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3篇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3篇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3篇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3篇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赏析

本文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

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调动

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学法:

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

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

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雨的气息,

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

今天,我们重点进行“联想与想象”的训练。所谓“联想与想象”

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

章中的情与景,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

里,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

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与丰富。

今天,天气晴朗。在我们南国的冬天,是很少有雨,也很少有雨

的化身一一雪的。但是,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春天的雨,那是多么清新,

多么缠绵呀!在不同的四季,雨的色彩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

就让我们通过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吧!

作者简介:刘湛秋,当代诗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

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

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环节二、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1、朗读课文

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

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2、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雨寄托了

怎样的思想情感?

春雨:美丽、娇媚

夏雨:热烈而又粗犷

秋雨:端庄而又沉思

冬雨:自然、平静

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

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3、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刘

湛秋先生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

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现在,请大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

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交流、讨论,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

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体味到的四季的雨。

(此处可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春雨,但也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操作,

不给定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个基本要素是课文原句、修辞方法、

画面描述、艺术技巧等。学生可读、可写、可朗诵自己心目中的雨景,

不拘一格。)

4、师生在充分欣赏了四季雨不同的美景后,再来想象,作为一

个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身边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该有怎样的一种胸怀?

你觉得象你所知的哪一位作家?

(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强调发散性思维,学生可回答如李乐薇、

席慕容等人,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

环节三、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

想象,自己鉴赏散文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

确,课本是为我们自己以后能够独立地鉴赏文章服务的。一千个人眼

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答案,要学会自

己去寻找美文,鉴赏美文。

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

你所想象的夏雨过后的情景,不少于300字。

篇二:第5课《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和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选自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

第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

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

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

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

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

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七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

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

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

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

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

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树立“好好儿活”的信念。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

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

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综合运用了精

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真情。在整体阅读

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

学目标设定为,(1)赏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

(2)合作交流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3)积极思考,探寻

“好好儿活”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

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教学难点为:学习作

品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设计的教学时间是两个课时,今天我所说课的是第一课

时的教学内容。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中国当代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课文所

写内容属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在介绍作者的同时也就交待了课文的创

作背景。因此我就设计了通过介绍作者来导入新课的方式。

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上,有一位“硬汉”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铁生。

他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

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

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在与

病魔抗争的同时,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

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多部作品被

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

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史铁生,从他所写的这篇文章《秋天的怀念》中

寻找答案。

(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1、我从网上下载了本篇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先让学生听朗读

录音,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提出问题,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回答。因为本篇课文作者

是以“看菊花”为线索来写,我在本课时也是以作者三看菊花为线索

来分析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由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

文中几次提到了秋天里去看菊花?简要叙述。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第一次(第1自然段):。母亲是怎么说的?我什么态

度?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母亲: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我:“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

可活什么劲?”

第二次(第2自然段):

母亲:“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

出央求般的神色。

我:”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这一个问题,只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做过多的分

析。通过以上三看菊花的叙述,学生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内

容情节和作者的感情变化,下面就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三)三看菊花见真情

三看菊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感情线索,但在具体教学中,我

引导学生研读赏析时是各有侧重的,以避免授课方式重复给学生带来

的疲劳感。对第一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母亲与我的言行描写的对比中,

发现母亲关爱儿子的深情,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1、一看菊花,对比之处见真情。

问题:第一次看菊花时,“我”是什么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情绪

和心态?母亲是什么样的表现呢?她为什么想让我去看菊花呢?

