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代,齐国君王赐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全部闻名学派汇合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艳羡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这主要是由于稷下学宫模式A.具有宽松的学术探讨环境B.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须要C.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D.体现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战国时代……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学术场所。各诸侯国艳羡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统治者须要通过稷下学宫模式招徕人才,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稷下学宫宽松的学术探讨环境,而是强调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须要,故A解除;儒家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但稷下学宫有众多流派,故C解除;稷下学宫模式并不等于社会管理方式,故D解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战国时代……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艳羡不已纷纷效而仿之”,学生应当结合所学学问从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统治者招徕人才的角度入手,即可解除无关选项。2.东汉末年出现“天子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裂疆宇”的局面;东晋时期则是“主威不树,臣道专行,国典人殊,朝纲家异,编户之命,竭于豪门。”这表明A.察举征辟制被破坏殆尽 B.士族豪强争相割据混战C.专制集权遭到严峻减弱 D.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这一时期士族豪强快速崛起、把持朝纲,威逼中心集权和皇权专制,说明东汉末和东晋的专制集权遭到严峻减弱,故选C;A项从当时的选官制度切入题干,偏离史料主旨,题干并非探讨当时的选官制度问题;题干中“国典人殊,朝纲家异”强调不同的权臣先后把持政权,B、D两项解读有误。故选C。3.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体制渐渐地由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向后期的中书门下和使职差遣体制调整,直到宋神宗元封年间的官制改革才最终完成。这一调整的实质是A.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D.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所谓的使职差遣指的是临时派某官离开其原来的职守去任某事,这实质上是对臣下权力的减弱,对君主权力的加强,故选B;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和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都只是表面现象,却非实质,并不是君主这么做的主要意图,解除AD;监察体系不断完善的实质也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且材料所说的官职也与监察体制无关,解除C。4.南宋学者郑樵曾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了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社会改革引起观念变更C.贵族政治起先瓦解 D.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可以看出,人们不再留意宗族家世,反映出社会变革引起人们观念的变更,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解除A项;贵族政治起先瓦解是在秦朝时期,解除C项;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是在清朝雍正时期,解除D项。5.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直属中心户工两部的宝泉、宝源两京局铸钱3.4亿~4.6亿文,18世纪中叶以后每年铸钱约14亿文,较前增加了2~3倍。各省铸钱增长更快,年铸钱总数保持在30亿文以上。这一变更主要是因为A.人口增长特别快速 B.商贸规模日渐扩大C.财政体系渐渐完善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答案】D【解析】【详解】清朝实行白银、制钱并行制,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以钱辅银。随着新航路的开拓,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导致市场上银多钱少,势必引起银钱比价的变更。为平抑钱价,官方大幅度增加了制钱的投放量,所以D选项正确;A选项人口增长特别快速与B选项商贸规模日渐扩大和政府增发货币构不成因果关系,二者均解除;C选项财政体系渐渐完善应是这一举措的结果,而非缘由。6.1862年3月总理衙门成立,接管以往礼部和理藩院所执掌的对外事务。1901年清政府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这一变更A.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 B.有效维护了国家的权益C.推动了洋务运动开展 D.延缓了半殖民地化进程【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可知,当时的中国已由传统理藩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故选A;当时中国的国家实力确定了外交部不行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权益,解除B;洋务运动在甲午斗争后即已宣告失败,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C;外交部的设立并未延缓半殖民地化进程,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解除D。7.阅读下面的《清代后期财税收入结构变更表》。