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1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2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3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4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2024皖南八校联考]下表为明清重要年头人口数,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发展趋势的主要缘由是(D)朝代纪年公元年份人口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59873305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66598337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年10633326高宗乾隆十八年1753年102750000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08095796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年398942036注:顺治八年为丁口数,清代男子自十六至六十岁称丁,妇女称口。A.明清时期疆域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的突破C.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D.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推广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进入清朝之后,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高产作物如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这为人口增长供应了物质基础,故选D项;疆域扩大表明封建中心王朝统治范围的扩大,与人口增长无关,解除A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实现实质性突破,生产关系也未发生根本变革,解除B、C两项。2.[2024湖南永州一模]清代前期,四川资阳县农夫“多种薯以为食,省谷出粜”;在台湾,“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是为贩运,以资财用”。这(D)A.说明经济作物推广导致人地冲突加剧B.折射出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C.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创建了条件D.表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解析据材料“省谷出粜”“是为贩运,以资财用”可知,农产品被贩卖,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人地冲突加剧主要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解除A项;材料与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无关,解除B项;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指雇佣生产模式,材料未涉及,解除C项。3.[2024青岛模拟]明代杭州人张瀚,官至吏部尚书,他在笔记《松窗梦语》中记载: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得以购织机一台织布,“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这可用于说明(D)A.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明中期工商业市镇兴起C.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D.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松窗梦语》记载了明代杭州人张瀚家靠经营纺织业而发家致富的故事,反映了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雇佣关系,不能断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解除A项;材料反映纺织业发展而非工商业市镇兴起,解除B项;传统观念颠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C项。4.[2024武汉武昌区质检]有学者考察,从明朝洪武末年肇端的白银货币化,阅历了由民间社会自发崛起、自下而上发展,再到国家自上而下、全面铺开的过程。此时的白银货币化(B)A.巩固了明王朝集权统治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助推中国引领世界市场D.迫使政府放弃海禁政策解析白银的运用与流通,推动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崛起,有利于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旺盛,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明朝白银货币化发端于民间,说明明代货币主导权渐渐下移,事实上不利于集权统治,A项错误;明朝受海禁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对外交往有限,并未引领世界市场,C项错误;明代仅在个别时期放松了海禁政策,并没有放弃海禁政策,D项错误。5.[天星原创]针对“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的社会现实,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思想。他认为,“良知”是圣人、贤人和愚夫、愚妇所共有的推断善恶的实力,只要人们的“良知”能够“发用流行”,就没有任何事物能阻碍人们弃恶从善。这种思想(C)A.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理论B.订正了社会追求功利风气C.提倡人应具有自我约束力D.蕴含确定的民主同等精神解析从材料可知,王阳明针对社会上推崇功利的现实,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人具有,应发挥其作用,弃恶从善,可见其提倡人应具有自我约束力,C项符合题意。心学与朱熹的格物致知不同,后者提倡探讨事物规律并驾驭它,解除A项;B项夸大了王阳明理论的社会影响,当时商品经济发达,重利思想盛行,其“致良知”思想不足以订正社会风气,解除;民主同等思想材料中并未体现,解除D项。6.[2024河北保定开学考]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探讨古代典籍的基础上,提出人臣也可称“君”,“万岁”原是“庆幸之通称”,人臣也可运用;并提出“人主苟欲亲民,必先亲牧民之官”,天子要“贵士大夫以自贵,尊士大夫以自尊”。顾炎武的这些主见旨在(B)A.否定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B.构建相对同等的君臣关系C.强调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D.宣扬人人同等的政治理念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顾炎武认为有些称呼君臣均可运用,这说明他提倡相对同等的君臣关系,B项正确。顾炎武没有否定传统君主制,解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以民为本的思想,解除C项;君臣同等不等于人人同等,解除D项。7.[2024辽宁鞍山模拟]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存在跟风现象。《三国演义》创作胜利后,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热度持续升温;《水浒传》和《西游记》带动了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的创作;《玉娇梨》等促进了才子佳人小说的旺盛。这一文化现象源于(A)A.城市经济的旺盛B.市民阶层的壮大C.世俗文化的兴起D.文化教化的普及解析据材料“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存在跟风现象”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小说创作旺盛,这一现象是因为小说满意了广袤市民阶层的精神须要,而市民阶层的壮大根源在于城市经济的旺盛,故选A项。8.[角度创新/2024太原月考]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湖北汉调艺人合作,吸取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及一些民间曲调,通过不断沟通、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多种艺术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其形成反映了当时(D)A.君主专制强化B.文化隔阂消退C.意识形态宽松D.