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古代史阶段检测(含解析)_第1页
2021版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古代史阶段检测(含解析)_第2页
2021版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古代史阶段检测(含解析)_第3页
2021版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古代史阶段检测(含解析)_第4页
2021版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古代史阶段检测(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史阶段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

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

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最能表明分

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形式B.森严的等级制度

C.权力分散未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

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

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这

反映了()

A.诸侯纷争B.中原文化中心地位

C.百家争鸣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3.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

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秦朝的这种做法()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D.导致了暴政统治

4.史学家司马迁认为,汉族四周的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

族,都与汉族一样是黄帝后裔,甚至朝鲜也与黄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这种“华夷共祖”的思想()

A.迎合了大一统政治的需要B.反映了司马迁严谨的史学观

C.消弭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D.说明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

5.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

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

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

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6.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谱

籍成为选官的根据。唐太宗修《氏族志》则是“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

等级”,以崇重当朝冠冕。材料表明唐代()

A.彻底打破了延续多年的门阀观念B.不再按照官职高低划分

等级标准

C.削弱士族力量,有利于加强皇权D.有利于实现社会阶层的

广泛流动

7.唐中叶前,赋税征收实物;此后实施两税法,开始部分征收货

币赋税;明中后期,在两税法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也改

为征银。至此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趋于一致。这种变化()

A.加速了纸币的广泛流通B.刺激了土地的兼并买卖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

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

代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

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B.达到了得意忘形

C.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D.蕴含世俗化倾向

9.据统计,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中央财政收入的70%以上来

自于工商业,而南宋时,政府从进出口贸易中抽取的关税最高已经占

到了中央财政收入的15%。这主要得益于()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B.赋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C.宋统治者对商业的重视D.经济重心南移业已完成

10.元朝的行省辖区广阔,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但是没有中书省、

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长官就不能更改赋税和调动军队。据此可知,

行省制的设置()

A.削弱了中央集权B.消除了割据隐患

C.完善了对地方的管控D.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11.西夏常以马匹和盐通过边境互市换取北宋的谷物和茶,并铸

造有汉文“天授通宝”的钱币;金后期出现我国货币史上第一次铸造

法定计数的银币。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B.经济交流缓和民族关系

C.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D.少数民族商业发展面貌

12.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

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这体现了朱熹()

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B.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

究的思想

C.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

尊严

13.张居正一生鞠躬尽瘁,死后却被万历皇帝抄家问罪。万历皇

帝认为其“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而清代张廷玉认为其

“威柄之操,几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内阁地位日渐衰退B.皇帝大权旁落

C.君主专制统治强化D.大臣专权乱政

14.清朝康熙中期以后,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

种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

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据此可知()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清朝发展快B.工商业的发展倒逼政府

限制特权

C.清政府对工商业经济持扶持态度D.工商业群体的政治地位

得到提高

15.“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

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

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

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

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大师众至千余人。

——班固《汉书・儒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

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以

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6分)

17.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

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

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

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

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

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

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

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

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

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5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中/,

陕I

西

省/

四川行省

广

_

<7

图一唐代十道图图二元朝行省图(局

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两种划界方式的差异。(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种不同的划界方式进行评价。

(4分)

(3)综上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是不断演变的,

其原因是什么?(4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

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

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

畴美柘,畦吠相望,连宇高亮,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

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谁?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

的内容是什么?(3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请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

的原因。(至少列举两点原因)(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

些汉化措施?(至少列举两项措施)(4分)

(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4

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

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秦始皇登碣石山,立碑刻辞,有“上农除末”一语,但秦代却出

现蜀卓氏、曹邮氏、宛孔氏等以盐铁而成巨富的事迹。汉景帝时晁错

曾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也;尊农夫,农夫已贫贱也。”

汉武帝将天下盐铁收归官营,桑弘羊亦“以计算用事”。唐朝刘晏对

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办法。北宋庆历时一年的商

税收入为1975万余缗,酒课为1710万余缗,盐课为715万余缗。到

神宗时,一场全面的商业官营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展开了。

——摘编自陈长华《抑商质疑——兼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但1433年中国的远征(郑和下西洋)是这条航线的最后一

次,3年以后一项皇帝诏书禁止建造海船……诚然这项决定有一种似乎

有理的战略原因。帝国北部边疆再次遭受蒙古人的威胁,把军事资源

集中到这个比较脆弱的地区或许是谨慎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支强大

的海军是一种耗费巨大的奢侈……中国倒退的关键因素是信孔子学说

的官员们的保守性。这一保守性在明朝时期因对蒙古人早先强加给他

们的变化不满而加强了,所有重要官吏都关心维护和恢复过去,而不

是基于海外扩张和贸易的更光辉的未来。根据孔子学说的行为准则,

战争是一种可悲的活动,而军队只有在担心蛮族入侵或内乱时才有必

要。达官贵人对军队(和海军)的厌恶伴随着对商人的疑虑。私人资本的

积累、贱买贵卖的做法、暴发户商人的铺张阔气,都冒犯了这些权贵

士大夫……同样禁止海外贸易和海洋渔业,更消除了刺激经济持续发

展的另一潜在因素。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至北宋时期商业政策的

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

因。(6分)

