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哲学史讲义先秦部分
第一评:#论
一、哲学与中国哲学
1.哲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惊讶闲暇(精神)自由
2.中国哲学的特点
(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
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
(2)中国哲学的特点: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
(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
3.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谜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即考据学或新汉学
二、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学史
三、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1,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
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
蔡元培认为胡适这本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
于学界。——陈寅恪
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
5.任继云《中国哲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
思考题:
1,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2、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3、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第二饼孔子
一、孔子与1W
1.孔子其人
孔子生曹昌平乡障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
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叁囊公二
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
氏。
——《史记•孔子世家》
2.孔子与六艺
孔子之时,周室徼而礼乐废,诗书缺。追笳三代之礼,序书传,
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日广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
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5S股夏所
损益,日:"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孔子语鲁大师:一乐其可知也。始作
翕如,纵之纯如,缴如,绛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雅项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
义,上采契后穆,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日•关
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雁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项始”。三
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留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
各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读易,
韦缜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
礼乐教,弟子益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
受业者甚众。
—《史记-孔子世家》
3.孔子与儒家
孔子与儒六经与儒冢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二、帙声与礼
1.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旧的秩序
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
理想的秩序。
2.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
路》)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
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岂
得而食诸?”(《子路》)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
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
3.礼
孔子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二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
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
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妞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在孔
子看来是最完美的。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乂《八僧》)。
要掌握周礼的思想实质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
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为政》)
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1•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
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作
为礼的内容。
“人而不仁如札何”(《八借》)
三.仁
1.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苜,非礼勿动。•(《颜渊》)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
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且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你到
了仁。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
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
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
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2.孝、悌
子日:“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
而》)
有子曰r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考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考.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
而》)
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
孔子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或血缘基砒
的,这个基础就是孝。
3.为仁之方
子日:•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子日:“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J(《里仁》)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警,可
谓仁之方也已。"(《雁也》)
为仁之方包括荫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
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二如果再从
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我不愿他人如
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忠恕的综合
是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四、中盾之量
1.过与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
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猖乎,狂者进取.事者有所不
为也。”(《子路》)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
是中道。
2.中与时
孔子说的中庸并不是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而是有很大的灵活性。
(孔子)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康中权。我则
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
“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止则止河以仕则仕,孔子也……
孔子,圣之时者也。乂《孟子•万章下》)
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魔。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
五,天命
1.天与命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份》)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
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
在孔子心目中,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
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在孔子看来,他的使命和政治主张能否实现,
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
2.鬼神
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
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这也是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
神的权威。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旎事鬼?“(《先进》)
子日:“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
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
大.■子与圣人
1.君子与小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君子是孔子所肯定的一种人格。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
的取向不同。君子所追求的是德与义,而小人则以利来取舍。
2.圣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
也。"(《季氏》)
子日:•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
子日:“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
而》)
圣人是孔子追求得最高理想。在他看来,圣人是天生的,连孔子自
己都不敢以圣人自居,说明圣人的神圣性。圣人虽为生而知之,但非
不可实现。
思明・
1•孔子的仁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实现仁?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
3.君子和小人有什么不同?
第三讲:电子
一、老子与道家
1.老子其人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溢曰鹤。
周守藏室之史也。一《史记》
老菜子说
太史僧说
隐君子说
2.老子其事
(1)孔子问礼
现存共有5种不同的文就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宜.但是孔子
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却引发了学界很大的争论。学者们要
么纠缠于记载史料的真实性,有的非议于孔老会见时老子的年龄问题,
要么则就历史留下的孔老对礼、仁义的相关言论与会谈言论的冲突发
表议论。
陈殴皮:考学先于孔学
对老子其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对《老子》、
《论语》成书的时间,都作了详尽而有说服力的考据。在此基础上得
出老学先于孔学的结论。同时分析了过去学界颠倒老、孔学术发展顺
序的原因。
(2)老子出关
鲁迅:《故事新编》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关尹喜则给了老子一包盐、
一包胡麻和十五个悻惇作稿费。关尹善还特地申明说,“这是因为他是
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
3.《老子》其书
马王堆帛书
学者论争一老子的时代问题
(1)以胡适、・经为代表的“早出论”,认为《老子》在春秋末年
或战国早期就已形成,《老子》成书于孔子之前,是老聃的著作。
(2)一派以期荀8、健・、冯友兰为代表的“晚出论”,这一派的
观点是向传统说法的一种挑战,但他们的意见也不尽统一。有人认为
《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期;有人认为其成书当在战国后期:极端的意
见则认为其成书更晚,大约要在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但是,其一致
处在于都〃为《老于》成书远在孔子之后。
二.天逑与逆
1.关于“道”的描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捕之不得名曰微”(14章)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象之象,是谓恍忽。迎之不见其首,陵之不见其后。"(14董)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童)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
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
这里老子虽然都是用■•好像“(-似")的字眼,其实是肯定了道是万
事万物的根本(“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但在老子体系
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
•自然”原则.或“无为”原则,这样的“一”也就成为“道”的同义语。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
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正)。・(39章)
•一•是形成和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本摩用
老子这星济光生一・,既有指具体万•形成前的筑一状森的霰息.
