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高二下·博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百年变局是一个时代课题,点明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和转型。近年来,这种变化已经越来越明显。人们在讨论百年变局的时候,往往讨论更多的是国家实力的消长、经济发展的快慢、科技进步的影响。这些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相对显而易见的。文化间关系似乎更加关涉深层的结构,文化间关系的变化虽然不像实力消长或是经济发展那样明显,过程也比较漫长,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也更为持久和深远。

世界进入现代以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关系中,也就出现了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关系中的核心地带,世界的其他文化则成为边缘,从而形成了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关系的基本格局。

这一格局的典型特征是,文化的影响力呈单向性,即从中心向边缘辐射。西学东渐、西学东南渐等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以其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的领先而奠定的。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战争中的惨败,迫使慈禧太后派遣代表团去西方观摩学习。甲午战争后严复编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更是深深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如鲁迅先生读了《天演论》之后,曾在《朝花夕拾·琐记》中感叹道:“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西方文明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成果。

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任何单一文化主导世界的文化关系格局都会淹没其他文化的精髓,甚至形成文化霸权。当世界出现重要的变革之时,这样的缺陷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承担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共同体。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随着全球化发展而受到挑战,文化间关系开始出现重要的变化。这种关系的变化是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崛起而出现的,是以非西方文化重新显示活力为基本标志的。可以看到,冷战结束之后,一批非西方的国家群体崛起,在经济上实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像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大国又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物质力量增长的同时,它们的文化也在与时俱进地焕发青春。

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下,非西方文化被重新发现、界定和挖掘,一种多元文化格局正在显现。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值得高度关注的深层变化。一个积极、正常的文化间关系应该呈现多种文化共生共存、相辅相成、互学互鉴的多元格局。当下,这种格局已显雏形,表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化间关系正在生成。它虽然不像经济和军事实力格局那样明显,但其意义却是更为深刻、更为长远。

(节选自秦亚青《百年变局与新型文化间关系》)

材料二:

每年元旦的新年贺词,是世界观察中国领导人的一个着眼点。

《诗经》《宋词选》《群书治要》《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时,背后书架上的中国古典著作每一次都引发中外媒体关注。这就像一个隐喻:当一位大国领袖带领中国翻开新的历史之页时,“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黄河涛声之中、齐鲁大地之上,习总书记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国最高领导人出席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这是首次。从古都北京,到三秦大地,中国最高领导人几乎每一次地方考察,都必有文化内容,必有文化圣地。

世界历史反复言说,有希望的民族,文化绝不能“木乃伊化”,要如火生生不息,如水汩汩不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滋养着新一轮改革开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了新发展理念;为政以德、慎独慎微的训诫,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在把握历史文化命脉的能力上已迈入新境。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节选自《百年变局中的文化瞭望》)

1.下列各项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年变局是一个时代课题,除了国家实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外,更关涉文化间关系。

B.西学东渐、西学东南渐等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这导致了文化的影响力呈中心向边缘辐射的性质。

C.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崛起,非西方文化重新显示活力,文化间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开始出现变化。

D.有希望的民族,文化绝不能“木乃伊化”,应坚持创新精神,将古典哲学智慧融入新发展理念之中。

2.下列各项对材料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出现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所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B.引用鲁迅《朝花夕拾·琐记》中的文字,只是为了说明中国的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有独到的思考与出色的见解。

C.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物质力量日渐增长,其文化也与时俱进,这是打破单一文化主导格局的重要因素。

D.习近平在发表新年贺词的背后放置古典著作,仿佛隐喻着历史新篇章“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其用意只在彰显中国文明的辉煌。

3.下列各种文化现象不符合材料所说的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基本格局特征的是()

A.《天演论》影响了中国的有识之士。

B.儒家学说在东亚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C.咖啡文化在中国流行。

D.西装成为中国人的正式着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中国文化要在百年变局中被充分发现、界定和挖掘,可以施行哪些策略?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加以概括。

(2022高二下·博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水泥桶里的一封信

[日]叶山嘉树黄悦生译

松户是个倒水泥的。除了头发上和鼻子底下都蒙着一层灰糊糊的水泥,他没有什么显眼的地方。他想把手指伸进鼻孔,抠掉鼻毛上像钢筋混凝土一样硬邦邦的水泥灰,可是混凝土搅拌机每分钟要卸出十立方尺的混凝土,他手上忙着送料,没工夫去抠鼻子。整整十一个钟头过去了,他都没有顾得上去抠一下。他的鼻子已经硬得像石膏一样了。

快到收工时间了,当他用筋疲力尽的双手搬动水泥桶时,忽然里面掉出一个小木盒来。“这是啥?"他觉得有点奇怪,可是又顾不上去捡它。他忙着用铁锹把水泥铲进水泥斗里去量,再把斗里的水泥倒进搅拌机的槽子,紧接着去把水泥桶倒干净。“慢着,水泥桶里怎么会跑出个小盒子来呀!真见鬼了!”他捡起小盒子,揣进围裙前襟的兜儿里。“这么轻,看来里面也不会装着钱。"他来不及多想,又得去倒下一桶水泥,再用水泥斗去量。

过了一会儿,搅拌机开始空转起来了,混凝土搅拌完,就可以收工了。搅拌机上接了一条水管。他随便洗了洗脸和手,然后把饭盒挂在脖子上,朝工棚走去,想着先喝上一杯再吃饭。

“唉,老婆的肚子又大起来了,真受不了啊……”他想到家里那群闹哄哄的孩子,想到那将要在天寒地冻时出生的婴儿,想到那没完没了地生孩子的老婆,不禁垂头丧气。“每天才挣一块九毛工钱——五毛钱一升的米就得吃掉两升,剩下九毛钱还得管穿的、管住的……真混账!哪儿还有钱喝酒呀!"

