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上第二单元 语文活动 情境作业当代理想道德_第1页
选必上第二单元 语文活动 情境作业当代理想道德_第2页
选必上第二单元 语文活动 情境作业当代理想道德_第3页
选必上第二单元 语文活动 情境作业当代理想道德_第4页
选必上第二单元 语文活动 情境作业当代理想道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活动选必上第二单元情境作业作业设计一部经典,凝聚着一个流派的智慧结晶,也几乎都在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解决当下的社会痛点?面对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孔子企图借助提升统治者的道德水准来实现天下大治,怀抱着“仁”的主张周游列国,传播思想;身处征伐无尽的战国时期,孟子高举“不忍人之心”的大旗,向着天地大喊“自反而缩(理直),虽千万人吾往矣”;老子低吟“自现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引导百姓们顺势而为、以不争之态自处,又言“是故圣人无为,故无败”,启发统治者简政放权、无为而治;庄子则讲了一个又一个寓言故事,在《内篇》中以《逍遥游》起,以《五石之瓠》而收束,启迪众生透破功名利禄的外相,走入内圣,致使精神无挂无碍,在乱世中留有一种灵魂的幸福。墨子振臂一呼,信徒云集响应,“兼爱”主张盛极一时,不同于儒家指向德、有等级的爱,“兼爱”指向利、无等级,每一任巨子都秉持着墨家核心思想,在大地上留下自己厚重的脚印。而今,巴以冲突、核污水排放、亲人互弑......面对这些世界范围内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从传统经典中汲取养分,用古文言写一段话,阐述你心中的“当代理想道德”。要求:100字左右;创造一个关键词,作为你的思想主张的核心,在开头点明;思想主张是面向当下的,尽量思考症结、对症下药。示范引领《容平》欲安身治世于天下者,不可不容平。“容平”之言,出于《内经》。稍变其意,则非惟养生之道,亦可治世。容者,纳也。今纷乱之所起,盖众人之不相容也。是时天地为通衢,百家之说泱泱并起。见其意与己相符者则喜而称之,相左者则怒而斥之,此之谓不容。愚者为之,怨怨相报,无穷尽也。然则容者何为?他山之石虽不由己出,可以攻玉;众家之言虽悖于己见,可以为鉴。知者为之,兼容并包,乱不生焉。为国者亦如是。不容他国者犹抱薪添火,乱他邦而贼己国,交相攻伐使民乱离,残垣满目,枯骨相藉。兼容者如纳川归海,水容溶相平而不兴波澜,诸邦共处,天下安也。以天下之偌大,岂不能容二人乎?岂不能容二国乎?曰不可容者,犹有蓬之心也夫。平者,正也。纷乱既起,如其何?当守其正道也。天下正道,犹水也。虽风云荡之,其平面恒常;虽谗邪乱之,其正道不变。不居正道,犹水势不均,终日动荡无所安,故有道者不处。居正道,方能复乱物之所过。或问曰,何以守正?不偏信一家,容百家之言而取其真者。太宗纳谏,拒谗谄辨真言而见正道,故明德传之。不屈于御强,视其若纸虎而执己明。屈平既放,终不屈于尘垢而持正道,故万世归之。洞实情,察事理,而后有正道出。容者,平之本也;平者,容之旨也。持此二者,天下治也。【译文】想要在天下安身立命、治理好世界的人,不可以不做到“容平”。“容平”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稍微改变它的意思,就不仅仅是养生之道,也是可以是治世之道。容,是容纳的意思。现在纷争动乱兴起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众人不相容。现在天地间联系通达,各种言论纷纷兴起。看见意思和自己相同的就高兴称赞他,和自己相反的就发怒斥责他,这就叫做不容。愚笨的人这么做,怨怨相报是没有止境的。既然这样,那么能容纳他人的做法是怎样的呢?他山之石虽然不出自自己,但可以攻玉;众人的言论虽然和自己的一件相反,但可以作为借鉴警醒。智慧的人这么做,兼容并包,动乱就不会从中产生。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容不下他国就像向火里添柴,侵扰别的国家也伤害自己的国家,互相攻打讨伐使人民遭乱而流离,满目废墟枯骨。容得下他国就像接纳河流入海,水面平和不起波澜,各国和谐共处,天下安定。凭借天下偌大,难道容不下两个人吗?难道容不下两个国家吗?说容不下的,还是有不通达的见识啊。平,是公正的意思。如果动乱纷争已经兴起,又该拿它怎么样呢?应该守持公正的道义。天下的公正,就像水一样。虽然风云使它动荡,但水平面始终是恒常的;虽然邪恶的势力使它动乱,但正道始终是不变的。不处在正道的位置上,就像水势不均衡,终日动荡不得安定,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这种事。处在正道的位置上,才能弥补这些纷乱之事的过失。有人问,用什么来持守正道呢?不偏听偏信一家之言,容纳百家的言论然后取用其中讲述真实情况的。唐太宗纳谏,剔除谗言辨明真话,显露正道,所以圣德流传后世;不向强权屈服,看待它就像纸老虎,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屈原被流放,也不向世俗的强权屈服,持守正道,所以万世称赞他。洞察事件实情,明察事情的道理,正道就会出露。容是平的基础,平是容的目的。保有这两点,天下就能治理得好。实践创作和善

