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A

2.B

3.B

4.①道德依附于个人关系,需要依靠差序的人伦而存在。②道德根据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③伦理道德维系着“差序格局”社会。④在极端情况下,道德往往会让位于利益。

5.①制定非正式规范或正式法则,平衡礼与法的矛盾,达成“礼法并治"。②化解原则与利益的冲突,达成不同利益之间的相对平衡。③顺应中国的社会现实,改良和优化制度,实现良性治理。④尽力为善,形成有效率、有效能的团队,发挥“圈子”的最强战斗力。

6.C

7.B

8.①通过回忆,展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及敌人给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②展现了战士们及中国人民坚毅的精神、必胜的信心、爱国的热忱,升华小说主旨。③舒缓叙事节奏,为下文描写激烈的战斗蓄势,使小说情节张驰有度,增强可读性。

9.①内容选材上:《火光在前》正面描写了解放战争的残酷,题材宏大:《百合花》则选取了前沿包扎所的小插曲,更贴近生活。②人物刻画上:《火光在前》更偏重塑造革命战士的群体特征,体现战士为国而战、不怕牺牲的共性;《百合花》更注重塑造人物的个性特点,用丰富的细节使人物形象立体化。③语言风格上:《火光在前》语言昂扬高亢,叙事声音充满斗志:《百合花》的语言清新俊逸,都给人一种自然、柔和、优美的感觉。

10.CEG

11.D

12.D

13.(1)(远方宾客)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探望我。久别重逢,欢饮畅谈,心中充满了往日的情谊。(2)假如一定是廉洁的人才能任用,那齐桓公怎能称霸天下呢!

14.①求贤若渴,热切殷勤。②唯才是举。③因才用人,不计较私怨。

15.C

16.①羁旅漂泊之苦。《南征》“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躲避战乱,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偷生落泪之悲苦;《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写出了诗人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苦。②年老体病之苦。《南征》“老病"一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异乡之苦;《登高》“百年多病”表现诗人年老多病之苦。③孤独无助之苦。《南征》“未有见知音",《登高》“独登台”,都有孤独之意,暗含得不到君王理解和重用的痛苦。

1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8.D

19.①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里,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见自己的身影。②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能让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见自己的身影。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里,一个人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进而看到时间(的变化)。

20.B

21.手法:比喻,作者把西洋社会格局比作捆柴,把中国社会格局比作一圈圈的波纹作用效果: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特点即亲属关系社会网络不尽相同,中国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使说理具体形象、通俗易懂。

22.①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②而是权利问题;③伦是什么呢?

23.例文:

要禁受鞭打的人生

一下,两下,三下……

陀螺在鞭打下颤抖着身躯,仿佛在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和痛苦。鞭打带来的刺痛让它愈挫愈勇,不断加速旋转。这种坚韧和顽强的精神,不禁令我钦佩。

陀螺之所以会渐渐放缓旋转的速度,是因为它在与大地摩擦的过程中产生了阻力,而这鞭打,看似“残忍",却给了陀螺加速旋转的动力。

陀螺尚且需要鞭打助力,我们又何尝不需要生活的鞭打来助力呢?

人生之路上,难免会有很多挫折与磨难阻碍我们继续前行。而这些挫折与磨难,于我们而言,不正像那陀螺身上一下又一下的鞭打吗?

人生的鞭打看似残忍,实则蓄能。只有经历挫折和磨难,我们才能谱出人生的华美乐章,迎接成功的喜悦。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正是因为他经历了人生的鞭打——接受酷刑,他才忍辱负重,铸造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经典著作《史记》。

越王勾践,正是因为他经历了人生的鞭打——兵败吴国,他才卧薪尝胆,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奇迹!