他忽然想起兜里的小盒子,于是掏了出来,上面什么也没写,却被钉得牢牢的。“还钉着呢,整得多神秘似的!”他把盒子往石头上摔了一下,可是没摔破。于是他就赌气似的在盒子上乱踩起来,仿佛要把整个世界都踩烂。

这时,从小盒子里掉出一张用破布包着的纸条。纸条上写着:

我是一名缝水泥袋的女工,我爱人是填石料的工人。十月七日那天早上,他把一块大石头装进碎石机时,自己也和那石头一起掉进去了。同伴们想上前抢救,可是他很快沉到石头底下去了。我爱人的身体和石头一起被碾碎,变成红色的小石块,落到传送带上,然后被传送带送进了粉碎筒。在那里,他经受着钢球的碾压,发出剧烈而悲愤的轰鸣声。就这样,他被碾成细细的粉末,再经过烧制,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水泥。他的骨头、他的肉体,连同他的灵魂,全都被碾得粉碎了。

我的爱人,他变成了水泥,留下来的,只有这破布片了。我每天缝制的水泥袋,竟然是用来装我爱人的。我的爱人已经变成了水泥。第二天,我写了这封信,把它偷偷放进这个水泥桶里。您是工人吗?如果您是个工人,就请您可怜可怜我,给我回封信吧。我很想知道,这个桶里的水泥用来做什么了?我的爱人变成了多少桶水泥呢?又被用到什么地方去呢?

我不忍心看见我的爱人变成剧场的走廊,或是豪宅的围墙。可是,我又怎么能制止得了呢?您如果是个工人,就请不要把这水泥用在那些地方吧。唉,算了吧,用在哪儿都行。我的爱人,不论被埋在什么地方,他都定会在那儿做好事。没关系,他一向踏实稳重,一定会有所作为的。他是个温柔善良的好人,又是个靠得住的男子汉。他还很年轻,刚满二十六岁。他是多么爱我啊!可是,最后我连件寿衣也没有给他做,却给他穿上了水泥袋!他连口棺材也没有,就这样进了旋转窑炉!他被埋葬在四面八方,这叫我怎样为他送殡呀?

您如果是个工人,就请给我回一封信吧。作为答谢,我把我爱人穿过的工作服的破布片送给您——就是包着这封信的布片。这块布上面沾满了石头粉末,也渗透着他的汗水。他曾经穿着这件工作服紧紧地拥抱过我……

我想拜托您一件事,请您告诉我这桶水泥的使用日期、详细的地点、用在什么地方以及您的姓名。如果方便的话,请一定一定要告诉我。望您多保重!再见!

松户回过神来,发现孩子们正在身边吵闹,像开了锅似的。他看着信尾的地址和姓名,把倒在杯子里的酒一饮而尽。他大声嚷道:“真想喝个烂醉,然后全都砸个稀巴烂!"他老婆说:“你只管喝醉了耍酒疯,别人受得了吗?孩子们怎么办呀?”他盯着老婆的大肚子,那将是他的第七个孩子。

(本文于1926年发表在《文艺战线》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松户鼻子上硬邦邦的水泥灰却没时间清理,借工作中的细节,展现底层工人繁重的工作和悲惨命运。

B.“这么轻,看来里面也不会装着钱。"暗示收入低微的松户对“钱”的渴望,为后文进一步展现窘迫的经济状况埋下伏笔。

C.小说最后描写松户读完信后觉得孩子们在身边翻滚嬉闹,说明信在他心里并没有产生影响,他依旧厌恶自己成群的孩子。

D.小说用大量篇幅记述信件,详细叙说爱人死亡的经过,说明女工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悲惨的遭遇面前无能为力。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波澜起伏,从开头以点带面描写松户的繁重劳动,到他阅读女工信后的怒吼,环环相扣,节奏紧凑,引人深思。

B.小说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塑造一位勤劳、坚韧而又穷困的工人形象,松户与遇难工人的遭遇是那个时代工人的缩影。

C.整篇小说语言平直朴实,流畅自然,忠实地记录着钢筋、水泥、困苦的生活以及一封偶尔得到的信,却打动人心。

D.作者创造出水泥工松户和女工已故丈夫这两个角色,隐喻了人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物化"这一概念。