又者道使万物获,筑一原则的量息.在了这一杭一的状态和*则,M
盾分化为天、她(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阴、阳,宓
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
“道之为(帛书《老子》甲、乙本均无'为'字)物,惟恍惟忽。忽
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穷兮冥兮,其中有精,其
精甚真,其中有信0-(《二十一章》)
这里说“jr是一种优怠不足,深事固远不可捉黑的东西。在优优彩
瓶的情况中,好像有某冷形象,又好像方某冷实,;在■远深建的情
况中好像襦某种・微的东西•而且还假实在.但是,这一切・墨黄
恍忽■深的情况。
2.天道
“道可道,非常道。"(1章)
具体的■•■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以下・是具体■■,所
以说:,看名,万物之母•・天地是从,道•那・产生出来的•富是无形无
体的,没法用名♦来表达,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老子这里秫的是没者任何具体般定性的戈・或"31・,并把它作为宇
青的本原、万•的老穆,似乎・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具体
的・加定性的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的理解,
三、反与■
1.反者道之动
(1)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都是互相依城的关系。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演,音声相和,前后相随J
(28)
(2)对立的一面,如果它的特点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对立
的另一面的特点。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41章)
“大成若缺","大直若屈;1•大巧若拙"「大辩若讷・(45章)
(3)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58直)
(4)“反”思想的不足
只是一些直观的感受
对立和转化是无条件的,自然而然的。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南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36章)
2.弱者道之用
(1)刚强
柔弱的东西多属生存一类,与生长发展相关联;坚强的东西多慝死
亡一类,与终结结束相关联。
1•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
“不可长保”(9章)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6章)
(2)柔弱与刚强
“柔弱胜刚强。“(36章)
“天下1(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
强,柔之胜两,天下莫不知,箕能行。"(78章)
“人之生也柔弱,具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76章)
“天下之至柔,驰骡天下之至坚。”(43章)
(3)弱道——上善若水
“骨弱筋柔而握固。”(55童)
"守柔日强。"(52章)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
四、无为与自然
1.有为
人民的苦难的直接根源就是当时统治者的“有为老子对当时一
些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穿好的,吃好的,搜括大■财货,而根本
不管政治腐败,土地荒芜,馥仓空虚的现象进行了批评。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第75覃)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乐饮食或I货有余「(第
53章)
2.不妄为
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
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六十五章》)
3.无为而无不为
遵守“自然”的法则,在处己、待人。
应物上定能做到因道而动、循道而行。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官然'(第25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
民自朴”(第57章)
“歙载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49
章)
五、电子对■事的批评
1.对仁义礼智的批评
保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
“大道废,有仁义;智设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
昏乱,有忠臣。"(18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
有「(19章)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章)
2.对镭家社会结构的批评
小国募民——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
1•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
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
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80章)
1、老子的道论
2、无为而无不为
3、“涤除玄览”
第四决:■子
一、■子与■耒
1墨子其人
器墨翟,宋之大夫,善守掷,悬静用。成曰并孔子畴,或日在其
后。
—《史纪•孟子荀卿列傅》
2.墨子其书
3.墨学渊源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理糜财而
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行夏政。——《海南子》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
是以赖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
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
利,因以非礼,推黑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一《汉书•艺文志》
二、黑量与•仁,的反■
1J兼相爱,交相利”
提倡.兼相没,交相利”。因为“天下11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舞
爱上》)o这就是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墨子提倡的一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
具体内容的。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兼爱中》),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
消灭,也就达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2.“兼即仁”
子墨子曹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人下之害.