人生之路向来都不是顺畅的,真正的勇士从来都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而不是埋下头,说着:“我没事、我很好、我真的不在乎。”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某大公司招聘职员,有很多人考试,有一名青年是复旦大学毕业,颇有才华,其考完试自我感觉很好,认为一定会榜上有名,没想到在揭榜时却落选了,认为自己空有一身才学,读了这么书在浪费时光,认定此生已矣,便寻了短见。后来调查了此事,说当时的电脑出了问题,这时便有人问经理:失去一位人才是否遗憾,经理回答说:“如果真的录取了他,那就请来了一个禁不起敲打的废物"。

人生之路向来都不是顺畅的,真正的勇士从来都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而不是埋下头,说着:“我没事、我很好、我真的不在乎。人生中,老天爷屡屡与你开的玩笑,只怕你无法打败,正如鲁迅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而拥有这种大勇气的人也一定能够成为生命的丰收者。”刚刚踏进社会,这种困难都克服不了,以后碰到更大的艰难又该怎么办?

学生时的考试落榜,成长时工作的困难,老年时的疾病缠身,有权者的欺压打击,无权者的无情嘲讽,等等。几乎每个人都难免碰上一两件。怎么办呢?是不闻人间春秋事,只叹生平短与长吗?是退缩逃避吗?不,而是迎难而上,将你生命中积聚起的力量,用力打击他们。陆游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处在山穷水尽的地方无路可走时,不要灰心丧气,而是继续开拓,迎来光明。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就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一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四岁时一场麻疹,险些入了棺材;十三岁时患上严重的肺炎;四十六岁时又染上了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为他的“拐杖”。可是这位不幸的人积极面对人生,禁起敲打,八岁创造了第一首小提琴曲,十一岁登台演出自创的《变奏曲》一举成功。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得淋漓尽致。培根说过:“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翼,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人因为下岗、经商失败,大街小巷“转让”街贴随处可见,感受生命的种种不幸,有的人患上了忧郁症,有的人自寻短见。其实,当你把一切归零的时候,给自己空间,给自己时间,重新认识世界,就会感到:生活原来没有这么糟糕。

铁,要敲打才可炼成钢;禁不住敲打,或许铁永远是铁,或许什么也不是。任何人都要禁得住敲打才能成为有用之材。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对一切的不幸。

朋友,你想挺着胸膛在人间大道上行走吗?你就要禁得起鞭打,才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人生!

人生如同陀螺,需要艰辛的鞭打才能加速旋转。就像陀螺被鞭打一样,我们亦需要通过挫折和磨难来磨炼意志、积累经验,最终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里,但是“忠"字的意义,在《论语》中并不如此。“为人谋而不忠乎”一句中的“忠",是“忠恕”的注解,是“对人之诚",“主忠信”的“忠",可以和“衷”字相通,是“由衷"之意。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这个“忠”字虽则近于“忠于职务"的“忠”字,但是并不包含对于团体的“矢忠"。其实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君臣之间以“义"相结合——“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所以“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依旧是对君私之间的关系。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构成的。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孟子最反对的就是那一套。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骂墨子无父无君了。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对于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形成原理的分析,有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而形成这种“差序格局"的文化基础,就是梁漱溟所谈的“家伦理本位”文化。正如《论语》里所讲述的,对于父亲偷羊的正确处理方式应该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就是诚实是应该的,但在特殊情境下父为子、子为父说了谎,还是能被接受的。儒家是以“己”为起点从亲人间的“孝悌"入手推广到他人,这种思想应用到日常人伦中,爱变得有差等,于是形成了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的文化心理让中国社会的各个地方都形成了“圈子”现象,尤其是在商场、官场上,那些有资源、有权力的人形成的小圈子更可成为有足够实力的小团体。既可以为善,变成办事有效率、有效能的团队,一加一大于二,发挥小集体的战斗力;也可以为恶,将权力私人化,为小集团的利益不惜损害整体利益。善恶之间,关键就取决于小圈子里从领袖到成员,其行为有没有愿景、能不能做到“礼法并治",也就是说,有没有大家都会遵守的非正式规范或正式法则,并能有效地动态平衡礼与法的矛盾,化解原则与利益的冲突,以及平衡圈内圈外的不同利益。

