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555-2019 海上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_第1页
DLT 5555-2019 海上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_第2页
DLT 5555-2019 海上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_第3页
DLT 5555-2019 海上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_第4页
DLT 5555-2019 海上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06-04发布2019-10-01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布施行日期:2019年10月1日2019年第4号2019年6月4日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采标号出版机构批准日期实施日期电线路设计中国计划出版社 2.1术语 4.1气象条件 4.2水文条件 4.4地质条件 5.1导线和地线 5.2防雷和接地 5.3绝缘子和金具 5.4施工要求 6.1基本规定 6.2杆塔钢结构防腐蚀 6.3构件计算与构造要求 6.4施工配合 7海中基础设计 7.1基础选型 7.2荷载及组合 8防撞设计 9附属设施 附录A加劲钢管完善构件弹性稳定承载力σ'x.cer 附录B水流阻力系数(w取值 附录C基于耐久性要求的海中基础混凝土性能指标 附录D基于撞击能量控制简化防撞分析方法的柔性护墩桩式防撞系统设计 本标准用词说明 4.2Hydrologicalconditions 5.2Lightningprotecti 6.2Corrosionprotectionofthetower'ssteelstructu 6.3Memberanalysisanddetai 6.4Constructionrequirem stiffeningtubularmember AppendixBFlowresistanc AppendixCConcreteindeseabasedonthedurabilityreq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 Addition:Explanatio 1.0.2本标准适用于110kV~500kV海上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海中重要航道指可通航3000吨级及以上海船的沿海干线航2.1.5潮差tidalrange将一年或多年的潮位资料中各潮位级(小于或等于10cm为出现次数除以高潮(低潮)总潮次即为相应的高潮(低潮)累积频2.1.9波列累积频率accumulativefrequencyofwavechar-波浪要素的短期(以几十分钟计)统计分布规律。在该统计期内,2.1.12流冰密集度concentrationofdriftin2.1.13假想嵌固点hypotheticalfixedpoint2.1.14大直径加劲焊接球节点stiffenedweldedhollowsphericaljointwithlargediameter2.1.17刚性防撞rigi2.1.19虚拟航标virtualelectronicnavigationmark利用岸基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发射信息,在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电子海图上标示出位置和标志性质但实体并不存在的Y作用的附加分项系数;波列累积频率分别为1%、5%和13%的波高;f-钢材强度设计值;fm——填芯混凝土与管桩内壁的黏结强度设计值;E—-钢材弹性模量;σ——轴心应力;Nk、Nik——K形加劲相贯节点承载力设计值;Nk—--K形相贯节点受压承载力设计值;计值;Mu——抗弯承载力;NP——X形加劲相贯节点承载力设计值;NPi——X形相贯节点承载力设计值;计值;Npsi、NPr——X形加劲相贯节点单侧主管环板、支管环板承载力设计值;Q、Ta——单桩轴向承载力设计值;Qk——单桩轴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₁i——第i层土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EI—桩身抗弯刚度;T′——桩的相对刚度特征值;μ—一摩擦系数;Ptot一-索夹上螺杆总的设计夹紧力;Ps—-单根螺杆的设计夹紧力;Ffc——索夹抗滑摩阻力;pw--水密度;Oycb一-螺杆材料的屈服强度。2.2.4几何参数:T、t——钢管壁厚;R-—钢管半径;Aw——基础构件与在流向垂直面上的投影面积;b——纵向加劲肋间距;L,———环向加劲肋间距;Is——纵向加劲肋的惯性矩;距离;to——空心球壁厚;lmax——球体加劲后区格的最大边长;hb——-纵向加劲肋高度;tb——纵向加劲肋厚度;np——纵向加劲肋个数;B——节点板长度;θ.、θ₁——受压支管、受拉支管轴线与主管轴线的夹角;θr-—扇形鞍板的圆心角;Lg、Hg——节点单侧的节点板宽度、高度;Hm——抗拔管桩填芯混凝土在上部结构底面以下段长度;Um——管桩内孔圆周长;U₁一桩群的外围周长;l;——桩周第i层土的厚度;h—桩的入土深度;z—-计算点泥面以下的深度;h,——-受弯嵌固点距泥面的深度;b₀——桩的换算宽度;2.2.5计算系数及其他:4螺杆的有效面积;距离。界限相对长细比;塑性极限相对长细比;-相对长细比: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ox.cr、σx.ecr一弹性稳定承载力;x一压杆稳定强度折减系数;αx—缺陷影响系数;加劲焊接球节点承载力计算相关参数;支管外径和主管外径比值;X形加劲相贯节点计算参数;加劲相贯节点承载力的轴力影响系数;λ,一抗拔折减系数;数量;ncb一索夹上安装的螺杆总数;m一—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kj-—桩形状换算系数;λh一黏性土水平土抗力折减系数;kfe一紧固压力分布不均匀系数;Cw一水流阻力系数;m₂一横向影响系数;p一有效动能系数;Vn船舶停靠法向速度;K,一-钢材的单面年平均腐蚀速度;t₁、t₂一-设计使用年限。置合理确定路径方案和塔位布置,满足与水上水下构筑物的安全4.1.1设计气象条件应根据沿线气象资料的数理统计结果及附基本风速、设计冰厚重现期应取50年.110kV~330kV海上架空速的高度应取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以上10m。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以上10m处,并增加10%,考虑水面影响再增加10%后选用。4.1.4海上架空输电线路基本风速不应低于相连接的陆上输电线路的基本风速,且330kV及以下海上架空输电线路不低于25m/s,500kV海上架空输电线路不低于27m/s。必要时还宜按输电线路的设计冰厚增加5mm。4.1.6验算气象条件可按历史上有记录的稀有大风及覆冰数据极端高水位和极端低水位;另宜提供重现期为5年和100年的极4极端高、低水位应根据不少于连续20年的年最高(低)潮附近具备类似条件且连续观测不少于20年验潮站的资料进行同别为1%、5%和13%的波高H₁%、H₅%、H₁3%以及平均波高H,波周期应包括与设计波高同一重现期的周期T及平均周期T;应3采用年极值频率分析方法确定不同重现期的设计波浪要4对大水深的海中基础,重现期100年和重现期50年的同现期均可取为100年。1海流资料宜在工程水域实测获得,观测时间不小于1年,供重现期为5年和100年的涨潮、落潮流速和流向供参考对比。2工程海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海床演变特征和海底地形冲淤立转换关系;表4.3.2测图比例尺工程阶段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测图比例尺为1:500、1:1000或1:2000。