以此为事者也。(£墨子兼爱中》)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爰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遇人者.人必
从而艰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同上)
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主张兼爱,要平等
的、无差别的爱一切人。
三、尚贵与尚同
1.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市能则举之,高予之第,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断予之令……故宫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尚贤上》)
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把一个人是否有能
力作为选才的标准,而不注重其出身。
2.尚同
(1)论国家起源
子塞子言日:古者民始生、未有形政之时,益其语,人异义。是以
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玄
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天下之乱,若禽兽
然……夫明摩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
立以为天子。(《尚同上》)
(2)尚同而下不比
四、非乐与节笄
1.非乐
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非乐上》)
他还从提倡音乐所造成的政治后果论证这一点:“乐逋繁者,其治逾
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三辩》)
他更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俯仰周旋威仪之礼……诸
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节用中》)
2.节葬
厚葬的危害
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晏退,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
仓%
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祭出夜入,耕稼树艺。
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
使妇人行此,则必不爱夙兴夜寐,纺填织经。(《节葬下》)
五、天志与明嵬
1天志
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臀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
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天
志上》)
子墨子言日:戒之慎之,必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惑。曰:天之
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何以知其然也?
曰:义者,正也。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
以此知义之为正也。(《天志下》)
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天志上》)
墨子所提出的兼爱学说,没有像孔子仁爱思想的心理基砒。故必从
外在导一保证。这个保证就是天志。
2.明鬼
‘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神,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
而为嵬者."(《明鬼下》
鬼神又能协助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实行赏善罚暴,因为鬼神
的能力也是超越一切常人的:“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
(《明鬼下》)
六、=«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废以力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思题■:
1墨子的“兼爱"说有什么特点?
2墨子的“非命”与“天志”思想是否矛盾?
3墨子的“三表法”包括那些内容?
第五济:2子
一、孔工之间
孟轲,嬲人也。受案子思之n人.道既通,游事寿宣王,宣王不
能用。通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即兄以悬迂逮而於事情。富是之峙,
泰用商君,烹S3强兵;建、魏用吴起,籁筋弱敲;杳威王、*王用猱
子、田忌之徒,而^候柬面朝膏。天下方将於合拢速衡,以攻伐熟Si.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舆画章之徒序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黑。——《史X己•孟子荀卿列傅》
自孔子卒筱,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帅傅卿相;小者友教
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
居西河,子贡终於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旗之属,皆受
业於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彼陵迟以至于始皇,
天下并争於战国,儒术既细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於威、
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於当世。
—《史记•儒林列传》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骸氏之俅,有孟氏
之保,有漆雕氏之保,有仲良氏之保,有藻氏之保,有桑正氏之保。
一《韩非子》
根据《史记》和《韩非子》的说法,孔子死后,儒家确实有了分
化。但由于文献的缺乏,不能对他们进行认识。1993年湖北荆门郭
店一号战国楚基出土的竹简中有一部分是儒家文献,填补了孔孟之间
儒家的空白。
二、住•论
1.人毒之辨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
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
孟子所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即渴饮饥食等生理上的反应;
而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
2.“四端”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悲之心,非人也;无群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阳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
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
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3.义内与义外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日:“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日「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
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
无以异于长人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漫之,柒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
内。长屋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日:者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者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者
炙亦有外与?”(《告子》上)
三、尽心说
1.尽心、知性,知天
孟子曰:1•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
其性,所以事天也。妖寿不薮,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
心》上)
心是人之“大体”,所以尽心能够知性;此乃“天之所于我者”,故尽心、
知性,则能知天。
2.求放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
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
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是说,求知识、
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饕把他放弃(散失)棹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
行了。
3.养气
(1)养心
孟子日:•界心"〃献・其为人也餐欲,量者不存与看■奥;
其为人也多敬,呈存存舞者.BA.'(《尽心下》)
(2)存夜气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
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
则其逢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强有才焉者,是岂人之
情也哉?(《告子•上》)
(3)浩然之气
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薪敢问何谓浩然之气?”主曰:
一雅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愫于心,则馈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
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间.这祥就达到了••大
丈夫”的境界
四、仁R
1.恒产与恒心
他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
建制度。
孟子还把他这种通过正经界「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同上)
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意思是要分配给衣民固定的土地,使他
们“死徙无出乡”(同上)。他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膝文公上》)
2.王政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就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眼也,力不熊也;以德
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公孙丑上》)
孟子主张实行王政,反对霸政。他认为期政是以力服人,不能使人
心服口服;而仁政是以德服人,能使人1■中心悦而诚照”。
3.民为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父。是故得平丘民而为天子,
得平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
粢盛既粼,祭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o”(《尽心下》)
孟子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够得到天
下。
思考*:
1.什么是“四端”?
