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纪录片开题报告:苗族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4900字(论文)】_第1页
【非遗纪录片开题报告:苗族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4900字(论文)】_第2页
【非遗纪录片开题报告:苗族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4900字(论文)】_第3页
【非遗纪录片开题报告:苗族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4900字(论文)】_第4页
【非遗纪录片开题报告:苗族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49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题报告课题名称非遗纪录片:苗族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来源指导教师职称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五号,宋体,加粗,全部1.5倍行间距,顶格)(一)研究背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作为人类文明的痕迹单一的存在,从开始到现在都蕴涵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和匠心气质。因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能看出一个民族的性格、秉性和民族气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发掘和保护也就变的至关重要。苗家八合拳是盛行于\t"/produce4/_blank"古丈县苗族地区的一门传统武术竞技,在默戎镇\t"/produce4/_blank"九龙村和坪坝乡张家坪村广为流传,并流布于领近的\t"/produce4/_blank"吉首市、\t"/produce4/_blank"泸溪县、\t"/produce4/_blank"花垣县、\t"/produce4/_blank"保靖县各地。据苗族八合拳传人证实:清末民国初期,九龙洞苗族抗捐抗税英雄龙延久,在苗拳的基础上,撷纳了峨眉、武当等派拳术的优点,独创出一门易于传授的拳术。默戎镇和坪坝乡位于武水支流翘水河流域,山高坎陡,九龙洞村周边有旦武营,土蛮坡营,曹家营,龙鼻咀营等碉卡。饱受外族欺辱的苗家人,崇武慰然成风,历来有练\t"/produce4/_blank"武强身保家护院传统。苗族武术文化沉淀厚实。苗家八合拳现在也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二)研究目的在现在,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慢慢的不被大众所关注,不被大众所了解,而纪录片的故事性虽然没有剧情片来的节奏紧凑,但故事的真实性往往可以使纪录片更具震撼力。不但能够提高观众的观看体验,还能够帮助让更多人通过纪录片的镜头对苗拳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解。(三)研究意义单一文词的描述和记录缺少实操性和生动性,并不能真实、有效、多维度地纪录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也没有足够的主观化视角让观众进行更多的想象并产生浓郁的兴趣。相比较之下,纪录片采用影音拾取和蒙太奇分割组接的形式让纪录片本身充满了文字无法替代的形象性功能。所以本次设计想采用纪录片拍摄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苗拳,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文化更好的传承。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湘西州民族传统武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积淀深厚、源远流长,独特而富集,弥足珍贵。据统计,湘西土家族武术有拳术套路53套,器械套路38种,各种特有器械34种。但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湘西民族区域文化特色符号之一的民间传统武术濒临消亡,主要依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技艺正在不断消失。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苗族武术的保护刻不容缓,只有进一步加强传承和保护,才能使非物质文化武术遗产薪火相传。湘西州成立有传统武术馆校的县市有龙山县。吉首市、古丈县、凤凰县四个,全州共有武术馆7所,主要集中在凤凰和永顺(凤凰少林武校、永顺青少年活动中心武术馆,200人左右,其他馆所人数不多,未成规模),有州、县太极协会9个,州级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的人员上万人,常年坚持练武术的人群1.5万人。鲁林波在《博弈论视角下的湘西苗族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认为湘西传统武术的发展对提高湘西州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由于传承人、习练群体、场地区域等明显减少,其他运动多元化的冲击,群众缺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等原因导致湘西传统武术生存不容乐观。