我:情绪上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四周的墙壁。

心态上悲观绝望:“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

母亲: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眼边红红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

的手……好好儿活;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地睡不了觉。

母亲不愿看到儿子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她想让儿子走出去,

走出这个压抑的空间,走出心理上阴影。

总结:母亲生病,默默承受一一儿子生病,脾气暴躁

母亲生病,儿子毫不知情一一儿子生病,母亲默默鼓励

通过这样一个直观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母亲在自己身患身病的

情况下,对儿子的暴怒无常依然能够理解并宽容,并坚强地鼓励儿子

要好好儿活。她对病痛的艰难忍受,对儿子的宽容理解、坚强鼓励都

源于她对儿子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2、二看菊花,细微之处见真情。

第二次看菊花,我侧重于从细节描写方面来引导学生感悟,让学

生明白母亲的爱不仅是伟大的、无私的,也是最细腻的。

问题:从本段中找一找,你能从哪些地方发现母亲的细心,母爱

的细腻?

学生在浏览、讨论后,会指出以下细节描写的地方,然后师生共

同明确: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

怕儿子看到窗外萧瑟的秋天景色而触景伤情。

(2)“她忽然不说了……比我还敏感”。

由于儿子瘫痪,怕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勾起儿子伤心。

总结:这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疼爱而又理解儿子,她在乎儿

子的感受胜过她自己,这样的母爱是细腻的。

(3)这样的一位细心的母亲,怎么会让“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

呢?

讨论后明确:这样一位细心的母亲,爱花的母亲,她怎么会漠视

花的死去呢?她定然是有心无力。母亲病得那样厉害,还要为儿子日

夜操劳,她柔弱的肩膀实在无力承受这么多啊!可她还是将自己的病

痛隐瞒,唯恐自己的病情会给儿子的心理再加上了一丁点的负担,这

一切,只因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啊!

3、三看菊花,“重生”之后悟真情。第三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文

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对应教学目标

设计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1)第三次看菊花时,母亲已经去世,妹妹推“我”去看了菊

花,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相比较,说说作者的生活态度发生

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种变化?

第一次时,作者情绪上暴怒无常,心态上悲观绝望,可以从动作

与语言的描写中看出来。例如:“望着望着天上……四周的墙壁。”“我

狠命捶打……我可活什么劲!”

第三次时,”黄色的花淡雅……好好儿活”,对花的描写,暗示我

走出了心理低谷,重新捡拾起了生活的信心,决定和妹妹一起“好好

儿活: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

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是母爱促使了这一转变。

4、感悟作者的愧疚之情。

找出文中写母亲病痛的句子或表现我愧疚的句子,大家讨论一

下:

示例: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睡不了觉。

B.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已经病成那样。

“我”在生病时只顾着自己的感受,完全忽略了母亲的身体状况;

而母亲却忍受着病痛和心痛鼓励儿子,这怎能不让“我”感到愧疚和

自责呢?正是这种愧疚与自责,带给“我”心灵的震颤与反省,让我

彻底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看到了自己以前的任性与懦弱,也获得

了重新生活的动力和信心。

(四)总结

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位伟大无私的、

坚强的母亲对儿子理解、宽容和关爱,也深情地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

愧疚与怀念。

(五)作业

推荐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体会史铁

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

六、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一看菊花二看菊花三看菊花

我:“不,我不去”“什么时候”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母亲:听说北海去走走北海的去看看吧

母爱:伟大、无私、细腻

我:怀念愧疚

篇三:第6课《散步》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

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

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

篇精读课文,《散步》通过记叙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小事,表现出一

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结合本单元的亲情主题和“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的学习要求,决定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朗读和品味关键语句去理解文中所

包含的亲情与尊老爱幼的美德。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接

受知识,而且通过《风筝》和《羚羊木雕》的课文学习,学生已经掌

握了一定的阅读感悟方法。因此,决定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

究的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但是,如今许多作为独生子女的初一学生无法深刻体会到亲情的

可贵,反而由于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

德伦理准则。因此,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主旨。

三、教学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亲情主旨。理解句子“好

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

②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

③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情感。

教学重点:

根据单元说明,结合《课程标准》中的“重视情感、态度、价值

观的正确导向”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课文所表达的

亲情主旨和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情感

教学难点:

因为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

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我把“理解句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

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取三种教学方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朗读法。

首先通过问答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

的情感价值观,为接下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做好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