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安庆五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调研新高考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从蛙体内分离出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固定之后,在相距较远的a、b两点膜外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然后在图中①位置给予一适宜强度的刺激,在某一时刻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呈现如图所示的偏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指针偏转角度为最大值,则b点膜处于极化状态B.a点钠离子通道一定为关闭状态,钾离子通道开放C.①位点收到适宜刺激,腓肠肌一定能发生收缩反射D.兴奋传至腓肠肌需要借助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2.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植物田鼠鼬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2.45×10111.05×1097.50×1087.15×1082.44×1072.25×1072.18×107A.此项研究中,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低于10%B.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C.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中大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D.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田鼠,田鼠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的生长是由单侧光引起的B.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相同C.生长素由苗尖端产生并促进尖端的伸长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一定不同4.科研人员调查了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首次测得的种群数量为N0,第t年测得的种群数量为Nt,如图表示Nt/N0的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N3即为k/2B.图中a值大于1C.图中N1/N0代表种群增长速率D.图中第6年,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5.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甲图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像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6.露水草体内能合成蜕皮激素,它与昆虫自身分泌的蜕皮激素一样,能够促进昆虫蜕皮化蛹。研究表明,每100公斤露水草干根蜕皮激素含量高达1.9公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露水草体内合成的蜕皮激素属于植物激素B.露水草体内合成的蜕皮激素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C.露水草体内合成的蜕皮激素,可能起到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D.露水草能大量合成蜕皮激素,是因为其合成过程不受基因调控7.下列以新鲜洋葱为实验材料的生物学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A.以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盐酸处理后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DNA的分布B.以鳞片叶为材料,捣烂取其汁液加入斐林试剂经水浴加热可检测蔗糖的存在C.以鳞片叶外表皮为材料,用1.3g/ml蔗糖溶液处理可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D.以根尖为材料,经低温等处理显微镜下观察到分生区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8.(10分)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的统计值,以下特征是种群特有的是()A.年龄结构 B.性比率 C.分布型 D.出生率二、非选择题9.(10分)人类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并且分别由B、b和A、a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不考虑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一个为伴性遗传病,回答以下相关问题。(1)根据该遗传系谱图分析,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遗传系谱图中I3、Ⅱ2、Ⅱ3、Ⅲ7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_______种基因型和________种表现型。(4)假设Ⅱ1为甲病的携带者,Ⅱ1与Ⅱ2再生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5)在Ⅱ3与Ⅱ4的后代个体中基因b的频率为_____________。10.(14分)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的分离等工作。回答下列问题:(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将1mL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__________________。(2)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__________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示意图A和B中,__________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4)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__________的含量,同时可以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__________的利用率。11.(14分)试根据下列有关材料,分析回答问题:I、几丁质是许多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几丁质酶可催化几丁质水解。通过基因工程将几丁质酶基因转入植物体内,可增强其抗真菌病的能力。II、下图表示通过核移植等技术获得某种克隆哺乳动物(二倍体)的流程。Ⅲ、“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现,亟待解决。(1)材料I中,在进行基因工程操作时,若要从植物体中提取几丁质酶的mRNA,常选用__________(“嫩叶”、“老叶”)作为实验材料。提取RNA时,提取液中需添加RNA酶抑制剂,其目的是___________。若要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需要通过质粒载体而不能直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2)材料II中,若获得的克隆动物与供体动物性状不完全相同,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与克隆羊“多莉(利)”培育成功一样,其他克隆动物的成功获得也证明了__________。(3)材料Ⅲ中,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实现的手段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当地农民的生计问题,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12.回答下列(一)、(二)小题。(一)回答下列有关发酵食品生产工艺的问题:(1)豆豉是大豆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食品。影响豆豉风味的主要因素,除了菌种类型、发酵温度、pH、氧气等环境因素,还有________(答2个因素)。(2)目前的豆豉发酵基本是一次性的,每次都经过“培养基灭菌→___→发酵→提取”,周而复始。能否________发酵、生产、提取是今后的发展方向。(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面哪种微生物更适合用豆芽汁培养基培养_________A醋杆菌B酵母菌C乳酸菌D农杆菌(4)在果醋发酵工艺中,用谷壳糠等将醋杆菌固定化,装在发酵瓶,下端直角玻璃管中塞____________用以过滤空气;物料瓶内装___________________,铝箔封口。发酵过程若流速过快,则可能导致____________,为保障品质,需对发酵瓶流出液________________。(二)为开发利用沿海滩涂盐碱地,我国科学家应用基因工程培育出了耐盐碱水稻新品系,大大提高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1)欲将耐盐碱基因和Ti质粒进行重组形成重组质粒需要的工具酶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____________,限制酶一般需要________种,这样设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2)将重组Ti质粒构建完成后导入农杆菌,经筛选后,对含目的基因的农杆菌进行大量繁殖,其目的是____________。