3基桩需进行水平承载力试验时,地表以下16倍桩径深度范围内每间隔1m应进行土样物理力学试验.16倍桩径以下取样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9度时,应对冲刷深度以下20m范别液化而布置的勘探孔不应少于3个,孔深应大于液化判别的深试验点不宜少于6个;4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时,塔基范围内有深厚软土分线和地线时,应进行相应试验。导线、地线应具有良好的防腐越重要航道采用独立耐张段设计时,该耐张段导线、地线不得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统计确定;太阳辐射功率密度采用5.1.5导线、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5,悬挂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25;导线、地线在验算气象条件时,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不得超过拉断力的60%,悬挂点张力不得超过拉断力的66%。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应不小于导线5.1.8海上架空输电线路导线弧垂最低点高程应按最高通航水5.2.1海上架空输电线路应架设双地线。杆塔上地线对边导线的保护角,对于单回路,330kV及以下线路的保护角不宜大于110kV线路的保护角不宜大于10°,220kV及以上线路的保护角空输电线路杆塔应充分利用直接埋入地中或水中的自然接地体,5.3.2海上架空输电线路导线绝缘子串应采用双联或多联绝缘1杆塔和基础选型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塔高与根开之比宜取4~6;6.1.3对耐腐蚀有特殊要求或处于侵蚀性介质环境中的承重结表6.2.2海上架空输电线路部位划分划分类别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泥下区有掩护条件按设计水位设计高水位加1.5m以上大气区下界至设计高水位减1.0m之间浪溅区下界至设计低水位减1.0m之间水位变动区下界至泥面无掩护条件按设计水位设计高水位加(ηo+1.0m)以上大气区下界至设计高水位减ηo之间浪溅区下界至设计低水位减1.0m之间水位变动区下界至泥面按天文最高天文潮位加0.7倍百年一遇有效波高H₁/3以上大气区下界至最高天文潮位减百年一遇有效波高H₁/3之间浪溅区下界至最低天文潮位减0.2倍百年一遇有效波高H₁3之间水位变动区下界至泥面表6.2.3大气区腐蚀种类单位面积质址损失/厚度损失(一年曝晒)温和气候下典型外部环境实例低碳钢锌质量损失厚度损失质量损失厚度损失CI很低污染,低盐度沿海区中等盐度的工业区和沿海区C5-I很高(工业)高湿度和空气恶劣的工业区C5—M很高(海洋)高盐度的沿海和近岸区域6.2.4除采用耐候钢材外,海上架空输电线路杆塔钢结构均应进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输电线路铁塔防腐蚀保护涂装》DL/T14536.2.5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海上架空输电线路钢结构应采用分6.2.6采用涂层复合保护系统时,封闭涂层涂料应与热浸镀层具好的耐蚀性。大气区钢结构外表面涂层推荐配套体系见表6.2.6。设计使用年限(a)涂层涂料品种道数/最低干膜厚(μm)总干膜厚封闭涂层中间涂层面涂层丙烯酸脂肪族聚氨酯面漆封闭涂层中间涂层面涂层内烯酸脂肪族聚氨酯面漆封闭涂层中间涂层面涂层丙烯酸脂肪族聚氨酯面漆封闭涂层中间涂层面涂层丙烯酸脂肪族聚氨酯面漆封闭涂层中间涂层面涂层丙烯酸脂肪族聚氨酯面漆设计使用年限(a)腐蚀环境涂层涂料品种干膜厚(μm)总干膜厚封闭涂层环氧封闭漆中间涂层环氧(云铁)漆面涂层聚硅氧烷面漆封闭涂层环氧封闭漆中间涂层环氧(云铁)漆面涂层(第一道)丙烯酸脂肪族聚氨酯面漆氟碳树脂漆面涂层(第二道)氟碳面漆表6.2.7涂层体系性能要求腐蚀环境防腐寿命耐水性耐盐水性耐化学品性能(h)附着力耐湿热性能(h)耐盐雾性能(h)耐老化 一一— —法》GB体介质的测定》滤过的许2级变色和2级失光。4耐化学品性能使用溶液为5%Na()H和5%H₂SO₄水6.2.8每道防腐涂层均应能通过50cm高度重锤冲击试验,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漆膜耐冲击测定法》GB/T1732的规定。涂料具体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JT/T722的相关规定。6.2.9涂装前应对钢材镀锌层表面进行除油、除盐分、除锈和除尘清理,处理后的锌层厚度不应小于设计厚度,表面粗糙度宜为Rz10μm~30μm。涂料宜在表面清理完成后4h内施工于准备涂装的表面上;当所处环境的相对湿度不大于60%时,可以适当延时,但最长不应超过12h。6.2.10涂料涂装要求、现场涂装质量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输电线路铁塔防腐蚀保护涂装》DL/T1453的相关规定。6.2.11对海上架空输电线路杆塔钢结构的腐蚀状况及防腐蚀效果宜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和定期检测。6.3构件计算与构造要求6.3.1钢管构件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圆钢管受压构件的外直径D与壁厚T之比不宜超过90(235/fy),fy为钢材屈服强度。不满足上述要求时,钢材强度设计值应予以折减或对钢管进行加劲。2轴心受压圆钢管的稳定性计算应符合下式要求:fy)时取1.0,否则按本条第3款计算;φ——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A—构件毛截面面积(mm²);f—钢材强度设计值(N/mm²)。构件毛截面面积A取值原则如下:对设置纵向加劲肋且其数量不小于1.29√D/T的加劲钢管,构件毛截面面积A可计入纵肋面积,否则不应计入纵肋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无纵向加劲肋的空钢管或均布纵向加劲肋数量小于1.29√D/T的加劲钢管,其压杆稳定强度折减系数可按下式计算:αx—·缺陷影响系数;ox,c—无加劲钢管完善构件的弹性稳定承载力(N/mm²);D——轴心受压圆钢管外径(mm);T——轴心受压圆钢管壁厚(mm);E-—钢材弹性模量(N/mm²);fy—-钢材的屈服强度(N/mm²)。2)轴向受力的加劲圆钢管构件,应同时设置均布纵向与环向加劲肋。加劲肋高度不宜小于5T,加劲肋厚度不宜大应小于1.29√D/T,此时压杆稳定强度折减系数可按下式计算:λ——加劲钢管相对长细比,X=√f,/ox.eer;σx.ecr—加劲钢管完善构件的弹性稳定承载力(N/mm²)。加劲钢管完善构件的弹性稳定承载力σx.e可采用有限元弹性稳定分析结果,也可按照附录A的简化方法近似确定。6.3.2大直径加劲焊接球节点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材质宜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规定的Q235B或《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规定的Q345B、Q345C钢材。2当焊接空心球的外径与壁厚的比值大于35时,宜在球体内设置纵向和横向加劲肋,纵向和横向加劲肋分隔后的四方形格块,其最大边长lmax与空心球的壁厚tQ之比,应满足下式:加劲肋高度应满足0.05≤hb/DQ,加劲肋厚度不宜大于tQ,加劲肋高厚比不应大于13√235/fy。对于设置纵、横肋的大型焊接球节点,支管宜布置在纵肋或横肋处。3加劲焊接球节点的受压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N₁=ζ152(0.20+0.38D/Dq)πtqDf式中:DQ--—空心球直径(mm);tQ一空心球壁厚(mm);D—球节点连接主钢管直径(mm),0.2≤D/D₄≤0.5;f—球体强度设计值(N/mm²);hp—纵向加劲肋高度(mm);tb—-纵向加劲肋厚度(mm);fb—纵向加劲肋强度设计值(N/mm²);nb—纵向加劲肋个数(个)。4加劲焊接球节点的受拉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6.3.3加劲钢管相贯节点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钢管焊接相贯节点承载力难以满足承载要求时,可采用加劲相贯节点。