8.这篇小说篇幅虽短却呈现出层层矛盾,全文有哪些矛盾?试结合文本分析。

9.有人说这篇小说标题应改为《松户的一天》,也有人认为原标题更贴切,你怎么认为?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2022高二下·博罗期中)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陈情表(甲)

李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乙)

简明英

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逐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释】禄秩,官员俸禄的级别。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以刘日薄西山___薄:迫近

B.听臣微志____________听:劝告

C.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垂堂:靠近堂屋檐下

D.不孝之罪弥深_________弥:更加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B.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C.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D.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12.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甲)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写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主要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

B.文段(甲)工整的对仗句式,铿锵有力,感情诚挚,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报恩"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C.文段(乙)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远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举出“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遍事实。

D.文段(乙)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生命衰落,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

13.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

14.(甲)文中李密的本意是拒绝在新朝为官,但抗命不从是有生命危险的。晋武帝看了李密呈上的“表”后不仅不责怪反而予以嘉奖。这得益于这篇表文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2高二下·博罗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①作诗,乃和前韵。

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配,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②。

【注释】①女王城:在湖北黄州城东十五里。最初,春申君相楚,受淮北十二县之封,盖"楚王城"之讹耳。②赋招魂:写一篇《招魂》诗。意指朋友设法将苏轼从黄州调回京城。招魂:屈原所作楚辞篇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风"指春风,城东门无东风吹入,意思是早春时节在城中还不曾察觉春意。

B.春游时欢聚畅饮,江城白酒味道醇厚,野老笑意温和,可知作者黄州生活之乐。

C.尾联用典,诗人借屈原《招魂》的典故感念老朋友们为他的回京任职而奔走。

D.诗人在黄州寄情诗书山水,寄情新交故旧,但也难免沮丧,有消极避世的想法。

16.通读全诗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处境之中创作本诗的?结合本诗中的相关句子,简要分析作者在这种处境之下所展示出来的精神面貌。

17.(2022高二下·博罗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

(2)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

(3)在《兰亭集序》中,写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2高二下·博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筷子是我们中国人吃饭的必备工具,它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木棍,但却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在我国的餐桌礼仪中,筷子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随处日常可见的筷子,承担着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传统,对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中国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使用筷子吃饭了。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使用筷子的习俗皆由中国传入。筷子,()。筷子的“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地方”的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这是中国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中国的筷子文化,远不是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木棍那么简单,筷子送孩子,寄望“筷长筷长,快长快长”;筷子送恋人,寓意“成双成对,永不分离";筷子送老师,则有“耿直而不弯曲、奉献而不求回报”的含义……筷子,传承着中国的饮食文化,是联系中国人情感的一根纽带。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人发明的独特餐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B.作为中国人发明的独特餐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C.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发明的独特餐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D.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发明的独特餐具

19.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2022高二下·博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销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450万辆,占全球50%以上。然而,在买与不买的选择中,续航难题还是难倒了不少人。①,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随着充电桩建设的不断提速,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问题得到局部缓解,目前全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已超过130万个。不过,私人充电桩安装率偏低,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充电桩的使用体验也不佳。既要“装得上”,②,充电模式改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③,换电模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只不过,由于换电站建站成本不菲,维护成本太高,再加上电池型号不统一、不兼容等因素,推广普及换电模式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请分别用一个转折句概括上文三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四、写作(60分)

23.(2022高二下·博罗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西南政法大学附近的一个煎饼摊曾在网上引发热议,只因摊主是一个法学专业毕业的“海归”。

很多网友说:不留学、不读书也能卖煎饼!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浪费!就算有钱挣,也对不起父母辛辛苦苦挣钱送你出国留学。也有人说,难道留学就是为了赚钱吗?卖煎饼的“海归"女“红姐”回应称:“我会一直做下去,因为自己喜欢。"

针对这件事情,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3.B

4.①开篇指出文化间关系对百年变局的影响不明显,但持久而深远;②接着简述世界文化间的基本格局及其特征;③再谈到一批非西方国家群体的崛起使得一种多元文化格局正在显现;④最后总结百年变局中新型文化间关系的形成与意义。

5.①高度发展经济,提升物质文明程度;②承担命运共同体责任,为全球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③要深入挖掘与发展本国文化智慧,并融入新的发展理念;④不断提升执政党把握历史文化命脉的境界。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中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基本格局特征是什么,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观点。

⑷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材料行文思路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作答此类型的题目,要求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然后选择恰当的连接词组织答案。

⑸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1.B.“导致了"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这一格局的典型特征是,文化的影响力呈单向性,即从中心向边缘辐射。西学东渐、西学东南渐等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故答案为:B。

2.A.“出现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所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果倒置,材料一第二段说“世界进入现代以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关系中,也就出现了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B.“是为了说明中国的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有独到的思考与出色的见解"错,引用鲁迅《朝花夕拾·琐记》中的文字,是为了证明西学东渐,赫胥黎的《天演论》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有识之士。

D.“意在彰显中国文明的辉煌”无中生有。材料二第一段说“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时,背后书架上的中国古典著作每一次都引发中外媒体关注。这就像一个隐喻:当一位大国领袖带领中国翻开新的历史之页时,‘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可见没有“彰显中国文明的辉煌”的意思。

