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重点与难点_第1页
宏观经济学重点与难点_第2页
宏观经济学重点与难点_第3页
宏观经济学重点与难点_第4页
宏观经济学重点与难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国民收入核算

1.1考点难点归纳

1.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

(而微观经济学以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如个人、厂商、行业等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

析法,国民收入是进行宏观分析的关键。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后才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经济学分支学科。

微观经济学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宏观经济学。例如,降低工资对单个厂商而言,可以减

少成本,增加利润,进而扩大生产,增加工人,但如果每个厂商都降低工人工资,社会总体

的消费会因收入的减少而下降,总需求的下降最终导致生产和就业的减少。

2.GDP与GNP

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一国或地区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GNP)为一国或地区的国

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前者是一个地域

概念,后者是一个国民概念。两者的关系是:GNP=GDP+(本国生产要素在其他国家获得的

收入(投资利润、劳务收入)一外国居民从本国获得的收入)。西方大多数国家都采用GDP

为国民收入核算的基础,例如,美国在1991年后也采用了GDP作为核算基础。

3.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对国民收入(以GDP为例)的核算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后两者较为常用。其

核算的理论基础是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等于总支出。

(1)支出法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以及净出口等几方面支出的总和。公式如下:

GDP=C+I+G+(X-M)

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

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

经济学中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

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

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

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存货

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

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1一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

消耗。

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入。

X—M为净出口,可正可负。

(2)收入法指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

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之外,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

公式如下: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也转移支付+折旧

其中: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工资中还需要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

利息是指提供资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

租金包括租赁收入、专利和版权的收入等。

利润是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未分配利润等。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

周转税等。

以上用支付法和收入法对GDP的核算,同样适用于GNP。

4.与国民收入相关的几个概念

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实际上包括如下五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

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相互关系如

下:

NDP=GDP一折旧

NI=NDP一企业间接税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或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

付+利息调整

DPI=pi一个人所得税

注:利息调整为不包括在利息净额(个人从企业获得的因资金借贷所产生的利息)之中

的个人利息收入,例如政府债券利息收入。

上述关于GDP相关概念的介绍同样适用于GNP和国民生产净值NNP。

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核算:消费者(家庭)和企业(厂商)

从支出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Y=C+I

从收入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收入:Y=C+S

储蓄一投资恒等式:I=S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和

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以后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

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

(2)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核算:消费者(家庭)、企业(厂商)和政府购买

从支出的角度:

Y=C+I+GG为政府购买

从收入的角度:

Y=C+S+TT为剔除了政府转移支付的净税收收入

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I=S+(T-G)T-G可视为政府储蓄(Sg)

(3)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核算:消费者(家庭)、企业(厂商)、政府购买和进出口

支出的角度:

Y=C+I+G+(X-M)

收入的角度:

Y=C+S+T+KrKr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如对外国的捐款。

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I=S+(T-G)+(M-X+Kr)

M-X+Kr为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如M+Kr大于X即从外国的主观立场看,收入大于支

付,为正储蓄,反之为负储蓄。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Y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GNP、NDP、NI等等,适用于不同情况

的分析,但不论Y代表哪一种国民收入概念,只要其他变量的意义和Y一致,储蓄一投资恒

等式总成立。

6.名义GDP和实际GDP

(1)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由于

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实际GDP的概念,它是指

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7.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指利用现有一切可利用资源所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值。它不是

一个实际产出量。•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而实际产

出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称为国内生产总值缺口。

第2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1考点难点归纳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主

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仅包括产品市场

的理论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均衡产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

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

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C+I.C、/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数量,

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非计划存货投资是指实际产出与均衡产

出间的差额。

2.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描述的是随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的这种关