私以为,当今之明德,在于和善。和者,异中求同、以礼相事也;善者,心怀天下而安定辞让也。若人皆喻于和,则安有其不可处之事?若人皆喻于善,则乱物何自起?古有孟尝君者,尚文贤礼士,广内百才。众人奔走相赴,以至门客二千,交相和善。众门客愈和善,则孟尝君之美名愈扬于四海,而后天下归之。今有局部纷争,盖未尝明和善之道也。王相恶而民相恨,何以和善兴?是以和善二言,迩之齐家事,远之平天下。不可不为之乎。【译文】我私下认为,当今美好的德行,在于和善。和,是在差异中求得同一、用礼节相互侍奉的意思;善,是心中怀有天下,性情安和平静,谦逊推让的意思。如果人们都对“和”的道理知晓,那么怎么会有不能做的事情呢?如果人们都对善的道理知晓,那么纷乱之事从哪里发起呢?古时候有个人叫孟尝君,尊敬贤才,礼貌地对待读书人,广泛接纳百般才子。大家都奔起到他那里去,一直到有了两千名门客,互相都十分和善。众多的门客越尊敬有礼、心怀天下,孟尝君美好的名声就越在四海之内发扬,然后天下人都赞扬他。现在有局部地区的纷争,大概是未曾彰明和善的道理。君主互相厌恶并且人民相互憎恨,要用什么才能使和善兴起呢?因此和善两个字,往近可以使家中的各种事整齐有序,往远可以使天下平定。不可以不做到这两个字。让利世无乱物者,鲜矣!人皆亏人以自利,国皆亏国以自利,安得睦四邻,和天下?夫四邻之不睦,起不让利;天下之不和,起不虑全。人固有爱己之心,而贼人以夺利,不明德也。至于弃子弑亲,可谓丧人伦,背天良。故让利之行,当见劝也。若民交相让利,益人实益己,恶有不睦?虽至国之相攻,亦然。倘让利于天下,虑全寰宇,何来污水之入海,炮火之殃民乎?此乃国有蓬之心,惟自顾,不顾天下生灵。私己而害公者不长,让利而虑全者见归。推是心而遍四海,则民可保,国可治,天下大同矣。【译文】世界上没有纷乱之事的情况,罕见啊!(判断句)人们都使他人受损来使自己获利,国家都使别国受损来使自己获利,怎么能使四邻和睦,天下和平?四邻的不睦,起自不谦让利益;天下的不和平,起自不思虑周全。人固然有爱护自己的心思,却劫夺(名作动)他人来夺取利益,不能彰明(名作动)美德。到了抛弃子女杀死双亲(的地步),可以称作丧失人伦,违背天良。所以谦让利益的行为,应当被鼓励。如果民众相互谦让利益,使他人受益实际是使自己受益,怎么会有不和睦(的情况呢)?即使到国家间的相互攻击,也是这样。如果向全天下谦让利益,思虑周全全球的情况,怎么会有核污水入海,战火殃及百姓的事(取独)呢?这是一个国家有不通达的见识,只顾及自己(倒装句宾语前置),不顾及天下生灵。偏爱小我损害大公(的人、国家)不会得到敬重,谦让利益,思虑周全的(的人、国家)会被称赞。推广这样的心遍及四海,那么人民就能安定,国家就能治理好,天下大同了。责“责”乃仁德之端。身之修也,家之齐也,国之治也,天下之平也,皆在于“责”。试看取今朝巴以冲突,罔顾黎元之性命,视治社稷之乱、护寰宇和睦之责若无睹,烽烟四起,满目疮痍,白骨横野,皆源于此。倭奴之排污入洋,以一己之私利,凌于万国、百世之利之上,置人类之安危若罔闻,足以见其之轻责而重一时之利也。由是观之,喻于责而事则可止于至善,上至显达,下至庶人,若皆以之为处事之道,则可保民安国,寰宇太平。【译文】“责任”是仁德的发端。(判断句)修养性情、使家中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形容词作动词)、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太平(宾语前置),都在于“责任”。试看今天巴以冲突,不顾百姓的死活,对应承担的治理国家的混乱、守护全球和谐的责任视而不见,使得烽烟四起,满目疮痍,白骨横野,都是源于没有意识到进而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日本排核废水入太平洋,把本国的私利,凌驾于万国、百代的利益至上,对关乎人类的存亡安危的警告充耳不闻,足可以见他们轻视责任而重视一时的利益。这样看来,对责任知晓然后去实践就可以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上至达官显贵(形容词作名词,显达的人),下至平民百姓,如果都把“责”作为自己处理事情的原则,那么就可以安定百姓和国家,实现世界太平。