导致清代后期财税收入结构发生变更的主要缘由是单位:银万两年份岁入总额农业税工商杂税其他18494250328196901885770930713923715189481303150358413961903101063461662916001909263214396158884446其他包括捐纳、公债、杂项收入等。A.政府对农夫巧取豪夺 B.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D.传统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答案】C【解析】【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从1849年到1909年清代后期的财税收入中工商杂税的比重不断攀升,并逐步占据主导优势,这说明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社会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故选C。农业税整体变动并不大,不能体现政府对农夫的巧取豪夺,解除A;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互动关系,故无法得出日益卷入世界市场的结论,解除B;自然经济的解体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之一,故D项不是最佳选项,解除。8.下图是民国时期山东民众向东北地区移民状况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明较为精确的是A东北易帜、国家基本完成统一引发首次高潮出现B.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时期起先导致30年头初移民骤减C.华北事变、山东沦陷造成其次次移民高潮的形成D.山东逐步解放、民众生活改善促使40年头移民骤减【答案】D【解析】【详解】20世纪40年头随着中国抗日斗争和解放斗争的成功推动,山东逐步从侵华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获得解放,民众的生活渐渐稳定改善,移民东北的状况得到扭转,故选D;材料反映的仅仅是民国时期山东民众向东北的移民,“首次”的说法有误,解除A;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一战期间,解除B;山东的沦陷早在20世纪40年头以前,解除C。故选D。9.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革命先驱们远不会料想到20年以后,北京与上海的文学活动中心会被武汉所取代,更不会想到重庆的学术文学氛围也会发展的如此快速。造成这一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政治局势发生急剧变更C.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D.国民大革命的蓬勃开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20年后指的是20世纪30年头,故这一时期武汉之所以取代北京与上海成为文学活动中心,以及重庆学术氛围之所以快速深厚,主要是因为日军侵华导致了学术中心的转移,即政治形势发生了转变,故选B;马克思主义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就已获得了广泛的传播,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解除A;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也是政治局势变更的一种表现,故C项不是主要缘由,解除;国民大革命起先于1924年,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解除D。10.1978年,我国的积累基金(国民收入中用于追加生产资本的部分)比上年增长30.6%,积累率达到38.5%,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31%,成为20年来积累率最高、投资规模最大、投资额增长最高的一年。这表明A.经济建设政策亟待改革调整 B.工农业生产复原并快速发展C基本建设规模超出国家力气范围 D.改革开放政策调动了建设主动性【答案】A【解析】【详解】1978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基本建设积累率、投资规模投资增长额都创新高,且超过工业建设大跃进时期,由此可知1978年我国在国民经济建设领域中急躁冒进的左倾政策和体制仍在持续,这也反映了国家亟待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故A项正确;BC项是对史料信息的错误会读;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当年底才召开,改革开放尚未起先,D项错误。11.下图为意大利那不勒斯旁边的庞贝古城出上的壁画作品。该画作于1世纪早期,描绘了柏拉图正在与学生们探讨哲学问题。该画可用于探讨A.古代罗马帝国的思想文化 B.不同文明间的沟通与互鉴C.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特点 D.雅典民主制的进步与局限【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柏拉图为古希腊哲学家,但他和学生探讨哲学问题的情形却出现于意大利出土的壁画当中,这反映了不同文明间的沟通与相互借鉴,故选B;壁画主要反映的是古希腊的思想文化,而非古罗马帝国的思想文化,解除A;文艺复兴发生于14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壁画无法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特点,解除C;壁画描绘的是柏拉图与学生探讨哲学的情形,只能表现雅典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状况,无法反映雅典民主制的进步与局限,解除D。12.现有学者指出,早在18世纪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宣扬自由、同等、产权等理念的时候,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在西方都是合法的。该学者旨在说明A.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观 B.启蒙思想家支持政府的政策C.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D.西方推行双重标准源远流长【答案】D【解析】【详解】西方一方面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同等,另一方面却推行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可见是实行的是双重标准,而且从18世纪已经有了,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符合题意,解除。