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2024·福建龙岩联考)秦朝《置吏律》规定:“除(任用)吏、尉,已除之,乃令视事及遣之;所不当除而敢先见事,及相听以遗之,以律论之。”这说明当时任命官员()A.强调依法而为 B.突出品德素养C.具有非正式性 D.关注基层经验2.(2024·浙江宁波期中)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为此,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A.加强了中央集权B.使官员选拔有了客观标准C.有利于澄清吏治D.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3.(2023·广东茂名高州中学)下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名称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比例71%16%13%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C.兼顾多个阶层但还不完善D.依然服务于门阀士族4.(2024·湖北武汉期中)宋代清官包拯曾说,“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司马光亦言:“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这说明古代()A.选拔监察官吏程序复杂B.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C.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D.监察官选拔首选能力5.(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一中)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亲自参与考核各级地方官员共4117人,其中考核为称职的仅占10%左右,为平常的占70%左右,剩下的约20%为不称职,不称职官员中的一半更被评定为“贪赃枉法”。这体现了,明初()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严苛的法律制度C.选官标准的提升 D.重视地方吏治建设6.(2024·江苏连云港期中)考满即“论一身所历之俸”,是通过考察官员在一定任期内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决定是否予以加级、进俸或升职的制度。这种制度客观上()A.束缚了官员的积极性B.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C.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扩大了官员晋升途径7.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曹丕推行的政策()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带有中央集权倾向 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8.宋代许多官员享有荫补子弟或亲属为官的特权,通常情况下,达到一定级别的宋朝官员享有圣节荫补、致仕荫补、皇帝即位荫补等。这说明宋代()A.士族政治得到较快发展 B.存在世官制的残余C.推行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D.科举制的影响削弱9.据《明史》等资料统计,明代209名监察御史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出身者29人。而非进士出身者中,举人又占了多数。这反映出明代监察官员()A.文化素养较高 B.选拔标准降低C.出身分布失衡 D.道德水平提升10.两晋南朝时期,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考核和学校考试入仕的,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官府属员入仕的,占1.2%。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察举选官占据主流 B.选官权由中央主导C.门阀政治逐渐衰落 D.九品中正制被废除11.据《唐语林·企羡》记载,当时著名的士族河北范阳的卢氏,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到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的92年间,竟然有116人登进士第,而唐朝每年取士不过30名。这一现象说明,唐代科举制()A.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B.促进了古代廉政建设C.消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D.受到士族政治的影响12.都察院是明代中央监察核心机构,地方十三道监察御史“出则巡视方岳,入则弹压百僚,虽与都御史相涉,而非其属官。直名某道,不系之都察院,事得专达,都御史不得预知也”。这说明,明代的监察体系()A.有意降低了都察院的作用 B.有力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C.提高了地方行政运行效率 D.造成了中央监察力度不足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我国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初步建立。汉朝在中央设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以监察官吏的违法行为为职责。汉武帝时,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隶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郡县。唐朝的监察制度,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监察体制。唐朝颁布了监察法。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查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元朝有完善的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台承唐制,地方上独创行御史台。明朝监察制度最为完备,把所有官员都置于严密监控之下。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沿袭明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察体系。——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监察制度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2024·福建龙岩联考)秦朝《置吏律》规定:“除(任用)吏、尉,已除之,乃令视事及遣之;所不当除而敢先见事,及相听以遗之,以律论之。”这说明当时任命官员()A.强调依法而为 B.突出品德素养C.具有非正式性 D.关注基层经验解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任用吏或尉,在已正式任命以后,才能令他行使职权和派往就任;如有不曾任用而敢先行使职权,以及私相授受而派往就任的,依法论处”。这说明当时任命官员强调依法而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依法而为,非突出品德素养及关注基层经验,排除B、D两项;材料强调任命官员是依法而为,具有官方正式性,不是非正式,排除C项。故选A项。2.(2024·浙江宁波期中)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为此,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A.加强了中央集权B.使官员选拔有了客观标准C.有利于澄清吏治D.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解析:根据“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可得出,选官权由地方转移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客观标准”指科举制,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A项。3.(2023·广东茂名高州中学)下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名称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比例71%16%13%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C.兼顾多个阶层但还不完善D.依然服务于门阀士族解析:从表格信息可能看出,在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中,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都有占比,但是仍然以士族子弟最多,反映出当时的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还不完善,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唐代实行科举制,并非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排除B项;科举制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4.(2024·湖北武汉期中)宋代清官包拯曾说,“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司马光亦言:“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这说明古代()A.选拔监察官吏程序复杂B.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C.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D.