2.孟子的“尽心”说?
3.孟子的民本思想?
第六济:庄子
耗子者,装人也,名周。周富悬蒙漆困吏,典梁惠王、瘠宣王同畴。
其孥瓢所不,然其要本韩於老子之雷。故其著者十馀篱雷,大抵率
寓言也。作渝父,盔跖,脏箧,以世勖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街。畏
累虚、亢桑子之屋.皆空^瓢事H。然善暗害雄辩,指事^情,用黑
剥儒、墨,雌富世宿孥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遇己,故自王
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言己老子戟非列傅》
一、庄子其人
耗子者.部人也,名周。周营熟禁漆圜吏,舆梁惠王、杳宣王同
畤。其擘影所不R1.然其要本疑於老子之曹.故其著害十赣蔺言,大
抵率寓言也。作演父、盗跖、陆箧,以延热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淅。
畏累虚、亢桑子之圈,皆空^辗事寅。然善隔害部解,指事^情,用
剽剥保、墨,雄益世宿挚不能自解免也。其曹洸洋自恣以道己,故自
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一《史杷•老子韩非列僖》
二、道与•
1.物物者非物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知北游》)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
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大宗师》)
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天地鬼神也受到道的支配。
2.道与德
德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德概念。庄子认为“全德”才能保持内
心之德而不使之摇荡。
与儒家所说的“谯”不同,庄子说的“德”是要忘抻儒家德仁义、礼乐
等。
3.道与物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
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
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
以成。(《齐物论》)
相对于道来说,物只是次一等的境界,是对道的亏损。
三、心员与肉体
1.有形与无形
从老子开始,道冢就把世界区分为有形和无形的两种。
道是有形的即形而上的.所1T大象无形”;物是有形的即形而下的.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无形者是宗,是始和母,有形者是子,是从无形者中产生的。
2.心与形
老子已经开始区分心与形,■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很明显.他把人分成“心-腹”或“志-骨”两个不同的部分。
《管子》亦有••天出其精,地出具形,合此以为人••的说法。
庄子也对心与形有很明显的区分「有人之情,无人之形在心
与形之间,庄子更看耋心。
3.形:天与命
(1)道与之貌,天与之形
公文轩见右师而俅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
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
也,非人也。”(《养生主》)
(2)命
在庄子看来形体属于命运的领域提一个人所不能参与的领域“
•1死生,命也;其有夜且之常,天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
皆物之情也。"
形体的变化是人无法控制的.”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
(3)形有所忘
对于命运控制的领域,人所能做的就是遗忘。
庄子对形体的看法,主张一形莫若就",即顺应外界的变化。
4.心:虚与通、结与解
(1)心商:虚
回曰:“敢问心斋。一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
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
相对于形体的1•实",心是可以虚的,而且这应该是它的本性。
(2)坐忘:通
颜回日:“回益矣」仲尼日:“何谓也?”日:“回忘仁义矣。•日:“可
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B:“何谓也?”日:11回忘礼
乐矣PB:“可笑,犹未也。”他日复见,日:“回益矣!"曰:“何谓也?”
日「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日:■1堕肢体,用!聪
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
四、齐,论
1.是非无定
以道观之,物无费贱;以物观之,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
己。(《秋水》)
在庄子看来,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标准是无法衡量的。
2.道通为一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理与楹,
厉与西施,恢诡谪怪,道通为一。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牖3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齐物论》)
五、通暹出
1.有待与无待
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
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列子虽御风而行.然犹待于风,所以是不逍遥的.在庄子看来,逍
遥是内外无待的。
2.至人、神人、圣人
柄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
吸风饮需;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
思明■:
1.庄子的人生观
2庄子的道论
3.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七讲惠施与公孙龙
一、―
1.名家与辩者
辩者有言曰:宙坚白,若县寓。(《庄子•天地》)
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桓团、
公孙龙,辩者之徒(《庄子•天下》)
2.名家渊源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
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警
者为之,则苟钩加析乱而已。一《汉书•艺文志》
3.名家代表人物
(1)惠施:合同异派
惠施,战国中期宋国人,生平已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370年,
死于公元前318年。惠施曾做过魏国的相,与庄子经常辩论问题。
他的著作已全部散失了,现在仅能根据《庄子》、《荀子》、《韩非
子》、《吕氏春秋》等书中的片断记裁,对他的思想进行分析研究。
(2)公孙龙:寓坚白派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
之论。假物取警,以守白辩。……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
焉。一《公孙龙子•疾府》
二、历物十事
惠施的著作已经散佚,仅《庄子天下》篇记载其历物十事: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湃空间的无限性和相对性的问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无厚是薄之极至,虽没有体积,但有面积,所以“其大千里”。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济空间的相对性。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济时间的相对性.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天下之物,如果说其是同,则皆育相同之处,所以可以称归毕同・;
界亦亦焦。世俗所,此■与彼■的同界,只是小网小异。
南方无穷而有穷。
说空间的相对性.