悯乱所自起,其皆出于无悯。使人悯,哀天地之浩然,伤人世之微茫,是故谕人之疾苦惨怛,心有戚戚然,不忍贼也。若无悯者,则置己天地之央,下四方之礼乐文德,于是自矜功伐,诋谤激烈也。呜呼!中东之乱无休,民之苦久矣。民族相夷,其皆出于此乎?使邦悯,迩之保四海,远之友邦邻,恶得不治?【译文】祸乱兴起的原因,大概都是因为没有悲悯同情(同理)之心而出现的。假如一个人悲悯,哀叹广大的天地,感伤渺小的人世,因此明白他人的痛苦忧伤,内心有所触动,不忍心伤害别人。如果没有悲悯,就把自己放在天地的中心,认为四方的礼仪音乐文化品德低下,因此居功自傲,激烈地诋毁指责别人。呜呼!中东战乱不停止,百姓受苦很久了。民族相互憎恨,难道不是都因为这个吗?如果一个国家悲悯,近可以使国内安定,远可以友好对待邻国,怎么会治理得不好呢?通天下之事多起于杂,杂物则生乱,杂人则起祸,杂思则致泮。而溯起本,明以知理,“通”亦生焉。水通则流远,风通而火盛,人通则理至。杂然之盈,陷于祸乱,戈矛相对,何通之存?循人之本,喻其所欲,究思之端,则自通矣。以心之通观世之广,故见之不倨,晓之不史,处之不躁。自通以至世通,焉得人之平、世之和、德之顺,道之广崇。乱物纷纷,所言具此。【译文】天下的事情大都从“杂”起源。使物杂糅就生出混乱,使人混杂就引起灾祸,想法不一定就会招致分离。如果追溯事情的根本,明确地了解了世事真理,“通”也就生发而出。水通畅了就流得远,风通顺了火就烧得旺,人通达了就能获得事理。内心充满混乱,在祸乱中深陷而不能自拔,用矛戈互相对峙,又有什么通达存在呢?循着人的根本,知晓自己内心深处想要的东西,研究自己思维发端根本,就使自己通达了。以通达的心来看广阔的世界,所以见了什么也不会傲慢,知道了什么也不会虚饰浮夸,做什么事也不会骄躁。从自己通达到世界通达,于是得到了平静的自己、和平的世界、适宜的道德、广大崇高的道路。纷乱之事很多,要说的全都在这里。止有一言而可以至世之治乎?吾曰:其‘止’乎。喻于止,然后得,得者自举,焉能治世。世人皆贪。察此何自起?皆起人之本也。贪所以泛者,其固执人之本而不知止也。止,是为知至而后克己,知达而后辞让。贪餍无界,止则为界。众生守界,则贪遗产而弑其亲者亡,贪其私利而置天下于不顾者亡,争利而交相攻伐者亡。乱之治,天下平。【译文】有一个可以使世界安定的字吗?我说:“止”这个字可以。人明白了“止”的道理,这样之后就能处事合宜,处事合宜的人能够承担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能够使世界安定。世人都是贪婪的。贪婪是从哪里兴起的呢?都是从人的本性生发的。贪婪成为普遍现象的原因,是人们都固执地持守人的本性而不知道“止”的道理。“止”,这是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之后克制自己,是智识明达之后能够谦逊推让。贪婪是没有边界的,“止”就制造了一个界限。众生都坚守这个界限,那么就不会有因为贪心遗产而残忍杀害亲人的人了,不会有因为贪求自己的利益而对天下人不管不顾的人了,也不会有因为争夺利益而相互发动战争的国家了。乱象都自动得到了治理,天下就安定了。礼吾以为,礼者,志与道之要也。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故曰,立礼所以自成也。而人无礼则不生。德为礼所彰也,无问亲疏,壹是皆以礼待之。礼者,民之魂也。文明开化为礼所见。北宋二程尝曰:“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礼者,国之根也。国无礼则不治,不治则不宁。国尚礼则国兴。非特其国也,大国之间亦必贵之。礼者,其微至乎个人,其宏至乎国家,皆有莫大之影响,可称之为志道之要也。【译文】我认为理想道德的核心是礼。孔子说:“不学习礼,就没有什么用来立身的方法。”所以说,对于个人来讲,礼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如果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礼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管是对待亲人还是陌生人,一律都要讲礼貌。