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本》教学案_第1页
《论民本》教学案_第2页
《论民本》教学案_第3页
《论民本》教学案_第4页
《论民本》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民本》教学案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重点句子。2.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并了解它的进步

性和局限性。3.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预读先学自主学习夯基础

o语言知识强化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社穆()(2)筹承()⑶外)

(4)里兵()(5)藜置()(6)涔池()

⑺鸡熟()⑻狗赖)⑼序序()

(10)饿事()

答案(Dji(2)zTcheng(3)kuang(4)ye(5)cugu

(6)wu(7)tiin(8)zhi(9)xiang(10)piao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⑴诸侯危社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变罩社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兽之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苟为不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载,及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河内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勿当其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无罪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危害(2)改立(3)原野,旷野(4)平日积聚,储藏(5)相互(6)谷物收成不好,

荒年(7)丧失,耽误(8)学校(9)归咎,归罪

2.通假字

⑴为丛驱册者:通“”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3)孤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

(4)途有饿事而不知发:“涂”通“—”;“孳”通“”

答案⑴雀(2)毋(3)斑(4)途殍

3.古今异义

⑴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弃甲曳兵而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河东刑亦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邻国之民不枷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祭祀用的牲畜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2)逃跑走路(3)谷物收成不

好,荒年人或动物暴躁(4)更增加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虽欲无手:____________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⑴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无怠无荒,四夷来手:

»j民之归仁也,犹水之胡下:__________

⑵就j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藜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_________

,I识盈虚之有数__________

⑶数]一曲红绡不知热

、范增藜目项王:

’得天下有道:__________

、[吾道一以贯之:__________

⑷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得道者多助:

苟为不尊:__________

⑸畜〈鸡豚狗彘之哥:

.俯不足以省妻子:

答案(1)称王/君主/帝王/朝见天子(2)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成就(3)几

/定数,天数/数量/读shu。,多次,屡次(4)方法/学说/道理,思想/道义,正义(5)平日积

聚,储藏/畜养/养活

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笆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欲无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种植(2)名词用作动词,称王(3)名词用作动词,穿

6.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⑴于,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斧斤以时入山林:

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

⑵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皆以美于徐公:______________

〜匕十有可以食肉矣: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春: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3)者<'

I怎二有不可得兼:

师有,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妻之美我看,私我也:

,桀纣之失天下也:

(4)之,今之欲王者:

、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

答案(1)介词,比/介词,对于/介词,在(2)介词,按照/介词,用、拿/介词,凭借/动词,

认为(3)“……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用于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

的时候”/用于数词后,译为''样”“个”/用于判断句的主语后,引出判断/用于表原因的判

断句中,译为“……的原因"(4)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时间词

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实义/代词,此事

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因为跑五十步的)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儿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4)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走在路上了。

三、名言警句

1.课内名句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⑵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

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课外名句

(1)仁者无敌。——《梁惠王上》

(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梁惠王上》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梁惠王上》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

(5)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6)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

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孙丑下》

(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n文本常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虽是鲁国贵族

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奴隶

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

宗师,后世尊他为“亚圣”。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

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提出了“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二、背景展示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

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

礼制崩溃,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为合

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三、文化常识

谨厚手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位白对译】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为次,君主为轻。所以得到

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

百姓(的拥戴)便可以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欢心)便可以做诸

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

侯,得到诸侯(的欢心)便可以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

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立诸侯。做牺牲用的牲畜已经肥壮,供祭祀用的谷物已经洁净,

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并且按时祭祀,但是还遭受水旱之灾,那就另立土谷之神。”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旧

II时用作国家的代称。是故:所以。得乎丘民:

获得广大民众的拥戴。丘民,民众。丘,众。变置:改立。

置,立。牺牲既成:做牺牲用的牲畜已经肥壮。牺牲,祭祀

用的牲畜。粢盛(ZTch包9):供祭祀用的谷物。盛,放在容

器中用来祭祀的谷类。祭祀以时:介宾短语后置句,译为“按

时祭祀“。以时,按时。古代祭祀特别讲一

究时间和季节。旱干水溢:旱灾和水灾。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

孟子说:“桀和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失去了

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

人民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方法的:得到

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人民的支持,就得到了天下。得到人民的支持是有方法的: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得到民心也是有方法的: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他们所想要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讨厌的不要强加给

