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23篇)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既然这样,那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有哪些?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供大家参考!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1
王永志,辽宁昌图人,1932年诞生,1952年考入清华高校,1955年留学莫斯科航空学院,是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曾担当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讨论院院长,领导和主持过6种新型火箭的研制,现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2022年3月3日,中央军委授予他“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
人们永久不会遗忘那个感动人心的时刻——2022年10月17日5时38分,我国其次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六号胜利返回地面,游览太空5天的费俊龙、聂海胜自主走出舱门……就在这一刻,一位年逾七旬的老者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他就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2
20世纪60年月末,王永志参与了洲际导弹的研制工作,主持该型号总体设计室的工作,王永志参与了总体参数的确定、性能的分析计算、箭上各分系统的技术协调和参数的匹配,并拟制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方案。加速洲际导弹研制进程的需要,首飞基本胜利后,又主持提出了10项修改设计方案,这些方案的正确性在以后的试验中均得到了验证。此外他还帮助总设计师制定出以现有导弹为原型改造成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并参加主持研制工作,使中国按时实现了放射返回式卫星的任务。
20世纪70年月后期,中国开头研制其次代战略导弹。王永志担当了中国新一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主持制定了体现技术更新换代要求的总体技术方案。他在研制方法上,也有很多创新:确立了基本型、系列化进展的指导思想,在标准化、系列化上下功夫,在深化、系统地总结第一代导弹研制阅历的基础上,亲自撰写了《设计守则》,下发至每个工程组。提出并组织制定了《电子元器件选用手册》、《质量掌握与标准化管理要求》和《牢靠性指标安排与评定方法》等产品质量掌握措施,以规范该型号的研制工作,攻克了很多关键技术,完成了该型号初样阶段的工作,经地面试验考核达到了设计要求。
20世纪80年月,王永志是其次代战略火箭研制的主要技术带头人,在新型液体远程和固体远程两种战略火箭以及地地战术火箭的研制中,为实现火箭技术更新换代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月,他主持完成了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火箭研制任务。研制时间仅为18个月,首次放射取得胜利,使中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力量一举由2.5吨提高到9.2吨,实现了火箭技术的巨大突破。
中央军委曾这样评价王永志:几十年来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试验工作,取得卓著成就。他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导弹、火箭技术跨越式进展的设计思想。王永志同志是实现中华民族飞天幻想的开拓者,是国防科研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全军和武警部队要向王永志同志学习,学习他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主义无限忠诚,将聪慧才智奉献给中国科学事业的高尚品德;学习他紧跟科技前沿,刻苦钻研,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拼搏精神;学习他勤奋敬业,不图名利,忘我工作的剧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加速、推动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3
从1992年1月担当论证组组长开头,王永志成为中国载人航天的领军人物,开头勾画飞天之梦的草图。
做一次飞船试验要花费好几个亿,为了不给国家造成负担,王永志把整个放射工程分解了,许多程序和动作都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模拟,这样做试验的次数也可以多一些,反而可以发觉许多问题,在神舟一号放射以前,模拟飞船返回地面的空投试验就做了59次。
载人航天的难度极大,一不当心就会造成重大的平安事故。在开展航天工作的这几年里,王永志可以说是提心吊胆,到处当心谨慎,投身载人航天事业又是11年。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4
上世纪80年月,钱老退居二线。新一代的航天任务该交给谁来做?退下来的钱学森毫不迟疑地推举了王永志。他说:“王永志同志擅长逆向思维,思想开阔,做事谨慎。”
