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7-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干脆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25小题,共50分)1.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考古学的成就是探讨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下列考古发觉中能够探讨距今约5000年中华文明的遗址是()A.殷墟遗址 B.二里头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良渚遗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所学可知,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与题意相合,D项正确;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殷,距今约3600年,解除A项;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遗存,距今约4100年,解除B项;元谋人遗址距今约170万年,解除C项。故选D项。2.考古发觉,山西陶寺遗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址,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区、祭祀区、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区、公共墓地和一般平民居住区。这可以佐证()A.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B.多元一体特征凸显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 D.礼乐制度趋于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有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气概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依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遗址的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宝,形成特权阶层,反映这一时期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A项正确;材料只有陶寺遗址,无法体现多元性,解除B项;“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解除C项;礼乐制度是西周时候制定的,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解除D项。故选A项。3.《史记》记载:“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兴,诸侯归之”。材料可用于探究()A.宗法制 B.王位世袭制 C.内外服制度 D.分封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精确时空是商朝。据材料“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兴,诸侯归之”可知,材料体现出了商王和方国的关系,可以推断这是商朝内外服制度的表现,C项正确;宗法制突出了血缘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解除A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材料中体现的是商王与方国的关系,没有体现王位的传承,解除B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分封制出现在西周时期,解除D项。故选C项。4.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说明当时()A.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B.以部落联合为统治基础C.官僚政治体系基本形成 D.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诸侯拥有很大权力,说明当时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解除B项;官僚政治体系形成于秦朝,解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的义务,解除D项。故选A项。5.《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A.铁农具牛耕的运用 B.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C.留意血缘的宗法制 D.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可知,这里描述的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同养公田”体现了井田制下的经营方式,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铁农具牛耕的运用,解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制的内容,解除C项;材料主旨信息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并非是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解除D项。故选B项。6.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可见,当时()A.礼乐制度彻底消亡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中心集权体制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诸侯列国‘遂相吞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做大,诸侯列国战乱纷争不断,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现象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但“彻底消亡”说法过于确定,解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推动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融,少数民族认同观念加强,但与材料中列国纷争造成礼崩乐坏无关,解除B项;材料体现分封制而非中心集权体制遭到破坏,秦朝中心集权制形成,晚于材料中的时间,解除D项。故选C项。7.“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认同。这说明()A.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 B.血缘成为维系文化、政治认同的纽带C.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形成 D.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别已消逝【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认同,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A项正确;血缘成为维系文化的纽带与“华夏”连称的本义不符,解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解除C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别己消逝的说法确定,也不符合史实,解除D项。故选A项。8.史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推动该时期社会转型的确定性因素是()A.诸侯国的变法 B.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C.士阶层的崛起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确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推广,B项正确;诸侯变法是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调整,确定层度能实现富国强兵,不是确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解除A项;士阶层的崛起属于这一时期社会关系变更的范畴,不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解除C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不符题意,解除D项。故选B项。9.战国时期兼并斗争日益猛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制度改革,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这说明各国变法()A.推动了社会转型 B.消退了兼并斗争C.确立了官僚政治 D.促进了华夏认同【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战国时期兼并斗争日益猛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制度改革,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A项正确;“消退了”表述确定,解除B项;秦朝时期才正式确立了官僚政治,解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认同,解除D项。故选A项。10.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下列政治主见对应的学派分别是()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②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③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④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A.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B.墨家、道家、儒家、法家C.法家、儒家、墨家、道家 D.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即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依据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敏依据实际状况变通。法家提倡效今不法古,是说在旧方法(即古法)已经失效的状况下,就不应当死守了,必需创新。因此,①是法家思想;②“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是指推崇礼制而又敬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疼惜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这是荀子提出来的,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因此,②是儒家;③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这句话出自《墨子·尚同中》。因此,③是墨家思想;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因此④是道家思想。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即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依据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敏依据实际状况变通。法家提倡效今不法古,是说在旧方法(即古法)已经失效的状况下,就不应当死守了,必需创新。因此,①是法家思想,解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即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依据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敏依据实际状况变通。法家提倡效今不法古,是说在旧方法(即古法)已经失效的状况下,就不应当死守了,必需创新。