古代史阶段检测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下的权力关系的特点。材料没有反映

出分封制下家庭结构与政治关系的一致性,没有体现出家国同构的政

治结构,故A项错误;虽然材料提及等级森严的“权力金字塔”,但

强调的是“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

集权,故B项错误,C项正确;“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

只体现出分权,没有制衡,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材料中“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说明这些区域文

化既凸显出多方位的格局,又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D项

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文化的多元性,并不是诸侯纷争和百家争鸣,A

项和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原文化居于中心地位,B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秦朝要求各级官僚机构均用文书行政,并建立文书管理制

度和邮驿传递系统等做法,完善了行政手段,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和国家的治理能力,C项正确;用文书行政不仅限于地方官,整个官

僚系统都要执行,A项错误;文书行政与思想统一不符,B项错误;

文书行政规范有据,不是暴政产生的原因,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随着郡县制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汉王朝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大一统格局更加稳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华夷共祖”的

思想正好迎合了大一统思想和大一统时代的需要,故选择A项。材料

反映的是司马迁的认识,与司马迁的个人经历与认识水平有关,不能

反映出史学的严谨性,排除B项;C项“消弭”一说错误;中华民族

意识是在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形成的,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

其身”“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可知,政府

重视基层治理来维护社会稳定,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D项不符合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的史实。

6.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谱籍成为选官的依据”“止取今日官爵高下做

等级”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削弱了士族势力,这有利于加强

皇权专制,故C项正确;“彻底打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通过材料”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说明唐朝时期仍然以官爵职位

高低划分等级,排除B项;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

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材料中“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使农民与土地的依附

关系降低,有利于农民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D项。

8.答案:D

解析:由“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

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可知,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

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注重表现人物

的神韵意趣”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吴道子作画时特别

追求神韵、意境,忽略所画对象的真实性,与“达到了得意忘形”不

符,B项错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

并非吸取外来风格,C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由材料信息“北宋……中央财政收入

的70%以上来自于工商业”“南宋时,政府从进出口贸易中抽取的关

税最高已经占到了中央财政收入的15%”可知,商业税成为宋代中央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宋朝政府对

商业的重视,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说法错误,宋

代采取重农不抑商政策,鼓励商业发展,只能说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松

弛,故A项错误;赋税政策的调整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结果,从属

于政府对商业的重视,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主旨无关,

故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元朝行省权力虽大,但军政事务受中央节制,可见行省制

的设置既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完善了国家对

地方的管控,C项正确;军政财税事务都要中央相关部门转发诏旨,

地方才能行动,表明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封建经济基础仍然

存在,地方割据隐患并没有消除,B项错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材

料信息无关,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夏和北宋的贸易往来,以及西夏和金货

币的发展状况,可见材料的主旨是体现少数民族商业发展的面貌,故D

项正确。A项对材料概括不全面,而且活跃商业市场材料体现不明显,

故A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排除。

12.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即通过实践活

动进行思想探究,B项符合题意;朱熹没有主张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

学真理,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朱熹的治学方法,无法体现其维护封

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排除C项;朱熹的思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没有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君主专制制度。材料中的现象是君主专制强

化的产物,君主对权臣的功名等可任意予夺,C项正确。明代皇权不

断强化,绝非大权旁落,B项错误;明朝内阁自明中期以后,职权不

断加强,A项错误;张居正在后期权倾一时,但未乱政,D项不符合

史实。

14.答案:B

解析:清朝康熙年间开始,从直接干预经济的政府专卖政策发展

为利用行商专卖的间接遥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体现了工

商业的发展倒逼政府限制特权,B项符合题意;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方式仍然处于萌芽状态,A项错误;改变控制工商业的专卖方式,

不能说明清政府对工商业经济持扶持态度,c项错误;国家直接干预

变为利用行商间接遥控工商业,不能说明工商业群体的政治地位得到

了提高,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天子亲耕”体现了统治者对农

业的重视,其缘于《周礼》,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清朝统

治者重视“天子亲耕”活动,反映出其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因此B

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清朝继承了前朝重视农耕活动的

传统,并非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C项错误,这体现的是清朝

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满洲贵族并未成为自食其力的农耕者;D项错

误,重视农业与笼络反清势力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项。

16.答案:(1)民本:儒家(或墨家);孔子(或墨子、孟子、荀子等)。

专制:法家;韩非子。

(2)原因: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时代加强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的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

儒家经学;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解析:第⑴问,“民本”: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

化”中代表“民本思潮”的是儒家(或墨家);代表人物:有孔子(或墨

子、孟子、荀子等)。“专制”: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

化”中代表“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是法家;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第(2)问,“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从董仲舒改造儒家

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和

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等方面回答。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

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7.答案:(1)做法:奖励军功,按照军功大小授予土地、爵位,

贵族没有军功不能享受特权;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

买卖,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实力,打击

了旧的奴隶主贵族。

(2)意义: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世家大族

世代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封建官员的素质,推

动了民间尚学风尚形成。

解析:第⑴问,根据材料一中“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

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

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说

明商鞅变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主要做法。

第⑵问,根据材料二中“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

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

中央之考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