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砺青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莆田砺青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莆田砺青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莆田砺青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莆田砺青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莆田砺青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中考七年级历史一、选择题76分,共38题每小题2分1.下图是隋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 B.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C.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D.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时间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从605年开始,隋朝陆续开创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此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D项正确;ABC排序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2.“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进士科的作用是()A.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改善了选官制度C.加强了经济交流 D.妨碍了中外往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为上层权贵所垄断,注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为了改善了选官制度,加强中央集权,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产生,它改善了选官制度,B项正确;进士科伸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进入统治阶层,体现不出能加强经济交流,排除C项;进士科在当时是先进的,它被朝鲜、日本所借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外往来,排除D项。故选B项。3.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A.重用人才 B.戒奢从简 C.重视地方吏治 D.虚心纳谏【答案】A【解析】【详解】唐太宗在位二十多年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推行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垦荒,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他的统治称为“贞观之治”;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重用人才。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发展经济,注意减轻农民负担,他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因此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重用人才,故选A。4.下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佣,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中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A.艺术的繁荣状况 B.农业的发展状况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开放的社会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图片唐三彩体现了唐朝的手工业中制瓷业的发展状况;乐舞俑中的“西域人”体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局面,驼背上“乐舞队”体现了唐朝艺术的繁荣状况。图片唐三彩骑驼载乐舞俑反映不出唐朝农业方面的信息,B符合题意,故选B。5.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C.加强两国友谊 D.求取佛经教义【答案】A【解析】【详解】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概况:十几批(次数多),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规模大),同行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日间的文化交流。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6.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鉴真和玄奘都是唐朝的僧人,①符合题意;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历经艰辛取回佛经,传播了佛学文化,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传播了唐朝文化和佛学文化,加强了中日文化交流,都对唐朝的对外交往有重大贡献,②符合题意;两位高僧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③符合题意;两位高僧的身上都体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④符合题意。所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7.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分别发生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期()A.唐高祖、唐太宗 B.唐太宗、唐玄宗C唐太宗、唐高宗 D.唐高宗、唐玄宗【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鉴真原姓淳于,14岁时在扬州出家.由于他刻苦好学,中年以后便成为有学问的和尚.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故应该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所以答案选B。8.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开始于A.“天宝危机”中 B.黄巢起义时 C.“安史之乱”中 D.“安史之乱”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各地的节度使拥兵自重。他们父死子继,自己任命官员,自己决定刑罚,户籍不报中央,赋税不交朝廷,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D项正确,排除C项;天宝危机是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排除B项。故选D。9.一位学生在其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出现“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等语句,这典型反映了()的统治状况。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对辽用兵失败后,对辽采取防御政策,把主要精力放在防范人民起义上,这就是“守内虚外”。宋太祖建立宋朝后,在军事上解除了大将的兵权,经常调换禁军将领,禁军半数以上驻扎在京师附近;派遣文官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设立通判牵制知州,设置转运使统一收取地方税收。这样,宋太祖大大强化的皇权和中央集权,达到了“强干弱枝”的局面。为了防止武将装横跋扈的弊端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宋朝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导致官僚机构重叠,造成了冗官的局面。宋朝主要实行募兵制。招募对象多为灾荒饥民,并实行灾年招募饥民为兵的养兵制度。此外,还鼓励营伍子弟接替父兄当兵,或以罪犯充军,兵源缺乏时,也抓民为军。一经应募,终身为伍。造成了冗兵局面。冗官和冗兵又造成了冗费,这就是“三冗局面”,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0.辽宋议和、宋夏议和的共同内容是A.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B.宋割地给少数民族政权C.宋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D.少数民族向宋称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北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辽宋议和,宋夏议和的共同内容是宋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故选C。11.“楼船夜月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大散关”是哪个时期政权的分界线()A.北宋和西夏 B.北宋和辽 C.南宋和辽 D.南宋和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41年,岳飞被害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楼船夜月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大散关”是南宋和金的分界线,D项正确;北宋和西夏、北宋和辽的分界线都在北方,排除AB项;辽的疆域是东北到今日本海,南到今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北到今色楞河、石勒喀河一带。与大散关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最终完成于()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清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两宋时期,中远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3.隋朝一位苏州书生,要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走运河水路,下列哪段运河他不必经过()A.永济渠 B.江南河 C.通济渠 D.邗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永济渠连接海河和黄河。故苏州书生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走运河水路,不必经过永济渠,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苏州到洛阳从南到北依次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BCD项不符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14.黄巢在青年时代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A.渴望科举进士的强烈愿望 B.爱菊赏菊的喜悦之情C.推翻唐朝统治的豪迈志向 D.戍边卫国的高尚情操【答案】C【解析】【详解】黄巢,曹州冤句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不第后赋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推翻唐朝统治的豪迈志向,C项正确;本诗与渴望科举进士的强烈愿望无关,排除A项;本诗表达了作者等待时机改换天机的英雄气概与爱菊赏菊的喜悦之情无关,排除B项;戍边卫国的高尚情操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历史学习讲究“论从史出”。