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18《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18《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18《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18《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18《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知识梳理与过关训练专题18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答案】《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之道,在明(形作动,弘扬)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目标,指“至善”)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深),虑而后能得(收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t"/item/%E4%BA%BA%E7%9A%86%E6%9C%89%E4%B8%8D%E5%BF%8D%E4%BA%BA%E4%B9%8B%E5%BF%83/_blank"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t"/item/%E4%BA%BA%E7%9A%86%E6%9C%89%E4%B8%8D%E5%BF%8D%E4%BA%BA%E4%B9%8B%E5%BF%83/_blank"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t"/item/%E4%BA%BA%E7%9A%86%E6%9C%89%E4%B8%8D%E5%BF%8D%E4%BA%BA%E4%B9%8B%E5%BF%83/_blank"孺子将入于井,皆有\t"/item/%E4%BA%BA%E7%9A%86%E6%9C%89%E4%B8%8D%E5%BF%8D%E4%BA%BA%E4%B9%8B%E5%BF%83/_blank"怵惕()\t"/item/%E4%BA%BA%E7%9A%86%E6%9C%89%E4%B8%8D%E5%BF%8D%E4%BA%BA%E4%B9%8B%E5%BF%83/_blank"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t"/item/%E4%BA%BA%E7%9A%86%E6%9C%89%E4%B8%8D%E5%BF%8D%E4%BA%BA%E4%B9%8B%E5%BF%83/_blank"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t"/item/%E4%BA%BA%E7%9A%86%E6%9C%89%E4%B8%8D%E5%BF%8D%E4%BA%BA%E4%B9%8B%E5%BF%83/_blank"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t"/item/%E4%BA%BA%E7%9A%86%E6%9C%89%E4%B8%8D%E5%BF%8D%E4%BA%BA%E4%B9%8B%E5%BF%83/_blank"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t"/item/%E4%BA%BA%E7%9A%86%E6%9C%89%E4%B8%8D%E5%BF%8D%E4%BA%BA%E4%B9%8B%E5%BF%83/_blank"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答案】《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才)有不忍人之政矣。以(用)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运转)之掌上。所以(…的原因)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表判断):今人乍(突然)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恐惧)恻隐(怜悯)之心;非所以(因为)内交(结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博取)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厌恶)其声而然(这样)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发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谦逊推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认为)不能者,自贼(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充实)之矣,若火之始然(燃),泉之始达(涌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侍奉)父母。”《大学之道》一、文学常识关于《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是“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一,“十三经”(《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之一。东汉郑玄作“注”位居“三礼”之首。关于《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其他知识:①天子指古代臣民对帝王的尊称。②庶人指平民百姓。二、文言知识归纳(一)古今异义1.大学之道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二)词类活用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三)一词多义1.明(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2.道(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3.修(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四)状语后置1.在止于至善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人皆有不忍之心》一、文学常识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王道”,反对“霸道”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把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的根本。2、《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写而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孟子》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势磅礴、语言生动,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二、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二)古今异义1.自贼者多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三)一词多义1.所以(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2.是(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此)(2)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3.事(1)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2)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4)无是非之心,非人也。(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7)辞让之心,礼之端也;(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状语后置(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指一般人。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惊骇、恐惧。D.犹其有四体也四体:四肢。【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题干要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致知在格物”中的“格物”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此项正确。B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庶人”解释为“一般人”不正确,正确的解释应为“平民百姓”。译文: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此项解释不正确。C项,“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中“怵惕”解释为“惊骇、恐惧”。译文:必然会产生恐惧同情的。此项解释正确。D项,“犹其有四体也”中的“四体”解释为“四肢”。译文:就好比身体有四肢一样。此项解释正确。故选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正其心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自贼者也 D.先诚其意【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对实词词语活用情况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结合语境分析该字的词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结合词性的变化判断该字属于哪种类型的活用,常见的活用情况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例句“先正其心”中“正”是使动用法,使……正;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故选D。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喻于义B.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非生而知之者C.人而不仁,如礼何

登高而招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足以事父母【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引出对象。B项,前一个“之”是助词,的;后一个是代词,指知识和道理。C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假设,如果;后一个是连词,表修饰。D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把;后一个是连词,表目的,来。故选A。【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B.请事斯语矣

事:听从C.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请事斯语矣”的“事”是“实践、从事”的意思,本句话出自《论语》“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白话释义: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本句话的意思是“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故选B。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恕”乎

欲齐其家者B.人而不仁,如礼何

物格而后知至C.小人喻于利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D.迩之事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答案】C【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言虚词的能力。A项,其: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的。B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C项,于:都是介词,引出对象。D项,之: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助词,的。故选C。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敏于事而慎于行

