详的面容里看到了朵朵花开,心想那些花一定是美的。街坊邻里也会来要,去年花开满院,她们曾大把大把地抱
花回去插在粗瓷敞口的瓶里,见过的人都晓得这些花是美的。
④祖母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祖母了,她成了大家的“花婆婆”。大人小孩儿都愿意围着她玩闹说笑,谁有了烦心事
都要到她开满鲜花的院子里坐上一会儿,倾诉着心底的烦恼,像对祖母说又像是对花儿说。一年又一年过去,我们这
条民风淳朴的小巷,有了个诗意的名字:花巷。我在花开花落中长大,就要离家上大学,乡里乡亲都聚拢来,叮咛嘱
咐说,花婆婆是我们大家的祖母,彼此供养,相依相扶,我去了只管好好念书。不知谁在人群中低语,还有花。我哭
了,眼泪一滴滴收藏进如水光阴,滋润开满鲜花的心田,四季不败。告别祖母出门时,老人家拉着我的手又轻轻放开。
⑤第二年暑假,回乡探望祖母。花香萦绕的睡梦里,祖母把用花籽为我串的第一条挂链重新串了一遍,又取出一
包新花籽放在桌上,说原来的那串是她用一个个春天串起来的,以后要我也开成一朵花,结了果,留下花籽,给予每
个人。满院的花开得正好,坐在树影花影里,祖孙俩说着一些珍重的话。我知道,祖母要走了,而从今后的每一个春
天,花依旧还会开。
⑥整理it物,看到父母生前从远方寄来的一摞信,其中一页上写着:要离花近一些。当花开放,它应付出生命里
全部的能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从一封接一封的书信里,我断断续续了解到,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
山支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
这样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这样的话竟成了永别留言。来春花开时节,父母因救助被山洪冲走的学生,
双双殒命。望向窗外,秋色袭人,院子里的花不再芬芳繁盛,有的已经干枯凋谢,渐渐接近终结的尾声,却看不到丝
毫颓败。
⑦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加点词“颜色”,写祖母随着花开走出了失子之痛,生活有了起色。
B.文中祖母成了大家的“花婆婆”与“祖母”,表现出花巷淳朴友爱的睦邻关系。
C.文章借祖母百般阻挠“我”的父母去深山支教,批评了她没有大爱、不明大义。
D.文末“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暗示了“我”不会辜负祖母的嘱托与期望。
2.文章写了哪三次花籽的传递?请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柔风送来的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柱期起来。(赏析加点词语)她忙着把二粒粒花
籽都细心地收起来,: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赏析加点词语)
4.文章第⑥段补叙“我”父母生前来信的有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以“离花近一些”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12.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老人与树
①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老人望着那瓶里的水通过一根橡皮管,正
在一滴一滴流进自己的血管里。
②医生说:“挂了水,烧便会退掉;烧退了,病自然也就会好的。”老人将信将疑,瞥了医生一眼,一副来去无
牵挂的样子。
③老人的老伴走得早了点,但儿子、媳妇还算孝顺,孙子聪明、乖巧,特让他欢欣。后来,儿子、儿媳去城里打
工了,老人开始觉着家里有点儿冷清了。不过,还有孙子呢。后来,孙子长大了,上学了,也不再缠他了。再后来,
孙子考上大学,也进城去了。老人心里牵挂,但并不埋怨孙子。再说,还有门前那棵老榆树呢。
④这棵老榆树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只是树干上长满了老疙瘩,树冠覆盖好大一片地。春天里,满树是一串串
的榆树花,那淡淡的清香,满村都能闻得着。
⑤孙子走后,老人去看老榆树的次数明显地多了起来。这棵老榆树可算得上是山里的奇迹、村里的宝贝了。几十
年来,父母走了,老伴走了,村上的老人也一个个都走了。比自己老的,又比较熟悉的,也就是这棵老榆树了。儿子、
媳妇,特别是孙子,离家去城里以后,老人的魂就好像拴在这棵老榆树上了。
⑥可是,谁会想到,老榆树竟然也离开他,进了城。
⑦那天,开来一辆大吊车,把老榆树连根挖起,拖到城里去了。老人忍不住冲着挖树的人责问:“这树碍着你们
啥事啦,大老远跑来动它?”一个中年人向老人作了解释,市里要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正在突击购树、栽树。还说,
这棵树市里可是花了大价钱的,村里准备用这笔钱为村民打一口水井,今后,再也不必跑好几里山路去挑水了。这可
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啊!