唐海欧,唐吉平在《湘西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认为如何有效地继承和保护好湘西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社会的进步无疑给传统武术文化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给传统武术带来了新的机遇。湘西苗族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一种以提高搏斗技能为主旨而又能“健体延寿”的全能运动,是湘西苗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苗族武术源远流长。苗拳中的“蚩尤拳”据传诞生于公元前二十五世纪以前的蚩尤时代。据苗族民间传说,其武术立堂子念的《请师诀》和一般咒语所言,苗族武术始于“哀尤”,即蚩尤,乃九黎三苗之首领。苗族武术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战争。人们为了提高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寻找一些方法与形式,湘西一带苗族称之为"舞拳舞棍"。在苗区,“舞拳舞棍”经久为习俗,蔚然成风,不管男女老少,几乎每人都懂得技击的常识和几手过硬的武功。其开展之经常及广泛,实为罕见。武术,苗语为“勾动。它和“劳动生产”、“功夫”、“技术”属同音异义。谁的武艺好,则称谁为“汝勾动”。苗族武术具有气势刚烈,步法稳健,招法多变,劲力突出,发招狠绝的特点。而且,不管是拳术还是器械套路都是打“四门”,形成“四门拳”、“四门棍”、“四门刀”、“四门镗”等等“四门”套路。搏斗时脚踩“品”字桩,能攻能防,以变求胜;进退中脚走"之"字,蜿若游蛇行走,确保进退灵活。苗族武术有徒手和器械两大类。徒手俗称“苗拳”,含礼示、基本功、花架子、策手、点穴等五种程序招式。礼示用在以武会友,基本功是武术训练基础,花架子多用于表演场合,策手、点穴是绝招,殊死格杀时突然出手,致人于死命,因此,一般场合下也很少使用。器械分硬器械、软器械和暗器三种。硬器械主要是棍、刀、叉等;软器械主要有鞭、包头帕等;暗器主要有飞刀、戒子针等。苗族武术的传授非常注重武德教育。古往今来,苗族男女老少都崇武健身,但师傅授艺之前都要徒弟在祖师灵前发誓遵守师训。因此,苗族人中习武人众,但兹事者却没有,习武之人一般都脾气好,知礼节,重义气,肯忍让,诚实本分。吴荣臻(1982)介绍湘西的苗族武术具有“以防为主、防中带攻击、强调桩功、动作严密、起势刚烈、变化多端、拳型紧凑、活动面小等特点””张才军(1986)提出湘西苗拳类似南拳般刚烈,又兼有苗族的特点与地域特色,表现出封闭性的山地特征"。杨昌文(1990)在认为流传在贵州的苗拳强调更重视防守,在防守中伴有进攻动作;动作小巧灵活,重视“下盘”;武医结合;武舞结合。杨近文(2009)认为随着各民族的沟通交往逐渐加深,使得现阶段流传的苗拳既含有本土的地域特色,又有南拳刚烈之风"。向敏(2015)在对古丈县八合拳研究后,认为苗族八合拳实战特点非常明显,但因时代发展弱化了其技击性与器械对打*。综上所述,苗族武术所含功法套路极为丰富,其中功法主要分为内功与外功两大类,两种功法也分别有自己的训练方法与功法套路。苗族武术的套路又主要分为徒手与器械两大类,每一类所含套路都各有特点,兵器的应用更是琳琅满目。苗族武术的技法与特点也有很强的的民族、地域以及文化特色。从收集整理的资吴荣臻(1982)介绍湘西的苗族武术具有“以防为主、防中带攻击、强调桩功、动作严密、起势刚烈、变化多端、拳型紧凑、活动面小等特点””张才军(1986)提出湘西苗拳类似南拳般刚烈,又兼有苗族的特点与地域特色,表现出封闭性的山地特征"。杨昌文(1990)在认为流传在贵州的苗拳强调更重视防守,在防守中伴有进攻动作;动作小巧灵活,重视“下盘”;武医结合;武舞结合。杨近文(2009)认为随着各民族的沟通交往逐渐加深,使得现阶段流传的苗拳既含有本土的地域特色,又有南拳刚烈之风"。向敏(2015)在对古丈县八合拳研究后,认为苗族八合拳实战特点非常明显,但因时代发展弱化了其技击性与器械对打*。综上所述,苗族武术所含功法套路极为丰富,其中功法主要分为内功与外功两大类,两种功法也分别有自己的训练方法与功法套路。苗族武术的套路又主要分为徒手与器械两大类,每一类所含套路都各有特点,兵器的应用更是琳琅满目。苗族武术的技法与特点也有很强的的民族、地域以及文化特色。综述可知,苗拳起源于原始时代,与“蚩尤”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苗拳的历.史研究文献极少,这充分反映出研究苗拳的科研论文数量极少,也反映出当前的体育学术领域对苗拳关注力度不够。随着纪录片方向的扩散,学术界对纪录片的研究在这两年呈现增长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研究同样也日渐增多。纵观学术界,对于纪录片镜头语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基本层面的镜头语言的的运用上,河南大学的张嫔在《纪录片镜头语言的表意实践——以毕业作品<新乡———新的声音>为例》中,通过对不同镜头的景别、色彩和后期剪辑的研究来研究镜头语言的表意。福建师范大学的韩艳在《论纪录片镜头语言的优势——以作品<牛信>创作为例》中通过对解说词的研究,也是在强调纪录片镜头语言的重要作用。在日本学者松尾恒一的《世界遗产时代的非遗保护——影像记录及制作的方法与问题》中“探讨日本的历博文化厅、影像制作公司、民间电视台等不同主体的影像制作手法及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的角度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的存在方式。另外,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些被UNESCO指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本文也将思考在现代全球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的存在方式”。