礼是民族的灵魂。礼能显露出民族的文明开化。北宋二程曾经说:“礼一旦缺失就堕落为野蛮人,再堕落下去就沦为禽兽了。”礼是国家的根本。国家不讲礼,就不能治理好,治理不好就不得安宁。国家崇尚礼,那么国运昌盛。不仅是在国家内部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要重视以礼相待。礼,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可以称之为当代理想道德的核心。执老子曰:“无执故无失。”于今非也!观今破道德之泥淖者,何者不为“执”?故今道德之基,一言以蔽之,其执乎。执有二义。其一曰“执著不舍”。荀子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惟执而后能得。其今亦然。总览四海之道德疑难,壹是皆要众国众心成城,共执而谋。至于核污水入海一事,惟众国齐心拒之,日本方能弃之。其二曰“掌、持”。自执者能行,自持者能享。政治课授:护国权、国安、国利,保四海之定,乃吾邦之修好之的也。如执何?独而不躬,立之全局,舍蓬之心,非飘飘然,则天下可运之掌上。【译文】老子曰:“无所把持就无所失去。”在当代看来是错误的!我看当代攻破道德困境的成功案例中,谁没有做到“执”呢?因此,当代的道德标准,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大概是“执”吧。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第一个是“执着,坚持”的意思。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有坚持才能有所收获。对于当代来说也是如此。纵观国际道德难题,一概需要国家的共同坚持。就如核污水排海问题,只有在国家联合起来坚持反对排海,坚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时,日本才有停止排海的可能。第二个角度是“掌管、掌握”的意思。掌控自己的人能远行,掌握自己人生的人能享受生活。政治课上学: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们要独立自主不有所偏袒,分析全局,舍弃不通达的见识,不随波逐流左右摇摆,才能掌握当下,掌握未来。尚和古人云:“以和为贵。”余深以之为然。今之欲安天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皆起于不尚和。今巴以纷争,民生凋敝,哀鸿遍野。治国者好战,恶施尚和?若治国者尚和,则无战事。古人云:“静而后能安。”其好战之心,犹如大樽浮乎江湖也,飘飘乎而不能静,何以得安?故曰尚和而后能静,静而方可安天下。尚和者,乃以爱民之心和平诀事也,非不争。治国者当去蓬之心,以民为本,寻其谋冲突之道。观当今之中国,乃尚和之典范也。中国诀事素不失其所者,为民谋利,尚和而不自屈自卑,平和大方,使别国喟然赞叹。故曰:尚和者安天下也。【译文】古人说:“以和为贵。”我认为这很正确。在今朝,想要使天下安定的人必须知道祸乱兴起的根源。我曾尝试考察祸乱兴起于何处,(发现)都兴起于不崇尚和平。今天的巴以冲突,民生凋敝,哀鸿遍野。(他们的)治国者热衷战争,怎么施行崇尚和平?如果治国者崇尚和平,那么就没有战争了。古人说:“平静下来才能安定。”(治国者的)好战之心,就像浮在江水上的盛酒器,飘飘荡荡的样子不能静下来,用什么来安定呢?所以说崇尚和平然后能够平静心境,心境平静了然后才可以使天下也安定。崇尚和平的人是用热爱百姓的心平和地解决事端,但并不是不争取自己的利益。治国者应该摆脱不通达的见识,以民生为根本,寻找解决冲突的方法。看当今的中国,就是崇尚和平的典范。中国解决事端向来不丧失立身之基,为人民谋利益崇尚和平,但不使自己降低身份、委曲求全,令别的国家赞叹不已。所以说,崇尚和平的人可以使天下安定。