⑧老人无言以对。
⑨一般来说,想通了的事,老人便会释然。可这次不知怎的,道理似乎明白了,可心里老是憋屈得慌。自从老榆
树被拖走后,老人像掉了魂似的,丢三落四,恍恍惚惚,竟不知这几个月是怎么过来的。
⑩春天又来了,老榆树又该冒出新芽了,无须多久,那盛开的榆树花又要串串挂挂,满树摇曳了。老人下了决心,
无论如何,得进城去看看那棵老榆树。
⑪老人还是好多年前去过城里,这次一看,城里的变化委实让他吃惊不小。市中心新建了一个好大的广场,广场
四周是一个环形的林带,全是新栽的树木。他一棵棵看过去,多是银杏、香樟等名贵树木,只是不见他的老榆树。他
仔细寻了一遍,仍然不见踪影。他鼓起勇气问正在给树浇水的园工:”可有榆树?”那人指指不远处一个角落,不屑
地回道:“那儿好像有棵榆木疙瘩。”老人瞪了那人一眼,径自朝广场边上走去。
•殳多远,老人一眼就认出那疙瘩累累的老榆树,不觉加快步伐赶了过去。待到跟前时,老人不禁愣住了:那庞
大的树冠没了,树干上面那繁密而舒展的枝杈被截得七零八落,参差不齐。最让他诧异的是,老榆树的树干上还吊着
两个水袋子——城里人正在给树挂水。
侬■人面对着老榆树,坐了好一阵,然后起身,上上下下又把老榆树打量了一番,还拍了拍那疙瘩累累的树干,
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便离开了。
领斤回的途中,忍不住问那个园工:“小师傅,这树干吗要挂水呢?“园工解释道:“挂水是救它的命呀!”他还
指着老榆树,叹了口气:“这么老的树,突击搬动移栽,要遭一劫了!”老人不再言语,脚步明显地沉重起来。老人
回家后不吃不喝,倒头睡了三天。被人送到乡卫生院。
⑮^人躺在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当瓶子里的水就要滴完的时候,医生又进来了。老人
一改原来那副无所谓的样子,郑重地问医生:“大夫,这挂水,真的就那么顶用吗?”老人态度的转变令医生甚为惊
奇,但他只是笑笑说:“当然。”老人脱口又问道:“那么,树呢?”
⑯''树?"医生怔怔地望着老人,一头雾水。
(作者孙家正,文章有删改)
1.阅读文章®⑯段,围绕老人与树的关系,填写表格。
老人的所见、所为老人的情感、心理
看到老榆树树冠没了,枝杈零落,还挂着水①
②伤心、失望
询问园工给树挂水的原因③
④燃起希望
2.第①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老人孤独无助,即使在生病时也无人照顾,作者借此批判了当前社会中那些不仁不孝的子女,意在唤醒全
社会的关注。
B.文中追述老榆树的历史与曾经对村里人的贡献的内容语言平实自然,然而在朴实无华中却确蕴含了老人对老榆树
无比深厚的情感。
C.在写作中,文章以老人挂水“起”;接着写老人的家庭生活变化作为“承”;再写老榆树进城,那是“转”;最
后老人进城、老人见到“挂水”的老榆树,回家发烧住医院挂水作结,这是“合”。可谓起、承、转、合,天衣无缝。
D.老人从城里公园的角落里发现老榆树到返回家里躺在卫生院的病床上,他的心理情感的变化依次是:惊讶,诧异
——伤心,忧虑一一最后重燃希望。
4.第⑩段描写了老人想象中老榆树生机勃勃的景象,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13.阅读《点燃木星真的能把地球推出轨道吗?》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在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为了避免地球撞上木星,通过点燃木星中的氢气来产生爆炸冲击波,从而把地球
推出木星轨道。这种做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不过,就地球上那点氧气,引爆整个木星是不可能的,只能引燃木星的
局部。
②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气态巨行星,在它那厚达5000公里的大气层中,大约89%为氢气,10%为氯气,另外还
包含多种气体。由于木星的半径大约为7万公里,照此来算,木星大气中的氢气体积约为330万亿立方千米。如果要
引燃木星,需要有大量的氧化剂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氧气是一种典型的氧化剂,根据氢气和氧气的反应配比可知,
燃烧掉木星大气中的所有氢气需要165万亿立方千米的氧气。
③但地球大气层中所包含的氧气总量十分有限,不可能让木星上的所有氢气都燃烧起来。广义的地球大气层厚度
可达上千公里,但99%的气体都集中在距离地表30公里的范围之内,总体积约为154亿立方千米。可见,即便地球大
气都是由氧气组成的,也完全不够点燃整个木星。
④在地球大气层中,氧气含量大约为21%。随着大气高度的增加,氧气的浓度也会随之降低。如果以最大化的角
度来计算,地球大气中的氧气体积约为32亿立方千米,这意味着整个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只能消耗大约64亿立方千米