故答案为:C。

3.原文是说“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关系中的核心地带,世界的其他文化则成为边缘,从而形成了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关系的基本格局"。B选项是指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不符合原文界定的基本格局的特征。故答案为:B。

4.材料一首先指出,人们在讨论百年变局的时候较多重视实力、经济、科技的影响,而文化间关系似乎更加关涉深层的结构,但作者指出“文化间关系的变化虽然不像实力消长或是经济发展那样明显,过程也比较漫长,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也更为持久和深远”;接着指出,随着西方文明和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世界文化关系中,也就出现了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形成了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关系的基本格局”;然后论述了“这一格局的典型特征是,文化的影响力呈单向性,即从中心向边缘辐射";

然后分析这种单一文化格局的弊端,“任何单一文化主导世界的文化关系格局都会淹没其他文化的精髓,甚至形成文化霸权”,指出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承担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共同体。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随着全球化发展而受到挑战,文化间关系开始出现重要的变化”,从而“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下,非西方文化被重新发现、界定和挖掘,一种多元文化格局正在显现”;

最后总结“一个积极、正常的文化间关系应该呈现多种文化共生共存、相辅相成、互学互鉴的多元格局。当下,这种格局已显雏形,表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化间关系正在生成。它虽然不像经济和军事实力格局那样明显,但其意义却是更为深刻、更为长远”,指出百年变局中新型文化间关系的形成与意义。

5.材料一第三段指出,“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以其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的领先而奠定的”,因此中国应高度发展经济,提升物质文明程度;材料一第四段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承担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共同体”,因此中国应承担命运共同体责任,为全球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

材料二第四段指出,“世界历史反复言说,有希望的民族,文化绝不能‘木乃伊化’,要如火生生不息,如水汩汩不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滋养着新一轮改革开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了新发展理念”,可见中国要深入挖掘与发展本国文化智慧,并融入新的发展理念;

材料二第四段指出,“为政以德、慎独慎微的训诫,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在把握历史文化命脉的能力上已迈入新境”,可见要不断提升执政党把握历史文化命脉的境界。

【答案】6.C

7.A

8.①女工的信中丈夫惨死的现实与妻子冷静的叙述之间的矛盾。②女工不想让爱人变成的水泥用在剧场的走廊、豪宅的围墙等地方与放弃这种愿望的想法之间的矛盾。③松户强烈反抗的内心与不得不妥协的行动之间的矛盾。④故事背后吮吸工人阶级血汗的资本家与悲惨生活甚至惨死的工人之间的矛盾。

9.【示例1】我觉得以水泥桶里的一封信为题更好。

①情节上,水泥桶里的那封信是关键情节,而且“水泥桶里的一封信”本身很特别,具有吸引读者兴趣作用。

②人物形象上,以“水泥桶里的一封信"能展示小说底层人物群像,既有惨死的工人,又有工人的妻子,以及看信的松户,展现了底层人物的挣扎。③主题上,水泥桶里的一封信串联起两个底层工人的故事,扩大了文本的主题,即当时悲惨生活甚至惨死的工人不只一个,而是具有普遍性。更能显示批判的力度。

【示例2】题目应改为“松户的一天”。

①情节上,“松户的一天"贯穿全文的情节,文章展现的是他一天的故事。②人物形象上,以“松户的一天”为题,更能体现被压迫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③主题上,松户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以“松户的一天"为题,更能让读者聚焦于松户生活的艰难,让人同情,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梳理小说情节,再找出其中的矛盾是什么,最后组织语言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6.C.“说明信在他心里并没有产生影响,依旧厌恶自己成群的孩子”理解错误,“一口气把倒在杯里的酒喝光”,“他怒吼”,都表明了信对他产生的影响;“依旧厌恶自己成群的孩子"于文无据故答案为:C。

7.A.“小说情节波澜起伏”错误,《水泥桶中的信》情节非常简单,叙述方式更是直接,一共有三个部分的平叙:水泥工松户与三工作时的场景:水泥桶里的信;松户与三读完信后的反应,情节并不波澜起伏。故答案为:A。

8.小说展现的层层矛盾反映出劳动者痛苦的生活,反映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底层人民缺乏彻底斗争精神的隐忍思想。由“是一名缝水泥袋的女工,我爱人是填石料的工人。十月七日那天早上,他把一块大石头装进碎石机时,自己也和那石头一起掉进去了。同伴们想上前抢救,可是他很快沉到石头底下去了。我爱人的身体和石头一起被碾碎,变成红色的小石块,落到传送带上,然后被传送带送进了粉碎筒。在那里,他经受着钢球的碾压,发出剧烈而悲愤的轰鸣声。就这样,他被碾成细细的粉末,再经过烧制,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水泥。他的骨头、他的肉体,连同他的灵魂,全都被碾得粉碎了"可知女工的信中丈夫惨死的现实与妻子冷静的叙述之间的矛盾。