今日适越而昔来。
济时间的相对性.
连环可解也。
讲事物的相对性。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济空间的相对性。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万•既然有,毕同•的方面,那对万■■血当同*看待,无■利地.
■■地厦一切东西。
三、白马论
(1)马青,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
日:白马非马。
“马"、咱"、咱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内涵
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
同,所以白马非马。
(2)求马,1M马皆可我。求白马,黄黑马不用数。
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可致;白马者有去取于色,故黄黑
不可致。
(3马固”包,故有白马.便马无色.青马如己耳.安取白马7枚白
•,非马也。
马与白马的共相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
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二
四、坚白论
公孙龙所谓的“唐坚白”,就是说“坚'和“自「两种履性不能同时联系
在一个具体事物之中,“坚•和“白”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性质或概念。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附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
无白也。-(《坚白论》)
“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簿.恶乎其石?”
(同上)
他看到坚和白作为事物的共性或一般的概念是有差别的,但他割
裂器官与感官,感官与愚觉,感觉与感觉之间联系的论证方法是错误
的。
五、指■论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平?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
非指也。
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指物论》)
公孙龙所谓的“指'•就是指事物的共性或概念、名称。他认为,事物
都有共性或概念(指),而每一共性或概念则不必依陵于别的共性或
概念。
思考题:
1.惠施“历物十事”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2.谈谈公孙龙的白马论
3.惠施与公孙龙思想有什幺不同?
第八讲易传
一、偏取的新方向
1.从经到传
(1)<«fi>
《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日:.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
三日周易。"
据说《连山》以艮卦为首,《归凝》以坤卦为首。二书均已亡失.
唯剩《周易》流传下来。
郑玄:“且曰连山,股曰归藏,周日周易”认为《周易》为周代的《易
经》。即周朝的卜筮之书。
《易纬》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
三也。"
(2)(«<>
《易传》是最早的一部解薜《易经》的书。一般认为《易传》由战
国时代的儒家所作。《汉书艺文志》“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是
说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
2."十奖
《系辞》上下《靛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
《杂卦》
《彖传》上、下两篇是说明每一卦的基本思想,解释卦辞。
《象传》上、下两篇,一部分是说明如何按照卦的基本思想去行动
(又称为“大象”),一部分是解释爻辞的(又称为••小象”)。
《文言3是专门论述乾、坤两卦的基本思想的。
《系辞传》上、下两篇是总论《经》的基本思想的。
《说卦传》是总述八卦代表的各类事物及其原理、变化等。
《序卦转》是对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说明。
《杂卦传》是说明各卦之间的关系的。
二、两套
朱伯虔在《易学哲学史》中指出:《易传中有两套语言:一是关
于占筮的语言,一是哲学语言。有些辞句只是解释筮法,有些辞句是
作者用来论述自己的哲学观点,有些群句二者兼而有之。
1.占筮语言
指占筮时所用的语管。偏重于从筮法的角度解释,被成为象数学
派。如《系辞》说:"精气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跨国球员转会合同范本
- 2025商业租赁合同书大全
- 2025专卖店合同专卖店申请加盟合同
- 文言文古诗词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点
- 2025《设备采购合同范本》
- 《复习大纲梳理》课件
- 课件:人格尊严权的法律保障-教学内容与讨论
- 《城市规划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课件
-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资产评估案例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方科技大学《历史学前沿与评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会计政策更新试题及答案
- 2025分布式光伏工程验收标准规范
- 2025年上海市普陀区中考英语二模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初级药师考试历年真题试题及答案
-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初中教育集团2024学年第二学期4月份素养调研九年级语文试卷题卷
- 二级造价师水利工程考试真题卷(2025年)
- 2024年云南省气象部门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
- 9.2法律保障生活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幼儿园牛奶知识普及课件
- 公司泥头车管理制度
- 警犬训练室内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