易位而思何以安天下、平世事?吾以为当“易位而思”。古之欲明仁德于天下者,先易位而思而后情通,情通而后行达,行达而后人和,人和而后天下平。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人趋利避害之性,一日易位而思,则无贼人以自利,相泮以要誉者也,或以归,或以长。故喻其理于身者,若泉之达以熄火,日之[zz1]

升以驱寒。苟能事之,足以安天下;苟不事之,不足以修身齐家。【译文】怎么才能安定天下,平定世间纷乱的事务?我认为应该换位思考。古代所有想要在天下彰明仁德的人,都要先换位思考以后情感才能相通,情感相通以后行为才能明达,行为明达以后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人们和谐共处之后天下才会太平。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凭借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一旦做到了换位思考,就不会有伤害别人来让自己得利,相互背离来求取名誉的人了。反而,有些人因为换位思考被称赞,还有些人因此得到敬重。所以在自己身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像泉水流通从而熄灭火苗,太阳东升从而驱散寒冷一样(很少发生矛盾冲突或冷战隔阂)。如果能够实践换位思考,它足够用来安定天下;如果不实践它,连修身齐家都不能做到。衡今天下未治,纷争不断,当察乱何自起,盖起不知衡也。衡者,度其轻重而使之阴阳相当也。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此自然之道,惟衡者可治之于未乱。以之伐巴,非所以要誉于他国,乃欲灭其国,取起地也。何为其然也?不知治国以衡。若兴土木,建高楼,以天之广制衡地之亏,则国治而天下平。人亦如此,知衡则心静,心静而后身修。故衡为治国之基,修身之本也。【译文】当今世界不太平,纷争不断,试考察祸乱从哪里产生,大概是不懂得制衡。制衡,是计算一件事的轻重然后使阴阳平衡。月亮变成满月后就会亏,水满了就会溢出,这是自然的道理,只有制衡能在它发生前就防止。以色列攻打巴勒斯坦,不是为了向别的国家博取声誉,竟然是想要灭国取地。为什么这么做呢?他不知道制衡。如果大兴土木,建造高楼,用上空的空间制衡土地的贫乏,那么国家治理好了,这样之后天下也太平了。人也是这样,知道平衡心境就会平和,心平静后就修身养性。所以制衡之道是治理国家的基石,修身的根本。不求不求非无求。不强求其所无这安静而常足。亲相弑,其利背而争乎。不强求,喻知足常乐之道,则此乱不生。不强求其所无着惠民而运昌。今之中国,形式之风盛行,虽形美而内不实,治国者不能自明也。不强求,事之以本,民惠而荣昌。不强求其所无者安民而保国。美主战不主和,是为要誉谋利也,然则贼民而乱国。不强求,则四海安、天下兴。【译文】不求,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不强求。人不强求自己所没有的,就会性情安和,心不妄动,常常满足。亲人互弑,无非是利益冲突、家庭矛盾。如果不强求,懂得知足常乐,便不会有亲人互弑这样的事了。社会不强求自己所没有的,就能使人民受益,运转良好。中国今日形式主义之风盛行,有些举措虽然外表华美却不能落实,只做表面文章,治理国家的人也不能够明白自己(导致了这形式主义)。如果不强求自己所没有的,按照社会本来的样貌去实践,则百姓受利,社会安定。国家不强求自己所没有的,就能使百姓安全,国家安定。美国主战不主和,这是为了获得名誉,谋取利益,伤害百姓又侵扰国家。如果不强求自己所没有的,就能天下安定,和平发展。和父不父,子不子,臣不臣,君不君,自庶民以至于邦国,失其正道,是为大乱。问乱之所自起,尤在诸邦内患。诸邦内和,则外交相和矣。治乱之道,一在除瑕,二为铸范,三则安民。是则为国以德,教民以德,当以和为指。