随后,王永志又参加了多项科研任务。1986年,国际局势缓和,爆发大规模战斗的可能性不大,国内调整重心,更加重视科研工作。在包括王永志在内的几代航天人的持续努力和奋勇拼搏下,到20世纪80年月末90年月初,中国航天有了长足进展。不仅可以承揽国外卫星放射任务,甚至可以在短短18个月内就完成“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式火箭从批准实施研制到放射的全过程,制造出火箭研制史上的奇迹。
王永志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和参加者。他从一位专业技术骨干,渐渐成长为一名指挥千军万马的帅才。1992年11月,迈入花甲之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5
1952年,王永志进入清华高校学习,由于他学习优异,思想进步,所以学校方面打算送他到苏联留学,在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了一段时间俄语后,1955年,王永志踏上了开往莫斯科的列车,就读于莫斯科航空学院。
莫斯科航空学院成立于1930年,是苏联培育航空航天人才的高等学府,不仅师资力气雄厚,学校内还有许多科研试验室,比如风洞和飞行模拟器等等,这个学校毕业的航空航天技术人才活跃在苏联和世界航空航天工业的各个领域。王永志除了日常学习专业学问外,还担当了留苏同学党支部书记和同学会主席,另外,他还翻译了《喷气式飞机》一书,这书后来有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1957年,进入高校三班级的王永志等人接到中国驻苏大使馆通知,要他们由飞机专业改为火箭导弹设计专业,由于航空航天专业前两年的基础课相同,所以,国家打算将王永志等人的专业转变。为什么会这样呢?由于这年8月,苏联放射了第一枚洲际导弹,10月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由此翻开了太空时代。对于上级的支配,王永志虽然内心冲突,但听从了。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6
王永志学成归国后,立即加入到“东风二号”近程战略导弹的研制队伍中。1964年,“东风二号”方案放射,放射进入倒计时却遭受技术难题。年轻的中尉王永志壮着胆子敲开了技术总指挥钱学森的房门,提出解决方法——卸掉“死重”燃料。钱学森接受了这位年轻人的建议。
1964年6月29日,东风-2号导弹放射胜利,我国导弹事业从今走上了自主研制的道路。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7
从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胜利放射,到进入空间站时代,担当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的王永志,见证了我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很多重要历史时刻。
“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我当时就想,国家得有强大的国防,叫别人不敢欺侮。”抗战战斗爆发后,抱着“不让人欺侮”的目标,王永志考入了清华高校航空系。
1957年,王永志迎来人生一大转折:这一年,他在莫斯科航空学院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从今,王永志的命运与中国航天紧紧相连。
针对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射程不够的问题,王永志大胆提出解决方案:从火箭体内泄出600公斤燃烧剂,导弹就能达到预定射程。
原来火箭能量就不够,还要往外泄?当时,许多人认为这不行思议。王永志鼓起士气找到放射场技术总指挥钱学森,谈了自己的想法。钱学森听后,立刻把导弹总设计师叫过来嘱咐道:“这个年轻人的看法对,就按他说的办!”果真,这个方案实施后,导弹射程增大了,连打3发都进入了目标区,试验取得胜利。
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始终贯穿在王永志的科研工作中。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8
惦念家乡、关注家乡建设,是王永志永久不能忘记的情结。他说,这些年我始终有个感受,就是家乡和亲人培育了我,而我却由于事业缘由,几乎没有时间回到家乡探望关心过我的人和哥哥姐姐。但是我想,他们的生活要想过得更好,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现在,家乡的亲人一来电话就会告知我,他们生活得特别好,和过去比大不一样了,让我放心。
王永志说,我国航天工程在广阔航天科技工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历史性跨越,我个人只是仔细地完成了党交办的任务,起了很小一部分作用。而家乡对我厚爱有加,不仅在铁岭成立了航天科技馆,在昌图成立了王永志事迹展览馆,展现了我个人作为一名科技工的经受,还在文化公园树立了我的铜像,这都使我非常感动。我盼望我的事迹展览馆能起到和家乡的广阔青少年充分沟通的作用,真心盼望通过这个展览馆,家乡的青少年能更加喜爱航天事业,更加喜爱科学,能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盼望家乡培育出更多的杰出人才,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9
