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03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导学案高三历史三轮冲刺复习_第1页
热点专题03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导学案高三历史三轮冲刺复习_第2页
热点专题03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导学案高三历史三轮冲刺复习_第3页
热点专题03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导学案高三历史三轮冲刺复习_第4页
热点专题03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导学案高三历史三轮冲刺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专题03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热点解读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命题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①多元起源: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②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③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血缘认同、文化认同。④“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2、秦汉至宋元时期——文化交融与发展繁荣:①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②西汉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③魏晋至隋唐时期:道教、佛教逐渐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④宋元时期: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儒学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新学派——理学,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3、明清时期——文化批判和文化专制:①明清之际:明朝中后期,以心为本的心学得到发展,它突破了理学的藩篱成为文化主流,促使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②康雍乾时期:推行文字狱,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4、近代——向西方学习: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②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以人为本(人生观):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2、民本思想(政治观):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提出“仁政”说,主张“民贵君轻”。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价值观):西周初年,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7、和而不同: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思想。(三)中华文化的特点1、具有本土性。2、具有多样性。3、具有很强的包容性。4、具有凝聚性。5、具有连续性。(四)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东亚和东南亚的影响:①文字: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②儒学:3世纪一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③制度: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日本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度主要移植于中国。④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2、对欧洲的影响:①科技:A.造纸术:推动了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B.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导致骑士阶层日渐衰落。C.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D.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②思想文化:16世纪——18世纪,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思想文化传人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强烈反响。③其他: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园林和建筑在欧洲成为时尚。(五)儒学思想在近代地位的演变(六)其他优秀文化传入中国1.两汉至宋明(佛教传播)(1)过程两汉: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网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佛教传入的影响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②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吸收了佛教的理念,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③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3)佛教的局限性: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明末清初时期(近代科学传入)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②《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③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3.19世纪中叶后(西方文化传入)(1)传播渠道的增加①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②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③清政府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④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2)救亡图存的呼声①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②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4.20世纪早期(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1)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七)文化传承以及载体1.书籍的发展历程(中外)①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②春秋战国——秦汉:简策、帛书③东汉:蔡伦“蔡侯纸”④唐朝:雕版印刷术⑤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⑥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2.图书馆、博物馆建立的作用①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保存了人类文化遗产。②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有利于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3.学校教育发展(1)古代教育发展历程作用:①在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上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②有利于古代典籍的传承。③是科举制度得以推行的重要支撑。(2)近代大学教育发展历程①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②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③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3)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①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65年)。②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③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④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4.欧美的教育发展5.文化遗产的价值①历史价值(研究历史文化)②学术价值(研究各地的风俗习惯等)③世界价值(各地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重要资源)④人类共同的财富考点二古代世界文化综述(一)古代亚洲文化1、古代西亚文化:①文字:楔形文字(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②文学:《吉尔伽美什》(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③建筑和艺术:泥偶雕像、壁画、王宫。④法律:《汉漠拉比法典》。2、古代印度文化:①宗教:婆罗门教、佛教。②文学:《摩河婆罗多》《罗摩衍那》。③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④文字:巴利文。3、古代朝鲜文化:①史学: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②艺术: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③文字: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本民族文字。4、古代日本文化:①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②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③美术: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④文字: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5、阿拉伯文化:①文学:悬诗、故事集《天方夜谭》。②数学: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附有800多个实例,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③天文学: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其代表作为《萨比天文历表》。④医学: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人欧洲后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二)古代埃及文化(1)文字:象形文字。(2)文学: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3)建筑:陵墓、神庙。(4)历法: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三)古代欧洲文化(1)古典希腊文化:①哲学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代表人物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②文学:《荷马史诗》、戏剧(悲剧、喜剧是杰出代表)。③雕塑:米隆的《掷铁饼者》(人物雕塑的典范)。④建筑: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⑤史学: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2)古典罗马文化:①法律:《十二铜表法》(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②文学: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罗马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③史学:李维的《罗马史》、塔西伦的《编年史》。④建筑:万神殿、大竞技场。⑤历法: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3)中古西欧文化:①宗教: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②文学:骑士文学、市民文学。(4)拜占庭文化:①宗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②法律:《罗马民法大全》。③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5)俄罗斯文化:①文学:《伊戈尔远征记》。②宗教;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③建筑: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四)美洲印第安文化(1)玛雅文化: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2)印加文化:建造了驿道和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3)阿兹特克文化: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实战演练1、(2019·全国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先秦时期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自然不可能被统治者接受。但长期战争,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以汉初采取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对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形成严重威胁。强调"贵贱有序、严格等级"的儒家自然就派上了用场,于是儒家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由此得出结论,学术思想呈现相互吸收的特征是现实统治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王国势力强大是汉武帝改变统治思想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学术思想呈现出材料中所述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百家争鸣局面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就基本结束了,故B项排除。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主要出现在唐朝,排除D项。2、(2021·山东卷)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答案】B【解析】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有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导致的,而从"维新"代替"洋务"则是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后,洋务运动未能解决民族危机的产物,革命取代改良则是改良未能挽救民族危机的结果,所以这些变化都是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故B项正确。"西学东渐"的深入是为解决民族危机提供了可能,并不属于变化的必要条件。故A项错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所以与其发展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上述变化主要是由民族危机加深导致的,思想解放只是其可能性条件,故D项错误。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