(3)取田间水稻的幼胚经消毒后接种到____________(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上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利用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后,将其接种到MS生根培养基上,在该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具有解除高浓度生长素____________的作用。(4)经组培获得水稻试管苗后,提取其叶片组织中的DNA,采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要检测到转基因水稻中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A【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①处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兴奋先后传导到b、a所在部位,电流表先后观察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详解】A、图示中指针向左偏转,说明b处膜外为正电荷,a处膜外为负电荷,即当指针偏转角度为最大值时,b点膜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A正确;B、a点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钠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通道关闭,B错误;C、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图示从①点到腓肠肌不能构成完整反射弧,且①位点受到适宜刺激产生兴奋,若该神经细胞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腓肠肌也不发生收缩反应,C错误;D、兴奋传至腓肠肌需要借助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错误。故选A。2、C【解析】
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2、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3、田鼠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同化能量的(7.50×108-7.15×108)÷7.50×108=4.6%,鼬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同化能量的(2.25×107-2.18×107)÷2.25×107=3.1%。【详解】A、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鼬的同化量/田鼠的同化量×100%=3%,A正确;B、根据种群密度中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会偏高,B正确;C、通过分析计算,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C错误;D、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故选C。3、B【解析】
生长素是植物产生的、对植物有调节作用的激素之一。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这称为生长素的两重性,而且生长素的作用往往与发生作用的器官有密切关系。植物的不同部位对同样浓度的生长素有不一样的反应,如禾本科植物的向光生长,即为单侧光引起尖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因此植物弯向光源生长;又如植物根的向地性,由于重力作用,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而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所以根向地生长,而茎对生长素浓度没有根敏感,所以茎向上(背地)生长。【详解】A、植物的向光生长是由单侧光引起的,而生长与植物激素、环境、植物自身条件等有关,A错误;B、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相同,如根对生长素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B正确;C、生长素由苗尖端产生并促进尖端以下的伸长,C错误;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有可能相同,如处于最适浓度的两侧的效果可能相同,D错误。故选B。4、D【解析】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Nt/N0值的内涵,即:Nt/N0=1时,该种群的数量不变,Nt/N0>1时,该种群的数量增加。在此基础上,分析曲线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的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详解】A、k/2为ab/2,但不一定就是N3的值,A错误;B、a时Nt=N0,所以图中a表示的值为1,B错误;C、图中(N1-N0)/单位时间代表种群增长速率,C错误;D、1-6年Nt/N0>1,种群的数量增加,在第6年后Nt/N0的比值不变,此时该种群的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D。5、C【解析】
分析题甲图中突触的结构组成可知,①是轴突末端,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图乙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图,X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b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c代表突触的位置,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详解】甲图中③是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正确;甲图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像,B正确;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不会有感觉,C错误;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D正确。【点睛】关键点: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依据——由于题图中反射弧没有神经节,所以可以根据突触的结构模式图(—<●―)判断或者根据效应器可以是传出神经末梢和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判断。6、C【解析】
1、植物激素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1、植物生长调节剂指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详解】A、露水草体内合成的蜕皮激素作用对象并非植物,不属于植物激素,A错误;B、蜕皮激素是露水草体内合成的,不是人工合成的,不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B错误;C、植物体内合成的蜕皮激素能够促进昆虫蜕皮化蛹,对其侵害的昆虫的种群数量起到调节作用,故可能起到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C正确;D、植物体内物质的合成,都要受到基因组的调控作用,D错误。故选C。7、D【解析】
1、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一种是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紫色洋葱的另一种叶片是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其中外表皮为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色浅,适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是根尖,一是色浅,无其他色素干扰;二是此处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其中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详解】A、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以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盐酸处理后经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可观察DNA和RNA的分布,而健那绿的作用是将活细胞内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A错误;B、斐林试剂是检测还原性糖的试剂,而蔗糖是非还原性糖,B错误;C、鳞片叶外表皮为紫色,含有大液泡,故可作为质壁分离的实验材料,用1.3