目前国内对非遗文化的保护热情日渐高涨,非遗题材纪录片也开始扎堆出现。但目前非遗题材纪录片的水准着实有待提高。拍摄手法的匮乏、镜头的泛滥、叙事模式的循规蹈矩都使得非遗题材纪录片的整体水平不尽人意。综上,对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就成了学界和业界均迫在眉睫的事情。如2013年4月《电视研究》期刊中王家乾等学者发表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非遗”纪录片建构》对于该类纪录片的创作便指出无论是以冷静旁观态度真实记录的民族志纪录片,还是按照常规方法制作的民族学纪录片或者目前市面上广为流传的商业模式纪录片,其拍摄的目的不在仅仅是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而更多的是想去通过纪录片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在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灵活的运用我们所能掌握的一切资源和技术,才能行之有效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明天和未来。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本文先是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文献网站搜索下载了纪录片拍摄以及苗拳苗族文化相关的期刊论文,通过阅读、分析、梳理以上材料,对苗拳的了解,文化的传承以及几率片脚本的写作以及拍摄有个清晰的认知和发现,为后期纪录片拍摄做好准备。实地考察法:进行实地考察后,了解有关的信息,根据文献得到的有关文化的信息以及相关的资料进行脚本的写作,根据脚本完成纪录片的拍摄四、研究进度安排2021年10月25日--2021年10月30日下达任务书2021年11月8日--2021年11月12日组织开题答辩,上交开题报告2022年3月28日--2022年4月3日中期检查填写中期检查表2022年5月2日--2022年5月13日完成毕业设计,呈指导老师审阅2022年5月16日--2022年5月20日完成毕业设计终稿,呈指导老师审阅2022年5月23日--2022年5月27日顶装毕业设计终稿,呈指导老师和评阅教师审阅;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张树勇,傅芳芳.湘西州苗拳调查与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11):38-40.[2]欧仕柱,杨品杰.贵州黔东南苗拳套路运动产生和发展[J].凯里学院学报,2009.[3]张忠杰,龙宇晓,张宝根.苗拳与族群认同:中国苗拳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学研究[J].体育学刊,2017,24(6):7.[4]王大喜,周廷芝.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眼光对待苗族武术的保护与弘扬——以黔东南州苗拳为例[J].西江月,2012,000(022):217-218.[5]李曼.湘西苗拳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4):3.[6]张要珍.湘西花垣县苗拳文化的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7]程纪香,关文涛.黔东南麻江县苗拳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师友,2018,41(5):3.[8]关文涛.研析黔东南苗拳起源,传承及发展[C]//第四届全国民族体育学术研讨会.2016.[9]张才军.独具特色的湘西苗拳[J].民族论坛,1986(4):5.[10]杜艺.苗族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9.[11]陈明贤,黄绍勤.苗族的传统体育活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114-115.[12]石兴文,龙秀琼,石邦春.湘西苗族武术情况调查[J].新课程学习(下),2014(10).[13]胡燕妮,王志清.湘西吕洞山区苗鼓历史与发展现状初探[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14]张树勇,傅芳芳.湘西州苗拳调查与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15]曲岩.浅析电视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呈现和价值传递[J].电视研究,2013(10):3.[16]杨晓红.影像记录的优势——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4):1.[17]王莹,兰宇.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9(19):2.[18]周婧易,张宁.浅析微纪录片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南京云锦为例[J].大众文艺,2020.[19]杨春菊.纪录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6):2.[20]黄水昌.守望——100集纪录片《非遗传人·在中国》的人文礼赞[J].新闻世界,2013(11):2.[21]殷冲锋,尹腾飞,李月.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3(10S):2.指导教师意见:手写指导教师签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