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0种中医症候起因鉴别及分析3_第1页
近400种中医症候起因鉴别及分析3_第2页
近400种中医症候起因鉴别及分析3_第3页
近400种中医症候起因鉴别及分析3_第4页
近400种中医症候起因鉴别及分析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舌歪

[概念]

张口或伸舌时,舌向一侧偏斜,名舌歪。常与"口眼喝斜"或"偏瘫"并见。

舌歪又名"舌偏"、"舌偏斜'、"偏歪舌"等。《望诊遵经.诊舌形容条目》:“舌偏语涩,口眼咽

斜,手足不遂者,偏风也。舌偏斜者,左瘫舌向左,右瘫舌向右也"。

[鉴别]

常见证候

中外风舌歪:轻者仅于伸舌时见舌体偏向一侧,而无口眼喟斜、半身不遂等全身症状;重者舌

歪与口眼啮斜并见,弛侧面肌麻木不适,言语、饮食均觉不利,或有寒热、舌苔白或带腻,

脉浮弦或浮滑等。

中内风舌歪:主要可分成风痰中经络与阴虚风动二型。风痰中经络者,卒然而发,眩晕,舌

歪,口眼歪斜,一侧肢体瘫痪,舌苔白腻,脉滑有力;阴虚风动者,眩晕耳鸣,舌歪,口眼

喟I斜,舌歪而强,言【骞】,半身不遂,舌色红或干燥少津,脉弦滑而数。

鉴别分析

中外风舌歪与中内风舌歪:外风舌歪是因汗出当风或坐卧失所,冒冷冲寒,致风寒之邪乘媵

理之开或卫气之虚而入侵,闭阻经络,滞涩气血。由于病侧肌肉失于濡养而弛缓无力,与

健侧失去平衡,故舌头歪向一侧。其人平素无病,骤然而得,《医学三字经》:"人百病,首

中风,骤然得,八方通"即指外风所中。内风舌歪则是平素失于调摄,阴液暗耗,里热渐炽,

或灼津为痰,遇大怒气逆挟痰上壅,或火邪太盛迫痰上扰,致闭阻舌络,滞涩舌机而成舌

歪。故内风患者常有如下特点:风痰者平素多体丰痰盛,眩晕头胀,发病后舌歪并兼舌苔厚

腻、舌强不利,脉常弦滑而数;阴虚风动者系阴伤火炽生风,故多属形瘦多火之人,风阳上

扰,而日常每有眩晕耳鸣、口苦肢麻,发病可急可缓,急者卒然而致,亦常为舌歪与口眼

啮斜、偏瘫同见,如卒然倒仆,醒后瘫痪、舌歪。

治疗时,中外风者宜散风通络,大秦无汤加减;中内风舌歪,属风痰者,宜袪风化痰,用牵

正散,属阴虚风动者,宜平肝熄风,用羚羊角汤。

[文献别录]

《辨舌指南.辨舌之形容》:"歪者斜偏一边也,痉琲与偏枯常见,当再辨其色,若色紫红势

急者,由肝风发痉,宜熄风镇痉;色淡红势缓者,由中风偏枯;若舌偏歪语塞,口眼喝斜,半

身不遂者,偏风也。舌偏向左者左瘫,舌偏向右者右痪,宜补气舒筋,通络化痰。"

舌颤

[概念]

伸舌时舌体颤动不定,不能控制的称舌颤。

舌颤又称"舌战'或"战舌",《望诊遵经.望舌诊法提纲》中说:“舌战动者,病在脾。"

本症与“弄舌"不同,"弄舌"是舌头常不自主的伸出口外,旋即缩回。弄舌在小儿多为疳积或

胃热,在成人则可与舌颤同时出现,如酒毒之人。

[鉴别]

常见证候

肝风舌颤:贝证有三:其一,伸舌时舌体翼翼扇动,并见高热、烦躁、神昏、痉厥,舌质红或

紫绛,舌苔焦黑,脉多弦数。其二,舌颤并见四肢颤动拘急、行步不稳,或头痛眩晕,甚

至突然昏仆等症。其三,舌现颤动,舌体萎缩,手足痿蹩、局部肌肉瘦削,甚则舌强语言

难出。

血虚舌颤:主要见证为舌淡红,伸舌时舌体蠕蠕微动,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

少、倦怠乏力、脉细弱等。

酒毒舌颤:主要见证为舌色紫红,舌体挺出颤动,手颤,幻觉,健忘,喜饮水,面部紫红,

舌苔厚,脉滑数。

鉴别分析

肝风舌颤:1.由高热伤阴、热极生风。此系邪热燔灼,风火相扇,筋脉失养所致,故舌颤兴

高热烦躁、神昏惊厥等同见,来势多急,治宜清热平肝熄风,羚羊钩藤汤加减;2.由肝阳化

风,为平素肝肾阴亏之人,阳化为风。故肢体麻木或四肢颤动、步履不稳,治宜滋养肝肾,

三甲复脉汤加减,3.由肝肾内损而成痿壁损及奇经,病难速愈,治宜地黄饮子、虎潜丸等。

血虚舌颤:多由久病衰耗,血虚失养所致。张景岳说:“血液枯燥故筋擘"。肝主筋,循阴器而

络舌,脾统血而络舌本,心主血而开窍于舌,心脾血虚,筋络失养故舌颤。特点为:多见于

久病血虚之人,舌颤微动,舌色淡红,不似肝风舌颤之舌色红而舌颤亦翼翼大动。治疗以

养血柔筋、补益心脾为主,归脾汤加阿胶、白芍、木瓜。

酒毒舌颤油饮酒太过,失于节制,年深日久,酒毒走实经络,灼耗阴精引起。证见舌色紫

红,乃酒毒内蕴之象,舌挺而颤,手麻而颤,乃液亏筋伤之征。患者多是嗜酒成癖。治疗

应戒酒与服药并举,力用葛花解汤。

[文献别录]

《四诊抉微.望诊》:“舌红而战动难言者,此心脾虚也,汗多亡阳者有之"

《望诊遵经.望舌诊法提纲》:"热病舌难伸出,伸则频按语言不清者,正气虚弱之险证也"

《形色外诊简摩.色诊》:"舌不出口,发战者,死"

舌疮

[概念]

舌疮是指舌体表面溃破,出现一个或多个细小溃疡而言。

舌疮与"舌疔"、"舌菌"(舌岩、舌疳)不同,后者是指舌上肿疡或肿物而言,不属本篇讨论范

围。

[鉴别]

常见证候

心火炽盛舌疮:舌体溃疡面鲜红疼痛,以舌尖部尤着,兼见面赤口渴,胸中烦热,夜寐不宁,

小便赤涩,舌赤或舌尖红绛,脉数或左寸数大。

胃火熏蒸舌疮:舌体疮面较大,伴见口气臭秽,渴喜冷饮,嘈杂易饥,大便秘结,舌红,舌

苔黄燥或黄厚,脉滑数。

气虚夹热舌疮:舌体疮面久治不愈,疮口下陷,并见四肢倦怠,气短懒言,低热,舌淡,苔

薄白,脉软无力或虚大而数。

血虚燥热舌疮:舌疮经久不愈,并有口干不喜饮,头晕眼花,夜眠不实,手足发热,体倦乏

力,咽喉不利,舌色淡红,舌苔薄白或无,脉细数或虚弱等。

肾阴虚舌疮:舌体疮面长期不愈,并有咽喉痛口干、耳鸣头眩、梦遗腰酸,日哺益甚,舌红

而干,脉细数。

肾阳虚舌疮,舌体疮面缠绵不愈,并有面色淡白,肢冷便澹,阳萎尿频,腰膝酸软无力,

舌淡,苔薄白,脉沉迟而软。

鉴别分析

心火炽盛舌疮与胃热熏蒸舌疮:二者均为实火所致,但前者多由劳心太过等精神因素造成,

乃五志过极所化,虽是实火但无郁滞之征,因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故易发舌疮,且火扰

神明,故并见胸中烦热、夜寐不宁,阳明脉络荣于面,故面红舌赤,里无郁滞舌苔仍薄。

后者常因嗜饮醇酒、过食辛辣煎炙厚味致胃肠积热,化火而成。因胃主纳降,若通降失常,

胃热蕴结,火邪上蒸于舌而成疮,实火兼有实滞之征,故其鉴别以口疮溃面较甚,伴口气

臭秽,便秘,舌苔厚腻为要点。治法亦不同,心火亢盛重在于清,可用川连、菖蒲煎服,

有小便赤涩者须兼利尿以导热下行,方用导赤散加玄参、焦山桅、川连;胃火熏蒸者宜清火

解毒,泻热通便,方用凉膈散加减。

气虚夹热舌疮兴血虚燥热舌疮:前者主要是中气虚,多因饮食失节、劳倦内伤而致耗损中气,

虚热内生,故见舌疮,肢体倦怠,气短懒言,疮口下陷等中气虚乏之征,治疗应温养中气

为主,即所谓"甘温除热",力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后者应抓住其血虚(口干不欲

饮,体倦乏力、舌淡脉细)与燥热(手足发热,咽喉不利,脉数)两个特点,治疗以养血为主,

兼清燥热,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丹皮、麦冬、五味子、茯苓、白戊,或归脾汤加减。