监察官选拔首选能力解析:根据材料“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可知,监察官应做到不爱富贵,重视名节,晓知治体的要求,体现了古代监察官的任用比较重视品行,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选拔监察官吏的程序,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与监察制度的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强调监察官选拔首选能力的要求,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5.(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一中)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亲自参与考核各级地方官员共4117人,其中考核为称职的仅占10%左右,为平常的占70%左右,剩下的约20%为不称职,不称职官员中的一半更被评定为“贪赃枉法”。这体现了,明初()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严苛的法律制度C.选官标准的提升 D.重视地方吏治建设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身为皇帝的朱元璋亲自参与考核地方官吏,而且通过称职人数所占比例可知,考核非常严格,这体现了明初重视地方吏治建设,D项正确;材料强调皇帝重视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和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法律内容,不能看出明初法律制度严苛,排除B项;材料并非是选官,而是考核官吏,排除C项。故选D项。6.(2024·江苏连云港期中)考满即“论一身所历之俸”,是通过考察官员在一定任期内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决定是否予以加级、进俸或升职的制度。这种制度客观上()A.束缚了官员的积极性B.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C.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扩大了官员晋升途径解析:材料中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客观上有利于督促官员理政,进而促进社会治理,B项正确;官员考核制度中加级、加俸的规定,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积极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显示,根据考核情况决定官员的升迁等,不能表明官员的晋升途径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7.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曹丕推行的政策()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带有中央集权倾向 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逐渐成为维护世家大族政治特权的制度,排除A、B两项;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度,与官员考核无关,排除D项。8.宋代许多官员享有荫补子弟或亲属为官的特权,通常情况下,达到一定级别的宋朝官员享有圣节荫补、致仕荫补、皇帝即位荫补等。这说明宋代()A.士族政治得到较快发展 B.存在世官制的残余C.推行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D.科举制的影响削弱【解析】荫补子弟或亲属为官是根据血缘关系选拔官员,这是世官制的残存,故B项正确;宋代在科举制的推动下,士族不断衰落,排除A项;崇文抑武的国策与荫补制度无关,排除C项;荫补制度与科举制并行不悖,两者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排除D项。9.据《明史》等资料统计,明代209名监察御史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出身者29人。而非进士出身者中,举人又占了多数。这反映出明代监察官员()A.文化素养较高 B.选拔标准降低C.出身分布失衡 D.道德水平提升【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监察官员中绝大多数出身于科举,这说明官员的文化素养较高,故A项正确。10.两晋南朝时期,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考核和学校考试入仕的,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官府属员入仕的,占1.2%。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察举选官占据主流 B.选官权由中央主导C.门阀政治逐渐衰落 D.九品中正制被废除【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晋南朝时期,由中央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约占半数,而经由其他途径入仕者较少,这表明当时的选官权由中央主导,故B项正确。11.据《唐语林·企羡》记载,当时著名的士族河北范阳的卢氏,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到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的92年间,竟然有116人登进士第,而唐朝每年取士不过30名。这一现象说明,唐代科举制()A.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B.促进了古代廉政建设C.消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D.受到士族政治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著名的士族河北范阳的卢氏“92年间,竟然有116人登进士第”,可见士族在科举录取中所占比例很大,故D项正确;A、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科举制只是隋唐以来的官员选拔方式,不能保证官员廉政,排除B项。12.都察院是明代中央监察核心机构,地方十三道监察御史“出则巡视方岳,入则弹压百僚,虽与都御史相涉,而非其属官。直名某道,不系之都察院,事得专达,都御史不得预知也”。这说明,明代的监察体系()A.有意降低了都察院的作用 B.有力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C.提高了地方行政运行效率 D.造成了中央监察力度不足【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明代形成中央与地方相互配合,系统内部互不统属、相互监督的监察系统,这种监察体系的设置,有力地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故B项正确;明代通过都察院监察其他机构以强化皇权,并不会有意降低都察院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行政运行效率”问题,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央监察力度不足”,排除D项。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我国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初步建立。汉朝在中央设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以监察官吏的违法行为为职责。汉武帝时,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隶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郡县。唐朝的监察制度,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监察体制。唐朝颁布了监察法。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查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元朝有完善的监察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电设备材料采购合同
- 粉末冶金在雷达天线制造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窗帘布艺的个性化定制服务考核试卷
- 烘焙食品的创新研发考核试卷
- 石油钻采设备智能化发展趋势与政策影响考核试卷
- 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制造考核试卷
- 玩具设计的人机交互原理考核试卷
- 插画与动漫设计创意考核试卷
- 网球训练设备出租考核试卷
- 糕点店品牌形象与标识设计考核试卷
- 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招聘事业编制教职员考试真题2024
- 国际经济学(下册国际金融)克鲁格曼-中文答案
- 2025年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南校区中考一模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乡村民宿开发管理运营手册
- 殡葬服务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光大银行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带答案)
- 中医康复理疗师职业指导试题及答案
- 全过程工程咨询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动方案
- 宁波十校2025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在线网课学习课堂《人工智能(北理 )》单元测试考核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