系,用公式表示为C=C(Y)。若消费与收入间存在线性关系,则:C=a+bY(。,。均

为正数)…(i)。

(1)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

MPC=竺二。在函数(i)中MPC=8,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小于1,因为消费者最多把所

dY

有增加的收入都用于消费,但是不可能超过它,所以小于1。

(2)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其公式为APC=?。

Y

在函数(i)中,APC="V=q+b。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

YY

倾向的数值可能大于1,也可能小于1。

(3)储蓄函数是描述储蓄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s=s(y)。若延续

前面对消费函数的线性假定,可得储蓄函数5=丫-。=-。+(1-匕)丫一(ii)。由此引申

出两个概念:①边际储蓄倾向(MPS),指增加•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公式

为:MPS=——。在函数(ii)中,MPS=1—o②平均储蓄倾向(APS)指任一收入水平上

dY

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公式为APS=1。在函数(ii)中APS=-a+a-'"」+

YYY

(4)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关系。①互补,两者之和为收入,即丫=。+5。②APC和

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APS和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VMPS。③APC

+APS=1,MPC+MPS=1。这些结论由函数(i)(ii)可很明显地看出来。

3.几种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

(1)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消费支出和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

系,消费函数若假设为C=a+bY,其中a>0,0<fe<l,C、丫分别是当期消费和收入,b

为边际消费倾向。但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Y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上c也

Y

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有递减趋势。

(2)相对收入假说。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在《收入、储蓄

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

在指出凯恩斯的错误假设的基础上,杜森贝里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

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

平。

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里认为:①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示范

效应”,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②消

费有习惯性,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

影响。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所谓“棘轮效应二

(3)生命周期假说。由莫迪里安尼(F.Modiglian)提出,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

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

费。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它表明当收入相

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

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

(4)永久收入假说。由弗里德曼(M.Friedman)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

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

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

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

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

上述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有联系也有区别。就区别而言,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

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之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

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就联系而言,不管二者强调重点有何差别,它们都体现••个基本

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①消费不只同现期收

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

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

大,甚至接近于1。③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

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5)前向预期消费理念。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是前向预期决策者,

会利用经济及信息对未来收入进行预测,从而作出消费安排,而不仅仅由过去收入的平均值

作为持久收入,后来经济学界把理性预期和生命周期假设、永久收入假设结合在•起称为前

向预期消费理念。对前向预期消费理论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实际的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

理论值,即消费者对暂时性收入变化的反应较为敏感。原因有两个:①不能正确地预期未来

收入,即不能正确区分收入变化是暂时性还是永久性的;②消费者受到约束。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影响家庭的消费计划的其他一些重要因素有:耐用性资产、货币

性资产、信用的条件、收入的分配、人口以及一般价格水平、相对价格以及消费者对于价格

的预期等。

4.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1)两部门经济。假定:①只存在家庭和企业两部门。②投资为外生变量,不随y的

改变而改变。方法一:由收入恒等式丫=C+/,结合消费函数(假定。与丫间存在线性关

系)C^a+hY,推导出均衡国民收入为丫="‘。方法二:均衡收入从总支出角度看,

1-b

包括消费计划投资,即丫=。+/,从总收入角度看,包括计划消费与计划储蓄,即

y=c+s,因此两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条件为/=s。即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注意,

这有别于上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等式/=s,那里是指实际投资等于实际储蓄,包含了非计划

存货投资)。由消费函数C=a+bY加上储蓄函数S=y-C=—a+(l—8)丫,根据/=S

这•关系亦可推导出y

\-b

假设本期国民收入由本期消费和本期投资决定,即匕=G+4,而本期消费由上一期

的国民收入决定,即6=。+。丫1,将后式代入前式,得差分方程K=%匕_1+。+4,其

解为匕=(丫°一学2屹'+;t},这便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由问<1,随时

间t推移,limY,=巴也。

(2)三部门经济。即在两部门经济基础上加入了政府部门,须考虑政府购买、税收和

政府转移支付因素,且T=T0+»(,为税率,当,=0时表示定量税,/HO时表示比例

税)。方法一,由收入恒等式Y=C+/+G,结合消费函数

C=a+bYd=a+b(Y-T0-tY+TR)推导出均衡国民收入为

Y=1+G-bT°+bTR。方法二,均衡收入从总支出角度看y^C+1+G,从总收入

角度看y=C+S+T,因此三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条件为/+G=S+T,在该条件下,