肾阴虚舌疮与肾阳虚舌疮:久病体弱,劳伤过甚或房室失于节制,均可造成肾阴或肾阳不足。

肾阴不足者,阴精亏乏,相火偏盛,疮色多红赤,舌质亦红绛,常无苔而干或有裂,同时

伴见耳鸣头眩、咽痛口干、梦遗腰酸。肾阳虚者,封藏不固,无根之火浮游于上,症见疮

色、舌质均呈淡红,脉象沉迟或虚大,伴见面白畏寒或嫩红,肢冷便澹,阳萎尿频。治法

肾阴虚而火盛于内者应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肾阳虚而火浮于上者应温补肾阳,镇

摄浮游之火,内服黑锡丹或养正丹,外用吴茱萸捣烂醋调热敷足心。

肾阴虚舌疮与血虚燥热舌疮:前者之虚在于阴精亏乏,以头晕目眩、耳鸣腰酸为特点;后者之

虚在于营血,以唇舌色淡,倦怠乏力为主征。前者之火系阴阳失衡、相火偏盛,故见咽痛

口干、梦遗;后者之热是营血虚少,燥而生热,故眠差、手足热、咽喉不利,二者之区别主

要在此。

气虚夹热舌疮与肾阳虚舌疮:前者之虚在于中气,后者之虚在于肾阳。故中气虚者,四肢倦

怠,气短懒言,而肾阳虚者,阳萎尿频,腰膝酸软。前者之热乃中虚所生,故甘温可除;后

者之火乃浮游之火,必补肾镇摄力可。

总之,舌疮一症,虚实皆有。实证者多由火盛,而以心火、胃火居多;虚证者多由阴血不足,

而阳气虚者亦不乏所见。属实者清宜泄,属虚者宜滋宜补,当认清特点,明辨虚实,无犯

实实虚虚之过。

[文献别录]

《证治准绳.口疮》:"心脉布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于口,则为口舌生疮,脾脉布舌下,

若脾热生痰,热涎相按,从相火上炎,亦生疮者尤多,二者之病诸寒凉剂皆可治,但有涎

者兼取其涎。"

"夫火有虚实,因诸经原有热而动者谓之实,无热而动者谓之虚。实则正治,寒凉之剂是也,

虚则从治,如此用温热是也。"

"圣济总录有谓元藏虚冷,上攻口疮者"。

《中国医学大辞典.舌祟》:“此证舌上生疮,吐出口外,上结黄懵,难以食物,宜用冰片一

分,入蚌内,立化为水,以鹅翎敷扫患处,自愈。"

舌生芒刺

[概念]

舌上出现粗糙如尖刺,抚之碍手者,称为芒刺舌。

凡舌生芒刺一般均示热证,如《温热论》说:"不拘何色,舌上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热极也。

"但根据临床观察,从苔之有无、苔色不同、芒刺出现的部位各异,所主的病证仍有一定的

区别。本节讨论舌生芒刺的证候鉴别,主要以苔之有无以及所兼色泽不同为看眼点。

[鉴别]

常见证候

阳明燥实舌生芒刺:舌苔焦黄起刺,高热汗出,口舌干燥,腹部硬满,大便不通,脉数而滑

或沉迟有力。

营分郁热舌生芒刺:舌质红绛起刺,身热夜甚,肌肤灼手,烦扰不宁,时有澹语,斑疹隐隐,

脉细数。

鉴别分析

阳明燥实舌生芒刺和营分郁热舌生芒刺:二证皆属热证、实证,病因均为邪热入里煎灼津液

所致,但发病的部位和机转各不相同。前者因邪热入里与胃腑有形之邪相结,化燥成实,

转成阳明腑实之证,病仍在气分,燥热不去,伤及阴津,故舌生芒刺为阴竭阳亢之征;后者

为邪热猖厥,由气分而达于营分,郁而不解,为无形之邪热羁恋,热毒燔盛,煎灼营阴,

阴津亏耗,故舌生芒刺常为热盛动血或动风痉厥之先兆。

从舌象表现来分析,二证也不难鉴别。阳明燥实舌生芒刺其舌苔焦黄,甚则焦黑燥裂起刺,

舌面组糙,芒刺附看于舌苔;营分郁热舌生芒刺则无苔或少苔,舌质呈深红绛色,甚则焦紫

起刺,状如杨梅,或伴有裂纹,但粗糙程度不如前者。诚如《伤寒本旨》所说:“凡舌生芒刺

者,苔必焦黄或黑;无苔者,舌必深绛;其苔白或淡黄者,胃无大热,必无芒刺。"

再从其他临床表现来鉴别,阳明燥实舌生芒刺的辩证要点有痞、满、燥、实等见症;营分郁

热舌生芒刺的辩证要点有营热燔灼、阴亏液耗(身热烦躁、神昏澹语、斑疹隐隐)、甚至热

盛动风、动血(抽搐、出血、发斑)的症状。

若从治疗而言,二证亦迥异。阳明燥实舌生芒刺者宜急下存阴,用承气汤法。清.吴坤安

《察舌辨症法》中说:“如厚黄燥刺,或边黄中心焦黑起刺,脐腹胀满硬痛,乃阳明里症,承

气汤下之",若"腹无痞满硬痛之症者,不可妄投承气,是胃中津液干涸,少阴肾水不支,宜

大小甘露饮下之。"营分郁热舌生芒刺者宜遵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旨,用清营汤以

清营泄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吴坤安也说:“如纯红鲜红起刺,此胆火炽而营分热,

急宜犀角翘皮丹等清解之","如不解……速宜重加鲜生地、麦冬、元参之类。"

举凡舌生芒刺高起必是邪热鹏张的现象,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一般可根据芒刺所生

的部位,以区别五脏主病,如舌尖芒刺为心热,舌中芒刺为脾胃有热等等。

[文献别录]

《舌胎统志》:“淡红舌尖生芒刺,为上受风温,治宜清散;尖生红点灰刺,为相火乘君火之

位,相火宜抑,君火宜清;尖生蒋蕾响刺,蒋蕾为湿火,大黄黄连解毒汤,响刺为结胸,大

小陷胸汤.;若白胎黑刺,燥则为风火之变,滑则为湿热之蒸,皆宜下利,然此象属危者多。

《四诊抉微》:"舌红而有刺者,此内有停积饮食也,承气汤下之;刮其刺,得净者生,不净

者死。"

《诊家直诀》:"苔黑虽内热而不遽起刺,有烟瘾人,苔易燥刺,而非必内有真热。"

《辨舌指南》:"舌起红紫刺,心经热极,又受疫邪熏蒸而发也。"

舌卷

[概念]

凡舌头卷曲回缩,转动不灵,言语不清者称舌卷。此症或同时兼见神昏,囊缩等现象。

舌卷一症初见于《内经》,认为是由心、肝二经病变所致,《素问.诊要经络论》:“厥阴终

者,中热咽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

长,当病舌卷不能言。"

舌卷与"舌强"均有舌头板硬不灵,但后者舌强直不曲,能略伸出口外,前者舌卷曲回缩向后,

常不能伸出口外,舌卷多见于急症及危笃患者,舌强则略逊之。

[鉴别]

常见证候

肝经气绝舌卷:舌卷,舌质绛干,阴囊上缩(卵缩、囊缩),心胸烦满,唇青,神昏,脉弦数

等。

温邪内陷心包舌卷:舌卷而短,舌色红绛,两额赤,壮热神昏,匹肢厥逆,大便闭结,脉洪

数或弦滑而数等。

鉴别分析

肝经气绝舌卷:以舌卷与阴囊上缩并见为主要特点,可与心病舌卷相区别。《温病条辨》谓

舌卷囊缩虽同属厥阴,但指出“舌属手,囊属足也。盖舌为心窍,包络代心用事,肾囊前后

皆肝经所过,断不可以阴阳二厥混为一"。此证常由里热极盛,肝阴涸竭,致肝经气绝。肝

主筋,经气绝则筋亦绝,故舌卷,舌质绛而干、囊缩、唇青、转筋、神昏等症状并见,可

用羚羊钩藤汤加生石决、生鳖甲,玳瑁等治之。

温邪内陷心包舌卷:包络代心用事,小肠脉络于额而与心为表里,故心病舌卷特点为舌卷而

短,额赤,可见于温邪内陷心包。其中自上焦肺逆传心包者,起病急,进展快,常在发病

后迅速出现高热、神昏、额赤、口噤症状,宜芳香开窍、清热解毒,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

丹-。邪入中焦,滞热上冲心包者,常见便闭,面目俱赤,舌绛苔黄,甚则肢厥,宜牛黄承

气汤开窍泄热,若舌干燥起芒刺为热甚津伤,宜增液承气汤养阴润下。并可针刺复溜、液

门、二间等。

总之,舌卷一症多见于危重病,尤以肝经气绝与温邪内陷心包较为多见。前者伴阴囊上缩

为特点,后者兼高热神昏为主证,临证不难区别。另外,痰热蒙蔽心窍者,因痰热上冲,

阻塞心窍,除有神昏、言语不清等主要症状外,亦可出现舌卷的现象,可资鉴别时参考。

[文献别录]

