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习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中央,地方,其他方面;秦朝统一的意义:难点: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含义与区别,官僚政治的意义;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含义;秦朝统一的意义一、秦朝统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历史背景:(1)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2)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代远情疏);(3)各国进行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建立县制);(4)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二、内容:(1)皇帝制度(核心),皇帝总览一切军政大权特点:皇位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政府,设立三公九卿。①三公及其职能三公:丞相(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统领百官)、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九卿:分掌各类政务的机构。②决策方式:国家大事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3)地方官职,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①原因:吸取历史上分封制导致诸侯纷争的历史教训;李斯的建议。②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丞、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4)文书发挥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三秦朝的暴政1.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2.秦始皇为钳制思想,焚书坑儒。3.秦朝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四、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陈胜、吴广起义(1)时间:公元前209年。(2)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3)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2.楚汉之争(1)结果:刘邦取胜,项羽战败。(2)原因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②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考点】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1)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政体。指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地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中央集权:中国古代的主权结构形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习题巩固1.秦始皇在征服岭南的过程中,曾把“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岭南地区。到汉初,岭南出现了番禺、合浦等商业性都会。由此可见,秦始皇的举措()A.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C.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2.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又征发罪犯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秦始皇的这些举措()A.客观上带动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B.表明秦统一符合历史趋势C.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导致秦朝灭亡 D.解决了边疆地区民族矛盾3.下图所示为甘肃镇原出土的铜质“秦诏版”,其正面以阴文书刻40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诏版”主要反映了()A.大一统国家的建设 B.中央行政制度的创新C.区域经济文化的交融 D.汉字书写材料的演变4.有学者在论及“中国”一词的渊源时表示,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代表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产生了融合智慧与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该学者意在强调秦的统一()A.开创了多民族国家治理模式 B.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C.确立了古代中国的基本疆域 D.强化了华夏认同的心理基础5.战国中叶,孟子提出“定于一”的思想;战国晚期的《荀子》一书中,“一天下”“天下为一”之语更是一再出现。此类言论在战国中后期的著作中越来越多。这反映了当时社会()A.统一国家的愿望 B.百家争鸣的局面C.社会转型的趋势 D.休养生息的政策6.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评价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