储蓄函数s=—。+(1-刀匕,将/、G、s(y)、T(Y)代入等式同样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3)四部门经济。在三部门的基础上加入净出口一项。出口函数由外国的购买力和购买

要求决定。进口函数可以写成收入的函数:,”=,〃o+乃,为自发性进口,/为边际进

口倾向。根据如下公式可以得出四部门的均衡收入:

Y=C+/+G+%一加

C=a+bYd

Yd=Y—T+TR

T=TG+tY

I=1

G=G

TR=TR

x=x

m=mQ+yY

.a+/+G—bT°+hTR+x—ITIQ

z得出:Y=-----------------------------

l-Z?(l-z)+/

其中,对外贸易乘数:—=-------------

dxl-/7(l-f)+/

5.乘数原理及各种乘数

(1)乘数原理。前提假设: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

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内容:假如一国增加(或减小)一笔投资[以A/

表示],那么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或减小量)[以AY表示]是这笔投资的若干倍,

即其中匕称为投资乘数。其原因是,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

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

这些部门的投资与收入。

(2)投资乘数(尤在两部门经济中△/=©-,ki=—=—(b为边际消费

倾向)。在三部门经济中,加入政府部门后,需考虑税收因素,延续上面对税收函数的假设,

t为税率,定量税则视为t=0时的特例,AK=———,则勺=以=一!—。而且,

1-&(1-?)A/1-^(1-/)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投资支出变动有乘数效应,政府购买,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同

样有乘数效应。

(3)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与)。指收入变动(AY)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

变动(用AG表示)的比率。在三部门经济中,k=—=——-——,8代表边际消费

&e\G

倾向。

(4)税收乘数(懵)。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用AT表示)的比率,

此时指的是税收总量的变化而不是税率的变化:

△Y=--------------------------------,K-----------=-----------------------------o

l-b(lT)TATl-Z?(l-r)

(5)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仁,)。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B|J:

6(1—).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的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

,rNTR

(6)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

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AG=AT时,

1

\Y=k\G+k^TAG+AT

gl-Z7(l-0

与"+尚言AG

=AG

7"1

kR==1

BAG

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

特别注意:

有很多教材和复习资料认为:

AF_-b△Y_b

税收乘数七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左,

AT-\TY-l-Z?(l-r)

1-b

平衡预算乘数=kg+b,在比例税下小于lo

l-b(l-t)

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公式应该是:

税收乘数场=二^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尤,="(1-、;平衡预算乘数

1

kB=k+kT=------------+--—=1,即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

gT1-仇IT)1-b(l-f)

乘数均为10

具体可参见:

(1)《TheNewPalgrave:ADictionaryofEconomics》(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英文版(或中文译本)。由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约翰•伊特韦尔、美国哈佛大学的默里•米

尔盖特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彼得•纽曼三位经济学家主编。

(2)简单的证明参见论述题第1题:试证明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

第3章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3.1考点难点归纳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系如下:产品市场总产出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如果货币供给

不变,利率上升,进而影响投资支出。凯恩斯经济学的重要特征就是认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

场都不是相互独立的,货币对经济非中性。

1.投资的决定

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

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在西方国家,人们购买证券、

土地和其他财产,都被说成投资,但在经济学中,这些都不能算是投资,而只是资产权的转

移。决定投资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因素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投资被视为外生变量参与总需求的决定,但一项投资是否可行,首先要对成本和收益进