K形加劲相贯节点的加劲措施包括在支管焊接环板,主管、支管间焊接节点板,主管焊接鞍板或环板。X形加劲相贯节点的加劲措施包括在支管焊接环板,主管、支管间焊接节点支管支管N.支管环板节点板主管主管NB.D6(a)K形加劲相贯节点(b)X形加劲相贯节点图6.3.3加劲相贯节点示意图2加劲相贯节点承载力按下列规定计算或取值,其适用条分别是受压支管和受拉支管轴线和主管轴线的夹角,0,是扇形鞍板的圆心角,Lg和Hg分别为节点一侧的节点板宽度和高度)。节点板厚度不应小于支管壁厚,环板宽厚比不应大于15√235/fy、且厚度不宜小于主管壁厚。3K形加劲相贯节点受压支管在管节点处的承载力设计值NEk应按下式计算:式中:Nk——K形相贯节点承载力设计值(N);K形相贯节点承载力设计值按普通相贯节点计算其受压支管在管节点处的承载力。按节点板连接钢管节点计算鞍板的承载力M,则K形加劲相贯节点的加劲部件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4K形加劲相贯节点受拉支管在管节点处的承载力设计值NPk应按下式计算:5K形加劲相贯节点的支管环板按照其承载力设计值不小于1.5M./B进行校验。6KK形加劲相贯节点的受压支管或受拉支管在管节点处的承载力设计值应等于K形节点相应支管承载力设计值的0.9倍。7X形加劲相贯节点受压支管或受拉支管在管节点处的承载力设计值NQ应按下式计算:式中:NPi——X形相贯节点承载力设计值(N);NPs——加劲部件承载力设计值(N)。X形相贯节点承载力设计值按普通相贯节点计算其支管在管节点处的承载力。按节点板连接节点计算加劲部件的承载力设计值,此时应计入主管两侧的加劲鞍板或环板。8X形加劲相贯节点需满足αg≤1.0,X形加劲相贯节点计算参数αg按下式计算:式中:Nxsi、NPr——分别为X形加劲相贯节点一侧的主管环板和支管环板的承载力设计值(N);Lg——节点单侧的节点板宽度(mm);Hg一节点单侧的节点板高度(mm)。9加劲相贯节点承载力的轴力影响系数ψ应按下式计算:式中:fy——主管钢材的屈服强度(N/mm²);σ——节点两侧主管轴心应力的较大绝对值(N/mm²)。10在支管压力作用下的加劲节点板稳定性验算,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相关规定执行。6.4.1对位于海中或难以设置临时拉线的耐张塔,应按耐张塔单侧导线、地线紧挂线操作,对侧无临时拉线的安装荷载工况进行校核验算。6.4.2施工预留件设置应满足下列规定:1结合杆塔组立方式,应在塔身主材的节点位置设置施工板或施工孔,如抱杆提升板、抱杆附着安装孔等;2塔脚板应结合塔脚加劲板形式,预留施工孔;3结合主材结构形式,考虑施工人员高空作业安全,合理设置安全措施,如人员站位平台、扶手圈环、吊篮安装孔、爬梯、脚钉等;4)基础底面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软弱下卧层承载力4)水平连梁等有变形控制要求的挠度计算。取1.0;式中:Yc,-第i个永久作用的分项系数,可按表7.2.6-1Yq₁、Yg,--第1个和第j个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可按表ψ;——第j个可变作用的组合系数,可按表7.2.5-1表7.2.5-1持久状况可变作用的组合系数y₀可变作用类型上部杆塔可变作用产生的基础作用力(正常运行、断线、不均匀冰、验算工况)其他可变作用无界作用式中:SQE——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YQE——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取1.0;按表7.2.5-2取值。正常运行情况下的上部杆塔荷载(计入风荷载)水流力波浪力注:1表中给出的是地震组合中上部杆塔作用效应计算时风荷载的组合系数,当杆塔出现覆冰或最低气温工况控制时,相应上部可变荷载的组合系数应进行专题论证确定。2对高桩基础.抗震设计时可不考虑基础前的动水压力。4偶然组合时,偶然作用代表值的分项系数取1.0,与偶然作用同时出现的可变作用效应应根据观测资料和工程经验采用适当的代表值;偶然组合的作用效应设计值也可按下式确定:多种偶然作用同时出现;ψ——第1个可变作用的频遇值系数,按表7.2.8取值;个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按表7.2.8取值。7.2.6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各作用的分项系数、附加分项系数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作用的分项系数可按表7.2.6-1取值。分项系数分项系数永久作用(不包括土压力、静水压力等)波浪力及其浮托力构件计算时稳定验算时续表7.2.6-1分项系数分项系数水平和垂直土压力永久作用产生的水流力可变作用引起的冰荷载剩余水压力检修船只荷载系缆力水的浮力挤靠力上部杆塔活荷载撞击力人群荷载起重设备荷载 —2当结构自重、固定设备重力、土重等为主时.其分项系数的取值不应小于1.3。2各作用的附加分项系数可按表7.2.6-2取值。表7.2.6-2作用的附加分项系数Yr设计计算条件桩基础上拔、下压稳定其他计算工况上部杆塔作用悬垂型杆塔耐张直线(0°转角)及悬垂转角塔耐张转角、终端、大跨越塔其余各类作用式中:Ca——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规定限值。7.2.8海中基础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不同设计状况采用的作用效应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1持久状况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可分别采用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频遇组合和准永久组合进行设计,其效应组合表达式分别为:1)标准组合的作用效应设计值:2)频遇组合的作用效应设计值:3)准永久组合的作用效应设计值:久值系数,可按表7.2.8取值。表7.2.8持久状况可变作用的标准组合系数、频遇值系数、准永久值系数可变作用类型标准组合系数ψ频遇值系数ψ准永久值系数ψ正常运行情况下的上部杆塔荷载风荷载其他可变作用无界作用有界作用且经常与界值出现注:表中给出了上部杆塔按正常运行情况(大风)计算时风荷载的当由覆冰或最低气温工况控制时,相应上部可变荷载的标准组合系数、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应进行专题论证确定。2短暂状况需要考虑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时,采用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其表达式为:7.2.9海中基础按极限状态作用效应组合进行设计时,计算水位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计水位应包括:设计高水位、设计低水位、极端高水位、极端低水位:1)设计高水位应采用高潮累积频率10%的潮位或历时累积频率1%的潮位,设计低水位应采用低潮累积频率90%的潮位或历时累积频率98%的潮位;2)极端高水位应采用相应重现期的年极值高水位,极端低水位应采用相应重现期的年极值低水位。2按极限状态作用效应组合时,计算水位可按表7.2.9采用,并与相应的地下水位相结合进行计算。表7.2.9极限状态作用效应组合时水位取值极限状态作用效应组合高水位取值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作用效应组合持久状况设计高水位、极端高水位的较大值设计低水位、极端短暂状况设计高水位设计低水位设计高水位设计低水位偶然状况设计高水位、极端高水位的较大值设计低水位、极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用效应组合持久状况、短暂状况设计高水位设计低水位注:当高水位与低水位之间的某一不利水位为控制因素时,也应取相应水位进行组合计算。