《症因脉治.外感舌音不清》:“风中厥阴,则舌卷而难言,……左关弦紧,……补肝散。"

《望诊遵经.诊舌形容条目》:"喉痹、舌卷、口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者,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也"

"语声忧惧,舌本卷缩,嗔喜无度,昏闷恍惚胀闷者,脾寒受风也"

舌生瘀斑

[概念]

舌上生出青而带黑的斑点,称为瘀斑。

"舌生瘀斑"一词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尚未查见,于近年来的书刊中始见记载,大凡舌生瘀斑症

在古代已包括在青紫舌中论述。但严格地说,舌生瘀斑较青紫舌更深暗,略带黑色;其小而

成点状者叫瘀点,几个瘀点融合起来即成瘀斑。另,青紫舌主病较多,舌生瘀斑仅主瘀血

一端。因此,有必要将本症专辟一节讨论。

[鉴别]

舌生瘀斑常见于瘀血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舌见瘀斑,瘀血停积部分有刺痛,固定不移,

或有积块,肿胀压痛,脉涩等。

形成舌生瘀斑的病因有出血而致瘀停,有气滞而成血瘀,也有因舌头本身出血,久而出现

瘀斑,部分可由先天生来即有此斑。临床所见,常根据瘀斑出现于舌的不同部位,辨别瘀

血停留的相应部位,如舌尖瘀斑为心痹瘀阻,舌两边瘀斑为肝胆瘀阻等等。

舌生瘀斑的治疗原则是活血行瘀,如兼气滞者宜理气活血,兼气虚者宜补气活血。方剂可

根据瘀血停留的部位随证选用,如王清任之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若

生来即有瘀斑者,则不必求治。

[文献别录]

《舌鉴辨正》:"生斑舌,全舌纯红而有小黑点者,脏府皆热也。"

舌边齿痕

[概念]

舌体边缘凹凸不齐,甚则似锯齿状者,称谓"舌边齿痕"。亦称"齿痕舌"、"舌边锯痕"。

舌体较大的正常人常伴有舌边齿痕;或因齿有缺陷,高低不齐所致的舌边齿痕不属本节讨论

内容。

[鉴别]

常见证候

气虚舌边齿痕: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白+光】白或萎黄,气

短懒言,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滤泻,脉细弱无力。

阳虚舌边齿痕:舌质淡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面色苍白或青黑,

神疲乏力,倦怠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则舒,畏寒肢冷,尿清便澹,

或见浮肿,脉沉微。

鉴别分析

气虚舌边齿痕与阳虚舌边齿痕:气虚者气不行水,水失运化:阳虚者不能蒸化水液,二者均会

引起气化功能障碍,体内水湿【水+猪】留,浸渍于舌,以致舌体较正常者稍胖大,舌上显

示湿润之象,舌体受牙齿的压迫,而出现舌边齿痕。气虚阳衰,营血生化不足,血行无力,

不能上营于舌体,而致舌质淡白娇嫩。二者皆为虚证,一为气虚,一为阳虚。气虚舌边齿

痕多因久病气虚,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出现一派气虚的临床表现:气短、自汗、面色不华,

稍劳或活动后加重;若脾气虚弱,则纳食减少,腹胀便澹,四肢乏力,气短懒言,脉细弱。

阳虚舌边齿痕,多因先天不足或久病劳伤及年老体衰,阳气亏损。出现一派阳虚外寒(命门

之火不足)的临床表现:面色青黑或【白+光】白,全身恶寒,腰酸膝冷,腹中冷痛、腹满喜

温、神疲乏力、倦怠嗜卧、大便滤泻、脉沉迟或沉微。气虚与阳虚,虽有区别,但又有联

系。张景岳云:"气本属阳""气不足便是寒"。气虚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阳虚。

气虚舌边齿痕,治宜大补中气,选用补中益气汤;阳虚舌边齿痕,治宜辛温补阳,方选四逆

汤加人参汤。

总之,舌边齿痕一症,舌体多胖大,舌质多娇嫩,不论何种苔色,其病皆属虚证。

《中医病理研究.舌象形成机理探讨》谓:"齿印为阳虚、气虚的临床表现,多伴见于胖嫩舌

与淡白舌。"

[文献别录]

《望诊遵经.诊舌形容条目》,“舌形沿边缺陷,如锯齿者,脏气虚惫,不治之症也。"

《辨舌指南.观舌之心法》:"湿热有痰之症,舌质胀大满口,边有齿印。"

《中医临证备要.舌边锯痕》:“舌边缘凹凸不齐如锯齿状,为肝脏气血郁滞。"

肛周疮毒

[概念]

肛周疮毒是指肛门附近肿溃疮疡之疾患。

本症、在古医籍中因肿溃部位不同,记载的症名颇多,如生于肛门内外的肛门痈,称脏毒,

偷鼠类,盘肛痈;生于会阴穴的称悬痈,生于尾膂穴高骨上的称鹳口疽;生于尾骨略上部位的

称坐马痈;生于肾囊两旁,大腿根近股缝的称跨马痈等。这些疾病、在病因、证治方面大致

相似,且溃后久不收口,均能成漏或虽敛易于复发。肛【上病下娄】证治参见肛【上病下

娄】条。

[鉴别]

常见证候

热毒湿注肛周疮毒:患部结肿局限,高突,烦红疼痛,形如桃李,按之可觉肤热明显,约五

至七天成脓。溃后脓出黄绿稠厚臭秽,疮口形凸而实。全身可见寒热交作,大便秘结,小

澧短赤、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肺脾肾虚肛周疮毒:患部结肿平塌、皮色暗红或不红、按之不热、疼痛轻微、约十至二十天

成脓。溃后脓出淡白稀薄不臭,疮口凹陷而呈空壳状。一般身不发热,或略有虚热、苔薄

腻、脉脉弦细,或濡缓。如属肺虚者,兼见咳嗽咯血,骨蒸盗汗;脾虚者,兼见神疲纳呆,

大便澹薄;肾虚者,兼见腰痛遗精,耳鸣失寐等。

鉴别分析

热毒湿注肛周疮毒与肺脾肾虚肛周疮毒:均由湿热下注所致,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湿

邪热毒易聚于膀胱,病发于肛周,但二者有实虚之分。热毒湿注肛周疮毒多因醇酒厚味,

湿浊不化,以致经络阻隔、瘀血凝滞而生,或由内痔、肛裂诱发、乃实热之证。辨证要点:

患部结肿局限、高突、烦红疼痛,按之肤热,约五至七天成脓。溃后脓出黄绿稠厚臭秽,

疮口呈凸形而结实,全身可见寒热交作,便秘瘦赤等。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未溃可

用凉血地黄汤去升麻、荆芥,合三妙丸。溃后可用外治法,脓多者用五五丹药条引流。肺

脾肾虚肛周疮毒、多因肺脾肾亏,湿热乘虚下注,以致经络阻隔,瘀血凝滞而成,或因麻

疹,伤寒病后并发,乃虚热之证。辨证要点:患部结肿平塌、皮色暗红或不红,触之不热、

疼痛轻微,约十至二十天成脓。溃后脓出淡白稀薄不臭、疮口凹陷而呈空壳状,一般身不

发热或略有虚热。治宜滋阴利湿,兼清虚热,可用滋阴除湿汤。若肺虚者,可加沙参、麦

冬;脾虚者,加龟板、鳖甲。溃后治宜补益气血、可用八珍汤。

[文献别录]

《外科大成.鹳口疽》:"生于尻尾高骨尖处,一名锐疽。《灵枢》云,发于尻,初如鱼盹,

久若鹳嘴,由督脉经湿痰流结所致。朝寒暮热,夜重日轻,溃出稀脓,或流鲜血,少壮尤

可,老弱难医。"

肛门搔痒

[概念]

“肛门搔痒,即肛门周围皮肤顽固搔痒,经久不愈的症状。

本症在《诸病源候论》中称"风痒",《五十二病方》则称"【左肉右句】痒"。后世医书称"

肛门痒”等。

痔、【上病下娄】、肛裂、肛门疮毒、癣、疣、蛔虫、烧虫等多种疾病都可以继发肛门搔

痒。本条讨论的重点是原发于肛门皮肤的顽固搔痒症,不包括其它多种疾病继发的肛门搔

痒。

[鉴别]

