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跟踪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跟踪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跟踪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跟踪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跟踪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跟踪练一、单选题1.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据此可知北魏时期(

)A.极力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B.促进封建化增强民族认同C.民族交融使民族隔阂消除 D.为隋唐统一奠定坚实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的是A.恢复北方农民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的统治3.魏晋南北朝的谱学是记录家世、培养家族子弟责任心和进取心的重要教材,因而成为家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谱学的家族,比如南朝贾氏在朝廷的支持下,“广集百氏谱记,专心治业”。当时谱学的兴盛(

)A.反映了门阀士族的发展 B.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体现出儒家思想面临挑战4.如图是我国唯一纪念刘备、诸葛亮君臣合祀祠的照片,该祠坐落于今天的A.西安 B.洛阳 C.成都 D.南京5.621年,李世民创办了文学馆,搜罗贤才。馆中既有以诗赋文章名世的虞世南、褚亮、许敬宗等,又有以经史学问著称的孔颖达、陆德明、姚思廉等,还包括了极富政治军事才干的房玄龄、杜如晦、杜淹等人。李世民此举说明A.人才是国家治理重要保障 B.多元人才培养机制的出现C.抑制了前代门阀势力扩张 D.唐太宗善于纳谏虚怀若谷6.天兴元年,鲜卑贵族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北魏太和十六年,孝文帝诏祀历代帝王: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北魏统治者的做法意在(

)A.塑造华夏正统地位 B.顺应民族交融潮流C.追忆历代古圣先贤 D.削弱鲜卑贵族势力7.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扬州则“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通化作用范围甚广”。此外,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这些可用于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分裂中蕴含着大一统趋势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C.南北地区文化已实现统一 D.少数民族封建化成效显著8.如图为某一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此后,中国再次进入一个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这一政权分立时期是A.三国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东晋十六国时期9.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③平城经常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④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0.(公元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A.人的传统观念 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 C.洛阳的地理环境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11.下面是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材料表明匈奴羯鲜卑前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氐羌賨(còng)汉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A.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B.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C.民族隔阂逐渐消失 D.全国统一的条件已形成12.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的进步。与这一现象相关的原因有(

)①北方战乱,北民南迁

②全国大一统政权的建立③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④南方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3.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A.加快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 B.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C.导致了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 D.限制了官僚贵族利益14.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

)A.是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B.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基层治理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 D.促进了租庸调制的广泛推广15.下图是十六国族属表和东晋十六国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匈奴、鲜卑、羯、羌、氐创建了十六国政权 B.十六国族属表反映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模式C.十六国形势图的淝水之战使得前秦统一了北方 D.十六国政权在长江以北,东晋政权在长江以南16.《晋书》卷九八《王敦传》载:“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琅琊王氏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德,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反映出A.六朝君主均出身寒门B.北方统治集团达成共识C.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D.东晋偏安政治局面建立17.北魏中后期的魏孝文帝改革时对自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融合的一次全面肯定和总结……推动孝文帝改革的因素有①民族矛盾尖锐

②阶级矛盾尖锐

③农民起义不断

④孝文帝倾慕汉族文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8.如表南北朝时期的佛寺、僧尼人数,据如表可以推知朝代僧尼佛寺南朝宋36000人1900多所齐32000多人2000多所梁82000多人2800多所陈32000人1200多所北朝北魏中77000人6400多所北魏末200万人3万多所北齐200万人3万多所北周近100万人1万多所A.北朝社会秩序稳定 B.人民负担日渐沉重C.佛教成为正统思想 D.均田制的推行受阻19.4世纪下半期到5世纪上半期,中国境内先后出现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北方。这两个少数民族分别是A.羯与犬戎 B.羌与匈奴 C.氐与鲜卑 D.女真与契丹20.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北魏“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的改革(

)A.使北魏完成了中国南北的统一 B.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C.使北方的民族矛盾激化起来 D.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材料二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肖黎《魏孝文帝评传》(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2)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请你指出影响评价改革的因素。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十六国统治者亲属表匈奴羯鲜卑汉·前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氐羌賨(cóng)汉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材料二前燕创立者鲜卑落容氏宣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前秦创立者氐人符氏宣称先祖为“有息之苗裔”,后秦创立者光人姚氏宣称“其先有虞氏之苗裔”,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朕大禹之后,居幽、翔。”——据(唐)房玄龄等《晋书》(1)比较材料一中两张形势图及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分析十六国国号设置的特点。(2)概括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举一事例佐证这一现象的影响。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蓬勃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农产品和手工工业品日益丰富,商品流通范围逐步扩大,流入市场的产品日益增多,还出现了很多专业化的富商大贾。——摘编自李生《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城逐渐成为重要的商品中心,一些新兴城市的商业功能也开始显现。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有贸易分工十分细致的市场,还“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各地都市的崛起,以及遍布“百郡千邑”的“市邑”,为社会增添了数以万计的城镇平民,也为城市平民和农村人口提供了经商的便利条件。春秋战国时期以富商大贾作为经典化身的商人资本,集聚大量的货币财富,“家聚千金”“赀拟王公”者比比皆是。——摘编自陈朝云《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及评价》材料三

汉初郡国并行制最大的弊病就是诸侯国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央皇权产生矛盾,并对皇权和国家统一构成威胁。汉文帝接受贾谊的《治安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采取了诸如将齐国一分为七、把淮南国一分为三的措施。汉景帝又接受晁错的建议“削藩”,用战争方式平息了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国的叛乱。——《读史笔记》材料四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描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汉初“郡国并行”所引发的最大弊端是什么?文帝与景帝用什么方法解决之?最终哪位皇帝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ACAAADA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DABBCDBCD1.B2.D3.A4.C5.A6.A7.A8.D9.A10.A11.B12.D13.A14.B15.B16.C17.D18.B19.C20.D21.(1)措施: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4分)(2)不同:材料一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2分)材料二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2分)因素:评价的角度和立场;历史的时代变迁。(2分)22.(1)特点:在统治中心和地域大体一致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2)历史现象:少数民族统治者宣称自己是华夏后裔。原因:构建政权的合法性;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华夏文明的先进。举例: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政权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民族交融,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3.(1)表现:商品流通区域扩大;商品数量增多;专业化富商大贾出现且增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