由“我不忍心看见我的爱人变成剧场的走廊,或是豪宅的围墙。可是,我又怎么能制止得了呢?您如果是个工人,就请不要把这水泥用在那些地方吧。唉,算了吧,用在哪儿都行”可知女工不想让爱人变成的水泥用在剧场的走廊、豪宅的围墙等地方与放弃这种愿望的想法之间的矛盾。

由“他想到家里那群闹哄哄的孩子,想到那将要在天寒地冻时出生的婴儿,想到那没完没了地生孩子的老婆,不禁垂头丧气"真想喝个烂醉,然后全都砸个稀巴烂”“他盯着老婆的大肚子,那将是他的第七个孩子”,松户强烈反抗的内心与不得不妥协的行动之间的矛盾。

“我不忍心看见我的爱人变成剧场的走廊,或是豪宅的围墙。可是,我又怎么能制止得了呢”“每天才挣一块九毛工钱——五毛钱一升的米就得吃掉两升,剩下九毛钱还得管穿的、管住的……真混账!哪儿还有钱喝酒呀”,工人生活艰辛,工人背后是吮吸工人阶级血汗的资本家,故事展示了背后吮吸工人阶级血汗的资本家与悲惨生活甚至惨死的工人之间的矛盾。

9.可以觉得以水泥桶里的一封信为题更好。情节上,水泥桶里的那封信是关键情节,《水泥桶中的信》情节非常简单,叙述方式更是直接,一共有三个部分的平叙:水泥工松户与三工作时的场景;水泥桶里的信;松岛读完信后的反应,而信是关键。小说能够超出同类题材,具备了别样的特质,就在于关键的第二部分:信。而且“水泥桶里的一封信”本身很特别,会引起读者很多疑问,水泥桶里怎么会有信,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具有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

人物形象上,以“水泥桶里的一封信"能展示小说底层人物群像,有从活生生的人,变成水泥惨烈而死的工人;有失去丈夫极度痛苦而变得麻木的女工,将内心的伤痛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看信的松户,看完信后,松户也有过反抗意识的觉醒,但是结尾老婆的话和他盯着老婆的大肚子看的描写又暗示了他很难反抗。展现了底层人物的挣扎何对现实的妥协。

主题上,水泥桶里的一封信串联起两个底层工人的故事,扩大了文本的主题。松户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他生活的艰难,他的倍受剥削折射出的是这一阶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具有共通性。人变成水泥的过程无比惨烈,从而体现出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的同情,揭示了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当时悲惨生活甚至惨死的工人不只一个,而是具有普遍性。更能显示批判的力度。

可以认为题目应改为“松户的一天”。

情节上,“松户的一天"贯穿全文的情节,文章开头写了水泥工松户与三工作时的场景;接着写他工作时发现了水泥桶里的信;最后写他回到家读完信后的反应。展现的是他一天的故事。

人物形象上,以“松户的一天”为题,更能体现被压迫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作为倒水泥的工人,松户大部分的时间都与水泥、冰冷的机器为伴,没有时间也无人可以交流。作为被压迫的底层劳动者,松户也曾有过反抗意识的觉醒,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他找不到同行者。

主题上,松户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以“松户的一天"为题,更能让读者聚焦于松户生活的艰难,“每天才挣一块九毛工钱——五毛钱一升的米就得吃掉两升,剩下九毛钱还得管穿的、管住的……真混账!哪儿还有钱喝酒呀”,他的倍受剥削折射出的是这一阶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从而体现出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的同情,揭示了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10.B

11.C

12.A

13.①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停止奉养,远离祖母。

②如果违背亲情而侍奉主上,您怎么会重用这样的人呢?

14.委婉得体谦恭(忠诚)情真意切(以情动人)、逻辑性强(以理服人)等。合理的均可。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需要先翻译并能理解全篇内容,再概括其艺术特色,用平时学习中积累的词语进行概括。

【附参考译文】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朝廷不会容忍接纳不孝顺的人做官,用仁爱之心胸怀天下的子民,普通百姓没有谁不感到有所收获。况且我侍奉过元朝,做过元朝的臣子,侥幸逃脱罪责。母亲年事已高,尤其孤独苦楚。更应该担心她,体恤照顾她啊。希望您圣明慈祥,能收回之前的诏命,怜悯我照顾母亲之日苦短,让我完成奉养母亲给她养老送终的愿望吧!我和母亲一定擦亮眼睛,感恩清平盛世,给您歌功颂德,感喟皇恩浩荡。

我今年四十九岁,母亲八十一岁,白发深居,多有不便,日落西山,时日不多,如果抛弃亲人就职赴命,不孝顺的罪名更加深重。如果违背亲情来侍奉主上,陛下您怎么会重用这样的人呢?果真能陪母亲享尽天伦,然后再就职尽忠,不仅仅是成全了作为儿子的私心,也是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的道理啊!

