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选择题1.(2023·汕头)南宋初,官员王佐之母坟墓被盗掘并弃尸荒野。因官府敷衍,王佐之弟王公衮以一己之力缉盗送官,而地方府衙却轻判当斩之犯,公衮怒而入监手刃仇人后自首。宋高宗主持朝议,终审结论:府衙渎职,公衮释放,盗贼该死。该判决表明()A.南宋政治腐败不堪,官官相护严重B.南宋统治者牢牢掌握司法审判大权C.南宋严重的人治思维造成司法不公D.公衮被释放并不违背南宋刑律原则2.(2023·苏州)清初统治者重视“人臣服官,首重廉耻之节”。清初直隶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官员的良好示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于成龙“天性忠直,并无交游,唯知爱民……直隶地方百姓旗人无不感戴称颂”。这说明,清初统治者()A.强调道德与秩序互动 B.重视理学观念的渲染C.重视官员的垂范作用 D.激起了官员的荣辱感3.(2023·绍兴)下表为隋代五刑的内容。《隋书·刑法志》记载:“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车裂之法,其流徙之罪皆减从轻”。这反映出隋朝刑罚制度的特点是()死刑绞、斩流刑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徙刑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杖刑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笞刑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A.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B.德主刑辅,礼法结合C.宽严适中,明德慎刑 D.立法宽简,疏而不失4.(2023·嘉兴)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为“春秋决狱”。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是()A.压制其他学派,导致儒家独尊B.道德凌驾法律,削弱法律权威C.法律解释随意,严刑峻法虐民D.维护宗法等级,固化社会阶层5.(2023·江门)战国时期,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给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无论是商鞅、管子还是韩非,其基本的治国方略,都可以被称作“刑主德辅”。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与法家具有融合的趋势B.法家思想取得完全胜利C.德治与法治在实践上的调和D.德治与法治的密不可分6.(2023·定远育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中“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修改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一变化体现了()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B.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C.只有依靠宪法才能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相融合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一系列法律、法令相继出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B.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8.(2024·咸阳)李悝所著《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类。其中《杂法》包括惩罚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其中“逾制”旨在惩处器物用具超过规定等级。这一惩戒说明()A.魏国以法律手段维护礼制B.旧的统治方式已经被取代C.地主阶级是法律打击对象D.礼乐制崩溃成为时代潮流9.秦汉的“律”“令”二者没有性质上的区别,“令”中有刑法内容,“律”中有行政制度。魏晋以后,“律”的内容开始集中于刑律,“令”则用于容纳行政法令。这表明魏晋以后()A.律令体系逐渐发展 B.专制王权得以强化C.重视法律惩戒作用 D.儒学日益融入法律10.(2024·南通)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亲亲之义安在哉”,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正风,为了让其“知有尊卑”。该案例说明明代()A.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B.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C.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D.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11.下图是画家刘晓莉在20世纪70年代画的一组宣传画《谁又替我把雪扫》(又名《替军属张爷爷扫雪》)。这折射出当时()A.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B.少年儿童的劳动教育贴近实际C.军属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D.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果12.(2024·怀化)20世纪80年代的城乡街头张贴了一系列宣传画(见下图)。据此推知,当时()A.“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发展B.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大力弘扬C.改革开放促进了绘画艺术繁荣D.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并进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不同历史时期英模人物的品质结构分析(%)分类具体要求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政治品质热爱祖国29.0517.8933.50忠于党和人民19.7428.6559.61热爱集体5.7618.306.38服从领导3.137.0436.93小计57.6871.88136.42劳动品质热爱劳动16.8715.554.97埋头苦干3.988.171.68钻研业务3.748.531.73技术革新1.428.020.25吃苦耐劳6.387.206.92忠于职守23.0719.050.76艰苦奋斗14.877.546.34小计70.3373.7022.65道德品质见义勇为3.135.755.98助人为乐7.337.837.08舍己为人9.948.646.25爱好学习10.7912.9827.94小计31.1938.247.28统计基数287234188(注:英模人物品质特征的统计数据来自《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用词。许多英模人物具有多种品质特征,故总比例大于100%)——据张明师《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选择题1.(2023·汕头)南宋初,官员王佐之母坟墓被盗掘并弃尸荒野。因官府敷衍,王佐之弟王公衮以一己之力缉盗送官,而地方府衙却轻判当斩之犯,公衮怒而入监手刃仇人后自首。宋高宗主持朝议,终审结论:府衙渎职,公衮释放,盗贼该死。该判决表明()A.南宋政治腐败不堪,官官相护严重B.南宋统治者牢牢掌握司法审判大权C.南宋严重的人治思维造成司法不公D.公衮被释放并不违背南宋刑律原则[解析]材料信息清晰展现案件来龙去脉,按照儒家正统意识形态下的礼法关系,应该是以礼入法,即任何法律的施行都是以该条法律是否违反儒家确定的礼制,材料所述案件,盗贼行为从儒家情感上难以被接受,而地方官又渎职明显,“轻判当斩之犯”,最后皇帝主持的终审结论虽按今天的法治精神,例如反对私刑,罪罚相当(抛尸按今天情感认知虽然也难以接受,但按法律认知无论如何也不会判死刑)等难以理解,但在儒家的礼法精神下,这很正常,符合那个时代的正义和天理观,因此,解读历史应该注意历史背景而不应想当然或我认为,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说法,排除;B项并非材料论述重点,也曲解了历史事实,实际上这种疑难案件受到皇帝重视,也恰恰证明统治者注意维护社会基本的伦理和司法公正,且材料说了“依律上报”,“朝议”并非简单皇帝一人独断专行,B、C两项错误。2.(2023·苏州)清初统治者重视“人臣服官,首重廉耻之节”。清初直隶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官员的良好示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于成龙“天性忠直,并无交游,唯知爱民……直隶地方百姓旗人无不感戴称颂”。这说明,清初统治者()A.强调道德与秩序互动 B.重视理学观念的渲染C.重视官员的垂范作用 D.激起了官员的荣辱感[解析]整顿吏治“首重廉耻”,把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官员的良好示范联系起来,树立起于成龙为代表的廉吏典范,说明清朝统治者重视理学观念渲染,B项正确;“道德与秩序互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重视官员的垂范作用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清初的统治者激起了“官员的荣辱感”,排除D项。3.(2023·绍兴)下表为隋代五刑的内容。《隋书·刑法志》记载:“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车裂之法,其流徙之罪皆减从轻”。这反映出隋朝刑罚制度的特点是()死刑绞、斩流刑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徙刑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杖刑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笞刑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A.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B.德主刑辅,礼法结合C.宽严适中,明德慎刑 D.