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语文六上《石灰吟》课件3_第1页
语文S版语文六上《石灰吟》课件3_第2页
语文S版语文六上《石灰吟》课件3_第3页
语文S版语文六上《石灰吟》课件3_第4页
语文S版语文六上《石灰吟》课件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古诗三首石灰吟6/9/2024(明)于谦于谦,明朝名将。字廷益,号节庵。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有《于忠肃公集》。曾做过巡抚,为民兴利除弊,后来做了兵部尚书。他忧国忧民,为官清正,性固刚直,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的爱戴。他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6/9/2024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yínchuízáofén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困难好像平常的事情全指石灰洁白的颜色,这里暗喻高尚品格经过千万次锤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烈火焚烧的炼制也好像是平常的事情。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一语双关,借石灰不顾一切洁白的特点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要不惜一切代价,不畏艰难险阻,保持高尚清白的品格和追求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国为民的人生理想。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粉骨碎身”极其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清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较。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写出了它历经磨难,却又保持着自身的廉洁与清白。同时,作者也借石灰来激励自己,写出了自己对其今后的人生的宏伟追求。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绝不屈服。

这首古诗体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6/9/2024主题:《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