10.B.“听臣微志"意思是“请允许我完成自己一点小小的心愿”,听,听许,同意。故答案为:B。

11.句意:希望您圣明慈祥,能收回之前的诏命,怜悯我照顾母亲之日苦短,让我完成奉养母亲给她养老送终的愿望吧!我和母亲一定擦亮眼睛,感恩清平盛世,给您歌功颂德,感喟皇恩浩荡。“伏望"是表希望的敬词,多用于下对上,是固定词组,不能断开,排除D项;

“圣慈”,圣明慈祥,对皇帝或皇太后的谀称,在此处是“伏望"的对象,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归养之图”,这是偏正短语,奉养母亲、养老送终的愿望,做“遂"的宾语,“遂”,完成,实现,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答案为:C。

12.A.“主要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错误,从文中来看,“母孙二人,更相为命”,写到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的时候,应是通过叙事来表达。故答案为:A。

13.赋分点:

(1)“更相”,相互;“是以”,因此;“区区”,自己。(2)“苟”,如果;“事”,侍奉;“安”,怎么。

14.在整体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艺术特色,即:委婉、得体、谦恭(忠诚)、情真意切(以情动人)、逻辑性强(以理服人)等。

【答案】15.D

16.作者当时被贬黄州,仕途失意,身处逆境。诗人在作品中写道“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事如春梦了无痕”,都体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超然旷达、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5.D.“但也难免沮丧,有消极避世的想法”错误,该诗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都可见诗人旷达的心态,并没有沮丧、消极避世的想法,选项属无中生有。故答案为:D。

16.首联“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意思是“春天的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了”,在这年到郊外尚未入城的早春时节,渴望春意的诗人主动“出郊寻春”,可见诗人没有受到贬谪的影响;

颈联“江城白酒三杯配,野老苍颜一笑温”意思是“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出郊寻春,有友人为伴,酒醺颜面,山水自然之乐,人情朴野之纯,这些展现了身在黄州的乐趣,诗人写这些其实是暗示友人,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不必为自己担心。尾联“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意思是“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这是直接告诉友人,我在黄州过得很好,已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作此寻春之游,你们不必为我的处境担忧,也不必为朝廷召我还京多操心。

可知:作者当时被贬黄州,仕途失意,身处逆境。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超然旷达、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17.【答案】(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茕、孑、极、修。

故答案为: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⑵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⑶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B

19.C

20.①“随处”和“日常"换位置;②“承担”改为“承载";③“对”改为“与"。

修改为:日常随处可见的筷子,承载着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传统,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

⑵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先分析划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再逐个判断选项。

⑶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有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语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有时,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标志性词语,运用排除法解答,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

18.根据上文“中国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使用筷子吃饭了。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使用筷子的习俗皆由中国传入”,此处的句子应该先强调筷子与“中国人"的关系,即“作为中国人发明的独特餐具”应放于句首,故排除CD项;而括号后面的内容“筷子的‘头圆尾方’象征着”,是在叙述筷子的“文化内涵”,因此句末应为“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故排除A。

故答案为:B。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筷子比作“联系中国人情感的一根纽带”。A.“绿荷相倚恨"回首”“背西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C.把琵琶弹奏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连天向天横"和“势拔五岳掩赤城”,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C。

20.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语序不当,“随处"和“日常”要换位置;

二、搭配不当,“承担……传统”,可以改为“承载……传统”;

三、搭配不当,“对……密不可分”,可以改为“与……密不可分”。

【答案】21.①只有解决续航难题|②也要“用得好"|③相比于充电模式

22.①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快,但存在续航难题。②我国充电桩建设不断提速,但充电模式尚需大力改进。③换电模式速度和效率更佳,但成本、电池型号等因素影响推广。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选用、变换句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及句式变换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能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再将概括性的话语改写成一个转折句。

21.第一空,前面提到新能源汽车出现续航问题,“在买与不买的选择中,续航难题还是难倒了不少人”,后面说“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说明解决了续航问题才有这个结果,因此可以写“只有解决续航难题”;第二空,前面提到充电桩的一些问题,数量有了,但是“私人充电桩安装率偏低,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充电桩的使用体验也不佳”,然后说“既要‘装得上’”,说明后面要接“也要‘用得好’";

第三空,后面说的“换电模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是相对于上文的“充电模式"而言的,因此可以写“相比于充电模式”。

22.先看第一段,抓住“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销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然而,在买与不买的选择中,续航难题还是难倒了不少人”,可概括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很快,也存在续航难题。然后按照要求改成转折句,即“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快,但存在续航难题";第二段,抓住“随着充电桩建设的不断提速,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问题得到局部缓解,目前全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已超过130万个”“过,私人充电桩安装率偏低,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充电桩的使用体验也不佳……充电模式改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概括出我国充电桩建设不断提速,充电模式尚需大力改进。然后改成转折句,即“我国充电桩建设不断提速,但充电模式尚需大力改进”;

第三段,抓住“换电模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由于换电站建站成本不菲、维护成本太高,再加上电池型号不统一、不兼容等因素,推广普及换电模式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可概括出换电模式速度和效率更佳,也存在成本、电池型号等问题。然后改成转折句,即“换电模式速度和效率更佳,但成本、电池型号等因素影响推广"。

23.【答案】【参考例文】

留学生卖煎饼是大材小用吗?