“圈子”由关系连接而成,当极端的情况出现的时候,搞关系的人会用一切手段来拉近自己与圈子中核心人物的距离,从而换取最大利益。因此我们看到,不论是政界、商界,还是文化界、学术界乃至普通百姓,人人似乎都以自己属于某个圈子为荣,想尽办法进入圈子,寻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依靠圈子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在极端情况下,法律、道德往往让位于圈子的利益,公共权力成为各种圈子的私家领地。种种情况,都对社会的良性治理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对此,有人主张用法治取代德治,有人主张去关系化,还有人主张以契约道德取代传统道德。尽管目前社会上存在法治不彰的现象,加强法制建设也是应该的、必须的,但是要用法来取代道德,或以契约交易的关系取代讲仁义、讲博爱的人际关系,则违背了中国人的民族性。

事实上,那种主张以法律取代道德、以契约关系取代情感关系或是去关系化的做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切实际的。一方面是因为“圈子"这个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即使是处处讲求法治的美国也意识到其重要性,也才因此发展出了对社会网的理论分析,如今在美国,社会网结构和关系研究已成为显学;另一方面,任何社会底线失守,任何治理手段都可能成为作恶的工具,崇尚法治的美国同样有安然案、安达信(美国最大的会计事务所)造假案,以及华尔街肥猫们有意设计有毒资产进而引发金融海啸等不法行为。尽管如此,我们也都知道这些并不是法治的错,同样的,为一己之私、追逐小圈子利益而牺牲社会整体利益的现象也不是圈子和关系本身的错,而是贪婪纵欲、好大喜功又短视近利的错。社会也罢、组织也罢,要实现良性治理,需要做的不是消灭圈子,也不是简单照搬照抄西方的治理体系,而是要顺应中国的社会现实,充分了解这种“圈子文化”,通过制度的改良和优化最终实现良性治理。

(摘编自罗家德《辨析“圈子"现象:圈子或善或恶原因何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洋团体格局社会不同,在中国这个属于差序格局的社会里,是找不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的。

B.在《论语》看来,君与臣的关系中,“义”的道德意义要大于“忠",君臣之间主要是以“义”相结合的。

C.在孟子看来,否定人伦差序,强调爱无等差,是无父无君,违背人伦天性,并最终会扰乱天下的做法。

D.主张以法律取代道德、以契约关系取代情感关系或是去关系化的做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切实际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里,往往不会有统一的价值标准,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B.将基督教不分差序的兼爱与中国有差等的爱进行对比,是为了凸显团体格局社会明显优于差序格局社会。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以“己”为起点从对待亲人推广到他人的思想,使爱变得有差等。

D.“差序格局"的文化心理让中国社会形成“圈子”现象。在极端情况下,法律、道德往往让位于圈子利益。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社会特点的一项是()

A.《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韩非子》:“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4.在“差序格局”社会里,道德观念呈现出什么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5.假如你身处一个小圈子,那么你要如何正确引导,让“圈子"为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请结合材料二,说说你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光在前①

刘白羽

①部队到达了前线的指挥位置,准备黎明的攻击。大家都又忙碌又兴奋,这是指挥部空前所特有一种非常可爱的气氛。除此之外,师指挥部还有一种不同的空气,就是愈经过艰难跋涉,愈渴望这即将赢得的战争,从人们心理上叫作——“像样的战争”

②师长陈兴才恶性疟疾害得正厉害,卫生员计算了时间进来叫他吃“奎宁",他却满面绯红,两眼干枯而发亮,还叫一个年轻的参谋把作战部署图第七次展开在他面前。直到最后,由于高烧而昏迷了,但他头脑还是清醒的,他还在构思某一个火力点重新配备的方案,但他说不出来,大粒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沁出。