常见证候

风热郁结肛门搔痒:肛门搔痒,灼热坠胀,如火烤虫咬,搔痒难忍。甚至皮肤抓破出血裂口,

心烦如焚,夜不能寐,口苦咽干,便秘浸赤,痛苦不堪,精神不振,焦躁易怒,舌苔薄腻

边红,脉微数。

风湿挟热肛门搔痒:肛门搔痒,渗出湿潮,经活动磨擦则更甚,肛门下坠不适,困倦身重,

腹胀食少,夜卧不安,舌苔厚腻,脉濡滑。

血虚生风肛门搔痒:肛门奇痒,皮肤干燥,失去光泽及弹性,皴裂如蛛网,累及阴囊或阴唇,

伴有口舌干燥,消瘦,夜不能寐、舌红,脉细数。

鉴别分析

风热郁结肛门搔痒:多由风邪化热袭肺,肺热下移大肠肛门而成。以肛门搔痒伴有灼热,如

火烤虫咬,心烦如焚,便秘澧赤,口苦咽干为特征。治宜疏风清热,通便泻火。方用龙胆

泻肝汤加桑叶、乌稍蛇、苦参、大黄等。

风湿挟热肛门搔痒:多由风邪挟湿热郁阻肛门皮肤而成。以肛门搔痒伴有渗出潮湿,肛门下

坠不适,困倦身重,舌苔厚腻为特征。治宜疏风清热、健脾除湿。方用消风散加土茯苓、

白薛皮、地肤子等。

血虚生风肛门搔痒多由血虚生风化燥,肛门皮肤失养而成。以肛门奇痒无度,心烦不安,

皮肤干裂,失去光泽、弹性为特征。治宜养血熄风,滋阴润燥。方用当归饮子、祛风换肌

丸。

肛门搔痒不外乎风,但有风热、风湿,血虚生风之别。临床辨证又需分清虚实,虚者多为

阴虚血亏,实者多为风、热、湿邪郁阻。他如因虫蛀、痔、【上病下娄】等引起的肛门搔

痒,则应针对其致病原因,进行治疗。

[文献别录]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臀部》:"此证一名风疳,生于臀腿之间,形如黍豆,色红作痒,

甚则烦痛,延及毅道,势如火燎。由暑令坐日晒几凳,或久坐阴湿之地,以致暑湿热毒,

凝滞肌肉而成。

足趾溃烂

[概念]

足趾溃烂是指足趾破溃之症。

本症,古医籍有脱疽、敦疽、甲疽等名称。大趾溃烂称脱疽,余趾溃烂称敦疽,均由内因

所致。甲疽俗称嵌爪,多因外伤所致。

[鉴别]

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足趾溃烂:足趾紫黯或色黑,皮肤破溃、疮口时流血水、腐肉不鲜、痛如火灼,夜

间痛甚,彻夜难眠,常抱膝而坐。严重者腐烂漫延,可五趾相传,甚至上攻脚面,渐见肢

节坏死、自行脱落、久久不敛。

外感邪毒足趾溃烂:多见足大趾内侧。甲向内嵌,甲房肿胀溃烂,【上奴下肉】肉高突、疼

痛沉水,继则化脓腐溃、或脓水侵入趾甲之下。

鉴别分析

火毒蕴结足趾溃烂:主要原因是:(1)久受寒湿,或严寒涉水,寒湿下受,以致寒凝络痹,血行

不畅,阳气不能下达。寒湿郁久化热,热胜肉腐。(2)过食膏粱厚味,辛辣炙【傅去人加火

字旁】,以致肠胃机能失调,火毒内生。(3)过服温肾壮阳药物,或房劳过度,以致邪火燥

阴,水亏不能制火。以上三者成因虽异,但均导致火毒蕴结,经脉阻塞,气血凝滞而发病。

辨证要点:疮口时流脓水、腐肉不鲜,痛如火灼,夜间痛甚,甚则腐肉漫延,五指相传;或肢

节坏死,自行脱落。治宜活血、解毒、通络,可用脱疽三号,外用生肌玉红膏;若疮口紫黑,

出水无脓者,宜补益气血,托毒消障,可用托里消毒散加生地、牛膝;若久溃不敛,气血两

虚者,宜调补气血,用人参养营汤。

外感邪毒足趾溃烂:多因修趾甲损伤皮肉;或趾甲过长,侵入肌肉;或靴鞋狭小久受挤压,均使

局部气血运行失常,而又感染毒气所致。辨证要点:多见足大趾内侧,甲旁肿胀溃烂,【上

奴下肉】肉高突,化脓腐溃。治宜清热解毒,可用五味消毒饮,外用平【上奴下肉】丹,

腐蚀平【上奴下肉】或手术处理。

[文献别录]

《外科大成•脱疽》:“生于足大指,亦生于手大指,……由膏粱之变及丹石热药之所致。此

毒积于骨髓,不紫黑者生,未过节者可治。若黑漫五指,上传足趺,形枯筋练,疼痛气秽

者死。是症也,在肉则割之,在指则截之,欲其筋随骨出,以泄其毒、亦无痛苦,若待毒

筋内断,骨虽去而仍清者,亦不治也。"

《外科大成.甲疽》:“因剪甲伤肌,或甲长侵肉,致使气血阻遏而不通,久之腐溃而生疮泡;

或【上奴下肉】肉裹上,指甲肿痛者,此肌肉之病,不循经络,亦不形于诊也。"

脐内出血

[概念]

脐内出血即肚脐出血。

肚脐生疮疡,脓液中带血,不属本条讨论。

[鉴别]

常见证候

血热妄行脐内出血:多在婴儿出生后第一周,脐带脱落前后脐部有血渗出。一般无其它全身

症状。

肾火偏亢脐内出血:肚脐时有渗血。全身症状可有眩晕、头胀、视物不明、耳鸣、咽干口燥、

五心烦热、性欲亢进、遗精、早泄、失眠、腰膝酸痛、舌红少津、脉弦细无力。

鉴别分析

血热妄行脐内出血,乃儿之乳母失于调摄,血被热耗,乳汁败坏,以致乳儿血热妄行,可

重新处理脐带以止血;乳母宜注意饮食调养,预慎七情六淫,厚味炙【傅去人加火字旁】,

则儿可安。

肾火偏亢脐内出血,发生于成人,乃素有肾水亏损者,或肝肾阴虚,致肾火偏亢,阴虚内

热。脐名神阙,属任脉,热扰冲任迫血妄行,血从脐出。辨证要点:眩晕,视物不清,耳鸣,

五心烦热,性欲亢进,遗精,早泄,失眠,腰膝酸痛,舌红少津,脉弦细无力。治宜滋补

肾阴,可用知柏地黄丸,左归饮。

[文献别录]

《疡医大全.脐中出血主论》:"脐中出血,乃肾火外越也。以六味地黄加骨碎补一钱饮之即

愈。六味汤滋其水,则火自息焰矣。骨碎补功能止窍,补骨中之漏,故加入相宜耳。"

口颊溃烂

[概念]

口颊溃烂是指口腔前庭之侧壁糜烂破溃的症状。

本症在古医籍记载有"口疳"、"脾癖"、"骨槽风"、"定马疳"等。发于小儿口颊的鹅口疮,不属

本条讨论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实火上炎口颊溃烂:口颊出现烂斑及腐点,色艳红,重者可致腮肿。口干而苦,头痛目赤,

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漫赤少,舌质红,苔黄干,脉数实。

虚火上炎口颊溃烂:口颊出现白色烂斑及白点,周边淡红,甚者可陷露龟纹。咽干咽痛,头

昏目眩,耳鸣,心烦不眠,手足心热,舌质嫩红,脉细数。

风热痰盛口颊溃烂:初起腮颊肿硬透红,继则颊溃穿腮,脓水稠黄,渐转稀薄,脓水淋漓,

终至死骨脱出而愈。全身可见发热,恶心,呕吐,便秘,舌苔黄腻,脉浮数。

风寒肾虚口颊溃烂:颊溃穿腮,肿硬不消,经年流脓,死骨不得脱出,并见寒热交作,舌苔

薄白,脉沉紧。

余毒上攻口颊溃烂:多发于儿童。颊腐烦肿,穿腮破唇,鼻塌落齿,颜面畸形。恶寒发热,

神昏谑妄,饮食不进,便秘或澹泻,舌质红绛,苔黄糙,脉洪数。

鉴别分析

实火上炎口颊溃烂与虚火上炎口颊溃烂:均为火邪为患,但证分虚实。实火因过食膏粱厚味,

醇酒辛辣炙??,以致脾胃积热。其辨证要点为:颊部出现红色烂斑腐点,较重者可致腮肿

头痛,目赤,浸赤便秘,舌质红、苔黄干,脉数实。治宜凉膈清热,通腑解毒,方选凉膈

散;外用冰硼散、青黛散。虚火多因肾阴亏虚,水不制火,阴火上炎所致。其辨证要点为:

颊部出现白色烂斑腐点,周边淡红,甚者陷露龟纹,头昏目眩,舌质嫩红,脉虚数。治宜

滋阴降火,方选知柏地黄丸;外用养阴生肌散。

风热痰盛口颊溃烂与风寒肾虚口颊溃烂:两证均为风邪所致,但前者系风邪挟热,病在肠胃;