7.2.10海中基础设计计算时,设计流速及水流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作用于基础结构上的水流力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水流力标准值(kN);pw-——水密度(t/m³),淡水取1.0,海水取1.025;水面积形心处,对下部桩(墩)结构可按桩(墩)顶以下1/3高度处(完全淹没)或水面以下1/3水深处(部分淹没)考虑。2相应重现期下各波浪要素的波列累积频率应按下列规定1)设计波高可根据计算内容和作用组合按表7.2.11选取;表7.2.11设计波高的取值结构部位设计计算内容基础结构(桩基、墩柱等)强度和稳定性计算持久状况波高累积频率为1%的波高H₁%短暂状况偶然状况波高累积频率为1%的波高H₁%稳定性计算波高累积频率为5%的波高H₅%2)波浪周期可采用平均周期T;3)波长与水深、波浪周期有关,可按下式计算。为深水dH-一水深(m);g-一重力加速度(m/s²)。3作用于桩基(墩柱)上的波浪力和波流力具体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JTS145的相关规定,计算波流力时应采用考虑了水流影响的波浪要素,并考虑最不利的波浪与水流方向组合。7.2.12对海中基础,应考虑冲刷深度的作用,荷载组合时应按下列情况考虑:1风荷载为第一可变作用时,相应的冲刷深度可取最大冲刷深度的50%~70%;2波浪力或波流力为第一可变作用时,相应的冲刷深度宜取最大冲刷深度;波浪力和波流力计算时,基础前水深相应取最大冲刷深度对应的水深;3考虑漂流物撞击或检修船只靠泊作用时,相应冲刷深度可取最大冲刷深度;4地震状况和偶然状况时,相应冲刷深度可取最大冲刷深度的50%~70%或经专项论证后确定。7.2.13对于风荷载,应考虑0°~360°全方位风向,并考虑与波浪力、水流力等的最不利组合。7.2.14靠泊设施设计时,应考虑检修船舶正常停靠时的撞击力、系缆力和挤靠力等荷载作用,并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情况下,海中基础的检修船舶荷载作用可按载重量为100吨级及以下的船型进行计算。2撞击力标准值可按不小于170kN取值,也可根据船舶有me———停靠船舶质量(t),按船型满载排水量计算,可取1.3倍~1.5倍船舶载重量;1)系缆力计算时,同时受力的系船柱数量n.不少于2个、系船柱间距不大于20m,系船缆夹角宜根据船舶系缆情2)检修船舶的系缆力标准值不应小于30kN,且不应大于震设计,并根据场地类型和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JTS146相关规定计算,计算时结构重力按实际重度取4)采用拟静力法或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结构抗震分析6地震设防烈度高于9度以上时,基础抗震设计应做专项1基础总体设计时,宜让船舶撞击点位于刚度较大的承台定可能撞击的船舶最大载重吨位。3船舶的撞击速度应根据船舶在航道内的正常行驶速度、水1)塔位在航道范围内(X≤Xc)时,船舶撞击速度应取正常2)塔位距航道中心线3倍船长以外(X>X)时,船舶以水3)塔位在两者之间区域(Xc<X≤X₁)时,船舶撞击速度按线性内插确定。船舶的最小撞击速度(m/s);X一航道中心线到海中基础结构的距离(m);Xc一航道中心线到航道边缘的距离(m);XL一航道中心线到3倍船长的距离(m)4船舶对基础的正面撞击力宜按本标准第8.2节的相关条5等效撞击力可简化为集中水平荷载作用在结构上,荷载值可根据基础与航道的相对位置关系在基础不同方向上分别施加。体应满足下列规定:2冰荷载应根据当地冰凌实际情况及海中基础结构形式确7.3.1海中基础应按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和设计使用年限进行7.3.2海中基础结构部位所处环境可按表6.2.2的规定划分。7.3.3基于耐久性要求的海中钢筋混凝土基础,应符合下列1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和碱含2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件厚度小于0.5m时应不小于2.5倍预应力筋直径且不小于50mm,当构件厚度大于或等于0.5m时应符合表7.3.4-2的表7.3.4-1海水环境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所处地区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泥下区北方南方表7.3.4-2海水环境预应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泥下区保护层厚度2有效预应力小于400MPa的预应力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可按3混凝土保护层垫块的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应不低于基4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按表7.3.4-3控制。表7.3.4-3海水环境中钢筋混凝土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泥下区控制等级三三三三最大宽度(mm)准组合计算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拉应力限制系数αct按表表7.3.4-4海水环境中预应力构件的裂缝预应力钢筋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泥下区冷拉HRB400钢筋裂缝控制等级二二二二拉应力限制系数aet钢丝、钢绞线、裂缝控制等级二—二二拉应力限制系数αct于50mm,必要时可采用并筋。受力钢筋和构造钢筋宜构成闭口8承台等部位的大体积混凝土应根据使用环境和结构特点7.3.6海中钢筋混凝土基础采用表面涂层保护时,应符合下列1采用涂层保护时,混凝土的龄期不应少于28d,并应通过2混凝土表面涂层体系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宜小于20年;设计使用年限(a)配套涂料名称涂层干膜最小平均厚度(μm)表湿区表干区1底层高渗透性环氧封闭漆面层无溶剂型环氧弹性面漆2底层无厚度要求无厚度要求中间层面层I氟碳面漆聚硅氧烷面漆Ⅲ聚氨酯面漆N丙烯酸树脂漆V氯化橡胶漆续表7.3.6-1设计使用年限(a)配套涂料名称涂层干膜最小平均厚度(μm)表湿区表干区3底层丙烯酸树脂封闭漆面层I丙烯酸树脂漆氯化橡胶漆添加量≤5%。涂层体系的性能指标应满足表7.3.6-2的规定。表7.3.6-2混凝土表面涂层体系的性能指标性能耐水性耐盐水性耐盐雾性耐碱性耐化学品性能(h)抗氯离子附着力耐候性区区K漆膜耐色漆和清漆耐液体介质的漆耐液体介质的K色漆和滤过的氙不粉化,允许2级变色和2级失光;耐化学品性能所使用的溶液为10%Na()H和10%H₂SO₄溶液。设计保护年限宜为15年~20年;2硅烷浸渍宜采用异辛基三乙氧基膏状硅烷或异丁基三乙3混凝土硅烷浸渍保护性能应符合表7.3.7的规定。浸渍普通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吸水率(mm/min¹/2)渗透深度(mm)氯化物吸收量降低效果(%)7.3.8海中钢筋混凝土基础采用环氧涂层钢筋时,应符合下列1环氧涂层钢筋适用于大气区、浪溅区和水位变动区的2其设计保护年限宜为20年~30年;4环氧涂层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强度可为无涂层钢筋的80%,锚固长度应为无涂层钢筋的1.25倍,绑扎搭接长度对受拉钢筋应为无涂层钢筋的1.5倍、对受压钢筋应为无涂层钢筋的1.0倍且不应小于250mm;1.2倍和0.9倍;极化试验电极通电15min后·电《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检测技术规范》JTS/T236盐水浸烘环境中钢筋腐蚀面积百分率减少95%以上《钢筋阻锈剂应用技术规程混凝土试验检测技术初凝凝结时间差《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检测技术规范》JTS/T236终凝凝结时间差抗压强度比坍落度经时损失满足施工要求不降低《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不降低盐水溶液中的防锈性能无腐蚀发生电化学综合防锈性能无腐蚀发生注:1表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允许值均为掺加钢筋阻锈剂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的2阻锈剂的掺量应按厂家建议值和预期的氯化物含量,通过盐水浸烘试验确定。