行比较。由于用于投资的资金多半来源于外借,利息可视为其成本,而预期利润率可视作收

益。当前者小于后者时,投资是可行的,当投资预期利润率固定时,投资需求就与利率成反

向变动关系,这种关系称为投资函数,可写作/=/(r)。•般而言,假定投资需求与利率存

在线性关系,即/=e-dr。其中,e为自主投资,d为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

2.资本边际效率及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使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

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它可被视为将一项投资按复利方法计算得的预期利润

率,其公式为R=之一^+」_。R代表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鸟代表使

tr(1+r)'(l+r)n

用期内各年份的预期收益,•;代表资本品在第〃年年末的处置残值,厂代表资本边际效率。

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由左上向右倾斜,表示资本边际效率之值随资本

存量的增加而下降,而将曲线上各资本边际效率之值与利息率作比较,即可得均衡投资量。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

3.投资边际效率与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资本是存量概念,投资则是流量概念,相当于本期资本对上期资本的改变值。当利率下

降时,若每个企业都增加投资,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R就会上涨,在相同预期收益情

况下,r就会缩小。这个缩小了的r就是投资边际效率。由于投资边际效率小于资本边际效

率,因此,投资边际效率曲线比资本边际效率曲线陡峭。它更精确地反映了投资和利率间存

在的反方向关系。

托宾的“q”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还提出了股票价格会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

企业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可以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托宾称此比率为

“q”。其中市场价值就是这个企业的股票的市价总额,它等于每股的价格乘以总股数。重置

成本是指建造这个企业所需成本。q<l时,说明买I日的企业比新建设便宜,于是就不会有

投资。相反,q>l时,说明新建设企业比较便宜,因此会有新投资。这是区别于凯恩斯理

论的一种投资需求理论。

4.IS曲线

(1)IS曲线的含义及推导。

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条件为:/=S,l^e-dr,S=—a+(l—3卜。推导出IS表

a+e

达式y----r

\-b

在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条件为:/+G=S+T,T^Tn+tY

或r=S=-a+(1-h)(K-T)

丫Q+e+G-bTq

推导出IS表达式:---------r或

-1-仇IT)

〃+e+G-bT0

r-------------------------------------------Y

dd

可见,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间存在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以r为纵轴,y为横轴所画出的

IS曲线是由左向右下倾斜的,IS曲线是描述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的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

(2)IS曲线的斜率•在两部门经济中,由「=匕-上心丫,可看出,IS曲线的斜

dd

率为上心。is曲线斜率的大小,即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d

①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d,②边际消费倾向〃。d一定时,匕越大,IS曲线斜率越

小,IS曲线越平缓,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大。在三部门经济中,斜率变为

1一”1一’),税率f对IS曲线斜率亦会产生影响,当d、b一定时,,越大,IS曲线斜率越

d

大,IS曲线越陡峭,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越小。

(3)IS曲线的移动。由IS曲线表达式,二4+£+G-矶—1二"1二’)y可看出,

dd

引起IS曲线移动的有以下几种因素:①乘数性因数,即上面提到的d、b和f,当d、b增

大或f减小时,IS曲线变平缓发生逆时针转动;反之,IS曲线顺时针转动。②自主性因素,

即自主性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e、政府支出G和自主性税收当a、e、G增加或T0

减少时,IS曲线向右上方平移,平移距离为其改变量乘以各自乘数。反之,IS曲线向左下

方平移。其中,政府支出G的增加和税收7;的减少属于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G

的减少和T。的增加属于降低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政府若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会引

起IS曲线向右上平移;若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IS曲线则向左下平移。可见,由IS曲线

可清楚看出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

5.利率的决定

(1)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认为人们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需要持有

货币。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与收入成正比,即4=%丫,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比,即

L2=-hro由于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与利率成反比,因此,货币需求函数可写作:

L=Li+Lz=kY—hr(L、八%代表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当利率极低时,人们预期利率

只升不跌,有价证券价格丫只跌不升,因而会将所持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即对货币投