13.1933至1938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大约提高了50%,其中粗钢产量从710万吨增加到1000.6万吨,汽车产量从28万辆增加到44.76万辆,发电量从212亿度增加到338亿度。这主要是因为A.扩军备战导致军需物资需求增加 B.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加强经济干预C.其次次科技革命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D.二十年头大危机对英国的打击较小【答案】A【解析】【详解】1933—1938年是其次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所以此时英国钢铁、汽车产量和发电量的增长是因为扩军备战导致的,故选A;国家干预经济首先于1933年出现于美国,此时英国的变更并不是凯恩斯主义的指导,解除B;此时其次次科技革命已经完成,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解除;D项材料内容无从体现,解除。故选A。14.1936年,英国认为希特勒复原普遍义务兵役制、扩军备战和出兵莱茵区是在追求“同等权利”,只要部分地满意德国的埋怨,猜疑就会束之高阁,信任就可以复原。英国意在A.纵容德国人侵法国 B.扶植德国为同盟国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宣扬反战和平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在二战前惯有的外交策略是大陆均势政策,即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从而维护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故其对德国实力的些许复原是乐见其成的,故选C;纵容德国入侵法国并不是英国的战略意图,因为这会破坏欧洲的政治生态平衡,解除A;二战前英国并未准备将德国扶植为同盟国,它的志向是让德国复原一部分实力,以复原之前的那种均衡状态,解除B;反战和平是民众的心理诉求,不是国家战略决策层面主要考量的内容,解除D。15.美国总统特朗普极力推行逆全球化政策,先后退出一系列国际组织,对外实行贸易爱护主义政策,2024年8月掀起对华贸易战。2020年2月1日英国正式退出欧洲联盟,逆全球化趋势逾独创显。这表明全球化进程中A.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B.逆全球化成为国际主流现象C.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D.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欧美大国也实行了一系列逆全球化举措,说明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故C正确;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A错误;经济全球化是国际主流现象,B错误;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已经形成”表述错误,解除D。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16.“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即在案件审判中,遇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时,依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依据。《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编年史,其经义既体现了维护“三纲”的要求,又符合国家认可的法律意识,因而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确定和提倡,从汉武帝时起,春秋决狱就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断案形式。虽然汉朝的法律承袭秦制,而其法律指导思想却与法家的重刑主义色调南辕北辙。“亲亲得相首匿”又称“亲亲相隐、亲属相容隐”,是春秋决狱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司法原则入律是汉律的首创,直到民国时期的法律中仍有体现。——摘编自郭宏《论汉代春秋决狱及其影响》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汉代的“春秋决狱”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楚)【答案】水平三:能够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从三个层次进行评述。表述成文,观点明确,逻辑清楚,史论结合,相关论述充分合理。层次一:说明“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背景。若从吸取秦朝实行暴政、严刑峻法导致速亡的教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春秋决狱创建条件;完善法律体系、巩固封建统治的须要等角度进行阐释历史背景。层次二:说明“春秋决狱”的特点:若从以礼入法,礼法合一的法制思想;将儒家经典法典化的实际操作;留意人伦纲常的司法原则等角度阐释其法律实践的特点。层次三:说明“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影响。若能从推动了汉代法律体系的完善,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深远影响;强化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起到确定社会教化作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确定的借鉴意义等角度阐释其历史意义即可得4分;若能接着从法律说明主观化,影响法律的公正性;过分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影响法治精神的彰显等角度阐释其历史局限,表述合理。水平二:能够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从多个层次进行评述。观点较为明确,史实运用较为精确,相关论述较为充分合理。水平一:能够依据材料信息或结合所学学问进行评述。阐述相关史实基本精确,论述较为合理。【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对汉代的“春秋决狱”进行评述。依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决狱”是在司法审判中引入儒家伦理作为判决的依据。