敏:勤勉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言:一个字为一言③天下归仁焉

归:归属,归依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安逸⑤迩之事父

迩:近⑥君子喻于义

喻:比喻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A.①⑤ B.②⑦ C.③⑥ D.④⑧【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除了熟记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外,还要结合该词所在句子的具体语境来做出判断和解释。本题③中的“归”是动词,称赞,称许;⑥中的“喻”是动词,知晓,明白。故选C。7.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①治:治理

②运:运动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①乍:刚刚

②入:掉进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①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②端:萌芽,发端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①始:开始

②达:到达【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除了注意平时积累之外,还要注意答题的方法与技巧,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时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句(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有误。“运”,运转;“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意思是: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B项,有误。“乍”,突然;“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意思是:(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C项,正确。D项,有误。“达”,流通,涌出;“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意思是: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故选C。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文言实词的通假的能力。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声旁的字或者声旁),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题干要求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项,“内”同“纳”,结交。“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意思是: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B项,“要”同“邀”,求取。“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意思是: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求取声誉。C项,“然”同“燃”,燃烧。“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意思是: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D项,不含通假字。“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意思是: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故选D。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诗》可以兴 B.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小子何莫学夫《诗》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A项,“《诗》可以兴”翻译为:诗可以用来激发情志。“可以”古指可以用来,今表示许可。B项,“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翻译为: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自省”,古今同义,反省自己。C项,“小子何莫学夫《诗》”翻译为: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小子”古指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指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D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翻译为: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至于”古指到了……的地步,今表示另提一事。故选B。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见贤思齐焉

盘盘焉,囷囷焉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若火之始然【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本题要求找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项,第一个则是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第二个则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第一句话的意思“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第二句话的意思是“(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B项,第一个焉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此,就;第二个焉是助词,放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第一句话的意思“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第二句话的意思是“盘结交错,曲折回旋的样子”;C项,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第一句话的意思“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的人”,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有这四种萌芽却认为自己无法发展它们的人”;D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一句话的意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故选C。1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由是观之

是非之心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而青于蓝D.自贼者也

贼其君者也【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A项,这;对的,正确的。B项,不是;无。C项,到;比。D项,都是“伤害”的意思。故选D。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恕乎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在止于至善C.仁以为己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D.知皆扩而充之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项,都是代词,它。A项,副词,表揣度语气/代词,他的。B项,介词,跟/介词,到。C项,介词,把/介词,用。故选D。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B.天下归仁焉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D.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C项,至善:善的最高境界。古今同义。A项,古义:靠近,走近;今义:副词,表顺承关系。B项,古义:称赞,称许;今义:返回,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D项,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引出结果。故选C。1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止于至善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A项,状语后置句,语序为“于止至善”;B项,状语后置句,语序为“于乡党朋友要誉”;C项,状语后置句,语序为“于天下明明德”;D项,省略句,应为“运之(于)掌上”。故选D。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致知在格物(谋划事情)B.人而不仁(如果)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才)C.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萌芽,发端)D.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靠)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伤害)【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A项,“致知在格物”意为:得到知识和智慧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认识世间万物)。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故选A。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乘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数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文本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B.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C.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D.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B.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C.入官:旧指把罪犯的财产没收入官府,也指从政、做官,文中是第二个意思。D.四海,可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也可指世界各地。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拟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依据。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为政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C.“先虚其内”“以身先之”“以道御之”是说上位者虚心听取意见、率先示范、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1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20.“孔孟”本为一家,那么这两个文段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案】16.A17.B18.A19.(1)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2)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20.①都主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③文本二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两者意思基本相同。【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莅民”是“君子”的谓语和宾语,不能断开,“不责民所不为”“不强民所不能”是对称结构,各自单独成句。排除BD。“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是对称结构,“强民所不能”后要断开,排除C。故选A。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B.“百姓……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说法错误,原句意思是“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故应是第一个“百姓”之意。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比拟”的修辞手法错误,句意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应为“比喻”。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观点的能力。(1)“莅”,治理、统治;“而”,表递进,进而;“达”,通晓、明白。(2)“是”,这;“端”,开端、萌芽;“贼”,害、伤害;“自贼”,宾语前置句。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材料一“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可知,作者认为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材料二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由此可见,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君子莅民”“以仁辅化”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参考译文:文本一: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对待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一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文本二: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2022·湖南郴州·校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摘选自《大学之道》(二)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①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③成;厌④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⑤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注】①菑:同“灾”,灾害。②折阅:折本,亏损。③崇:同“终”。④厌:同“压”,堵塞。⑤县:同“悬”。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B.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C.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D.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中“格物”“致知”等于今天所说的追求知识和真理,也是修身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B.《荀子·修身》中的“小人”与儒家定义的“君子”相对,是指社会地位低的人。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中的“小人”也是这个意思。C.江河,现在一般是大河的泛称。但在古代主要是指长江和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和《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河”皆指黄河。D.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驾”。《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和本文“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中的“驾”含义相同。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D.在对待是非上,明智的人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愚蠢的人却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正直的人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2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2)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25.上述两篇选文均强调了修身的重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21.B22.B23.C24.(1)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2)所以指责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25.(1)《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是修身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2)《荀子·修身》强调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从句式对称的角度来看,“身劳而心安”和“利少而义多”结构一致,“为之”和后面的“为之”结构一致,所以应该分别断开,排除CD;两个“为之”中的“之”分别指代“身劳而心安”“利少而义多”,即“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如果与“为之”放在一个句中,那么就成为“为之”的主语,这显然不合于常理,因为“为”意思是“做”,主语应该是“人”,所以中间要断开,排除A。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小人’与儒家定义的‘君子’相对,是指社会地位低的人”错误,结合“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肯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可知,文中的“小人”指品德低下、卑鄙无耻的人。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这句话“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中“修”是“美好”的意思,而不是“修身”之义。整句话的意思是“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内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格”,认识、研究;“意诚”,意念真诚;“心正”,心志端正。(2)“非”,批评,指责;“当”,恰当;“是”,肯定,赞同;“……者,……也”是判断句式。2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大学之道》中,结合“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可知,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是修身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修身》中,结合“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可知,强调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参考译文:(一)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二)看到善良的行为,感到美好就一定想把它保存在自己身上;看到不好的行为,感到忧惧就一定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像有灾祸一样似地厌恶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人。所以君子尊重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追求好的德行永远不满足,受到劝告能够警惕,这样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肯定正确的(言行)、否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明智,否定正确的(言行),肯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愚蠢。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取舍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的叫做大贼。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内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就能达到了。所以一步半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不中断,土山终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开通那沟渠,那么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各人的资质悬殊,哪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大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的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2023秋·浙江嘉兴·高二统考期末)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原道(节选)(唐)韩愈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B.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C.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D.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末”,“本”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末”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B.“国”,即诸侯国,是指分封制下诸侯的封地,与“诸侯各爱其国”的“国”同意。C.“麻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D.“传”,指传于后世的传记,此处指《礼记》,与“六艺经传”的“传”意思相同。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止而后有定