g/mL蔗糖溶液处理可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但是要观察其质壁分离复原,需要滴加清水,C错误;D、低温诱导只能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抑制细胞中的纺锤体的形成,低温处理时,分生区少数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因此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分生区只有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材料是否合适、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8、C【解析】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它有很多特征,如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种群密度、性比率、分布型等,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等是种群内特征的统计值,而种群密度、分布型则是种群特有的。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详解】分布型是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种群特有的,不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而ABD三项均是统计值。故选C。二、非选择题9、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aXBXB/aaXBXbAaXbYAaXBXbAaXbY84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分析乙病: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分析甲病:Ⅱ3与Ⅱ4没有甲病而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题干信息判断甲、乙病中“其中一个为伴性遗传病”,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详解】(1)根据该遗传系谱图分析,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患乙病,所以乙病为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3与Ⅱ4没有甲病而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题干信息判断甲、乙病中“其中一个为伴性遗传病”,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2)I3患乙病不患甲病,其基因型为aaXBXB/aaXBXb,Ⅱ2患甲病不患乙病,其女儿患乙病,则Ⅱ2基因型为AaXbY,Ⅱ3为正常女性,其女儿患乙病,儿子患甲病,所以Ⅱ3的基因型为AaXBXb、Ⅲ7为患甲病男性,由于父亲Ⅱ4为患乙病男性(aaXBY),则Ⅲ7基因型为AaXbY;(3)Ⅱ3与Ⅱ4(AaXBXb×aaXBY)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2×4=8种基因型和2×2
=4
种表现型;(4)假设Ⅱ1为甲病的携带者,有一个患乙病的女儿,则Ⅱ1基因型为AaXBXb,Ⅱ1与Ⅱ2(AaXBXb×AaXbY)再生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男孩的概率为×=;(5)Ⅱ3与Ⅱ4(AaXBXb×aaXBY)共有XB、Xb、XB基因,其中基因b的频率为,后代个体中基因b的频率同样为。【点睛】本题考查遗传病方式的判断、概率的计算、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相关知识,熟悉遗传系谱图准确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快速答题的关键。10、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2.8×117灼烧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B溶解氧营养物质【解析】
(1)微生物培养过程应该进行无菌操作,配制的培养基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可以将灭菌后的空白平板进行培养以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由题意知1ml水样中的菌落数是(29+28+27)÷2÷1.1×111=2.8×114个,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2.8×114×112=2.8×117。(2)对接种环常用的灭菌方法是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渐稀释分散以便获得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菌落。(2)分析题图可知,A培养皿采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B培养皿采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4)由题意可知,振荡培养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由此可以说明该细菌是需氧菌,由于振荡培养提高l培养液中溶解氧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细菌生长速度加快。11、嫩叶防止提取的mRNA被RNA酶分解质粒载体中有启动子、终止子,便于目的基因的表达;质粒中有标记基因便于筛选;质粒中含有复制原点(或:目的基因无复制原点;目的基因无表达所需启动子)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会对克隆动物的性状产生影响动动物已分化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循环经济生态工程整体性原理【解析】
基因工程中常常需要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连接,然后将重组载体导入到受体细胞中,这样可以保证目的基因的稳定复制和表达。核移植进行克隆技术时,由供体细胞提供细胞核,由其他的卵母细胞来提供细胞质,但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的遗传物质。该技术应用的原理是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生态工程的进行依据的原理是整体性原理。【详解】(1)由于嫩叶中几丁质酶基因转录的mRNA较多,因此在进行基因工程操作时,若要从植物体中提取几丁质酶的mRNA,常选用嫩叶而不选用老叶作为实验材料;提取RNA时,提取液中需添加RNA酶抑制剂,其目的是防止提取的mRNA被RNA酶分解;质粒载体中有启动子、终止子,便于目的基因的表达,而目的基因无表达所需启动子;质粒中有标记基因便于筛选,而目的基因缺乏标记基因;质粒中含有复制原点,而目的基因无复制原点。因此,需要通过质粒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2)克隆动物的细胞核基因来自供体,因此大部分性状与供体相同,但细胞质基因来源于受体(或提供卵母细胞的个体),即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会对克隆动物的形状产生影响,这就决定了克隆动物的性状与供体不完全相同;克隆动物的培育采用的是核移植技术,核移植技术的原理是已经分化的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3)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循环经济,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生态工程;在进行生态王程建设时,如同时兼顾社会-经济-自然,则遵循整体性原理。【点睛】该题的重点为动物细胞的核移植技术,需要学生识记克隆的相关过程和原理,现总结如下:(1)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过程(2)原理: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3)结果:产生新个体。(4)应用:①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促进优良畜群繁育;②保护濒危物种;③生产医用蛋白;④作为异种移植的供体;⑤用于组织器官的移植。12、大豆品种(原料)、发酵时间接种连续地B脱脂棉球酒水混合物发酵不充分定期检测/监控(答到一个词给分)DNA连接酶2防止质粒和目的基因自身环化以及定向连接获取大量重组质粒(让目的基因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纺织生产效率提升的实践试题及答案
- 我的家乡风采活动
-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物理试题 含解析
- 面料生产中质量监控的有效措施研究试题及答案
- 合同协议书怎么上传
- 商品合同协议书
- 工程合作协议书合同范本
- 母婴合同协议书
- 大型车辆买卖合同协议书
- 保管合同协议书
- 财务与审计的关联与差异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汉中市中医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租房养宠协议合同
- 密室逃脱劳务合同协议
- 超低排放改造管理制度
- 个人车位出租协议
- 2024-2025年人教版七下语文期中复习-专题03 古诗文阅读(考点串讲)
- 近视的防控课件
- 智能调度算法设计-全面剖析
- 湖北省武汉市九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3月联考九年级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山水画九级考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