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随堂小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随堂小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随堂小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随堂小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随堂小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下表是史书中关于秦国君主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秦国君主记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孝公提出要“成帝王之业”秦惠文王张仪劝惠文王“以成伯王之名”秦武王“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A.秦国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 B.秦国历代君主尚贤尊王C.秦统一天下具有历史基础 D.茶国战略中心向西转移2.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A.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 B.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使匈奴这一民族得以消亡3.秦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其主要目的是()A.沿袭历史传统 B.开创一代帝号 C.加强思想控制 D.宣扬个人功业4.下表反映了秦统一后所立石刻中部分文字出现的次数。由此可推知,秦朝()仁/孝良/文德礼义诛/灭成/武禁/刑法/度/式/矩功/利2491910931510A.皇权专制统治具有一定随意性 B.重视当时社会秩序的构建C.政治体制的建设仍需不断完善 D.奉行“外法内儒”统治政策5.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6.秦律规定:失期,法皆斩,这在秦国时期运行是有效的……而陈胜、吴广等人从家乡走到边关,路程非常遥远,路途中各种不确定性被充分地扩大,失期几乎是必然,打着复兴楚国口号的揭竿而起也就几乎成为必然。材料认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在于()A.分封制影响尚存 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C.秦朝疆域的扩大 D.法律不能因时而变7.在汉代思想家刘安等人看来,秦的灭亡是由于秦王朝统治者们“积怨在于民”,奉行了一条“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的畸形的政治路线,最终使其彻底陷入“与民为仇”的“绝境”。据此可知,刘安认为秦的灭亡是由于()A.暴虐无道,矛盾激化 B.以吏为师,严刑酷法C.大兴土木,国库亏空 D.灾害频仍,百姓穷困8.汉代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据此可知,秦亡的主要教训是()A.暴政造成社会矛盾激化 B.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C.背离祖制破坏统一大业 D.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9.在秦末的反秦浪潮中,不仅有下层民众揭竿而起,还有许多原六国的贵族、官吏、豪强投身其中,他们中还有一些人成为起义的领导者。在六国故土上,又出现了人们熟悉的楚、赵、齐等国名称。这反映出()A.人们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秦统一的时机尚不成熟C.郡县制不利于巩固统一 D.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10.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其一生充满争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王禁文书而酷刑法者,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摘自贾谊《过秦论》材料二秦皇负雇(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缙绅所能拟已。——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贾谊、章太炎对秦始皇的态度及依据。(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原则。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选择C:根据材料“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帝王之业”“以成伯王之名”“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可知,秦国几任统治者重视开疆拓土,意图取代周王室建立新的帝王事业,这说明统一天下存在一定的历史基础。排除A:材料未涉及秦国灭亡东方六国的具体信息,无法得出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的结论。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秦国君主尚贤尊王。排除D:秦国的战略中心应该是逐渐东移,而不是向西转移。2.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直道沟通咸阳和北边九原郡,有利于北疆和内地的交往,选项A正确;秦直道修建时间为公元前212年,此时已完成统一,选项B排除;选项C与题意无关,排除;选项D表述不符合史实,匈奴在汉代依然存在,排除。3.答案:D解析:根据“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可知,为显示功绩,嬴政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故D正确;皇帝制度由秦始皇开创,因此沿袭历史传统说法错误,排除A项;开创一代帝号不是秦王的主要目的,排除B;材料信息与加强思想控制无关,排除C。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联系所学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的史实分析解答。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石刻文字中既有社会道德教化的内容,也有法治刑罚的内容,说明秦统一后重视当时社会秩序的构建,B项正确;题干是强调秦朝构建社会秩序,不能说明皇权专制统治具有一定随意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社会教化和法治等秩序,与政治体制建设不符,排除C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不重视儒学,排除D项。故选:B。5.答案:C解析:A项,传位贤能指的是禅让制,血缘世袭指的是世袭制,因而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是夏朝建立的历史意义,与题干要求不符。故A项错误。B项,周代宗法制下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属于贵族政治的范畴,秦朝实行官僚政治,官员有一定任期。因此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才是“周秦之变”的表现。故B项错误。C项,分封制下以贵族为分封对象,而郡县制下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它的建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D项,中国古代王朝并未实现法治,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失期,法皆斩,这在秦国时期运行是有效的.….而陈胜、吴广等人从家乡走到边关,路程非常遥远,路途中各种不确定性被充分地扩大,失期几乎是必然,打着复兴楚国口号的揭竿而起也就几乎成为必然”可知,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最终爆发农民起义,因此,材料认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在于法律不能因时而变,D项正确。7.答案:A解析:汉代思想家刘安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秦朝穷奢极欲,积怨在民,最终引发人民的反抗,即秦朝亡于暴政引发的阶级矛盾,故选A项;“以吏为师”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这并非秦灭亡的原因,排除B项:“大兴土木,国库亏空”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据材料“奉行了一条……畸形的政治路线”可知,是统治者的主观行为导致了秦的灭亡,而不是天灾,排除D项。8.答案:B解析:选择B: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认为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而秦在统一全国之后,统治思想和政策都没有作出改变,这是秦亡的原因,故由此可知,秦亡的主要教训是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秦统一后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造成秦亡,没有体现秦朝的暴政。排除C:材料体现的正是秦朝延续之前的思想和制度,而不是背离。排除D:材料强调的是秦统一后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造成秦亡,没有体现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9.答案:D解析:反秦过程中六国旧贵族再次打出故国旗号,说明当时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D正确;材料描述现象与宗法观念无直接关联,排除A;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排除B;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排除C。10.答案:(1)贾谊态度:批判和否定秦始皇;理由:焚书坑儒,施行暴政;章太炎态度赞赏和肯定秦始皇;理由:废除宗法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赏罚分明;法制严谨完整和相对稳定。(2)合理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