的氢气,这只占到木星氢气总量的万分之五,所以远不足以把整个木星点燃。
⑤另外,每立方米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之后会释放出大约13000千焦的能量,64亿立方千米的氧气在氧气中
完全燃烧之后,释放出的能量最多只能把地球的速度改变5.2米/秒。这点速度变化很难让地球摆脱木星巨大的引力束
缚。
⑥当然,科幻电影所能做到的是可以自圆其说,如果深究具体数据就会有些问题。与其出现这样的纨漏,倒不如
影片中就不要给出具体的数据,只要在理论上过得去就行了。
1.本文是按照顺序,说明点燃木星不能把地球推出轨道的原因是O
2.第③节划线句子中“即便……也……”能否改成“虽然……但是……”?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点出了说明内容,以疑问语气,引人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B.第②节划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大气高度不会影响氧气的浓度。
D.第⑥节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内容上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三、语言表述
14.阅读下面一则通知,完成下列题目。
通知
亲爱的同学们:
为活跃我校的课余生活,学校团委决定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活动,请各班班干部于明日下午三点在团委办公室
开会,讨论比赛有关事宜。
2019年4月18日
学校团委
(1)本文格式上有两处错误,请修改。
(2)文中有个别语言使用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四、写作
15.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拧动幸福的开关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禅师的院子开满了菊花。一天,有人向禅师要花,禅师答应了,更多的人前来要花,不久,院子里的菊花就被送的一
干二净,弟子说“真可惜,这里本应该花香满园的”。禅师笑着说:“你想想,三年后一村菊香,这样岂不是更好?”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地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C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用语是否连贯的问题。用语连贯要求:①话题保持一致,句子主语不可轻易更换;②内容合乎事理;③语句
前后照应。第2自然段,核心内容是赞颂丁香的品格,揭示其精神内涵。B句写的是丁香外形,应该排除。A句谈的
是丁香的芳香,也应排除。D句内容符合要求,但句子表达与上文联系起来看,不够协调连贯,也应排除。故选C。
2、C
【解题分析】试题分析: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A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纷杂而来。使用正确。B源头活水:比喻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使用正确。C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
文化遗产)。褒贬误用。使用错误。D沁人心脾:指吸入芳香、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常用以形容
优美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使用正确。据此,答案为C。
3、B
【解题分析】
B错误,没风什么都做不成,(将“,”改为”)才将本次比赛选择在四月底到五月初举行,(将“,”改为”)
4、D
【解题分析】
D项正确。ABC三项修改为:A.派遣好事多磨;B.断章取义;C.诚恳和氏擘。
5、D
【解题分析】
D项表述错误,古人尚左,座位以左为尊。
6、(1)躁kui(2)不积蹉步:不迈出第一步,就永远无法达成目的。(3)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
劳的过程。
【解题分析】
(1)“心浮气躁”的“躁”不要写作“燥”;“蹉”应读kui,不要读成kui。(2)“不积陛步”是一个汉语成语。陛
步,指一步半步。常与后句“无以至千里”连用,意为做事情不迈出第一步,不一点一点积累,就永远无法达成目的。
(3)语序不当。“长期”应修饰“付出”,故应把“长期”放在“付出”的前面。