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

他们罢了。人民归附仁德,就好像水向下流、野兽向旷

走旷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

野奔跑一样。所以为深池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森林赶来鸟雀

者,鸥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

的是鹦鹰,为汤和周武王赶来人民的是夏桀和商纣。现在天

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

下各国的国君如果有喜好仁德的,那其他诸侯都会为他把人

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

民赶来了。即使不想称王,也是做不到的。现在这些想统一

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

天下的人,就好像要治好长达七年之久的慢性病,须找到干了三年

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

的陈艾。如果平日不积聚,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

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

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于死亡。《诗经》上说:~

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离娄

哪能做得好,不过一个跟一个地落水溺死罢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道:方法。斯:那么,就。所欲与之聚之:第一个

I“之”,代词,指百姓;第二个“之”,代词,代”所

欲”;聚,积蓄。所恶(wU)勿施尔也:所讨厌的不要强加给

他们罢了。施,加于其身。尔,如此。就:接近,靠近,趋向,此

处译为“流向”。iAkuang):原野,旷野。爵(qu»:通“雀”。

鹳(zhan):一种猛禽。虽:常译为“虽然”或“即使”,此处为

“即使”。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艾:一种草本植物,叶

子制成艾绒,可供针灸用。时间越久,艾草越干,其药用

效果越好。苟:如果。畜:平日积聚,储藏。其何能淑,

载胥及溺:语出《诗经・大雅・桑柔》。意思是,那哪能做

得好,不过一个跟一个地落水溺死罢了。淑,善。胥,相互。一

此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可译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

梁惠王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啦。一[魏惠王。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名蛰(ylng)。在位时把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所以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寡人:古代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意思是寡德之人。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

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不必翻译。于:对于。尽心焉耳矣:(算是)

尽了心啦。焉、耳、矣,都是句]河内凶,则移其

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如果河内地区遇到饥荒,就把那

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调拨到河内;河东地区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办的)。

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指

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凶,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就。于:介词,至k河东:今山西

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粟:谷子。也泛指谷类。亦然:也是这

样。然,指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代词,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察:详审,考察。政:政治,政事治理。无如:没有像……。

一之:前一个,结构助词,的;后一个,用于主谓之间,无意义。一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民:百姓。加少:更少。力口,更。古代人口少,人口增加可增添一

一劳力和兵员,增强国力,所以梁惠王这样说。何也:为什么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对:本义是对答、回答,这里指臣对君、下对上说话。

一王好战: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打和兼并。好(暄0)战,喜

欢打仗。请以战喻: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以,介词,用……来。一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一方)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

或五十步而后止。「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

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鼓。填,拟声词,形容鼓声。

鼓,动词,击鼓。之,衬字,无意义。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

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刃,刀口、锋刃,这里指

锋利的武器。弃甲曳(元)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

逃跑。弃,抛弃、放弃。曳,拖着。走,逃跑。或:有的人。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跑了)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

-则:连词,那么。何如:固定词-

一组,译为“怎么样”“怎么办”等。_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梁惠王)说:“不行,(因为跑五十步的)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一直不百步耳:只是没有(跑)百步

_罢了。直,只是、不过。耳,罢了,

而已。是:指代上文一

“五十步而后止”。_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一无:通“毋”,不要。望:希望,指望。

一多于邻国:比邻国多。于,介词,

可译-

为“比”。_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如果)不耽误农业生产的时节,粮食(就会)吃不完;不用

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

细网在池塘捕鱼,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时

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不耽误农业生产

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的时节。指农忙时不要征调

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农时,适宜进行农业

生产活动的一定的时节。谷:粮食的统称。不可胜食:吃不完。

胜,尽、完。数(⑹罟3)不入滂(WU)池:不用细网在池塘捕鱼,

以免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密。罟,网。湾,深。鳖:甲鱼。

斧斤以时入山林: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节(草木凋落,长季节过后)

生。斤,与斧同为常用木工工具,类似今天的锦子。以时,按一定的

时节。译时]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提前作状语。粮食和水产如果吃不完,木材如果用不尽,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

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事。憾:遗憾,不满。_(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

_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亩大的宅院,在宅院里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一五亩之宅:五亩大的宅院。

-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一亩

二分多。树:种植。以:介词,用、拿。衣(yi)帛:穿

上丝织品的衣服。衣,动词,穿(衣服)。之:第一个

是结构助词,的;第二]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个是衬字,没有意义.」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

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食了。

豚(tiin):小猪。彘(zhi):猪。畜(x(i):畜养。无失其时:

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失,失去,这里指错过。其,它们的。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

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时节,几口之家就可以

无饥矣;」之:结构助词,的。勿:不要。夺:丧-

不受薪饿了;[失,耽误。其:代词,它的。时:时节。一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背着或顶着东西走在路上了。

一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xiiing)、序:都是学校。商

一(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复陈述。悌(ti):

敬爱兄长。之:第二个“之”,兼词,相当于“于之”;另外两个

“之”,结构助词,的。义:道理。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

发花白的老人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走在路上了。意思是,

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颁白者,头发花白的人。

颁,通''斑"。负,背着]七十者衣帛食肉,

东西。戴,顶着东西。「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百姓没有挨饿没有受冻的,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黎民:百姓。王(w*ng):为王。这里指以

一王道统一天下。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否定句中宾-

语“之”前置。一

________________“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

“(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不加制止;路上有饿

享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

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放粮去赈济饥民;百姓死了,就说:'不

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刺人把他杀

日'非我也,兵也'?『食:前一

死,却说‘不是我杀的,尾兵器杀的'有什么两样?[个为动词,

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而:转折连词,却。检:制止,约束。

涂:通“途”,道路。饿孽(pi2):饿死的人。草,通“殍”。发:

这里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岁:年成。]王无罪岁,

是何异于……也:这与……有什么两样?_]大王不要归咎于年

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上》)

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无罪岁:不要归咎于年成。罪,归咎、归罪。

.斯:贝L那么。至:到……来,此指归顺。

品读研析互动探究通文本

。课堂导语

孔子的仁爱更多地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

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

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王道仁政”思想。今天就让我们共同

学习一组孟子关于“以民为本”的言论。

通读「整蟀知

下面是本文的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

得民心方得上天眷顾而成天子

「民为,贵,《f

【诸侯、神灵皆可变置,唯百姓不可变

失民心则失天下}君主应“志于仁”

桀纣之失天下

论得民心则得天下

梁惠王问政:民不加多,何也

之初步回答:五十步笑百步之喻一①

孟r

国<

也②(王道之始

议全面论述正:

做J

王道仁政<'1王道之成

i反:③—人死“罪岁”

(1)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部分中,孟子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

请将其填在图中①处,限四个字。

(2)孟子在全面论述王道仁政时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请在图中②③处填出正反的具体

内容,各限四个字。

答案①无望民多②使民加多③批判虐政

Q深读——重点探究

i.本文节选的《离娄上》中,孟子是怎样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这对后世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孟子认为君王要施行仁政,才能得到天下百姓的心。他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指出,那

些不施行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驱鱼者”“为丛驱爵者”一样,为有道的明君驱赶来百姓,

以此提醒国君要“志于仁”。(2)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后世统治者的影响是深远的,像西汉

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

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中得到依托。这种思想一直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

“仁”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2.本文节选的《梁惠王上》这一部分论述的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这部分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在实实在在地维护百姓的利益。孟子认为,首先让

人民安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省减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

即少剥削一些,少扰民一些,借以保证人民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码的生活。他认为,在

这个基础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

达到天下大治。

3.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孟子“民本”思想与“忠君”思想的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强调

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实际上,是借此缓和阶级矛盾,维护

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本质上是忠君。

(2)“忠君”带有竞争意识——谁爱民、推行“仁政”就忠于谁,而不是唯君是忠。孟子虽没

有离开“忠君”的轨道,但对那些不可救药的暴君,孟子主张“变置”,对那些不顾百姓死

活的国君,民众则可“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因此,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忠君”思想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的统一。

4.孟子散文的“雄辩”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散文的“雄辩”风格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孟子的文章旗帜鲜明,观点突出。

他善于通过对事理的分析来把自己的观点发扬光大,从不含糊其词。第二,孟子的散文表现

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以天下为己任、坚持真理的勇气,蔑视统治者的傲骨,这些构

成了孟子散文雄辩风格的内在精神实质。第三,孟子的雄辩还表现在论辩技巧上。论辩技巧

有:(1)知言。要和对方辩论,必须掌握对方论点的实质,把握对方的漏洞。(2)迂回法。常常

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或者由远及近地引入自己所要谈论的话题,或者把对方话题的内