2022年10月15日,随着王永志和全体航天人的齐心协力、集智攻关,中国人的脚步最终第一次迈进太空。当杨利伟从神州五号返回舱平安走出来的时候,王永志内心一时百感交集。正是王永志提出的载人航天三步走方案,才让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能够做到零失误。“把中国人送上天,这也是天遂人愿,我觉得这辈子都很紧急都很累,但是最终的目标都达成了,所以说是无怨无悔。”
2022年1月13日,同志签发命令授予王永志“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称号。同年3月3日,中央军委向王永志颁发解放军一级英模奖章。
2022年5月,74岁的王永志最终卸下了肩上的重担,改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至今,王永志仍心系国家航天事业、培育航天人才,始终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10
1960年,王永志和同为留苏同学的王丹阳结婚,同是这一年,他熟悉了闻名的苏联火箭总设计师米申,米申亲自指导王永志的毕业设计。虽然,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但丝毫不影响米申对王永志的赏识,他把全部的学问毫不保留交给了王永志,包括火箭导弹技术的核心问题。米申是这样说的:“就是中苏两国关系破裂开了,那也是政治家的事,我们是搞科学技术的,我们之间关系不会转变,永久是师生关系,你不要有任何顾虑,有问题该问就问,我会毫不保留地告知你。”
所谓名师出高徒,在米申悉心指导下,王永志毕业论文《洲际导弹设计》获得了最高分数,胜利毕业,并在1961年3月回国。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该校的副院长把王永志叫到办公室,劝告他留下来,并表示破例让王永志深造高度保密的专业。米申也是这个态度,但王永志拒绝了,他说:“感谢您给我这个机会,只是我们国家连续这个专业的人员。”王永志对米申说:“您对我的培育以及为我所考虑的一切我深表感谢,只是,我过急需这个专业的人才,我只有把所学只是用于祖国建设,才不枉国家对我的培育。”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11
上世纪六十年月,我国加快研制射程一万公里以上的洲际导弹,王永志负责总体设计。1971年9月10日,中国洲际导弹首飞基本胜利。钱学森建议其次代导弹由其次代人挂帅,自此,王永志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1986年,王永志担当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讨论院院长。他和黄作义、余梦伦等人抓住时机提出研制捆绑式大推力火箭“长二捆”,承揽外国卫星放射“生意”。1988年底,他们靠着三页草图,到美国拉到了第一单大买卖。他们利用外国的资金在18个月时间内做成了中国第一枚捆绑式火箭CZ-2E,为中国载人航天制造了启动条件。
1992年,王永志担当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力主采纳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动舱组成的三舱方案。无人飞行试验中,他支持团队研制“拟人代谢装置”,使中国飞船跨越了大动物试验阶段,从无人飞行试验直接跨入载人航天飞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12
载人航天工程的重中之重就是保障航天员的人身平安。在当时,国际上各个国家在送人上太空之前,为了谨慎都会进行多次大动物试验。假如中国重走这条路,时间和经济成本是巨大的,可是不进行大动物试验,对于总设计师来说,怎样确保航天员的平安万无一失,肯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王永志把压力扛了下来,他打算不做大动物试验,直接上天。
这是一个大胆的打算。王永志说:“我们要大胆跨越,由于当时就有这么个决心——中国飞船一经问世就是世界水平。为什么可以这么做(直接送航天员上天)?我们就是利用后发优势,别的国家先干,我们后干,所以有阅历,很多事可以避开、跳过去。”
尽管如此,下这个决心也需要士气和大才智。最终通过“两总”联席会(即总指挥、副总指挥、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联合开会)确定这个大胆的方案。但决策权明显在一个人,提议者责无旁贷。王永志说:“不管方案是有多少人争论,提议者、提倡者都负主要责任。我是下决心担当这个责任的。”
保障航天员的人身平安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中之重。王永志说:“这一点我就感到特殊欣慰,始终干到现在,这就快30年了,我们始终是平安的。”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13
王永志高中毕业时,正赶上抗战。“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我当时就想,国家得有强大的国防,叫别人不敢欺侮。”抱着“不让人欺侮”的目标,王永志考入了清华高校航空系。1957年,王永志迎来人生的一大转折,他常常称之为“难忘的1957”:这一年,他在莫斯科航空学院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从今,王永志的命运与中国航天紧紧相连。半个多世纪里,他先后领导和主持过多种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实现了中国航天的一个个壮举。