后者乃风寒相结,病在于肾。前者多因外感风热之邪与阳明积热相搏,灼津成痰,热痰壅

盛,蕴蒸于上,气血凝滞而成。其辨证要点为:初起腮肿透红,继则溃烂穿腮,脓水稠黄,

渐转稀薄,脓水淋漓,舌苔黄腻脉浮数。治宜祛风清热,化痰消肿,调补气血,方选牛芳

解肌汤合八珍汤;外治:脓多用五五丹,脓少用九一丹,脓尽死骨脱出者掺生肌散,外敷生肌

玉红膏。后者多因素体肾亏,风寒乘虚侵袭而致。其辨证要点为:颊部肿硬,经年流脓,死

骨迟迟不得脱出,全身可见寒热交作,舌苔薄白,脉沉紧。治宜滋补肝肾,散寒化瘀,益

气养血,方选阳和汤合人参养荣汤,或配合小金丹。外治:先用五五丹药线提毒去腐,再用

生肌散收口;如疮口过小,脓出不爽,可用七仙条粘附在药在线,插入疮口以化腐蚀管,或

采用病灶清除术。

余毒上政口颊溃烂:多因疟痢、伤寒、麻疹、天花等病后,肺肾阴亏,余毒上攻,肝胃火炽

所致。辨证要点:先从牙龈溃烂迅即颊腐烦肿,穿腮破唇,鼻塌落齿,全身可见恶寒发热,

神昏澹妄,舌质红绛,苔黄糙,脉洪数。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选犀角地黄汤、黄连

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玄明粉以泄火清热;大便澹泄加地榆炭、制大黄

以清肠胃;神昏澹妄,可另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外治同风热痰盛口颊溃烂。

[文献别录]

《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人之口破,皆由于火,而火必有虚实之分,色淡色红之

别。虚火血色淡白,斑点细陷,露龟纹,脉虚不渴,此由思烦太甚,多醒少睡,虚火动而

发也,宜四物汤,加知、柏、丹皮、肉桂以为引导。实火色红,而满口烂斑,甚者腮舌俱

肿,脉实口干,此由饮酒厚味,心火妄动而发也,宜凉膈散,外敷赴筵散。"

小儿鸡胸龟背

[概念]

小儿鸡胸是指胸前高耸,畸形,形如鸡之胸廓状而言;由于其胸廓又像龟壳之凸起,故又名"

龟胸"。

龟背是指小儿背脊屈曲且突,畸形,形如龟之背脊而言,又称“隆背‘,俗称"驼背"。由于二

症在病因及症状上有一定的关联,故合并一条鉴别。

[鉴别]

常见证候

肺积痰热鸡胸;除胸廓向前外突,前后直径增加,变成畸形外,兼见咳嗽喘息,胸高胀满,

痰涎上涌,面红唇赤,自汗形瘦,毛发稀黄,舌红苔黄少津,脉数,指纹紫滞。

脾虚骨弱鸡胸:除胸廓向前外突,状如鸡的胸廓外,兼见形体瘦弱或虚胖,头额方大,囱门

迟合,面色不华,腹部膨大,下肢弯曲,脊柱后弯或侧弯,出牙、坐立、行走等发育均延

迟,舌质淡、苔白,脉迟无力,指纹淡。

胎禀怯弱鸡胸龟背:儿生下即有胸背畸形,并随着年龄长大,畸形日益明显,行必低偻,能

俯不能仰,生长发育迟缓,形瘦食少,不耐寒暑,舌淡苔薄,脉虚数,指纹淡滞。

邪客脊骨龟背:脊膂不能支持擎举,脊柱疼痛强直,抬肩挺胸,渐至背脊弯曲,背高如龟,

晚期可出现驼背畸形,舌淡红或鲜红,苔白或少津;脉沉细数,指纹淡滞或紫滞。

鉴别分析

肺积痰热鸡胸与脾虚骨弱鸡胸:二证均因后天失调所致。然肺积痰热鸡胸,主要由于小儿饮

食不节,食滞生痰,痰热不解,又加风邪所伤,攻于胸膈,遂成本病。临床每见咳嗽喘息,

胸高胀满,痰涎涌盛,面红唇赤,日久身体渐见羸瘦。治宜开通气机,清热化痰,可先用

宽气饮,再以百合丹,俟痰热清除,则胸部胀满得解,再进行补益调治,使胸廓渐收。而

脾虚骨弱鸡胸,主要由于乳母体弱多病,小儿饮食营养失宜,居室卑湿黑暗,日光不足,

以致生长发育迟缓,骨骼软弱,肌肉松弛,遂使胸廓畸形而成鸡胸。每见面色苍白,头大

额方,下肢弯曲等症,治宜益脾补肾,壮骨培元,可用扶元散补益气血,俟脾气得复,再

用补肾地黄丸,使骨骼得滋,鸡胸可痊。

脾虚骨弱鸡胸与胎禀怯弱鸡胸龟背:前证多因后天失调,后证多因禀父母精髓不足,元阳亏

损,或孕期母体虚弱多病,或因早产,或因其它因素损伤胎元,故儿生下之后即见胸腔剑

肋外突,渐如鸡的胸廓,胸椎渐次骨节浮露,骨痿不能支撑,弯曲隆突,其腰如弓。因此

证原于先天,故重在调益母体,既生之后,往往成为终身痼疾。治疗以补肾为主,宜补天

大造丸,并外灸肺俞、心俞、膈俞。

邪客脊骨龟背与胎禀怯弱鸡胸龟背:二证都有龟背见症,然胎禀怯弱鸡胸龟背多因于先天,

而邪客脊骨龟背多成于后天。或因婴儿骨软,强令独坐,又被风邪干袭,与血气相搏,侵

入骨髓,壅滞不散,致背高隆起,如龟背之状;或因跨瘵之邪客于背脊,渐见骨蒸潮热,形

羸盗汗,舌红,脉细数之阴虚劳瘵之症,并伴有脊椎疼痛强直,背柱向后凸出,形成驼背

等。因风寒客脊者,宜先疏风袪寒,可内服松蕊丹,外用灸法;若阴虚将瘵者,可参照骨帽

调治。

[文献别录]

《婴童百问.龟背龟胸鹤膝行迟》:"圣惠论.龟背者,小儿初生,未满半周,强令早坐,遂

使客风吹脊,故令背高如龟之状也,有灸法可疗。"

《幼科铁镜.龟胸》:"龟胸……或乳母过食辛辣,夏哺热乳,亦成此症,治宜宽气化痰丸。

《幼幼集成.龟胸龟背证治》:“予按龟胸有治,龟背乃不不治之症。前人证治犹有未善。虽

日客风入骨,坐早劳伤,咳嗽肺虚,然未窥其病源,无非以现在者言之也。凡小儿禀受真

元足者,尝见其赤身裸体,当风露坐,半周之后,坐以座栏,从未闻有客风入骨,坐早劳

伤嗽久而病龟背之说。此证盖由禀父母精血不足,元阳亏损者多有之。"

小儿五硬

[概念]

小儿五硬是指头项、手足、胸膈、肌肉等部位板硬不灵,难以屈伸俯仰的症状而言。

在古代文献中,小儿五硬的内容不尽一致。如《古今医统》说:“头硬不能俯视,气壅胸膈,

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曰五硬。"《幼科铁镜》系指肝受风邪,头项手足强直如木的病症。

《幼幼集成》则把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名为五硬。

本症多见于二周岁以内的婴幼儿,若不及早治疗或治疗不当,往往成为痼疾或危及生命。

[鉴别]

常见证候

胎寒五硬:新生儿体质虚弱,全身冰冷,肢体不温,僵卧少动,仰头呼吸,气息微弱,哭声

低怯无力,不能吮乳,局部皮肤板硬,唇舌淡白或稍紫红偏暗,苔薄白,脉沉微,指纹色

淡沉滞。

风寒五硬:头项强硬、难以转动,手足强直冰凉而硬,仰头呼吸,面青气冷,气壅疼痛,连

及胸膈,舌质淡,苔白,脉象沉微,指纹淡滞不显。

肝旺乘脾五硬:匹肢板硬痉挛,食少气弱,肚大青筋隐现,肌肉紧张,急而不宽,甚则面青

腹硬,舌青苔白,脉弦细,指纹青紫。

鉴别分析

胎寒五硬与风寒五硬:二证多因儿体阳虚,复感寒邪而致。胎寒五硬多见于早产,体弱之新

生儿,因先天胎禀不足,真阳大虚,气血失充;或因气候寒冷,护理不当,保暖较差;或生后

感受它病,阳气更为虚衰,寒凝血涩,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能温煦肌肤,营于四末,故

见肌肤不温,板硬不灵,难以屈伸俯仰;兼见哭声细小无力,气息微弱,活动力差,不会吮

乳等阳虚气弱血凝的证候。治宜益气温阳,可用参附汤,并要做好保暖护理。风寒凝结五

硬,主要因风寒郁闭,阳气不得宣通,气血不荣,以致头项、胸膈、肌肉、手足失却温养,

故呈现板硬不灵,难以屈伸俯仰。治以祛风散寒为主,兼以调理气血,宜小续命汤,轻者

可用乌药顺气散。

肝旺乘脾五硬:多因脾虚化源不足,肝旺筋脉失和,木乘土位,以致脾气不荣于四末,故见

手足冷而硬,筋脉挛缩症状;一般还夹有积滞,症见腹硬,食少气弱,肚大青筋,急而不宽。

治疗当温运脾阳,消其积滞,缓其痉挛,可用加味六君子汤变通治之。

[文献别录]