③这时,政治委员梁宾正从突击团往回走,脑子里还响着战士们动人的战前誓言,他顺便去视察了两处主要炮兵阵地,今天他特别仔细,因为师长病了无法指挥了。他走到指挥部,部署接下来的安排。

④天黑了,一切都准备得异常周到,时间一到,胜利就会出现了。

⑤师长的疟疾引发的高烧使他完全昏迷了。他在朦胧中只看见无数火焰飞舞、跳荡。他模糊地记起——在悬崖绝壁上,他决心点起火把,无数火把——他突然紧张地坐起来又昏倒过去,他在呓语着:“火……火……”

⑥经过这二十几个日夜的艰苦作战,他眼窝深陷,脸色苍白,不过嘴旁两条纹显得更刚毅了。

⑦战争就要开始了,梁宾望着师长,想着这十几日的经历。

⑧啊!不简单的经历,有的人说比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艰苦,可是,这究竟是在胜利中前进。他记起从东北一下江南到三下江南,二十几年里经历过多少这样的困难,都过来了。他眼前出现了他的老母亲,她枯瘦如柴,她伏在他胸前耸着肩膀哭过,可是——她眼睛里那样炯炯闪光,坚决地指着父亲牺牲的地方。他又记起不少牺牲了的同志,神情紧张坚毅起来。

⑨无数回忆又新鲜地出现了,他记起,他从中央苏区走到西北,又从松花江走到长江,他曾经看见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多少村庄烧毁,多少桥梁崩炸,多少车站变成可怕的废墟。这二十年间,敌人是怎样摧毁了这个国家,可是人们坚强地站起来创造了自己的一切。他深沉地自语:“这就是新中国,我们的!只有现在才是我们的,这国家是受过很深的创伤,很深的创伤,可是我们爱这个国家,因为它是我们人民拿血换来的。现在,它是我们的,第一次是我们的了!"他两眼闪闪发亮,觉得“我们”这个词在这时竟包含了他一时说不出来的无限丰富的意义。他又自语:“同志!只要属于我们,荒地上就会出金子啊!"

⑩突然,他看见师长一下坐起来,睁着红红的两眼,一下又睡下去,昏迷不省地大声呓语着:“火!火!”这时他脑际闪过一句与这一切似不相干的话!“火,烧不长了,同志!"他指的是,敌人还占领的最后一块中国国土,如同一个火池。人们在那里,不就像在火池里一样吗!

天已黎明,东方朝霞红得有如灿烂的金光。

远处有机枪声,第一批炮弹“嗡——嗡——”地横空而过,向敌人阵地打去,一阵火光,然后传来巨大的轰隆、轰隆声,爆炸了,爆炸了,火光,火光,一条线的熊熊火光。人民的无敌炮兵,经过四平、锦州、辽西、平津各战役之后,第一次在这遥远的江南重重打击敌人了。

师政委梁宾笑嘻嘻地昂头用望远镜观望着。

六连奉团的命令在一片高地登陆。连长秦得贵和指导员李春合因为突破任务给了七连而有些不愉快。可是一登陆后,他们马上鼓舞战士们说:“只要七连撕开裂口,六连就勇猛地冲进去!"他们站在黎明露水中,看到六盏照明弹“哗”的一下高高冲上天空,照得天空熠熠发亮。这时他们立刻听到远方正面阵地上天崩地裂般地响起一片轰隆声。他们马上看到黑黑的夜里有了火光,这里,那里,开始像无数蜡烛点燃,忽然扩大了,许多蜡烛又会合起来,变成熊火。当他们向一块高地冲锋时,战士王春第一个跳入敌人的战壕,他的战友杨天豹看见有敌人举着刺刀向他刺去,杨天豹来不及拨转枪,就急着一跳挡上去,和那个敌人抱在一起。这时一声巨响震动在空中。王春只听见脚边有人像把鼻子堵塞喷不出气来,呼呼吼着,他蹲下身,摸到杨天豹的脸,手上立刻粘了黏湿的血液,恰好这时火光一闪,他看见杨天豹面色惨白,仰天倒下,杨天豹英勇地牺牲了。王春把杨天豹抱到一棵树底下,心里记下这棵树的位置,而后含着眼泪往上跑。顺着突破口,他看见一个人举着一面旗子在奔跑,那是指导员李春合。李春合胸膛给炮弹炸破了,鲜血满身,他还向前面举着手喊叫:“共产党员!上前面去呀!我们胜利了,上前面去呀!"这时王春热泪盈眶,他从指导员手里接过红旗冲了上去。从弹火激烈程度来看,火线上显然正在对敌人进行最后歼灭。

