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下)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下)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下)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下)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下)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下)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细节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在文学批评和研究当中细节不仅指静态的“描写”,也包含动态的“叙述”,甚至是一个语词、一个微不足道的标点符号。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特别是在小说中,细节在塑造人物、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呼应结构、深化主题、烘托氛围、介绍背景,以及引发读者思考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量,频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水浒传》“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就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抓住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不少古典小说中人物外貌及景色描写,是从古诗词里拿来的意象,虽繁复,但意义不大,不仅无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反而因这种“堆砌”和“停顿”而影响了叙事的进程。当然,古典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也不乏成功的例证。《水浒传》“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究其原因,还是作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抓住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金圣叹曾经指出,同样是写水浒人物之粗鲁,鲁达是性急,史进是少年任气,李逵是蛮,武松是豪杰不受羁靮。这一评价真可谓“粗”中有“细”。按照卢卡奇的理论,小说中的细节应服务于情节,情节服务于故事,故事服务于主题,并以此实现对纷繁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如何平衡时间之流中细节的“停滞”与叙事进程之间的关系问题?林白的长篇小说《妇女闲聊录》,以“口述”“闲聊”的方式呈现了王榨村的“人与事”“风俗与事物”,几乎完全是原生态的细节呈现。随意的“闲聊”,不仅让每一个普通个体“平等”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小说中“人物”“情节”与“故事”等概念,这都在悄悄地改变着小说的精神与形式。也有一些作家采用了“暗度陈仓”的方式,通过巨量的细节消解了时间性和因果律,叙事时间和小说情节被延宕甚至搁置。贾平凹的《秦腔》《古炉》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作者通过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细节书写颠覆了“细节—情节”叙事模式。再看看国外作品,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细节的洪流”就是小说的主体,细节具有了自足性。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代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细节的洪流”?如何看待这些文学经典?如果抛开文学叙事背后的参照物--历史或时间,所谓细节与情节、故事之间的逻辑和因果律也就瓦解了,这些文本依靠“细节的洪流”成就了别样的小说艺术。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连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地劳作、永不停息地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短篇小说由于篇幅限制,往往采用低频次细节描写,并将之设置在开头与结尾处。短篇小说也有高频次细节描写。这一类型的小说往往不是以故事的曲折复杂性吸引读者,而是靠深刻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取胜。契诃夫《苦恼》中的马车夫姚纳和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都在反复地向别人倾诉孩子的离去。这种高频次细节描写与小说主题的揭示、深化基本是同频共振的。最为极端的大概当属鲁迅的《示众》,小说通过“伸”“挤”“钻”“堵”“挡”“塞”“打”“冲”“撞”等相似的高频次细节描写看客们的心理。古典长篇小说中的个别故事单元类似于短篇小说,也常常采用高频次策略。