《医学纲目.小儿部.五硬五软》:"五硬即痉之属,经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是也。

五软即痿之属。"

小儿遗尿

[概念]

小儿遗尿,是三岁以上小儿,每于睡眠中小便自遗的症状,又称“夜尿症"。

早在《灵枢经》中就有“膀胱不约为遗溺”的论述,《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也说:“膀胱

为津液之腑,腑既虚冷,阳气衰弱,不能约于水,故令遗尿也。"后世医家对遗尿的认识,

多未超出这些范围。

小儿遗尿,由于生理上的肾气末充脏腑末坚,以及照护不周,发病往往此成人为多,所以

列为专条讨论。若因卒触惊恐,或嬉戏过度,偶尔引起遗尿者,不属病态,本文不予论述。

[鉴别]

常见证候

肾阳虚弱遗尿:夜尿频多,每晚必遗。患儿发育迟缓,面色【左白右光】白,肢冷恶寒,腰

膝酸软,唇舌淡白,脉沉迟无力。

脾肺气虚遗尿:小便频数,尿量不多,睡中遗尿,气短声怯,动则汗出,易于感冒,食少便

清,舌质淡无华,脉细弱。

肝经郁热遗尿:睡中遗尿,小便黄躁,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夜间留介齿,或惊惕不安,舌苔

薄黄,脉滑数。

鉴别分析

肾阳虚弱遗尿与睥肺气虚遗尿:二者同属虚证,与气虚不摄或阳虚失于温化有关。肾阳虚

弱遗尿,主要见于先天禀赋不足的患儿,由于下焦元阳虚衰,命火不能蒸腾水液,鼓动气

化,约束膀胱,故夜间遗尿。脾肺气虚遗尿,多见于后天调摄失当,或久患咳喘,吐泻等

患儿,由于宗气受损,气虚升举无权,水失其制,故出现遗尿症。临证鉴别的要点是,肾

阳虚弱必有寒证,故肢冷恶寒,脉迟无力,每遇寒冷加重等;脾肺气虚则有宗气不足之证,

如动则汗出,气短声怯,食少便澹等,无明显寒象,易与肾阳虚弱区别。治疗以补为主,

前者宜温补肾阳,佐以固摄,桑蝶峭散合巩堤丸加减,后者宜健脾益肺,佐以固涩,补中

益气汤丸化裁。

肝经郁热遗尿:于湿热内蕴,侵犯肝经,或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影响膀胱不藏,也可出

现遗尿,但此类较为少见。患儿小便多躁臭,遗尿量少而色黄,伴有手足心热,夜间惊惕

不安,舌苔黄,脉滑数等,与上述两种证候有明显区别,因此不难分辨。治宜泻肝清热,

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文献别录]

《幼科释谜.大小二便》引刘完素之语:遗尿不禁者,为冷。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府,

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故不能拘制其水,出而不禁,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名尿

床。此皆肾与膀胱俱虚,而挟冷所致也。以鸡肠散主之。亦有热客于肾部,干于足厥阴之

经,廷孔郁结极甚,而气血不能宣通,则痿痹而神无所用,故液渗入膀胱,而旋溺遗矢,

不能收禁也。"

小儿浮肿

[概念]

小儿浮肿,是指小儿体内水湿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山肢、蝮背甚至全身浮肿的

症状。

浮肿,在《内经》中论述较详。《素问.阴阳别论》说:"三阴结谓之水。"《灵枢・水胀》

篇则说:“水始起也,目窠上微僮,如新卧起之状。"《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了"平治于权

衡,去苑陈年……,开鬼门,洁净府”的治法。《金匮要略。则将浮肿分为"风水"、"皮水"、

"正水"、"石水”及五脏水等。直至朱丹溪才将浮肿归纳为"阳水"、"阴水”两大类。前人对小儿

浮肿的认识,亦不出上述范围,但多为"气肿"、水憧"两类。

[鉴别]

常见证候

虱水相搏浮肿:起病急骡,发热恶风,咳嗽,初起眼睑浮肿,继而四肢、全身浮肿,小便黄

赤,苔薄腻,脉浮数。

湿热壅盛浮肿:遍身浮肿,皮包润浑光亮,胸腹胀满,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苔

黄腻,脉滑数。

脾阳不振浮肿:周身浮肿,按之凹陷不起,面色(白光)白,身重懒动,脱闷纳呆,便酒没少,

舌淡,苔白滑,脉濡缓。

肾阳衰微浮肿:面浮身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短少,

舌质淡而肿,苔白腻,脉沉细而迟。

鉴别分析

风水相搏浮肿:多因小儿机体柔弱,气血未充,风邪乘虚而入,客于肌表,与体内水气相搏

而致。风为阳邪,其性上行,故初见眼睑浮肿;风水郁闭肌媵,故四肢、全身肿胀;风邪外袭,

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发热恶风,咳嗽,浮肿,小便不利。治宜疏风解

表,宣肺行水,方选越婢加戊汤或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湿热壅盛浮肿:多因小儿脏腑未坚,饮食不节,积食酿湿,湿热壅滞,中焦气机升降失调,

三焦气化不利,气不化水,水溢四肢而致。故见遍身浮肿,色泽光亮,皮肤胀急;湿热内蕴,

故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湿阻气机,故胸腹胀满,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淡渗利水,分利

湿热,方选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或疏凿饮子加减。

湿热壅盛浮肿与风水相接浮肿:二者皆属阳水实证。一为湿热壅滞中焦,三焦气化不利,气

不化水,水湿泛滥,发为浮肿,故见胸腹胀满,苔黄腻,脉滑数等症;一为风邪外感,风水

相搏,水湿溢于肌肤,肺失宣肃,水道不通,膀胱不利,发为浮肿,故见发热恶风,咳嗽,

苔薄,脉浮数等表证。二者以此为辨。

脾阳不振浮肿:多因小儿后天失调,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损伤脾阳,脾不制水,水湿浸渍,

发为浮肿。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其临床特点为:周身浮肿,按之凹陷不易恢复,面色(白光)白,身

重懒动,胸闷纳呆,便澹漫少,舌淡,苔白滑,脉濡缓。治宜温运脾阳,化湿行水,方选

实脾饮加减。

肾阳衰微浮肿:多因小儿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病累日久,以致肾阳衰弱,无以温煦蒸

腾,以致气不行水,发为浮肿。《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说

"肾主水,肺主气,肾虚不能制水,故水妄行。"肾阳衰微,则膀胱开阖失司,水道不利,故

见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没指。它如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脉沉细而迟,亦是肾阳

虚的明证,治宜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方选真武汤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肾阳衰微浮肿与脾阳不振浮肿:二者均属阴水虚证。前者因肾阳不能温化水液,使水聚而

为浮肿,临证必有寒象,如形寒肢冷,脉迟等,后者因脾阳不能运化水湿,水湿泛滥发为

浮肿,身重便澹为其特点。二者之间,肾阳衰微浮肿较重,而脾阳不振浮肿较轻。且脾阳

不振日久往往累及肾阳,肾阳衰微又每兼见脾阳不足,故两者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小儿浮肿,首先要分清阴阳虚实,阳水属实,病邪较浅,多为身半以上浮肿,皮包润泽光

亮,按之即起,治当发汗、利小便,阴水属虚,病邪较深,正气己虚,多为身半以下浮肿,

皮包灰滞,按之凹陷没指,治当扶正利水。若正气尚实,能耐攻逐者,可先攻后补。然小

儿禀赋未充,脏腑娇嫩,攻伐必须谨慎。否则,常致虚虚之弊而难以挽救。

[文献别录]

《幼科发挥•肿病》"小儿病嗽病疟病疮后肿者,皆虚肿也。""如受风雨水湿之气而肿者,

实肿也,通用胃苓丸主之。此家传之法也。"

“小儿诸肿,不问虚实,并用胃苓丸五皮汤主之。此家传也。"

"如因喘嗽面目浮肿者,宜消肿,草芮丸主之。"

"如无他病浮肿者,视其肿起之处治之。如自面起,上半身先肿者,此风肿也,宜五皮汤加

紫苏叶防风主之。如从足起,下半身先肿者,此湿肿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木通主之。"

乳汁不行

[概念]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乳汁不行,亦称"缺乳"。本病不仅出现于产后,整个哺乳期均可

出现。哺乳期由于再度妊娠而出现的缺乳,或妇人先天无乳,皆不能作乳汁不行论,故不

属本症讨论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气血虚弱乳汁不行:产后乳汁不行或甚少,乳房无胀痛感;面色苍黄,皮肤干燥,食少便澹,