对此做法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如从历史背景、特点、影响等,可任选一点从正反两方面引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17.1515年,葡萄牙人皮雷斯完成《东方概要》一书,成为16世纪第一部介绍中国状况的书籍。1517年,由于其丰富的东方学问,他被任命为大使来到中国。以下为《东方概要》一书的内容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物产许多,土地宽阔,人口众多,宝藏丰富,是一个受人敬重、漂亮和富裕的国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拥有大量土地和人口。皇帝从来不见老百姓,也不见大人物,即使是外国使节朝觐,也只能模糊地看到皇帝帘子后的身影。使节们把全部贡品留下,皇帝会赐予他们双倍的赏赐……中国皇帝不是父子相传,也不传给侄予,而是由常驻北京的王国委员会进行选举,并经大臣们通过产生。与中国进行干脆贸易困难重重,没有广州行政长官的批准任何中国人都不能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去,而外国人来中国后也不能随意离开,任何船只如违反停岸规定,其货物被没收上缴皇帝,人员被处死……中国人轻易就能被战胜。多次去过那里的人们断言,曾夺取马六甲的印度总督用十条大船就可以折服整个沿海。我们的大船二十天就能到达中国,六月底从马六甲动身最好,借助季风航行十五天即能抵达。(1)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个信息,分别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2)依据材料,评析《东方概要》的史料价值。【答案】(1)示例:信息1:中国物产许多,宝藏丰富。现象: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信息2: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现象:皇帝制度。信息3:由材料“使节们把全部贡品留下,皇帝会赐予他们双倍的赏赐”可归纳为使节们把全部贡品留下,皇帝会赐予他们双倍的赏赐。现象:朝贡贸易。信息4:与中国进行干脆贸易困难重重。现象: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信息5:派船只前往中国,武力折服中国。现象:新航路开拓后,葡萄牙主动侵略扩张。(2)《东方概要》具有确定的史料价值,但运用时要留意甄别。首先,《东方概要》记叙了大量当时的中国现状,而且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讲解并描述中国,客观性比较强,因此具有确定的史料价值。其次,《东方概要》作为一部著作,本身就带有作者的主观色调,而且该书是作者来中国之前所作,不免记录有所错误,比如作者认为中国皇帝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就违反历史事实。所以运用时要留意甄别,留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解析】【详解】(1)信息:结合所学逐句推断出描述语句的真伪后,对材料的语句进行简要转述即可。如,对材料第一句可转述为中国物产许多,宝藏丰富;其次句可转述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现象:结合所学写出与信息相匹配史实即可,如,物产丰富可对应农耕经济的发达,最高的统治者是皇帝可对应皇帝制度的建立。(2)结合所学逐句推断出描述语句的真伪后可知,《东方概要》具有确定的史料价值,但运用时要留意甄别。缘由可从其独特的写作视角及写作的主观性来进行分析。从其写作视角看,作者是一个外国人,视角独特,较为客观地记叙了大量当时的中国现状,因此具有确定的史料价值;从其写作的主观性看,这本书写作于作者来华之前,因此记录带有确定的主观色调,难免有失误的地方,因此运用时,要留意与其他史料的相互印证。最终,提示一句,在论述的过程中,最好结合材料描述举例进行说明。18.自开商埠,是近代中国完全不同于约开口岸的另一种通商口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甲午战后,外国列强争相在中国攫取势力范围,并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强租港湾,强索铁路修筑、矿山开采等一系列垄断性特权。1898年4月,总理衙门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发“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后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于1904年春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济南开埠后,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据统计,1927年,济南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户已达6700家。1904年,电影传入济南,一名德国人在济南经三纬二路建立了济南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小广寒”。这一年,自行车在济南销量大增。济南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1)依据材料并结仓所学知说概括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基本特点并简析其缘由。(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历史影响。【答案】(1)特点:中国在口岸城市拥有完整主权。缘由:挽回利权、抵制侵略的须要(或: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峻);解决财政危机的须要;清末新政的推动;晚清重商思想的影响。(2)意义: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商贸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供应有利条件;促进了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变迁。局限:在抵挡列强侵略方面作用有限,未能变更中国的社会性质。【解析】【详解】(1)依据“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可知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基本特点是中国在口岸城市拥有完整主权。依据“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济南开埠后,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可知中国自开商埠是为了挽回利权和抵制侵略,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