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刘玄德“三顾茅庐”《水浒传》中的宋公明“三打祝家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楼梦》中的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等。这种高频次细节描写除了增强故事性之外,更多是为塑造人物性格、凸显故事象征意义而设置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对高密度、高频次细节的渴望,与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和能力有着根本性联系。现在摄像机的像素越来越高、快门速度越来越快,物品的细部被拍得越加精细,微观世界也越加丰富。以此来看,如果以更加宏观或微观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人们对小说细节密度和频次的认知有可能被刷新,也许一个细节单元就是整个艺术世界。(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细节具有制造悬念、推进叙事、深化主题以及引发读者思考等诸方面的作用,甚至有时关乎小说艺术的成败。B.《水浒传》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是因为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将其中的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有血有肉。C.细节本身具有自足性的特点,可以消解小说叙事的时间性和因果律,给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D.《苦恼》和《祝福》中的反复可以揭示小说主题,而《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作品中的“重复”更多是为增强故事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试图通过细节写活人物,就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否则,再多的细节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B.贾平凹的《秦腔》《古炉》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具有相似性,都采用巨量的细节描写,改变了“细节—情节”叙事模式。C.小说创作中利用好细节的“重复”与“频次”可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但要遵循短篇低频次、长篇高频次的规律。D.从认识论角度看,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和能力不断加强,故也渴望高密度、高频次的细节,就好比人们追求摄像机的有关功能。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卢卡奇“细节应服务于情节”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变色龙》中多次写到军大衣,尤其是奥楚蔑洛夫“脱大衣”“穿大衣”两处细节描写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B.《荷花淀》中,当水生把参加大部队的消息告诉自己的妻子时,小说通过“震动”“吮”这两个动作细节来反映水生嫂的内心活动。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开头细致描述陆虞候等人的言谈举止,该细节的设置引出了下文李小二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D.《阿Q正传》中阿Q行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告诉读者阿Q临死前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4.本文是如何做到论证有力的?请简要分析。(4分)5.校文学社即将举办主题为“细节说”的文学创作理论分享会,你将从本篇文章中提炼出三个要点作为分享内容。请写出你提炼的要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乡下的阿基米德汪曾祺阿基米德,古希腊学者。生于叙拉古。曾发现杠杆定律和阿基米德定律,确定许多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设计了多种机械和建筑物。罗马进犯叙拉古时,他应用机械技术来帮助防御,城破时被害。——《辞海》此人可以说是其貌不扬。长脸,很长。鼻子下面的人中也特别的长。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脾气好。多会儿也没见他和人红过脸嚷嚷过。不论是开会,还是私底下,他总是慢条斯理地说话,脸上带着笑,眯缝着眼,有一点结巴,不厉害。他不是随风倒的人,凡事自有主见。①但是表达的方式很含蓄,很简短。对某人的行为不以为然,只是说:“看看!——这人!”对某种意见不同意,只是说:“嗯!——说的!”因此得了个外号:老蔫。另一个特点是:内秀。他是这个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老工人了。主要工作是管理马铃薯试验田。但这只是相对固定。哪里需要人,他就被调去。大田、果园、菜园都干过。粉房的师傅请假回家探亲,他去刷几天粉。酒厂的师傅病了,他去烧两锅。过年杀猪,那是他的活。骡马得了小病,不用送兽医院,他会扎针。他是个好木匠,能开料,能算工。什么地方开农具革新展览会,所里总是派他去。回来后,不用图纸,两三天内,他就能照样鼓捣出几件。