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新教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新教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新教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新教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第13课【基础巩固】1.乾隆皇帝曾就康雍乾三朝的政治传统作出总结:“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生死人者。”这个“政治传统”在清朝极端强化的标记是()A.实行金瓶掣签 B.设立军机处C.成立厂卫机构 D.成立内阁【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可知,乾隆皇帝口中的“政治传统”即皇帝独掌大权,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是君主专制极端强化的表现,故选B项。2.清朝奏折一般为叙事文体,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晰,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烦琐”。这一规定()A.强化了对官僚的限制 B.提高了政务保密性C.亲密了中心与地方的关系 D.旨在提升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清朝奏折要求通顺易懂,这样能够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3.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干脆缘由是清朝实行()A.君主专制 B.文字狱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畏避太甚”可知,当时的文人生怕其所著涉及政治问题,人们的思想精神文化受到了极大的禁锢。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清朝统治者大施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文化凋敝,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选B项。4.清朝一些官员主见放弃台湾岛,大臣施琅劝说康熙皇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静,台湾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于是,康熙皇帝确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A.发展海外贸易 B.巩固东南海防C.实行闭关政策 D.强化君主权力【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施琅认为台湾是东南沿海要害所在,点明白台湾在我国海防中的重要性,为此,康熙皇帝确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这说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巩固东南海防,故选B项。5.1686年3月,康熙皇帝下令:“今罗刹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其令将军萨布素等……速修船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此战的成功()A.稳定了东南沿海的社会秩序 B.为改土归流创建了条件C.助推沙俄接受中国谈判建议 D.强化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推断,材料描述的是雅克萨之战。这一战役的成功,助推沙俄接受中国谈判的建议,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故选C项。6.乾隆初年,谕旨明确指示,西藏地方的宗教事务由达赖喇嘛掌理,政务则由颇罗鼐(西藏贵族)主持,但是最终确定权在驻藏大臣。这表明()A.中心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B.驻藏大臣独自管理西藏地区C.中心在西藏地区推行民族自治制度D.中心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西藏地方的宗教事务由达赖喇嘛掌理,政务则由颇罗鼐(西藏贵族)主持,但是最终确定权在驻藏大臣”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清朝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进一步强化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故A项正确,B项错误;清政府派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并未推行民族自治制度,故C项错误;元朝时,中心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故D项错误。7.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凯旋礼仪,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A.民间叛乱日趋寂静 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 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中平定叛乱受到广泛宣扬,地方造碑运动响应了中心造碑,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凝合力,故D项正确;造碑运动不能对民间叛乱有实质性作用,故A项错误;清朝遵循汉族凯旋礼仪,对文人从军并未产生重大影响,故B项错误;清朝遵循汉族军礼,不能代表整个传统礼仪的革新,故C项错误。8.乾隆后期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十年之久。导致这场大起义的社会根源是()A.经济凋敝 B.宗教信仰C.人口膨胀 D.民族冲突【答案】C【解析】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旺盛,导致人口急剧膨胀,出现资源危机,并进而激化了社会冲突,故A项错误,C项正确;白莲教是组织起义的方式和手段,但不是起义爆发的社会根源,故B项错误;民族冲突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冲突,故D项错误。【实力提升】9.军机处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帝有谕,随时奉召承办,且必需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签发后交兵部通过驿站、军台发出。这表明军机处的设置()A.制约了皇帝独裁 B.确保了正确决策C.保障了西北军需 D.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军机处随时奉召承办,且必需当日事当日毕,而且“廷寄制度”简化了政令传递的流程,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10.康熙皇帝曾创行密折制度,常常派一些亲近大臣和内务府出差的官员刺探绅民动向,查访一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等,用折子随时隐私上奏。这说明密折制度()A.使皇帝驾驭了大臣的隐私 B.为皇帝决策供应了信息来源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问题 D.让百官不敢向朝廷上书言事【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查访一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等,用折子随时隐私上奏”可知,皇帝通过密折制度可以了解国家大事及民间的一些状况,密折制度为皇帝决策供应了信息来源,故选B项。11.中国古代早有纂修地理志的传统。清朝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三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纂修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涉及疆域、风俗、田赋、户口、职官、土产等丰富内容。清朝纂修地理总志()A.适应了大一统国家的须要 B.服务于工商业经济发展C.反映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意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答案】A【解析】清朝纂修全国地理总志,是大一统国家建设的组成部分,适应了大一统国家的须要,故A项正确。12.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1710—1712年),广东水师副将吴升率水师巡察西沙群岛,“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察,地方宁谧”。下列对此相识正确的是()A.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维持了东亚诸国与清朝的朝贡关系C.反映出清政府大力扶持海上贸易D.表明白清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察,地方宁谧”可知,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表明白清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故D项正确。13.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台湾总兵蓝廷珍指出,“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这一材料的核心内容是()A.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旺盛的保证B.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管理C.大陆移民是开发台湾的重要力气D.清朝时台湾盛产食糖和粮食【答案】A【解析】清朝设置台湾府后,在台湾加强了管理,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大陆的移民,也为台湾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材料“糖谷之利甲天下”可以看出台湾的主要经济作物是食糖和粮食等;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的重要保障,故A项正确。B、C、D三项是国家统一带来的结果,不是材料的核心内容和侧重点,均解除。14.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封爵、给俸,实施朝觐年班和联姻政策;在西藏设置理藩院管辖,设置驻藏大臣。这表明清朝()A.边疆治理措施多样 B.因俗而治民族同等C.南征北战开疆拓土 D.国家治理体系完备【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包括改土归流、封爵、给俸、朝觐年班、联姻、设置理藩院和设置驻藏大臣等,反映了治理措施的多样化,故A项正确;改土归流不是因俗而治,解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边疆地区的和平治理,解除C项;国家治理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仅从材料不能说明清朝国家治理体系完备,解除D项。15.清朝中心政府不仅对活佛喇嘛一律登记造册,颁布喇嘛禁令,掌管对喇嘛的封授、贡赐等,而且清廷以臣民的原则要求西藏僧人,规定其虽贵为活佛,但也须要遵守朝廷法规。乾隆时,朝廷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这些措施()A.维护了活佛喇嘛的特权 B.遵循了政教合一的原则C.强化了中心政府的权威 D.扩大了理藩院管理职能【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朝加强对西藏活佛喇嘛的管理,强化了中心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权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清朝加强对西藏活佛喇嘛的管理,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材料没有涉及理藩院,解除D项。16.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平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A.海禁政策受到质疑 B.明清出现进步思想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答案】A【解析】清朝东南沿海地区的总督、巡抚要求废除海禁,准许商民出海贸易,说明清朝实行的海禁政策遭到质疑,故选A项。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雍正皇帝接受了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废土司为府、州、县。1731年,这项工作初步完成。改流的实行,使清军驻防地扩大。雍正皇帝为加强对新设府县的限制,增加营汛(戍防军队)。在改流地区,废除原来土司的征收制度,与内地一样,实行按田亩征税的原则,但征收多少,又依据当地的状况来确定,一般少于内地。许多土民有了土地,大有重见天日的感觉。——摘编自杜诗瑀《清世宗雍正传》材料二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