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授课类型文言文入门(一)教学目标初步学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教学内容【导入】文言趣事1、某甲,初从文,三年科举不中;遂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后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2、车胤囊荧读书,孙康映雪读书。一日,康往拜胤,不遇,问何往,门者曰:“出外捉萤火虫去了。”已而胤答拜康,见康闲立庭中,问:“何不读书?”康曰:“我看今日这天,不像要下雪的。”3、有叫卖糕者,声甚哑,人问其故,曰:“我饿耳。”又问:“既饿,何不食糕?”曰:“是馊也。”(两曰皆低声而说)4、有富翁同友远出,泊舟江中。偶散步上岸,见壁间题“江心赋”三字,错认“赋”字为“贼”字,惊欲走匿。友问故,指曰:“此处有贼。”友曰:“赋也,非贼也。”其人曰:“赋(富)便赋了,终是有些贼形。”——(明)浮白主人辑《笑林》【知识梳理】中考考查的文言虚词有哪些?中考考查的文言虚词有哪些?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断句);二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句子结构);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综合)。两前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读);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结构);③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识记);④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运用)。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虚词的活用)。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文言文虚词】为便于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总结。之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而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马说》)你像他吗?张丞相好草圣而不工,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其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丞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我忘之!”——《拊掌录》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是很不工整。当时的人们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然。一次,他忽然得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满纸龙飞凤舞,非常潦草。他当即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曲折怪僻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张丞相所写的询问他念什么字。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想到哪个故事?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金者之所,因攫(jué)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到市场去。他到出售金子的人住的地方,乘机拿了金子就离开了。差役把他逮住,当官的审问他:“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还要拿金子?”齐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看见人,只看到了金子。”竹林七贤“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duì)之属,洛下无比。契书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王戎很吝啬,他在他侄子结婚时送过一件单衣,后来数次讨还。王戎身为司徒,地位显贵且资产丰厚,家有豪宅、僮仆,拥有的良田水磨等东西,当时洛阳无人能比。可是,他总是一到天黑就和老婆在灯下查看契据账簿,乐此不疲。(鞅掌:事务繁杂的样子)王戎家中有优良品种的李树,生产香甜的李子。他惟恐别人得到此良种,于是不惜费时费力,每次出售前都将李核钻坏才拿出去卖。王戎女儿出嫁给裴頠,借了他的几万钱,女儿回娘家来他的脸色很不高兴。女儿赶紧还了钱,他才眉开眼笑。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正始\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年间(240-250),\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嵇康、\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阮籍、\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山涛、\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向秀、\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刘伶、\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王戎及\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阮咸七人,先有\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竹林七贤是指\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魏末\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晋初的七位名士:\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阮籍、\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嵇康、\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山涛、\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刘伶、\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阮咸、\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向秀、\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王戎。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修武县和辉县交界一带。《\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晋书·\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嵇康传》:\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沛国刘伶、籍兄子咸、\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南朝宋\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刘义庆《\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世说新语·\t"/item/%E7%AB%B9%E6%9E%97%E4%B8%83%E8%B4%A4/_blank"任诞》说他们“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巩固训练1】陈在衡不怕鬼陈在衡先生,和蔼有风趣,年六十余。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热。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旧称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末耶?”陈讶其语,漫曰:”未也。”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陈悟为鬼。佯曰:“世言人畏鬼,信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陈曰:“人何足畏?”曰:“畏啐(吹气)。”陈即长吸而啐之。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耶?”陈笑曰:“①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选自《金壶七墨》)想一想:1.这篇小短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讲给老师听一下吧。2.你觉得有哪些地方理解得很模糊呢?我们只要坚信人的勇气和智慧,坚信科学的真理,妖魔鬼怪总会现出原形的。【巩固训练2】勉谕儿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译文】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一餐吃肉喝酒,可以用来做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生活中不挨饿不受冷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好的穿好的呢?经常在有好东西的时候想着吃不上饭的时候,不要等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来想有好东西吃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会常常享受温饱了。【文化常识】说“尺牍”:尺牍即木牍,也称木书、版书或版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三棱形木柱)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最常见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为1市寸,故称尺牍、尺翰之名。多用于书法、绘画。后逐渐成为书信的代名词。由于尺牍的兴盛,私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从书法角度来说,尺牍又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形制,衍变为书(诗)稿、奏章、匾额、对联、条幅、斗方等表现形式。著名的有《尺牍九札》(元·赵孟頫著)、《内简尺牍编注》十卷(宋·孙觌撰)、《尺牍丛话》(郑逸梅著)。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可办粗饭几日:()(2)何必图好吃好着:()(3)莫待无时思有时:()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用来做成②衣着,衣服③不要2、生活不挨饿不受冻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得好穿得好呢?3、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丢弃,返回困难。所以要培养要坚持。4、在今天,我们仍要发扬节俭的传统美德,因为一有利于美德的培养。二节约物质资源,利国利已。【巩固训练3】承宫樵薪苦学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译文】承宫是琅邪姑幕人,幼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给(他下面)所有的学生。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几十年里,(慢慢)就精通了这本经书。【文言知识】说“经”。“经”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经典著作。上文“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中的“经”,也指《春秋》。《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孔子教育学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基本教材,世称“五经”。之后,儒家学派的人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俗称“四书”)作为经典必读书。所以后代有了“四书”、“五经”之说。解释:①孤()②明()③庐()④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福建省中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药修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罐头军粮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插花课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杨氏之子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奥林匹克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跑酷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纪法至少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古筝考试面试题及答案
- 2026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真题演练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4讲铜金属材料和金属的冶炼
- 2024年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课件(新版教材)
- 电瓶车分期合同模板
- 《昆明的雨》公开课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印刷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初三中考英语被动语态专项综合训练及答案
- JGJ-T+141-2017通风管道技术规程
- 01-海底构造学基础-洋壳起源及海底构造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干部人事档案目录
- 全球及中国军用气垫船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
- 低压电工作业复审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