他有一对好耳朵,一个好记性。不论什么乐器,凡是他见过的,他都能摆弄,②甭管是横的,竖的,吹的,拉的,弹的。他不识谱,一般的曲子,他听两遍,就能背下来。所里有个李技师,业余爱拉小提琴。这玩意工人们没有见过,给它起了个名儿,叫“歪脖拉”。他很爱这洋乐器,常常到李技师屋里去看他拉,听他拉。有一次李技师被所长请去研究问题。回来时听见有人在他屋下拉他常拉的练习曲。③心想:这是谁呀?推门一看,是他!李技师当时目瞪口呆了半天。为了旱涝保收,所里决定冬天打井。没有人会。派他到公社打井队住了一个星期,回来,支起架子就开工了。两个冬天,打出了八口井。再打两口,就完成了计划。打井不能打打停停,因此得三班倒。为了提高效率,搞了竞赛,逐日公布各班进度。在手的这口井已经打穿了沙层,打到石层了,一两天就能出水了。井筒、油毡都已经准备好,净等着敲锣打鼓报喜了,打到石层,可就费劲了。一班出不了多少活。夜班的带班的是个干部。他搞了点物质刺激,说是拿下多少进度,他买五包牡丹烟请客。这一下,哥儿几个玩了命,而且违反了操作规程,该起锥时不起锥,该灌泥浆时不灌,一个劲地把井锥往下砸。——一下把个井锥夹住了,起不出来了。全班十二个棒小伙子捣鼓了多半夜,人人汗透了棉袄,这井锥像是生了根,动都不动!天亮了,全所的干部、工人轮流来看过,出了很多主意,全都不解决问题,锥还是一动不动。大家都很丧气。得!费了半个月,四百四十个工,还扔了一个崭新的火箭锥,这口井报废了。老蔫来看了看,围着井转了几圈,坐下来愣了半天神。后晌,他找了几个工人,扛来三十来根杉篙,一大捆粗铁丝。先在井架四角立了四根柱子,然后把杉篙横一根竖一根用铁丝绑紧,一头绑在锥杆上,一头坠了一块千数来斤重的大石头。都弄完了,天已经擦黑了。他拍拍手,对几个伙计说:“走!吃饭!饿了!”工人们走来,看看这个奇形怪状的杉木架子,都纳闷:“这是闹啥咧?”我也来看了看,心里有点明白。凭我那点物理学常识,我知道这是一套相当复杂的杠杆。天刚刚亮,一个工人起来解手,大声嚷嚷起来:“嗨!起来啦!井锥起来啦!”老蔫来看看,没有说什么话。④还跟平常一样,扛着铁锨下地,脸上笑眯眯的。(有删改)文本二:汪曾祺小说中,叙事话语的多样性是一个突出的文本现象。具体而言,在其小说中,叙述者通常会与读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话,甚至跳出作品,对作品中的人与事乃至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进行评价,使得小说的叙事话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其叙事话语中既有叙述者与读者的对话,也有以大量补白形式出现的说明文字,还有作者的插入语交代其写作动机与构思过程,等等。汪曾祺小说中叙事话语的多样性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对话”与“共情”的重要方式,也赋予了小说文本极大的开放性。汪曾祺接受采访时曾提到他对小说的定义:“小说应该就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这里所说的“谈”即小说的语言问题。关于小说的语言问题,汪曾祺曾说过一句广被引用的话:“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他还强调“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剥离的。语言不仅是所谓‘载体’,它是作品的本体”。不仅如此,汪曾祺小说对“语言”的呈现方式同样有其独特性。换句话说,汪曾祺由对“语言”的重视,进而在小说叙事层面进行探索,最终使其小说的叙事话语呈现出多样性的面貌。(摘编自刘世浩《论汪曾祺小说叙事话语的多样性》)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蔫虽是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老工人,但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具体工作内容并不固定,哪里需要他,他便去哪里。B.井队的几个工人为了追求物质奖励,不顾实际情况和潜在风险,采取了冒进的行动,这反映了他们的莽撞、冲动。C.在解决井锥被夹住的问题时,老蔫使用了复杂的物理学原理,并亲自绘制了详细的图纸来指导操作。D.汪曾祺认为某种意义上写小说就是在写语言,语言既是小说的载体,也是小说的本体,语言与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7.下列对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中的“含蓄”“简短”可从“看看!——这人!”“嗯!——说的!”等话语中得到验证。B.②中“横的,竖的,吹的,拉的,弹的”以多个短语表明老蔫各种乐器都能“摆弄”。C.③中运用心理描写,委婉地表达出了李技师内心深处对老蔫偷学自己常拉的曲子的不满。D.④中的“笑”与前文描述一致,既使得小说前后照应,也说明老蔫的形象特征具有稳定性。8.文本一中“乡下的阿基米德”给人的印象深刻。请简要概括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9.叙事话语是指文学作品中用来叙述情节和故事发展的一种语言形式。汪曾祺的小说具有“叙事话语的多样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太宗曰:汉高祖能将将,其后韩信、彭越见诛,萧何下狱,何故如此?靖曰:臣观刘、项皆非将将之君,当秦之亡也,张良本为韩报仇,陈平、韩信皆怨楚不用,故假汉之势,自为奋尔。至于萧、曹、樊、灌悉由亡命,高祖因之以得天下。设使六国之后复立人人各怀其旧则虽有能将将之才岂为汉用哉?以此言之,韩、彭见诛,范增不用,其事同也。臣故谓刘、项皆非将将之君。太宗曰:光武中兴,能保全功臣,不任以吏事,此则善于将将乎?靖曰:光武虽藉前构①,易于成功,然莽势不下于项籍,寇、邓②未越于萧、张,独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贤于高祖远矣。