1986年,时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讨论院院长的王永志,与一批科学家静静地酝酿着一件后来震惊航天界的大事:在“长征二号”火箭基础上,捆绑4个助推器,形成新型大推力火箭——“长二捆”。王永志告知记者:“当时,我们想以‘长征二号’火箭为基础,研制大推力捆绑火箭,把中国的运载火箭推向国际市场。”1988年底国家批准了这个项目,要求18个月内完成研制任务。王永志代表讨论院立下了“军令状”。一些外国同行认为他“疯”了,在他们看来,没有3年是不行能完成这个任务的。胜利替王永志作出了最好的回答——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把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14
王永志从小对农作物很感爱好。他着迷于生物老师所讲的米丘林学说和摩根遗传理论,盼望以后当一个生物学家,解决农夫的粮食问题。他幻想着有一天,水稻、小麦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农夫操作机器开心收割。与他同时代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一个人,叫袁隆平。他们动身点相同,最终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当生物学家的梦还没实现,朝鲜战斗爆发了。北迁的东北试验中学上空消失了苏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捷报频传,志愿军空军英雄王海、张积慧击落美军王牌驾驶员的事迹传遍校内,王永志也深受鼓舞。
“我要保家卫国,我要学飞机制造!”班主任问同学们的抱负,王永志严肃回答道。高中毕业时,他一改初衷,毅然报考了清华高校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做出了影响一生的选择。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15
在中国航天界,有一位“常胜将军”。在40多年的航天生涯中,他领导指挥的全部放射任务全部胜利。在他和老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10年时间跨越了国外40年的航天进展历程。他就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诞生于辽宁省昌图县,航天技术专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参与和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2个运载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
202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2年5月4日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2022年6月12日,入选“八一勋章”首批候选人名单。2022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16
20世纪50年月,为了加快培育人才,建设新中国,中央领导打算选择一批同学前往苏联留学。王永志作为选拔出来的佼佼者,于1955年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航空系学习。
1957年10月,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为了能在将来对中国航天事业有所贡献,在飞机设计专业有了些基础的王永志转变了自己的专业,转攻火箭导弹设计。谈及这段历史,王永志回忆:1957年是火箭年,这一年我成为火箭人,这一年是我人生重大转折的一年。
经过6年的留同学涯,以优异成果毕业的王永志,拒绝了在苏联连续深造的邀请,于1961年正式回国。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17
王永志回国后被安排到国防部五院,从事导弹设计工作,而五院院长为钱学森,1964年6月,王永志跟随团队前往酒泉测试我国执行研制的东风导弹,然而,在导弹加注酒精,液氧时,由于天气酷热,一些液体推动剂都喷了出来,而且加注不了,这样的结果是燃料未布满,射程不够。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成为全部技术专家的当务之急,大家各抒己见,但照旧没有解决方法,这时,王永志想可不行以在加注的燃料上做文章?为此,他重新计算了高温状况下推动剂的配比,通过缜密计算,他认定,只要削减600千克的燃料,这枚导弹照样可以达到预定射程。接着,他在争论会上提出了这个想法,怎料,大家一片质疑,有人甚至还称赞。
见自己的看法没被接受,王永志干脆直接找到钱学森,钱学森了解了王永志的方案后,觉得可行,于是,王永志的方案被接受——导弹被泄掉600千克燃料后,在6月29日放射胜利,达到预定目标。钱学森特别兴奋,在庆功宴上,他找到王永志说:“年轻人,很有盼望啊!”这年王永志才31岁。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18
说到把载人飞船胜利送上天,则完全离不开我国自主研发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如何提高中国火箭的运载力量,是时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讨论院院长的王永志在当时领先攻克的难题。
1986年,时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讨论院院长的王永志,与一批科学家静静酝酿着一件后来震惊航天界的大事:在“长征二号”火箭基础上,捆绑4个助推器,形成新型大推力火箭——“长二捆”。