要论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这一结论,下列史实可以作为论据的是A.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进行管理 B.元朝设立宣政院直接统辖C.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加强管理 D.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答案】B【解析】【详解】元朝时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B项正确;设立澎湖巡检司进行管理台湾,排除A项;设立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排除C项;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反映的是与台湾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16.《旧唐书》记载“……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材料中的“我”应是()A.张骞 B.孝文帝 C.松赞干布 D.元昊【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当为公主筑一城”指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造了今天拉萨的布达拉宫,因此材料中的“我”应是松赞干布,C项正确;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张骞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将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实施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孝文帝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元昊建立西夏,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元昊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7.毛泽东曾说:“唐明皇(唐玄宗)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他“后半辈不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后期出现了①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②安史之乱③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④宦官专权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标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C正确;唐朝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故ABD错误。综上答案C。18.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相继出现的“五代”是()A.后梁、后汉、后周、后晋、后唐 B.后梁、后晋、后唐、后周、后汉C.后梁、后周、后汉、后唐、后晋 D.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经济受到严重影响,D项正确;A项中后梁以后是后唐政权,而非后汉,排除A项;B项中后梁以后是后唐政权,而非后晋,排除B项;C项中后梁以后是后唐政权,而非后周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19.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指的是()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政府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因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指的是隋唐时期,B正确;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A;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名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C;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排除D。故选B。20.修建于北末中期的福建田木兰陂工程,既能抵御海潮,又能灌溉农田。这成就与王安石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青苗法 B.募役法 C.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答案】C【解析】【详解】农田水利法即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青苗法即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并收取一定的利息,排除A项;募役法即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即全国清丈土地,按照土地的数量收取赋税,排除D项。故选C项。21.北宋与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和南宋与金之间的和议,其共同的影响是()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议和与宋金议和之后边境地区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B项正确;宋辽议和与宋金议和之后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互市贸易,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和贸易交流,且宋金对峙以淮水至大散关为分界线,黄河流域处于金政权统治之下,排除A项;宋辽议和与宋金议和,宋都要交纳岁币,加重了中原人民的负担,排除C项;宋辽议和与宋金议和之后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排除D项。故B项正确。22.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要办理手续的地方是()A.外贸部门 B.礼部 C.蕃市 D.市舶司【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时期,阿拉伯商人抵达泉州后应到市舶司办理手续。故选D;现代社会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外贸部门,A错误;礼部是主管朝廷重要典礼、接待外宾等事务,B错误;蕃市是专门卖外国商品的地方,C错误。23.剑指青山山欲裂,马饮长江江欲竭。精兵百万下江南,干戈不染生灵血。从材料中获得历史信息是()A.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B.蒙古军队进攻南宋C.蒙古灭西夏与金 D.忽必烈定都大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元朝大将伯颜的《奉使收江南》,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完成全国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抗战派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继续抗元,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B项正确;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与材料信息“长江”“江南”无关,排除A项;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蒙古灭西夏与金与材料信息“长江”“江南”无关,排除C项;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定都大都与材料信息“长江”“江南”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4.“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据此可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南方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B.产茶州县有所增加C.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D.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苏湖熟,天下足”意思是苏州和湖州丰收,足可供养天下(南宋),说明南方农业经济较为发达,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苏州和湖州粮食丰收,排除B;材料信息与造船业、海外贸易无关,排除CD。【点睛】25.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的教训A.陈桥驿兵变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初年,宋太祖吸取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造成国家动荡不安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陈桥驿兵变是宋太祖夺取政权的方式,排除A项;唐末农民战争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也是因藩镇割据所致,排除D项。故选B项。26.从唐太宗李世民到武周皇帝武则天,再到唐玄宗李隆基,都实行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盛世的到来。唐朝各“盛世”的相同原因不包括A.重视人才B.减轻人民负担C.重视文化教育D.在边疆设立管理机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奢从简”,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继承了唐太宗的治国措施,重用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家称这一时期为“贞观遗风”.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故重视人才、减轻人民负担、重视文化教育符合史实ABC但不符合题意。李世民和武则天时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故D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选D。27.唐太宗善于纳谏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共同目的是A.防止国家分裂B.休养生息C.巩固统治D.发张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鉴于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太宗善于纳谏;鉴于五代政权更替频繁,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故共同目的是巩固统治,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28.唐朝时妇女喜化“啼妆”,白居易《时世妆》描写了“啼妆”的特点:“时世妆,时世妆,出自西域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朝A.城市商业的繁荣 B.诗歌创作的丰富C.社会风气的开放 D.妇女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因此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C项符合题意;AB项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与题干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29.