以此论将将之道,臣谓光武得之。(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材料二:庚辰,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余各有差。下诏曰:“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惟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其显效未酬,名籍未立者,大鸿胪趣上,朕将差而录之。”博士丁恭议曰:“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乃遣谒者即授印绶,策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藩。”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节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注】①前构:前人的事业。②寇、邓:寇恂、邓禹,是东汉的开国功臣。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设使六国A之后B复立C人人D各怀E其旧F则虽有能G将将之才H岂为汉用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正在那时候,与《窦娥冤》“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中的“当”词义不同。B.假,借助,与《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假”词义相同。C.趣,急促、赶快,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中的“趣”词义不同。D.方古,与古代媲美,其中的“方”与成语“有勇知方”中的“方”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对刘邦杀掉功臣的事情感到疑惑,李靖认为这些功臣并不是真心归附汉朝,他们只是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B.李靖认为,光武帝的将领寇恂、邓禹的才能没有超过萧何、张良,王莽的势力并不弱于项籍,光武帝却因为懂得统率之道而取得成功。C.丁恭认为古代封诸侯地不超过百里,是为了使诸侯国弱小,以便于治理,而封给诸侯四个县,不合法制,光武帝按照丁恭之意写了策书。D.皇太子认为光武帝拥有汤、禹的贤明,但也要重视修身养性,爱护精神体力,光武帝认为兢兢业业是快乐的,不感到疲惫。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传序》)(2)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14.李靖认为光武帝能“将将”,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光武帝“将将”的具体表现。(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戊寅腊月二十日,空坑败被执,于今二周年矣。感怀八句①文天祥横磨十万坐无谋,回首蹉跎海上洲。太傅只图和药了②,将军便谓斫头休③。乾坤颠倒真千劫,身世留连复一周。一死到今如送佛,空窗淡月夜悠悠。【注】①这首诗写于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两年,时值崖山海战惨败,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南宋灭亡。②指汉太傅萧望之服毒自杀一事,此句用于指作者自己被俘时试图自杀。③东汉末巴蜀太守严颜曾说:“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此句指文天祥部将拔剑自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题目较长,点出了写作背景、写作原因等信息,清楚地写出此诗是即事抒怀诗。B.颔联使用太傅萧望之和将军严颜的典故,表达了对不爱惜生命的文臣武将的鄙视。C.诗人抗元失败身陷囹圄,南宋也乾坤颠倒走向覆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D.尾联以景结情,空窗中只有淡淡的月光,长夜悠悠,诗味永,耐人咀嚼。16.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将进酒》中“,”两句,以陈王酒宴的快乐,写出了自己喝酒时的纵情之乐。(2)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一句强调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能受世人称赞,“”一句表明即使遭受极刑也无怨怒之色的态度。(3)古代常把出行的人或出征的人称为“征夫”“征人”。这种称呼在古诗文中也经常出现,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马绝不是柔弱的生灵,马有马的烈性,正是这种烈性使它在战场上不惧A而任意奔驶,而且这种烈性,也会传导给人,燃烧起人的求战热望。有一回,当我勒了马屏住气息,等候前面传来爆裂的枪声时,我发现马的两只耳朵在簌簌抖颤,两只前蹄不断踏动,全身肌肉和鬃毛都发出一种渴望战斗的精神。而后,当号声响起时,①我刚翻身上马,它就像B样勇猛冲飞而前,那真是在飞,全身拉成一条直线。②我伏在马上,马的烈性传到我身上,我感到全身热血沸腾,这是一种生命的强大的暖流啊!③风,那样锐利地劈面而来,呼啸而过,用不着我的鞭策,马自己就奔向火线。