1大气区的防腐蚀应采用涂层或金属喷涂层保护;2浪溅区和水位变动区的防腐蚀宜采用重防腐蚀涂层或金属热喷涂加封闭涂层保护,也可采用树脂砂浆或包覆有机复合层、3水下区的防腐蚀可采用阴极保护和涂层联合保护或单独采用阴极保护,当单独采用阴极保护时、应考虑施工期的防腐蚀4泥下区的防腐蚀应采用阴极保护;5钢结构的防腐蚀措施可按表7.3.10采用,必要时可同时独采用预留腐蚀裕量措施;部位防腐方法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泥下区涂层必须必须必须可用不需包覆层可用可用可用不需不需预留腐蚀厚度可用必须必须可用可用阴极保护无效无效可用可用可用6当钢结构的内壁与外界空间密闭隔绝时,可不考虑内壁7水位变动区及以下的钢结构宜采用相同钢种,否则应采取消除电偶腐蚀的措施;8应考虑所有钢结构在施工期的防腐蚀措施。7.3.11钢结构设计应留有适当的腐蚀裕量,不同部位的单面腐蚀裕量按下式计算:式中:△ồ——钢结构使用年限内的单面腐蚀裕量(mm);当使用年限超过10年时,水下区以上部位的预留腐蚀厚度不应小于2mm;K,一钢材的单面年平均腐蚀速度(mm/a);碳素钢的单面年平均腐蚀速度可参照表7.3.11-1取值,有条件时也可根据现场实测确定;P,——保护效率(%),根据防腐蚀措施可按表7.3.11-2取值;t₁-一防腐蚀保护措施的设计使用年限(a);t₂--一被保护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a)。表7.3.11-1海水环境下碳素钢的单面年平均腐蚀速度K,(mm/a)有掩护条件无掩护条件水位变动区、水下区注:1表中年平均腐蚀速度适用于pH=4~10的环境条件,对有严重污染的环境,应适当增大。2低合金钢可参照表中数值取值,但大气区应适当减小。3对水质含盐量层次分明的河口区或年平均气温高、波浪大和流速大的环防腐措施保护效率P.涂层保护阴极保护设计低水位以下涂层与阴极保护联合防腐平均潮位以下平均潮位以上底层涂层品种喷射或抛射除锈手工或动力工具除锈金属热喷锌、无机富锌底漆不允许金属热喷铝、有机富锌底漆、玻璃鳞片类不允许环氧沥青底漆、聚氨酯底漆等涂装体系常规防腐涂层厚浆型重防腐涂层金属热喷涂层涂层总干膜厚度(μm)表面粗糙度(μm)7.3.13海水环境钢结构采用涂层保护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腐涂层体系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宜小于20年。2防腐涂层体系应由底层、中间层和面层或同品种底层、面体可按表7.3.13-1选用。表7.3.13-1海水环境钢结构防腐涂层体系设计使用年限配套涂料名称涂层干膜最小平均厚度(μm)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1同品种配套I熔结环氧粉末涂层Ⅲ厚浆型聚氨酯涂料N厚浆型环氧玻璃鳞片涂料2底层I富锌漆中间层IⅡ面层I氟碳面漆一 Ⅱ聚硅氧烷面漆 Ⅲ厚浆型聚氨酯涂料V厚浆型环氧玻璃鳞片涂料6.2.7的相关要求;符合表7.3.13-2的规定。表7.3.13-2海水环境钢结构防腐涂层体系性能指标涂层所处部位指标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耐盐雾性(h)性能的测定》GB/T1771耐湿热性(h)《漆膜耐湿热测定法》附着力(MPa)耐电位(V,相对于Ag/AgCl参比电极)负于一1.20注: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时,钢结构浪溅区以下部位涂层耐阴极电位应取-1.50V。处应伸入承台或横梁底高程以上50mm~100mm,水位变动区应至设计低水位以下1.5m,水下区应至泥面以下1.5m;地基土较部分的涂层应延伸至混凝土内不小于30mm的范围。7.3.14海水环境钢结构采用金属热喷涂保护时,应符合下列1金属热喷涂保护体系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宜小于20年;4金属热喷涂保护体系的黏结强度不应小于6.0MPa,涂料涂层性能应符合第7.3.13条的规定;5金属热喷涂的构件应与未喷涂构件电绝缘或对未喷涂部设计使用年限喷涂体系配套材料涂层干膜最小平均厚度(μm)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金属喷涂层I喷锌、锌合金—Ⅱ喷铝、铝合金Ⅲ封闭层I中间涂料涂层I面层涂料涂层I氟碳面漆Ⅱ聚硅氧烷面漆1)采用热塑性聚乙烯复合包覆层时,其厚度不宜小于和防蚀保护罩三层组成,其厚度应分别为180μm~3)采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时,其厚度不宜小于3mm,宜采电位应符合表7.3.16的规定。环境、材质保护电位(V)含氧环境中的钢最正值最负值缺氧环境中的钢(有硫酸盐还原菌腐蚀)最正值最负值高强钢(og≥700MPa)最正值最负值布,安装位置应满足:顶高程低于设计低水位不小于结构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00mm,否则应设屏蔽层;3)阳极应采用焊接或螺栓安装,螺栓连接时应确保连接电阻不大于0.012。不宜超过100m,近阳极布置时阳极与钢结构的距离不宜1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且满足本标准第7.3.3条的相关规定。2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70mm;对混凝土表面1)主筋应通长配置,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6%;2)箍筋应采用螺旋式,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宜200mm~300mm;当桩基承受较大水平荷载作用或承受水平地震作用时,桩顶以下5倍桩径范围及液化土层范围内的箍3)当钢筋笼长度超过4m时,应每隔2.0m~2.5m设置一1桩顶嵌入上部结构内的长度不宜小于100mm;2桩顶主筋应根据受力情况采用喇叭形或直筋锚入上部结小于40倍主筋直径且满足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要求;3上部结构边缘与边桩外侧的距离宜满足表7.4.2的要求。上部结构形式上部结构边缘与边桩外侧的距离承台或桩帽≥0.5d且不小于300mm≥0.4dH不小于500mm横梁1钢管桩一般可优先采用Q235B级以上镇静钢,对重要线2)钢管桩的外径与厚度之比不宜大于100;7.4.4钢管桩制作时的焊缝形式、尺寸和质量要求应符合下列缝的间距应大于300mm,组装时相邻管节的纵缝距离应大于1/8周3桩身所有焊缝等级不应低于二级。1桩顶与上部结构应采用刚接,连接处应能满足抗弯、抗剪和抗轴向力的要求。2刚接可采用桩顶直接伸入上部结构内、桩顶通过钢筋等锚1)桩顶直接伸入上部结构内时,伸入的最小深度≥1倍2)通过锚固件刚接时,桩的伸入深度≥100mm,锚固件的伸入深度≥1倍桩径;3)当桩承受轴向拉力时,桩顶直接伸入的部分必要时可加3对桩顶刚接位置,应按表7.4.5进行锚固验算:刚接形式上部结构上部结构轴向压力桩顶混凝土的挤压和冲切轴向拉力桩顶锚固深度积、锚固长度和焊缝长度桩顶锚固深度、锚固铁件的截面积、锚固长度和焊缝长度水平剪力、力矩桩侧混凝土的挤压应力桩侧混凝土的挤压和铁件应力桩侧混凝土的挤压和铁件应力7.4.6对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以下地区的海中基础,当沉贯难中的AB型及以上桩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80。2主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第7.3.4条的相关规定。3管桩宜整根预制,当确需接长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抗压桩的接头数不应超过每根3个,抗拔桩的接头数不应超过每根1个;2)抗压桩宜采用端板焊接或机械连接,抗拔桩宜采用机械连接;3)接头处的各项力学指标不应低于桩身。