7、君子好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记忆及理解能力。古诗文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
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1)(2)(3)(4)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下句即可,要注意
“逑”“孤”“直”“圆”“己”“作”等字的书写;(5)(6)(7)(8)属理解型默写题。此类题,要求根据
语境联想诗文名句,其难度较大。解答此类题容易出的错误有:对相应诗文缺乏理解;对相应诗文记忆不准确;没有
注意相关细节。本题书写中要注意“篱”“悠”“济”“婵”“苟”“侯”等字的正确写法。
8、
参考答案:事件:(林冲)风雪山神庙;性格:①细致;②有血性;③有反抗精神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与理解。此题材料出自《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这是对文学名著的
知识考查。在日常的阅读中,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全部阅读,小说作者,小说中人物和故事情节,
要加以了解和识记。在京城林冲遭到高俅陷害,被发配沧州。发配路上险遭杀害,被鲁智深搭救。到达沧州后奉命看
守草料场,陆虞候受高太尉指使,设计火烧草料场,要害林冲性命,被林冲识破杀死。这一事件体现了林冲谨慎细心、
有反抗精神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
9、1.2.枯藤老树西风白描
【小题2】【小题2】浓重乡愁(或思乡、念亲、哀愁、痛苦、哀伤、悲伤)(意思符合即可)
【解题分析】
1.2.试题分析:枯藤:枯萎的枝蔓。老树:衰老的树木。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三个景物都能体
现秋季的特点。诗人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属于白描手法。
【小题2】【小题2】试题分析:从题目和主要意象都可以看出诗人浓重的乡愁。
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
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此题
10、1.(1)养活(2)仔细看
2.B
3.用水盆养鱼,鱼生存空间小,又每天玩弄鱼统治者不能口称爱民,实际将民众当成自己的玩物,随意摧残。或:
统治者应该给予民众合适的生存环境和治理方式。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
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生”,古今异义,今义为“产生”,古义为“养活”;
“观”,一词多义,有“看,仔细看”“景观”等意,这里的意思为“仔细看”。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
认词义。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要在正确翻译和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逐项分析。重点词语有:始,才;不用,没
有听取;或人,那个人;言,话。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结合关键句子回答。“列盆庭中,且实水焉”写他用水盆养
鱼,鱼生存空间小;“郑人掬而观之”“复掬而观之”写他每天玩弄鱼。“鱼以江为命,今处以一勺水,日玩弄之”
概括写出了他的这两种行为直接导致了“鱼皆磷败以死”的结局。把握寓意,要结合文章的关键句子。“民犹鱼也,
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点明了寓意,即统治者治理国家应该有恰当的治理方式,应该给予民众适合他们生存的环
境,而不能只是口称爱民,实际将民众当成玩物,随意摧残。
参考译文:
郑国有个爱鱼珍惜鱼的人,排放盆子在厅堂之中,装满水。得到了鱼就养着它们。鱼刚脱离网的困苦,很疲惫,浮到
水面暗暗地喘息。过了一天,鳍尾开始摇摆。那郑国人捧出来看着说:“鳞没有伤吧?"没多久,喂食谷末和麦秋,
又捧出来看着说:“鳞没有伤吧?”有人说:“鱼凭借江水为活命之所,遇上这样呆在一勺的水中,每天玩弄它,还
说‘我爱鱼我爱鱼',鱼不腐烂的少啊!”那人不听。没过三天,鱼全都磷片脱落而死,那郑国人这才后悔不听有的
人的话。有道德的人说:“人民就像是是鱼儿。现在治理人民的人都是那个郑国人吗?”