机需求无限大,这种情况被称作“流动性偏好陷阱”。

在投机需求中,凯恩斯假定了人们持有财富的形式只能有两种形式:货币形式和债券(或

者有价证券)形式,预期利率上升,债券的预期收益减少,债券价格下降,人们更多持有货

币。

(2)货币供给。狭义的货币供给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的

通货加上银行的活期存款。在此定义下,货币供给量可视为外生变量,由国家货币政策加以

调节。

(3)货币供求均衡与利率的决定。以横轴表示货币供给量,纵轴表示利率,货币需求

曲线由左上向右下倾斜,货币供给曲线则垂直于横轴。两曲线交点决定了利率和均衡水平,

即当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6.LM曲线

(1)LM曲线的含义及推导。LM曲线是描述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

供给)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假定m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P

M

代表物价水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L=kY-hr,推导出LM曲线的表达式

P

h尸mktn

Y=—+,或r=。以y为横轴,厂为纵轴所画的LM曲线是由左下向右上倾斜的。

kkhh

kmk

(2)LM曲线的斜率。由r=-竺可看出LM曲线的斜率为七。LM曲线斜率的大小

hhh

取决于以卜两个因素:①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k。九一定时,%越大,LM曲线的斜

率越大,LM曲线越陡峭;②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上一定时,力越大,LM曲线的

斜率越小,LM曲线越平缓。一般情况下,LM曲线斜率为正值,LM曲线由左下向右上倾斜,

这一区域称为中间区域,当利率下降到很低时,货币投机需求将成为无限,即力为无穷大,

LM曲线斜率为零,LM曲线成为•水平线,这一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当货币的投机需求为

零,即//为零时,LM的斜率为无穷大,LM曲线为竖直线,此时被称为古典区域。

k>14

(3)LM曲线的移动。由LM曲线表达式「=一丫一-可看出,引起LM曲线移动的有以

hh

下两种因素:①货币需求对收入及利率的敏感系数A、〃的影响。当k增大或力减小时,LM

曲线越陡峭,发生逆时针转动。反之,LM曲线顺时针转动。②实际货币供给量加。当名义

货币供给量M增加或物价水平P下降,LM曲线向右下方平移。反之,向左上方平移。其中,

名义货币供给量由国家货币当局根据需要而调整。增加货币供给量属于膨胀性货币政策,减

少货币供应量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LM曲线可清楚地看出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国

民收入。

流动性陷阱:在凯恩斯区域,LM为水平状态,货币投机需求无限。此时采取扩张性货

币政策,不能降低利率,不能增加收入,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极为有效。凯恩斯认为,

20世纪30年代的情况就是如此。

相反,利率上升到很高水平,货币投机需求为零。导致IS右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只会

增加利率,而导致LM右移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会极有效。这符合古典学派以及货币主义

的观点,被称为古典区域。

7.IS-LM分析

(1)商品市场和货币的一般均衡。在IS曲线上,有一系列使商品市场均衡的利率及收

入组合点;在LM曲线匕有一系列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及收入组合点。IS曲线与LM曲

线交于一点,在该点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其数值可通过解IS与LM的联

立方程得到。

(2)两个市场的失衡及调整。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IS曲线左下方,投资大于储蓄,

即I>S,有超额产品需求,从而导致收入上升,组合点右移;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IS

曲线右上方,I<s,有超额产品供给,从而导致收入下降,组合点会左移。当收入与利率组

合点位于LM曲线左上方时,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即L<M,有超额货币供给,从而导致

利率下降,提高货币需求,组合点会下移: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LM曲线右下方时,L

>M,有超额货币需求,从而导致利率上升,抑制货币需求,组合点会上升。这四种调整使

不均衡组合点最终趋向均衡利率与均衡收入。

(3)两个市场一般均衡的调整。若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时.,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都

会发生变动。

8.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框架

L平均消费倾向加心=£

y

消费倾同边际消费倾向MPC=—

-由此求投资乘数A:=-^-

消费(C)