4管桩混凝土可采用表面涂层、掺加钢筋阻锈剂等措施防腐,接头等位置的外露钢结构应采取防腐措施。5管桩应在桩身适当部位预留排水排气孔,孔径可取50mm。6应综合地基土性质、锤型及锤击能等条件,合理选择桩尖形式和桩顶加固设计,桩端打入风化岩层、砾石层和硬黏土层时,宜设置钢桩靴、桩顶钢板箍。7.4.7管桩与上部承台、桩帽、横梁等结构的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桩顶的填芯混凝土应饱满密实,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上部结构且不低于C30。填芯混凝土底面应低于上部结构底面不小于3倍桩径,对承压桩且不小于1.5m,对抗拔桩且不小于3m,并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要求。抗拔管桩填芯混凝土在上部结构底面以下段长度按公式(7.4.7)计算。式中:Hm—抗拔管桩填芯混凝土在上部结构底面以下段长度Ta——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设计值(kN);Um——管桩内孔圆周长(m);fm-——填芯混凝土与管桩内壁的黏结强度设计值(kPa),宜根据试验确定。2填芯混凝土应通长配筋,纵筋由计算确定且配筋率不低于1%,纵筋伸出桩顶的长度应满足锚固要求,对抗拔桩尚不应小于2)上部结构边缘距边桩的净距不小于0.4倍桩径,且考虑1)管桩顶伸入长度不小于100mm;率均不宜小于0.15%;4承台板厚大于2.0m时,宜合理考虑承在板厚分层位置设置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不大于300mm的双艺时不宜小于3倍桩径。1对黏性土和粉土不宜小于2d,对中等密实砂土不宜小于1.5d,对密实砂土和碎石土不宜小于1d,对强风化岩灌注桩的进入深度不宜小于1.5d,其中d为桩径;2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7.4.11同一承台下的基桩,桩端宜处于表7.5.1按单桩计算承载力的最小桩中心距桩的类型轴向承载力水平承载力打入桩、灌注桩中心距6d.或中心距3d~6d且桩端进入良好持力层沿水平力作用方向桩与桩的中心距6d~8d,砂土、桩径较大时取较小值.黏性土、桩径较小时取较大值嵌岩桩以嵌岩段承受轴向力为主时.中心距2d;考虑覆盖层段承受以嵌岩段承受水平力为主时,沿水平力作用方向的中心距2d;以覆盖层段承受水平力为主时,中心距i6d~8d.砂土、桩径较大时取较小值·黏性土、7.5.2单桩轴向承载力计算时,应将桩自重与置换土重的差值作为荷载考虑,由试桩确定极限承载力时可不计入桩自重与置换土重的差值。7.5.3单桩轴向承载力在有条件时应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当进行静载荷试验时,单桩轴向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桩顶作用效应相应采用设计值:式中:Qd-—单桩轴向承载力设计值(kN);Qk——单桩轴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N);YR——单桩轴向承载力抗力分项系数,按表7.5.3取值。表7.5.3单桩轴向承载力抗力分项系数桩的类型打入桩灌注桩嵌岩桩抗压覆盖层Yes预制桩灌注桩覆盖层Yis预制桩灌注桩嵌岩段Y₁R注:对受压桩,地质情况复杂或永久作用占比重较大时取大值、反之取小值;对抗拔桩,地质情况复杂或永久作用占比重较小时取大值,反之取小值。7.5.4按经验参数法确定单桩轴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码头结构设计规范》JTS167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抗力分项系数按表7.5.3中的经验参数法对应取值。具体应满足下列规定:1单桩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应由地质勘察提供,无当地经验时按现行行业标准《码头结构设计规范》JTS167中推荐值采用。2敞口、半敞口的钢管桩以及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应根据桩端形式、桩径、入土深度和持力层特性等考虑桩端承载力折减,对桩端持力层为风化岩层或密实砂层、桩径大于2m等特殊情况,折减系数应经专项论证后确定。3对嵌岩桩的抗压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桩端持力层为全风化岩、强风化岩和其他难以有效嵌岩的岩层或桩端有效嵌岩深度小于1倍桩径时,应按灌注桩计算;2)岩层遇水软化或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k小于10MPa时,宜按灌注桩计算;3)嵌岩桩模式计算时,若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k大于桩身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ek时,取frk=fek。4后注浆灌注桩的单桩轴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应通过静载荷试验确定,按经验参数法计算时,后注浆的实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码头结构施工规范》JTS215的相关规定。7.5.5按经验参数法确定单桩轴向抗拔极限承载力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桩应同时满足群桩呈非整体破坏和整体破坏两种模式的抗拔稳定,非整体破坏模式的单桩抗拔承载力按现行行业标准《码头结构设计规范》JTS167的相关规定计算,整体破坏模式的单桩抗拔承载力按下式计算:式中:Td—-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设计值(kN);Qh——-单桩第i层土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kPa),同下压工况取值原则;l;——桩周第i层土的厚度;U₁一桩群的外围周长(m);G₁.-桩群基础所包围体积的桩土总自重(kN),水下取浮1)嵌岩深度不小于3倍桩径时,其单桩抗拔承载力可按现2)对持力岩层会遇水软化或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应采取能有效减小桩侧负摩阻力的工程措施。具体应满足下列2桩台附近地面有大面积堆载或堆载引起的沉降尚未稳1单桩的桩身内力和变形可采用m法计算,也可采用py曲线法计算,计算方法见现行行业标准《码头结构设计规范》2采用m法时,桩在泥面处的最大水平位移限值应与所取3重要线路工程所采用的水平承载力计算参数应根据水平荷试验确定,对不进行静载荷试验的嵌岩桩,其计算应满足下列要求:不小于1.5倍嵌岩段桩径,计算嵌岩深度可按现行行业注桩计算;往复水平力作用下,可按水平地基抗力系数折减后的单桩设计。1采用m法时,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可按表7.5.9中原则折减。表7.5.9沿受力方向的水平地基抗力折减系数桩间距桩距大于或等于单桩最小间距2采用p-y曲线法时,桩中心距小于8d、入土深度小于10d以内的桩段应考虑群桩效应:在非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荷载作用方向上最前面的桩按单桩计算,其余各桩将相应p-y曲线中的土抗力p进行折减。无试验资料时,对黏性土可按下式计算土抗力折减系数:式中:λh-黏性土水平土抗力折减系数;S₀—-桩的中心距(m);z-—-计算点泥面以下的深度(m);7.5.10基础除满足承载力要求外,尚应进行下列内容的计算:1桩身应计算受压、受弯、受拉和受剪承载力,混凝土桩应进行裂缝控制计算,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S151、《水运工程钢结构设计规范》JTS152的相关规定。