涵暗加改变,使其变成自己所要谈论的话题。(3)“引人入毂”法,即“归谬法”。对于对方

的错误观点,先不直言其错误,而是把对方的错误观点作为前提,利用自己的观点加以推论,

最终使对方的观点陷入矛盾之中,不攻自破。

延读——思维拓展

有人说孟子的“民本”思想提倡实施利民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

神,具有进步意义;有人却说孟子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其实起了不少的消极作用。你怎样看

待这个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尽管他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消极性,但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是很有前瞻性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

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它一直是明君贤臣进行自我反省、

追求治国安邦理想的理论武器,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警示作用。

(观点二)孟子企图用“仁政”来解决君民关系问题,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

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

大夫,其出发点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君王的政权,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这

种温文尔雅的社会理想麻痹了人们的精神,对社会的发展其实起了不少的消极作用。

多读厚积------------------博观约取提素养

u读技法:勤练笔

成功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论民本》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

侯为大夫”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揭示了“民为贵”的深刻道理;再如“故为渊驱鱼者,獭

也;为丛驱爵者,鹳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了暴君会让

百姓离开的道理。

【技巧点拨】

排比是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的

一种修辞手法。排比的主要作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具体使用情况及作用如下:

1.短语排比,排铺物象。如:

人们经过几千年对大自然的寻访对话,看过高山、流水、落红,惊叹过马王堆里精妙的

玉器,莫高窟里无言的经卷,飞天曼妙的舞姿及古丝绸路上的苍苍烟云……

2.段落排比,条理清楚。如:

看,这是一棵“民本”之树,那最茁壮的枝叶就是孟子;看,这是一棵“淡泊”之树,

那最茁壮的枝叶就是陶渊明;看,这是一棵“自强”之树,那最茁壮的枝叶就是林则徐。

3.比喻排比,形象生动。如:

选择,是深邃的天空中滑过的一颗流星;选择,是青春的面庞上掠过的一丝神秘的微笑;

选择,是如水的碧波上荡起的一层美丽的涟漪。

4.复句排比,深度议论。如:

一个人如果能用理智控制住感情,会使他显得亲切而又冷静;一个人如果能用道德控制

住感情,会使他显得高尚而又真诚;一个人如果能用责任感控制住感情,会使他显得坚毅而

又可信。

5.引用排比,彰显文化。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

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思念。

6.反问排比,不容置疑。如:

岂可让黏稠的血液停止流动?岂可屈从于命运的戏谑与安排?岂可让涟涟的泪水滑落年

轻的面庞?

7.对称排比,各显特征。如:

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言;若江南文化

是李白的清新俊逸,西北文化则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怫

恻,西北文化则是东坡的旷达豪放。

8.对比排比,突出中心。如:

在真实与虚伪之间,我唾弃虚伪;在忠诚与背叛之间,我厌恶背叛;在宽容与狭隘之间,

我保留宽容;在尊严与阿谀之间,我恪守尊严。

旺移运用】

请以“爱”为话题,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0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一泓出

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

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是黑夜里的星光,照亮了黯淡的生命;爱是酷暑里的清泉,

滋润了干涸的灵魂;爱是蓝天上的彩虹,装点了苍白的青春。

0读素材•善积累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1)在战乱纷纷、强权横行的战国时代,孟子胸怀恻隐之心,体察人民疾苦,欲

救民众于水火。他极力劝谏君王爱民养民,虽屡遭失败,但其为民请命的责任意识、傲视王

侯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气千古长存。

(2)刘欢在歌中唱得好:“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民心是温度计,民心是风向标。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每一段辉煌,都毫无例外地

证明了民心的重要性。

随用示例】

得民心者得天下

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

后人所赞颂。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段辉煌之中,都毫无例外地闪现着一个盛世明

君的身影,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牌……他们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

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统治着不同的时代,可他们却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得民心者

得天下。

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这难

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

羽他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一意孤行,又兼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最终走向了

灭亡。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

们交心倾谈,上下沟通,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因此,他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

于千里之外”,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时间又过了几千年,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历史伟人——康熙皇帝,他有着比刘邦更

为出众的才华,有着比项羽更为强健的体魄,有着比铁木真更为勇猛的军队,照说他可以安

安稳稳地坐上龙椅。但是,他却遭遇了关内百姓的强烈反抗,只因为他是满人,而他治下的

却大多是汉人。在汉人的眼中,他永远是夷人,是外来者,因此,各地的反清斗争不绝,这

也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但是,他从未想过使用武力让汉人臣服。一次,他去长城察看城墙

的毁坏情况。面对早已破落的长城,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固,以防来袭,康熙却坚定地说:“我