畏寒神疲;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腰酸腿软,或澧频便干;舌淡少苔,脉虚细。

肝郁气滞乳汁不行:产后乳汁忽然不行,乳房胀闷微痛;精神抑郁,胸胁不舒,胃脱胀满,

食欲减退;舌质正常,苔薄黄,脉沉弦。

血脉壅滞乳汁不行:产后乳汁不行或全无,乳房硬痛而拒按;胸闷暧气,或伴少腹胀痛,恶露

量少、色黯有块;面色略带青紫,舌略呈青色,脉沉涩。

鉴别分析

气血虚弱乳汁不行;产妇脾胃素虚,气血化源不足,从而导致乳汁分泌减少,或分娩失血过

多,气随血耗,亦可影响乳汁的化生,造成缺乳。亦有因产乳过众,气血津液极度匮乏,

身体延赢,营阴枯涸而无乳者。本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乳汁不行,乳房无胀痛感,有全身

性气血虚弱证候。治疗以补中益气为主,佐以通乳,方选通乳丹。

肝郁气滞乳汁不行与血脉壅滞乳汁不行;同为实证。肝郁气滞乳汁不行,多因产后情志抑郁,

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乳络涩滞而致。《儒门事亲.乳汁不下》说:"或因啼、哭、悲、怒、

郁、结,气溢闭塞,以致乳脉不行。"血脉壅滞乳汁不行,多因产后气血瘀阻,经络壅滞,

阻碍乳汁化生,所以缺乳。前者多由七情等精神刺激所致,病伤在气分;后者病由气血瘀滞,

病变在血分。一为气机不畅,乳络涩滞;一为血脉壅闭,化乳受阻。前者乳房胀甚于痛,后

者乳房硬痛而拒按。前者伴有肝郁气滞的兼证(如精神抑郁,胸胁不舒等);后者则有血瘀的

兼证(如少腹痛,恶露有块,面微紫,舌略青等)。肝郁气滞乳汁不行,治宜疏肝理气通乳法,

方选肝煎加漏芦、通草、花粉、王不留行。血脉壅滞乳汁不行,治宜活血化瘀通乳法,方

选生化汤合涌泉散,酌加木通、甲珠等药。

乳汁不行,临证辨别虚实最为要紧。一般以乳房有无胀痛为认证要领。若乳房柔软无胀痛

感,多属气血俱虚;若乳房硬痛拒按,或有身热,多属气血壅滞。前者多伴有气血虚弱的全

身症状,后者则多有气血壅滞的临床表现,治疗当遵"虚当补之,实当疏之”的原则,若能配

合针灸治疗,效果更佳。

[文献别录]

《女科经纶.产后证下》引大全曰:“妇人乳汁,气血所化。不行者,由气血虚弱经络不调所

致。或谓产后必有乳,乳虽胀而产后作者,此年少之人,初经产,乳有风热,须服清利之

药则乳行。若累经产而无乳者,亡津液故也,须服滋益之药助之。若有乳不甚多者,须服

通经之药,仍以羹藤引之。盖妇人之乳,资以冲脉与胃经通故也,有屡经产而乳汁常多者,

亦妇人血气不衰使然。若妇人素有疾在冲任经者,乳汁少而色黄,生子亦怯弱多疾。"

舌红绛

[概念]

舌色较正常之淡红为深,呈鲜红或深红,称为红绛舌。

舌红与舌绛,严格地说是两种不同的舌色,主病也有一定的区别。如《舌鉴辨正》说:“色深

红(即绛色)者,气血热也;色赤红(即鲜红色)者,脏腑俱热也。"但舌红与舌绛一般都主热证,

二者仅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分,绛舌为红舌的进一步发展,其形成的机制及临床意羲相类似,

所以在本节并为一类论述。

[鉴别]

常见证候

阳盛实热舌红绛:多见于温热病邪热亢盛阶段,邪盛而正末衰。主要临床表现为:舌质红绛,

色泽鲜明,发热(大多为高热),心烦躁扰,甚则出现神昏港语、斑疹隐隐,口渴饮冷,脉

洪数有力。

阴亏虚热舌红绛:多见于温热病及某些慢性病后期,正虚邢衰。主要临床表现为:舌质红绛,

色泽晦暗,潮热面赤,心悸盗汗,五心烦热,神倦,脉细数。

鉴别分析

阳盛实热舌红绛:其成因为邪热鹏张:营热蒸腾,热灼营阴。舌质由红转绛,意味看热势逐渐

严重。舌质红绛,一般认为是热入营血的标志。《辨舌指南》说:“凡邪热传营,舌色必绛。

绛,深红色也。心主营,主血,舌苔绛燥,邪已入营血。"其辩证要点是:舌红绛,色较鲜艳,

或伴有红刺,舌面燥裂,苔色多为黄糙或焦黑,热势远此阴亏虚证为盛,可兼有口渴引饮、

神昏谑语、脉洪大有力等症状。治疗宜清营凉血,方选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

阴亏虚热舌红绛:其成因为邪热久疆,灼烁阴液;或某些慢性病久延失治,阴亏液耗;或因过用

汗下、误投燥热药,以致阴液受损,虚火上炎。上述因素造成阴伤,反映于舌象,即见舌

质红绛。阳盛实热舌红绛也提示有伤阴现象,但就整个病情分析,邪热亢盛是其主要矛盾,

与阴亏虚热舌红绛以阴虚为主者,有虚实之别。再从舌象分析,阴亏虚热证的舌红绛,多

晦暗无泽,一般无苔,舌面干而少津。临床上还伴有午后潮热,虽渴而不喜饮,脉细数无

力等阴虚发热见症,可资鉴别。治疗应遵循“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原则。对于温病来说,

"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方选益胃汤、加减复脉汤。若舌质红绛,舌面光滑如猪肝

状,干瘪枯萎者,多示胃肾阴液即将亡竭,如《辨舌指南》说:"舌虽绛而不鲜,干枯而瘪者,

肾阴涸也。""若舌绛而光亮者,胃阴亡也。"亟宜大剂补阴,否则,预后大多不佳。

上述所讨论的是全舌均呈红绛色的病证鉴别,临床上有因红绛之色出现在舌的不同部位,

主病也不同,亦应加以鉴别。如舌尖独绛,是心火盛,叶天士主张"用导赤散泻其腑";舌边

红绛,是肝热,可选泻青丸清泻肝火;舌根红绛,是肾火,当用知柏地黄丸滋肾清火;舌红绛

而中心干,是胃火伤津,如叶天士《感温热篇》:“色绛而舌中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烁津

液,即黄连、石膏亦可加入。"舌绛而有大红点,是热毒乘心,可选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

[文献别录]

《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纯绛鲜色者,包络受病也,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

金、石菖蒲等。"

《舌胎统志》:"绛舌白胎,为饮食中风寒,或因热积凉饮,白而厚者,内夹宿食,中风寒,

葛根汤,积凉饮,竹叶石膏加二陈汤;绛舌厚腻燥胎,白者为表里合邪,黄者为邪热内结,

合邪黄连汤,内结解毒汤加大黄槟朴;绛舌灰黑胎,酱色胎,虽自利脉涩亦宜下属,以得积

屎为度,其胎干燥,宜凉血攻下,有干瓣裂纹芒刺者为难治,虽大凉攻下,亦恐不救。"

舌干

[概念]

舌上有苔,苔面缺乏津液,苔质干燥,或舌光无苔,望之枯涸,扪之燥涩,称为"舌干"。

本症与"舌光"不同,"舌光"系舌上无苔而光滑,有津或无津,舌光的辨认应结合舌质进行,

本症的辨认主要看舌面津液之盈亏。

鼻塞和张口呼吸的人,舌面多干燥,应注意区别。

舌干常伴口渴,并称为“口干舌燥",本节当与"口渴”条互参。

[鉴别]

常见证候

阳盛灼津舌干:舌干,苔黄燥或焦燥起刺,壮热面赤烦躁,口渴喜冷饮,汗多,便秘漫黄,

脉洪数。

阴虚液亏舌干:舌干,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身热不甚,面潮红,手足心热,口干欲饮,尿短

赤,神色萎靡,脉细数。

阳虚津不上承舌干:舌干,质淡,苔白,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面色【白+光】白或青灰

无华,倦怠嗜卧,气短懒言,食欲不振,腹满冷痛,得温则舒,四肢厥冷,尿清便滤,浮

肿,脉沉迟。

鉴别分析

阳盛灼津舌干:多由外感热病过程中,邪热炽盛,灼烁津液而致舌干。《伤寒论本旨》说:“

干燥者,邪热伤津也。"临床表现常随热邪入侵的脏腑不同而各异,如邪热壅肺者,以高热、

咳喘、烦渴、咯痰为主症;热在气分者,以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为主症;热结胃胜者,

以潮热、便秘、腹满、脉实为主症;热在肝胆者,以黄疸、发热、胁痛、呕恶为主症;热在营

血者,以高热、神昏、澹语•、发斑为主症。其中舌干,是邪热伤津之征。治疗重点是清热、

祛邪、保津,俾邪去津回,舌干自解。选方时根据邪热所犯部位而定,如邪热壅肺者,用

麻杏石甘汤加芦根、全瓜篓、鱼腥草等;热在气分者,用白虎加人参汤;热结胃肠者,用承气

汤类;热在肝胆者,用龙胆泻肝汤;热在营血者,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阴虚液亏舌干油热病后期,邪热久羁,阴液亏耗所致;亦有慢性病,久病煎熬至阴分亏损;