2桩的自由长度较大时,应验算桩的压屈稳定性,对打入式钢管桩尚应进行局部压屈验算,可按现行行业标准《码头结构设计规范》JTS167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3对钢管桩、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对施工期和使用期均应进行强度计算和稳定性验算,施工期计算应满足下列规定:1)施工期应包括吊运、沉桩以及沉桩后但桩顶未完全固定等阶段,按短暂状况考虑;2)吊运时宜按吊点处负弯矩与跨中正弯矩相等的原则布置吊点,吊运验算时应将桩重乘以动力系数αd,其取值宜为:起吊和水平吊运时取1.3,吊立过程取1.1;钢管桩应进行吊耳板设计;3)锤击沉桩时,最大锤击压、拉应力不应超过桩身相应的轴7.6.1钢管桩和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在地质复杂且缺乏沉5钢管桩沉桩时,采用封闭式桩尖的桩基应采取防上浮措高程的允许偏差为+100mm、0mm;到设计高程时,应继续锤击贯入100mm或锤击30击~50击,其平均贯入度不大于控制贯入度,且桩端距设计高程不超过1m~3m时(硬土层顶面高程相差不大时取小值)可停锤;3应控制下节桩的桩顶高程,使接桩不受潮水和波浪的影桩完毕后宜将桩顶以下200mm~300mm割除,以保证桩的强度2试桩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且在同一条件下不少于3根,当工程桩总数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10d,非饱和黏性土中不应少于15d,饱和黏土中不应少于25d,水设计要求,同一根桩上的两次轴向静载试验的间歇时间应超1试验桩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且在同一条件下不宜少于2根;2沉桩后至试验加载前的间歇时间与轴向静载荷试验的规1试沉桩的数量及相关要求应符合本标准第7.6.1条的本标准第7.7.2条的规定。1灌注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数量应为100%桩数,可采用低应变法或声波透射法;对桩径大于1000mm、泥面以下长度大于3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在沉桩后应采用低应变法进行桩身质量检测,检测数量不得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少于10根,同时每个承台下检测桩数不少于1根;沉桩过程中若发生贯入度进行验收检测;检测数量不少于同一条件下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总桩数少于50根时不少于2根。1施工前未按本标准第7.7.1条进行单桩静载荷试验;5%,且不得少于5根。本标准第7.6.3条的沉桩控制标准且影响桩的轴向承载力时,宜8.1.2防撞设计宜采用结构性防撞和非结构性防撞相结合的1防撞设施的设计应能完全吸收船舶的撞击能量或使基础8.1.5非结构性防撞设计应根据相关管理部门的要求,设置导8.2刚性防撞设计8.2.1刚性防撞设施可采用分离式刚性防撞墩、人工岛等结构形式,也可根据基础具体防护要求,利用基础自身强度抵抗撞击或采用局部防撞结构对可能受到撞击的部位进行局部防护。8.2.2利用基础自身进行防撞设计时,宜采用设置表面附着弹性吸能材料等措施增强基础防撞击能力。8.2.3刚性防撞墩的位置和形状宜根据铁塔基础形状和主要防撞设防方向、角度等因素进行设置。8.2.4刚性防撞墩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桩、钢管桩或钢管混凝土桩,桩顶墩台宜采用混凝土墩台。8.2.5确定船舶撞击力应综合考虑船舶类型、航行速度、撞击角度、航道水深、水流速度、潮汐情况、船舶撞击部位和结构被撞部位的材料属性等。8.2.6船首与刚性防撞结构正面碰撞时的等效撞击力可按下式计算:F=1.2×10⁵√DWT·V式中:F-——船首正碰等效静力撞击力(N);DWT-一船舶的载重吨(t);V-船舶撞击速度(m/s),应符合本标准第7.2.16条的相关规定。8.3柔性防撞设计8.3.1柔性防撞设施主要有可升降附着式防撞套箱、柔性护墩桩式防撞系统等。8.3.2可升降附着式防撞套箱结构形式主要为钢结构或复合材料结构,附着于墩身或承台外侧,受船舶撞击时通过套箱钢结构溃8.3.3柔性护墩桩式防撞系统的平面布置形式宜根据铁塔基础8.3.4柔性护墩桩式防撞系统宜设置内外圈防撞桩和桩间连系8.3.5柔性护墩桩式防撞系统可按撞击能量控制的简化防撞分2靠泊设施可根据基础顶面与靠船时最低水位之间的高程3靠泊设施布置方位应在与海中基础主体结构相协调的前度不宜小于1.2m。10.0.1海上架空输电线路设计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0.0.4对海上架空输电线路附近的弱电线路和无线电设施应进行通信保护设计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10.0.5海上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应减小因施工、运输等对海洋环rA.0.1加劲钢管完善构件的弹性稳定承载力σx,ecr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A₅——纵向加劲肋的截面积(mm²);b-——纵向加劲肋间距(mm),圆周长除以纵向加劲肋数R——钢管半径(mm);L,——环向加劲肋间距(mm)。其他参数可按照下列各式依次计算获得:λ。=√fy/o。式中:I₈纵向加劲肋的惯性矩(mm⁴);Zg-一纵向加劲肋形心到管壁中心线距离(mm),内部加劲肋取负值。附录B水流阻力系数Cw取值B.0.1水流阻力系数Cw可按表B.0.1-1选用,并根据下列规定进行修正。表B.0.1-1水流阻力系数墩(桩)形状矩形圆形尖端型圆端型菱形基础平面示意图LL1当计算作用于沿水流方向排列的墩、桩等基础构件上的水流力时,应将各构件的水流阻力系数·乘以相应的遮流影响系数m₁,可按表B.0.1-2选用。表B.0.1-2遮流影响系数m₁简图123468LCL一0.38表B.0.1-3淹没深度影响系数nw简图表B.0.1-4水深影响系数nw₂简图12468上上表B.0.1-5水流力横向影响系数m₂圆端形墩(桩)简图37—oo一方形墩(桩)简图468QQ响系数m₃,可按表B.0.1-6选用。表B.0.1-6斜向水流作用影响系数m₃圆端形墩(桩)简图05—一方形墩(桩)简图0附录C基于耐久性要求的海中基础混凝土性能指标C.0.1海中基础混凝土按耐久性要求,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表表C.0.1不同暴露部位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类型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泥下区素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C.0.2钢筋混凝土中的氯离子最大含量不宜超过0.1%,预应力混凝土中的氯离子最大含量不宜超过0.06%,素混凝土中氯离子最大含量不宜超过1.3%。C.0.3对海中基础,浪溅区及其以下部位的混凝土构件严禁采活性骨料时,混凝土中的最大碱含量不应超过3.0kg/m³。C.0.4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应掺入适量的引气剂。