④是的,那里有流血、有死亡,但我们把这一切都C,只有一种胜利的快感在大大鼓舞着我们,马不畏惧战争,而是渴望战争。还有一次,我骑马夜涉辽河,水涨流急,又是漆黑之夜,伸手不见一指,但,在这紧急关头,马仰起脖颈微微嘶鸣了一声,甩了甩尾巴就路入河身。我只觉得水在周国旋转,几次卷入旋涡,我一提缰绳,马便跳跃而起,后来,在最深的河心,它竟展开四蹄,浮游起来。它不但那样勇敢,而且那样机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绝,表示绝对,写马绝对不是柔弱的生灵,从而深深肯定了马的烈性。B.拉,拉伸,突出马在飞奔时的姿态,以及马对战场的热烈渴望。C.劈,正对着、冲着,营造了紧迫的形势,也体现了马奔跑速度之快。D.竟,竟然,表示意想不到,突出马在旋涡之中奋勇向前的勇敢精神。20.“它把我和马融合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人们的印象中,很多现代农作物和牲畜都起源于中东的新月沃土,但科学家在这里并没有找到多少关于“西瓜祖先”的证据,新月沃土再往西一点的非洲,则更像是西瓜的原产地。在非洲北部的利比亚,科学家在一处大约有5000年历史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西瓜籽;在埃及,科学家在古埃及法老的陪葬品中,①。当然,仅仅找到西瓜籽,并不能证明人们当时②——也许古人只是在吃西瓜的种子呢。不过,在埃及一些古墓的壁画上,科学家还是找到了西瓜最早作为水果走上餐桌的证据。在萨卡拉古墓,科学家看到了一幅大约有4451年历史的壁画,画面很直观地描绘了餐桌上的一个长有绿色条纹的美味西瓜。自此,西瓜原产于非洲的观点应该是无可争议的了。但是,要确定③,仅靠壁画是做不到的。于是,科学家对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多个西瓜品种进行了全面的基因测序,他们发现,现代西瓜的基因组与苏丹一种叫作“科尔多凡甜瓜”的野生西瓜最为接近。科学家认为,苏丹的野生西瓜可能就是现代西瓜的“祖先”。而且,从地理位置看,苏丹的科尔多凡地区也是古埃及周边的贸易地带之一,这也支持了西瓜起源于苏丹科尔多凡的理论。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简述上述材料是如何逐步确定西瓜的起源地的。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75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钱锺书曾说:“得势时,把别人当人,告诫自己有所不为;失势时,把自己当人,提醒自己终有所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焦作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下)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答案(1~3题,6-7题,11~12題,15题,19~20题,每小题3分)1.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思路点拨B.原因片面,文章并未表明《水浒传》的成功只是得益于每个人物的细节刻画。C“细节本身具有自足性的特点,可以消解小说叙事的时间性和因果律”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细节的洪流”(即大量的细节)才能让细节具有自足性的特点,并不是细节本身具有自足性;另外,应是巨量的细节才可以消解小说叙事的时间性和因果律。D.曲解文意,由原文“这种高频次细节描写除了增强故事性之外,更多是为塑造人物性格,凸显故事象征意义而设置的”可知,《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作品中的“重复”更多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凸显故事象征意义。2.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思路点拨由原文“短篇小说由于篇幅限制,往往采用低频次细节描写……短篇小说也有高频次细节描写”可知,短篇小说也可采用高频次的细节描写。3.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幸论点、论据的能力。思路点拨C项细节描写指向情节作用,正确。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的能力答案①列举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例证。文章举《水浒传》等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作为例子,展示了细节在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的具体作用,使得论证更加具体,生动,增强了说服力。②引用哲学家的理论支持。文章引用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为细节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使用原则提供了理论支撑,使得论证更具权威性和深度。③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文章既指出了细节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也警示了“细节肥大症”的问题,通过正反对比,使得论证更加全面,客观,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细节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细节是为了塑造人物、服务情节,深化主题等,好的细节描写不是无原则堆砌和罗列。