立法宽简,疏而不失[解析]根据材料“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车裂之法,其流徙之罪皆减从轻”可知,隋代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刑罚从轻从宽;根据表格中隋代五刑的内容可知,隋代立法简明却自成体系;综上所述可知,隋代刑罚制度立法宽简,疏而不失,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从轻从宽,而非轻罪重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德治和礼法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明德慎刑,排除C项。4.(2023·嘉兴)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为“春秋决狱”。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是()A.压制其他学派,导致儒家独尊B.道德凌驾法律,削弱法律权威C.法律解释随意,严刑峻法虐民D.维护宗法等级,固化社会阶层[解析]“春秋决狱”的做法很大程度上以道德代替法律,削弱了法律权威,B项正确;汉武帝定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又采取一系列措施,才实现了儒家独尊,A项错误;儒家提倡“仁政”,C项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联,排除。5.(2023·江门)战国时期,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给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无论是商鞅、管子还是韩非,其基本的治国方略,都可以被称作“刑主德辅”。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与法家具有融合的趋势B.法家思想取得完全胜利C.德治与法治在实践上的调和D.德治与法治的密不可分[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家并不是不重视道德的作用,其对德治也有关注,甚至用德治来进行辅助,“刑主德辅”,说明德治与法治有调和性,C项正确;儒家与法家都有独立的思想体系,并没有融合,排除A项;秦朝时,法家思想取得完全胜利,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德治与法治的兼顾,而不是二者的密不可分,排除D项。6.(2023·定远育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中“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修改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一变化体现了()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B.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C.只有依靠宪法才能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相融合[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修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这一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的融合,D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排除B项;C项“只有”说法绝对,排除。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一系列法律、法令相继出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B.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一系列法律的制定,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A项正确;B项“完善了”过于绝对,排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D项。8.(2024·咸阳)李悝所著《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类。其中《杂法》包括惩罚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其中“逾制”旨在惩处器物用具超过规定等级。这一惩戒说明()A.魏国以法律手段维护礼制B.旧的统治方式已经被取代C.地主阶级是法律打击对象D.礼乐制崩溃成为时代潮流[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李悝通过制定《法经》来对“逾制”进行处罚,说明的是魏国以法律手段维护礼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旧的统治方式已经被取代”,排除B项;《法经》维护的是地主阶级利益,排除C项;材料与礼乐制崩溃无关,排除D项。9.秦汉的“律”“令”二者没有性质上的区别,“令”中有刑法内容,“律”中有行政制度。魏晋以后,“律”的内容开始集中于刑律,“令”则用于容纳行政法令。这表明魏晋以后()A.律令体系逐渐发展 B.专制王权得以强化C.重视法律惩戒作用 D.儒学日益融入法律[解析]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以后,“律”“令”逐渐区别开来,“律”集中于刑律,“令”则与行政法令相关,区别于秦汉,“律”“令”逐渐专门化、体系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代法律的发展与完善,与王权的强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律”“令”内容的变化,与法律的作用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法律吸纳儒家伦理纲常等相关内容,排除D项。10.(2024·南通)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亲亲之义安在哉”,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正风,为了让其“知有尊卑”。该案例说明明代()A.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B.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C.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D.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解析]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明代在司法审判过程中,以“亲亲之义”“知有尊卑”等儒家思想观念对当事人进行教化,说明明代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明代司法审判渗透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儒家思想不能保证审判的公正,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明代审判官员以儒家思想进行教化,不能说明其随意判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乡约与法律的关系,排除D项。11.下图是画家刘晓莉在20世纪70年代画的一组宣传画《谁又替我把雪扫》(又名《替军属张爷爷扫雪》)。这折射出当时()A.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B.少年儿童的劳动教育贴近实际C.军属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D.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果[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少年儿童积极为军属排忧解难,做好事不留名,折射出当时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果,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学校教育情况,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强调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果,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2024·怀化)20世纪80年代的城乡街头张贴了一系列宣传画(见下图)。据此推知,当时()A.“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发展B.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大力弘扬C.改革开放促进了绘画艺术繁荣D.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并进[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在20世纪80年代,党和政府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物质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两手一起抓”,D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说法较为片面,不能涵盖材料内容,排除;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不同历史时期英模人物的品质结构分析(%)分类具体要求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政治品质热爱祖国29.0517.8933.50忠于党和人民19.7428.6559.61热爱集体5.7618.306.38服从领导3.137.0436.93小计57.6871.88136.42劳动品质热爱劳动16.8715.554.97埋头苦干3.988.171.68钻研业务3.748.531.73技术革新1.428.020.25吃苦耐劳6.387.206.92忠于职守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