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嗜酒辛热食品,营阴暗耗等等,阴虚火炎伤津,造成舌干。临床辩

证要点:舌干少津,舌质红(或绛)少苔,兼有口渴、心烦、手足心热、面潮红、脉细数等阴

虚内热之症。治疗原则是滋阴、清热、增液,如胃津匮乏者,方选益胃汤;肝肾阴虚者,青

蒿鳖甲汤.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等。

阳虚津不上承舌干:证由慢性病久延失治,或选经大吐、大泻、大汗、折伐阳气,阳气虚弱,

三焦气化失司,水液代谢紊乱,津不上承而致舌干。《伤寒论本旨》:“干燥者,阳气虚,不

能化津上润也。"又如《辨舌指南》说:"腹满,口干,舌燥者,肠间有水气也。"临床特点是:

舌干苔白少津,渴不欲饮,或喜热饮,兼有面色【白+光】白或晦黯、倦怠嗜卧、匹肢厥冷、

尿清便澹、浮肿等阳虚症状。治疗宜温阳补气,可选四逆加人蓼汤;如阳虚水湿停留者,选

真武汤温阳利水。

舌干一症,多为津伤之征,或邪热灼津,或阴虚液亏。而阳虚津不上承者,由气化失司所

致,非津伤也。但以前二者为多见,后者较少见。三证鉴别的看眼点是土舌体局部的变化:

阳盛灼津舌干,舌苔黄燥或焦燥起刺,舌质稍红;阴虚液亏舌干,舌质红绛,无苔或少苔;

阳虚津不上承舌干,舌质淡,舌苔白或晦暗干燥。2.口渴的程度:大凡舌干均伴口渴,但三

者口渴程度不一。阳盛灼津舌干,烦渴,喜冷饮;阴虚液亏舌干,口渴较甚,喜凉饮;阳虚津

不上承舌干,口渴不欲饮,或饮亦不多,喜热饮。3.兼证:阳盛灼津者,多见于实热证中,

邪热鹏张阶段;阴虚液亏者,多见于热病后期,或慢生病后期,表现阴虚内热之症;阳虚津不

上承者,多见于杂病后期,表现阳虚气化矢司之症。根据上述三个方面,不难区分。

[文献别录]

《辨舌指南.辨舌之津液》:“然亦有湿邪传入气分,气不化津而反燥者。……舌上苔津液干

燥,毒邪传里也。……舌苔黄燥,若足冷脉沉,非纯阳症,切忌硝黄。"

《匹诊抉征.望诊》:“舌至干黑而短,厥阴而热极已深,或食填中脱,瞋胀所致,用大剂大

承气汤下之,可救十中一二,服后粪黄热退则生,粪黑热不止者死。"

《中医临证备要.舌干》:“苔腻而干,为胃津耗伤,在湿温病中,后期为多见,有厚腻粗糙,

扪之如沙皮的。治宜先生津液,等待津同舌润再化其湿。"

牙齿酸弱

[概念]

牙齿酸弱是指牙齿于咀嚼食物时酸弱无力而言。唐代《日华子诸家本草》称为"齿【齿+楚】

","【齿+楚】"即"牙齿接触酸味的感觉"。《中国医学大辞典》有"齿寒"条,即"齿酸楚也"。

本症与口酸不同,后者是口中有酸味而牙无异常感觉,本症则为牙齿酸弱,咀嚼无力。

[鉴别]

常见证候

脾肾气虚牙齿酸弱:牙齿酸弱,遇冷则甚,遇热亦感不适,甚则咀嚼无力,脉沉弱,舌淡红,

苔薄白。

风冷外客牙齿酸弱:牙齿酸弱,遇冷见风则甚,喜食热物,恶冷食,脉弦紧,舌淡暗,苔白

滑。

鉴别分析

上两证候的共同点为牙齿酸弱,咀嚼无力,时轻时重。脾肾气虚牙齿酸弱以正虚为主。齿

为骨之余,肾主骨;又齿与胃关系密切,胃与脾以膜相连,脾肾气虚,齿失荣养,故酸弱无

力。风冷外客牙齿酸弱以邢客为主。风冷之邪客于齿,则酸弱无力。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多

见于老年人且历时较久,冷热之物皆不适宜,无明显诱发因素;后者多见于青壮年,喜热而

恶冷,齿间常有风吹感。脾肾气虚牙齿酸弱,治宜健脾补肾,取核桃仁细嚼或能减轻,可

用青蛾丸加减治之;风冷外客千齿酸弱者,治宜温经散寒,可选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治之。

四肢肿胀

[概念]

四肢肿胀,是指上下肢浮肿发胀的一种症状。有的表现四肢同时肿胀;有的仅见上肢或下肢,

或偏于一侧。

[鉴别]

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四肢肿胀:四肢肿胀,关节肿痛,肌肤灼热,皮包发红发亮,兼见发热,长风,口

渴,烦闷不安。舌苔黄腻少津,脉滑数。

气滞肌表四肢肿胀:四肢浮肿,自觉发胀,肤色苍白,按之即起,似有弹性,或兼见胸胁胀

闷,善太息等。舌质淡,苔白,脉弦。

寒湿凝滞四肢肿胀:四肢关节疼痛,痛有定处或下肢尤重,四肢肿胀,手足笨重,活动不便。

舌质淡,脉濡缓。

气虚血瘀四肢肿胀:四肢肿胀,按之难起,手足清冷,或肢体麻木不仁、举动无力;或见双下

肢肿胀,皮肤有紫色瘀斑;甚至可见半身不遂等。舌淡白,或有瘀斑,脉弦涩。

鉴别分析

湿热蕴结四肢肿胀与气滞肌表四肢肿胀:前者素体阳气偏盛,复受风寒湿邪侵袭,热为寒郁,

久之寒亦化热而致。后者多因情志不遂,复受外邪侵袭肌表,营卫失调,气滞不畅所致。

辩证要点:前者湿热郁阻络脉,气血运行不畅,凝滞经络之中,故现匹肢肿胀。热为阳邪,

故现关节肿痛、局部灼热红肿等。后者乃气滞肌表,郁阻经脉,营卫不通,故有肢体浮肿

及发胀的感觉。因偏于气滞,故按之即起。二者兼症不同,前者兼见发热、长风、口渴、

烦闷不安等热盛的表现。后者兼有胸胁胀闷,善太息等肝气郁滞的现象。湿热蕴结之症治

以清热疏风祛湿,方选白虎桂枝汤。气滞肌表者治以行气疏导,佐以温散,方选香苏葱豉

汤。

寒湿凝滞四肢肿胀与气虚血瘀四肢肿胀:二者虽皆属阴证,但前者乃寒湿为患,后者则是气

虚夹瘀使然。其共同之病机皆有经脉之阻滞。辩证要点,寒湿凝滞,湿浊停滞经脉之中,

故见匹肢肿胀,关节沉重,手足笨重。后者由于气虚血瘀,经脉不通,故见四肢肿胀,按

之难起,肌肤麻木,皮肤有紫斑,其症或有朝轻暮重的特点。前者治以散寒除湿,方选乌

豉汤。后者治宜益气活血化瘀,方选桃红饮加黄耆、桂枝。

总之,四肢肿胀一症,当分寒热虚实。病因虽多与风寒湿邪有关,但人体素质不同,有偏

热偏寒之异,因此,临证应根据"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进行处理。

[文献别录]

《景岳全书・肿胀》"肿胀之病,原有内外之分,盖中满者谓之胀,而肌肤之胀者,亦谓之

胀,若以肿言,则单言肌表,此其所以当辨也。但胀于内者,本由脏病,而肿于外者,亦

无不由乎脏病,第脏气之病,各有不同。虽方书所载有湿热寒暑血气水食之辨,然余察之

经旨验之病情,则惟在气水二字,足以尽之,故凡治此证者,不在气分,则在水分,能辨

此二者,而知其虚实无余蕴矣。病在气分,则当以治气为主,病在水分,则当以治水为

吞酸

[概念]

吞酸与吐酸症状相类似,俗皆称泛酸。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均不相同。"吞酸者,胃口

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曦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状也”(《医林绳墨》)。

其"病在上脱最高之处",若''非如吞酸之近,不在上院而在中焦胃院之间,时多呕恶,所吐

皆酸,即名吐酸而渥渥不行者是也"(《景岳全书》)o

《脉经》称"吞酸",《诸病源候论》称‘噫酸",《三因方》又称"咽酸"。

[鉴别]

常见证候

肝气犯胃吞酸:吞酸时作,胃中有烧灼感,反复发作,兼见胸胁不舒,口苦咽干,心烦易怒。

舌苔薄黄,脉弦数。

饮食积滞吞酸:吞酸时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