惟和为爱,则僭越伦常之事自消,族伐国攻之祸亦亡,治国平乱可运之于掌上也。国之忧患,在民黠、在官腐、在君昏,相生之势如风火互助,不因法度改而变本。官而不爱民,如民何?民而不拥官,如国何?立和之范,毋论自民自君,皆得其效。使上爱下,故上宝其下如宝其子;使下拥上,故下忠其上如忠其祖。血缘之亲,家国之义,至于天下,莫不一以贯之。世世变法仍于几成而败之,今一朝和民而保永固,孰优孰劣自知矣。世有恒久之道,惜毋经年之法。法者依道,惟道是从。大道不见,人道如中天之日;日尚有昏黑蒙昧,人道安能免?是故法不为本,德为之。又言法之本旨,在于立纠纷度则,壮国御敌。然纠纷之既有,何不反本止争?国患之既生,何不溯源非战?睦邻友善,则沃野耕者可撤桩共作;友待邦土,则商贸时盛,亲若同族。虽不可一天下之人,但可和天下之人。使和之典章立于乡野,铭于乡人,则法之典章无不得其本旨,纵消隐亦不为奇。古之乱世,盗寇啸聚山林,饥民鬻妻卖子,后人虽叹世道难人,却不知本可治之于未乱。安民者,镇暴为次,生民为元。生民者,不使患不均也。贵有奴婢,故有盗跖乱野;地有兼并,故有太平五斗,治国宜当欲不欲,不贵珍希之货,令诸民并百官亲如一族,恶有贼窃之祸,鱼肉之景哉?【译文】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臣子不像臣子,君主不像君主,从平民到国家,都偏离了他们应有的正道,这就是大乱。询问大乱的起因,尤其在于各国的内患。各国国内和睦,就会对外友好。治乱的方法,一是消除弊病,二是铸造模范,三是安定民众。这样就应该以德治国,以仁德教育民众,应当以和为大计。只爱护“和”,那么违背伦理纲常的事自然消失,民族攻打民族、国家攻打国家的祸患也会消除,治国平乱就能轻松掌控。国家的忧患,在于民众狡猾、官员腐败、君主昏庸,这三者的关系就像风助火势一样,不因法制变革而根本改本。如果官员不爱护民众,民众怎么会拥护官员呢?如果民众不拥护官员,国家怎么会稳定呢?确立和的典范,无论是从民众到君主,都能取得成效。使上面爱护下面像珍视自己的孩子;使下面拥护上面,所以下面效忠上面就像效忠自己的祖先。血缘之亲,家国之义,以至于天下,没有不一贯遵循的。历朝历代变法都没能成功,如今一朝和民就能保证永久安定,哪种方法更好不言而喻。世间有恒久不变的道理,可惜没有经年累月的法制。法制是依照道来制定的,只遵循道。大道不显现,人道就像中天的太阳;太阳尚且有昏暗蒙昧的时候,人道怎能免除?所以法制不是根本,德才是根本。又说法制的根本,在于确立纠纷的准则,壮大国家抵御外敌。然而纠纷既然已经出现,为何不反本溯源消除纠纷?国家祸患既然已经产生,为何不溯流而上消除祸患?与邻国和睦友好,那么在田野耕种的人可以撤走界限木桩共同劳作;对待邻国邦土像对待朋友一样,那么商业贸易就会兴盛,亲近得就像同一个家族。虽然不能使天下所有的人都统一,但可以使天下所有的人都和睦。使和的典范在乡野树立,铭刻在乡人心中,那么法制的典范即使消失也不奇怪。古代乱世,盗寇在山林聚集,饥民卖儿卖妻,后人虽然感叹世道艰难,但却不知道这种情况本来是可以在未乱之前治理的。安抚民众,镇压暴乱是次要的,保证民众的生存才是根本。使民众不恨分配不均。因为贵族有奴隶,所以有盗跖在郊野作乱;因为土地有兼并,所以有太平天国、五斗米教,治国应当以不欲为欲,不重视珍稀的货物,令所有民众与百官都亲如一家,哪里还会有盗贼作乱之祸、百姓被鱼肉的景象呢?同理心今人常叹道之不复,或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此何也?盖无同理心而精致利己也。人爱利而取之无道,故贼人以自利。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以将心比心之法易之。视人之利若其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巴、以二国相攻者,亦起无同理之心。以人不愿流离失所,当可知巴人亦不愿,若视巴人如其人,谁攻?