这时天已破晓。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八日,北京

【注】①《火光在前》写的是解放战争中渡江作战的故事,本文节选自第11章,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样的战争”表明在渡江战役打响之后,师指挥部成员信心满满,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形势感到十分乐观。

B.第⑨段“我们"一词反复出现,凸显了政委对即将到来的胜利的欣喜,对即将获得新生的国家充满自豪与憧憬。

C.小说描写了刀枪相对、敌我相向的战斗场面,描写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个体在战争中的突出行为上,充斥着战争的血腥残酷。

D.小说取材于真实发生的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故事,融入了作者虚构的情节、人物和细节,将真实与虚构融为一炉。

7.小说中关于“火”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是本文线索,贯穿从战地指挥部到战争前线的进程,并以此营造一种战火连天的紧张气氛,增强文学效果。

B.“火”在师长陈兴才口中多次出现,通过师长因疟疾发作时的呓语,意在表现战争给人内心带来无法磨灭的创伤。

C.“火"在小说中具有丰富的意蕴,“人们在那里,不就像在火池里一样吗!”就侧面写出敌占区人们的生活惨状。

D.“火"是常用的意象,普罗米修斯盗火,使人间有了火;而小说中的“火”,则是消除灾难之火,升起胜利之火。

8.小说在叙述紧张的作战部署的过程中,插入了梁宾政委大量的回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火光在前》与《百合花》都属于战争题材作品,但两者风格迥异。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两篇小说在选材、人物刻画和语言上的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和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节选自曹操《短歌行》)

材料二:

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十二月,军还谯。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冬,作铜雀台。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眎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吏士死A亡B不归C家室D怨旷E百姓F流离G而仁者H岂乐之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鹿鸣,指古代宴请群臣嘉宾的乐歌。此处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B.掇,拾取、摘取,与《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中的“掇"意思相同。

C.贤,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与《陈涉世家》“多闻其贤”中的“贤"意思不同。

D.除服,古人在父母、亲戚、朋友等去世后的一定时期内要穿丧服,除服即脱去丧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将贤士比作绕树三周却找不到栖身之所的乌鹊,并将自己比作高山和深海,暗喻自己可以接纳天下贤才。

B.曹操规定,凡是死去的士兵家中难以维持生活的,朝廷对他们不能停止供应粮食,官员也去要慰问救济他们。

C.曹操在遗言中说自己死后的葬礼不必遵循古代的旧制,在外戍守的将领不准离开驻地,不要放金银珠宝作陪葬。

D.陈寿认为,在豪雄并起、天下大乱之时,曹操东征西讨,完成建国大业,虽有奸猾的一面,但仍是超绝一世的豪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2)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14.曹操在求贤用才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二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下列对《南征》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和本诗都写了景,但前者借凄清萧索之景抒诗人悲凉愁苦之情,后者以乐景衬哀情,极为沉痛。

B.“春岸”两句描写了诗人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

C.“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都表达了因病而不能上战场的无力报国的悲哀。

D.“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已是年老多病之身,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

16.《南征》尾联说“百年歌自苦”,《登高》尾联也说“艰难苦恨繁霜鬓",两首诗中写出了哪些相同的“苦”?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写出了乐声的浊重与清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进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