凯收1-竺

恩人△y

斯决收入

的定-流动性偏好「(L)交易动机(由四

满足)国理

民论(L=L+L2)预防动机(由

mi满足)

;可率(r)投机动机(由叱满足)

投资T)货币数量(m=mi+ni2)

「预期收益(R)

-资本边际效率(MEC)

-重置成本或资

产的供给价格

(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2)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

(3)消费倾向比较稳定。

(4)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

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5)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

(6)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要点还可以用上面说过的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数学

模型来表示。

1.S=S(y)储蓄函数

2.I=/(r)投资函数

3.S=/或S(y)=/(r)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4.L=Lt+L2=L,(y)+L2(r)货币需求函数

5.一=m-m.+m-,.........................................货币供给函数

P12

e.m=L.................................................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根据1、2、3可求得IS曲线。例如,设5=f+(1-/7)Y,I=e-dr,则I=S时,

得IS曲线为:

〃+e\-br“a+e-dr

r=-----------Y或Y=---------

\—b

M

根据4、5、6可求得LM曲线。例如M、P为已知,则加=—,L=kY-hr,则m=L

P

时,得LM曲线为:

k“m…"IM、

r=—Y---(或r=—Y-------)

hhhhP

mhio1Mh、

或Y=——十一〃(或y=-----+—r)

kkkPk

求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即可求得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

第4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4.1考点难点归纳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

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

支付。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

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

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

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H标。

3.总结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政策种类对利率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对投资的影响对GDP的影响

财政政策(减少上升增加减少增加

所得税)

财政政策(增加

政府开支,包括

政府购买和转移上升增加减少增加

支付)

财政政策(投资上升增加增加增加

津贴)

货币政策(扩大下降增加增加增力U

货币供给)

(-)财政政策效果

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

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显然,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影响

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1$曲线时收

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

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

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

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2.财政政策乘数

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的变化能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比方说增加一美元

的政府购买能使国民收入增加多少,用公式表示是:

dy_1

d?.,z,、dk

h

式中,人为边际消费倾向;f为税收函数中的边际税率:d为投资需求函数/=e-力•中投

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女和人分别为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敏感程度。

由于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具有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乘数的效果要小于政府支出乘

数。财政政策乘数的大小受到政府支出乘数1/1—匕、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力、投资需

求的利率敏感性d以及货币需求的收入敏感性k的影响。在LM曲线为水平线(流动性陷阱)

条件下,财政政策乘数等于政府支出(购买)乘数。

3.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

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

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4.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若LM曲

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

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

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

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

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

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

1.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1)货币政策的效果。它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

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

IS和LM曲线的斜率。

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

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

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

就越大。

(2)货币政策乘数。它指当IS曲线不变或者说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实际货币供

应量变化能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用公式表示是:

dy_1

府一[1一如一切小

d

从上式可知,当b、t、h、左既定时,力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亦即LM越

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小;而当其他参数既定时:d越大,即投资需求对利率越敏感,

亦即IS曲线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同样,b、t、k的大小也会影响也的大小,

dm

即货币政策效果。

2.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即水平的IS与垂直的LM模型,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3.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

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

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

(3)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膨胀性的财政政策表现为IS曲线右移,在使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带来利率的上升,反之

亦然。膨胀性的货币政策表现为LM曲线右移,在使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带来利率的下降,反

之亦然。由此可见,通过两种政策的搭配,可实现收入和利率的不同组合。不同政策混合使

用的效果如下表所示。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政策混合产出利率

1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上升

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不确定

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下降

4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增加不确定

第5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5.1考点难点归纳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

措施。

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

目标。

充分就业是指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一种状态。失业一般分为三类:磨擦失业、自愿失业

和非自愿失业。磨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

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前两种失业被认为难以消除,故充分就业目标是针对非自愿失业

而论的。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

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

胀。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

常用•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平衡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