留学生卖煎饼引发热议,褒贬有之。其中有一种论调认为,卖煎饼对不起父母为了送她出国留学而辛苦挣的钱。持这种论调的人真是坐井观天,对生活缺乏真正的认识。

留学生卖煎饼真的是大材小用吗?

如果按照持这种论调者的出发点,那就是用挣钱多少来衡量人生价值的话,那么,我告诉你,卖煎饼或许并不像你想象的收入那么低。且不说是留学生卖煎饼,就说一个普通的煎饼摊子,每天煎饼至少5元,如果能一天卖100个(且不多说),那粗略算下每天收入多少,净利润又是多少。我们不知道一个煎饼的成本,但是粗略算来,每天的收入应该不算少。

而且,我看了报道,这位留学生的煎饼摊前购买者往往会排起长龙,收入自然十分可观。有人或许又要说,她一个留学生,卖的再多能如何?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摊子。她是法学毕业,如果从事本行业应该收入不菲,不比在街头卖煎饼强过百倍。

那么,我再告诉你。我相信留学生做的煎饼和一个普通人做的煎饼“味道”是不一样的。还记得陆步轩吗?那个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当年也引发了很多热议。这么多年过去,他现在怎么样了呢?他给北大丢脸了吗?现在陆步轩把猪肉卖出了品牌,开了连锁店,一年的销售额达到了上亿,可以说是猪肉界的标杆了。连北大的老校长说:北大的学生可以做主席、科学家,也可以做屠夫,这句话也是引人深思。

你看,北大毕业生卖猪肉都卖出了名堂,不愧是北大毕业,他没有给北大丢脸,反而让北大校长不禁称赞。那么,我们是否有理由相信,一个法学留学生做出的煎饼,味道是不一样的。她或许是第二个陆步轩,甚至会超过陆步轩,因为陆步轩仅仅是北大毕业,而她,是一个留学生,见识更广。

如此看来,当然不是大材小用。

她自己也说,卖煎饼是因为自己喜欢。好一句自己喜欢!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多种多样,谁能说卖煎饼就辱没了一个留学生呢?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是分工不同”,那么既然如此,卖煎饼当然也能实现人生价值。只要她的煎饼能让人饱腹,甚至在饱腹之余还能美的享受,让人产生愉悦之感。于人于己都算不错,怎么能说是大材小用呢?

现在社会变化很大,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改变,而不是固守旧观念不放。留学生卖煎饼,我看行!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中,留学生卖煎饼引发热议,这是因为高学历和普通职业之间的矛盾。很多网友说:不留学、不读书也能卖煎饼!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浪费!就算有钱挣,也对不起父母辛辛苦苦挣钱送你出国留学。这是第一种看法。

也有人说,难道留学就是为了赚钱吗?这是第二种看法。

卖煎饼的“海归”女“红姐"回应称:“我会一直做下去,因为自己喜欢。”这是当事人的回应,这是第三种看法。

学生可以根据以上三种说法任选一种进行写作。

任务是:针对这件事情,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也就是针对以上三种观点,你有什么样的看法。三种观点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立意。

[立意]

针对第一种观点:①切莫大材小用,浪费才华②留学生卖煎饼并非人才浪费

针对第二种观点:①不可以钱来衡量人生价值②赚钱也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方式

针对第三种观点:①有钱难买喜欢②做事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

【点评】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1/1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高二下·博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百年变局是一个时代课题,点明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和转型。近年来,这种变化已经越来越明显。人们在讨论百年变局的时候,往往讨论更多的是国家实力的消长、经济发展的快慢、科技进步的影响。这些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相对显而易见的。文化间关系似乎更加关涉深层的结构,文化间关系的变化虽然不像实力消长或是经济发展那样明显,过程也比较漫长,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也更为持久和深远。

世界进入现代以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关系中,也就出现了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关系中的核心地带,世界的其他文化则成为边缘,从而形成了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关系的基本格局。

这一格局的典型特征是,文化的影响力呈单向性,即从中心向边缘辐射。西学东渐、西学东南渐等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以其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的领先而奠定的。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战争中的惨败,迫使慈禧太后派遣代表团去西方观摩学习。甲午战争后严复编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更是深深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如鲁迅先生读了《天演论》之后,曾在《朝花夕拾·琐记》中感叹道:“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西方文明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成果。

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任何单一文化主导世界的文化关系格局都会淹没其他文化的精髓,甚至形成文化霸权。当世界出现重要的变革之时,这样的缺陷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承担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共同体。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随着全球化发展而受到挑战,文化间关系开始出现重要的变化。这种关系的变化是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崛起而出现的,是以非西方文化重新显示活力为基本标志的。可以看到,冷战结束之后,一批非西方的国家群体崛起,在经济上实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像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大国又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物质力量增长的同时,它们的文化也在与时俱进地焕发青春。

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下,非西方文化被重新发现、界定和挖掘,一种多元文化格局正在显现。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值得高度关注的深层变化。一个积极、正常的文化间关系应该呈现多种文化共生共存、相辅相成、互学互鉴的多元格局。当下,这种格局已显雏形,表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化间关系正在生成。它虽然不像经济和军事实力格局那样明显,但其意义却是更为深刻、更为长远。