文化交融加强解析材料反映了京剧的形成,京剧是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湖北汉调艺人合作,吸取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及一些民间曲调,通过不断沟通、融合形成的,不同地区间的艺术形式融合形成京剧,反映了该时期文化交融加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京剧文化,未体现政治及意识形态的内容,解除A、C两项;“消退”说法确定,解除B项。9.[2024重庆月考]宋应星已留意到了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如留心人力踏转龙骨车和牛力转动龙骨车之间的功效差别,推算了一亩稻秧可供移栽的面积和稻秧生长的时日。材料说明宋应星的探讨 (B)A.推动了明朝后期传统科技完成转型B.已接近近代科学探讨中的试验方法C.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工艺相关学问D.渐渐成为当时科技领域的主流方法解析依据“宋应星已留意到了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可知,宋应星的探讨已接近近代科学探讨中的试验方法,B项正确。10.[2024广东茂名模拟]江西省多山,粤闽农夫素善耕山,至江西承佃者十居五六,“始则向田主佃田,饵以现银数两,名曰退价,又曰顶耕,必令业主写立退字付执。……继则多贪退价,将田私佃他人,竟有以一主之田,分佃至数十人。甚有随意典卖,得价回籍者”。这反映了明清时期(C)A.政府严格管理土地交易B.粤闽地区人地冲突突出C.租佃关系的流淌性增加D.跨地区经济活动成主流解析据题干可知,明清时期,大批粤闽农夫跨省到江西省承佃,后又“私佃他人”,以致“竟有以一主之田,分佃至数十人。甚有随意典卖”,说明土地租佃关系的流淌性增加,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不是政府行为,解除A项;题干未见粤闽地区人多地少的信息,解除B项;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农夫安土重迁,解除D项。11.[2024南京六校联合调研]据明弘治年间的《璜泾赵市碑记》记载:苏州常熟璜泾镇,“商贾骈集,财货辐辏。若土地所产,与夫他方水陆之物,靡不悉具。凡近市二十余区之民,有而求售焉者,无而求市焉者”。这说明,璜泾镇这一现象(C)A.带动了商品贩运的繁盛B.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C.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D.聚焦大批实力雄厚的商人解析据材料可知,苏州常熟璜泾镇商人、货物云集,旁边的人都来此经商,这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故C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材料中的局部信息,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包括商品贩运的繁盛,故解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的有关信息,故B项解除;材料描述的是璜泾镇商人众多、生意劳碌,人们乐于经商的现象,无法推断商人的实力如何,故D项解除。12.[情境创新/2024云南联考]钞关为明清两代内地征税的关卡,下表所示反映了其数量与分布状况。这折射出明清时期(C)明代8处(九江1处、大运输河7处)清乾隆时期34处(京师3处、直隶5处、辽宁2处、山西1处、山东1处、江南7处、浙江2处、江西2处、湖北1处、四川2处、福建2处、广东2处、广西2处、内蒙古2处)A.政府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江南市镇渐渐衰落C.区域间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解析钞关为收过路费而设置,有钞关的地方必定有较大的商贸流通量。明清时期钞关数量剧增,反映了这一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故选C项;A项中的“摒弃”与史实不符,解除;钞关数量与市镇经济发展水平无干脆关联,且江南地区钞关数量也不少,解除B项;宋以后经济重心在南方,解除D项。13.[2024辽宁锦州一模]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的政治伦理原则,他甚至说:“宁丧天下于庙堂,而不忍使无知赤子窥窃弄兵以相吞啮也。”据此可知,王夫之(B)A.主见彻底废除君主专制统治B.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切百姓命运C.宣扬了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D.抨击程朱理学严峻脱离现实的弊病解析由材料可知,王夫之认为“生民之生死”重于“一姓之兴亡”,这突破了正统儒家的纲常名教,体现了王夫之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切百姓命运,B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确定,解除;材料未涉及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解除C项;材料强调王夫之对传统政治伦理的突破,并未体现对程朱理学进行抨击,解除D项。14.[情境创新/2024山东摸底联考,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明清时期,在宗法社会貌似坚硬的外壳之下,潜流暗动,社会风尚的变迁,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商人地位的提升,文人士大夫遂情达欲的生活旨趣,虽然不足以立即变更总的道德秩序和社会面貌,但却持续不断地腐蚀和动摇着传统社会的基石。中国社会正在冲破传统,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明清时期,宗族仍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调整机制。但是,宗法的约束效力逐步涣散,特殊是明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日趋明显。经探讨者统计,至少在清代前期,大家庭所占比例已不是很高,最为普遍的家庭还是由父母和子女结合成的三角。明清妇女地位也有了改善的迹象,如在一些士绅家庭中,女子读书作文早已成为一种时尚,在中下层家庭中,妇女再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商人精神与社会风尚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正式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观念,商人本身也逐步建立起了道德自尊。传统价值取向的变迁,导致明代中后期社会出现了崇商的趋势。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更,特殊是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追求奢侈享乐的风尚。在商业旺盛的背景下,以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化也得到了高度发展。文人士大夫的清雅生活明代中后期,在工商业经济和城市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信条愈显苍白无力,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面临深刻的危机。有悖于正统道学的理欲观念,成为明清文人士大夫张扬特性、满意精神和物质欲望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础,也助长了追求声色犬马的享乐之风。——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上述材料中明清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者之间有何逻辑关系?(6分)(2)分析明清社会生活“因循”与“躁动”并存的缘由。(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在宗法社会貌似坚硬的外壳之下”“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文人士大夫遂情达欲的生活旨趣”并结合所学学问可得出,明清社会“因循”主要体现在:宗法社会仍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礼教仍影响很大、士大夫阶层地位仍较高;依据材料“在清代前期……最为普遍的家庭还是由父母和子女结合成的三角”“明清妇女地位也有了改善的迹象……妇女再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明代中后期社会出现了崇商的趋势”“通俗文化也得到了高度发展”“助长了追求声色犬马的享乐之风”可得出,明清社会“躁动”主要体现在:出现小家庭制、女性地位提升、商人地位提高、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通俗文化的发展。其次小问,依据材料“社会风尚的变迁……持续不断地腐蚀和动摇着传统社会的基石”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明清社会在因循的传统中孕育着躁动,而躁动推动了传统社会的瓦解,二者共同构成了明清社会生活“承古萌新”的特征。第(2)问,明清社会生活的“因循”缘由可以从小农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儒家思想等方面考虑,它们让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得以持续;“躁动”的缘由可以从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