11、1.C
2.第一次:父母从深山带回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第二次:祖母将收获来的花籽,赠予路人;第三次:祖母嘱我要
像传递新花籽一般将爱给予每个人。
3.(1)用“轻颤”这个动作细节,写出了祖母在闻到花香时内心的反应,表现祖母对儿子儿媳的思念。(2)“一粒
粒”“一包包”量词叠用,写出祖母收藏花籽时的认真与郑重,将收藏花籽形容为收获粮食一般,表现祖母对花籽的
珍爱,也寄托了祖母对儿子儿媳的思念之情。
4.照应标题,解开祖母头发一夜变白的原因,补充交代祖母喜爱花的原因,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1)“花”象征美好品质,”离花近一些”即要向心灵美好的人学习。(2)“花”象征乐观生活,“离花近一些”亦
指要乐观坚强面对生活。(3)“花”象征无私奉献,“离花近一些”指拥有爱与无私奉献精神。
【解题分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选项,C项“批评了她没有大爱、不明大义。”与文本主旨“拥有爱与
无私奉献精神。”不相符。
2.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然后写出三次花籽的传递即可。结合“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
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
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得出:第一次,父母从深山带回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结合“她忙着把一粒粒
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来年春天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
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得出:第二次,祖母将收获来的花籽,赠予路人;结合“第
二年暑假,回乡探望祖母。花香萦绕的睡梦里,祖母把用花籽为我串的第一条挂链重新串了一遍,又取出一包新花籽
放在桌上,说原来的那串是她用一个个春天串起来的,以后要我也开成一朵花,结了果,留下花籽,给予每个人。”
得出:第三次,祖母嘱我要像传递新花籽一般将爱给予每个人。
3.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1)轻颤:轻轻地颤抖,在这里是
动作细节,写出了祖母在闻到花香时内心的反应,表现祖母对儿子儿媳的思念。(2)叠词的运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一粒粒”“一包包”量词叠用,写出祖母收藏花籽时的认真与郑重,将收藏花籽形
容为收获粮食一般,表现祖母对花籽的珍爱,也寄托了祖母对儿子儿媳的思念之情。
4.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结合“祖母满头的发,是一夜之间彻底变白的,那年的我还不到五岁,仰头望见祖母
脸上满布的寒霜,不由一阵阵打颤。她哭得停不下来,直到双目失明。无法再去回忆年迈的祖母是怎样在黄昏里一步
步蹒跚,摸索着为我做饭洗衣,送我到村小上学。只记得一个周末,我在灯下写作业。柔风送来阵阵幽香,祖母拈针
缝衣的手轻颤起来。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杈下,循着香来到院子中。”分析,“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
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
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这样的话竟成了永别留言。来春花开时节,父母因救助被山洪冲走的学生,双双
殒命。”交代了解开祖母头发一夜变白的原因,补充交代祖母喜爱花的原因,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照应标题“离
花近一些”。
5.要求学生分析标题含义时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表层含义是文本表面的上表达出来的意思。结合本文
即是:种花,让花开放在自己周围。深层含义结合文本主旨分析。“花”象征美好品质,”离花近一些“即要向心灵
美好的人学习;“花”象征父母的无私奉献精神,“离花近一些”指拥有爱与无私奉献精神;“花”象征奶奶乐观的
生活态度,”离花近一些”亦指要乐观坚强面对生活。
12、1.①惊讶、诧异②打量、拍打、叹气离开③担忧④询问医生给树挂水是否有用
2.结构上:引起下文,为下文写老树和老人输液的原因做铺垫,首尾呼应。内容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想
一探究竟老人发生了什么。
3.A
4.既与上文第④段对老榆树的描写形成照应,也与下文第⑫段对老榆树凄惨景象的描写形成对比。表达了老人对老
榆树的牵挂思念的情感。
【解题分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1)
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可依据“最让他诧异的是,老榆树的树干上还吊着两个水袋子”中的“诧
异”一词填写老人的情感、心理。(2)“老人面对着老榆树,坐了好一阵,然后起身,上上下下又把老榆树打量了一
番,还拍了拍那疙瘩累累的树干,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便离开了”可以看出,作者是伤心、失望的。(3)“折回的
途中,忍不住问那个园工:'小师傅,这树干吗要挂水呢?'”后,“老人回家后不吃不喝,倒头睡了三天。被人送
到乡卫生院”表明老人非常担心老榆树的生死。(4)从“老人一改原来那副无所谓的样子,郑重地问医生:'大夫,