有掩护条件的水位变动区及浪溅区下部1m范围、无掩护条件的设计高水位至设计低水位之间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抗冻等级应按表C.0.4表C.0.4海水环境混凝土抗冻等级选定标准海中基础所在地区高性能混凝土素混凝土严重受冻地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低于-8℃)续表C.0.4海中基础所在地区高性能混凝土素混凝土受冻地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在-4℃~-8℃)微冻地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在0℃~-4℃)C.0.5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分别满足表C.0.5-1和表C.0.5-2的规定,但胶凝材料的最高用量不宜超过表C.0.5-1海水环境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允许值混凝土类型高性能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素混凝土北方南方北方南方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严重受冻受冻微冻不冻 水下区不受水头作用受水头作用最大作用水头与混凝土壁厚之比<5最大作用水头与混凝土壁厚之比5~10最大作用水头与混凝土壁厚之比>10表C.0.5-2海水环境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kg/m³)混凝土类型高性能混凝土素混凝土北方南方北方南方北方南方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400(抗冻等级为F350时)400(抗冻等级为F350时)360(抗冻等级为F300时)360(抗冻等级为F300时)330(抗冻等级为F250时)330(抗冻等级为F250时)300(抗冻等级为F200时)300(抗冻等级为F200时)水下区3有抗冻要求时,浪溅区范围内下部1m应随同水位变动区按抗冻要求确定C.0.6对于设计使用年限不超过50年的海中基础,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指标(电通量)宜符合表C.0.6的规定,指标检测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JTS153电通量法的相关规定。表C.0.6海水环境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限值(电通量)氯离子指标高性能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士北方南方北方南方电通量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注:试验用的混凝土试件应在标准条件下养护28d.试验应在35d内完成;对掺加粉煤灰或磨细粒化高炉矿渣的混凝土,应按标准养护条件下56d龄期的试验C.0.7对于设计使用年限50年以上的海中基础,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指标(氯离子扩散系数)应符合表C.0.7的规定,指标检测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JTS153非稳态电迁移法的相关规定。表C.0.7海水环境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限值(扩散系数)氯离子渗透性指标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氯离子扩散系数(10¹²m²/s)D.0.1典型柔性护墩桩式防撞系统结构设计特征如图D.0.1所示。B-B剖面图D.0.1典型柔性护墩桩式防撞系统示意图D.0.2柔性护墩桩式防撞系统设计方法:基于p-y曲线法,通过桩基水平变形数值分析将单桩简化为一个由若干非线性弹簧组成的弹簧系统,计算获得单根防撞桩的桩顶水平荷载-位移关系曲图D.0.2桩顶水平荷载-位移关系有限元弹簧简化分析模型D.0.3柔性防撞系统主要靠变形来吸收船舶的撞击能量,其桩基础需能抵抗较大的水平变形,为增加其抗弯能力及破坏时的延D.0.4防撞桩桩顶标高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潮位、通航船舶尺寸、D.0.5单根防撞桩可吸收的能量为其桩顶水平荷载-位移关系D.0.6防撞桩的大变形性能是整个防撞系统防撞能力的关键,确定设计尺寸之后,宜进行防撞桩的现场水平承载力大变形试验。D.0.7在设计船舶吨位撞击时,应保证钢丝束缆索不发生破坏;在发生超设计条件撞击时,应保证刚性连系梁先于钢丝束缆索发D.0.8钢丝束缆索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斜拉桥热挤聚乙烯高D.0.9平行钢丝束缆索由索夹固定在钢管混凝土桩桩头,由夹紧力产生的索夹抗滑摩阻力Fic为:式中:Ff———索夹抗滑摩阻力(N);kfc——紧固压力分布不均匀系数,按悬索桥索夹设计经验取2.8;Prot——索夹上螺杆总的设计夹紧力;neb——索夹上安装的螺杆总根数;Ps——单根螺杆的设计夹紧力。按索夹单根螺杆的设计夹紧力Pf,确定其螺杆的有效面积Acb如下:式中:Acb-单根螺杆的有效面积(mm²);Oycb一螺杆材料的屈服强度(N/mm²)。D.0.10索夹内外表面防腐可参照7.3.13海中基础钢结构处理。D.0.11索夹壳体宜采用锻造工艺,材料须经超声波探伤检验并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锻轧钢棒超声波检测方法》GB/T4162规定的B级,成品表面进行磁粉探伤并应达到现行行业标准《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4730规定的Ⅱ级。D.0.12索夹应进行抗滑移试验,其抗滑安全系数应大于或等本标准用词说明《色漆和清漆人工气候老化和人工辐射曝露滤过的氙弧辐海上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海上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555—2019,经国家能源局2019年6月4日以第4号公告批准发布。 4.1气象条件 4.2水文条件 4.3地形、地貌条件 4.4地质条件 4.5地震 5.1导线和地线 5.2防雷和接地 5.3绝缘子和金具 5.4施工要求 6.1基本规定 6.2杆塔钢结构防腐蚀 6.3构件计算与构造要求 7海中基础设计 7.1基础选型 7.2荷载及组合 7.3耐久性设计 7.4构造要求 7.5基础计算 8防撞设计 9附属设施 附录A加劲钢管完善构件弹性稳定承载力σ'x.er 附录B水流阻力系数Cw取值 附录C基于耐久性要求的海中基础混凝土性能指标 附录D基于撞击能量控制简化防撞分析方法的柔性护墩桩式防撞系统设计 1.0.1本条明确了海上架空输电线路设计的基本要求。1.0.2本条明确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对超出适用电压等级的海上架空输电线路设计,可根据具体情况和运行经验参照本标准2术语和符号为执行本标准条文规定时正确理解特定的名称术语含义,特列入了一些与本标准相关的名词术语,便于执行条文规定时查找制事故影响范围,提高运行可靠性并便于施工。独立耐张段一般4.1.3考虑到海上架空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难度要高于一般线大风季最低水位以上10m处后,再将该风速提高10%考虑。海上架空输电线路考虑水面影响,应将风速再增加10%选用。4.1.5对海上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条件规定较高的安全标准是采用附近线路的设计覆冰增加5mm作为海上架空输电线路的设和不均匀覆冰情况。地线覆冰厚度较导线增加5mm后,地线不计算时,按导线设计冰厚确定控制工况,按导线设计冰厚增加4.2.1海中基础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各项水文条件,其重现期建议与上部结构设计气象条件的重现期一致,即500kV输电线路设计重现期取50年,110kV~330kV输电线路设计重现期取30年。4.2.3工程所在位置或其附近水域有较长期的波浪实测资料时(连续时间不宜少于20年),可采用分方向的某一累积频率波高的应的周期系列进行频率分析,确定与设计波高同一重现期的周可以与实测资料拟合最佳为原则选配极值I型分布(冈贝尔分(1)对岸距离小于100km时,可根据当地的重现期设计风速统计资料,重现期100年的波高与重现期50年的同一波列累积频筑物遭遇100年一遇的波浪,但因超值不大且建筑物具有一定的100年一遇与50年一遇的波高比可能会超过1.15,此时若结构仍储备严重不足。因此,对大水深的海中基础且波高比≥1.15时,建议其设计波浪、极端高水位的重现期均取为100年。为保证大4.2.4海流资料一般在工程实施前天然地形条件下通过现场实测获取,使用的实测海流资料,应注意与工程前天然地形的匹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