(节选自秦亚青《百年变局与新型文化间关系》)

材料二:

每年元旦的新年贺词,是世界观察中国领导人的一个着眼点。

《诗经》《宋词选》《群书治要》《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时,背后书架上的中国古典著作每一次都引发中外媒体关注。这就像一个隐喻:当一位大国领袖带领中国翻开新的历史之页时,“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黄河涛声之中、齐鲁大地之上,习总书记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国最高领导人出席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这是首次。从古都北京,到三秦大地,中国最高领导人几乎每一次地方考察,都必有文化内容,必有文化圣地。

世界历史反复言说,有希望的民族,文化绝不能“木乃伊化”,要如火生生不息,如水汩汩不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滋养着新一轮改革开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了新发展理念;为政以德、慎独慎微的训诫,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在把握历史文化命脉的能力上已迈入新境。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节选自《百年变局中的文化瞭望》)

1.下列各项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年变局是一个时代课题,除了国家实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外,更关涉文化间关系。

B.西学东渐、西学东南渐等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这导致了文化的影响力呈中心向边缘辐射的性质。

C.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崛起,非西方文化重新显示活力,文化间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开始出现变化。

D.有希望的民族,文化绝不能“木乃伊化”,应坚持创新精神,将古典哲学智慧融入新发展理念之中。

2.下列各项对材料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出现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所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B.引用鲁迅《朝花夕拾·琐记》中的文字,只是为了说明中国的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有独到的思考与出色的见解。

C.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物质力量日渐增长,其文化也与时俱进,这是打破单一文化主导格局的重要因素。

D.习近平在发表新年贺词的背后放置古典著作,仿佛隐喻着历史新篇章“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其用意只在彰显中国文明的辉煌。

3.下列各种文化现象不符合材料所说的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基本格局特征的是()

A.《天演论》影响了中国的有识之士。

B.儒家学说在东亚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C.咖啡文化在中国流行。

D.西装成为中国人的正式着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中国文化要在百年变局中被充分发现、界定和挖掘,可以施行哪些策略?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加以概括。

【答案】1.B

2.C

3.B

4.①开篇指出文化间关系对百年变局的影响不明显,但持久而深远;②接着简述世界文化间的基本格局及其特征;③再谈到一批非西方国家群体的崛起使得一种多元文化格局正在显现;④最后总结百年变局中新型文化间关系的形成与意义。

5.①高度发展经济,提升物质文明程度;②承担命运共同体责任,为全球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③要深入挖掘与发展本国文化智慧,并融入新的发展理念;④不断提升执政党把握历史文化命脉的境界。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中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基本格局特征是什么,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观点。

⑷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材料行文思路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作答此类型的题目,要求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然后选择恰当的连接词组织答案。

⑸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1.B.“导致了”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这一格局的典型特征是,文化的影响力呈单向性,即从中心向边缘辐射。西学东渐、西学东南渐等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故答案为:B。

2.A.“出现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所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果倒置,材料一第二段说“世界进入现代以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关系中,也就出现了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B.“是为了说明中国的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有独到的思考与出色的见解”错,引用鲁迅《朝花夕拾·琐记》中的文字,是为了证明西学东渐,赫胥黎的《天演论》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有识之士。

D.“意在彰显中国文明的辉煌"无中生有。材料二第一段说“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时,背后书架上的中国古典著作每一次都引发中外媒体关注。这就像一个隐喻:当一位大国领袖带领中国翻开新的历史之页时,‘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可见没有“彰显中国文明的辉煌"的意思。

故答案为:C。

3.原文是说“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关系中的核心地带,世界的其他文化则成为边缘,从而形成了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关系的基本格局”。B选项是指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不符合原文界定的基本格局的特征。故答案为:B。

4.材料一首先指出,人们在讨论百年变局的时候较多重视实力、经济、科技的影响,而文化间关系似乎更加关涉深层的结构,但作者指出“文化间关系的变化虽然不像实力消长或是经济发展那样明显,过程也比较漫长,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也更为持久和深远";接着指出,随着西方文明和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世界文化关系中,也就出现了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形成了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关系的基本格局";然后论述了“这一格局的典型特征是,文化的影响力呈单向性,即从中心向边缘辐射”;

然后分析这种单一文化格局的弊端,“任何单一文化主导世界的文化关系格局都会淹没其他文化的精髓,甚至形成文化霸权”,指出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承担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共同体。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随着全球化发展而受到挑战,文化间关系开始出现重要的变化”,从而“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下,非西方文化被重新发现、界定和挖掘,一种多元文化格局正在显现";

最后总结“一个积极、正常的文化间关系应该呈现多种文化共生共存、相辅相成、互学互鉴的多元格局。当下,这种格局已显雏形,表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化间关系正在生成。它虽然不像经济和军事实力格局那样明显,但其意义却是更为深刻、更为长远”,指出百年变局中新型文化间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