因此,①是法家思想;②“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是指推崇礼制而又敬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疼惜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这是荀子提出来的,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因此,②是儒家,解除BD项。故选C项。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关于中国的某一制度,写道“新皇帝……废除了全部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袤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心政府任命并向中心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最早出现于西周 B.官员既有封地且可以世代相袭C.导致了秦的灭亡 D.形成了中心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对于中国的某项制度的描述中“废除了全部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袤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心政府任命并向中心政府负责的官员”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题干中的制度为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心干脆任免,形成了中心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并非中心政府任命,解除A项;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没有封地,也不行以世袭,解除B项;郡县制并非导致秦朝灭亡的缘由,解除C项。故选D项。12.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缘由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可知,秦朝崩溃的主要缘由是()A.秦朝确立皇帝制度 B.在全国推广郡县制C.秦朝实行暴政政策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贾谊认为秦朝崩溃主要缘由是“仁义不施”,也即实行暴政政策,C项正确;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在当时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有其主动作用,并非秦朝灭亡的缘由,解除A项、B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衰亡的缘由,解除D项。故选C项。13.汉高祖接连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心干脆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心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实行的措施是()A.开通大运输河 B.中心派文臣任知州C.颁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威逼中心集权,汉武帝继位后,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减弱王国力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心对抗,C项正确;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输河,解除A项;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限制,派文臣担当各地州县的长官,接连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解除B项;战国时期,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变法,富国强兵,解除D项。故选C项。14.汉武帝时期封侯统计表(部分)人物功劳爵位卫青与匈奴作战,七战七捷长平侯霍去病与匈奴作战中屡立战功冠军侯张骞出访西域抗击匈奴有功博望侯据表可知,汉武帝()A.加强了对西域的军政管理 B.开拓了中西交通道路C.重视稳固边疆和开拓疆域 D.创立了军功授爵制【答案】C【解析】【详解】表中人物因为抗击匈奴有功,进而封侯,体现了汉武帝重视稳固边疆和开拓疆域,C项正确;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加强了对西域的军政管理,汉武帝时期,西域都护府尚未建立,解除A项;开拓中西交通道路只是材料的部分主旨,解除B项;创立军功授爵是在战国时期,解除D项。故选C项。15.如图为一学生整理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治国理政主要举措。这一时期史称()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举措及所学学问可知,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实现了全国统一。刘秀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措施,复原、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如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加尚书台的作用;严格限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约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上:重视儒学。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旺盛的治世局面;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这三个治世的治国理政主要举措与材料内容不符,解除ACD项。故选B项。16.某同学对两汉时期的医学发展进行整理笔记,列了如下四点,正确的是()两汉时期的医学发展①《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②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③医学家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④《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①正确,东汉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②正确,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③正确,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④正确,A项正确;解除B、C、D三项。故选A项。17.《王俭论》中写道:“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直立的柱子名称,特地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 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 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可知,体现了东晋时期门阀世族对政治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世家大族重视家族荣誉的信息,解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东晋时期建筑技术蓬勃发展的信息,解除C项;材料未体现士族与皇权冲突激烈的信息,不符合题意,解除D项。故选B项。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A.政权并立与文化停滞 B.开放包涵与对外沟通C.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区域经济得到开发,依据材料“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强,综合起来,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结合材料“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得到确定发展,A项不符题意,解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内部沟通,未体现中华民族与外部沟通,不符题意,解除B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虽然有确定的发展,但是社会处在大分裂时期,不符史实,解除C项。故选D项。19.《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洛阳号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士族制度在洛阳地区得到了充分发展 B.孝文帝改革推动洛阳经济文化的旺盛C.因洛阳长期处于战乱,人口被迫南迁 D.孝文帝下令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主动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故B项正确;士族制度主要是在南方得到发展,解除A项,材料中未说明洛阳当时处于战乱之中,解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孝文帝变革服饰,解除D项。故选B项。20.大运输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建的一项宏大的水利建筑工程。据此推断大运输河的修建()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起先了南方的经济开发C.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的沟通 D.导致了隋朝统治的灭亡【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大运输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建的一项宏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可知,大运输河的修建,连接和沟通了南北,对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的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C项正确;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说法过于确定,解除A项;起先了南方的经济开发,与史实不符,解除B项;导致了隋朝统治的灭亡,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D项。故选C项。21.北宋史学家范祖禹评价唐太宗:“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行为太宗乎?及其胜利,复归在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以下属于唐太宗在位期间的事务是()A.灭亡东突厥汗国 B.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C.与吐蕃进行会盟 D.科举制首创武举和殿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A项正确;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解除B项;唐穆宗与吐蕃进行会盟,解除C项;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解除D项。故选A项。22.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接连在内地设置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下列各项中,描述“藩镇割据”局面的是()A.“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B.“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C.“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D.