②可以依靠“细节的洪流”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③高次细节描写能够塑造人物性格和凸显故事的象征意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6.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客的能力。思路点拨文本中并未提到老蔫亲自绘制了图纸。7.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思路点拨“李技师内心深处对老蔫偷学自己常拉的曲子的不满”说法错误,李技师只是惊讶,并非“不满”。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答案①智慧与能力。他利用杠杆原理解决了井锥被夹住的难题,显示出了他的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谦逊与内敛。他表达意见的方式含蓄而简短,总是慢条斯理地说话,不与人争执,脸上带著笑。③多才多艺。他具备多种技能,如做木匠活儿、刷粉、酿酒,摆弄乐器等。④责任心与担当。他对工作认真负责,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尽心尽力,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理解作品内涵的能力。答案小说开头以补白形式出现的说明性文字,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希腊学者阿基米德的相关信息,从而理解老普的形象由来。②叙述者与读者进行对话。小说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我”,使得叙述者与读者有了“我也来看了看……”的对话。③叙述者对作品中的事作出评价。“我”对小说中老蔫使用的方法作出“这是一套相当复杂的杠杆”的评价。(或:叙述者对作品中的人作出评价。“我”在文中直接表达出对老蔫的外貌,性格等的评价。)(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案CFH(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11.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思路点拨“有勇知方”中的“方”是“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的意思,“方古”的“方”是“与……相比”的意思,两者词义不同。12.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主要内容的能力。思路点拨光武帝并不认可丁恭的说法,策书不是按照丁恭之意写的。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答案(1)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吗?(关键词“抑”“本”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2)常常延请公卿,郎官和将领们议论经典理义,半夜时分才睡觉。(关键词“引”“夜分”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①凡是有功之臣,都给予奖赏。②诚挚叮嘱有功之臣要戒骄戒躁,思虑长远。③减少有大功之臣的权力,重用文官。(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太宗说:汉高祖善于率领将领,之后韩、彭越被杀,萧何被关到监狱里,这是因为什么呢?李靖说:我看刘邦、项羽都不是善于统领将领的人,在秦朝灭亡之时,张良的本意是要为韩国报仇,陈平韩信抱怨不被楚国重用,所以借助汉军的势力想要振作自己罢了。至于萧何、曹参、樊哙、灌婴都是因为处于逃亡之中,高祖利用他们而得到天下。假设让六国在之后重新立国,每个人都怀念他的旧主,那么即使有能统领将帅的人才,他们又怎么会被汉朝任用呢?由此可以说,韩、彭越被杀,范增不被重用,事情的性质是相同的。所以我说刘邦、项羽都不是善于统领将领的人。太宗说:光武帝中兴,能够保全有功之臣,不使他们担任官吏,这就是善于统帅将领吗?李靖说,光武虽然借助先人的事业,比他们更容易取得成功,但是王莽的势力不比项籍弱小,寇恂、邓禹的能力也没有超过萧何、张良,只是因为他能推心置腹,使用怀柔政策保全有功之臣,要比高祖英明多了。根据这些论述统率将领的方法,我认为光武帝做到了。材料二:十七日,(光武帝)把功臣都分封为列侯,其中封邑大的有四个县,其余多少不一。诏令说:“人的微望满足以后,就会苦于放荡不羁,只求一时的快乐,忘却慎于刑罚的道理。想到各位将军功业远大,的确想代代相传,应当像站临深潭边、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战战兢兢,一天比一天更谨慎。有些有显著功绩,没有得到酬谢名未扬、官未封的人,大鸿胪赶快报上,我将分别录用。”博士丁恭提议说:“古代帝王封诸侯地不超过百里,以‘利建侯’为准则,中央强大,地方弱小,这是用来治理国家的方法。现在封给诸侯四个县,不合法制。”光武作说:“古代国家的灭亡,都是由于国君无道,没有听说过功臣対地大而遭灭亡的。”于是派谒者马上授予列侯印绶,策书上说:“在上而不骄傲,虽高也不危险;守节制谨法度,虽然满盈也不会漫溢。敬肃戒慎,传给你们子孙后代,永远做汉家的薄属。”每天早晨上朝,直到太阳西斜才退朝。常常延请公卿、郎官和将领们议论经典理义,半夜时分才睡觉。穿太子见皇帝勤劳不知疲倦,乘他闲暇时劝谏说:“陸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