同理之心,非特圣人有之,常人亦有之。使各国各爱其人,视别国若其国,则天下太平矣。

【译文】如今人们常常感慨大道不复从前,有人说:“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人们的行为举止不再像古人那么淳朴。”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缺乏同理心,精致利己啊。人们想获取利益但使用错误方法,所以会损害他人为自己谋利。

既然说这样是错误的,那么用什么来改变这种现状呢?用将心比心的方法改变它。将别人的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自己不想经受的,就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巴以两国互相攻打的状况,也出自于他们缺乏同理心。以色列人不愿流离失所,应当可以推知巴勒斯坦人也不愿遭受如此苦难,如果以色列能将巴勒斯坦人民视为自己的人民,谁会发动战争呢?

同理心,不是圣人所独有的,普通人也拥有它。假使各国爱本国的人民,并将他国视作本国(一般对待),那么天下可以太平了。退余观当今之理想道德,当以“退”为旨。如巴以战乱,为害生民,致乱邦国。百姓之罹乱者,被发怵惕,行于野。其状惨不可睹。其屋常火然,其常失所。他国之仁知皆恻隐,而恶巴以之互贼也。若“退”咸知于巴以两邦,则民生保,国内交而和。

然“退”非要谦和之誉,或谓之怯,实以退为进,退而更其道,不相抵于他国之欲,亦不贼己国之利,以退为进也。

【译文】我看今天的理想道德,应该将“退”作为主旨。像巴以战乱,对百姓造成的伤害,让国家混乱。遭受战乱的百姓,都披头散发惊骇恐惧地在荒地上行走。他们的房子剧烈地燃烧,失去家园。别的国家的仁德之人都知道怜悯他们的不幸,都对巴以的互相伤害感到憎恶。如果“退”的理念被巴以两国广泛接受,那么人民生活安定,两国交好,维持和平。

“退”不是求取谦和的名声,有人说这是胆怯,实质是短暂的退让谋求长远的前进。退让后调整行为模式,不与其他国家谋求的利益冲突,不伤害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是我想说的以退为进。爱人余观今之明德,壹是皆以爱人为本。夫爱人,其乃仁德之端也。无爱人之心而自谓喻于德者,自欺欺人耳。故今之欲修其德者,先爱其人。今巴以之争,当察乱自何起?起不爱人。以之心恶,故不爱人,戮民以利其身。若使二国皆爱人,视人若其身,犹有今之争乎?故欲天下之和,恶得不劝爱人?人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译文】我认为当今美好的德行,一概都是以爱人为根本。所谓爱人,那是仁德的发端。没有爱人的心却称自己知晓道德的人,不过自欺欺人罢了。因此当今想要修养德行的人,先要学会爱人。当下巴以冲突,尝试考察冲突从何而起?起于不爱人。以色列内心险恶,因此不爱人,屠戮百姓来使自身获利。假使两国都爱人,看待他人如同自身,那么还会有当今的冲突吗?所以想要天下和平,怎么能不鼓励爱人呢?人们说不可以不鼓励爱人,正是为此。德才兼备今道德之困所自起,皆出于才德不等。才者,天也。德者,地也。天高地厚,乃生万物焉。有德无才者,其善多为小善,谓之平庸;无德无才者,其恶多为小恶,谓之猥琐;有才有德者,其善多为大善,谓之高尚;有才无德者,其恶多为大恶,谓之邪恶。

呜呼!今邪恶者当道,而高尚者安在哉!斗筲之徒,亏国以自利,贼弱以自矜,使君子临政,崇德劝善,亡有不治者。昔项羽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此有才无德耳;刘邦才虽不及项羽,然任天下之武勇,以城邑封功臣,视众将为亲友,竟一统天下,此德才兼备也!

【译文】当今道德困境兴起的原因,都在于才德不对等,才能是天,品德是地;天高地厚,万物才能在其间生长。只有品德而没有才能的人,他的善大多是小善,叫作平庸;没有品德也没有才华的人,他的恶大多是小恶,叫作猥琐;既有品德又有才能的人,他的善大多是大善,叫作高尚;只有才能没有品德的人,他的恶大多是大恶,叫作邪恶。