“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接连在内地设置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可以看出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要影响是藩镇割据的发展,严峻威逼了中心集权,形成“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A项正确;“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形容的是汉朝时期,诸侯王势力的发展,解除B项;“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形容的是分封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解除C项;“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形容的是秦的统一,解除D项。故选A项。23.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围着四大基本制度而绽开。这四个制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究,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在如图①、③空格内,应填写的基础性制度是()A.分封制、察举制 B.行省制、察举制C.郡县制、科举制 D.郡县制、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这四个制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究,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秦朝是郡县制全面实行,奠定了历代行政区划的基础,科举制在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成为限制读书人思想的工具,C项正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分封制在秦朝废除,察举制出现于汉代,这与材料信息不符,解除A项;解说学学问可知,行省制不是最基本的行政区划,解除B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九品中正制出现于魏晋时期,这与材料信息不符,解除D项。故选C项。24.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加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A.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 B.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C.有利于行政效率提高 D.强化了中心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书、门下最重要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加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中书、门下广泛地参加决策,避开权力过于集中到政事堂,这样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性,从而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主要意思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而且政事堂制度对防治腐败的作用有限,解除A项;政事堂的设置是为了加强皇权,解除B项;政事堂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加强中心对地方的限制,强化中心集权,解除D项。故选C项。25.780年,唐朝政府颁行了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规定:地方官府量出制入,将诸项税收合并为一总额,依据户税、地税两种征税方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征收,地税按田亩缴纳,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由此可知,两税法()A.利于政府放松对农夫的人身限制 B.从根本上减轻了农夫的负担C.促进了封建租佃关系的快速发展 D.彻底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征收,地税按田亩缴纳,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这确定程度上有利于政府减轻对农夫的人身限制,A项正确;两税法实行不到30年,即被迫多次下令改货币计征为折纳实物,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贪得无厌的封建官吏又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巧取豪夺,在正税之外苛捐杂税,使劳苦人民陷入了生不如死的凄惨境地,解除B项;宋代不抑土地兼并下,促进了封建租佃关系的较快发展,两税法与租佃关系发展无干脆关系,解除C项;“彻底解决”表述过于确定,解除D项。故选A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4题,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26.“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来说,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始终要到秦汉,中心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心的行政区。——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阅读材料一,写出“封建的统一”所指的制度。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中心与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材料二:汉代,三公九卿的衙门在宫外,叫府或寺,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正规中心也叫外朝。皇帝为了便利处理政务,皇宫内部也有一些办公机构,叫台或阁,比较出名的是尚书台和兰台。汉武帝统治期间,朝廷还用加官的方式,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提拔一些资格浅、有实力的人,令其入宫办事。加官比较出名的有侍中、中常侍、给事中等。这些加官和台阁大权在握,形成事实上的决策中心,即“中朝”或“内朝”。三公九卿离皇帝较远,主要是执行政策和管理事务。——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武帝时期中朝和外朝的权限职责,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这一制度的影响。【答案】(1)制度:分封制。史实:中心—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2)权限职责:由皇帝亲信近臣组成的中朝(内朝)干脆参加决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负责执行政策和管理事务。影响: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精确时空是西周和秦朝。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封建的统一”出现于“秦以前的中国”并结合纲要上册第1课所学得出分封制。其次小问史实,紧扣设问中“秦朝中心与地方政治制度”,据纲要上册第3课所学得出中心——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体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精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第一小问职责,据材料二“这些加官和台阁大权在握,形成事实上的决策中心,即‘中朝’或‘内朝’”并结合纲要上册所学得出由皇帝亲信近臣组成的中朝(内朝)干脆参加决策;据材料二“三公九卿离皇帝较远,主要是执行政策和管理事务”并结合纲要上册所学得出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负责执行政策和管理事务。其次小问影响,结合纲要上册所学,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来分析得出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鉬(锄)、斷(斧)……试诸壤土。”——《国语·齐语》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富商大贾势力恶性膨胀,地方王国铸币泛滥。为此,政府颁行了五铢钱,由于这种钱币制作精致,工艺精良,且具有确定的防伪性,远非私铸者能及,货币的混乱状态被彻底刹住。对盐的生产,全国设37个盐官分别管理。铁的做法也一样,自开矿、断冶、加工到发售,一概归国家经营。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全国物价的掌控,打击囤积居奇的现象,把富商大贾迁到都城旁边或者边远地区,使其丢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摘编自曾昭英《汉武帝的经济改革》(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技术上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对土地制度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及主要目的。【答案】(1)新现象:铁农具的运用。

影响: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渐渐形成。(2)措施: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心;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打击富商大贾。主要目的:巩固与发展大一统国家(或者加强中心集权)。【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新现象:据材料一“恶金(指铁)以铸鉬(锄)、断(斧)……试诸壤土”可知铁农具的运用。影响: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对土地制度的影响是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渐渐形成。【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措施:据材料二“政府颁行了五铢钱”“全国设37个盐官分别管理”“开矿、断冶、加工到发售,一概归国家经营”可知,将铸币权收归中心,只允许中心铸造的五铢钱进行统一流通,同时还将盐和铁统一收归中心干脆管理;据材料二“政府还加强对全国物价的掌控,打击囤积居奇的现象”可知,通过均属和平准干脆参加商品流通的管理;据材料二“富商大贾迁到都城旁边或者边远地区,使其丢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可知,通过迁徙的政策进一步减弱商人的经济基础。主要目的:据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富商大贾势力恶性膨胀”可知,打击商人势力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借此加强中心集权,维护现有统治秩序的稳定。28.隋唐时期王朝统一,国力强盛,经济旺盛,在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的三省六部示意图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摘编自王定保《唐摭言》(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分析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答案】(1)特点: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影响:①使得中心决策和行政体系渐渐完备,有利于加强皇权;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有利于削减决策失误;④对此后历朝历代产生深远影响。(2)作用:①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淌;②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③促进教化事业发展;④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⑤确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其特征就表现为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影响:结合所学三省六部制的学问,从对皇权与相权关系、行政效率、政务决策和对后世等角度分析其影响。详细来说,从皇权与相权关系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使得中心决策和行政体系渐渐完备,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