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用“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来评价四位帝王,下列史实符合“宋祖”的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建立皇帝制度,设三公九卿C.“陈桥兵变,黄袍加身”D.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的措施,A项不符合题意;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设三公九卿,B项不符合题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宋太祖赵匡胤,C项符合题意;明朝时期,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30.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C.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图片信息中可以看出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是圆形方孔钱,说明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是模仿了中原北宋钱币的样式,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之间交流始终没有中断,即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D项正确;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宋、契丹、西夏政权的钱币,不能得出北宋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的相关结论,排除B项;宋朝时期从事海外贸易,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异邦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1.“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局面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被削弱。由题干可知,各个藩镇不听从中央号令,俨然是“国中之国”,这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矛盾加深。B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点睛】从题干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提取关键信息:“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实非王臣也”可以判定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32.(2016·四川内江·4)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 B.宋代手工业进步C.宋代商业繁荣,出现了“会子” 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中心南移的史实,首先分析题意,“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是说北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仰仗东南供给,这说明,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根据所学知识,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ABC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33.“公元十一世纪初,30万辽军势如破竹直逼北宋都城。宋辽两军对垒,大战一触即发。意外和偶然突然降临,一纸合约终止战争,开启120年的和平局面。”此评述的是()A.宋金和议 B.女真族的崛起C.宋夏和议的达成 D.“澶渊之盟”的订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很快打到澶洲城下,威胁北宋都城。在危机时刻,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大败辽军。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澶渊之盟”虽然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由材料“公元十一世纪初,30万辽军势如破竹直逼北宋都城。宋辽两军对垒,大战一触即发。意外和偶然突然降临,一纸合约终止战争,开启120年的和平局面。”结合所学,材料评述的是“澶渊之盟’”的订立,D项正确;材料涉及是辽宋的和战关系,与金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女真族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西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4.“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A.秦都咸阳 B.汉都长安 C.隋都长安 D.宋都东京【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结合所学可知:北宋都城东京即开封的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的限制,出现了夜市和早市,D正确;北宋才开始出现夜市,秦朝、隋朝、东汉(最早以长安作为陪都)都在北宋以前,排除ABC。故选D。35.“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是称颂哪位唐朝诗人()A.李白 B.杜牧 C.白居易 D.杜甫【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朝涌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杜甫的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复杂时代,题干中“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称颂的诗人杜甫,D项正确;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气势磅磺,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富有浪漫主义情怀,人们称他为“诗仙”,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着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排除B项;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儒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排除C项。故选D项。36.有学者认为: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一座顶峰”。下列史实是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A.城市经济繁荣,商品买卖昼夜不绝B.文人地位较高,文化教育事业发达C.国家统一稳定,各民族间和谐相处D.海外贸易兴盛,海上丝路远至非洲【答案】C【解析】【详解】A.两宋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商品交易已经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两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人地位较高,故B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据所学知,两宋时期并没有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两宋同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故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D.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海上丝路远至非洲,故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37.人们上街到超市购物俗称“买东西”。关于“买东西”这种俗称历史来源说法不一,以下选项中最有可能的是()A.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B.唐代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是专门的商业集市C.宋与辽、西夏在边界进行“互市”D.元朝四通八达的驿站有利于物资集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B项正确;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宋与辽,宋与西夏的交界处开设的贸易场所,排除C项;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38.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A.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结果C.蒙古族军事力量强大 D.行省制度的巨大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语言运用混乱,解析问题不明确,请从根本的角度重新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蒙古族是少数民族,其生产方式,远比汉族生产方式落后;元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忽必烈重用汉族官吏,采取汉族的政治制度,接受汉族先进的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维护了近百年的统治,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民族分化政策,不符合题意,因为忽必烈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民主交融,产生了新的民族回族;选项C蒙古族军事力量强大,不符合题意,因为蒙古族军事力量强大建立了元朝,但是元朝的治理并不是靠军事一方面能维持的;选项D行省制度的巨大作用,不符合题意,因为行省制度作为政治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有一定的作用,但国家的发展还要进行经济建设;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二、综合题(24分)39材料论述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的历史任务。——《凤凰网》材料二:“在6世纪的最后25年,中国在政治上已经分裂了将近300年,这是中国历史中最漫长的分裂期。隋朝结束了这一分裂期,扫清了分裂期遗留下来的大部分制度上的瓦砾,并为一个新的统一国家和社会打下了基础。以后的许多朝代都从隋的成就中得益。”——《剑桥中国隋唐史》(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始创的朝代。(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秦朝(2)观点: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主旋律、大趋势)。论述: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隋的繁荣正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的,也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条件。【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