侣鱼虾而友麋鹿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句读之不知C.欲治其国者

假舟楫者D.曷不为葛之之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学之道》中,“格物”“致知”是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推究事物原理才能使认识更充分。B.韩愈反对“无为而治”,批评古人修身养性、置家国天下于不顾的做法,指出他们对纲常伦理的破坏作用。C.韩愈在《原道》中所提出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与《大学之道》中所强调的观点一致。D.孔子修订《春秋》,把“用礼”作为评判标准,如果诸侯用夷礼就列入夷狄,如果诸侯用中国礼就列入中国。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答案】26.D27.D28.C29.B30.(1)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2)五帝和三王,他们的名号虽然不同,但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是相同的。【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否矣”是对“其本乱而末治者”的论断,应单独成句,据此排除AB;“所厚者薄”“所薄者厚”句式相同,应在两句中间断开,排除C。故选D。27.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B.“诸侯各爱其国”句意: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诸侯国。D.“与‘六艺经传’的‘传’意思相同”错误,“六艺经传”的“传”指古代解释经典的著作。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而,连词,表承接,句意: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而,连词,表并列,句意: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B.之,助词,的,句意: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不知道句读。C.者,代词,……的人,句意: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者,代词,……的人,句意:借助舟船的人。D.也,助词,表反问语气,句意:为什么你不穿简便的葛衣呢;助词,表句中停顿,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故选C。2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批评古人修身养性、置家国天下于不顾的做法,指出他们对纲常伦理的破坏作用”错误,由“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可知,韩愈反对今人修身养性、置家国天下不顾,对纲常伦理破坏。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明明德”,第一个“明”,彰明;第二个“明”,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亲近爱抚民众;“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2)“殊”,不同;“所以”,……的原因;“一”,相同。参考译文:大学之道《礼记》《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原道(节选)(唐)韩愈五帝与三王,他们的名号虽然不同,但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是相同的。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这些事情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同样是人类的智慧。如今道家却说:“为什么不实行远古的无为而治呢?”这就好像怪人们在冬天穿皮衣:“为什么你不穿简便的葛衣呢?”或者怪人们饿了要吃饭:“为什么不光喝水,岂不简单得多!”《礼记》说:“在古代,想要发扬他的光辉道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顿好他的家庭;要整顿好他的家庭,必须先进行自身的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如今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作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国人。《论语》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国的没有君主。”(2023秋·天津·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衡;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展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在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文本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必谨其左右

谨:谨慎B.疾则僻矣

僻:做邪僻之事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竹悯,同情D.仁之端也

端:开端,萌芽3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劳于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不责民之所不为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C.民有小过,必求其善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任重而道远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B.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指“百官”的意思。C.孔子,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D.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3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B.放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统治千万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