大悲啊!当下邪恶的人当道,而高尚的人在哪里?器量像斗筲一样的小人,损害国家利益使自己获利,残害弱小势力来炫耀自己的武力。如果让君子主持政事,崇尚品德、鼓励善行,没有不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的。以前项羽违背与义帝的约定,封亲信为王,诸侯们都心怀不满;项王经过的地方没有不被破坏毁灭的,天下人都怨恨他。他虽然号称霸主,实际失去了天下的民心,这是有才无德罢了;刘邦才能虽比不上项羽,但任用天下勇猛的人,用城邑封赏有功的人,把将领视为亲友,最终统一天下,这是德才兼备的人啊!和和者,上自夏商,下至共和,直民之所求,家国之端也。苟能持之,足以保天下。今闻巴以之不和,心生暗恐,此实非致远之道,而自贼也。由是观之,天下之和平,可谓任重而道远。吾之见也,和也非一朝一夕之可成,非一国之可成,各国智者宜明之,和以为己任。然则以诚信为始,定盟约,止战乱,久协济,共谋和平于世。若能如此,百姓莫不归之,而何乱之有?【译文】和平,自古以来,一直是百姓追求的理想,国家的根本。如果能维持和平,足以用来使天下安定。如今我听闻巴以冲突,心中惊恐,这实在不是两方的长远之路,而是伤害自己。由此来看,天下和平,任重道远。以我所见,和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也不是一国可以实现的,各国有识之士应当明白这一点,把和平作为自己的责任。既然如此,那么应当以诚信为开始,签订盟约,停止战乱,长期协作,共同在世界范围内谋求和平。如果能这么做,没有百姓会不称赞,天下又会有什么战乱呢?笃行圣人之道,学者众矣,而孔道日衰,民风难淳,何也?其在笃行也,博学者众而笃行者寡矣。古之君子,其学也勤,其行也笃,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之君子则不然,朝黄老而夕新儒,偶吹林峦,滥巾洛浦。其学也博,其待己也廉。七尺之躯,行乎污泥之中。三寸之心,没乎名利之间。夫为学者,安在既文且博邪?身弗修,行不以道,博学何以用为?【译文】圣人的学问,学习的人很多,但是儒教日渐衰微,风俗难以淳朴,这是为什么?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践行。如今学识渊博的人不少,愿意去践行的人却很少。古时候的贤人,学习勤奋刻苦,行为践行正道。孔子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今的人不是这样,他们早上捧着黄老的书晚上谈论着新儒学,在山川中滥竽充数,在洛河边胡乱带上儒生的头巾。他们学识渊博,对自己毫不约束。堂堂七尺男儿,在污泥中行走,内心被名利掩埋。做学问的人,难道重要的是文采学识吗?不修身,不践行正道,学识又有什么用呢?才德相融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夫世事变迁,天下兴亡,大势固不可争。然原大势之本,乃人之所为;穷人之所为,才德相兼而融一也。国脉之存续,社稷之延传,才如活水,而德为坚陆也。无德,则无根本。自工业革命之始,生产登堂入室,钉卯傲视群雄。货殖之徒效始皇之政,据欧美险峻,挥金银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天下之人,俯首贴耳,重足竦肩,蹑足工厂之内,跻身铜铁之中,唯才能是举,利润为求。然撒此之种而结何甘实?黑水瘠地,贫富相仇。人之所以为人,岂独在于善用锄耰乎?失德而投身财利之求,纵才过天人,得纳八荒于袖,四海入怀,不过渐行渐下,入渊薮而难止矣。

才表而德里。有德无才,一大善庸人;无德有才,一大奸恶徒。德为才引,失坚陆而活水难流矣。

【译文】啊,兴盛衰亡的道理,虽然可以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个人所为导致的吗?世间的事情变迁,天下国家的兴盛存亡,其中大的趋势固然是不能相抗争的。但追究大势的根本,是人做的事情,追究人做的事情,无非才能与德行统一融合之物罢了。国脉的存在延续,国家的存在延续,才能在其中像活水,德行是坚实的陆地。

没有德行,便没有根本。从工业革命开始,生产登堂入室,机械傲视群雄。资本家模仿始皇的暴政,用钱财资本控制天下,威震四海。天下的人,低头把耳朵向后贴,叠着脚站立耸起肩膀,在工厂机器中行事,一心追求自己有技术能力,追求利润。但撒下这样的种子结出的是什么样的果实呢?肮脏的水,贫瘠的土地,相互仇恨的阶级。人成为人的原因,难道仅仅在于会用工具吗?(还在于有德行)失去德行投身于对财利的追求,即使能力高过天人,能够把天下纳入怀中,也不过是渐渐走下坡路,进入深渊不能停止罢了。

才能是外在,德行是内在。有德无才,是个烂好人;无德有才,是个大奸人。德是才的引导。没有坚实的陆地,活水难以流淌。信世曰,今世道之不复,善恶之不明,皆自于庸人自扰。是故向使黎元各安其分,人君泛爱其民,则可保民之江山长以万年。然昔蒋匪之所以失天下,与润之之伦所以得之者,其皆出于此乎?本王朝更迭之理、海内分合之迹,与政通人和之故,其实出于“信“。信者,一为理,二为史。欲筹一国复兴之计,行正本清源之事,然行于世而无信,无信道之将行,善恶之将明,无信忠贞之胜于奸佞,风骨之长于媚骨,宵小之得惩,硕鼠之将亡,则又何贵乎复兴之计,正本之事?是故民之处世贵信,君之治国贵信。向使人人能信,则一生之事定矣,一国之事定矣。又何使象床宝帐之事见于内,而江山不守之祸生于今乎?

【译文】世人说,如今世道不再,善恶不显明,都是源于庸人自扰。因此假如让百姓各自安守本分,君主广泛地爱护百姓,就可以保证人民的江山万年长。但从前蒋匪丢掉天下,与润之得到天下的原因都是源于这个吗?探究王朝更迭的规律、天下分裂与统一的原因,与政事通达,百姓和睦的缘故,他们实际上都源于“信“。

信,一是对真理,二是对历史。想要筹划一国复兴的大计,做正本清源的大事,却没有信就在世上行走,不相信大道将会施行,善恶将会鲜明,不相信忠贞的人能胜过奸佞之徒,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