王永志说:“当时,我们想以‘长征二号’火箭为基础,研制大推力捆绑火箭,把中国的运载火箭推向国际市场。”1988年底国家批准了这个项目,要求18个月内完成研制任务。王永志代表讨论院立下“军令状”。在一些外国同行看来,没有3年时间是不行能完成这项任务的。这是王永志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困难的硬仗,中国航天能否搭上国际商业放射的班车,成败在此一举。最终王永志和同事们用事实作出了最好的回答——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首飞胜利。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19
1992年,花甲之年的王永志接受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挑战——担当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深知压力有多大——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相对于美国、俄罗斯已经晚了40年。“把中国人送上天,这是我心中的终极目标,即使再紧急再累,我也无怨无悔。”
“‘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胜利,是一个宏大的壮举。但是我想,更宏大的事情还在后头。”王永志的眼里透出时不我待的神态,“我已经75岁了,假如我现在是50岁就好了,可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干更多的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20
近程导弹的胜利放射,只是证明中国人有放射导弹的力量,而真正敢于向欧美大国叫板,还得靠射程在3000公里以外的远程导弹。鉴于此,有人也把远程导弹叫做“战略导弹”。
1969年3月,珍宝岛大事导致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一次工作会议上,负责国防部的叶剑英元帅说,没有战略导弹,都睡不好觉。会后,中央重组导弹讨论团队,王永志被任命为远程导弹副总设计师,帮助总设计师屠守锷抓技术工作。
为了让远程导弹早日试飞,王永志夜以继日地进行技术讨论。他主要负责各分系统的技术协调和参数的匹配、总体参数的设定及拟制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方案等工作。经过反复测算,他提出一种全弹试车的方案。总指挥钱学森收到方案后,对当年那位敢想敢做的年轻人再次大力支持。他当即拍板同意,并批示加快研制进度。
1971年7月1日,科技人员花多年心血研制出了首枚远程导弹。可是,导弹试飞前消失了不同的声音。原来,此导弹测试次数过多,部分零件已老化,试飞有风险。试飞成败关系国家荣誉,所以许多人建议暂缓试飞。
王永志从国家利益和大局方面动身,认为研制一枚远程导弹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试飞本就是为了检验技术问题,顾虑太多不利于尖端科学的讨论。在屠守锷的支持下,王永志专程向中央专委汇报试飞的相关状况,周恩来总理同意并指示按原方案进行。
当年9月10日,我国第一枚远程导弹如期试飞,基本获得胜利。喜报传来,钱学森给在家工作的王永志捎了句话:“这个导弹放射后,可以睡个安心觉啰!”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永志个人事迹篇21
“1957年是‘火箭年’,这一年我成为‘火箭人’,这一年是我人生重大转折的一年。”虽有不舍与忐忑,但王永志很快调整好心态,坚决了听从国家进展需要、学好火箭导弹技术的决心。
莫斯科航空学院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会聚了很多蜚声国际的航空航天专家、教授,如苏联航天界闻名专家科罗廖夫的第一副手、时任莫斯科航空学院火箭教研室主任米申教授。
1960年,王永志毕业在即,米申看中了这名勤奋且布满天赋的中国青年,主动提出带王永志做毕业论文。在中苏关系紧急裂开的局势下,米申依旧对王永志坦诚相待,宽慰他不要担忧,坦言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不会因此而转变,并鼓舞王永志不要有任何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7
- 2024年设计师证书考试知识点精讲试题及答案
- 全球视野下的美术设计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品检验员考试指导建议试题及答案
- 成人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 2024广告设计师职业定位与发展战略试题及答案
- 奥美招聘面试题目及答案
- 学前英语测试题及答案
- eda技术考试题及答案
- 康复听力测试题及答案
-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测试卷含完整答案(各地真题)
- JT-T-1198-2018公路交通噪声防护措施分类及技术要求
- 畅销书营销分析报告
- 2024学年(上)厦门市九年级质量检测化学试题及答案
-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郑州大学
- SYT 6169-2021 油藏分类-PDF解密
- 2024-2029年中国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24春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学》期末大作业参考答案
- 交规记心中安全伴我行
-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建议
- 个人装修施工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