这挂水,真的就那么顶用吗?'”可以看出,老人最后又重燃希望。据此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开头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结构方面的
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引起下文;③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方面的作用:①开篇点题;②提示文章中心;
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④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⑤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⑥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等。文章第一段叙写老人在医院里输液的情形,内容上,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想知道老
人为什么输液;结构上,引起下文,为下文写老树和老人输液的原因做铺垫;同时,采用倒叙的写法,文章的首尾呼
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这篇文章叙写对移栽老榆树这件事不理解,感到
憋屈。同时这棵老榆树是老人情感的寄托,花重金移栽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势凄惨,也没有起到美化环境的
作用,这是老人的情感的伤害。表达了老人对老榆树的牵挂思念的情感。所以,选项A“文中的老人孤独无助,即使
在生病时也无人照顾,作者借此批判了当前社会中那些不仁不孝的子女,意在唤醒全社会的关注”的理解是错误的。
也可以从文章第3段的叙写的“老人心里牵挂,但并不埋怨孙子。再说,还有门前那棵老榆树呢”等内容看出来。故
答案为A。
4.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开头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文章中的段
落,在结构上,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为下文埋下伏笔或
做铺垫等。文章第10段叙写老人决意去城里看望移栽的老榆树,内容上,表达了老人对老榆树有着深厚的感情;结构
上,既与文章第4段对老榆树的描写相照应,也与下文第12段对老榆树凄惨景象的描写形成对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3.1.逻辑地球大气层中氧气总量有限(或“那点氧气,引爆整个木星是不可能的,只能引燃木星的局部”“这
点速度变化很难让地球摆脱木星巨大的引力束缚”)
2.“即便……也……”表示假设关系,说明地球大气全是氧气只是一种设想,强调地球氧气总量有限,不够点燃整个
木星。如果改为“虽然……但是……”,说明地球大气全是氧气是客观存在的,这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
3.C
【解题分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说明的是“点燃木星不能把地球推出轨道”的事理,采用了逻辑顺序,文
章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指出地球大气层中氧气总量有限,不能完全点燃木星,释放出的能量最多只能把地球
的速度改变5.2米/秒。这点速度变化很难让地球摆脱木星巨大的引力束缚。据此概括可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语句“即便地球大气都是由氧气组成的,也完全不够点燃整个木星”中的“即
便……也……”表示的是假设关系,说明地球大气全是氧气只是一种设想,并非是真实情况,强调地球氧气总量有限,
不够点燃整个木星。如果改为“虽然……但是……”,表示的转折关系,是先确定了地球大气全是氧气这个情况是客
观存在的,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即便……也……”这一关联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文章第4段中的“随着大气高度的增加,氧气的浓度也会随之降低“可知,
C项“大气高度不会影响氧气的浓度”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三、语言表述
14、(1)去掉称呼;时间与署名颠倒。
(2)“活跃”改为“丰富”。
【解题分析】
考查应用文通知的拟写。通知的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①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②称呼:写被通知
者的姓名或职称或单位名称。在第二行顶格写。(有时,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籍工作许可合同范本
- 土地开荒改造合同范本
- 团购达人运营合同范本
- 培训班合同到期协议书
- 四方合资协议合同范本
- 大兴冷藏配送合同范本
- 四人合伙养猪合同范本
- 增项合同补充协议范本
- 地暖售后合同协议模板
- 境外法院诉讼解协议书
- (2025年标准)sm调教协议书
- 学堂在线 军事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章节测试答案
- TCES 109-2022 舌诊仪 第一部分:一般要求
- 曲臂式高空作业车专项施工方案
- 孕妇入院待产护理常规
- 2025年初中生物学教师课程标准考试测试卷及答案
- 土储债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 企业科研成果管理制度
- 2025年健康管理师(三级)考试真题汇编试卷
- 输液泵推注泵的使用
- CJ/T 486-2015土壤固化外加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