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长城,这比真正的长城坚固好几倍!”是啊,这是明君的抉择,他明白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后来,他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无数

百姓,终于使百姓臣服,成为一代明君。

“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纵古观今,我们不难看出:成就大业,一统天下,与老百

姓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课外素材

在心里种一棵仙人掌

在肯尼亚的野生动物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一些大型野生动物经常攻击人类、偷袭牲畜、

踩损庄稼,因而影响了附近地区居民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更时常引发枪杀野生动物的事

件。虽然有关人士想尽了办法,也无法真正解决人与动物间的“争食”和“争斗”。随着人

和动物之间的冲突的不断升级,肯尼亚政府伤透了脑筋。

有一天,一个在临近野生动物保护区居住的居民发现,那些野生动物们对一些两米以上

长满刺的仙人掌总是敬而远之。他便有意识地在自家庄园边缘种植上一道仙人掌“防御墙”。

奇异的事情发生了,那些曾经肆无忌惮靠近村落的野生动物们每每都会在仙人掌“防御墙”

前停下脚步,继而转身离开。于是,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种植仙人掌,随后,野生动物侵袭

人类和践踏庄稼的事件也渐渐少了起来。

脸材感言】在心里种一棵仙人掌,既保证人、牲畜及庄稼免遭野生动物的伤害,又避免人类

对野生动物实施报复性猎杀。这种两全其美的仙人掌“防御墙”让一直困扰人们的难题迎刃

而解。这种智慧生动地诠释了一个有关和谐相处的真理:呵护和关爱总是比血腥更有力量。

m读美文•会赏析

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

鹿义霞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进经典聆听孟子。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

的。沿着岁月的河道溯源,不觉间仿佛已走过千年。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

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在字里行间中寻访,

在故事寓言里感叹,在会意共鸣中缅怀,在体味博大时礼赞——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

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

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倡导仁政,反对战

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屡屡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乐

以天下,忧以夭下”,“人皆可以为尧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行仁政而王天下”……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根转奔走,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

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

久的感动。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

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

人民,善待民生。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保民

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

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的话精辟而深情。锲而不舍地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地

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着,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每当读到孟子的这段话,心里就会猛然升腾起大片温暖,大片美好。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

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养心莫善于寡欲”“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济天下”……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做人,影响着我们做事。“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塑造,尤其对

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常常想到这样四个字:

浩然正气。他在文字中说到了,他在生活中做到了。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

《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俞,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

气象。“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

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

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

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刍,引发后人思考。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

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忽然想起有本

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

【读后启悟】作为儒家的经典,《孟子》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它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本文

是一篇读后感式的美文,作者从五个方面赞颂了孟子的思想、学识、人格和文采,表达了对

孟子的礼赞之情。文章气势酣畅,语句精美,引用广博,见地深刻。

课时对点练有的放矢练技能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牺牲:祭祀用的牲畜

B.苟为不能,终身不得畜:平日积聚,储藏

C.藜罟不入湾池数:几

D.养生卑死无憾丧:办丧事

答案C

解析数: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天下石君有好仁者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

c1颁白者不负戴丁道路矣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D[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电

答案A

解析前一个“者”是“……的人”的意思,后一个“者”表判断。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王无罪岁B.填然鼓之

C.村之以桑D.请以解喻

答案D

解析D项战:动词用作名词,战争。A项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B项鼓:名词用作动

词,敲击战鼓。C项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材木不可胜用也D.然画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C

解析C项“不可”,古今义均为“不可以;不能够”。A项“牺牲”,古义为“祭祀用的

牲畜”;今义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B项“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

今义为“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D项“然而”古义为“这样却……”;今

义为“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为渊驱鱼者,獭也

B.此之谓也

C.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未之有也

答案D

解析D项为宾语前置句,A、B,C三项均为判断句。

6.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戴)便可以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欢心)便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的

欢心)便可以做大夫。

(2)人民归附仁德,就好像水向下流、野兽向旷野奔跑一样。

(3)如果平时不积聚,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于死亡。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孟子在文中评价国家、君主、百姓之间轻重位次的句子是“

⑵孟子认为,只要做到“,",就不会看到头发花白

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走在路上了。

(3)孟子认为要想真正地实行王道治国,必须从“”开始。

答案(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养生丧死无憾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田冬以桑,五十者可以冬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与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多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孽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

于刺人而杀书,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浮池湾:深

B.五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